揭西河婆过节的风俗
1、河婆镇的历史文化
揭西县县城河婆镇,传说是为了纪念一位善良的老太婆而得名的。
明朝时,这里虽是荒凉之地。但却又是陆丰、五华、揭阳、普宁等地的交通要道。往来人马每到了这里,往往唇燥口焦,但要找一口水喝都不容易。
一天,来了一个姓何的老太婆,在这里搭起了一座茅屋,砌起一座灶台,先用精选的白米焖好一锅干饭。用茶叶、花生、芝麻、苦棘心等东西倒在陶钵里,用一根“擂茶棍”将它们捣碎。然且,把先炒好的虾米、萝卜干、于菜和米饭倒时陶钵晨,再泡上开水,搅了搅,香透百里。何太婆就在这里卖起了客家擂茶。
过往的行人来到这里,精疲力尽。走进茅屋,喝上一碗清香爽口的擂茶,既充饥又解渴。于是,人们奔走相告:“何婆的擂茶真好喝!”四乡六里的人知道了,有事没事的时候,总是招呼亲朋好友:“走!到何婆那里喝一碗!”
有经济头脑的人一看:呀!这里走动的人挺多,是个做生意的好地方。于是,这个摆上一篮鸡蛋,那个卖上几把青菜。卖东西的人多了,就形成一个墟集。但是,这个墟集一直没有名字,人们想去那里总习惯说:“到何婆那里。”后来,人们便干脆将“何婆”作为该处的名字,但后来不知为什么却把“何”写成“河”了。
2、揭阳市揭西县河婆镇有什么特产?
河婆客家擂茶 南山包板 灰寨裹肉 京溪园豆角 棉湖薯壳板 河婆细板 红桃板 米呈和呆呈 河婆板汤 河婆
3、河婆有哪些特色美食
河婆擂茶

陶罐内壁布满细纹,利于研磨擂茶原料时增大摩擦力。

研磨擂茶的陶罐和擂捧。

擂茶每道工序都是纯手工制作。

研磨过的擂茶原料。
似茶非茶、似粥非粥、似饭非饭……还未开吃,清香就已扑鼻。跨越时空的河婆擂茶,蕴涵着多少浓得化不开的情愫,洋溢着多少烙得忘不了的风味。
食用河婆擂茶,每一次都是新感觉。盛上一碗似茶非茶、似粥非粥、似饭非饭的食物,还没准备开吃,清香就已扑鼻而来,舀出一勺品尝,舌尖上顿时成为甜、酸、辣、苦、咸等各种味道的荟萃之处。这种大快朵颐的新感觉,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美食爱好者。菜药熬粥 擂茶非茶
,小时候听父辈讲,在数百年前,揭西县河婆镇有一个老奶奶家庭成员多,为了既省时又确保营养,就把10多种菜粮和药草捣碎后熬煮成粥,送到田间地头。后来,这种制作方法几经改进,各种食品和药草按一定比例搭配,可以起到清热解毒、消除疲劳、润肤养颜等食疗作用,从而成为招待贵客的食品。这种食品,根据原产地河婆镇起名,被称为“河婆擂茶”。
河婆细板外皮雪白晶莹剔透,肉馅隐约可见,成品宛如一小船,好看又好吃,制作过程精细,肉馅特别香,料包含有虾仁,蒜苗或是葱花,豆腐干,......
河婆细板外皮雪白晶莹剔透,肉馅隐约可见,成品宛如一小船,好看又好吃,制作过程精细,肉馅特别香,料包含有虾仁,蒜苗或是葱花,豆腐干,还有瘦肉碎。它以米粉作皮,青菜、酱干等素菜作馅,形状似西北的“面鱼儿”,但大如饺子,吃起来口感不错,香软可口。

4、河婆 广场 小时候有人用推车卖的糖水叫什么?
甘蔗汁吗
5、揭阳揭西河婆客家话 属于什么客话
揭阳揭西河婆客家话在大类上属于梅州的粤东客家话,在小片上属于惠州客家话
6、揭西县城为何叫“河婆”
河婆,原是揭阳县西北重镇,是霖田都的行政中心。1965年,拆揭阳县置揭西县才划为揭西县属,现为揭西县城。这里是陆丰、五华、普宁边陲的交通要道,它开始形成镇集是在明朝中期,起始只是山区的一个小村落,由于是三县交通要冲,故于清顺治年间,才在此设千总防守。嘉庆十二年(1807),棉湖巡检司移来于此,才成为霖田都的行政中心。 河婆,听似对一个老妇人的尊称,其实却是个地名。河婆的得名,据1994年出版的《揭阳县志》的介绍,有两种传说。 一说这里原是陆丰县的南关城,曾驻扎有军队防守,由于北宋时刘三花在此作战,使南关城荡为废墟。明朝洪武年间,有一位姓何的老妇人在此搭起一座茶寮,摆卖擂茶。她性情慈和,关心过客,热诚待人。这里本是数县交通要道,过往行人不少,远道疲累,到此不但可以歇足,还能吃到一碗喷香擂茶,故何婆的茶寮很受过客的欢迎。不管过客是否饥渴,到此都要歇息一下,谈天说地。人们要茶要水,何婆总是笑脸相迎,有求必应。人们便尊称她为“何婆”。由于南关废墟上有人卖茶,过客也越来越多,渐渐便也有些人在此摆摊设点,卖些过客所需要的用品,又有人把山中特产也拿来卖给过客,渐聚渐多,便成了临时小墟场。后来,也有些外地人挑来日常用品杂货、竹木器皿、菜蔬糖果、针织农具、水产鱼虾前来交易。茶寮周围成了闹市,有人看到别人买到满意的商品,便问:“是从哪买的?”回答总是:“何婆那买的。”不知不觉中,对人的称呼就沿变成了地名。后来又有人见此处有一条大河,从良田山区奔流至此,便认为江河的“河”总比姓氏的“何”更有地方特色,又是同音字,故而改为“河婆”,改字不改音,留下个“婆”字,以表示对老妇人的纪念。 另一传说是:此地原为陆丰河与横江河的汇合处,由于年长月久,两河的泥沙淤积而成为浦,揭阳、普宁、陆丰、五华边境地方的土特产多集散于此地,渐渐成为墟市。当地人土语称“浮起”为“婆”。这墟市是由两条河中浮起(婆)来的,故而称“河婆”。 两种传说各有道理,地名既成,也就没必要去追究谁是谁非。总之,河婆地处四县要冲,地理位置重要,古时已曾是个重镇,今为揭西县城。河婆地处山区,独山、明山、巾山三山环抱,横江河、陆丰河在此汇流,形成一个小盆地。名动海内外的“三山国王”祖庙,就在距县城两公里之处。三山国王庙香火旺盛,建筑壮观,游客与香客络绎不绝。 三山国王庙,原名“明贶庙”,也称“霖田祖庙”。是潮汕地区最古老的庙宇。潮汕地区的“地头老爷”(保佑一村之神)多请三山国王,所以其庙宇到处可见。台湾人十分信仰三山国王,全台湾约有130多座大型三山国王庙宇。海外华侨为保在外平安,也请三山国王到侨居地奉祀,所以三山国王香火遍及东南亚各国。
7、急!!!!我妹妹明天嫁人,想问问广东揭西河婆这边说的三早是女方家父母来男方家父母??
还有这道理?我怎么没听过。我们广西都是男方去接新娘的。还要不知被抓弄多久才抱得美人归
8、都来说说自己的家乡都有什么土特产,小吃之类的
揭西擂茶
揭西、普宁客属地区均流行喝擂茶的习俗,许多到揭西参观旅游的游客,都会去河婆擂茶馆尝一尝独特的客家风味。
擂茶在
揭西河婆客家人中世代相传,长盛不衰。据了解,擂茶以花生、油麻、香茶叶、园香、金不换、苦辣芯、绿茶、蒜仁等为原料,放在带螺纹的陶钵内,用擂棍反复旋转擂搅,直至擂成糊状后,泡上开水,便成香喷喷的擂茶。当地人将擂茶、饭和所有菜泡在一起,各盛一大碗当作午餐,或把擂茶泡浦米(爆米花)当做接待客人的点心。春节期间,他们会为客人捧上味道独特的“米米呈”茶,即由擂茶配米米呈糖果。
擂茶具有咸、香、甜、苦、甘、辣等多种味道,喝之觉得喉咙清爽,荡气回肠。难怪旅居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河婆乡亲一直保持吃擂茶的传统习惯。
揭西酿豆腐

酿豆腐是以猪肉加上少量虾米、马胶鱼或咸鱼及蒜头,剁成肉酱,塞进豆腐里,用花生油煎炸或清蒸,美味可口,风味独特。
草粿
草粿是潮汕地区一款颇具地方特色的大众化小食。每当立夏之

后,潮汕地区的大路旁、小巷口,便有卖草粿的小贩,或推着小车,或摆着小摊档,——手执瓷碗,一手拿铲草粿的金属片,不停地“叮叮咚咚”敲着,以招徕生意,那声音十分清脆动听。
草粿具有清热解毒、退肠火的功效,且价钱低廉,所以草粿这小食十分惹人喜爱,每当人们经过卖草粿的小摊时,都喜欢停下来,站在路旁吃一碗黑溜溜而爽滑清甘的草粿。
制作草粿需用一种称为草粿草的植物,草粿草是梅县一带地区的特产。
黄花梦粄因其名字浪漫、口感香甜而在每年春天红遍揭西大街小巷,而如今这一饱含家乡特色的传统小吃还能快递到各地,让外地的游子们一解乡愁。
形似小鸟的细粄
揭西“鸟仔粄”是一种传统的风味小吃,因其形似小鸟而得名,当地人则俗称为“细粄”,主要流行于客家人聚集的地方。在过去物质紧缺的年代,客家人逢年过节前或是喜宴宾客时,才会做一些“鸟仔粄”来招待客人。而现在,单是揭西县城河婆街道的主要街道就有数十家在做“鸟仔粄”的店铺,“鸟仔粄”已经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小吃之一。
风味独特的包粄
包粄是我市揭西县、梅州丰顺县和江西赣南等客家地区的汉族风味小吃。在揭西,人们公认灰寨镇的包粄味道最为地道。
包粄的馅料有多种多样,可以满足食客的不同口味。我们在杨放平的工作台上看到,包粄的馅料有豆干、萝卜、咸菜丝、笋丝、韭菜、菜豆、蚕豆、南瓜等,其中,豆干是每个包粄的必备馅料。
9、关于揭岭、揭阳、揭西与河婆之一二史事
(一)
五一假期,除了还要工作的,人们多数,要么出去旅游,要么就回了各自故乡。
说起故乡,有位读者朋友昨日留言说,能不能假期期间写个家乡特辑。这一来我可犯了难。
其实这些年漂泊在外,归去时少,回忆时多。少年时的记忆与经验,又总是掺杂了太多个人感受的色彩,对身处的环境及其变迁却又缺乏敏锐的观照与客观的分析。仿佛一张照片,前景的自己总是清晰,而背景却总是虚化。
但好在读者不多,我还是试着在接下来几天,写些我所读到过并有些许体会的关于故乡的历史,以此解解我出于文化意义上,而非饮食意义上的乡愁。
(二)
为何故乡的文化意义对我来说如此重要?
因为在我看来, 所有关于故土的历史背景和风俗习惯,都是一个人自我身份认同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年少的时候,或许曾经讨厌、反抗过它们,或者因为习以为常,而没有意识到它们。
但在深入了解后,就会发现,它仍然能在很大程度上解释,无论是相同或是相反,我,为什么是现在这样一个人?
所以“故乡”这个词,通常只有在人离开那个地方的语境中才会出现。它是一个超越了地理意义的概念,是一个地域加上你关于某时某地的这个地域的记忆,是某种似真似幻的结合体。
(三)
关于我出生的那个地方,按今天的行政区划建制来说,是揭阳市揭西县河婆镇,属于客家地界。
时常被人问起籍贯,一说揭阳,许多人都仍有些挠头,但一说“潮汕”,他们立刻就懂。
在他们的刻板印象里,潮汕地区大概就是一个语言极其难懂、遍地美食以及重男轻女的地方。
但今日揭阳在整个潮汕地区的知名度与地位,方方面面,似乎比起汕头和潮州都要差得多。
那就更别提揭西县,或者是河婆镇了。即便提起客家,今日大多数人知道的,可能还是梅州。
(四)
但在历史上,它却并非如此无关紧要。
据饶宗颐先生及其高足郭伟川先生多年来对于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的研究考证,得出过一个判断:
潮汕地区的历史文化,正是从秦代及南越国乃至西汉武帝时期的古揭阳开始的,此乃源头和发端,并非从唐代韩愈被贬潮洲后才开始。
众所周知,包括潮汕在内的粤东历史文化,与整个岭南文化的历史进程一样,都发轫于秦始皇对岭南的统一时期。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秦军南平百越,进军五岭,五岭之中,就有揭岭。
秦军统一岭南后,设南海郡。郡下有许多县,其中一县,便是揭阳县,亦即今日之所谓“古揭阳”。此建制后又被西汉南越王统治岭南时沿用。
(五)
揭阳一名之由来,就是因为其地理位置处于揭岭南部。山之南,谓之阳。揭岭之阳,简称揭阳。
古揭阳的区域实际包括了整个粤东地区:东起闽西南和梅州市,西至海、陆丰地区,而以今潮汕三市(汕头、潮州、揭阳)为中心区域,揭岭的位置,就在这一中心区域的粤东山地中。
郭先生考证说,揭岭具体的地理位置,应该就在邻近揭阳西北部地区(即揭西县正北面),丰顺县境内的莲花山脉中段(其正南面便是揭岭之阳,也就是揭阳西部地区,即今日之揭西),以飞泉岭(朱熹曾到此一游并题字)为中心的山地。
《揭阳文物志》也有段记载可以与之互证:现揭西(1965年7月才分开置县)地域,前尚属揭阳县,境内大北山,与丰顺、五华、八乡山一脉,古时合称西山和揭岭,群峰耸峙,绵延数十里。
因此郭先生推论说,古揭阳的中心区域,就在今天的揭西地区。这里易守难攻,固若金汤,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六)
郭先生还有个推论,那就是秦统治时期粤东的军政中心,也即揭阳县的临时治所,应该就是今日揭西县的河婆地区。
他说,当年揭西河婆作为战时新建立的揭阳县地方行政中心,与北面距离不远驻守在揭岭的秦军指挥中心可以互相呼应,并受到有效的军事保护,从而确保揭西河婆地区能够发挥战时行政中心的作用。
同时,他遍查《揭阳文物志》全书,发现有秦墓大批出土并发掘出大量秦代青铜武器和陶器的地方,只有揭西河婆一区。
“即使以粤东潮汕三市和各县的《文物志》以及实际的考古情况而言,有秦墓如此大批发现并发掘出如此众多秦代文物的地方,也只有揭西河婆一地。这种独一无二的考古证据,有力地证明揭西河婆在秦军占据粤东时,这里曾经是大量军政人员集中的地区。”
(七)
当然,他最后也指出,秦在岭南的统治时间为时甚短,因为没几年之后,秦朝就灭亡了。
而河婆作为战时的揭阳县军政中心,显然也是临时的,短暂的。
因为以实际的地理环境而言, 河婆为内陆山区,在古代,陆路既乏通途坦道,又距海较远,缺乏海上运输的便利。
因此, 这种水陆交通闭塞的具体情况,长远来说,就决定了古代的河婆地区,并不具备作为整个粤东政治和经济中心的必要条件。
所以当赵佗的南越王朝继承秦朝的行政体制而统治揭阳县时,便将县治设置在现今的澄海县龟山一带。因为那里是古代粤东地区最重要的出海口之一,水路交通便利。
(八)
但无论如何,都不能否认的是,古揭阳的范围,确实很大,影响也很大。
在秦汉至北宋的一千多年间,尽管粤东地区的行政体制和名称多次发生改变,但包括唐朝的韩愈、宋代的王安石等在内的中原人士,都仍然知道粤东地区为古揭阳之地。
直至北宋,在新的揭阳县未重新建置之前,中原人士,仍然在诗文中,以揭阳作为这一地区历史文化的代表。
后来的揭阳县则是在北宋宣和三年(1121)重新建置,尽管其管辖范围已不及从前之大,但包括揭岭在内的古揭阳的中心区域,都在管辖范围之内。
因此,这个地区不仅在历史地理上,而且在法统上继承了粤东地区最早的地方建制的名称——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