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俗彩礼 » 海城风俗

海城风俗

发布时间: 2022-10-07 13:10:08

1、有关于我们海丰的民风民俗文化

既然你说我们海丰的民风民俗文化,就是说你是在当地或者在附近地区的人,最具体的就是一些对比,你们当地的一些文化民风跟海丰有什么具体的区别,你所知道的跟实际情况有何出入,还例如方言,谚语等等,我们都知道就算相隔很近只要语言有出入就会有不同的解释和传播,找出这种差异是最完整的文化录了。
希望能搞帮到你。

2、大年初五的习俗

风俗,在关中,东府西府,都差不多。但在放完大炮以后,所吃食物,不尽相同。西府的陇县是全县都吃搅团,说是要把一切不如意的东西都用这糨糊般的食物粘住粘掉。据说在渭河河谷一些地方,过年也吃搅团,但不是破五,而是腊月三十,如三原县和武功县。这和陇县也一样。陇县是过年期间吃三顿搅团,腊月三十,正月初五,还有正月初七。彬县在正月初五这一天也吃搅团,说是"吃穷饭,除穷根",又说"糊穷坑"、"填穷坑"。用搅团这样的食物来糊来填倒也适当。彬县人说,反正不能吃酒肉。地处渭北高原的淳化县,这一天也吃搅团,也说是用来填穷坑,并且这一天不能出门串亲戚,说是不能让亲戚沾着了穷气。 最有意思的是凤翔县,这是秦人的发祥地,也叫破五,也早起,也搞大扫除,也放大炮,但是吃的食物和吃的讲究大不相同,他们是吃饺子。不叫饺子,叫煮角。先一天夜间包好,第二天早上煮了吃。也包肉馅。妙在包饺子时,须点一支香,在那盛饺子馅的盆上边绕去又绕来,然后才包那饺子。这是为什么?凤翔人说:这是将"五穷"之类赶拢了来,包将起来,煮熟了,吃掉。秦人豪迈,办事彻底,这样做,竟不只是赶走"五穷",而是要赶尽杀绝,有点"食其肉寝其皮"的味道。 按:"五穷"也叫"五鬼"。指"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等五种穷鬼。曾见于韩愈的《送穷文》。这位诗文大家说,"凡此五鬼,为吾五患",所以要送而走之。文人无论内心如何思谋,行文总是比较平和,虽属我的大患,还是客客气气送走了吧。到了老百姓便实话实说,"赶五穷","填穷坑",而且动用了爆竹扫帚,不能客气。这毕竟不是请客送礼。赶尽杀绝,当是其中最为慷慨激昂淋漓尽致者。 "破五":天津人称正月初五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吃饺子,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顺心的事归结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顺顺当当,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灾的意味。 五马日(破五)。正月初五日,山东的一些地方称为“五马日”,并以这一天的阴晴来占当年骡马的凶吉,说这一天晴空万里则主骡马兴旺,据东方朔《占书》说,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不知山东如何讹牛日为马日。这天又称“破五”,有些地区在初五之前妇女不能出门串亲,也不准动尺剪做针线活,还不准生米、生面和生菜下锅,过了这天则不再忌讳。临清一带的破五,以家族为单位举行送家堂的仪式。天还未亮,人们就都煮好饺子,上供、烧纸、叩头,接着把神主牌位收存起来,只等三声大炮一响,全族男人带着香纸鞭炮集合一起,排着队伍前去上坟,叫做送老祖宗回家。一路上,抬供的抬供,放鞭的放鞭,来到坟地再焚香纸叩头,喊道:“爷爷奶奶,到家啦!”沂南也在这天撤家堂轴子,有的还吃炸糕,扫院子,据说这天扫院子不招蚂蚁。垦利、寿光等地于这天鸣放鞭炮,全家聚餐,以示新年过去。 鲁西南地区在年除日把剪刀用线缠住放在床铺的席下压住,到初五这天才能开始使用。临沂、邹城妇女这天不出门、不梳头、不动针钱,据说动了针线会招蝎子、蚰蜒。这天普遍中午吃水饺,也可以吃面条,有“初五吃顿面,一亩打一石”的说法。

3、辽宁省民风民俗

各地民风民俗:(供参考)
一..藏 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藏族是一个古老而热情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生活中的禁忌。
1、两个久别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时,你的手不能搭在对方的肩膀上。
2、不能跨过或踩在别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别人的衣服上,更不能从人身上跨过去。
3、妇女晾衣服,尤其裤子,内裤不能晾在人人经过的地方。
4、不能在屋里吹口哨或大声哭叫。
5、家里人出远门,客人刚走,中午和太阳落山后及藏历大年初一不能扫地或倒垃圾。
6、外人不能当着已故人的亲属的面提已故人的名字。
7、今年该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干,如捻毛线、织毛衣、地毯等。
8、黄昏时,不能随便到人家里走,尤其人家将有分娩的孕妇及刚生产的产妇或重病人时,陌生人更不能去。
9、过了中午以后,不能把家里的任何财产拿出去。
10、一个陌生人到你从来没有到过的大山及悬崖峡谷,不能大声喧哗。
11、不能跨或踩吃饭的用具、锅碗、瓢盆等。
12、家里有两个人同时出门,并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时出家门,必须前后出门而且出门时间要隔开。
13、妇女到晚上不能梳头和洗头,也不能披着头发出门。
14、在使用扫把和簸箕时,不能直接用手传递,必须先放在地上,然后另一个人从地上捡起来。
15、每当亲朋好友到你家串门或看望你时,会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为礼物送你,客人临走时把东西腾出来,不能全部腾空,必须留一点在里面或换一点自家的东西装上。
16、有缺口或有裂缝的碗不能用来吃饭,也不能给客人倒茶。

二..彝 族
彝族火把节,也就是彝族年。彝族人的眼里,火象征光明、正义、兴盛,象征着能够摧毁一切邪恶的强大力量。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欢乐、爱情和幸福的节日。
三.香港年俗
农历新年是我国传统上一个盛大的节日,相信无一个个中国人不识。然而,在香港过农历年,在习俗上和气氛上却和传统的截然不同。
近年来,已很少香港人在农历新年时按传统在家里贴春联、年画的了,取而代之的则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贴上“生意兴隆”、“出入平安”等的挥春。虽然如此,但贴挥春的原意和贴春联和年画一样,取其吉利之意,希望来年事事顺利,平平安安。
此外,舞狮、舞龙灯等也会在一些新界乡村、围村中出现,在新年的市区街头上也很难看到的大型的舞狮、舞龙灯的表演了。至于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不过自一九八二年开始每年农历年初二的晚上,在维多利亚港上都会举行盛大的烟花表演,这已成为这十多年来迎春的一个节目了。
香港被称为“美食天堂”,春节有关吃的习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会在春节期间吃“团年饭”,一般是在家里设宴,于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饭。而饭后的一大节目,首选相信是逛花市了,农历新年期间,港九多处都设有年宵市场,其中以维多利亚公园的花市最大、最热闹。香港市民习惯于晚饭后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时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欢度佳节。
在香港过农历新年,最开心的莫过于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在春节拜年时,到处可以听到“讨”利是的欢笑声。“利是”原为“利事”,取大吉大利宽好意头,同时也成为了春节时与亲人不可缺少的习俗。

四.澳门年俗
澳门年俗,别有风情。 "谢灶"是澳门保存下来最传统的中国年俗之一。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门人谓之"谢灶"。澳门人给灶神按中国传统也用灶糖,说是用糖糊灶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说坏话。我在澳门花街的一澳门人家的灶头见过一张圣诞老人像,奇怪的是,圣诞老人像边贴着"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的联儿。
澳门人过年是从腊月二十八开始的,腊月二十八日在粤语中谐言"易发",商家老板大都在这岁晚之时请员工吃"团年饭"以示财运亨通,吉祥如意。澳门的年味,从腊月二十八这天便能真切的感受到的。
五.台湾春节习俗拾趣
春节,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最为隆重的民间传统佳节。在与福建省一水之隔的台湾,其历史文化、风士人情、生活习俗、亲缘血统等等均与祖国大陆,尤其是福建闽南地区一脉相承,因而岛内民众的春节习俗自然与祖国大陆民间大同小异。
由于宝岛居民的祖先(多为闽南和客家人)去台开发,距今年代久远且屡经沧桑,那里的春节习俗也逐渐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模式和色彩。
六.有趣的江苏春节习俗
春节的江苏民间,除了贴春联、挂年画、守岁、舞狮子、大拜年等和全国一样的习俗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现辑录数则以飨读者。
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武进人年初一早晨,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谓之"拜神影子。"他们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惟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
江宁人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热烈。
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
淮阴人还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习俗。是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为孩子驱除病邪,边烤边唱:"烤烤头,醒醒脑,烤烤脚,步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满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见。"
无锡渔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庙之习,祈求水神保佑,祭鳌赕佛,谓之"上

4、介绍一下鞍山的民俗或风俗传说

灯宫舞
"闹灯官"舞蹈,由一人装扮成灯官。身穿官服,头戴缨帽,另由一人装扮成灯官娘,身着红袄,两耳上挂着红辣椒,6个满族少女身着满族节日服装,手持丰灯,翩翩起舞,戏耍着灯官。灯官乘坐一台花轿,为便于表现,轿子是用一根扁担,轿夫抬着,灯官站、坐在轿杆上进行幽默、形象表演,灯官娘娘紧随轿旁,两人边覆边逗,配合默契,曲调满族特色强烈,演奏得抒情、流畅,是迄今满族民间舞蹈中最有风味、活力、美感的舞蹈。

海城高跷

海城高跷,又名海城秧歌,迄今已由300多年的历史。初为两足落地,叫地秧歌;后在清咸丰年间,变地秧歌为高跷。它以既火爆,又严谨、细腻,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在辽南、东北乃至全国久负盛名,并以独特的民族风格政府了国际艺坛,逐步走向了世界。

鞍山玉雕

鞍山玉雕兴于清末民初,更盛于当代。工艺多受河北、北京艺人影响,属中国北方流派。以立体圆雕、浮雕为主,辅以线刻、镂、透雕等技法。其造型简练古朴,打磨光滑,气韵生动传神,素有古辽河红山文化遗风。

如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的“华夏灵光岫玉塔熏”、“蝈蝈篓”等作品就是岫岩玉雕的代表。岫岩玉雕产品可谓林林总总,应有尽有。就其用途而言,可分为祥瑞玉、用品玉、玩赏玉、观瞻玉、保健玉、礼品玉。孔子说:“盖天下坚洁精美之品无过于玉者”,得其一件足以陶性怡情,受益无穷。

5、潮汕地区有哪些独特的元宵节习俗?

元宵节是我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全国各地都举行各种活动来庆贺。因一地的风俗是由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决定的,所以潮汕地区的元宵节也有一些有别于其他地方的有趣习俗。

先说吊喜灯的习俗。灯火在祀神礼节中是作为光明喜乐的象征。从正月十一至正月十八,特别是元宵节这一天,潮汕家家户户有点灯、吊灯的习俗。因潮语灯和丁同音,点灯和添丁是近音,故潮汕人认为点灯即为添丁的佳兆。

元宵节这一天,人们纷纷提着灯笼,备齐纸银香烛,到乡中神庙点火,回来分别吊在家里的神龛和床头,这叫作吊喜灯。

此外,如果去年元宵以后生了男孩子,农历正月十三起家人就必须挑起一对红灯笼,并在灯屏下贴着红纸写上姓名,欢天喜地挂到乡中宗族祠堂的灯架上,以此象征着家中添了丁。

每晚家人要抱着孩子到祠堂中,一面往自己的灯笼里点燃蜡烛,使灯笼通红,一面接受周围乡人的祝贺。元宵夜更是庄严、热闹。

潮汕人还有元宵节做丁桌的习俗。在潮汕乡村,上一年生过男孩的人家,元宵夜还要在祠堂设宴请客,以庆出丁,俗称做丁桌。

宴客时有两种席式,一种叫龙船席,即用好多只方桌连接起来,客人围在两旁吃饭,形同划龙船;另一种叫走马席,即无论亲朋疏厚,认识不认识的人都可以进来吃饭,吃完后主人再重新摆上各种菜肴,招待另一批客人的来临,接连不断。这后一种席式一般是较有钱且较慷慨的人家才会这么做。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时代在前进,思想在进步,潮汕人虽仍有元宵办丁桌的习俗,但多改为在自家里进行,且限于宴请较亲的亲戚和较好的朋友,丰俭由人,无人计较。

求喜物也是潮汕人元宵节的一大习俗。元宵节这一天,乡村中多有设坛拜神活动。各神庙宗祠灯火齐明,烟雾弥漫,善男信女争先参拜,拥挤异常,热闹非凡。

神坛前摆设的鸡、鹅、鸭、糖果、米果品、花烛、大吉,及潮州柑等祀品被视为神物。

参拜的男女纷纷卜取祭品,取回家中,这就叫作求喜物。人们认为用了这些神物后,就可以让家门平安、添财添丁。

卜取神物回家的人家,明年要照还或多还所拿的神物。于是有些人便乘拥挤的机会,偷偷拿走坛前的祭品回家吃,意谓吃兴盛。

掷喜童也是潮汕人的一大习俗。元宵节这一天,乡村大都有人在祠堂大埕、街头巷尾的开阔处,搭起一个彩棚,里面用泥土塑成一尊巨型的弥勒佛,袒胸露乳,笑容可掬。弥勒佛光秃秃的头、肩、肚脐、大腿等部位都摆设有男女泥喜童。

人们站在一丈多远的竹栏杆外,用铜钱瞄准弥勒佛身上的泥喜童。中者喜童即归其所有,而在一些较难命中的部位,如头顶、耳朵等,命中者则一赠二三不等;不中者铜钱即归摆弥勒佛的棚主所有。这是一项老少都喜爱的活动。

元宵节,潮汕大都有度桥的习俗,这在旧方志中也有所记载,清顺治《潮州府志》和乾隆《揭阳县志》记载:上元妇女度桥投块,谓之“度厄”。

在揭阳,元宵这一天,男女老幼争先度过桥,少男祈望日后娶贤妻;姑娘祈嫁个好夫婿,产男孩;老者则祈求健康长寿;小孩子则祈求长大成人。

此外,元宵节这一天,潮汕有些地方还要采榕树枝、竹叶回家插在门楣、灶台、禽舍,以祈人口平安、六畜兴旺。

有些地方的新婚夫妻要在乡里老榕树下荡秋千,任乡人往其身上泼粪便,说是被泼得越多,今年就能生男孩。

有些地方的农户还要到屋外或田地里抱回灰砖或土块,放在猪栏内,称正月十五夜抱大猪,以祈饲养大猪发大财。

有些地方的少女偷偷到菜园里坐下一芥菜,说是坐大菜,将来嫁个好夫婿;而少男则偷偷推倒厕所墙,说是将来可以娶到雅女么。有些地方则举行赛大猪、赛大鸭、赛大鹅、赛大鸡等赛会活动及夜间抬神出游的游神活动。

广东省海丰县闹元宵的方式有很多。

一是悬灯结彩。全县各地祠堂庙宇悬挂元宵灯,有的搭起灯棚,悬挂大型精致的鳌山灯,展现各种用泥塑或纸扎的“公仔”布置成《桃花过渡》《唐僧取经》等戏剧场景。

灯火生风,带动“公仔”旋转过场,惟妙惟肖,煞为好看。各户悬灯分多种,当年生男的人家悬挂的大花灯称“男孙”灯,当年新婚悬挂的纱灯称“新婚”灯。儿童则满街奔跑,挥舞着各式古灯、提灯等。火树银花,甚为壮观。

二是秋千对歌。在海城高田南门湖畔及公平盐街口,青年男女边荡秋千边对歌,唱着十二月歌、百鱼名、百鸟名等,或临时自编自唱,多为歌颂太平、喜庆丰收或表达男女恋情等。

围观之人,有的附和着曲子,有的等待着轮流打秋千,通宵达旦,尽情欢乐。

三是抢炮头。梅陇习俗有人在高台点燃大鞭炮,台下的人们争先恐后地抢拾,抢到头炮的为最尊,全家庆幸,好不畅快。

多种多样的元宵节习俗,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剔除糟粕,取其元宵节传统文化的特色习俗,有利于古老的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6、海丰的风俗·

在广东的海丰,小辈给长辈拜年时要以叩头作揖贺年,而长辈就用红纸包着钱或拿柑橘赏给小辈。与中国各地的风俗一样,小辈向长辈拜年是向长辈致敬,长辈自然要犒赏小辈. 至于用什么食物赠给小辈,自然是要选择孩子爱吃并且有吉利意义的物品,于是,橘子便被选为这种有特殊意义的食品了。至于赏赐红包,则是让孩子们自己去买些他们爱吃,爱玩的东西,这是后来为简化手续而变化的,虽然意思相同,但还是不如传统的送个橘子更有意义。

7、辽宁省海城市岔沟镇海龙川村的结婚风俗有那些 彩礼多钱 都有什么说道和风俗之类的?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双方多沟通比什么都好,要是达成共识,就没有任何说道了,没有任何规矩是写在书面上的,主要看自己。

8、汕尾地区端午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正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而此节日在家乡汕尾海陆丰也是一年中重要的节日之一,俗称“五月节”,在这天,家乡也有各种各样的节日习俗。
说起“端午节”的来历,最早接受的说法当然是纪念屈原说,而此说法至今也是根深蒂固的。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惊《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日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此外还有“迎涛神说”、“祭龙说”、“恶日说”、“夏至说”等,端午节的来历诸说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伟大,诗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在海陆丰家乡,大约从五月初二这天开始,各家各户便要开始为节日做准备,当然,除了采购好一些拜神祭祖的货品之外,最主要的就是做棕子了。而到初五这天,节日氛围笼罩着整个村镇,各式各样的习俗也将在这天一一举行。 划龙船
海陆丰俗话叫“扒龙船”,更有流传已久的一首童谣:《含悲蝉》
“寒悲巡,叫匀匀
叫到五月节,人扒船
扒到我姐门脚过,过金卦
金卦索索赤,嫁后壁
后壁无多尼,嫁海乾 海乾无绿豆,嫁科鲎
鲎未爬, 嫁科虾
虾未跳, 嫁科鹦哥鸟
鹦哥鸟食酒柠柠, 会读经
读经文, 会做船
做船溜溜走, 会台狗
台狗步,会种芋
种芋肥,会担瓷
担瓷翘扁担,会铰衫
铰衫长短龟,会台龟
台龟大细胚,会织绫
织绫子, 偷插老公仔三合米
科老公仔掠到贡死死。
………… ”。五月节扒龙船可以说是应节的头等大事了。但由于受江河等条件限制,并不是每个村镇都会举行这一项活动的,在海陆丰,主要是汕尾主要城镇、海城、东海等城镇会举行,而且场面也较浩大。
到端午节这天,桥边以及河岸,人山人海,争相观看龙舟比赛。龙船由龙头、船身和龙尾三部分组成。据说新船下水要祭龙头。比赛之前,要举行开赛仪式:龙舟和桨手要祭拜伯公老爷,也有拜祭妈祖的,目的只有一个——“旗开得胜”。龙船长度有10米左右,7对桨手,一个舵手和一个擂手,随着裁判员一声令下,龙舟则闻声起鼓,健儿们奋臂划桨,力争上游。锣鼓手统率全船,划桨的只管划桨,掌舵的把稳方向。夺标进入高潮时,击桨激起的水花能把整个船都罩住,岸上观看的群众不见龙舟,只见一团团“云龙”在江面飞奔。两船在向相反方向前进了几百米后各自到新老桥底转弯折回,谁率先到达原先起点位置是为赢。得头标者,唢呐伴奏,游河、游街,等等。选手们开开心心互相道贺,民众快快乐乐一饱眼福,全民都沉浸在节日的欢庆之中。
食粽、桃李
海陆丰俗语叫“粽稞”,但并不像其它地方的“粽子”一样用粽叶包裹,而是做成柔软的糕状,可以切成方形。还有馅料也并不像其它的粽子那样多种多样,几乎是不下什么馅料的,似乎就是用糯米粉和面粉加入些红糖搅拌蒸熟而成的糕点。但是吃起来却又有一股说不清的味道,至今仍记忆犹新。当然,人们最记得就是有棱有角的包裹着粽叶的粽子了,这小小的粽子凝聚着悠久的历史,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情节。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便有史料记载,据说当时汨罗江沿岸百姓是为了保全投江的爱国诗人屈原的身躯,用粽子投喂河里的蛟龙鱼虾。宋代《东京梦华录》载:“今世人五月五日作粽,汨罗之遗风也。” 在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今天,在节前吃粽子,互送粽子拜节,许多家庭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也越来越变得更为繁多。从馅料看,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邻国。
至于五月节这天吃桃李,这样的风俗似乎只在家乡海陆丰地区才有的吧,具体原由就不得而知了,大概因为桃李正是五六月份的应节水果,刚好可作节庆,或者待客之用。 接“午时水”
五月节这天,各家各户还要接午时水。通常拿一个盆子或水桶加水放上菖蒲、艾、榕叶等置于路边,过了午时,据说这水能长久保存而不腐,备日后配药用;而那些菖蒲等再放于锅内煮水,用以洗澡擦身,俗信可祛病去邪。 所谓午时水,指的就是端午节中午打上的井水。小时候记得,五月节这天,村中各家各户挑着水桶到井边汲水,络绎不绝,村中的各口水井的水都会被村民抢汲一空,甚至于干涸,有的村民只好到邻村去汲水供用了。按照习俗,所接的午时水,放上菖蒲、艾枝、榕叶等置于锅内煮沸,用以洗澡擦身,可祛病去邪,这或许是可信的,中医本就有药草洗身的原理。而据说午时水用来泡茶酿酒特别香醇,生饮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 有谚语道:“午时洗目睭(眼睛),明到若乌鹙”。在一些农村地区更是将端午节的水视为神水,那一天要到溪河边打水洗澡、洗头、煮饭。
祭神祭祖
五月节这天上午,村上各家各户首先要祭拜家中各神以及镇上附近的各处神灵,之后就是在村中祠堂祭祀祖先,和其它各大节日一样,各家备好猪肉、鸡、鸭等食物,拿上香烛,早早来到村中祠堂占位摆放整齐,之后就是焚香祷告,祭拜先辈之灵。整个祠堂由内到外摆满丰盛佳肴,场面尤其壮观。
在海陆丰,五月节这天,各家各户口还要插抹草、艾菖蒲、榕叶等植物,特别是要插在家中的各处神位上。记得小时候,端午节的前一两天,就会约上几个小伙伴到村上去采摘这几种草,拿上长长的手制钩竿,在村上的那棵百年老榕树上钩下几枝榕枝来,捧着带回家交给父母,一一的插放于各神位上。抹草可以说是海陆丰地区人民过年过节、红事白事经常用到的神草,传说具有驱魔辟邪的寓意。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人们在五月节将抹草、艾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圆圈悬于门楣窗台,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拜神祭祖,插抹草、艾、菖蒲、榕叶。抹草是海陆丰地区人民过年过节、红事白事经常用到的神草,具有驱魔辟邪的寓意。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人们在五月节将抹草、艾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圆圈悬于门楣窗台,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还有祭神祭祖等活动,这些都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9、海城韩姜正常彩礼多少钱

这个要看当地的风俗吧
每个地方的人情彩礼钱都是不同的
如果真的不懂可以问下家里的长辈
或是比较懂行一点的朋友

热点内容
用称称嫁妆 发布:2020-09-12 19:11:27 浏览:511
五星级婚宴 发布:2020-09-12 17:55:19 浏览:511
婚礼乐队 发布:2020-09-12 20:13:00 浏览:510
太庙婚纱 发布:2020-09-12 18:59:26 浏览:510
北京摄影婚纱 发布:2020-09-12 17:43:09 浏览:509
耍新郎 发布:2020-09-12 20:11:18 浏览:508
王子婚纱摄影 发布:2020-09-12 17:52:22 浏览:508
外景简笔画 发布:2020-09-12 15:57:17 浏览:508
拍外景婚纱照 发布:2020-09-12 17:43:26 浏览:507
我们结婚了2013 发布:2020-09-12 18:42:33 浏览: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