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有何风俗
1、唐朝时结婚有什么习俗?一定要正统
古时婚礼又被称为“六礼”,所谓“六礼”指的是说媒成功后的六个程序:纳采(双方碰头)、问名(询问女孩的名字用以卜算)、纳吉(将卜算结果告知对方)、纳征(送聘礼)、请期(定日子)、亲迎(迎娶新娘子)。
在唐朝,以上规矩基本上被传承下来。唐朝婚姻习俗多继承于北朝。在北朝,迎亲时,夫家在新郎的带领下一行人来到新娘家门口,齐声高喊:“新妇子!”这时候,新娘子家往往是紧闭大门,那意思是要给新郎点颜色看,这媳妇可不是好娶的,于是夫家几十甚至上百口子就围成一圈在大门外叫唤,直到把门催开,迎接新娘上车。在唐朝,这被称为“催妆”。唐朝迎亲往往是在黄昏,中唐以后才有人把时间改在清晨。在接完新娘后,事情还没算完,女方往往集中一大批人,挡在道上,不让新郎的车子过去,想过去也行,留下买路财,谓之“障车”。在《酉阳杂俎》中记载了唐朝时新增加的婚俗:
近代婚礼,当迎妇,以粟三升填臼,席一枚以覆井,枲三斤以塞窗,箭三只置户上。妇上车,婿骑而环车三匝。女嫁之明日,其家作黍臛。女将上车,以蔽膝覆面。妇入门,舅姑以下悉从便门出,更从门入,言当躝新妇迹。又妇入门,先拜猪枳及灶。娶妇。夫妇并拜,或共结镜纽。又娶妇之家,弄新妇,腊月娶妇,不见姑。
即结婚前男方必须以粟米三升填石臼,以一张席子盖住井口,以枲麻三斤塞上窗户,以箭三支放在新房门口。接到新娘子后,新娘子上车时,得挡上膝盖,搭上盖头,新娘子上车后,新郎需要骑马围着车绕三圈。新娘子初入婆家,先拜灶台,以示将来成为操持家务的好手。男方的父母等亲属则从便门出,然后再从正门入,为的是踩新娘子的脚印,以沾喜运。
唐朝时的结婚仪式很有趣,包含了浓重的民俗文化:唐人风俗多春夏迎娶新人,腊月婚嫁则有规矩即新娘不能见姑即婆婆(唐时称公婆为舅姑)。结婚当天,新人不能住进房子,必须住在屋外用青布幔搭建的帐篷,谓之“青庐”。新人在这里面完成交拜仪式并过新婚第一夜。在“青庐”内夫妇对拜,各剪发一缕置于锦囊,象征结发夫妻。新婚后,女婿回门,拜见岳父岳母时,女方家眷亲朋皆至,此时有个好玩的游戏,那就是姑娘们用木杖、竹杖打女婿为乐,直到女婿被揍得晕头转向才罢休,这可被理解成是女方的示威:我们家闺女可嫁过去了,你看着办吧!此外,唐朝婚礼还有个新段子,就是“铺母卺童”,即在结婚前的一天,女方派一名资深的妇女到男方家“铺房”,展示女方陪送的嫁妆。这并非没有必要。唐朝沿袭魏晋余风,讲求门第高贵。唐人薛元超曾说:“不才,富贵过分,然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在这里提到了“五姓女”,也就是五个有着久远光荣史的豪门大族:太原王氏,博陵、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陇西、赵郡李氏。以上五姓自恃门第高贵,连皇族(他们质疑李姓皇族非陇西、赵郡的李氏)也不放在眼里,不肯主动与之为婚。唐朝的士人,以能娶这五姓女为荣耀。如果你不是五姓女,那么结婚时就要注意了,为了嫁过去后过得舒服些,不受老公家的人的气,就只能在“铺房”时显示一下娘家的实力了。
不知道楼主是否满意
2、寒露节气祝福语怎么说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传统习俗主要有赏枫叶、吃芝麻、吃螃蟹、饮秋茶等。进入寒露节气会有冷空气南下,昼夜温差较大的变化。在这一天,能够收到祝福,也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啦。
今天,我会围绕寒露节送祝福,以家人、同事、朋友为主题展开话题表述,祝家人,身体康健幸福暖洋洋;祝同事,精神抖擞事业蒸蒸日上;祝朋友,每天开心,事事顺心。下面是我收集和整理的寒露节气祝福语,一起来看一看吧~
【寒露节送家人祝福语】
1、“白露”刚走,“寒露”飘来,天气凉爽,秋高气爽。小麦播种,急急火火,晚稻收割,匆匆忙忙。我的祝福,绵绵长长,愿家人开心,喜气洋洋!
2、寒露时节,天儿变冷,身体健康是第一,不要为了魅力“冻”人穿单薄。生病之后无人替,遭受病痛是自己。祝家人寒露时节身体健康。
3、寒露时节易伤肺,护肺保阴养在先;早晚温差较明显,预防感冒放在前;饮食调养宜滋阴,柔润食品应首选。今日寒露,祝家人健康。
4、寒露来到,天气渐凉。白昼渐短,思念更长。心随你去,情意滚烫。发条短信表述衷肠:祝家人寒露快乐,健康幸福暖洋洋!
5、寒气中弥漫着真情,露华里升腾起友情。每一个牵挂的日子,都忘不了为你送上祝福,愿家人平安在手好运常有,寒露快乐。
6、转眼就到寒露,寒风夹着雨露,好友真心祝福,一起面对风雨。寒露了,出门在外的朋友们要好好爱惜自己,祝家人身体健康,天天开心。
7、寒露使天气冰凉,问候使内心温暖,多一句问候,就多一份温馨,让我们一起享受属于我们的“暖秋”吧!节日快乐!
8、问候是信息的始发站,满载关怀向前;祝福是信息的终点站,让你目标在美好时节都实现!又到寒露,注意添衣哦!祝家人节日快乐!
9、寒凉的气息中弥漫着我温暖的情意,露珠的晶莹里凝聚着我如春的牵挂,每个日子的流转之间是我不变的祈祷,每个节气的变换背后是我依旧的祝福,愿家人快乐常有,寒露快乐。
10、寒露到,祝福闹,祝健康运势高;早上凉,晚上冷,添衣盖被不感冒;心态好,不浮躁,精彩每天乐逍遥;寒露时节,祝家人节日快乐。
【寒露节送同事祝福语】
1、寒露到天渐凉,我的祝福像暖阳,草木枯,晨见霜,请你及时添衣裳,秋以去,冬季到,祝你精神抖擞永远健康,寒露季节,愿我的祝福伴随你左右。
2、寒露一滴沁心凉,百花凋谢余菊香。午睡宜深不宜长,午后红茶慢品尝。昼短夜长而且凉,铺厚盖软锁门窗。躺好微笑听祝福,祝同事寒露快乐!
3、秋风啸,寒露到;多喝水,防秋燥;少辛辣,健康绕;落叶飘,添衣袍;宜起早,莫夜熬;常欢笑,莫烦恼;祝同事好运罩,事业蒸蒸日上!
4、寒露时节天渐凉,莫忘早晚把衣添,防寒加被抗感冒,早睡早起身体好,短信祝福送温暖,祝你健康精神爽,快乐开心无烦恼!
5、一场冬雨一层寒,一瓣寒梅一阵香,一层寒雾隔寒江,一滴寒露变寒霜,一句问候去寒意,一声祝福除寒凉,冬天处处有阳光,愿你心情更阳光。
6、寒露时节饮食推荐:雪梨,汁多润肺,清热化痰;柑橘:润肺化痰、止咳醒酒;柿子,止烦止渴,清热生津;葡萄,补肝补肾,滋阴除烦。祝吃得健康!事业顺达!
7、寒露节气送关怀,天气渐寒多穿戴,好运连连露出来,事业顺利露出来,心情愉悦露出来,祝同事天天都愉快,事业更畅快。
8、寒气袭人把衣添,露浓月明深秋天,快言快语朋友心,乐送祝福你身边。寒露时节,为你送上温暖的问候,祝同事健康平安,事业顺心。
9、寒露到,寒气袭,温暖关怀送到来。苹果香蕉多吃好,大枣荸荠不可少,寒露养生做得好,祝同事寒露健康。
10、寒露天凉,厚衣莫藏,天干多喝水,风寒多锻炼,泻火茶温热汤,时常饮病走远,作息规律,按时吃饭,愿同事轻松健康度严寒。
【寒露节送朋友祝福语】
1、气温降,降不了我对你的关心,寒气升,升不过我对你的祝福,露水寒,影响不了我们之间的友谊,朋友,要注意保暖!
2、冷了,大树发抖了,小草打冷颤了,老牛烧碳取暖了,小白兔穿羽绒了,蚂蚁买暖水袋了,寒露了,赶快多穿一件衣服吧!
3、寒气逼人寒露至,露浓初降空山静;添衣加裤保健康,勤加锻炼增抵抗;饮食规律睡觉足,心情开朗勿烦忧;祝福送你福满多,幸福朋友每天开开心心顺顺利利,祝寒露快乐!
4、天气预报:近日思念成灾,气温从开心降至快乐,伴有关怀降落,局部有大财爆发,凝聚成温暖露,如意霜,祝朋友寒露节平安愉快。
5、用关心做扣子,用思念做领子,用温暖做袖子,用健康做袋子,用祝福做里子。祝朋友寒露节有乐子,好日子,幸福一家子。
6、寒露到,吉祥坦露了胸怀,好运连连;快乐露出了笑脸,开心无限;平安裸露了自我,福寿安康,愿你开怀,心情愉悦!
7、寒露是一串串相思的山泉,洒下心灵的甘露,牵挂的嫩牙破土而出,长出片片关切之叶,开出芬芳鲜艳之花,结出累累友谊之果,朋友,寒露到了,天凉了,记得加衣裳!
8、寒露到气温降,思念牵挂随风扬,祝福到问候来,注意身体保健康,真挚关心暖心肠,祝愿朋友幸福安康!
9、刮一阵秋风,添一分凉意,穿一件衣裳,添一分温暖,发一条信息,添一分祝福,寒露了,天凉了,只愿你一切都好,祝朋友寒露节快乐。
10、寒露来临燥气大,多吃蜂蜜和芝麻,滋阴润肺忌辛辣,平衡心态要豁达,早晚温差变化大,预防风寒把衣加,祝朋友节日快乐。
3、侗族人结婚怎么样的,有什么风俗么?
湖南大湘西侗族,世世代代把婚事当成配偶双方一生中的一件大事。这儿侗族结婚有其特殊的婚嫁习俗,新娘新郎结婚时的风俗就盛放着别样的风情。
侗女出阁时,姑娘沿着充满神秘、野性的乡间小道来新郎家。侗族结婚就是把侗族姑娘从新郎家门口接到家,喝三天二夜酒,客人喝完酒回家的风土人情。当新郎一方的关亲客陪着正客(陪送新娘到男方家的尊贵客人,又叫皇客,一般是新娘的长辈姑姑、舅舅、叔伯和婶婶,同辈的哥嫂、姐姐、姐夫等)和抬挑东西的壮小伙子(大多是未婚帅哥,还要有力气)一行快到新郎家门口时,新娘留下,其余人先进屋。到中堂屋门口时,新郎不能自己进去,由圆亲娘(主人家请的二位能说会道,模样好,家里女儿孝顺,人丁兴旺,家庭殷实的妇女)指点才能进去。新郎快到家门口,圆亲娘就会正式履行职责。首先,给新郎受步(进入中堂的指令),她们说道:“今日皇大人开,首为良日吉时到,此到为恭(我们侗族的酒歌和圆亲娘说的话,一般讲究押韵,还能结合古今的经典故事和英雄人物说唱,很贴近百姓的生活。圆亲娘和大家说的话,我们叫四言八句)。这时新郎才能一边进入中堂,一边虔诚地给正客行礼。
接着圆亲娘开始为新人铺床,床和床上的所有东西,都是新娘家准备的(家具、电器也是新娘家准备),家庭条件好的送二铺二盖,一般的就少点。圆亲娘一边铺(过去给新人铺床时要在垫被下面先铺一层稻草),一边念:
两脚忙忙走进新房,手拿金草铺上牙床。
牙床四四方,早生贵子尚员郎。
一草上床一还富贵,二草上床龙凤成双。
三草上床三月早众,四草上床四代出关张
五草上床五子登科,六草上床儿孙满堂。
帐子挂得高,今年吃烧酒明年吃酒糟(甜酒,生孩子之意)
垫单上床子孙满堂,被子上床金玉满堂。
金帐棍银帐钩,中间摆起锦丝被,
两边摆起落花枕,问你妹妹睡哪头。
个人睡一头你不睡,硬要两个睡一头。
同时把新娘家带来的糖、瓜子、花生、熟鸡蛋放到床上、被子里、柜子里、新鞋里、马桶里(尿桶是有盖有手柄的木桶),这实际上是藏而不是放,凡是可藏的地方全放上吃的(我们这叫杂包,新娘从家中带来的各种吃的东西之总称)、红包。圆亲娘动作麻利,应了我们这的俗话,口一张手一双,场景让人感觉喜庆,忙而不乱且新奇,当然贺喜之类的吉利话是不离口的。铺好床后,男女老少开始“抢”东西吃,“抢”红包,这是图个热闹喜庆,同时也可显示新娘家庭环境好坏,带来的又多又好和红包封得多的话,当然就说明她家条件不错且爱好(客气之意)。
这时,新郎家早已是热闹非凡。铺好床后该新娘进屋了,如果坐轿子,轿夫会把新娘抬到禾堂中央;如是走来的,那么由新郎亲自去背新娘,有的新娘人比新郎高大的话,新郎背不了时,新娘心疼新郎就自己走,有的好强和有心计的新娘一到大门口就跑,准备在圆亲娘和新郎无准备之时,冲进家里。我们的风俗是说:拜堂时新人谁先到家谁今后就掌管家庭大事,就是谁说了算。可想而知,这可不是那么容易冲进去的,圆亲娘们早已做好了准备。她们首先发蜡,一边念一边点了一对大大的喜蜡。
日出东方喜洋洋,今日发蜡大吉大。
来日生男生女多成双,贺喜他们姊妹白头到老、富贵久长。
随后就在大门口等新娘,新娘快到家门口时,她们会跑过去“接住”新娘,这显然是不能让新娘子自己跑进家里抢新郎的先。这时,桌子上早摆了四个盘子的糖果,安排好正客坐好了,在新娘进家前已经吃过三般茶(三道),一班是清茶,二班是姜茶,三班是白糖水茶。这意思是:主人好客和爱好之意。 。
说到这里,我们接着说新人拜堂了,一对新人一定在圆亲娘的授意之下才能进中堂屋。圆亲娘说:
喜雀门前叫三声,主东请我来圆亲。
并请几位来升轿(请轿夫抬轿子),接个美女配书生。
于是,圆亲娘搀着新娘进入中堂,新娘只能站在中堂的右边,然后开始拜堂,圆亲娘说:
一对蜡烛亮堂堂,新娘新郎请进中堂。
一拜天和地,二拜祖宗王。
一进门二进天,三进四进瓦屋间。
瓦屋里面生贵子,双双贵子跳龙门。
接下来是夫妻对拜,给正客敬礼,沿着堂屋进一圈,走向新房门口。圆新娘一边说一边领着一对新人国家统一新房:
新娘新郎请进绣房,一来成对二来成双。
贺喜你俩姊妹,天长地久,地久天长。
此刻,新娘新郎在一片尖叫声、欢笑声中拥入洞房。笑声会久久回荡在小山寨的上空。这时大家会纳闷,到现在为止男方家的家庭成员一个也没露面。原来,这是我们侗族特有的风俗。在这个过程之前,新郎家所有的人都得躲起来了,不能让新娘看见的。说是不能撞日脸(双方不能碰面,如碰见了,说今后会有矛盾,生活不愉快,会经常打架相骂的),等到新娘进入房间后才出来。
新娘羞搭搭地坐在床沿边上,房子里早已高朋满座。此刻,新郎家屋前屋后到处都有青年男女的身影。因为是民族特有的风俗,家长对未婚男女管束很严,他们很难单独相处,订了婚的情侣们也很少有单独在一起的时间,传递信息都要介绍人出面。因此,逢场赶集、喜庆、赶坳集会等等场所就成了姑娘小伙子们的相知相爱相处的重要场所。他们情感的表达也很含蓄,一个不经意、暧昧、多情的眼神,还有接递东西时的碰手,就会让他们全身如过电般的幸福。这种幸福会融入他们骨子里,不易外露。当然小媳妇们也会装扮精美,面带淡淡羞涩,欲言又址在忙里忙外,偶尔也大胆地瞟一眼新娘,更过份的是还会偷看来来往往的帅小伙子;订了婚的青年男女们,参加喜庆活动是为了增进感情;未婚男女们是不会错过这种寻找心爱的另一半的好时机,他们都是盛装出席。他们心中溢满的兴奋和喜悦,如同为自己办好事一样做事卖力,走路都带小跑,真是步履轻云。你不小心就会被山寨处处弥漫着办喜事的喜气和人们幸福、开心的气息所醉倒。
随后,就要给一对新人洗脸了。圆亲娘当然亲自动手给他们洗,洗时规定毛巾拧干两位新人都洗完后毛巾才能再下水。圆亲娘一边洗一边说:
瓷盆打水清又清,绣花帕子放瓷盆。
二人洗个和气脸, 甜甜蜜蜜更恩爱。 。
这个和气脸,寓意今后他们俩和和气气,生活幸福甜甜美美。然后,还要喝一杯和气茶。专门负责给客人倒茶的大婶、大嫂或是待嫁的姑娘们,早已准备了二杯热茶,圆亲娘会一边递茶给新人,一边念道:
新娘新郎来喝茶,步步高升踩莲花。
新娘新郎把茶饮,贺喜家发人也发。
准备开席了。侗族办喜事时,帮忙的族人分工非常细,分工明确又有互相合作。大家协商定在什么时候开席如不准时,一定会被管家骂的,所以人人都一定按时完成自己的工作。晚饭准时开始了,是大家斗嘴、斗智和拼席才(饭桌上的才华)的好时机,当然村寨有头有脸的人都会出场,有身份的人是不会放弃这个展示身家和才华的好时机。吃饭也有很多规矩和讲究,首先是安席。婚宴的主要原则是:首重皇客,据民间习俗,一般以女皇客尊,亲迎之日,圆亲娘会安居中堂首席首位。男皇客另屋安之亦同。次日男女皇客易位安席。其余众亲分别母系和父系血缘亲疏序安,姨姑并重,家族论辈,乡党论齿,这不能错。皇客有专人陪的,也是要能喝酒,会唱酒歌,会做转挽(就是机灵、圆滑、能说会道)的人。席间,主人自己也要敬酒,如不会唱歌,都由圆亲娘帮唱歌敬酒、打理,酒主人自己喝。吃饭前还要皇客开令:
一朵鲜花活鲜鲜,一志飞到膀中间。
手拿银筷子把它掀,二人夫妻永久年。
开令后,开始吃一道用猪后尾部的圆尾做的菜--圆膀,表示开席了。
敬介绍人、皇客和其他的客人的酒都是同时进行的,他们在不同的席位上。现在先说敬介绍人的辛苦酒:
这杯酒来黄又黄,介绍人来有力量。
这回介绍做得好,才子佳人配成双。
好比牛郎配织女,好比梁鸿配孟光。
介绍饮了杯中酒,龙凤成双喜洋洋。
这杯酒来青又青,你做介绍操了心。
走了许多盘山路,过了许多滑田埂
热天走得浑身汗,冬天北风受寒冷。
冒得什么来奉敬,吃杯淡酒谢恩情。
介绍人饮了杯中酒,必定以后享安康。
这杯酒来青青,只有介绍人操了心。
一为男二为女,为男为女说终身。
男女双方同了心,情投意合结成婚。
鸽子不忘梧桐树,吃水不忘挖井人。
介绍人饮了杯中酒,龙府榜上第一名。
你来我往的吃饭场景是很有韵味的。介绍人当然要回敬主人们的,他们也是能歌善饮的人。听听她们的酒歌就明白了:
这杯酒来黄又黄,主东人家真力量。
家势好来财又旺,介绍佳女配才郎。
今年喝了富贵酒,明年来把酒糟尝。
主东饮了杯中酒,满堂儿孙把福享。
这杯酒来甜又甜,双方恋爱成姻缘。
我穿针来我引线,我做红叶把书传。
男女双方都自愿,自由恋爱不包办。
感谢主东好人家,同偕到老一百年。
这杯酒来青又青,我只做个槐荫人。
这门好事已完成,早生贵子跳龙门。
主东吃我杯中酒,荣华富贵到百头。
这一来二去,你来我往,看热闹的人在一旁欢笑,起哄……,现在说说如何陪皇客。开始,圆亲娘会说几句客气话:
把上客发架,来到舍下,
冒有(没有)礼信,酒不成酒菜不成菜,先请上客饮杯。
正客回答说:
方方有福,位位是客。
我们大家同饮,齐吃齐发。
陪皇客也不是一般人能陪的,要能说会道,边说边吃,边喝酒,还要会调动气氛,控制吃饭的节奏。陪客和其他客人也要相互敬酒、唱酒歌的,不会干坐着。敬皇客的酒了。
这杯酒来青又青,皇帝坐在北京城。
今日皇风吹动你,吹动玉生到寒门。
席上无菜简慢(不隆重)你,雪落高山融在平
上客饮了杯中酒,农夫榜上第一名
这杯酒来粉粉沙沙,今日贵客到我家。
又把酒歌来唱下,开了金口露金牙。
席上唱的真情话,句句说得总不差。
本当想把你陪下,肚内无文打哗哗(害怕)。
你要吃了杯中酒,子子孙孙管长沙。
这杯酒来红又红,我们吃个喜香红。
要想长远为姊妹,细水长流过得冬。
你要吃我杯中酒,子子孙孙坐朝廷。
同样皇客也会回敬主人和客人。这些酒都得喝,你不喝他们就站在你身边,手端酒杯继续唱歌。媒人和圆亲娘都是能说会道的,当然也能喝。新郎也是有特殊的席位,我们把新人坐的这桌饭摆在新房里面,叫富贵饭。在坐的人有圆亲娘、新娘新郎、喜欢去的都可以,菜里面一定有一道鸡,鸡头一定要新郎吃,说是凤冠头,意思是:新郎成家了,要当家理事了,事事为头之意。圆亲娘会不失时机地敬新郎的酒了。
一杯酒来亮朝朝,胡朝上树日日高,
我敬新郎一杯酒,贺喜新郎中日朝。
二杯酒来亮淮淮,官家女子配秀才,
我敬新郎二杯酒,荣华富贵自然来。
三杯酒来满满筛,梁山配合祝英台,
我敬新郎三杯酒,一年四季都发财。
四杯酒来红又红,新郎好比赵子龙,
我敬新郎四杯酒,一年四季在红中。
五杯酒来黄又黄,每日天天在学堂,
我敬新郎五杯酒,贺喜新郎管田庄。
六杯酒来绿莹莹,做个王子招登科。
我敬新郎六杯酒,得个儿孙穿绫罗,
七杯酒来青又青,双双贵子跳龙门。
我敬新郎七杯酒,得个儿子上北京。
八杯酒来青又青,八洞神仙吕洞宾,
我敬新郎八杯酒,得个儿子坐龙庭。
九杯酒来亮晶晶,亮到南京与北京,
我敬新郎九杯酒,代代儿孙坐朝廷。
十杯酒来黄又黄,十杯美酒敬新郎,
我敬新郎十杯酒,代代儿孙当帝皇。
早早开席晚晚结束,几个小时过去了,礼信也到了,客人们也尽兴了,大多数的客人散席(吃完了饭)了,还有些客人随兴唱饮。眼看天黑下来了,人们就可开始最有趣的一个环节——闹新房(洞房)了。
当夜幕徐徐降临时,激情挥洒的侗族人们,急切地想找点乐子,整整新人的欲望更加在每个人的心中蠢蠢欲动。这时的时间过得好慢好慢,似乎故意要考验大家的耐心。于是大家起哄,互相推搡(当然只是轻描淡写的)。圆亲娘看到在新房外等待的人们的焦急样子,火候到了(热闹的气氛),就请来正客发令。先是圆亲娘请正客发令。
喜家门前一兜槐,快请皇客把令开,
今日皇客来开令,各位客们讲起来。
于是,皇客开令:
一把河伞吹海边,千里姻缘同线牵。
我家有个娇娇女,送在你贵府享福万万年。
各位客门要喜爱,请你们大家闹起来。
这时,不用我细说,大家就知道场景是多少热闹,加上侗族人们结婚闹新房这三天不分大小(不分辈份)。要新娘和新郎说说恋爱史、要他们表演亲昵动作、还有各种装扮的服饰要他们穿…新床上放个生鸡蛋、还要想尽办法整治新娘和新郎、人人都会说四言八句讨新娘杂包吃……当然新娘挨整要比新郎多。新娘只好拼命把从娘家带来的杂包发给大家,发了一次又一次,可大家并不领情,继续闹呀折腾……。
夜已经很深了,新人累了,帮忙的人也累了,皇客就出来收另,请客们今天不闹,准备休息了。
一把黄伞窄是窄,请把黄伞收起来。
今晚小吵吵为止,众位客们走不册(赢)。
皇客收了另,新娘呢也发了几次杂包,慢慢地闹客们意犹未尽地准备散去。新郎送皇客睡觉时。皇客说:
新郎来送歇(睡),好比天上的龙铁。
我把龙铁交予你,贺喜五福又六得。
圆亲娘接着是送新郎睡觉,她说:
鞭炮声响叮口当,送新郎进新房。
解戴脱衣裳,双手掀开红罗帐。
一对鸳鸯同上床,生双贵子一个姑娘。
当然新人都不会安心休息,因为有人会在听墙根---听新房里的动静。他们一会坏笑,一会你推我搡,蹑手蹑脚继续闹腾……
第二天起床不久,圆亲娘带新娘去厨房熟悉环境(意思是:你来了,这个家的厨房活要交给你了,也是教告新娘怎么做媳妇),圆亲娘会高声念道:
送新娘进厨房,请二位厨官站两旁。
新娘看水缸,喂猪就不要糠。
新娘站灶门,四方岩板摆灶塘。
新娘来淘米,一淘金二淘银。
新娘来烧火,做的饭菜喷喷香。
丈夫吃了好欢喜,亲爹妈吃了本喜欢。
随后,圆亲娘一边念一边带着新娘,出厨房。
青菜拍了新娘头,新娘头上光溜溜。
青菜拍了新娘身,尼龙绸缎不沾灰。
青菜来拍新娘脚,新娘脚步快动作。
接着新娘要准备拜茶(拜茶,侗族的一种风俗,由新娘家准备糖果,请新郎家亲人喝茶---认男方亲戚。喝了茶的人给茶钱,钱一律放在杯子里,钱归新娘)。
新娘拿出从自家带来的糖果,最少摆四盘糖果、姜之类的。我们侗族拜茶时,家庭和客人会自己坐好位置,圆亲娘一边招呼客人入坐,一边念道:
茶杯圆圆四季花,今日新娘来拜茶。
众位客们把茶饮,银钱来把茶杯压。
这杯茶可不好喝,喝了要给钱的,茶钱是一定要给的,过去至少给5角以上的数目不等的茶钱。各位亲朋好友喝完茶后,准备开席。接下来的二天也是一样,大家又是敬酒呀,礼信呀,吃饭上餐基本连着下餐,帮忙的族人也是吃三天饭。
皇客人们要在第三天早饭后才回家,吃早饭时还有一个重要的礼节:交盘—即交接、托付之意。就是皇客们在回家之前要对男方的父母办好新娘的交接手续,即交盘。
第二天早晨,洞房里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这是男方为交盘特意而摆设的。入席者一般由圆亲娘负责召集,除新郎新娘外,女方入座的是男女皇客,男方是新郎的爹娘,还有能作主的哥嫂等。该来的都来了,很快就坐,先由圆亲娘说几句客套话,然后是大家喝酒、敬酒、扯酒和转杯。酒过三巡,圆亲娘就把各位的酒杯团一块,然后一一筛满酒。这时男皇客就端杯酒面对新郎爹唱酒歌、敬酒,新郎爹会回敬男皇客。女皇客就一样敬新郎娘。
吃完交盘席,唱完交盘歌,拜谢了各位亲友,送亲客在男方家的噼啪爆竹声中高兴地踏上归途。其他大多数客人也一样,吃完早饭后会慢慢散去
4、2017年春节是几月几号?立春有什么习俗禁忌
春节是每年的农历初一。2017年春节是农历2017年正月初一日,公历:2017年1月28日星期六。2017年立春是公历:2017年2月3日,农历:鸡年 正月 初七日 。
立春的习俗:
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
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迎春设春官,该职由乞丐担任,或者由娼妓充当,并预告立春之时。过去在每年的皇历上都有芒神、春牛图,清末《点石斋画报》上的“龟子报春”、“铜鼓驱疫”,都是当时过立春节日的重要活动。
祭祖
在许多地区,立春要祭祀祖先。如广东《新安县志》载:“民间以是日有事于祖祠”。
在立春时供奉祖先的食品也较特殊。河南《汝阳县志》载:”设春宴,啖春饼,荐卜、梨。”
临颖县志把立春祭祀称为”咬春”。
咬春
立春时还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饼、萝卜、五辛盘等,在南方则流行吃春卷,街市上都有不少叫卖春卷的小贩。此处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过去认为咬春就 是吃萝卜,其实也包括吃春饼;二是所谓讨春就是迎春之意。为什么要吃萝卜呢?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实咬春并不限于此,除解困外,主要是通气,使 人保持青春不老。五辛盘是由五种辛辣食物组成,用葱、蒜、椒、姜、芥等调和而成,作为就餐的调味品。
立春后,人们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喜欢外出游春,俗称出城探春、踏春,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句芒神
句芒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鸟身,执规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设东堂迎春之事,说明祭句芒由来已久。清人让廉撰写的《京都风俗 志》中说:“立春之仪前一日……迎春牛芒神入府署中,搭芦棚二,东西各南向,东设芒神,西设春牛,形象彩色,皆按千支,准令男女纵观,至立春时……众役打 焚,故谓之打春。”然后,人们将春牛的碎片抢回家,视为吉祥。
浙江地区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之举。立春前一日抬着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时又祭太岁。迎神时多举行有大班鼓吹、抬阁、地戏、秧歌、打牛等活动。从乡村抬进 城后,人们夹道聚观,争掷五谷,谓之看迎春。山东迎春祭句芒时,根据句芒的服饰预告当年的气候状况:戴帽则示春暖,光头则示春寒,穿鞋则示春雨多,赤脚则 示春雨少。其他地区则贴”春风得意”等年画。广州地区则在立春前后,击鼓驱疫,祈求平安。
鞭春牛
鞭春牛,又称鞭土牛,起源较早,后来一直保存下来,但改在春天,盛行于唐、宋两代,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使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为民俗文化 的重要内容。鞭春牛的意义,不限于送寒气,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术意义。山东民间要把土牛打碎,人们争抢春牛土,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塑制春牛 时,往往要在肚子里塞上五谷,当牛被打烂时,五谷就流了出来。人们欢笑着拾起谷粒放回自己的仓中,预示仓满粮足。另外还有采茶祭春牛活动,湖北地区还举行 龟子报春活动。现如今,在一些农村仍有“鞭春牛”的风俗。
浙江地区迎春牛有其特点。迎春牛时,依次向春牛叩头。拜毕,百姓一拥而上,将春牛弄碎,抢春牛泥土回家,撒在牛栏内。由此看出,鞭春牛还是一种繁殖巫术,即经过迎春的春牛土,撒在牛栏内就可以促进牛的繁殖。
立春时节,民间艺人还要制作许多小泥牛,称为“春牛”,送往各家,谓之“送春”。也有的地方在墙上贴一幅画有春牛的黄纸。黄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农事,俗称《春牛图》。后来人们根据历象推算当年立春的时间,在春牛图上表示出来,帮助农民了解立春的早晚。
躲春
在传统民俗学上,到了立春这一天就该躲春。因为立春这天气候开始交接,新的气场会对部分人群有不利的影响,更甚者会影响一年的运气,所以躲春的习俗 就出现了。在民间,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风俗与忌讳,也就延伸出各式各样的躲春方法与习俗。传统留下来的习俗,每到立春这一天不能有口舌之争、必须要和和 睦睦、心平气和地迎接这一天。更有一些地方习俗里面,躲春这一天不宜搬迁、看望病重患者及参加丧事等,以免招惹晦气,影响一整年的运气。
“躲春”其实就是“躲太岁”,多数是当年犯太岁之人需要躲春。比如2015年立春这一天上午11点59分,正式进入乙未羊年,以神话色彩来讲,就是 2014马年太岁星君章词大将军正式卸任,以及2015羊年太岁星君杨仙大将军正式上任的交替时间。民俗认为,比如羊年生肖属羊、牛、鼠、狗等犯太岁之 人,就是必需“躲春”之列,就是为了躲开与羊年太岁正面的冲突,缓和与太岁星君的关系,于是年运更有利。
燂春
这种立春跨火堆的传统仪式,即是“燂春”。“燂春”是华夏民族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料记载,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在民间盛行。因立春之日阳气将出地 面,燃放爆竹,焚烧樟树枝可祛退阴气,宣达阳气,助阳气生发,有驱邪迎祥之意,而孩童跨火,则更蕴含着平安成长的美好祝愿。“燂春”仪式结束后,孩子们会 吃“春茶”,“春茶”是用红豆、红枣、桂圆、陈皮、桂花、红糖等6种配料烧煮而成的。按照民间的习俗,过了立春,孩子又长了一岁,而吃了“春茶”,在新的 一年里,不仅祈盼生活红红火火,而且也能护佑孩子们健康成长,平安吉祥。
祭拜太岁
台湾道教总庙·玄义宫指出:原本南北朝有六十位甲子神,因为太岁与甲子之间关系密切,大概在明朝晚期到清代初期,六十甲子神就被六十位太岁所取代,成了现在各地有安奉太岁的庙宇里面的六十太岁。
太岁文化自古以来便与八字论命、风水、生肖相融合。如宋代《渊海子平》记载:太岁乃年中之天子,故不可犯,犯之则凶。明代《三命通会》说:“真太 岁,又名转趾煞,要大运日主与太岁相和相顺,其年则吉;若值刑冲破害,与太岁相战克则凶。”与太岁相顺则吉,相逆则凶。又说“夫太岁者,乃一岁之主宰,诸 神之领袖。太岁当头有灾祸,刑冲破害鬼推磨,流年若还逢忌神,头破血流难躲过。”清末民初的命算大家袁树珊说:“夫太岁,至尊,非煞也”。在江南也有安奉 太岁之俗,主要为改善家中风水。俗话说“太岁头上不动土”多见于风水学等书籍上。由于汉人对太岁降祸的畏惧,当太岁运行到某个生肖的位置,属该生肖及其相 对生肖者,唯恐触怒太岁于己不利,便于当年祭拜太岁神,以祈福消灾,此活动便称为安太岁。
官方在每年立春日会在迎春礼的时候祭祀春神、春牛、芒神和太岁。民间重视立春也会祭拜太岁,如浙江地区在立春前一日抬着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时又祭太 岁。太岁为值岁之神,坐守当年,主管当年之休咎,因此民间也多祭之。八字风水等术数领域也认为要在立春日拜太岁,每年媒体多有报道。当然,民间也会在正月 初一过年、初八、十五等时候祭拜太岁。
"农历2017年正月初一日"查询信息如下:
公历:2017年1月28日星期六宝瓶座
农历:鸡年 正月 初一日
四柱:丙申 辛丑 乙卯
节气:五九第3天
生诞:新年
二十八宿:牛
甲子纳音:大溪水
距今:还有33天
"公历2017/2/3"查询信息如下:
公历:2017年2月3日星期五宝瓶座
农历:鸡年 正月 初七日
四柱:丁酉 癸丑 辛酉
节气:立春 五九第9天
生诞:
二十八宿:奎
甲子纳音:石榴木
距离今日:还有39天
5、我们的传统节日之中秋手抄报
中秋节手抄报内容大全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各朝代的中秋节
宋朝
宋朝在杭州另有一特殊的中秋景观,即钱塘观潮。由于钱塘江口地形类似一漏斗,每当海潮涌至,受到渐进渐狭的地形影响,波浪便重重叠叠堆积成一道水墙,声势极为壮观。苏东坡在杭州任佑府时,曾作过一首《中秋夜观潮》,描述观潮人数之众多,及潮水汹涌之气势: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锁,夜潮留向月中看。
万人鼓噪慑吴侬,犹似浮江老阿童。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武林旧事》中的另一段文字则更具体的描述了潮水震撼天地的磅礴气势: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直至今日,钱塘观潮仍是浙江省中秋节特色的观光据点。
元朝
元朝虽以异族入主中原,但所受汉化甚深。节日习俗也大半沿袭汉人旧制。到了明朝,赏月、祭月、吃月饼的风俗大盛。
田汝成(约一五四○前后在世)的《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记载明人多于中秋节以月饼相馈赠,取其圆形的「团圆」之义。夜晚则设赏月之宴,或携带酒食至湖海之畔游赏。刘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一六三五)卷之二则详细描述了中秋祭月的供品:月饼必须是圆,所供的瓜果则必须切成如莲花般的牙瓣。街市出售月光纸,上面绘有月偏照菩萨,下绘月轮桂殿,有一兔人立捣药于其中。祭月后将月光纸焚烧,所供的果饼分给家中的每一成员。中秋节又是团圆节,所以纵使有归宁的女子,也必定于此日返其夫家团聚。
明朝
至于明人赏月的盛会,则有张岱(一五九七-一六七一?)以其生花妙笔,为我们作了下面这段极其风雅记述。《陶庵梦忆》卷五的「虎邱中秋夜」:
虎邱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妓、戏婆、民间少妇、好女、崽子、娈童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僮、走空之辈,无不麟集。自生公台、千人石、鹤涧、剑池、申文定祠、下至试剑石一二山门,皆毡席地坐,登高望之,如雁落平沙,霞江上。天暝,月上,鼓吹十百处,大吹大擂,渔阳参挝,动地翻天,雷轰鼎沸,呼叫不闻。更定,鼓铙渐歇,丝管繁兴,杂以歌唱。皆「锦帆开澄湖万顷」同场大曲,蹲踏和锣丝竹肉声,不辨拍煞。更深,人渐散去,士夫眷属皆下船水嬉,席席徵歌,人人献技南北杂之,管弦迭奏,听者方辨字句,藻鉴随之。二鼓人静,悉屏管弦,洞萧一缕,哀清绵,与肉目引,尚存三四,迭更为之。三鼓,月孤气肃,不杂蚊虻。一夫登场,高坐石上,不箫不拍,声出如丝,裂石穿云,串度扬,一字一刻,听者寻入芥,心血为枯,不敢击节,惟有点头。然此时雁比而坐者,犹存百十人焉。使非苏州,焉讨识者。
6、今天有一个婆婆给米给我这是什么意思?
我们这边风俗中没有这个说法,应该没什么的,可能婆婆理解错了什么
7、中秋节起始于什么朝代啊?中秋除了吃月饼还有什么风俗么?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 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 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新唐书·卷十五 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中秋 节也称为 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也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除了吃月饼还有的风俗有:
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 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
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
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
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 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这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渐渐衰落,后人有诗去:“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长板桥,即原先的玩月桥。 近年来,南京夫子庙已重新修葺,恢复明清年间的一些亭阁,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节时,就可结伴同来领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在北方,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山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大同县则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人认为中秋雨为苦雨,若中秋节下雨,当地人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陕西省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带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于校内聚餐。
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8、什么是中国传统节日?
由传统习俗而形成并一直遵循下来的节日可以称之为“传统节日”,主要有:
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3、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
4、社日节(农历二月初二);
5、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 ;
6、寒食节(冬至后的105或106天);
7、清明节(公历4月5日后);
8、”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9、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10、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
11、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12、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13、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
14、冬至节(公历12月21~23日);
15、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 。
9、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是什么?
中秋节吃月饼据说始于元代,当时,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约定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起义,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月饼中传递消息。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传开来。
后来,朱元璋终于把元朝推翻,成为明朝的第一个皇帝,虽然其后清朝人入主中国,但是人们仍旧庆祝这个象征推翻异族统治的节日。
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
当时有人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尝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
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食。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10、"圣诞节"跟"中国年"有什么区别
圣诞节在中国流行有些不可思议,据我所知大部分中国人并不信奉基督教;而中国传统节日的概念在年轻人中渐渐淡化,甚至在最重要的春节,人们回家与亲人团聚的时间也越来越短。 新年将至,这个时候,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庆祝节日的到来。 全球一体化不仅促进了国际商业贸易往来,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人们的传统和风俗习惯。以美国的餐饮为例,美国的每个城市都有中餐馆,我相信没有哪个美国人不曾吃过一顿中餐,而意大利、希腊、泰国、墨西哥或其他各个国家口味的餐馆也遍布全美。 圣诞节在中国流行 有些不可思议 就像美国人接受世界各地的饮食文化一样,中国的年轻一代也在吸收着西方文化,比如他们热衷于庆祝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 任何事物都会因为时空的转变而发生变化,文化也不例外,尤其是当它需要融入另一种文化时,必然会使本来面目有所改变。比如,在美国出售的中餐,味道会跟它在中国的有些区别,那是因为它要适应美国人的口味。同样地,根据我在中国的亲身经历,中国人庆祝西方节日的方式也跟美国人的传统庆祝方式有很大区别。 4年前,我曾在中国的一所大学教过两年书。执教期间,我发现,庆祝圣诞节在学生中非常流行。 学生们不仅互赠卡片和礼物,还会在圣诞前夜或圣诞节当天举行舞会。此外,还有许多商店用圣诞树进行装饰,甚至请人装扮成圣诞老人。这些和美国人庆祝圣诞节的方式有些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但无论如何,我都觉得圣诞节在中国流行有些不可思议,因为圣诞节是一个宗教节日,而据我所知大部分中国人并不信奉基督教,也不明白这个节日的真正内涵。圣诞节是基督教徒为了庆祝耶稣诞生而举行的庆祝仪式,因此最初,在美国以及其他一些西方国家,只有基督教徒才庆祝圣诞节。不过时至今日,圣诞节已经变成了宗教和传统文化的混合体。在圣诞节期间,人们不仅会像过去一样去教堂并互赠礼物,还会竖起圣诞树,在壁炉边挂起长袜,等待圣诞老人的礼物。如果将这一切都看作是圣诞节传统庆祝方式,那就错了。事实上,大约200年前,圣诞树才开始成为庆典的一部分,而圣诞老人的出现甚至只能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而与中国年轻人的庆祝方式截然不同的是,西方国家的圣诞节并没有大型的派对和舞会,因为在西方传统里,圣诞节是一个与家人团圆的日子,就像中国的春节。一家人会聚在一起,享用一顿大餐,然后在圣诞树下拆开礼物,然后一起去教堂。 眼下中国人热衷庆祝的西方节日不仅有圣诞节,还包括情人节、万圣节、感恩节等等,只不过,中国的年轻一代都将这些节日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将其视为一种与朋友聚会的机会。 不要因为“洋节” 使传统日渐没落 就在这些洋节在中国大行其道的同时,中国传统节日的境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曾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这一天,全家会一同赏月并享用美味月饼,古代也有许多名士为此作诗赋词。然而如今,“中秋”的概念已经在年轻人中渐渐淡化。甚至在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人们回到家与亲人团聚的时间也越来越短,通常还没等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就已经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工作中了。 节日是文化的一个方面,而文化则是随着世界脉搏的跳动不断变化的。我们每一次庆祝节日,都是在有意无意地帮助这种节日传统在文化中得以延续,或者使其发生变化以达到与时俱进。正如人随着年龄增长外貌会发生变化,人生经历也会有所不同,文化以及传统的变化也是理所当然的。随着全球相互联系日益紧密,文化传统也成为世界各国共享资源之一。而外来文化想要在某处落地生根,也必然需要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环境。 就文化本身来说,并没有好坏之分。但无论如何,古老传统的丧失的确令人痛心。如今,全世界的年轻人都流行说英语,穿牛仔裤,听英文歌曲,甚至连圣诞节这样的宗教节日在很多非宗教地区都开始盛行。我并不是说这样不好,但它的确意味着,很多地方的传统文化日渐没落。每一种文化和传统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它不应该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进程而被我们遗忘。很多人都认为现代和传统互不相容,但实际上,文化传统是能够在现代社会中继续生存的。就像处 于传统耕作方式的农民能够适应手机片刻不能离身的现代生活一样,古老的传统和节日文化也一样能够得以在这个发达的现代社会发扬光大。但这归根结底都要取决于人,如果人们决定抛弃传统,那它势必逐渐没落;如果传统得到人们的重视,那么它必然会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