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农村风俗
1、农村也有很多特殊的风土习俗,都有哪一些呢?
农村有很多风俗,不过每个地方的风俗都有些不一样,现在给大家讲几个我们家乡的风俗。
一,不能用手指月亮,小时候大人告诉我们,不能用手指月亮,指了耳朵会被割下来的,小时候的我们,第二天早上醒来,会摸一摸耳朵还在不在。
二,掉在地上的钱不能随便捡,小时候大人会说地上的钱不能捡,不知道是谁拿钱消灾,故意丢的,捡到了会有不好的霉运,在捡之前先用脚踩几下,要尽快花出去。
农村
三,正月初四之前不能倒垃圾,倒水在外面,扫地也要从大门囗往里扫,说这样做财不会跑掉。
四,吃饭不能把筷子竖在碗里,特别是小孩子,吃饭途中会去洗手,干什么事去了,会把筷子竖在碗饭上面,这样大人非常忌讳的,千万要记住。
五,小孩子换牙齿有讲究,小时候换牙齿,大人会问是上排还是下排,要是上排要扔到房子上面,下排要扔到床底下。
六,家里有老人过世儿子在一个月内不能刮胡子和理发,还有就是在布鞋上面缝上一块白布!谁的白布先穿掉了谁会好。
农村
七,就是谁家盖新房会系上红绳还会放一根木头,木头也系上红绳和红纸横在自己家门口!这样弄好之后村里的妇女就不能进去了不让妇女进,而且在房子上梁的当天房东会在房子的四个角落放些好吃的食物,到了夜晚12点一过会所有人都可以去拿这些东西,我记得有一年我们邻居盖房子我凌晨3点去他家拿了好多东西!
八,也是关于女人的,在女人不管结婚没结婚的要是打孩子了都不能回家要过月才可以回去,还有就是要是离婚的女人不能在家过年,还有正月十五都不行!还有就算是结婚的如果会娘家了,回来的时候不能带走3的日子回家这样的话会婆婆不好!
农村
2、农村的酒席规矩特别多,有哪些规矩一定要知道?
现在很多农村人都进城了,平时唱空城计的农村,也只有在临近春节时才逐渐热闹起来。而出外打工的年轻人,也只有回到家乡,才能感受到过年的喜庆。如果遇到村里有人娶媳妇,过年的气氛加上吃婚宴的喜气洋洋,人们的心情也格外的愉悦。
说起农村的喜事,不得不提的是农村的酒席。农村的酒席,向来以菜肴丰富、口味地道著称。而最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在农村酒席上坐座位的各种讲究,没有研究过的人真心搞不懂。
和城里人不同的是,城里人摆宴席请客,客人只要认准了主副陪的位置,按照桌单安排位置去坐就好了。一般一桌10人或8人,名单第一个人是主陪,也有几位副陪。除了主陪和副陪的位子,名单上的其他人,可以轻松随意的找位置做下,相对农村的一席、二席那些要简单很多。
相信很多人参加农村酒席,都会担心出现一些尴尬,闹出一些笑话,所以总有一些不自在。其实,只要掌握了农村酒席、尤其是婚宴的礼节,然后记住一个原则:礼多人不怪就不会出岔子了!
按照不同地方的风俗,一般农村酒席上有这些讲究:
1、爷俩不同席。也就是说,辈分不同的年轻人与老年人,不宜同一桌。因此,年轻人也没有必要去凑长辈那一桌的热闹,老人更不能被主人随意安排在年轻人或者晚辈那一桌。而如果主人不懂规矩,把爷爷辈的安排到了儿孙辈的桌子上,遇到比较传统的、非常注重酒席规矩的老年人,可能会招来麻烦,甚至被老人掀翻桌子主人也得忍着。
2、男女不同席。虽然现在男女平等了,但是在一些偏远的农村,还是会注重男女坐席的区分。而不是像很多思想比较开放的年轻人,这些都无所谓。所以,到这些地方做客,不想出糗的最好办法,是先了解当地的风俗,然后入乡随俗。
3、分清一席二席。按照农村酒席的通用规矩,一般正对大门口的是主宾位,也就是年龄或辈分最高的人坐的。背对门口的是主陪位,是主人安排倒酒端菜的。不过有的农村并非这个规矩,而且酒席一般会有人安排,如果不懂这些规矩,就不要急于自己坐座位,听从主人的安排就好了。
虽然现在无论是城里还是农村,都逐渐用圆桌代替了方桌,也没有过去那么多规矩、讲究了,但是多懂一些不同地方的风俗习惯,也是一种知识渊博、见多识广的表现。总而言之,到一个新地方,先了解当地的人文风俗,然后遵循客随主便的原则就好了。
不然就会闹笑话。
3、农村红白喜事,很多村民帮忙都是玩,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个最主要是因为习俗和人情。
像我们村里就是这样,不管是红事还是白事,除了其他一些关系比较近的亲戚朋友需要出钱还要出力之外,通常村里每家每户都会去叫一个来帮忙。但是这里的大多数,其实都只是来打牌,陪陪客人聊聊天的,其实只是一种叫人免费上门吃饭的一种委婉的做法。
因为别人家的红白喜事时,也是这样做的,所以你也得这样做。这是风俗习惯,也是礼尚往来,睦邻友好的人情。
而且大多数的时候,人多力量大。虽然说,基本上来说是不需要帮忙的。但是偶然有意外发生的时候,也随时可以叫这些人帮忙,而且他们也是很乐意帮忙的。
再则,如果是白事,如果村里来的人多,说明该死者德高望重,或者人品贵重,才有这么多人来服丧出殡。如果是喜事,则更需要热闹些,说明该家人气鼎盛。
另外就是,你反正已经大操大办了,叫上这些人吃饭,也就无非多上几双筷子的事情了。但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你来我往,乡里乡亲的,平时有事时就比较好说话。即便有些人其实不太愿意去这样的场合,但是基于以后自己家有事也需要别人出面等原因,也是会过去吃饭帮忙的。
通常村里的红白喜事,都有一套固定的流程。虽然有很大一部分的人其实只是去吃饭而不需要实际帮忙。但是其实也有很大一部分的人是实实在在要做事的,比如请来了厨师,需要有人帮忙去买菜、洗菜的;需要布置桌子椅子、餐盘的;需要烧火,烧水,烧饭的;需要吃饭时分发喜糖、香烟,上菜的;还有需要记账的;需要陪客人打牌、喝酒聊天,接送客人的;需要做点心的;需要结束之后清扫礼堂,归还餐具,清洗相关用具的。
所以说很多村民的帮忙看似都是玩,但是也许是办酒的主家在还相应的人情的,而且也不能说是只是玩,只是可能是备着的需要帮忙的人员。
4、贵州赤水特产有哪些
贵州赤水特产有哪些
赤水市位于贵州省北部,赤水河中下游,与四川省南部接壤,历为川黔边贸纽带、经济文化重镇,是黔北通往巴蜀的重要门户,素有"川黔锁钥"、"黔北边城"之称。 赤水山川秀丽,风景优美,全市森林覆盖率76.2%,居贵州省第一位。那么贵州赤水特产有哪些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1、赤水金钗石斛
赤水民间使用金钗石斛早在乾隆川盐入黔年间,入药熬汤就开始当地生长的石斛,因其茎杆两头细小,中间粗壮,色金黄,其茎状形如古代人们用来绾住头发的“黄金发簪”首饰,半月形,所以用“金钗”命名,冠以”赤水“地名,称为赤水金钗石斛。 金钗石斛生长环境要求苛刻,要在特殊的地理环境才能种植,喜温暖湿润气候,宜土质含钾量高,保肥保水能力强的地方才能生长。 赤水金钗石斛因有近200年历史,形成我国的石斛中药材原生地,是中国石斛开发最早的地区,加之独有的石斛碱含量,是石斛中精品,成为现在金钗石斛药源库,有“人间仙草”之美称。赤水金钗石斛对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生津止渴、健胃、清肝、明目、调节血脂、降血糖等。对心脑血管、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眼科等有特殊功效。
金钗石斛
滋阴清热,生津止渴。用于热病伤津、口渴舌燥、病后虚热、胃病、干呕、舌光少苔。石斛一名始见载于《神农本草经》。据马继兴《神农本草经辑注》记载:“石斛,一名林兰。味甘,平,无毒。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藏虚劳嬴瘦,强阴。久服厚肠胃,轻身延年”.据以上记述,仅对石斛的性味、功能与主治范围等作了一定叙述,而对石斛的形态、特征等未有描述。因此,无法考证所述为何种植物。
2、赤水乌骨鸡
赤水乌骨鸡(又名赤水竹乡乌骨鸡)是在该贵州省赤水市特殊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条件下,经过人民群众长期培育繁衍而成的一个遗传基础丰富、性状较为稳定的地方特色家禽品种。 据测定,赤水乌骨鸡含谷氨酸3.60%、丙氨酸1.49%、缬氨酸1.10%、蛋氨酸0.68%、亮氨酸1.93%、异亮氨酸1.07%,均高于其他家禽品种。其体型较大,生活力强,肉质鲜嫩,营养丰富,具有明显的抗疲劳、提高耐缺氧、抗衰老和提高免疫力的功能。 2010年3月8日,赤水乌骨鸡正式获农业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赤水竹乡发展历史鸡悠久,因形成于山川旖旎、地貌奇特、山峰挺秀、雨量充沛、森林葱郁、物种繁多的“楠竹之乡”赤水而得名。据《仁怀直隶厅志· 物产志· 卷十五》和《赤水县志· 养殖业篇》记载:“…本地良种鸡取名竹乡鸡,为肉蛋兼用型,是饲养的主要品种,单冠、平头、胸宽、体深、腹部大而丰满、脚长短适中,羽毛疏松均匀,黑色为主,耳垂紫黑色,喙、腿、爪以黑色较多……,其中乌骨鸡的皮肤、骨骼皆为黑色…”。原产主要分布于复兴、天台和旺隆等乡镇;随着近年来的大力推广,全市各乡镇得到均衡发展,市外部分地方如重庆、成都、贵阳等地经我市原种禽场引进种苗也有所发展。
主要特征为:体形较大,单冠平头,胸宽体深,背腰平长,腿脚较高,身体结构匀称。羽色以黑色和黑红色为主,杂色次之,白色较少。黑羽母鸡多为纯黑色,黑羽公鸡的颈部、背部和镰羽多带红色羽丝,尾部羽毛油黑带墨绿色光泽。喙、冠、肉垂、耳叶、胫、爪均为乌黑色,皮乌、骨乌。部分鸡的肌肉、内脏膜和腹脂膜也为乌黑色。出壳雏鸡平均体重35g、成年公鸡平均体重2450g、成年母鸡平均体重2200g;屠宰率高达66.5%—70.5%;初产日龄170—195天,蛋重52—58g;蛋壳颜色、浅褐色或白色,少有绿色。
3、赤水晒醋
赤水晒醋,已有180多年的生产历史,古代即已声名远播,获“中国名醋”殊荣。赤水晒醋具有色、香、酸、醇、浓等特点,经常食用,可美容健身。
4、赤水筒筒笋
赤水筒筒笋(黑竹笋)是由新鲜庆竹笋制成。原料选用背阳、湿地生长箐竹笋“阴山笋”,采摘加工收集熏烤凉晒储存,再经多道漂洗工序后切段入锅。
[营养价值] 筒筒笋含有一定量的植物蛋白,特别是纤维素含量很高。还含有维生素和氨基酸。中医认为竹笋有“利九窍、通血脉、化痰涎、消食胀”的功效。
《名医别录》言其“主消渴,利水道,益气可久食”。又因其高蛋白低脂肪、多纤维、少淀粉的特点,有利于消脂减肥。
[食用方法] 食用方法:本品是由木碳火烘培而成,属于笋干类,因此食用前必须先做如下处理:先浸泡一至两小时,然后大火煮1个小时,再切段浸泡1个小时后,用中火煮1个小时后可食用。
5、陈记猪儿粑
<猪儿粑>是黔北,川南(赤水,泸州,合江,纳溪)一带的传统名小吃,因它蒸熟出笼后形似洁白滚圆的小猪而得名.
以前’猪儿粑’只是在农村开春后插秧时,主人给在田间插秧的帮工们打’中伙’(午饭后到晚饭中间的一次加餐)的一种食品.后来经过不断的改进逐渐形成了今天黔北川南的一种著名小吃.其中赤水市的’陈记猪儿粑’更是也其独特的口感赢得了广大食客的一致好评.
‘陈记猪儿粑’是由赤水市的一名下岗女工___陈富蓉所创,迄今已有近十年历史.她所制作的猪儿粑是选用优质的糯米和当地所产的高山冷水米经过淘;泡;磨;吊;压;等工序制成面皮,再配以当地的熟饲料猪肉和竹笋所调配的馅料制作出来的猪儿粑面皮软糯香滑,不粘牙,馅料更是鲜,香而闻名.特别是刚刚开笼时只见竹制的小蒸笼里一个个洁白晶莹的猪儿粑配上腰间的翠绿蔬菜叶子更是惹人垂涎.
在近十年的时间里,’陈记’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发展相继推出了’糯米珍珠圆’’玉米窝窝头’等其他的品种.其中’猪儿粑’和’糯米珍珠圆’获得了赤水市技术质量部门;赤水旅游局和赤水市饮食协会颁发的’赤水市名特优小吃’的奖牌,’陈记猪儿粑’更是在后来相继获得了’遵义地区名优小吃奖’’贵州省詹王杯饮食比赛面点类金奖’等一系列的荣誉称号.
6、熊猫竹笋筵
赤水不产熊猫,却盛产竹类。赤水家家户户吃竹、用竹,生产、生活与竹息息相关。赤水人居不可无竹、食更不可无竹,人们于是昵称竹食品为“熊猫菜”,昵称赤水竹饮食为“熊猫餐”,赤水人也就顺理成章变为食竹的“熊猫”。
赤水竹食品原材料十分丰富,在市境内绵延数千里生长,植物类有竹荪、冬笋、绵竹笋、水竹笋、箐竹笋等数十个品种,竹禽珍品有竹鸡、竹鼹、竹猴三儿、竹燕窝等等,再加上人工二次加工的鲜品和干货,可就有数百种之多。如此众多的原材料,为形成赤水独具特色的竹饮食文化奠定了基础。赤水竹食品可与其它类别的菜肴配合成宴席,也可自成系列自成宴席,是极上乘的美味佳肴、绿色保健食品。
熊猫餐主料选用各种竹食品,用竹中的竹笋系列、竹荪、竹鼹、竹鸡、竹燕窝、玉兰片等竹食 品,精心烹饪,调制成系列美味佳肴,单品可达上百种,复合品可达上千种,佐食竹筒饭,配用竹餐具,食后开胃健脾,清鲜可口,馨香萦怀,经久难忘,最富竹乡特色,为世人称颂。最为主要的极品有几种:
竹荪乌骨鸡:原料选用有“皇宫贡品”、“京果之王”的名贵山珍竹荪,以及有滋补药用功效的“大补之王”乌骨鸡,采用煮、炖、煲的方式,精心调放盐、姜、葱等少许调料即可,食用后清香润肺、滋补内脏,对消除胆固醇、多余脂肪,以及护肝疗脏、防治癌症等有强效。
筒筒笋:原料选用背阳、湿地生长箐竹笋“阴山笋”,采摘加工收集熏烤凉晒储存,再经多道漂洗工序后切段入锅与优质老腊肉共煮即成。食之入口化渣,柔脆爽口,香味独特,健胃补脾。
冬笋:赤水盛产楠竹,楠竹冬季抽笋称冬笋。冬笋极富营养价值和医药功能,是素食者和保健者的最佳菜肴,质嫩味美,清脆可口。赤水冬笋自古质优价廉、名气很大,赤水清代著名诗人有“独有葫芦溪上笋,一冬风味舌头甘”等诗句为之歌咏,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玉兰片:采用优质食品冬笋为原料,精心烤制而成。玉兰片形似玉兰花瓣,色泽金黄,为传统名贵食品。玉兰片可单独为菜,又可与其他菜肴合烹,无论煎、炒、烧、煲、炖均有味鲜质嫩、清脆可口的特点,是宴席常见的珍品,也是馈友高级礼品
7、赤水虫茶
赤水虫茶是贵州省遵义市赤水市的特产。虫茶富含营养物质,味美可口,爽目沁心,有提神醒酒、解毒清热、降低血压等医药功能。虫茶是我国特有的林业资源昆虫产品,是传统出口的特种茶,其中赤水虫茶最为著名。赤水虫茶为茶中极品,市场罕见,价格昂贵,仅产于赤水四洞沟景区附近,产量仅200多斤。
在四洞沟周边深山中生长着一些百年树龄的大白茶树,人们采摘野生白茶嫩叶加工发酵,招引一种名叫“化香夜蛾”的昆虫繁殖幼虫,幼虫食酵叶后排泄出一粒粒比油菜籽小的虫屎,然后收集虫屎晾晒而成虫茶。虫茶富含营养物质,味美可口,爽目沁心,有提神醒酒、解毒清热、降低血压等医药功能。赤水虫茶在清朝历为贡品,赤水传统虫茶主要采食化香树,所以赤水地区把虫茶又称为化香蛾金茶。虫茶的制作过程很奇特。当地人利用谷雨前后采集的当地野生苦茶叶,或是化香树、糯米藤、黄连木、野山楂、钩藤等野生植物的鲜嫩叶,稍加蒸煮去除涩味后,待晒至八成干,再堆放在木桶里,隔层均匀地浇上淘米水,再加盖并保持湿润。叶子逐渐自然发酵、腐熟,散发出扑鼻的清香气息。生产虫茶的昆虫很多,而以化香夜蛾分布最广,这种化香夜蛾,在这种香味的引诱下蜂拥而来,并在此产卵。约过10多天后,一条条暗灰色的夜蛾幼虫便破卵而出,布满了叶面,一边蚕食着腐熟清香的叶子,一边排泄着“金粒儿”。这些小毛毛虫食量惊人,不消多长时间就会把堆集的腐叶吃光。这时,主人便收集这些“金粒儿”,剔除残梗败叶,晒干过筛,就得到粒细圆、油光亮、色金黄的“化香蛾金茶”,即“虫茶”。更为讲究的是,在阳光下曝晒后,还要在180摄氏度的铁锅里炒上20分钟,再加上蜂蜜、茶叶,才成为优质的虫茶。
8、赤水玉兰片
赤水玉兰片以优质楠竹笋加工而成,其色泽蜡黄、半透明,形状似玉 兰花的`花瓣,因此得名“玉兰片”。
品种:玉兰片根据竹笋生长和加工季节的不同,可分为“宝尖”、“冬片”、“桃 片”、“春花”四个种类。
特点:“宝尖”是用“立春”前含苞笋制成,片平滑尖圆,色黄白,肉细嫩,是玉 兰片中的上品。它丰腴肥美,柔弱微脆,形似宝塔,又象龙角,所以又有 “金色宝塔”、“龙角”之称。“冬片”是用“雨水”前的冬笋制成,形状呈 对开片,片平光滑,色白、片厚、肉细嫩,节距紧密。“桃片”是由“惊蛰” 前未出土的竹笋制成,片面光洁,节距较密,根部刨尖,肉质稍薄,尚嫩, 味较鲜。“春花”是以“春分”至“清明”之间的春笋制成,节距较疏,节楞凸起,笋肉薄,质较老。这四个品种各具特色,制作工艺都很讲究。如果按玉兰片质量区分,“宝尖”最佳,“冬片”次之,“桃片”第三,“春花” 为下。
成份:它含有蛋白质、维生素、粗纤维、碳水化合物以及钙、磷、铁、糖等多种 营养物质。
工艺:它是利用未出土或刚出土的幼嫩冬笋、春笋,经蒸煮、切片、熏磺、焙干等工序精细加工而成的一种高级笋干。
9、丹霞野菜荤素筵
赤水自然生态极好,特殊的丹霞地貌环境孕育不同凡响的菜肴,植被覆盖率极佳,盛产上万种可食用的野菜和野生草本植物,是有名的保健菜肴,与生态畜禽食品构成野菜荤素筵,自成筵席极品,倍受都市人喜爱。
野菜:主要品种除竹笋菜肴系列外,还有黄花菜、灰灰菜、苦玛菜、剪刀菜、鱼腥菜、野葱、洋荷、刷把菌、大脚菇、三瓣菇、鸡丝菌、牛肚菌等上百种;素食者或健身者,可将之单列或成筵自品自食、待宾迎客。
畜禽菜:野香猪、野羊、野兔、泽蛙、沼蛙等数十种,以及人工圈养的生态家畜,可自成一筵,也可与野菜系列搭配,共成野菜荤素筵。
家家乐:赤水地道农户待客佳肴名筵。农家乐菜肴品种众多,数量不限,场合不限,方式不限,以农户家常菜品为主,品感好,朴素,地道,不讲色、形,只求实惠和香、味,以蒸、煮、炖、煲为擅长,制作粗放简化,主菜品有筒筒饭、筒筒笋、老腊肉、豆花儿等,给都市人返朴归真、居处山乡的亲切感,深受游人喜爱,老少皆宜,众口皆适,卖点很好。
全猪汤:赤水人称杀猪或杀年猪时宴请宾朋的筵席叫“全猪汤”。全猪汤原料需全部选自宰杀肥猪的每一个部分,猪的头、耳、尾、腿、肠、血等都应配齐,佐之时鲜蔬菜烹制成席。吃全猪汤前有祭祀、文娱等活动,热闹异常。席后客人告辞,主人还割几斤猪肉馈赠,让客人未曾赴筵的家人尝鲜,人情味儿溢于言表。
10、恐龙桫椤筵
赤水素有“桫椤王国”的称誉,境内恐龙虽早已绝迹,可却盛产以桫椤为代表的近两万种蕨类植物,这些蕨类植物在二亿年前曾是植食恐龙的主食品,现今又是赤水人餐桌上的珍贵佳肴,赤水人与恐龙同饱口福,人们食之既可疗身保健,又可想天地悠远、思亘古史迹,美不可言。蕨类食品有鲜蕨菜、干蕨菜、蕨羹、蕨粑等等,与其他菜品配合,可制作出丰盛独特的“恐龙桫椤大菜”
蕨菜:蕨的根茎饱含淀粉,采春天的苔芽,磨秋冬的根茎,制成享誉城乡的传统美味菜肴。般有素炒和拌肉食荤制两种,色泽红亮,浓香扑鼻,清脆微苦,爽口润肺,无论佐酒还是下饭均为佳品
蕨苔:采用刚抽芽的鲜嫩蕨苔为原料,煎、炒、炖均可,食之鲜美,柔嫩顺口,有补肺壮骨之奇效。因蕨苔叶芽形状似小儿握拳状,故有人称之为“佛手菜”或“龙爪菜”
蕨粑:菜用蕨苔、蕨根为原料,磨粉吊浆,凉干储存,可切片煎、炒、蒸、煮,精制成不同口感的十多种菜肴。
;5、农村风俗习惯
破五节
(农历)正月初五,俗称为“破五”节。这一天不准妇女串门,串门不吉利。《清裨类钞》载:“正月初五日为破五,妇女不得出门。”这天各家都吃水饺,意为用水饺包起来,以求吉利。如今虽说人们对妇女串门不讲究了,但这天吃饺子却成了各家习惯。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俗称“元宵节”又叫“灯节”在济南,一年一度的元宵灯会,景象极为壮观。每到此时,各大公园、厂矿企业及大街小巷,均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花灯,入夜,宫灯、纱灯、鱼灯、花篮灯、跑马灯……光华四射,美不胜收。
尤其一年一度的趵突泉灯会,更是独具特色。各式各样的花卉灯、鸟兽灯、走马灯、故事灯、谜语灯等或富丽堂皇,或古朴典雅,或灵巧别致,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这一天,家家户户盛行吃元宵。
此外,元宵节前后,济南的街头巷尾,到处是踩高跷的,跑旱船的,舞龙灯的,舞狮子的。人们把一些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以及强烈的爱憎和美好的愿望融入这种富有民族传统的民间艺术中,增加了节日的欢快气氛。
“龙抬头”
农历二月初二,春龙节,俗叫“龙抬头”,意为龙兴治雨,风调雨顺。清朱蠡尊《日下旧闻考》载:“都人呼二月二日为龙抬头。”这一天,市民早起,炒“蝎子爪”(即豆子腌泡后)吃,以避免虫咬蝎蜇;老男少儿都理发,以视精神,免除灾病;农村盛行用炉灰“打囤”,预祝丰收。这些习俗已被人们延续至今。
清明习俗
清明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第五个节气。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气,并留下了很多有趣的习俗。在济南保留至今的有“踏青”、“扫墓”、“荡秋千”、“插柳”与“植树”。
踏青
踏青,古时也叫远足或远游,现在则叫春游或郊游,它是“清明”时节的主要习俗。古代每逢这一天,人们聚亲约友,扶老携幼,承大好春光到郊外游玩,然后围坐野宴,抵暮而归。济南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每到清明节,春光灿烂,风和日丽,人们南登千佛,北游明湖,郊游、泉边,游人如织。这种春游的习俗,一直保留到现在。
扫墓
清明扫墓,在阳历四月初五、六日,市民都携纸、香和供品上坟祭祖,为祖坟添土,追念祖先。据说这一习俗由来已久,从秦代就开始了,汉代继承秦制未变。到了唐代,扫墓才固定在清明举行。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一诗中写道:“丘墟郭门外,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就是描写郊野扫墓情景的,到了宋代,人们都在清明日拜扫祖墓,京都人士倾城出郊,四野如市。在今天,清明节这天已成为人们缅怀英烈、掉念去世亲人的日子。
荡秋千
清明时节,在济南城乡,还流传荡秋千的习俗。清明节这天,男女老幼,身着新衣在绿杨深外,或在街前广场,立木为架,上袈横木,下悬二绳,绳下横系一板,人在板上可坐可立,手握两绳可前后上下飘荡,极富乐趣。相传荡秋千本是北方胡人的一种游戏。战国时期,刘桓公北征时,才将这种游戏带到汉族中来。汉、唐以来,多用在皇帝的后宫和显官贵族的园囿里,后来才渐渐传到民间。
插柳和植树
清明正是“绿柳才黄半未均”的时节。济南城乡,过去都有插柳于门,妇女,儿童头戴柳枝、柳球的习俗。据说这种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农民祖师--神农氏,后来发现为记年和表示长寿的美好愿望。如宋人赵元镇的《寒食》诗中寂寂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之句;农村有“戴个花活百八,插根柳活百九”的农谚。后来,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而插柳、栽柳却盛行不衰,并推而广之,继而在清明时节演变成植树造林。民国4年(1915年),清明节被定为植树节。现在,每到清明前后,各地都展开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运动。青青的杨柳,不但给大地带来无限生机,也寄托着人们无限美好的希望。
浴佛放生
浴佛放生是一个宗教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为浴佛节。
我国宋朝时已有“裕佛会”。民间煎香药糖水,相互赠送,到佛寺烧香施舍的,叫做“浴佛”。或买鱼、龟、螺、蚌等水中动物放生。大庙宇内多辟有专用的放生池,供人们放养动物。传说四月初八这天是释迦牟尼佛的诞辰。济南庙宇众多,在过去,四月初八浴佛放生也相沿成习。这天,东岳庙、北极庙等寺庙的僧道,都设坛念经做法事,许多善男信女也都涌进庙里争舍钱财。有些人还口诵放生咒,将买来的鱼、龟、螺、蚌等水生动物投放水中,终日不绝,借此表达他们的慈悲心怀与对宗教的虔诚。
端午节风俗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古人把五月也称作“午月”,五日又常写作“午日”,“端”又是“初”的意思,所以五月初五就叫“端午”;因“午月”和“午日”两个“午”字重复,所以“端午”又叫“重午”又因古人常把“午时”当作“养辰”,故“端午节”也叫“端阳节”。
从唐代正式规定端午节为重要节日后,逐渐开始重视起来。济南人过端午节主要有以下特点:画门符。端午节这天,人们将“五毒”指(蝎子、蜈蚣、毒蛇、哈蟆、壁虎〕形象的剪纸做成门符。据说这样做,是为了驱“五毒”,防瘟疫。插艾枝,悬艾虎。端午节这天一早,人们就将艾枝插在门上,或用艾蒿编织成“艾虎”,在门楣中央或戴在身上,驱虫避邪,保以安康。饮雄黄酒,吃粽子。端午节这天早饭前,要先饮一杯雄黄酒,然后再食用粘米、红枣等包成的粽子,饮黄酒据说可以杀虫害,避百邪,包粽子则是为了凭吊爱国诗人屈原。戴香包、系五彩丝线。“香包襟上戴,娃娃逗人爱”。给孩子戴香包和在手腕上系上五彩丝线,这也是济南端午节普遍流行的习俗。香包是用棉织品和丝线绣成的,包里除了装些雄黄、苍术外,还要装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驱虫除秽的作用。五彩线象征五色龙,系五色线可以降服妖魔鬼怪。端午节这天,在济南一些名士则在这一天泛舟明湖,聚会畅饮,作诗唱合。以上这些风习,有些一直延续至今天,如端午节这天插艾枝,包粽子等,今天在济南依旧很兴盛。
碧筒饮
荷花在济南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在利用荷花方面,济南还有一些特殊的习俗。其中最有意思的,要算碧筒饮。
据唐代人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一书中记载:在古代,大明湖的荷花盛开之际,一些官吏、文人,常到湖边避暑,他们把湖中的大莲叶割下来,盛上美酒,然后用簪了将莲叶的中心部分刺开,使之与空心的荷茎相通。人们从荷茎的末端吸酒喝,那滋味,用当时亲身体验过的文人的话说,就是“酒味杂莲香,香冷胜于水”。这就是被唐宋文士传为美谈的“碧筒饮”。
在济南荷叶矗盛酒外,用它还可以做成许多独具风味的食品。如将鲜嫩碧绿的荷叶,用热水略烫一下,煮粥时盖在粥上,等煮好的粥凉后再加糖,色碧味香,名曰:“荷叶粥”,是济南夏令著名的小食品;按做“米粉肉”或“粉蒸肉”的 做法,先切好猪肉,炒好米,拌上酱油,然后选用大明湖产的只有碗口大的嫩荷叶,洗净,一张荷叶包起一块猪肉和适量的炒米,摊放在碗里,再上蒸笼,蒸熟后即成“荷叶肉”。吃是连肉带荷叶一起吃,即有猪肉的美味,又有荷叶的清香,特别鲜美。用同样的方法,还可以做成荷叶鸡、荷叶鱼等上等佳肴。此外,用荷叶包装食品,也是济南特有的风俗。以前食品店里卖的蒸包、锅贴、熟肉以及腌菜等,许多都是用荷叶包装,这样即不透油、透水,又别有一番清香滋味很受人们欢迎。
另外,过去济南人还有吃荷花瓣的习俗。其中“炸荷花瓣”就是济南夏季特有的名菜。将新鲜、完整、干净的荷花瓣洗净之后,挂上一层薄薄的鸡蛋糊,再放到油锅里炸,炸好后撒上白糖,吃到嘴里,清香可口,回味无穷,很为人们所喜爱。
“吃春”
济南人喜食香椿。香椿是一种树木,其嫩叶芳香可食。清代人称春天采摘、食用香椿的嫩叶为“吃春”,有迎接新春之意。济南近郊仲宫一带盛产香椿。每年春季,香椿萌芽抽叶时,也正是济南人“吃春”之时。此时,农民们把嫩紫或淡绿色的椿芽掰下来,拿到市场上叫卖;喜欢“吃春”的人们争相购回家中,品尝春天的香甜。香椿有多种吃法。而济南的“香椿芽拌豆腐”远外闻名。人们将香椿芽或嫩叶洗净后用盐稍腌,揉过,约腌一夜即可取用。用时将腌过的香椿芽切成末,再将蒸透后切小丁的豆腐与香椿芽末放入盘中,撒上精盐,滴上香油拌匀即可食用。再一种做法是“炸香椿”---将嫩香椿洗净,沥净水分,加盐后揉搓均匀,再在调好的面糊中沾匀,放入热油中炸黄,取出食之,又酥又香。因整支香椿炸成后形似鱼,所以济南民间又叫“炸香椿鱼”。
济南蒲菜
济南人爱吃蒲菜的习俗由来以久,蒲菜是一种水生草本植物。大明湖的蒲菜,是济南的美蔬,早已驰名国内。《济南快览》一局中记载说:“大明湖之蒲菜,其味似笋,遍植湖中,为北方数省植物莱类之珍品。”《山东通志、物产》称蒲菜为“蒲笋”,是济南人“日用蔬菜”之常品。蒲菜的吃法有:“奶汤蒲菜”、“锅塌蒲菜”(凉碟)等。至于济南人钟爱的蒲菜烫面饺、蒲菜扁食等,也是人们喜爱的常食。凡品尝过这些美味佳肴的,无不交口称赞。
七月三十放河灯
在济南,过去每逢七月三十日晚,各佛寺举行盂兰盆会打醮育经。有的人家要烧上大批线香,沿院内墙根和甬路一根根插在地上,向地藏王表示虔诚;有的则用放河灯的形式超度死在河里的鬼魂。据说,农历七月三十日是佛教中地藏王菩萨成道的日子。他在成道时,曾发誓要普度有罪孽的众生,使他们脱离苦海。因此,七月三十日便成了超度“亡魂”的日子。
河灯是用湿面做成的。晾干后,在灯碗里倒上豆油,再用棉花搓成灯芯,点燃之后,放在河里,让它顺流飘去。这时,只见满河点点灯火,闪闪烁烁,飘飘荡荡,河水映得彤红。据说河里的溺死“鬼”见到灯火,就可以得到超生。放河灯是佛教的一种迷信活动。
当年济南大明湖北岸北极庙里的道士们,也在农历七月三十日这天打醮超度亡魂。他们白天念经,招待来庙里烧香的“施主”,并找扎纸工人和彩纸糊成大型的“法船”,放在庙前的湖水里,吸引游人。到了晚上,道士们穿上花花绿绿的锦绣法衣,敲响铙钹,吹起笙笛,从几十层台阶高的北极庙列队出来,到法船前面焚化“疏头”,同时,把彩纸扎的大型法船烧掉。一时间,烈火熊熊,照得满湖通明,使整个济南市为之轰动。以致庙内、湖畔,万头攒动,拥挤不堪。解放后,随着封建迷信的破除,“放河灯”等活动已不复见。
明湖踩藕
济南盛产莲藕,明湖藕尤其闻名。解放前的大明湖,当时除历下亭周围及船行航道纯为水路外,其余水面阡陌纵横,形成了一块块水田。水田上“东一块莲,西一块蒲,土坝档住了水,蒲苇又遮住了莲,一望无际,因水较深,泥层又厚,所以只能栽种莲藕、蒲莱等,要采摘莲藕,只能下到水里去用脚踩。因此,明湖踩藕成为济南一种传统习俗。
踩藕时,踩藕人身穿一件皮制的不透水的“连衣裤”。皮衣见水后质地变软,穿者在水中手足可以运用自如。只见人头或皮衣上口在水面上时沉时浮,很有节奏感。这是踩藕人用脚在水下探索找藕。找到藕枝后,还要找到合适的藕节,然后用力一踩,一枝鲜藕便从根上断下,再用脚将藕挑出水来,抓一块藕上的黑泥,涂在断口外,以免灌进水去。因藕内有空气,能够浮在水面上,否则就会沉入水中。最后将飘在水面上的藕收集起来,再挑到市场上去出售。
除夕乞巧
农历七月七日,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这是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日子。晚上,妇女们穿七孔针,先完者为得巧,故称乞巧,七夕乞巧的习俗,在济南十分流行。七夕乞巧,早在战国时期的楚怀王时就开始了,据《考工记》的注释中说:“以织女星之祥,因祭机之杼,以求工巧。”因为七夕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人们想从织女那里求得更多的智慧和技巧,以织出更好的布来。传说,这天夜晚的葡萄架下,可以听见牛郎与织女谈话。
在古代,每到七夕前,家家张灯结彩,搭乞巧楼,儿童女子,皆着新衣。在城里“富贵人家,于高楼危榭,安排筵会,以赏节序。”以后,虽然这乞巧楼不一定搭了,但这一天活动仍很有趣。这天晚上,家家都“张锦绣,陈饮食,树瓜果,焚香于庭”。其次,参加的人望月瞻斗,依次列拜,祭祀牛女二星,祭毕才正式乞巧。有的用七根针,五彩丝线,望月穿针。谁穿得快,谁乞得巧的就多。
有的在桌案上摆一盆水,水里浸着瓜果,乞巧的人手里拿着一面镜子,谁把月光从镜子里映到水盆的瓜果上,谁就算得了巧。有的捉一只蜘蛛,放在首饰盒里,第二天早晨,观其结网之疏密或圆正,为得巧之多少。还有的于七月七日中午,把事前生好的“巧芽”(豌豆和绿豆)牙和手摘下来,投在水盆里,在太阳光下照影子,谁的巧芽影子象针、剪、花、鸟、虫等,谁的手将来就会巧。正象一首民间歌谣唱的那样:“巧芽芽,生的怪,盆盆生、手中盖、七月七日摘下来。姐姐妹妹照影来。又象花,又象菜,看谁心灵手儿快。”
中秋赏月
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是我国民间又一重要节日。据史书记载,中秋节始于唐代,以后产生了中秋节祭月、拜月、赏月的习俗,到元代末年,民间才广泛流传着八月十五吃月饼的故事。
中秋祭月在济南亦不例外。据1928年《历城县乡土调查录.习俗》载;“中秋月十五日夜,设月饼瓜果于院中以祭月,并集家人于月下肴醵饮以赏月。”
过去,每天中秋的晚上,当明月从东方升起的时候,人们便在庭院中设香案,摆供桌,供桌上陈以糖饼瓜果等。全家人团聚一起拜月、祭月。祭毕之后,由家中的长者主持,把祭品分给大家,并把象征“团圆”的月饼分切成块,大家分食之。
中秋食月饼的风俗流传很广。传说元朝统治者统治了中国以后,为防止人民起来反抗,规定只能10家合用一把切菜刀,每10个家还要供养一个蒙古奴隶主的爪牙,这些爪牙,胡作非为,无恶不作,人民切齿痛痕。元末,各地灾荒严重,灾民颠沛流离,啼饥号寒,实在活不下去了,一年中秋节,泰州人张士诚暗中串联,把写着“杀鞑子,灭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齐动手”;“月光亮亮,齐齐排排,排到明朝好世界”等号召人们起来推翻元朝统治者的纸条,藏在月饼里,大家互相传送,互相联络。到了中秋晚上,家家吃月饼,见到了那纸条,便齐心协力,一致行动,举行了民族大起义,很快就把元朝统治者推翻了。元朝灭亡了,但这吃月饼的习俗,缺一直流传至今。
千佛山“ 九九”登高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佳节,每逢这天,古人都要头插茱萸,手提菊花酒,登高游玩。据说这样可以除灾避害,求得生活的安宁幸福。这种“九九”登高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在济南,每逢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到千佛山登高。自元代开始,这一天又被定为千佛山庙会,所以就更为热闹。过去,九月九日这一天一早,济南各阶层人士,便身佩茱萸,赶来登山,时值深秋,天高气爽,山前山后,盛开的野菊烂漫似锦,清香扑鼻。因此,战在“赏菊岩”,上观赏菊花,遂成登山的一大乐事。除赏菊外,济南人还有吃菊花的习俗,将白色的菊花瓣采下,蘸上面粉油炸食之;或者配上肉类做成菊花火锅,配之以菊花浸泡的美酒,在山上野餐,真是别具风味,清香无比。诗人朱照曾在《重阳节同人挈酒历山登高诗》中写道:“闲招三两友,把酒醉南山。静喜高松下,香偎野菊间。”这首诗,正是古人重阳等千佛山的生动写照。
除登山外,过去济南人在重阳节这天,还要蒸枣糕吃。街上出售枣糕,多用糯米和枣或小豆和枣做成,蒸熟后在街上现切现卖。居民家中做的枣糕,用一层面一层枣叠垒成塔形,盖者用面捍成的菊花形顶,蒸而食之,名为菊花枣糕。为什么重阳节这天要吃枣糕呢?因为“糕”、“高”同音,吃枣糕即有登高之意。至于为什么这一天要登高,据粱朝吴均《续齐谐记》载:东汉时有一个叫费长房的人,神通广大,能呼风唤雨,遣神捉鬼。有一天,他对徒弟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里将有灾祸降临,须早作准备。”桓景问:“用什么办法可以免除这场灾祸?”长房告诉他:“这天,你全家人各做一个红色布袋,装上茱萸,挂在胳膊上,再带些菊花酒到高山上去饮,即可避免这场灾祸。”桓景听了师傅的话,在九月九日这天,全家人到山上度过了一天,晚上回家,才安全无事。从此,“重九登高,效桓景之避灾”遂相沿成习。
近年来,千佛山庙会更是盛况空前。尽管人们登高已不再是为了避灾除害,饮菊花酒、吃菊花火锅的习俗也不多见,但来登山的人们照旧络绎不绝。人们在浏览或挑选着琳琅满目的土特产品时;总要等上山顶,纵目远眺,观赏着大好河山和如诗如画的济南新貌,不禁会浮想联翩,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
曲水流觞
从汉朝开始,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便被定为“上巳”。在这一天,人们要到水滨洗濯,以消除不祥,叫做“修”。巍晋以后,又把这一天确定为三月初三。在这天修 以后,人们顺便要举行野餐宴乐和“曲水流觞”的诗酒盛会。游乐的人们,列坐在环曲的水溪旁,把酒装入觞杯中,置于托盘上,放在溪流上游的水面上,使之顺流飘下。觞杯飘至曲折拐弯处,往往会停住不动;即使在前一转弯处未停,也会在后一个转弯处停下。酒杯停在谁的近前,谁就得将酒饮下,饮后还要作诗吟唱,作诗不成便是罚酒,这就叫“曲水流觞”或“流觞曲水”。晋代宗 在《荆楚岁时记》中,就有“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的记载。
远在北魏时期,济南的士大夫及在现曲水亭街附近建起了曲水流杯池。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一书中写道:“历祠下泉源竞发,北流经历城东又北,引水为流杯池,州僚宾宴公私多萃其上”。流杯池既现在的王府池子,池水北出,曲折东流,至今曲水亭街。当时这里清流映带,杨柳依依,岸平草软,是曲水流觞的理想场所。
现在曲水亭街,座落在珍珠泉之北,大明湖畔的百花洲之南,曲水亭依在,流水依旧,但溪流已无曲折可言,水亭也早已折除。但如循流上溯 ,由王府池子至起风桥一带,溪流回环曲折、曲水流觞之迹,还是依稀可寻的。尤其这一带还保留了更多的“家家泉水,户户垂扬”的泉城风格,来此一游,尽管已看不到“曲水流觞”但这里的秀美景色,乃足以使人流连忘返。
除夕守岁
除夕,民间俗称“三十晚上”,是阴历一年的最后一天。除夕守岁,传说是为驱除这时还缠在家里的“百鬼”,好让人们过一个平安年。过去在济南,除夕这天,家家“易门神桃符春贴,遍地撒芝麻秸,陈设供果迎祖先。除夕辞岁,燃爆竹,家人设酒守岁”(《历城县乡土调查表习俗》)其中有些风俗,一直沿袭至今。
除夕更换桃符的习俗起源较早,战国时的一部史书记载着这样一个神话:东海度朔山有一棵蟠曲3000里的大桃树,其枝伸向东北方的鬼门,万鬼皆由此出入。树下有神荼、郁垒两个神仙把守,专门监察鬼的行为,发现哪个鬼为非作歹,便用草绳捆起来喂老虎吃,故有鬼怕桃木之说。于是,自春秋以来,每逢过年,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搁在门两旁代替神荼、郁垒,以示防鬼。到了战国,又有人以桃木刻人,置于门侧,或画两个神像(或写上神名)来代替桃人。而桃符上的神荼、郁垒画像也就成了“门神”。唐以后,又有了秦叔宝,尉迟敬德和钟旭形象的“门神”。挂在门上,消灭纳福,镇妖避祸。
宋代以后,开始兴起对联,到明代,桃符才该称春联。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居金陵(南京),除夕之夜,令公卿士庶之家都贴春联,并亲自微服出行,逐门观看,以此为乐。他还乘兴亲笔题联,赐给大官陶农:“国朝谋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赐给某平民屠户:“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从此,春联在广大城乡普遍盛行起来。于是,除夕“换桃符、易门神、贴春联”,在全国各地蔚成风俗,并一直沿袭下来。如今,多数人不再相信“门神”之类的封建迷信了,人们把贴春联,挂年画,赋予了新的思想内容,以此装点美好的生活,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据说出席是天上众神下凡,死去的祖先返家的日子,所以家家要遍地撒上芝麻秸、谷草等,点燃斗香,陈设供品,以迎接诸神和亡祖的魂灵光临。除夕燃放爆竹,由来也很久远。据说在古代,楚国两方的深山中有一种叫“山 ”的怪物,经常跟人打麻烦。一遇见了“山 ”,人就会得病,发寒发热,人们从长期的实践经验中,发现这种怪物最怕听爆竹声,于是便用青竹放在火上烧,借竹的炸裂声吓跑他们。后来大家为过一个平安年,便在过年时燃烧青竹筒,用爆竹声来驱赶山 恶鬼,称作“平安爆竹”。唐朝时,人们始将火药装在竹筒里燃放,响声更大。从北宋开始,民间开始用纸裹着火药制成“鞭炮”和“起火”。经过年复一年的改进,爆竹的品种越来越多,花样也不断翻新。如今,不但过年时燃放爆竹,每逢重大节日或遇到喜庆事时,人们都喜欢燃放爆竹,以增加欢乐气氛。
如今已没有人再把着项活动和驱除鬼怪联系起来,而相沿成了阖家团圆、欢庆节日的传统。这一夜,全家老幼,整夜不眠,大家围坐一起,畅舒往事,吃年夜饭,饮屠苏酒,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真是其乐无穷。
腊八节
每年的十二月初八日,俗称“腊八节”。这一天,市民黎明既起,家家户户做腊八粥。《历乘》载:“十二月八日作腊八粥,好施者济贫。”清《日下的闻考》也载:“十二月八日,赐百官粥。民间也作腊八粥,以米、果杂成之,品多者为胜,此盖宋时故事。”同时,市民还将蒜瓣洗净凉干,腌制在调好的糖醋坛子里,过些日子,即可食用,俗称“腊八蒜”。
6、农村人为啥“红事不请不到,白事不请自来”?有啥讲究吗?
红白喜事,是谁也躲不过的坎儿。
在关中农村,家中过红事,如结婚、嫁女、做满月、做寿、盖房上梁、过三周年等,一般提前三天,主儿家要备上四个凉碟、烟酒,宴请族人、乡邻、好友,事主须亲自带上香烟,逐一上门邀请,谓之“请执事”。席间推举执事长,也称“大总管”,过事一切事宜如接待、迎娶、后勤、账房、车辆等均由执事长统一安排、调度。 过白事则不然,事主在大门外挂白纸幡,门楣分男左女右夹上开张之纸钱,并以哭声惊动四邻,乡邻一般主动帮忙、吊唁。所谓的“红事非请不到,白事不请自来。”实指帮忙的执事,而非祝贺或吊唁的乡邻。
为何如此呢?一般红事可预知,事主提前有计划、有安排,可以做到事无巨细、井井有条,倘遽然前去凑热闹,可能打乱既定程序,结果事与愿违,引发不快。而白事的发生往往具有偶然性,即使是久病之人,何时咽气也未可知。偶然叠加悲伤,会使事主乱了方寸,故需要乡邻主动帮忙。
总之,红白喜事帮忙,红事是锦上添花,时间过了,事亦就过了;白事是雪中送炭,逝者入土为安大于天。
过年期间可以说红白喜事都是比较多的,很多新人都趁着过年大家都有时间而办喜酒了。而农村老人过年吃多了或者是冷到了都会导致过世,这也造成过年期间是红白喜事都比较多的。不过在农村就有点“红事不请不到,白事不请自来”的说法,这是为什么呢?
大家都知道现在办喜酒的话,都喜欢多叫点人来参加,只不过很多时候由于对方没时间或者就是觉得跟你关系不太好,就算是请了都不会来的。当然更多请了就会来,只不过不会出现什么不请自来的情况。这也造成喜酒来的人都会比预计中的要少一些的。
不过白事却是相反的,都会出现一些不请自来的客人,既然来了都得让其就座吃饭的,可以说事先还真的要预计有哪些人会不请自来的。
要说为何会出现红事不请不来,白事不请自来的情况。有时候还是可以从礼金这个方面说的,要知道结婚这种情况过去就需要给份子钱的,对于很多人来说过年最怕的就是这种红色炸弹了,都是难躲一次就是一次的。不请当然不会去的,就算是请了也不一定去的,能够省点钱就省点吧。
如果说结婚可能还有几次的话,白事一人只有一次了,这个时候只要认识的那真的不能够省钱了,还是得去给点礼金帮帮家里人的,相信在这种白事上面,也是舍得出钱的吧。
可以说白事的话一个人一生都只有一次,农村都讲究死者为大,可以说以前有再大的矛盾,这个时候人过世了都会消了,去看看也是正常的。很多人也就是不请自来了,毕竟对于主人家来说,以前跟老人闹过矛盾的人自然不会主动去请的,只有不请自来的情况。
总之,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办白事的话都会有很多不请自来的人的,这点都是很正常的。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待这种情况呢,都说说吧。
感谢你邀请回答这个问题。
因为在农村海又叫死者为大,死者为敬。这个时候乡里乡亲或者同一个村的,只要知道哪家有这个白喜事或者是亲戚关系度比较高的哈,这种亲戚朋友他会主动过来了,这叫不请自到为什么?
是讲究的是对这个死者的尊重。大家也知道人走了,家里面缺人手,要去帮忙要出兵是吧?要放烟花要守夜,要搞吃的要招待客户,他中间这个事情还不少,家庭的人又处于一种悲痛之中,那所以说这个时候大家都是不请自来。
只要你发了请帖,或者是上门去送口信,或者上门登门请客。大家才会来,因为喜事哈,你要别人去送礼呀,去凑热闹啊,需要别人来来进行,捧着个人去希望别人捧场啊。
嗯,农村的人都是讲究这个面子,喜气的时候你是要来接我啊,对不对?我才有面子啊。
万一说:这个红喜事,如果你不请他,他自己来了,他算什么他自己。脸面往哪里搁?别人说我不请他,他都来了,这是最没面子的事情,在农村也是最掉面子的事情。
本文原创于《三农创业坑》,三农创业活下去,是第一位,活不下去,别谈梦想和情怀了,
小故事,大教训,少走弯路,不掉进坑里,是我们的初衷。
亲爱的三农回乡创业的朋友们,是否能给你提供一些帮助,如果能给你一些帮助,给一个点赞吧,
农村红白喜事氛围浓厚,热闹。红事不请不到,白事不请自来,这里指的是邻里相亲同村里熟悉的关系。喜事比如谁家年轻人订婚结婚,需要随份子钱的,这如同城里人下请贴给你,去参加婚礼,你得给红包随份子。其实农村人倒不是太在意份子钱红包之类的,主要是人结婚没请你,说明你们的关系没好到那种程度。如果不是亲戚关系,除非是那种关系很好的朋友,喜事才会对你说几月几号在哪举行婚礼,等于给你下了请贴。主人家不请你,也可能是觉得请你吧,你得给红包,关系没到那程度,所以大家都心知肚明,当然了这种关系也只是同村或是普通朋友。还有一种情况,A家喜事你没请B,B家喜欢当然也就不请A了。
农村白事,也是谁家有人去世,一般情况只要不是出远门的,邻里相亲包括同村的都会自觉的去逝者家悼念一下。对逝者的尊重,同龄人也许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年轻人也许是逝者看着长大的。所以只要在家的都会去看望最后一回。另外还有一个原因,逝者的家人心情悲痛,一般都顾不上待人接物,都是同村干部或是当地有威望的人在同主人家商量的情况下主持操办。我的家乡是安徽农村的,记得三年前奶奶去世,同村在家的基本都是当天去我们家拜忌一下。然后生产队长主持操办,包括给家里亲戚通知,我们那叫把信。这一点是有讲究的,以前把信都是通知的人要到主人亲戚家上门通知,现在都是打电话。主人亲戚得到通知后,会给把信的人一包香烟。这也许是我们那的特有风俗吧。记得奶奶去世,村里有安排专人接受亲朋好友送来的香纸香烟鞭炮等。安排两三人专门上街买菜,村里妇女都会主动到后厨帮忙做饭搞伙食,一般后厨也会安排几个负责人,各司其职。包括烧开水泡茶的,散香烟的。这些事都有专人操办。逝者的家人全程不用去管。也许这些就是农村人的特征吧
农村的讲究真的特别多尤其是在一些红白喜事方面,那么为什么讲红事不请不到,白事不请不来呢?对于这个问题惠农圈有这样的看法! 首先红事就是讲的喜事像结婚,生孩子什么的这都是喜事在办 喜事办之前呢主家也对邀请人进行发喜帖什么的,所以只有受到人家主家喜帖的人才会在约定的当天前去随礼并且吃结婚人的喜宴没有接到请帖的人自然是不用去的,也不用随那个礼钱,这就是说的红事不请不到!
而白事不请自来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农村凡是有人家的老人去世,全村的老少爷们都会主动的过去帮忙,有的过去帮忙做饭有的过去帮忙撕白布,因为毕竟谁家都有老人的时候你不去别人家帮忙,别人以后自然也不会到你家来帮忙,农村的白事特别的繁琐还得要挖坟坑人少了的话根本就完成不了这样的事情,就算是你不不主动前去的话,村里的书记们也会在大喇叭上喊人前去帮忙。
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遇到高兴的喜事了,就要和亲朋好友目前们一起分享,并且庆祝一下,所以在古代就有了办喜事的习俗了,并且一直流传至今。而说到办喜事主要可以分为两类:红喜事和白喜事。其中红喜事指的就是一些比较喜庆的事情,像婚嫁、过寿、周岁、乔迁等。而白喜事则主要是指家中有亲人去世了。关于办喜事,在农村里说法也比较多,在国内多数地区依然还保留着“红事不请不到,白事不请自来”的老规矩,那么其中都有啥讲究呢?
这句俗语的字面意思是说,在办红喜事的时候,如果主人家没有邀请你去帮忙,就不用主动去帮忙。当然也指别人家如果没有邀请你去喝喜酒,也尽量不要主动去随份子钱。在农村里办红喜事都是很受重视的,往往是几个月前就已经开始陆续准备了,置办喜事所需要的一些东西。而在喜事临近的时候,基本就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等到办喜事的日子到了,往往就只却人手了。而这方面一般都是本家族的人来帮忙,毕竟红喜事的规模不会太大,本家族的成员有时间的帮帮忙就能搞定了的。如果别人没有邀请你,而你却主动去帮忙,这样双方都会比较尴尬。因为找谁帮忙,主人家都是早有打算的,很有可能你一番好意要去帮忙,但是对方却并没有这个想法,那人家也不好直接拒绝的,所以古人的这个规矩就是为了避免这种事情发生。
这一句就很好理解了,其说的是如果村子里有人去世了,那即便是主人家没有来邀请,也是要主动去帮忙的。该出主意的出主意,该帮忙干活的就干活。这样做一来是可以替主人分担悲伤和劳累,二来也是农村人情味的一种体现。毕竟相比于红喜事,办白喜事的规模更大,并且时间也要更长,往往都要忙碌两三天,所以对人手方面要求比较多。在农夫的家乡这边现在依然还保留着这个规矩,如果村子里有老人去世了,那村里在家的人都会第一时间去表示慰问,并且问问主人家是否需要帮忙。而一些在外地打工的,如果主人家主动开口让他们帮忙,即便是远在千里之外也会毫不犹豫的回来。
老祖宗流传下来的这个规矩,真的非常实用又有道理,其既是农村人情味的一种体现,同时也避免了相互之间产生误会,避免伤了乡里乡亲之间的感情。
虽然我们说“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但是有一些风俗活动,却是广大农村地区共同遵守的一些生活习惯。比如说,“红事不请不来,白事不请自到”就是这样一种传统的风俗习惯。
大家都知道在人的一生中有几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其中一件事是结婚嫁娶,另一件事就是亲人去世。
在我们当地的风俗习惯中,结婚以前,对于家里至亲好友都需要提着烟酒上门通知,邀请亲戚朋友来家里喝喜酒。如果说不邀请的话,即使他们知道了,也不愿意来或者来了也不高兴,会怪罪主人家。这就是所谓的红事不请不到。
但是当有人去世以后,他的亲戚朋友,一般都会直接过来祭拜。而家族中的叔伯兄弟和村里的邻居也会上门帮忙料理后事。因为当家里有亲人去世以后,家里人是需要守灵的,不能干活,而所有的招待以及后期的丧事处理,都是由家族中的亲戚和邻居帮忙。这就是白事不请自来的意思。
这两句话中透露出来的本质含义就是,一方面,在红事中是一件非常开心高兴的事情,大家要热热闹闹的,所有的亲戚朋友,也需要给出一定的面子,要上门去请。而当家里有人去世的时候,死者为大,不管是亲戚朋友还是邻里都会主动的上门来帮忙。
好象都须公告,红事是下请帖,白事是跪报丧,可被邀红白事来人的人,一般都是互相交往比好的人,也就是互有人情关系的,甚至含有是主家认为可看得起受重视的人,即可同自家亲戚并列的人。属亲疏远近里的亲与近的人。
因此人有自知之明,红白事不请不报不到的。
但实际中,红喜事属凑热闹添光加彩,并不严肃庄严,被请者若有事是可不去的,而随礼可送也可不送的。且不论往日交情怎样。
白事则不然,严肃庄重,往日交往不太好也须去,现断交往,但从前交往时欠过情,不告也还自心愿式弥补一下而必须去。不然没安抚欠意心情的机会了。
因此有怨怒不打送礼人一说存在。
人生大事仅两项,婚与丧,次为生孩子,再次侨迁,再次升阶进级,其它可不在大事之列。多用急事,重要事,常事,小事,情事,闲事归属性质了。并急事要事有时超过大事位列的。
即:大事.急事.要事.常事.小事.情事.闲事,弄清顺序就心中有数遇事不慌了。
悟空问看后咱也在其上留上点啥。
为啥?红事不请不到,白事不请自来。不论农村还是城里,道里是相通的,能确定这是农村的专利吗?
红事不请不到,红事是大喜的事情,有特定的时间,给主人和客人都留有一定时间去准备。由其是那些不远不近的亲朋,有些人是不给信是不来的,因为就算他知道,你不通知他也不会来,他会认为你看不上他,等事过了看到你,他还会说你不通知的不事,所以必须给信,你觉得给人家省钱了,到头来落个不事。
白事不请自来,白事是丧事,悲哀的事,是生离死别的最后一面,讲究的死者和家人的情份,只要是知道的亲朋好友,有时间没时间都会过来吊念的,既是对死者的怀念,也是表示对死者家人的安慰一下的意思,能帮什么忙就帮一下,因为家人都在悲哀之中,尽点力就是对逝者和家人的安慰。
关于这句老话,主要是说的农村婚丧嫁娶方面的一些讲究事宜,我感觉这句话应该主要面对村里人说的,因为农户在红白之事上往往面对的情况是不同的,一般红事帮忙的主要是村里村外的亲朋好友,而白事帮忙的主要是村里人为主!下面就结合我们这边农村的情况简单聊一下:
关于“红事不请不到”,意思是说:一户人家办红事时,如果不主动邀请别人过来帮忙,那么可能别人是不会主动过来参与的! 要知道,村里红喜事参与帮忙的对象主要以村里血缘关系亲近的“一家人”为主,也包括村里非亲属关系的一些邻居或同龄伙伴,以及村外的亲戚朋友!但对于村里“一家人”之外的亲朋好友,如果不主动邀请过来参加时,往往对方就会以不知情而不会来的!
这是因为红事都是会事先规划预定好的,也就是会事先定好哪天结婚,到时会宴请哪些人过来帮忙并安排哪些具体任务细节,往往分工都会比较明确,因此,如果结婚当天没有邀请就过去帮忙,往往就会容易帮不上忙,反而容易碍手碍脚,也会被认为是来蹭吃蹭喝!
关于“白事不请自来”,意思是说:一户人家办白事时,即便不主动邀请别人过来帮忙,往往村里人都会自己主动过来参与的! 要知道,村里白事参与帮忙的对象主要是村里人为主,因为白事发生往往都比较突然,这时就会容易体现村里人“远亲不如近邻”的优势,一般村里人不管多忙都会腾出时间主动过去帮忙,尤其是出殡那天,在过去就会聚集全村大部分人的力量,从挖墓穴、抬棺木以及后面的埋葬过程,都是村里男人用体力付出完成,也没有任何报酬,到白事最后一天忙完就会各自回家了!故而便有了“白事不请自来”的说法吧!
因此说,这句老话其实只是说出了农村红白之事上的各自特点不同,一般对于后来人如果不懂得婚丧嫁娶之事上的一些规矩时,这句话就可以很好的诠释人们在红白事上应该要注意哪些讲究,以免参与不当而当众出丑、丢面子就不好了!以上仅为个人见解,对此大家又是如何看待的,欢迎留言互动!
7、农村习俗有哪些?
1、祈寿祝福习俗。
起乳名、挂长寿锁。一些农村地区的婴儿还有乳名,大多意思就是说代表着长寿,比如“银锁”等等。
每当孩子出生满月的时候,外婆家就会赠送给孩子银质的长寿锁,项圈、手镯、脚镯,并且给孩子佩戴上。长寿锁的反面刻有寿字,正面刻有“长命百岁”四字,再搭配银项链。手镯和脚镯上也都有着银铃铛。
2、年俗
腊月里的杀年猪、腊八蒜、腊八粥、蒸年干粮、做豆腐、扫尘、辞灶、写春联、贴挂钱、剪窗花、贴年画、贴春条、竖灯笼杆子、赶穷汉子集等等。
3、过年放鞭炮。
在每年的大年三十晚上十一二点,门户人家都会放鞭炮来迎接新年。鞭炮有长有短,长条的鞭炮就意味着来年更加顺风顺水。而且,大年初一后来访的客人,都会为他放一次鞭炮以示庆贺与祝福。
4、回娘家,不能跟老公同房。
在有些地方的农村里,还有着这样的风俗,嫁出去的闺女,如果回娘家住,是绝对不能跟老公同房的,除非是没有哥哥和弟弟的。老人家都说,在娘家同房的话,会导致娘家人丁不旺,克人。不知道有没有道理,但成了约定俗成的规矩,望楼主采纳,谢谢。
8、农村人为啥“红事不请不到,白事不请自来”?有啥讲究吗?
在农村有很多的习俗,虽然说不是什么硬性规定,但是也是从古代就流传下来了,都是人尽皆知的事情。相信农村的朋友大家都知道,不管是农村人家里面有什么事情,大家都会图个热闹,在一起吃个饭之类的。比如说农村最常见的就是红白事了。
不管是谁家有红白喜事的时候,肯定都免不了的需要上礼钱,当然了,有的时候大家都是街坊邻居的,就算是不上礼,肯定都要去帮忙的。因为农村人一般都是比较热情好客的,也是比较朴素的,大家都会互帮互助,这也是一种比较有爱的体现。但是农村人对于红白事的看法却有点不同。
一:红事不请不到。
在农村所谓的红事就是结婚娶媳妇,或者是谁家有什么大喜事了,一般这种大事的话,叫亲朋好友来参加都会发请柬或者是打电话通知的,代表自己诚心邀请人来参加。但要是没有通知你的话,肯定就不会去,因为很尴尬,感觉自己上赶着去一样。所以说发了请柬一定要去,不叫你的话就不去。
二:白事不请自来。
白事一般指的就是有人去世办丧事了,一般遇到这种事情的话,是不会一个一个通知的,所以说就算是人家没有通知你,碍于情面,肯定还是要去吊唁一下的。而且有的还会主动去帮忙,因为农村也不大,大家很多都是一起长大的,现在有人走了,自己也应该去一趟。
这是以前农村的情况,现在的人们大都在城市里面生活,所以说农村就算是有什么红白事的话,自己也可能一下子回不去,随个份子就可以。
9、乡村的民俗是什么?
1、祈寿祝福习俗。
起乳名、挂长寿锁。一些农村地区的婴儿还有乳名,大多意思就是说代表着长寿,比如“银锁”等等。
每当孩子出生满月的时候,外婆家就会赠送给孩子银质的长寿锁,项圈、手镯、脚镯,并且给孩子佩戴上。长寿锁的反面刻有寿字,正面刻有“长命百岁”四字,再搭配银项链。手镯和脚镯上也都有着银铃铛。
2、年俗
腊月里的杀年猪、腊八蒜、腊八粥、蒸年干粮、做豆腐、扫尘、辞灶、写春联、贴挂钱、剪窗花、贴年画、贴春条、竖灯笼杆子、赶穷汉子集等等。
3、重阳节晒秋天丰收的喜悦
在一些山区里面的村庄,因为他们所居住的地理位置,情况呢,比较复杂,村庄里面的平地占少数,所以家家户户就会利用起自己家的房门前、房子后面,窗户或者是阳台等,把农作物挂起来,晒起来,时间长了,也就成了一种传统的农村风俗习惯现象。
4、农村“瑞狮”
每逢年节,一些农村“瑞狮”纷纷出门上路,到处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狮头造型为正面顶部有一王字,意为王者风范;额头前凸,聪明透顶等。背面上方绘有龙凤,意为龙凤呈祥;中部绘有八仙宝物、八仙题诗,彰显激发客家儿女每个行业都可以出一个状元的思想理念。
5、中秋节吃月饼赏月
中秋节也是传统的节日,村民在这一天都要食用月饼。旧时,村民有以绒线穿一个大月饼吊在小孩的胸前玩赏,这些习俗现在已少见。
6、北方的建房的时间主要在春季
一是北方的春天,气候比较干燥,雨水稀少,这时候打墙造屋,最适合泥土、水泥等粘结物干燥凝结,也不担心盖到半截的房子被雨淋坏。因为少雨,有“春雨贵如油”之说,也有十年九旱之说。
二是农闲原因,主要是因为在农闲的时候人们都有时间,自己也方便监工,工人们也有时间专心建房,还可以叫亲戚朋友来帮忙,亲戚则都是白干,无非是管顿饭而已,还是省大笔工钱。
7、结婚彩礼
娶妻难的现象在农村也越来越严重,主要还是由于娶妻花费太大,很多年轻农民都没有能力支付巨额的彩礼。因此在农村也出现了一个怪事情,那就是彩礼的多少决定了能不能结婚。
8、农村立碑
现在农村立碑,确实很隆重。大戏一台唱几天几夜,亲朋好友都回来捧场。立碑的时间都是定在父亲周年这一天,母亲为随纵。
当然立碑时都是父母双亡,无论父母那个死在后边,最低过三个周年才能立碑,三年内为守孝期,祖坟是不能动土的,在这三年内,就连清明节也不能扫坟添土。
墓碑的正面,刻有土墓中人的姓名,和立碑人的姓名,和立碑时的年月日,这种立碑的方法也就是在我们农村,子孙给老人的立碑仪式。
9、“闹元宵”风俗
这个风俗习惯在农村各地,各地村庄组织起了舞龙队,统一装束、穿家过户的挨家送恭喜送喜悦,让农村恢复了阔别已久的“闹新春”场景。
10、荷包蛋风俗
一些农村招待客人,至今流传着一种传统的风俗习惯,吃正餐前让客人喝一碗荷包蛋茶水,即开水里炖荷包蛋,荷包蛋熟透后出锅加白糖,此茶水清热去肝火。
(9)赤水农村风俗扩展资料:
民俗的由来:
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社会组织民俗;
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也需要民俗进行规范,结婚人们需要有结婚典礼或仪式来求得社会认同,在人的精神意识领域也有民俗,许多生活中的禁忌也是如此:大年三十至初二,家中不许扫地,如果进行打扫就会破坏来年的财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