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县风俗
1、《王守仁全集》卷五(4)
计开:
一、提督领兵官一员:
钦差提督南、赣、汀、漳等处军务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王。
一、协谋讨贼审验功次官二员:
钦差巡按两广监察御史谢源、伍希儒。
一、领哨官十员:
冲锋破敌:
吉安府知府伍文定、赣州府知府邢珣、袁州府知府徐琏、临江府知府戴德孺。
邀伏截杀:
赣州卫署都指挥佥事余恩、抚州府知府陈槐、建昌府知府曾玙、饶州府知府林珹、广信府知府周朝佐、瑞州府通判胡尧元。
一、分哨官十一员:
邀伏截杀:
吉安府泰和县知县李楫、临江府新淦县知县李美、吉安府万安县知县王冕、南康府安义县知县王轼、瑞州府通判童琦。
守把截杀:
吉安府通判谈储、吉安府推官王暐、南昌府进贤县知县刘源清、南昌府奉新县知县刘守绪、南昌府推官徐文英、抚州府临川县知县传南乔。
一、随哨官四十六员:
邀伏截杀:
吉安府通判杨昉、吉安守御千户所指挥同知麻玺、赣州府同知夏克义、赣州卫指挥佥事孟俊、永新守御千户所指挥同知高睿、南昌府通判陈旦、南昌府丰城县知县顾佖、袁州府推官陈辂、南昌府宁州知州汪宪、饶州府余千县知县马津、瑞州府上高方泽、南昌府靖安县知县万士贤。
守把截杀:
广信府沿山县知县杜民表、广信府永丰县知县谭缙、瑞州府同知杨臣、瑞州府新昌县知县王廷、饶州府安仁县知县杨材、广信府通判俞良贵、广信府通判安节、广信府推官严铠、临江府同知奚钺、临江府通判张郁、广信府同知桂鏊、瑞州府推官金鼎、赣州府赣县知县宋瑢、赣州卫正千户刘镗、赣州卫正千户杨基、广信守御千户所千户秦逊、永新县孺学训导艾圭、瑞州府高安县县丞卢孔光、饶州府余干县县丞梅霖、南昌府靖安县县丞彭龄、吉安府万安县县丞李通、南昌府武宁县县丞张翱、赣州府兴国县主簿于旺、瑞州府高安县主簿胡鉴、饶州府余干县龙津驿驿丞孙天裕、南昌府南昌县市义驿驿丞陈文瑞、吉安府吉水县致仕县丞龙光、赣州府赣县选官雷济、南昌府丰城县省察官文栋材、赣州府赣县义官萧庾、南安府上犹县义官尹志爵。
一、协谋讨贼乡官十二员:
致仕都御史王懋中、养病痊可编修邹守益、丁忧御史张鳌山、养病郎中曾直、养病评事罗侨、调用佥事刘蓝,致仕按察使刘逊、致仕参政黄绣、闲住知府刘昭、依亲进士郭持平、参谋驿丞王思、参谋驿丞李中。
一、戴罪杀贼官一十七员:
九江兵备副使曹雷、九江府知府汪颖、九江府德化县知县何士凤、九江府彭泽县知县潘琨。九江府湖口县知县章玄梅、南康府知府陈霖、南康府同知张禄、南康府通判蔡让、南康府通判俞椿、南康府推官王诩、南康府星子县主簿杨永禄、南康府星子县典史叶昌、南昌府知府郑瓛、南昌府同知何继周、南昌府通判张元澄、南昌府南昌县知县陈大道、南昌府新建县知县郑公奇。
一、提调各哨官军兵快人等,除分布把守外,临阵共一万四千二百四十三员名。
一、擒斩首从贼人贼级,并俘获官人贼属,夺回被胁被虏,招抚畏服官民男妇等项,共一万一千五百九十六名颗口;生擒六千二百七十九名:首贼一百零四名,从贼六千一百七十五名,内审放一千一百九十二名;斩获贼级四千四百五十九颗;俘获宫人四十三名,贼属男妇二百三十八名口;夺回被胁被虏官民人等三百八十四员名口;招抚畏服投首一百九十三位名。
一、夺获诰命、符验,并各衙门印信关防,金银赃仗等物:
诰命一道;符验一道,印信关防一百零六颗,金并首饰六百二十三两一钱二分,银首饰、器皿八万三千八百九十七两一钱五分八厘五毫,赃仗一千八百九十件,器械一千一百九十九件,牛三十头,马一百零八匹,驴骡一十三头,鹿三只。
一、追获金玺二颗,金册二付。
一、烧毁贼船七百四十六只。
一、阵亡兵六十八名。
进缴征藩钧帖
卷查先奉钦差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后军都督府太师镇国公朱钧贴:“节该钦奉制谕‘江西宸濠悖逆天道,谋为不轨,欲图社稷,得罪祖宗。兹特命尔统率六师,往正其罪,殄除叛逆,以安地方。其随军内外提督及各处镇巡等官,悉听节制。钦此。’钦遵,合行钧帖,仰提督南、赣、汀、漳兼巡抚江西等处右副都御史王守仁,照依制谕内事理,即便转行所属司、府、卫、所、州、县、驿递衙门,一体钦遵施行”等因,已经依奉备行各属钦遵,及具不违依准,备由呈缴去后。
本职遵奉总督军门节制方略,领部下官军,克复南昌府城,擒获叛党宜春王拱樤,及将军仪宾,从逆守城人等一千有余。随于鄱阳湖等处连日大战,擒获叛首宁王宸濠,并其谋主李士实、刘养正、王春等,大贼首吴十三、凌十一等,及其党与胁从人等共一万一千有奇。除将擒斩缘由先后具奏外,窃照宸濠谋危宗社,阴蓄异图,十有余年;及其称兵倡乱,远近忧危,海内震动。仰赖总督军门,统领六师,奉天征讨,督率内外提督等官,及运谋设策分布,前来南京、江西等处,相继进剿,故旬月之间,扫平逆党,奠安宗社。此皆总督军门神武英略,奇谋妙算,一振不杀之威,遂收平定之绩;而内外提督等官,协谋赞成,并力效命之所致也。职等仰仗德威,遵奉方略,不过奔走驱逐,少效犬马之劳而已,何功之有?所有原奉钧贴,今已事完,理合进缴。除部下获功官兵人等,备行纪功官径自查审缴报外,缘系十分紧急军情,及奏缴钧贴事理,合行具由呈乞施行。
行江西三司搜剿鄱阳余贼牌
照得江西鄱阳湖等处盗贼,节行告示晓谕,各安生理,而稔恶不悛者尚多;又有应捕人等,相率同盗;或名虽投首,实阴怀反侧。近因本院住扎省城月余,节据官民赴告,盗贼纵横,随行巡捕等官,上紧缉捕,未见以时获报。各官平素怠玩,本当参拿究治,姑且记罪。另行所据前贼,若不速剿,未免酿成大患。为此仰抄案回司,即便备行督捕都指挥佥事冯勋,分守该道,分巡该道,密切赍文,分投近湖各府县该司等衙门著落掌印捕盗等官,各选骁勇机快人等,各备锋利刀、枪、弓箭、火铳等项,雇惯经风浪船只,及能谙水势水撑驾;查将在库官钱给作口粮;选委胆略官员管领,俱听都指挥佥事冯勋总统约束;分布哨道,多差知因人役,探贼向往,就便刻期剿杀。务限一月之内尽获,无留芽孽遗患。若违限不获,先将各官住俸杀贼,若怠玩两月之外,通行解赴军门,治以军法。其兵快人等,若有违限逗遛,畏缩误事者,就仰总统官于军前查照本院钦奉敕谕事理,量以军法罚治。仍要戒约应捕,不许妄拿平人,及容贼妄攀,吓诈财物,并卖放真盗,滥及无辜。敢有故违,一体治以军法。承委各官,务要慎重行事,不得轻率寡谋,中贼奸计,所获功次,俱仰解赴该道,从实纪录造报,以凭查考功罪,轻重罚赏,如违节制,国典具存,罪不轻贷。其军中未尽机宜,该道径自处置施行。仍一面先督所属府县,查照本院先颁十家牌式,上紧编举,以为弭盗安民之本,俱毋违错。
追剿入湖贼党牌
据南康府通判林宽呈称:“后港逆犯杨本荣等百十余人,据船逃入鄱阳湖等处,乞行南昌、饶州等府县,及沿湖巡司居民人等截捕。”看得,贼既入湖,良善已分,正可乘机合兵捕剿。为此牌仰守巡南昌道,即行点选戏勇军快六七百名,各执备锋利器械,给与口粮一月,就行督捕都指挥佥事冯勋统领,星夜蹑贼向往,用心缉捕,获功人役,一体重赏。如有违令退缩者,遵照钦奉敕谕事理,听以军法从事。本官务要贻患地方,军法具存,罪亦难逭。
行岭北道清查赣州钱粮牌
照得本院及岭北守巡该道并赣州府卫、所、县问完批申呈词,囚犯、纸米、工价、赃罚等项,及官厂日逐收到商税银两,俱经该官府追收贮库,以备军饷。年久未经清查,该府官吏更换不常,中间恐有那移、侵渔、隐漏等情。为此仰抄案回道,即便亲诣赣州府库,督同该府官,先将正德十二年二月起至正德十五年九月终止,各项纸米、工价、赃罚、商税等项银两卷簿,逐一清查盘理。要见军前用过若干,即今见在若干,有无侵渔、隐漏若干,及有衣物等项,年久朽坏,相应变贸若干,备查开册,缴报本院查考。如有奸弊,就便拿究追问,具招呈详,毋得故纵,未便。
申行十家牌法
凡立十家牌,专为止息盗贼;若使每甲各自纠察,甲内之人,不得容留贼盗;右甲如此,左甲复如此,城郭乡村无不如此;以至此县如此,彼县复如此,远近州县无不如此;则盗贼亦何自而生?夫以一甲之人,而各自纠察十家之内,为力甚易。使一甲而容一贼,十甲即容十贼,百甲即容百贼,千甲即容千贼矣。聚贼至于千百,虽起一县之兵而剿除之,为力固已甚难。今有司往往不严十家之法,及至盗贼充斥,却乃兴师动众,欲于某处屯兵,某处截捕,不治其本,而治其末,不为其易,而为其难,皆由平日怠忽因循,未尝思念及此也。自今务令各甲各自纠举,甲内但有平日习为盗贼者,即行捕送官司,明正典刑;其或过恶未稔,尚可教戒者,照依牌谕,报名在官,令其改化自新,官府时加点名省谕,又逐日督令各家,输流沿门晓谕觉察,如此,则奸伪无所容,而盗贼自可息矣。
大抵法立弊生,必须人存政举,若十家牌式,徒尔编置张挂;督劝考较之法,虽或暂行,终归废弛。仰各该县官,务于坊里乡都之内,推选年高有德,众所信服之人,或三四十人,或一二十人,厚其礼貌,特示优崇,使之分投巡访劝谕,深山穷谷必至,教其不能,督其不率,面命耳提,多方化导。或素习顽梗之区,亦可间行乡约,进见之时,咨询民瘼,以通下情,其于邑政,必有裨补。若巡访劝谕著有成效者,县官备礼亲造其庐,重加奖励,如此,庶几教化兴行,风俗可美。后之守令,不知教化为先,徒恃刑驱势迫,由其无爱民之实心。若使果然视民如己子,亦安忍不施教诲劝勉,而辄加棰楚鞭挞?孟子云:“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况非善政乎?守令之有志于爱民者,其盍思之!
行江西布政司清查没官房产
照得逆党没官房屋、田产等项,近经司府出佃与人暂管,候命下之日定夺。近访得官民之家,不论告佃年月先后,地里远近,应否一概混争,若不预为查处,立定规则,将来必致大兴告扰,渐起衅端。为此仰抄案回司,即查前项没官房屋田产,实计若干处所,某月日期经由某衙门与某人,务以年月先后为次,先尽本县人户,然后及于异县;先尽本府人户,然后及于异府。中间多有势豪之徒,不遵则例,妄起争讼,或不由官府,私擅占管占住者,该司通行查出呈来,以凭拿问参究施行,毋得容隐及查报不清,未便。
批再申十家牌法呈
据江西按察司呈,看得盗贼之纵横,由于有司之玩弛;沿流推本,实如所呈,失事各官,俱合提究,以警将来。但地方多事未完,缺人管理,除该府县掌印官,姑且记罪,责令惩创奋励,修败补隙,务收桑榆之功,以赎东隅之失;其巡捕等官,即行提问,以戒怠弛。仍备行各府县掌印巡捕等官,自兹申戒之后,悉要遵照本院近行《十家牌谕》,及于各街巷乡村建置锣鼓等项事理,上紧著实举行,严督查考,务鉴前车之覆,预为曲突之徒,毋得仍前玩忽怠弛,但有疏虞,定行从重拿究,断不轻贷,此缴。
批各道巡历地方呈
据江西按察司呈,看得南昌、湖西、湖东、九江各道地方,兵荒之余,民穷财尽,盗贼蜂起,劫库掠乡,无月无警;府县各官,事无纲纪,申请旁午,文移日繁,政务日废。仰各分巡官,不时往来,该道临督所属,设法调度,用其所长,而不责其备;教其不及,而勿挠其权;兴廉激懦,祛弊惩奸,务以息讼弭盗,康宁小民;毋惮一身之劳,终岁逸居省城,坐视民患,藐不经心,俱仰备行各官查照施行。缴。
禁约释罪自新军民告示
告示:一应平日随从逆府舍余军校人等,论罪俱在必诛,虽经自首,奉有诏宥,据法亦当迁徙边远烟瘴之地,但念其各已诚心悔罪,故今务在委曲安全,仰各洗心涤虑,改恶从善,本分生理,保守身家,毋得仍蹈前非。或又投入各王府及镇守抚按三司等衙门,充作军牢、伴当、皂隶、防夫等项名目,挟持复仇,定行擒拿,追坐从逆重刑。知情容留,官司参究,论以窝藏逆党。同甲邻佑不举首者,连坐以罪。除已奏请外,仰各遵照,毋违。
某县某坊第几甲释罪自新一户某人
左邻某人 右邻某人
仰各邻毋念旧恶,务要与之和睦相处。早晚仍须劝化钤束,毋令投入各府及镇守、抚按、三司等衙门,充当军牢、伴当、皂隶、防夫等项名目,挟势害人,定行坐以知情容隐逆党重罪,决不轻贷。
2、江西省泰和县历史
泰和,地处江西省中部,有1800多年的建县历史,春秋战国时先属吴、越,后属楚。秦汉属庐陵县,东汉末,庐陵升为郡,置西昌县,为庐陵郡治,现尚有保有完好的白口城遗址为证,是庐陵文化的发祥地。隋开皇十一年(591),以“地产嘉禾,和气所生”更名“泰和县”。素有“声名文物之邦”的美誉。抗战时期泰和县是江西省的临时省会,省政府驻县城西上田村。1940年在泰和杏岭成立国立中正大学。 泰和县是首批全国商品粮、商品牛基地县。泰和为全国20个综合改革试点县之一和江西省唯一的县域经济改革与发展试点县,几项主要经济指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县城面积由1995年的5.5平方公里迅速扩大到现在的12平方公里。县城北郊的文田经济开发区被列为全国乡镇企业东西部合作示范区。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0%,农田水质达到一级标准,为发展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条件。 广袤的土地,蕴藏着钨、石膏、型砂、石灰石、瓷土等26种矿产资源,具有不可忽视的开放潜力。泰和乌骨鸡,人称“白凤”,名扬中外,《本草纲目》将其列为滋补健身之上品。泰和竹篙薯是传统特产,素有“南方人参”之称;中科院泰和千烟洲南方红壤开发试验站创办十多年来,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和良好的示范效应。当年,郭沫若先生一首“车过泰和境,回龙溪水清,山头林木茂,路畔稻禾平;乌骨鸡多产,钨砂矿著名,短枪持的,百发中红星”的《宿泰和》之诗,吸引着众多的采风者。 泰和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先后产生出了3名状元,4名榜眼,4名探花,396名进士。历代名人学子,忠臣义士不乏其人,功勋卓著的泰和籍老红军18位授衔将军。
泰和地属庐陵文化区,历来文风鼎盛。自宋代起,泰和就拥有完善而正规的学校体制,包括州学、县学、乡学、村学,另外还有石冈、萃和等全省闻名的书院。历史上,共有396名进士、1261名举人出自泰和,其中包括3名状元、4名榜眼、4名探花。清代期间,庐陵文化迅速衰落,泰和县在文化教育上也渐趋落后,民国起才有所恢复。抗日战争期间,先有国立浙江大学,后有江西省农业院、省立体育师范、江西民国日报社、大众日报社、省图书馆等文教机构随省政府迁至泰和,又有国立中正大学等院校在泰和成立,对泰和文化教育的重振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泰和名人
罗韬(唐代教育家,创办了泰和历史上第一所学校“匡山书院”) 周矩(后唐水利名家) 曾安止(北宋农学家,著有中国第一部水稻专著《禾谱》) 刘过 (南宋文学家,有“诗侠”的美誉) 刘崧(明初江西派又称江右诗派,代表人物,。) 杨士奇(明代名臣,四朝内阁首辅,著名政治家、诗人) 陈循 (明代内阁首辅,永乐乙未科状元) 萧镃 (明代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入内阁) 王直(明代吏部尚书) 梁潜 (明代学者,《永乐大典》代总裁) 罗钦顺(明代大儒,理学家,配享孔庙) 尹直 (明代兵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入内阁) 胡直 (明代江右王门学派的代表人物) 郭子章 (明代名臣,文武兼资的学者,著述宏富) 郭诩 (明代画家) 欧阳铎(明代大臣,理财名家,赠工部尚书) 欧阳德(明代礼部尚书,教育家) 袁玉冰(中共江西党组织创始人之一) 郭辉勉,又名郭征(共产党抗日将领) 萧公权(中国现代政治学家) 唐世凤(中国海洋学奠基者之一) 卓雄(原福建省委书记、民政部副部长) 邓典桃(原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 曾庆元(中国工程院院士,桥梁动力学专家) 段永平(步步高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 刘经纶(泰康人寿总裁兼首席运营官) 康为民(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王建国(北京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状元、榜眼、探花名录
状元: 陈循 曾鹤龄 曾彦 榜眼 尹昌隆 罗珵 姚颐 探花 罗璟 曾迫 罗钦顺 欧阳衢
十八将军
王英高、尹明亮、刘兴隆、严俊、李士才、张济民 陈云开、陈德先、林茂源、肖锋、易耀彩、罗元炘 罗维道、袁佩爵、康庄、曾威、蔡永、袁光
[编辑本段]文学作品
以泰和为背景的文学作品: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勃【唐】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登快阁 黄庭坚【北宋】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囚经泰和仰望快阁感赋 文天祥【南宋】 书生曾拥碧油幢, 耻与群儿共竖降。 汉节几回登快阁, 楚囚今度过澄江。 丹心不改君臣谊, 清泪难忘父母邦。 惟有乡人知我瘦, 下帷绝粒坐蓬窗。 国立中正大学校歌: 作词:王易作曲:程懋筠 澄江一碧天四垂, 郁葱佳气迎朝曦。 巍巍吾校启宏规, 弦歌既倡风俗移。 扬六艺,张四维, 励志节,戒荒嬉。 求知力行期有为, 修已安人奠国基。 继往开来兮,责在期!
3、庸国的文化
庸国丧葬文化的独特之一是岩葬,即“悬棺文化”。悬棺一直是史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有些迷底长期无人揭开。古庸国人有岩葬文化的传统,有岩屋的地方直接把棺木放进岩屋内,没岩屋的地方将悬崖凿个洞穴放进去。在竹溪河流域,两岸悬崖上至今仍保留着一些洞穴,当地人称之为“老人洞”。最近在水坪镇洛家河一洞穴中还发现了完整的人骨。这些洞穴即古人丧葬之用。当地还流传着一种传说:古人见人老了便死,而蛇在洞中蜕一层皮就变年轻了,觉得不公平。请求上天变“人死蛇蜕壳”为“蛇死人蜕壳”。上天答应了请求。于是人老了睡进洞中蜕一层皮又重返年轻。不料这样下去人满为患,古人只好又请求上天恢复原样。以上的民间传说与竹溪岩葬风俗有紧密联系,老人洞事实上就是老人死后的丧葬之地。古庸人最初风行岩葬,后来变为人造洞穴,再后来逐渐演化为土葬。而岩葬的棺木、尸体大多年长月久风化烟灭。岩葬文化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甚至到现代其风俗仍未完全破灭。庸人有岩葬的风俗,就不难解,庸国立国千年,为何未发现古庸人王室墓穴的疑团。
庸国丧葬文化的另一个独特之处是“打夜锣鼓”,又叫“唱孝歌”。打夜锣鼓一般有两人或三人,一人系鼓,一人提锣,围着棂柩迈着慢慢舞步,边走边唱,一应一对,或后随一人跟唱。发现于神农架林区的《黑暗传》,现被称之为汉民族第一部叙事史诗,实际上是流行于江汉中西部地区民间的打夜锣鼓歌词唱本。《黑暗传》不是出在某人某时某地,而是古庸国人世代文化延续的结晶。 《左传·文公十六年》记载:“(公元前611年)楚大饥,戎伐其西南,至于阜山(今房县南、神农架东南地区,《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七湖广五房县房山条云:“阜山在县南百五十里。”),师于大林(今湖北省荆门市掇刀区响岭岗)又伐其东南,至于阳丘(今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灌溪镇阳丘村),以侵訾枝(今湖北省宜昌区枝江市)。庸人帅群蛮以叛楚。麇人率百濮聚于选(今湖北省宜昌区枝江市境内),将伐楚。于是申、息之北门不启。楚人谋徙于阪高(今湖北省宜昌市当阳县与荆门市掇刀区之间)。蒍贾曰:“不可。我能往,寇亦能往。不如伐庸。夫麇与百濮,谓我饥不能师,故伐我也。若我出师,必惧而归。百濮离居,将各走其邑,谁暇谋人?”乃出师。旬有五日,百濮乃罢。自卢以往,振廪同食,次于句澨(今湖北十堰市丹江口市均县镇)。使卢戢黎侵庸,及庸方城。庸人逐之。囚子扬窗,三宿而逸,曰:“庸师众,群蛮聚焉,不如复大师,且起王卒,合而复进。”师叔曰:“不可。姑又与之遇以骄之。彼骄我怒,而后可克。先君蚡冒所以服陉隰(今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也。”又与之遇,七遇皆北,唯稗、鯈、鱼人实逐之。庸人曰:“楚不足与战矣。”遂不设备。楚子乘驲会师于临品(今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汉江南侧),分为二队。子越自石溪(今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六里坪镇官山河),子贝自仞(今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小川乡伏龙山),以伐庸。秦人、巴人从楚师,群蛮从楚子盟,遂灭庸。”
白话
《左传·文公十六年》记载:“公元前611年,楚国发生严重的饥荒,西戎从西南方向杀来,到达东南部的阜山,在大林会师。然后再从东南方向杀来,到达西南部的阳丘,以便声东击西肆意侵犯枝江。庸人统帅群蛮背判楚国。麇人率领成百濮族汇聚在选。准备讨伐楚国。于是申、息两国的北城门不开启。楚人打算迁都到阪高。大将蒍贾说:“不可以。我们能去,戎寇也能去。不如讨伐庸国。他麇人与成百濮族,以为我方饥荒不能出师,故此讨伐我们。若我出师,必定畏惧而回。成百濮族离开居所,将会各自跑回自己的家乡,哪还有心为别人着想?”于是出师,大概有五天,成百濮族就散了。自那以后,赈济粮食并吃同样的食物,派卢戢黎领兵侵入庸地,到了庸国都城。被庸人逐出城。其子卢扬窗被囚禁,三夜后他逃了回来,说:“庸军人众,不过是一群蛮戎聚在一起,不如再派大军,并启用大王的卫兵,合力进军。”师叔潘尪说:“不可行。你再相遇要让他们感到骄傲,对方骄傲我方愤怒,而后才可以攻克。先王楚厉王蚡冒也就是这样征服陉隰的。”后来又与庸军相遇,此次碰面均败北,唯有稗、鯈、鱼三族群在追击楚军。庸军说:“楚军不能力与他们战斗了。”因此不加以防备。楚人乘驿站马匹在临品会师,分划为两组队伍。子越椒率先头部队走石溪水道,子贝率后续部队走仞山小道,前去偷伐庸国。秦军、巴军跟从楚师,诸群蛮族加入楚人阵营,最终灭掉了庸国。” 本来楚国的亡国危机转变为侵略者的亡国之路,楚庄王派蔿贾领兵抗庸,联合秦巴两国围攻庸国都城上庸,迫使庸军撤军,化解了战事危机,还让庸国付出了亡国的代价,贪婪的秦国和眼急的楚国连同巴国一起瓜分了庸国。灭庸后,楚置上庸。
梁启超曰:楚庄王即位三年,联秦巴之师灭庸,春秋一大事也。巴庸世为楚病,巴服而庸灭,楚无内忧,得以全力争中原。上庸作为战略要地,于秦楚之间几易其主。 《资治通鉴·周纪三》载:赧王三年(前312年)春,秦师及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侯执珪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所割两城中,有上庸城。周赧王十一年(前304年),通过秦楚和谈,秦国将上庸之地还于楚国,楚分置上庸郡和汉中郡,上庸郡治上庸,汉中郡治西城(今陕西安康市)。周赧王三十五年(前280年),秦伐楚,取楚之黔中,并用交换方式以黔中换取了上庸和汉北地。秦用上庸作为水陆并进攻取楚都的战略重地,《郧阳府志》载:唐朝时上庸农夫修塘掘出“白起伐楚由此赵兵”。《史记·秦本纪》载:秦昭王二十八年(前279年),大良造白起攻楚,顺汉江而下,直取鄢(今湖北省宜城县)、邓(今湖北省襄阳县)等楚之腹地;二十九年(前278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为南郡,迫使楚迁都于陈。上庸设县一般认为始于秦始皇,实为楚庄王灭庸之时。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在庸地设上庸县,隶汉中郡,属梁州。是年,在庸地建保丰市。但据张培王《郧阳古国》考证:公元前616年楚灭麇,于锡穴建县;公元前611年楚灭庸,于庸水置上庸县,因庸在楚北,古人认为北为上,故称上庸县。上庸设县一般记载始于秦朝,若从楚国设县的历史研究来看,应在楚庄王三年(前611年)。可见楚灭庸前,庸为国;楚灭庸后,庸设县。古庸国遗址应在长江之北,汉江之南,堵水之滨,今竹山县西南的田家坝两河口,即堵河干流的起始点。《竹山县志》(1865—1993年)载:堵河,史书称堵水,一名庸水,亦称武陵水。堵河北源竹溪汇湾河,南源官渡河。堵河干流自两河口东流经田家坝、潘口、城关、三台、楼台、文峰,至沧浪乡庵场村尼姑河口出境,在郧县辽瓦乡西流河口注入汉江。《水经注》:堵水又东北经上庸郡,故庸国,《春秋》文公十六年(前611年),楚人、秦人、巴人灭庸,灭之以为县,属汉中郡,汉末又分为上庸郡,城三面际水。堵水又东经方城亭南,东北历嵾山下,而北经堵阳县南,北流注汉水。从中国历史地图标示看,古庸国故址位于今竹山县西南部的堵河南北两大支流的交汇口。实地察勘,田家坝镇分为南、北坝街,我们在北坝村看到了“北坝窑场遗址”。这里地处苦桃河与堵河的交汇处的二级台地上,面积约5000平方米,考古人员曾在此发掘到新石器时代至汉代几个不同时期的文化遗物,有局部磨光的石器和鼎、鬲、豆、罐、盘等器型的陶器。同时在田家坝镇的观山坡发现了规模7200平方米的新石器时代的“姚园遗址”,在田家坝镇发现了规模50000平方米的新石器时代“黄土坡遗址”和规模2500平方米的汉代“南坝遗址”,以及规模40000平方米的汉代“腰店群墓”。而且在其西边有春秋时期的“楚子墓”,在其东边有新石器时代的“霍山遗址”。由上述可以确认:古庸国故址应在堵河干流经田家坝镇与苦桃河汇流后向东的大河弯处,这里有“三面际水”、“北坝窑场遗址”、“桃园遗址”、“黄土坡遗址”等等。
4、吉安市属于哪个市
隶属于江西省吉安市。
吉 安古称庐陵,秦始皇二十六年(前 221),始置庐陵县,以境内丘陵绵亘,河谷纵横,城傍庐水,故名曰“庐陵”。
隋开皇十年(590)置吉州,以赣江与永丰恩江合,中有青湖洲,二水缭绕洲间状若“吉”字,名曰“吉州”。元皇庆元年(1312)改吉州路总管府为吉安路,取吉阳、安成首字合称为吉安,吉安之名始于此。
(4)泰和县风俗扩展资料
吉安境内的风尚习俗属于汉民族文化范畴,蕴藏着汉民族忠厚淳朴的美德。岁时节日、氏族例规、生产习俗、衣食起居、婚丧寿庆等风俗有民族共性,又有地域特色。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为除夕,白天打扫灰尘,张贴春联;晚上,合家吃团年饭;入夜,合家围坐守岁,当家人给晚辈发压岁钱。
5、江西特产有哪些?
江西的特产有:景德镇瓷器、庐山云雾茶、泰和乌鸡、南丰蜜桔、万载百合粉、宜春茶油、齐云山南酸枣糕、丰城冻米糖、兴国鱼丝和红薯干、赣南脐橙、南安板鸭、宜丰竹雕等等,江西的特产简直是太多了。
景德镇瓷器以白瓷为闻名,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之称,品种齐全,曾达三千多种品名。瓷质优良,造型轻巧,装饰多样。在装饰方面有青花、釉里红、古彩、粉彩、斗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珑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产品为大宗,颜色釉为名产。釉色品种很多,有青、蓝、红、黄、黑等类。
庐山云雾茶是汉族传统名茶,是中国名茶系列之一,属于绿茶中的一种。最早是一种野生茶,后东林寺名僧慧远将野生茶改造为家生茶。始于汉朝,宋代列为“贡茶”。因产自中国江西省九江市的庐山而得名。茶芽肥绿润多毫,条索紧凑秀丽,香气鲜爽持久,滋味醇厚甘甜,汤色清澈明亮,叶底嫩绿匀齐。
泰和乌鸡是江西省泰和县特产,原产于泰和县武山北麓,根据产地又称武山鸡,因具有“丛冠、缨头、绿耳、胡须、丝毛、毛脚、五爪、乌皮、乌肉、乌骨”,十大特征以及高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而闻名。泰和乌鸡是著名的饮食药用鸡,全身均可入药,骨、肉及内脏均有药用价值,可以配成多种成药和方剂。
6、一道历史题
井冈山
井冈山邮政编码: 343600,电话区号: 0796。位于江西省西南部,于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山势高大,地形复杂,主要山峰海拔多在千米以上,最南端的南风屏海拔2120米,是井冈山地区的最高峰。井冈山风景名胜区是1982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991年又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同时还是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十佳优秀社会教育基地。 2007年5月8日,吉安市井冈山风景旅游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井冈山山高林密,沟壑纵横,层峦迭峰,地势险峻。 又是一块红色的土地;井冈山,是一个绿色的宝库。“四面重峦障,五溪曲水萦。红根已深植,今日正繁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1960年访问井冈山时对井冈山发展的评价。 井冈山——革命山——旅游山——文化山,“物华天宝钟灵毓秀,绿色明珠流光溢彩”。从红色中走来,向绿色中走去,希望您能走进井冈山,走进这片神奇的土地……
风景名胜区总面积213.5平方公里,分为茨坪、黄洋界、龙潭、主峰、桐木岭、湘洲、笔架山、仙口八大景区。八大景区目前只不同程度地开发建设了四大景区,开发潜力巨大。主峰1597.6米。
井冈山集革命人文景观与旖旎的自然风光为一体,革命胜迹壮丽河山交相辉映光照千秋,风景名胜区有60多个景点,320多处景观景物。景观分为八大类:峰峦、山石、瀑布、气象、溶洞、温泉、珍稀动植物及高山田园风光,还较好地保存了井冈山斗争时期革命旧址遗迹29处,其中10处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巍峨群峰矗立,万壑争流,苍茫林海,飞瀑流泉,有气势磅礴的云海,瑰丽灿烂的日出,十里绵延的杜鹃长廊和蜚声中外的井冈山主峰。
井冈山属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景观景点,汇雄。奇、险、峻。秀、幽的自然风光特点,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型气候,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温度为14.2℃。是从事爱国主义教育。学习革命传统。旅游风光。避暑疗养回归大自然的理想之地。当年郭沫若游览井冈山时曾感慨万千,挥毫留下了“井冈山下后,万岭不思游”的赞美诗句。今天,井冈山正以崭新独特的面貌迎接国内外嘉宾的光临。
历史:
据1986年的拿山乡古墓挖掘考证,早于公元前206~公元220的东汉,便有人开始在井冈山生活居住。三国时,井冈山属吴国扬州文成郡;西晋时,井冈山为庐陵西昌县管辖。南北朝属江洲地域,庐陵郡泰和、遂兴两县,现拿山为泰和县,黄坳一带为遂兴县。隋属江洲地域庐陵郡和吉州。唐为吉州泰和县属。五代为吉州泰和、龙泉,现拿山、厦坪为泰和,黄坳属甘泉县。宋为吉州泰和、龙泉县。元为吉安路泰和、龙泉县。明为吉安府辖全境。清为吉安府,辖拿山地域,黄坳辖龙泉地域。
千年的历史变迁,不变的青山秀水,积淀下来的是浓郁的地方文化。从1927年红色的铁流融汇在井冈山之后,井冈山的生命力得到了焕发,“星星之火”不仅燃遍了神州,同时,凝聚成了不朽的井冈山革命精神。
传奇的石刻碑帖,淳朴的民间风俗,优美的民间传说,丰富的文学作品……构成了井冈山的深厚人文背景。
井冈山主要景点介绍:
黄洋界
黄洋界在茨坪西北17千米处,海拔1343米,巍峨峻拔,形势险要,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毛主席是著名的《西江月》一词就是为这次伟大光辉战斗胜利而的。游人身临其境,依稀听到当年隆隆炮声。 黄洋界:位距茨坪西北面十七公里,是人文和自然景观相结合的景区。黄洋界山顶海拔1343米,这里峰峦叠嶂,地势险峻,气象万千,时常弥漫着茫茫的云雾,好像汪洋大海一望无际,故又名:汪洋界。 一九二八年八月三十日,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至今保留着当年的哨口工事、红军营房以及毛泽东、朱德和红军战士从宁冈挑粮走过的小路及路边的荷树。黄洋界,十里横排,高山迭影,雄伟险峻,一望无际,一九六五年五月,毛泽东在诗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写道:“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在这里还可以观看到:日出、峰峦、云海、杜鹃等自然景观。
毛泽东旧居
毛泽东旧居 原是一栋农民住房。1927年10月至1929年1月,毛泽东同志常住在这栋民房的中厅和右后间。当时红军的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毛泽东和红军战士一样,穿单衣,睡稻草,晚上点一根灯芯的油灯,写下了《井冈山的斗争》这篇光辉著作。
十里杜鹃天然长廊
提到井冈山就不能不说杜鹃花,井冈山有着著名的“十里杜鹃天然长廊”,每到春天,在陡峭的山脊上,盛开的杜鹃花密密匝匝地伸向蓝天,映红了五百里井冈山。 别处的杜鹃是灌木,而井冈山的杜鹃却是乔木型的,它们每棵都高达十五米以上,干围一米左右,开出的花朵呈五角形,大的如碗口,小的像纽扣,有的一棵树上竟开着几种颜色的花。
主峰
主峰景区包括:五指峰、水口、双马石和荆竹山。
五指峰,又名井冈山主峰,山峰并列如五指,因而得名。五指峰位距茨坪西南六公里,海拔1586米,是自然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景区。景区内山峦叠峰,沟壑纵横,飞瀑展链,动植物物种特别丰富,是一个有山、有水、有林、有洞、有鸟兽的原始深秀的旅游景区。 水口在五指峰左侧,距茨坪九公里。这里风光极美,尤以曲溪幽谷、碧潭峰峦和杜鹃林为胜。主要景点有水口河谷、金牛戏水、百叠泉、彩虹瀑(飞龙瀑)、锁龙潭、藏星岩、龙门等。当今,《人民文学》副主编崔道怡,1968年夏游览水口景区后,写诗《井冈风光》赞美水口: 水口别开一片情,剑谷琴溪伴我行。 深山含笑迎远客,石门壁立锁飞龙。 藏星崖下接火种,将军顶上沐雄风。 幽到心头人欲醉,不忘昔日喊杀声。
笔架山
笔架山景区包括:笔架山、朱砂冲、黄坳三个组成部分。
笔架山位距茨坪西南面三十五公里,海拔1357米。笔架山主要由中峰 (扬眉峰)、西峰(望指峰)、东峰(观岛峰)三大峰组成,一个“山”字形。远望犹如古代的笔架,故名笔架山。整个笔架山景区也是自然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景区,但笔架山是自然最观。笔架山雄伟壮丽,葱茏峻拔,逶迤奇险,风光秀丽。著名的景点景观有七大山峰、五大奇观,还有大小松岛等十余处景点。
朱砂冲哨口位于茨坪南面,海拔635米。是井冈山军事根据地的五大哨口之一。哨口旁有一洞穴,常有朱砂水溢出。朱砂冲由此而得名。
黄坳,素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南大门而著称。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朱德及红军常在这里开展革命活动。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坐落在当年井冈山军事根据地中心的茨坪。砖瓦结构、飞檐挑角,整个建筑既有秀丽典雅的南方特色,又具古香古色的民族风格。它建成于1959年,是我国第一个地方性革命博物馆,1962年朱德同志题写馆名。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是一个全面陈列和宣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历史的综合馆。馆内基本陈列共有七个展室,分为序厅、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恢复、坚持井冈山的斗争和弘扬井冈山精神等部分。在这里,您可以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物和翔实的历史资料了解到那段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历史: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在中国革命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的道路上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随后朱德、陈毅和彭德怀等人先后率领队伍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的部队胜利会师。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对井冈山根据地的军事“会剿”和经济封锁,取得了井冈山斗争的胜利。
在井冈山,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式的革命道路。井冈山的斗争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它不朽的功绩也永远彪炳于中国革命的史册。如今,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已成为人们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课堂,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井冈山革命先烈纪念塔
为纪念伟大的井冈山革命斗争,缅怀在井冈山斗争中牺牲的革命先烈,原遂川县井冈山区人民政府于1950年在茨坪的东北边山岗上建造一座纯木质结构、正面书有“井冈山革命先烈纪念塔”十个大字的纪念塔;1951年将木质塔拆除改建成砖木结构的纪念塔,在塔顶立一泥塑红军战士雕像,但外型比较粗糙;1956年,井冈山区人民政府又在遂川县政府的支持下,将纪念塔的砖木结构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塔顶重塑一个钢筋混凝土结构、手持钢枪的红军战士雕像;塔顶的正面是原遂川中学王教导员手书的“井冈山革命先烈纪念塔”十个大字。从五十年代开始,这座塔就成了向国内外宣传井冈山的主要形象标志。
1972年,井冈山革命委员会组织井冈山建筑队工人拆除塔顶红军战士雕像,并将塔底扩建为5.5米X5.5米的正方形,塔高11米,塔的四面均镶刻有凹形“井冈山革命先烈纪念塔”十个大字。整座塔基占地103平方米,塔前与红军烈士墓相连,铺有水泥地面和水泥台阶,四周松柏常青、庄严肃穆。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井冈山革命先烈纪念塔为全国重点革命纪念建筑保护单位,以供人们参观、瞻仰。
有关井冈山的诗篇:
鹅 岭
才说登临便是仙,扶黎屈曲到山颠。逍遥绛关无多路,睥睨红尘几点烟。
万卷书中探豹略,三生石上试龙泉。相将砥柱云霄外,撑起东南半壁天。
(清)陈方中
五指峰
五指峰在茨坪西南6公里,海拔1586米,是景区内的最高峰。因山峰并列如五指而得名。山势雄峻,至今尚无一条登山道路,故人迹罕至。山上林深木茂,是一个原始亚热带常绿林区,莽莽苍苍,浓荫蔽日,绵延数十公里。山中一条深谷,谷中有花庆河,也名井冈山河,蜿蜒曲折,湍急奔流。现河上建有井冈山水库,湖光山色,更添秀姿。半山有飞瀑,名老龙瀑,高150多米,是井冈山区落差最大的瀑布。峰下有天军洞,相传曾是太平天国驻军之地。山上野生物资源也很丰富,多珍禽奇兽,名花异草,是一个天然动植物园,已划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当地出产的石鱼、石鸡、石耳,被誉为“井冈三珍”,是席上名肴。附近有“观景台”,是观赏“五指风光”的最佳地点。
五指峰以北有游击洞,古名龙庆仙洞,后红军在此开展游击战争,人们呼为今名。洞内景色幽奇,其西面还有石门奇景、奇虹峡,水口瀑布等,已形成一个新的游览区。
井冈山会师是指1928年4月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与朱德、陈毅领导的部分南昌起义部队在井冈山的胜利会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上了井冈山,创建了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1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分队伍,来到了湘南地区。在中共湘南特委和当地农军的组织领导和配合下,发动了湘南武装起义。3月,在永兴成立了湘南苏维埃政府。3月底,由于湘、桂、粤军的三路“协剿”,起义农军难以在湘南立足。为保存革命力量,除留一部分武装继续坚持斗争外,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部队和农军向湘赣边界的井冈山转移。3月下旬,毛泽东率部队在汝城一带击溃了尾追湘南起义的敌军,4月在酃县的十都与朱德见面。在毛泽东率部的掩护下,朱德、陈毅率领的部队于4月中旬抵达江西省宁冈县的碧市,与毛泽东统率的井冈山部队胜利会师,这就是有名的井冈山会师。根据中共湘南特委决定,两军会师后,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陈毅为政治部主任。开始编两个师,一个教导大队,旋即取消师部,改为6个团由军部直接领导。全军万余人,枪两千余支。接着在宁冈召开了中共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第一次党代表大会,会上选举产生了第四军军委,毛泽东任书记。5月4日,在砻市广场举行会师大会,正式宣布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的建立(不久改称红军第四军)。井冈山会师,壮大了井冈山的革命武装力量,对巩固扩大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推动全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7、瑶人迁徙的文化意识
瑶人迁徙的文化意识
论文摘要:瑶族作为一个迁徙不定的民族,在迁徙中书写了自己的历史,蕴含了深厚的丈化意识,这突出表现为在被迫的辛酸迁徙中形成了民族坚忍、自强、奋斗、不屈和向往美好精神家园,以及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的精神。
相关论文查阅:大学生论文、工商财务论文、经济论文、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论文关键词:瑶族;史诗;文化;意识
一、瑶族迁徙不定的深层历史文化动因
瑶族自形成后,基本上是一个迁徙不定,不事安居的民族。早期瑶族生产形式属于一种刀耕火种的游牧农业,他们往往集狩猎、山地耕作与多种经营方式相结合,数年后因地力耗尽而觅地另耕。关于这些特点,史籍上记载说:“瑶人耕山为生,以粟、豆、芋魁充粮,其稻田无几。”“各自以远近为伍,刀耕火种,食尽一山,则移一山。”据民族学调查资料表明,“20世纪50年代以前,瑶族中的盘瑶、过山瑶、山子瑶、自裤瑶等族群一直以刀耕火种的游耕农业为主要生活方式。……贵州省荔波县瑶山公社(今称乡)瑶族直到20世纪80年代仍过着刀耕火种的游耕生活。……20世纪70年代,泰国瑶族仍过着刀耕火种的游耕生活,迁徙十分频繁。”。。所以瑶族的迁徙不定几乎是一种生产生活习惯,甚或可说是一种民族意识民族标识了。
但瑶族这种生活方式的形成是否古来便如此呢?。范晔《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说:“檠瓠死后,因自相夫妻。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其母后归,以状自帝,于是使迎致诸子。衣裳斑斓,语言侏离,好入山壑,不乐平旷。帝顺其意,赐以名山广泽。其后滋蔓,号日蛮夷。外痴内黠,安土重旧。以先父有功,母帝之女,田作贾贩,无关梁符传、租税之赋。有邑君长,皆赐印绶,冠用獭皮。名渠帅日精夫,相呼为殃徒。今长沙武陵蛮是也。外痴内黠,安土重旧。以先父有功,母帝之女,田作贾贩,无关梁符传、租税之赋。有邑君长,皆赐印绶,冠用獭皮。名渠帅日精夫,相呼为殃徒。今长沙武陵蛮是也。因为盘瓠“负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其后代便“好入山壑,不乐平旷”。那么其中的瑶族虽然好山,但“安土重旧”,应该还是有自己的稳定的定居点的。可能在盘王时代,瑶族的祖先是一支游牧部落或是狩猎民族,在盘王之后逐渐过渡到农耕时代。《盘王大歌》一书中《盘王歌》第五部分“翁爷去酒泉”这样唱道:
太宁王主九八龄,深山大龄打猎行,
来到天台石壁堑,野羊逃命穿山林。
王主来到堑壁前,张弓瞄准射利箭,
脚踏崖前石壁垮,人落悬崖树杈间。
翁爷王主盘太宁,失足落崖树上悬,
九八高龄崖下断,王主命终去九泉。
噩耗传来天地惊,传告天下十二姓,
天下子孙披麻孝,翁爷深恩刻在心。
瑶男瑶女万万千,年年岁岁勤耕耘,
处处山头立村寨,分麻搓线绣花裙。
男扎头帕女花巾,架起风炉打白银,
斑花绣带腰上扎,欢歌起舞代代传。
“翁爷”即是盘瓠、盘王。盘王在九十八岁高龄时仍然坚持外出打猎,有一次打猎不小心跌落悬崖,噩耗传来,天下瑶人披麻带孝,画出盘王的画像,雕刻盘王的面容以作永久的供奉,使世世代代瑶人能铭记盘王的恩德。智慧勤劳的瑶族人则继续在生养自己的大地上劳作,不断完善自己的民族特性。盘王歌又唱道:
瑶男瑶女万万千,千千岁岁勤耕耘,
处处山头立村寨,分麻搓线绣花裙。
男扎头帕女花巾,架起风炉打白银,
斑花绣带腰上扎,欢歌起舞代代传。”
这里说的正是瑶民安居乐业的定居生活,他们建瑶寨于山头,勤耕耘于田亩。男耕女织,有自己的独特服饰。这些与《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可谓基本相同从一个民族的内在心理来看与汉民族的求定居、追求美好的生活、追求本民族的发展壮大并无不同。
那么造成后世瑶人迁徙不定,大分散小聚落的动因何在呢?笔者认为来自于瑶族历史上多次著名的统一大迁徙。这些多次大迁徙及其原因于载籍并不明显,或许是统治者修史时讳言的缘故。我们现将载籍中一些明显记载瑶族情况的相关材料罗列如下:
《梁书·张缵传》:“州界零陵、衡阳等郡,有莫徭蛮者,依山险为居,历政不宾服。”
《隋书·地理志下》:“长沙郡又杂有夷蜒,名日莫徭,自云其先祖有功,常免徭役,故以为名。”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潭州“禹贡荆州之域,春秋时为黔州地,楚之南境。……自汉至晋,并属荆州。怀帝分荆湘中诸郡置湘州,南以五岭为界,北以洞庭为界,汉晋以来,亦为重镇。今按其俗,杂有夷人名猎,自言其先祖有功免徭役也。”
《宋史·兵志七》:“徽宗崇宁元年,湖北都钤辖舒宣奉旨相度召募施、黔州土丁,致讨辰、沅山徭,每州无过七百人。缘徭贼深在溪洞,险阻不通正军故也。”
宋史-西南溪峒诸蛮列传上:大中祥符六年,“辰州溪峒都指挥使魏进武率山徭数百人数寇城砦,朝廷不欲发兵穷讨,乃降诏招谕。”
《宋史·西南溪峒诸蛮列传下》:“嘉定元年,郴州黑风峒徭人罗世传寇边,飞虎统制边宁战没。江西、湖南惊扰,知隆兴赵希怿、知潭州史弥坚共招降之。”嘉定七年,“比年防禁日弛,山徭、峒丁得私售田。田之归于民者,常赋外复输税,公家因资之以为利,故谩不加省。而山徭、峒丁之常租仍虚挂版籍,责其偿益急,往往不能聊生,反寄命徭人,或导其入寇,为害滋甚。”
《元史·余阙列传》:元统元年“会莫徭蛮反。”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平徭记》:“元统二年冬,摇寇贺州、富州,至元元年,广西宣尉使章伯颜讨平之。集为记其始末。后有旧跋云:此纪章伯颜平粤西猩洞事迹,备国史之采也。”
《续资治通鉴·元纪二十五·元统元年》:“十二月,乙丑,广西摇寇湖南,陷道州,千户郭震战死,猎焚掠而去。”又《道州志·兵防》:“元统元年冬十月,广西瑶寇道州,千户郭震战死。”
而明代,朱元璋在位31年,史载可考的征剿瑶人的年份多达20余年。
从上所列史料看,史籍自唐以后瑶人“造反”频仍,朝廷镇压频仍。而明清两朝瑶民的反抗活动更是此起彼伏。实际上瑶人造反,其真实的情况并非瑶人生性嗜乱,而是逼上梁山,忍无可忍,不得已而为之。正如景泰时两广总督王翱在边情疏中所说:“既害其生,又拂其性,虽良善懦弱之人,犹不免于动也。”瑶人反抗的最终结果是以失败告终,这就决定了他们只能被迫迁徙到那些统治者鞭长莫及的地方。这与古代黄河流域的周民族的迁徙刚好相反,周族每一次迁徙都使自己走向强大,走向文明,走向先进的中原。而瑶人每一次迁徙都是走入更遥远的山林,走入莽荒,走出文明,离中原文明愈来愈远。
二、瑶人大迁徙的路线和方式
瑶族史诗盘王大歌中的盘王歌和《十二姓瑶人游天下》,以及《盘王券牒》对于瑶族的迁徙有较详细的记载。
《盘王大歌》里的《十二姓瑶人游天下》是对瑶族古往今来迁徙史的全面记述。作为第一次大迁徙的“渡海神话”这样唱道:
盘古开天又立地,又造江河有造田,
刘三歌曲慢些唱,先唱瑶人出世源。
瑶人出世武昌府,满目青山到处游,
龙头山上耕种好,老少乐业世无忧。
请问妹,细问瑶人古根源,
龙头山上住几年,请妹传唱告我知。
寅卯八月开山种,耕种五谷好收成,
龙头山上住七载,世不太平心暗忧。
请问妹,问妹为何心暗忧?
龙头山上阳春好,日子好过怎忧愁?
龙头山上本是好,马鹿骚扰透心忧,
阳春受灾无法保,姊妹商量出山游。
请问妹,丢了青山哪里走?
哪年哪月出山外?请妹详细唱缘由。
景定元年四月八,姊妹一齐到海边,
众人商量渡海去,人齐心齐找山源。
请问妹,天宽海阔到哪边?
几时上船过大海?海上行船多少天?
辰时开船过大海,四十九天海中间,
困在船中无可奈,海阔天宽哪是边?
船困海中难靠岸,日起日落四九天,
众人船头许大愿,请保众人船拢边。
船头许下盘王愿,许下良愿保人丁,
盘王圣帝开恩典,定下辰时船拢边。
盘王圣帝遂人愿,准保辰时船靠边,
老幼上岸何方去?哪山哪岭立家园?
离船上岸到广东,乐昌宝地且安身,
天林山上立村寨,青山开好种阳春。
在盘王大歌的盘王歌最后一部分“受驱逼走”里,瑶人也记载了他们第一次大迁徙。“翁爷盘王去九泉,瑶人退下圣王殿,落到世上吃人国,人间混乱变了天。”他们遭遇乱世,又受旱灾,结果是“无种无收肚难哄,尝尽深山百样青。”在“王瑶子孙无依靠”的情形之下,他们只好“飘洋过海天外行。”在飘洋过海的日子里,经常遇到大风大浪。他们在十月十六盘王生日这天祈求盘王护佑,终于风平浪静,最终“落脚广东潮州府,乐昌安住开塘田。立起连州福江庙,又建黄竹圣王堂,建村搭棚落下户,儿孙代代供烟香。”这一次是瑶族人民受驱逼走被迫迁徙。按瑶族传说,及其盘王券牒》多次提到的材料,他们的祖先曾住“会稽山七贤洞,他们应是从祖居地开始迁徙。其“飘洋过海”应是沿长江过洞庭,然后南迁。古代洞庭也可言“海”。依盘王歌》中的地名,其主要迁徙路线是过洞庭“舍船登岸再向前”,走的是自湖南郴州入广东至韶州乐昌,再至广东连州。次要的迁徙路线还有自江西南安经大庾入广东南县,自湖南道县入广西贺县,自全州入静江等。这几条路线,据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日:“自江西南安(今大余)入南雄,二也;自湖南之郴入连,三也;自道州之广西入贺,四也;自全州入静江。五也。”其所述入岭南之途,正是这几条主要通道。其间自然有部分瑶人居留于永州南部境内。又据江华瑶族自治县县志载,自称“梧州人”的瑶人是于宋皇佑五年(1053年)驱赶寨山人(即梧州人),部分从广西梧州进入江华,而自称“爷贺尼”的瑶族则是因宋末元初世乱,从江西泰和县迁入湘南宁远、祁阳、道县等地。由此推测,瑶族第一次从祖居地南迁大约应是在隋唐之际。
三、渡海神话昭示的文化意义
这一次大迁徙逐渐在瑶族心灵深处演变成“渡海神话”。日本瑶族研究学者竹村卓二曾对此作过深入的研究,他在比较了瑶族第一次大迁徙的渡海神话不同传本之后认为:“渡海神话在瑶族的内心世界,是超时代的永远抹不掉的烙印。它反映了瑶族特定的过山系集团对在实际中经受的民族灾难的回忆。这个灾难的真实情况,就是对汉族政治权力的抵抗,遭受挫折,并继续受过残酷的压迫。有时用旱灾这种借喻方法,来暗示他们的灾难。因此渡海神话演变的成功在瑶族仪式的发展完善过程中具有了质的飞跃,这种仪式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担当了“立法”的功能。因为瑶族第一次大迁徙演变为渡海神话之后,不仅重申了盘瓠作为始祖神的地位,同时还具有了救世主的地位,因而在瑶族群体中自然建立了一种感恩仪式——“还盘王愿”制度。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瑶族人要过盘王节,行祭祀,跳盘王长鼓舞,唱《盘王大歌》。这种祭祀本质上是瑶族统一的“酬恩”仪式。这与古代周民族史诗祭祀神性英雄生民、公刘、古公宜父等均有相融通之处。
四、瑶族其他迁徙活动的文化特色
在《十二姓瑶人游天下》里还记载了几次迁徙活动,史诗如此唱道:
老少落住天林山,祖王管下好多年?
哪年哪月开山地,又逢何事跑家园?
恭德王祖丙寅年,正月十二离家园,
二十四年为下种,又逢乱世丢山源。
天林山上日子欢,天逢反乱度El难,
天林山上遭何祸?老幼惊慌躲过山。
二十四年长毛反,长毛反乱不平安,
十二姓瑶人心忧急,拖儿带女又过山。
瑶人老少遭大殃,丢了天林去外山,
青山万重何处去?何处青山把身安?
老少忧愁心无计,手拍胸前无路走,
过山落户千家峒,砍山种地再开头。
青山脚下千家峒,山宽地肥好安身,
落在峒中多少年?哪样大祸落峒村?
落住峒中六十年,开山种地好年成,
官府公差把峒进,逼交皇粮送京城。
人逢乱世难躲开,朝廷兵勇进峒来,
蒋大官人发兵到,甘七营马围上来。
层层官兵人马众,峒中老少难阻挡,
众人商量离峒走,千家大峒又抛荒。
瑶人退出千家峒,爬山涉水开路行,
瑶人世上无出路,何处安身才太平?
跨山越岭到桃源,桃源峒里好过年,
落住桃源多少岁?郎请娇娥唱金言。
小姝少知古根源,桃源峒里住七年,
山猪马鹿坏阳春,。有种落土无收成。
聪明小妹唱根源,离了桃源到哪边?
哪王坐朝哪一岁?何年何lE出桃源?
郎哥莫笑妹歌言,明朝洪武丙寅年,
正月初四齐移步,黄塘龙炸又落根。
娇妹唱传古根源,黄塘龙炸落下根,
黄塘龙炸住多久?开山种地几多春?
黄塘龙炸立寨村,开山耕种百余春,
十二姓瑶人各立寨,安居乐业敬祖人。
后人要记当初事,供奉盘王代代传,
始祖根源莫抛落,添香换水万万年。
从天林山到千家峒,从千家峒到桃源峒,又从桃园峒到黄塘龙炸。其实这些地名我们根本没有必要一一考证坐实。除了大致的方位,实际上也无法考证。从一地又到一地成了瑶人的家常便饭。而天林山、千家峒、桃园峒实际上是留存积淀在民族心灵深处的美好家园的符号象征。而最后黄塘、龙炸两个地名可能是搜集者搜集到传唱这首瑶歌的某一支瑶人的当时居住地。
而迁徙的时间,我们也只能大致确定为由宋到元到明这几个时间段,如上所引载籍材料所知,这些个时间段正是统治者反复进剿瑶人的时期。
特别是千家峒的大迁徙更是在瑶人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近年来,陆陆续续发现了几十本千家峒和千家峒源流记手抄本,它们记载着瑶族的历史和千家峒的兴衰过程,而且大同小异。据传,千家峒是一处只有一个石洞通向外界的山间盆地。自古有十二姓瑶民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繁衍生息,发展到一千人家,故取名千家峒。传说中的千家峒内有一地,四面高山。有石洞一座入内,内有数十里丰原广地,可到此地定居……日后人繁族广,定名为千家峒。传说千家峒后来被官府发现了,派粮官进峒收租,热情好客的瑶人个个把他当贵客,一家屋里吃一天,眨眼就是三年,他和干家峒的瑶人关系搞得蛮熟特别融洽,舍不得回去。官府以为粮官已被千家峒人杀死,便派兵攻打报复,元朝大德八年(公元1305年),官兵攻打干家峒,从下峒一直打到上峒,瑶民首领白知不敌,于是吩咐瑶民从一个通往道县的山洞里逃走。瑶民在离开千家峒前,将一只牛角锯为十二截,每姓瑶族保存一截,又将祖先偶像埋在平石岩下的山洞里,洞有一座“石童子”为标记,并立下盟约,嘱咐500年后,瑶族子孙要返回千家峒,将十二截牛角拼合吹响,洞门自开,将祖先偶像取出祭祀。出逃的瑶民大多散居在大山中。岁月变迁、不断迁徙,千家峒的确切位最后迷失了。但瑶人向往失落的家园,回到千家峒去,便成了一代又一代瑶民顽强生存并寻找皈依的精神寄托。
五、瑶族迁徙的文化意识特征
在瑶族的迁徙史诗中,突出表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迁徙的被迫性。这与古代周民族在被迫中有主动不同,或者说周族迁徙,在一定意义上是形势发展、自我壮大的自由迁徙,虽然其直接起因可能是由于戎狄入侵,但在根本上还是带有很大的主动意味。瑶人则自始至终处于被动迁徙的位置,迁徙的根本原因在于动乱无法生存。因为官府的进逼,美好、和谐的生活总是过不了多久。每迁一地虽然燃起了新的希望,然而不久就被浇灭,新的一次迁徙的到来又是新一次民族灾难的来临。
其次,每一次迁徙他们都极关注山水与人的和谐,如诗中反复出现的“山源”,实际上就包含了对山水自然与人的和谐的重视。瑶族称自己居住之地为“峒”,这虽然形象地反映了瑶人居住环境的自然特点,但“峒”同时也是瑶族早期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又是村社土地的所有形态。此“峒”本身便蕴含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的意味。瑶人特别强调寻找到的山源的土地的肥美。“青山脚下千家峒,山宽地肥好安身。”“天林山上立村寨,青山开好种阳春。”“过山落户千家峒,砍山种地再开头。”便是这一具体写照。盘王大歌》处处出现的“青山”符号,便是特别赋予了“青山”对于瑶人生存攸关的重要文化内涵。
其三,迁徙时始终伴随着辛酸和伤感。不像诗经-公刘一诗中周族的迁徙那样充满了和谐、融乐的氛围。在十二姓瑶人游天下一诗中,我们可以了悟到它仍然还是一种极富于民问风格的演唱形式,用的是山歌似的对唱体,一方辛酸的盘问,一方辛酸的回答。歌词的`情感显得十分的压抑和沉重。这比起诗经·公刘一诗中周族“既顺乃宣,而无永叹”和“于时言言,于时语语”来说似有天壤之别。
第四,瑶族史诗同样体现了一个民族坚忍、自强、奋斗、不屈的精神,与周族史诗一样展现了一个民族智慧而坚忍的心路历程。瑶人虽然在迁徙中变得分散,是一种大分散,小聚落的结构形式,但他们凭借盘瓠神话、渡海神话、千家峒传说而在内心中凝聚起一种民族的精神寄托,在内心深处具有很强的民族自我认同感。“在他们的内心世界中,却坚持着很强的社会、文化统一观念。与现实世界中的离心的分散相反,这个向心的意志的支柱,就是不断被强调的民族精神。”
拓展:瑶族民族风俗
居住山区的瑶族,有冷食习惯,食品的制作,都考虑便于携带和储存,故主食、副食兼备的粽粑、竹筒饭都是他们喜爱制作的食品。劳动时瑶族均就地野餐,大家凑在一块,拿出带来的菜肴共同食用,而主食却各自食用自己所携带的食品。
常吃的蔬菜有各种瓜类、豆类、青菜、萝卜、辣椒,还有竹笋、香菇、木耳、蕨菜、香椿、黄花等。瑶族地区还盛产各种水果。蔬菜常要制成干菜或腌菜。云南的一些瑶族喜欢将蔬菜做得十分清淡,基本上是加盐白水煮食。有的直接用白水煮过之后,蘸用盐和辣椒配制的蘸水,以保持各种不同蔬菜的原味;肉类也常要加工成腊肉。广西的瑶族烹调肉类一般用干炒、水煮,放盐调味,用佐料的较少;而肉类则要做成味道十分浓郁的菜肴,鲜肉或腊肉,先炸烤焦黄,然后再煮。
瑶族人喜爱吃腌制食品。“鸟酢”,是瑶族独具风味的著名食品,用鸟肉腌制而成。将捕获的鸟去毛洗净、晾干,拌以米粉及食盐,放入一个小口瓦坛内,用芭蕉叶封住坛口,数日后即可取食。瑶家人常用“鸟酢”来招待贵客。有时,还用这种方法腌制猪、牛、羊肉等。
瑶族人也喜欢吃虫蛹,常吃的有松树蛹、葛藤蛹、野蜂蛹、蜜蜂蛹等。瑶族人还喜欢利用山区特色自己加工制作蔗糖、红薯糖、蜂糖等。瑶族人大都喜欢喝酒,一般家中用大米、玉米、红薯等自酿,每天常喝2、3次。云南瑶族喜用醪糟泡制水酒饮用,外出时,常用竹筒盛放饮时对水。
瑶族还喜用桂皮、山姜等煎茶,认为这种茶有提神、清除疲劳的作用。很多地区的瑶族喜欢打油茶,不仅自己天天饮食,而且用油茶招待宾客。逢清明节时,各家各户都要做染色花饭吃。
宴客有号称“瑶家三礼”的“敬茶洗澡接风酒”;全寨公宴贵宾的“碗酒串肉”;山珍野味杂陈的“献鲜”;以名珍“水龙肠”接风的“龙肠席”等。此外,还有调解民事纠纷的“上门挂红酒”,宣布断交撵人的“炒豆煮蛋”。其中,不少食俗颇有意趣,例如求婚带一包肉和两葫芦米酒,女方同意便收肉不同意则刺破葫芦;择婿常有“埋蛋”之举,视其变化决定取舍;姑娘出嫁向乡邻分赠焦黄豆;离婚仪式为“破竹筒”,离婚双方各提一筒酒,交换饮毕砍破竹筒后就此和气分手。
崇拜盘瓠的瑶人禁食狗肉和龟肉;崇拜密洛陀的瑶人禁食母猪肉和老鹰肉;绝大部分瑶人禁食猪肉和蛇肉;产妇分娩后头几天禁食猪油;祭神忌用狗、猫、蛇、蛙;猎兽后必须先祭奠山神才可分割食用。
瑶族一般不与外族通婚,招赘习俗较为普遍。男女青年婚前恋爱较为自由,利用节日、集会和农闲串村走寨的机会,通过唱歌形式,寻找配偶,双方合意,即互相赠送信物,“各自配合,不由父母”;也有需征求父母同意,请媒说合,方可结婚的。
节日里因为人多,饭一般不用铁鼎锅煮,而用木甄蒸,这种饭香气更浓。每逢节日。瑶族人家还要做粑粑。节日菜肴主要是鸡、鸭、鱼、猪肉、豆腐、粉丝以及各种蔬菜。五岭山脉的瑶族,节日里喜作豆腐圆(圣水豆腐酿---瑶家十八酿第一酿),包“荷包扎(米粉肉)”。盘王节每隔若干年才举行一次。过去过盘王节时,都要大量宰杀牲畜,进行祭祀。祭春每年都要进行,一般都选在农历三月,届时青年男子要上山围猎,下河捉鱼;妇女则要包粽粑,蒸五色糯米饭。
花篮瑶在除夕晚上要先以一块肉和一团粑粑给狗吃,名为祭狗,然后家人才能进餐。他们认为谷种是狗带来的,先祭狗是预祷五谷丰登。节日菜肴要丰富多彩,除鸡肉外,还有河鲜和捕猎的山禽野味及豆腐。
有的地方瑶族四月八节还要煮乌米饭。在湖南江水县的瑶族姑娘,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过“野餐节”时要吃花蛋,制作花粑粑,吃花糖。姑娘们在吃花蛋、花糖和花粑粑时,小伙子不许偷看,违者还要受罚。耍歌堂是连南排瑶祭祀祖先、庆祝丰收的大型娱乐活动,多在农历十月十六日以后进行,时间的长短各种不一,约为3—9天。届时家家备有水酒、糯米粑粑招待客人,许多瑶族男女青年都借耍歌堂机会进行择选意中人,一旦男女情投意合,双方的家长就可通过媒人去说亲,并以猪肉和酒为礼品。举行婚礼时,都要大摆筵席,按传统习惯,婚宴上必须要请寨老参加,新郎新娘饮交杯酒。
;8、“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出自哪里?
出自《戒石铭》,于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颁示天下。
此句是从孟昶继位后,为整饬吏治,于广政四年(公元941年)亲撰的《颁令箴》中选出来的。宋太宗为刷新吏治,亲颁戒石铭于府州县,苦苦告诫地方官,以戒石铭约束自以及手下的官员,可后世的贪官污吏却依旧层出不穷。
全文意思是你们的俸禄都是来源于老百姓辛苦赚来的钱,百姓容易剥削,但是上天却很难被欺骗。
(8)泰和县风俗扩展资料:
《戒石铭》历代沿革
江西泰和县博物馆珍藏着一块珍贵的碑刻--黄山谷书《戒石铭》。铭文出自于五代蜀主孟昶的《令箴》,原文见宋张唐英的《蜀寿机》和洪迈哟《容斋续笔》,共24句。
宋太宗删繁就简,摘取其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四句,颁于州县,敕令勘石立于衙署大堂前。州主县令坐堂理事,即可见其16字,以警戒其秉公办事,从政为民,故称《御制戒石铭》。
宋哲宗也曾御书《戒石铭》赐郡县。南宋高宗绍兴二年,黄山谷所书《戒石铭》于郡县。两宋以后,《戒石铭》遍布全国各州县流传日广,成为名言警句,官场箴规。
清代前期,于衙署大堂之前正中主"戒石碑",后期改成牌坊形式,现河北保定直隶总督衙署仍保存着"戒石坊"。
光绪年间,广东澄海人陈凤翔任泰和县今,曾重修泰和的名胜古迹——快阁,重刻黄书《戒石铭》嵌于楼壁。他在铭文后附一跋云:"快阁旧有山谷诗碑,宋泰和宰卓士真所重刻,兵燹后此碑遂毁,一缺撼。
光绪壬午余丞此县,适邑人重修快阁,乃倩孙君籽国仿录一通刊之楼壁。后得道州黄书成石钻石刻本,复为钩抚勒石。俾官斯土者有所观感,未始无补。岂徒为.快阁增一故实哉。澄海陈凤翔并记。"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戒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