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俗彩礼 » 满族贵女嫁妆

满族贵女嫁妆

发布时间: 2022-10-08 07:41:24

1、河北承德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结婚都有哪些习俗?

河北省的承德一带,有结婚挂门帘的习俗。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新娘嫁妆要先送到男家,然后由新娘的弟弟陪着新娘和送亲的人们再到男家去。等新娘新郎进入新房之后,新娘的弟弟便拿出一条门帘挂在新房的门上。门帘多为红色或粉红色,上绣鸳鸯戏水或秀水奇峰,绚丽多姿,甚是喜庆。新娘弟弟挂完了门帘,男家要送一个红色的小纸包做喜钱,包里装着四元六元八元不等,不过都是双数,意思是希望新婚夫妇成双成对白头偕老。

围场的各个地方就不一样,像大唤起,一般都是6600、8800、100001,到了四合永甚至更少,女方的陪送不用特别的,家里面缺啥补啥就好了,最重要的是婚礼前的介绍人一定要知道的全面,能张罗的人,风俗嘛 还真的没有什么讲究的,不过,家与家不一样。有的直接把钱过给女方,多过一些,愿意买什么就买什么。

满族婚礼既带有本民族浓厚的特点,又融合了不少汉民族的风俗礼节,一般地讲要经过以下程序: 订婚:满族青年男女订婚有两种形式。另一种是男女双方互不认识,托媒人为子女订婚,并由媒人转交双方的"门户贴",开具双方的旗佐、履历、姓氏、三代。新娘则离家到男方借好的寓所住宿,俗称“打下发”。次日清晨,女方家用彩车送亲,由其哥哥护送。拜完北斗后举世闻名行“撇盏”仪式。即头戴红盖头的新娘和新郎,面朝南跪在院中神桌前,桌上供猪肘一方、酒三 盅、尖刀一把,萨满单腿跪在桌前,一面用满语念经,一面用尖刀把肉割成片抛向空中,同时端酒盅齐把酒泼到地上。主要目的是祈求上苍保佑新婚夫妇,使他们子孙满堂,白头偕老。

蒙古族人一般在金秋八月开始谈婚论嫁。小伙子的父母委托信赖的说亲人,择个好日子带上儿子去看中的姑娘家说亲。姑娘及父母如果看上了小伙子就收下献上的哈达和一盘饼食,这事就此定了下来。冬天是举 办婚礼 的好日子,经双方选定日子后,新郎家于傍晚时分到姑娘家接亲,至此婚礼已经开始,民族风格浓厚、趣味横生的各种婚礼节目连续上演,一直到东方发白;接新的队伍才跨上骏马,同送亲的队伍一道往新郎家进发。在离新郎家不远时送亲的队伍停下,迎亲的队伍到家后重新偕同新郎的父母亲人前来第二次迎接。在婆婆为儿媳妇掀开盖头后,新郎新娘得向父母、主婚人、亲戚们行磕头礼并敬酒。众人也会兴奋地唱起敬酒歌、跳起舞,欢乐在草原上荡漾。

过去,蒙古族的娶亲非常隆重,并保留着男到女家投宿娶亲的传统婚俗。娶亲一般是在 结婚喜日 的前一天。新郎在欢乐的气氛中,穿上艳丽的蒙古长袍,腰扎彩带,头戴圆顶红缨帽,脚蹬高筒皮靴,佩带弓箭。伴郎也穿上节日盛装。一同骑上马,携带彩车和礼品,前往女家娶亲。娶亲者至女家,先绕 蒙古包 一周,并向女家敬献“碰门羊”1只和其他礼物。然后,新郎和伴郎手捧哈达、美酒,向新娘的父母、长亲逐一敬酒,行跪拜礼。礼毕,娶亲者入席就餐。晚上,又摆设羊五叉宴席。并举行求名问庚的传统仪式。次日清晨,娶亲者启程时,新娘由叔父或姑夫抱上彩车。新郎要骑马绕新娘乘坐的彩车三圈。然后,娶亲者和送亲者一同启程离去。

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民族融合大团结,习俗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通常各族仪式之间杂糅融合。除了本民族穿着以外在民族融合地区基本都差不多。只要资金聘礼到位,一切形成都可商量增加和减化,没有一成不变的习俗。有房、有车、有钱啥都好商量。

2、满族贵族婚礼的流程

满族贵族婚礼流程

相亲,包括提亲、相看、换八字帖。

下定,包括放小定(下小茶)、放大定(下大茶)。

成婚,包括择日、过礼、口(帖)请、发妆、娶 亲、婚礼。

回门,包括拜祖,认亲、住对月等。


    现多已移风易俗,新事新办,但部分传统婚俗在内蒙古东部满族聚居区仍有保留。

    箭射新娘满族独特的婚礼仪式。新郎新婚时,须用喜轿迎娶新娘,在轿子将 至喜房门前时,新郎不待新娘下轿,须向新娘连射三箭,意为除新娘之 "红煞",但为虚射,箭只射至轿前而已。接着新郎还要向喜房内之四 角虚射四箭。射毕,才许新娘下轿迈马鞍(取平安之意)。拜天地后,新郎须用所射之箭挑去新娘盖头。箭射新娘带有满族先人--女真人抢婚旧俗的痕迹。此婚俗在内蒙古凉城县曹碾满族乡及喀喇沁旗十家满族乡较为典型,一直保存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吃子孙饽饽 满族传统婚俗之一。新郎新娘结婚当日行完各种礼仪后,需吃子孙饽饽(水饺)。子孙饽饽惯例由女家预备,由送亲太太随嫁妆送至男家。它比平日所食水饺略小,饺馅由猪肉、葱、姜、油等配制而成,饺皮由精粉擀制,包成弯月型。还有一种俗称饸子,需做两个,取其夫妻和合之意。

    

3、北方满族结婚的传统礼仪是什么

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注重族第是满族婚俗中的一个突出特点。满汉不通婚几乎成为有清朝的传统国策。在满族内部也极为讲究尊卑贵贱。入关前生活在八旗制度下的满族,他们的婚俗中还有一个特点,即官员的女子、寡妇须报明部中,部中转问各该管贝勒方准嫁;民间女子、寡妇须问明该管牛录章京方准嫁,私嫁者要定罪。这种婚嫁的登记许可制度贯穿清朝历史。当时贵族中有指婚的现象,这是一种政治联姻。入关后,受汉族封建意识及婚俗的影响,满族婚姻由“听上选配”变为“婚妁之言,父母之命”来决定。

在清代及清之后一段时间里,早婚和包办婚姻是十分普遍的现象。

满族清代虽仍有一夫多妻现象,但较之先民女真人注意伦常,严令禁止“婚嫁则不择族类,父死而子妻其母”的收继婚俗,同时规定同姓不能联姻,使其婚姻在文明程度上迈进了一大步。

满族早期的婚嫁礼仪更多地保留了女真人的习俗,简朴有趣。后来由于受汉族的影响,其婚嫁礼仪出现许多繁杂的过程:男方择门第相当的女家,托媒人携一瓶酒前往说合,必须去三次方显诚意:“成不成,三瓶酒”。此为“通媒”。女方答应议婚,男方主妇至女方家相看问名,姑娘盛服出来,装旱烟,俗称“装烟礼”。如相看满意,则以钗钏等为定礼,多为“小定”。有的男方主妇要亲自给姑娘戴上首饰,称“插戴礼”。小定后,男方择吉日,到女方家行“拜女家”礼。双方长者致词,算正式订婚,称“大定”。男方根据议定的聘礼择吉日去女家行聘,称“下茶”。聘礼放到女家祖宗案前,两亲翁并跪斟酒,互递,蘸祭,称“换盅”。男方定下结婚日期后提前通知女方,称“送日子”。男方将新娘的彩布、衣服送至女家并陈列到祖宗案前,两亲翁并跪,奠酒焚楮,相互贺喜,称“开剪”。婚期前一日或九日,女方将陪嫁妆奁抬送男家,陈列于门前,称“过柜箱”。婚礼一般为三天。第一天,男方由全福的长辈布置洞房,在被子四周放枣子、花生、桂元、栗子,中间放一如意,意为“早生贵子,万事如意”。然后彻夜笙歌奏乐以驱鬼怪,称为“响房”。农村的满族则动鼓乐,搭灶、劈柴,称为“响棚”。东北的满族新娘则头一天离家,到离新郎家不远处暂住另外人家,称“打下处”。次晨,新娘登彩车,由其兄护送,并将新娘抱到中途遇到的送亲车上,俗称“插车”。轿车到夫家门口,新郎手执马鞭向轿下轻扑三下,或执弓向轿下三射,既是驱邪,又是表示不忘祖先骑射勇武之风。然后,一对新人面北而拜,为“拜北斗”。新娘将盛米及钱的锡壶抱在怀中,俗称“抱宝瓶”。新娘跨过门槛上的马鞭与火盆,象征安全过门,日子火红。新娘先入帐篷中“坐福”,之后才进入洞房。这时,伴娘用红线为新娘“开脸”。正午,于院中设神桌,供猪哈力巴肉等,由萨满致祭,念合婚歌,为“祝吉”。之后行“合卺”礼。第三天清晨,新郎新娘起身拜天地祖宗、父母及族中尊长、卑幼,称“分大小”。婚后三天,新娘逆水行而归。婚后七天,一对新人回娘家,称“回门”。之后,新娘回娘家住一个月,俗称“住对月”。婚礼到此方算结束。

满族婚俗上还有备嫁,“送饭”、“犒例”等俗。

如今满族的婚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婚烟法,实行男女平等,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婚俗多已从简,民族传统礼仪保留已不多。

4、满族有什么习俗

满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服饰
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其服饰高雅华丽,在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并对中国的服饰文化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
由于寒冷的生活环境和射猎生活的需要,过去满族人无论男女,均多穿“马蹄袖”袍褂。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后,“旗人”的装束,便成为“旗袍”(满语称“衣介”)。
清初,旗袍的式样一般是无领、大襟、束腰、左衽、四面开衩。穿着既合体,又有利于骑马奔射。出猎时,还可将干粮等装进前襟。这种旗袍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个是无领。努尔哈赤为统一衣冠,曾厘定衣冠制,规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领,平居只有袍”。即常服不能带领子,只有入朝时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领;二是在窄小的袖口处还接有一截上长下短的半月形袖头,形似马蹄,俗称“马蹄袖”。平时绾起来,冬季行猎或作战时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类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响拉弓射箭,故又称之为“箭袖”(满语称之为“哇哈”)。满族入主中原以后,“放哇哈”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官员入朝谒见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先将马蹄袖弹下,然后再两手伏地跪拜行礼。
旗袍的外面还习惯套一件圆领、身长及脐、袖长及肘的短褂。因这种短褂最初是骑射时穿的,既便于骑马,又能抵御风寒,故名“马褂儿”。清初,马褂儿是八旗士兵“军装”,后来在民间流行起来,具有了礼服和常服的性质,其式样、面料也更加繁多。满族人还喜欢在旗袍外穿坎肩。坎肩一般分为棉、夹和皮数种,为保暖之用。样式有对襟、琵琶襟、捻襟等多种。
而作为有清一代“时装”的满族女式旗袍,则多有发展。当初在北京等地曾盛行“十八镶”的做法,即镶十八道衣边才算好看,样式也变成宽袍大袖;辛亥革命后,旗袍样式由肥变瘦;在20世纪30代初受西方短裙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30年代中又加长,两边开高衩,并突出曲线美;40年代又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继后,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用料广泛,棉、毛、丝、麻和各种化纤衣料均可。旗袍除有长、短袖之分之外,还分皮、棉、单、夹数种,便于在不同季节穿用。经过不断改进的旗袍,一般样式大致为:直领,窄袖,右开大襟,钉扣绊,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侧开叉;讲究做工和色彩搭配,大多在领口、袖口和衣边上绣有各色图案的花边。如此既衬托出女性身材之美,又显得文雅大方。具有东方色彩的旗袍现已成为中国妇女普遍喜爱的中式服装。
旗袍和“旗头”、“旗鞋”等搭配起来,就构成了满族妇女典型的传统服饰装束。
“旗头”指的是一种发式,也称发冠。类似扇形,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蒙裹成长约30厘米、宽约10多厘米的扇形冠。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上即可。上面还常绣有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旗头”多为满族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结婚时方以为饰。戴上这种宽长的发冠,限制了脖颈的扭动,使身体挺直,显得分外端庄稳重,适应于隆重场合。
“旗鞋”款式独特,是一种高木底绣花鞋,又称“高底鞋”、“花盆底鞋”、“马蹄底鞋”等。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状通常有两种,一种上敞下敛,呈倒梯形花盆状。另一种是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花盆底”和“马蹄底”鞋由此而得名。除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或串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长可及地。这种鞋的高跟木底极为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无损,还可再用。高底旗鞋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穿着。穿这种高底鞋走起路来显得姿态优美。老年妇女的旗鞋,多以平木为底,称“平底鞋”,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
满族的帽子种类较多,主要分为凉帽和暖帽两种。过去,满族人常戴一种名为“瓜皮帽”的小帽。瓜皮帽,又称“帽头儿”,其形状上尖下宽,为六瓣缝合而成。底边镶一约3厘米宽的小檐,有的甚至无檐,只用一片织金缎包边。冬春时一般用黑素缎为面,夏秋则多用黑实地纱为面。帽顶缀有一个丝绒结成的疙瘩,黑红不一,俗称“算盘结”。帽檐下方的正中钉有一个“标志”,称“帽正”,有珍珠、玛瑙的,也有小银片、玻璃的。相传这种帽最早始于明代初期。因其为六瓣缝合,取“六合”,即天地四方“统一”之意,故盛行起来。满族入关以后,受中原文化影响,也取其“六合统一”之意,开始戴用此帽,而且颇为流行。现在,在有关清代和民国时期的电视、电视剧中,我们仍能经常看到它的影子。
早期满族男人多穿双脊脸的叫做“大傻鞋”的一种便鞋。鞋面多用青布、青缎布料。鞋前脸,镶双道或单道黑皮条。鞋尖前凸上翘,侧视如船型。妇女除“旗鞋”和平底便鞋(平底鞋鞋面上皆绣花卉图案,鞋前脸多绣有“云头”)外,还有一种“千层底鞋”。“千层底鞋”用多层袼褙做鞋底,故得此名。鞋面多为布料,一般不绣花卉等图案,多在劳动中穿用。
还有一种很有特点的鞋,叫乌拉(靰鞡)鞋,多为满族百姓冬季穿用。用牛皮或猪皮缝制,内絮靰鞡(乌拉)草,既轻便,又暖和,适于冬季狩猎和跑冰。
住行
满族早期多依山傍水而居,以方便和适应他们的生产生活习惯。满族农村房屋正房一般为三间或五间,坐北朝南便于采光,均在东端南边开门,形如口袋,俗称“口袋房”,便于聚暖。东西各有厢房,配以门房,这便构成通常所说的四合院。房屋多为起脊砖瓦房,俗称“海青房”。房柱皆插地,门向南开,高大宽敞。房内正对门一间谓堂屋,又称外屋,设厨灶锅台、水缸,灶通西内室火炕,火炕,满语称“土瓦”。从堂屋西墙开门为里屋,为南、北、西三面构成“万字坑”或“蔓枝炕”。满族尚右,西墙供祖宗牌位。西炕为窄炕,不住人,下通烟道。南北对面炕。上铺炕席,或糊炕纸刷油。炕梢置衣柜,柜内装衣物,柜上叠置被褥、梳妆用品。夜间长辈居于西屋南炕,北炕分居兄弟子媳。就寝时,头朝炕外,脚抵墙,对防寒和呼吸新鲜空气颇为适宜。墙壁多贴有纸画。为御北方寒冷,有的还建有火地。屋外西山墙头砌有圆形烟囱(满语称为呼兰),高出房檐数尺。烟囱根底有窝风窠,以挡逆风。南北墙上有窗,窗户纸糊在窗棂外,多“高丽纸”,纸上淋油或盐水,免得为雨雪淋湿脱落。窗棂及门上亮子窗棂构成各种图案,美观牢固。窗户分上下两扇,上窗可用棍支起通风。房梁上常悬有悠车,婴儿放在悠车里。炕上摆有长方形的炕桌,吃饭时围桌盘膝而坐,暖和方便。桌的左右铺有毡褥子以待宾客。房棂、椽、栋多有雕花油彩。厢房则设碾房和仓库(满语称哈什)。房外四周环砌围墙。院内东南竖“索伦杆”,杆上有锡斗,杆下放三块石,称为“神石”。杆后是一面用砖砌成的壁墙,墙头饰有雨搭。
过去,城中的富贵人家多住四合院。四合院大门多为三间屋宇式建筑,正房三至五间,东西厢房一般也是三至五间,四周围以砖墙,门房两侧设有石礅,称为上马石。有的四合院分为前后两院。满族的这些民间居所式样,大部分保留在东北的满族聚居区。但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除很少一部分人建房仍保留传统建筑方式外,绝大部分已建造成更为宽敞明亮的现代式房屋。
为适应山区和林海雪原居住环境,满族聚居地区的传统交通工具主要有马车、爬犁、独木舟和桦皮船等。爬犁(满语称法喇)是雪上交通工具,将两根树干用火烤后弯成弓形,上端翘起,贴地部分宽约1米半,上面铺板或做成箱式,驾以马、牛,载人载物极为轻便。目前只在较寒冷的北部山区偶尔使用。满族的水上交通工具最早是独木舟(满语称威呼),由粗大原木凿空而成,可容数人。还有一种桦树皮船,制作较为麻烦。先做龙骨,里外附上桦树皮,一人可以扛着行走。相当轻便。现在已经不多见,被现代船只所取代。
礼仪
满族是一个十分注重礼节的民族。满族人见面或拜见客人,有各种礼节,其中有打千礼、抚鬓礼、拉手礼、抱见礼、半蹲礼、磕头礼等。其中,打千礼、抱见礼、磕头礼主要为男人所用,其他则用于妇女。打千礼用于晚辈对长辈、下属对长官,形式为弹下箭袖,左膝前屈,右腿微弯,左手放在左膝上,右手下垂,并问安。抱见礼是平辈之间用,晚辈对长辈也可用,不过晚辈要抱长辈的腰,长辈抚晚辈的背,等等。现在,有些繁琐的礼节已被简化。
满族尊老敬上的传统更为明显。晚辈每日早晚要向父、祖问安,途中遇长辈人要让路,吃饭时长辈先坐先吃。满族重感情讲信义,对宾朋真诚相待,有客人必设宴招待,所允诺之事必全力去做。
满族传统的婚姻仪式较为复杂,大致经过通媒、放定、纳彩、过箱、迎亲、拜堂、拜祖、分大小、回门等程序。
通媒即由男方家请媒人向女方家求婚,两家都同意后便放小定,即男方家赠如意或钗钏诸物为定礼。然后是定婚,即选择吉日,男方家及其亲戚往女家问名,女家设宴款待,男方家长致辞求婚,女方家则推谢再三,男方家坚持求婚,女方家同意后,才算定下婚事。此时男方要拜女方家神位及其长辈。定婚后要过礼,也是选择吉日,男方家送衣服、绸缎、羊、鹅等礼物。男方家还要赠银两钱财。此时要议定婚期。进入迎亲阶段,女方家在婚期前一天陪送嫁妆,俗称“过箱”,新郎要往女家致谢。迎亲时,新郎在迎亲队伍的陪伴下赶着彩车迎亲,在途中两车相错时,新娘的哥哥将新娘抱上新郎家的彩车,俗称“插车”(由于各地区满族风俗不同,也有新郎与迎新队伍直接到新娘家迎亲的。还有的地方有"旗俗不亲迎"之说)。新娘至新郎家,换车乘轿,花轿落地,新郎要虚射三箭。新娘蒙红盖头下轿,与新郎站在事先摆在院中的天地桌前,向北三叩首,俗称拜北斗,即拜天地。拜完后撤天地桌,新娘进入临时搭的帐篷,谓之坐帐。坐帐时“开脸”,换头型。坐帐后,新娘跨过马鞍进洞房,新郎用秤杆揭去盖头扔到房檐上。夫妻饮交杯酒,吃合喜面、子孙饽饽,众人闹洞房。在婚日当天晚上,新郎新娘要拜祖宗。婚后第一天,新娘给夫家亲戚装烟敬茶,拜宗族,认明辈分,谓之分大小。一般在结婚三日之后,夫妻同回女方家,拜见娘家人并拜祖宗。婚后一个月,新娘回娘家住一个月,谓之住对月。到了这时,婚娶仪礼乃告结束。
这些繁杂的婚娶程序在今日满族聚居地区已经简化,并且融合了现代形式。比如插车,演变为男女青年骑自行车或摩托车,各自由婚庆队伍陪伴,从自己的家里出发,行进至中途相遇时,两人交换自行车或摩托车,再一同到新郎家。还有拜祖宗,有的地方演变为新人拜双方父母。虽然有变化,但仍然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另外,满族的婚姻仪式因居住地区不同而略有变化,并非完全一致,但主要程序大致相同。
满族的育儿习俗比较特殊。生男在门左挂弓箭,生女在门右挂彩色布条,娘家送一个悠车。生儿三天时,亲朋送贺礼,俗称“下奶”。并举行洗礼,称“洗三”。满月时要请客人来“做满月”,并将弓箭或布条取下挂在“子孙绳”上。百日时,要用从各家要的彩布条编成锁,称挂锁。周岁时要举行较为隆重的仪式,让孩子“抓周”。一般在16岁时,男孩剃发,女孩盘发髻。至今在东北满族聚居区仍然保留“下奶”、“洗三”、“做满月”、“抓周”等传统习俗。
葬俗
满族的丧葬以土葬、火葬为主,土葬和火葬历史都很久远。在满族入关前以火葬为主,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经常迁移。另外,八旗将士在清初战死较多,尸骨不便送回故里,所以多用火葬。满族入关后逐渐发生变化,从火葬与土葬并用发展为以土葬为主。丧葬仪式是,死者临终前穿寿衣,多为长袍、马褂,为单数。屋内停灵,一般在7日之内。用木板做成灵床,头西脚东。灵幡用3尺左右的红布制成,上缀以黑穗,悬挂在院中高杆上。满族人用的棺具形状特别,上部隆起,上宽下窄,称“旗材”。
停灵期内合家举哀,举行祭奠。入殓时棺内放金银等物,贫者用金银箔元宝代替,口含铜钱或玉器,灵具放在院内灵棚内。出殡多选阴历单日,抬灵有16杠、32杠、64杠之分。出殡后要感谢帮忙的人并请吃饭。下葬后,每7天到坟上烧一次纸,连烧7次。百日时要烧百日,周年时要烧周年。满族烧纸是将纸叠成口袋状,俗称烧口袋。清明节要上坟,烧口袋和插佛托。近30年来,满族的丧葬又改为火葬为主。但祭奠亲人的仪式仍然保留了许多古老传统,如清明节烧口袋、插佛托、烧七、烧百日、烧周年等,都依然如故。
禁忌
满族禁忌较多。不允许亵渎神灵和祖宗。比如满族以西为贵,祖宗匣放在西炕上,西炕不许住人和放杂物,不能有各种不敬行为。不许打狗,更禁忌杀狗、食狗肉、戴狗皮帽子,也不允许外族人戴狗皮帽子进家。传说努尔哈赤曾吩咐族人"山中有的是野兽,尽可以打来吃,但是,今后不准再吃狗肉、穿戴狗皮,狗死了要把它埋葬了,因为狗通人性,能救主,是义犬。"从此爱犬、敬犬便成了满族的习尚。另外,满族人不仅不食乌鸦之肉,还有饲喂乌鸦、祭祀乌鸦之俗。

5、为什么有人说东北是清朝带来的嫁妆?

那是因为东北本来就是清朝的地盘,所以当满清掌握了国家之后,满族也变成了五十六个民族之一,那么他曾经的地盘东北,就变成了中国的领土,但是,注意了,下面才是重点。说是“东北是清朝带来的嫁妆”这句话,是一句彻头彻尾的谎言,是不正确的,东北一直都是我国的固有领土,并不是哪个朝代带来的“嫁妆”。

一、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

有一些人是这样认为的,在很久很久以前,公元前2世纪的时候,那个时候的东北还不是我国的领土。当时,东北地区是有少数民族作为政权且独立存在着的。这个少数民族建立起一个王国,名为扶余。不仅如此,这个少数民族所建立起的国家,当时并不是我国的附属国,他们又不像是匈奴那样攻打我国,所以更没有被灭掉。所以当时的东北,不属于我国。

后期,比如说宋朝时期,东北地区就落入辽、金等少数民族的手里了。后来,蒙古族统一全国,在被朱元璋打败之后,又回到蒙古,而女真族也在这一片活动,包括东北地区。到了明朝时期,努尔哈赤等后金的壮大,使得东北地区被金人实际掌控,等到满族入主中原,就把东北的掌控权一并带了进来,所以就有人说,东北其实是满洲的嫁妆。

二、那事实是怎么样的呢

这一切其实都是无稽之谈,东北地区自古就是我国的领土。要说到东北,最早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有文字记录开始的时期。而《尚书·禹贡》中,更是把“冀州”的地盘划到了辽宁西部,“青州”则到了辽宁东南部,更有《周礼·职方氏》记载:

“东北曰幽州,其镇山曰医巫闾。”

而后东北经过了一系列的变迁,首先是箕子被分封到了辽宁辽河,他带着商朝的遗民在这里建立了“箕氏侯国”,后来被燕国所灭。再后来,秦国灭了燕国,建立长城,其势力达到了整个辽宁。到了汉朝,当时的军队灭掉了卫氏朝鲜,将版图扩大到了朝鲜的北部以及整个吉林。而这个时候,朝廷就派人前来对这个地方进行管辖。这之后的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也是如此。

然而,到了唐朝末年,契丹人趁机占领了这个地方,就开始了悠久的,被少数民族控制的时期。到了宋朝,因为赵匡胤并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就死了,所以东北地区还是在辽的掌控之下。再后来,金逐渐崛起,也就是女真人,他们占领了东北,并且发展出了势力。到了蒙古开始争夺天下的时候,这里又一度被蒙古所占领。直到明朝灭了元朝,东北才重新回到汉族人的管理之下,明朝朝廷还在这里设置了定辽卫都卫。

但是,明朝末年,努尔哈赤在这里重新建立起了后金,将东北的主导权夺走。所以,东北地区被满族人奉为祖地。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东北就是满族人的,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开始算起,也不过短短几百年的历史,而我国对于东北地区的掌控却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所以,这句话是完全错误的。

6、满族怎么结婚呢`? 我对象是满族的``他们那里要什么财礼钱不`?老家丰宁`现在在沽源

我家是辽宁的满族,老一代人说以前满族姑娘出嫁也是不要彩礼钱的,或者要的比较少回,而且女孩陪嫁的嫁妆比答较丰厚。但有个条件是,满族姑娘过门后是要当家理财的。如果你女朋友很有经济头脑,那么你要作好气管炎的准备哦,呵呵。

不过现在有的满族人跟汉族学,也开始要彩礼,但要的仍比汉族少。

7、清朝满族人结婚时女方陪嫁什么

一般皇子福晋应该是128抬嫁妆左右,如果皇子福晋的嫁妆超过太子妃的嫁妆,那就要往少减,内务府规定皇子福晋身边有四个大丫鬟,,福晋入府时只能带两个丫鬟,还有两个是内务府送的,哦,对了,还能再带一个嬷嬷,嫁妆当然是有钱人家的丰盛,没钱人家的干等,一般是金银珠宝,字画,古董,首饰

8、关于满族的结婚习俗有哪些

我就是满族的镶黄旗,但是过去的习俗已经都不知道了。下面是我找到的关于满族结婚的习俗,咱们共同了解一下:
满族的传统结婚习俗
满族传统的婚姻仪式较为复杂,大致经过通媒、放定、纳彩、过箱、迎亲、拜堂、拜祖、分大小、回门等程序。
通媒即由男方家请媒人向女方家求婚,两家都同意后便放小定,即男方家赠如意或钗钏诸物为定礼。然后是定婚,即选择吉日,男方家及其亲戚往女家问名,女家设宴款待,男方家长致辞求婚,女方家则推谢再三,男方家坚持求婚,女方家同意后,才算定下婚事。此时男方要拜女方家神位及其长辈。定婚后要过礼,也是选择吉日,男方家送衣服、绸缎、羊、鹅等礼物。男方家还要赠银两钱财。此时要议定婚期。进入迎亲阶段,女方家在婚期前一天陪送嫁妆,俗称“过箱”,新郎要往女家致谢。迎亲时,新郎在迎亲队伍的陪伴下赶着彩车迎亲,在途中两车相错时,新娘的哥哥将新娘抱上新郎家的彩车,俗称“插车”(由于各地区满族风俗不同,也有新郎与迎新队伍直接到新娘家迎亲的。还有的地方有"旗俗不亲迎"之说)。新娘至新郎家,换车乘轿,花轿落地,新郎要虚射三箭。新娘蒙红盖头下轿,与新郎站在事先摆在院中的天地桌前,向北三叩首,俗称拜北斗,即拜天地。拜完后撤天地桌,新娘进入临时搭的帐篷,谓之坐帐。坐帐时“开脸”,换头型。坐帐后,新娘跨过马鞍进洞房,新郎用秤杆揭去盖头扔到房檐上。夫妻饮交杯酒,吃合喜面、子孙饽饽,众人闹洞房。在婚日当天晚上,新郎新娘要拜祖宗。婚后第一天,新娘给夫家亲戚装烟敬茶,拜宗族,认明辈分,谓之分大小。一般在结婚三日之后,夫妻同回女方家,拜见娘家人并拜祖宗。婚后一个月,新娘回娘家住一个月,谓之住对月。到了这时,婚娶仪礼乃告结束。
这些繁杂的婚娶程序在今日满族聚居地区已经简化,并且融合了现代形式。比如插车,演变为男女青年骑自行车或摩托车,各自由婚庆队伍陪伴,从自己的家里出发,行进至中途相遇时,两人交换自行车或摩托车,再一同到新郎家。还有拜祖宗,有的地方演变为新人拜双方父母。虽然有变化,但仍然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另外,满族的婚姻仪式因居住地区不同而略有变化,并非完全一致,但主要程序大致相同。

满族的结婚习俗
域内满族人婚嫁礼仪亦甚为隆重,族人称男子成婚为“小登科”,婚嫁过程大体有议亲、换盅、择吉、裁衣、过礼、亮轿、拜天地、设婚宴、闹洞房、认亲、回门等程序和步骤。
满族人长期遵循同姓不通婚的原则,嫁娶一般实行“婚约”制度。旧时向有重门第轻彩礼之风尚。婚娶日期,一般由男家根据双方生辰八字推定,亦多定为“双日”。正日之前一天为“送嫁妆日”,女方家请人把嫁妆抬男家新房内,称“亮嫁妆”、或“安柜箱”;男家亦须是日在院内搭建“帐房”备用。婚礼日,男家备彩轿、鼓乐迎亲,新郎及陪伴者4人或6人骑马前往迎亲;女家选2名儿女双全的妇女作为送亲婆陪伴,并由父兄叔嫂组成送亲队伍陪新娘去夫家参加婚宴。拜天地时间须在日出之前举行,拜毕,新人双双进入事先搭建的“帐房”,新娘在帐房内换装,脱掉姑娘服,换上媳妇装,并改梳媳妇发式,称为“坐帐”。坐帐仪式结束后,新郎新娘出帐,进喜堂,新郎用称杆揭去“盖头”。然后,婚宴开始,至晚席散,新人入洞房。
婚后第三日,新郎陪新娘回娘家,娘家备酒席款待,午前返回夫家。婚后十天内,新娘要到祠堂或祖坟叩拜,俗称“上喜坟”。婚后满一个月,新娘回娘家住数日,返回后整个婚嫁仪式结束。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满族人婚嫁仪式渐从简,或大体同汉俗。

传统的满族结婚习俗
婚嫁:过去满族姑娘的婚嫁礼节比较复杂,准备时间也长。满族姑娘接近成年,便要学做针线活。一开始学剪窗花、绣针扎、绣荷包、纳鞋底、绣枕头、绣鞋面、绣腰搭、做被褥、衣服等,绣成的这些底活放起来,准备自己使用或送给新郎做礼物。箱底活质量的好坏,是一个姑娘是否有教养和心灵手巧的象征,所以这些箱底活上的山水、花草、人物、鸟兽、虫鱼生动逼真,都是一些精美的艺术品。
订婚。这是每个满族姑娘婚配必须经过的重要环节。从说亲到结婚一般要经过相亲、纳雁、小订、换盅、送庚贴、过彩礼等过程。
满族人结婚要会亲友。订好结婚日子后,邀请亲戚朋友和街坊四邻前来祝贺、帮忙。迎亲前,男方要找本村相宜地方做为女方的“下处”(所谓相宜即在正式结婚典礼之前,女方不能过男方门,否则不吉利。下处即结婚典礼前新娘和伴娘休息的地方),新娘住过的下处,用几枚铜钱或几枚硬币(要双不要单),包在红纸包里,暗放在席边底下,以示吉利。 结婚的过程一般为三天。
第一天为“迎亲”。娘家请来与新郎、新娘属相不“犯克”且家中人口齐全的人送亲,通常都是新娘的长辈至亲、平辈哥嫂送,平辈弟弟或晚辈侄子压车。总人数不限,去双归单。新娘出门含一口食物或糖块,门里吐一半,门外吐一半,以表示两门生活都美满。出门上彩轿(或彩车)接亲、送亲或到半路上迎见男方的来车,一错车叫“抢串”,两车相遇后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由娘家哥哥把新娘抱到新郎家的花轿(或车)上,这叫换轿或抱轿。新娘的轿(或车)则坐一位伴娘,同到新郎家中去。新亲车来到下处,男方家长、亲友端来酒给新亲喝“下马杯”,新娘、送亲婆、压车童子暂不下车,东家送上喜钱才下车去“下处”。
当天晚上,由新娘的哥哥或长辈走进新房摆好嫁妆,称为“亮箱”,鼓乐喧天,喜迎新亲之后,请新亲喝“亮箱酒”。
第二天是正日子,举行正式婚礼。男女双方都要起大早,择出
五更吉时,新娘从下处扮“丑相”红裤绿袄,重粉施脸,怕有邪魔附身,穿上“踩堂鞋”,梳抓髻、顶“盖头红”、怀抱宝瓶、背着铜镜,由送亲哥哥从屋里抱到轿和车上(称为抱轿)来至男方门口,新郎用空弓拉三下,意射三箭,鼓乐齐鸣,鞭炮齐响,开始倒红毡,送亲婆和娶亲婆搀着新娘,两个打灯笼的童子走在前边,念喜人边念喜歌,新娘迈过火盆意即日子火红。男方家把事先准备好的谷、黍、麦、麻、豆五谷粮食往新娘身上撒,以示新娘带来五谷丰登。来到神桌前,由男方族长(满族叫莫昆达)或长辈指导新郎新娘拜天地,之后由族长或长辈抱香斗,开始往新房里走,走到门口,有妯娌姑姐拦门,这叫“憋性”,进屋门、过马鞍、上炕“登糕”、“坐福”,上炕后男方张弓射四周,将弓箭插人香斗,用放在香斗的秤杆挑开盖头,然后再插入香斗中去。压车童子开始钉门帘,念:“一钉金、二钉银、三订儿女成了群。”的喜歌。然后开始吃煮的半生不熟的子孙饺子(以新娘年龄为准,一岁一对,娘家包一半,婆家包一半),娶亲婆问:“生不生”?答日:“生”!男女双方不吃,放在炕席底下。剩余的男方本族人抢着吃,不准外族人吃,不准姑娘吃。坐福(坐帐)男女并排坐定,时间不等,一般一个时辰,有的新娘一直不下地。由儿女双全的妇女给新娘开脸(用细线剪掉汗毛)梳如意头,戴上簪环首饰。新亲吃完“下马面”,开始坐正席,分辈坐桌陪新亲,散席后新亲即可回去(个别地方还有过三日才走的)。太阳落山前新娘由小姑子陪着看落月,叫看日红。当天晚上,新郎和新娘一家子吃团圆饭,给长辈满酒。晚上闹完洞房后,安睡前拜北斗七星,新郎新娘喝交杯酒,吃团圆饼,女方给男方荷包、腰搭等礼物。
第三天是“认大小”、“祭祖”,还有三天回门的,各地不一样。
满族的婚俗习惯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现代时兴文明结婚的已占大多数了。

热点内容
用称称嫁妆 发布:2020-09-12 19:11:27 浏览:511
五星级婚宴 发布:2020-09-12 17:55:19 浏览:511
婚礼乐队 发布:2020-09-12 20:13:00 浏览:510
太庙婚纱 发布:2020-09-12 18:59:26 浏览:510
北京摄影婚纱 发布:2020-09-12 17:43:09 浏览:509
耍新郎 发布:2020-09-12 20:11:18 浏览:508
王子婚纱摄影 发布:2020-09-12 17:52:22 浏览:508
外景简笔画 发布:2020-09-12 15:57:17 浏览:508
拍外景婚纱照 发布:2020-09-12 17:43:26 浏览:507
我们结婚了2013 发布:2020-09-12 18:42:33 浏览: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