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的风俗
1、茅山道术和龙虎山的都有什么特点 关于茅山道术和龙虎山特点介绍
1、茅山道术最为世人尊崇,也是道教体系最神秘难修的一派。茅山道术又称茅山术,主要是以“驱”为主,以“降”为佐,主要原理是激发人体的潜能并借助一些符咒的力量驱散、降服或者封印妖魔鬼怪。茅山术讲究一切妖魔概无诛灭之理,其行虽恶自有天谴。
2、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西南20公里处。东汉中叶,正一道创始人张道陵曾在此炼丹,传说“丹成而龙虎现,山因得名。其中天门山最高,海拔1300米。龙虎山是中国第八处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自然文化双遗产地、国家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茅山道士 的来源?
来源于道教的“茅山宗”一泒。
茅山宗是以茅山为祖庭而形成的道教派别。它宗承上清派,是上清派以茅山为发展中心的别称。它的实际开创者是陶弘景。南齐永明十年(492),陶弘景归隐茅山,自号“华阳隐居”。他继承杨羲、许谧所传上清经,悉心搜求散失的杨、许手书上清经诀真迹,编纂了专门记述上清派早期教义、方术及历史的《真诰》以及《登真隐诀》《真灵位业图》等二百余卷道经,弘扬上清经法。经他及众弟子数十年的苦心经营,上清派的教理和组织逐渐完备。实际上,当时茅山已成为道教上清派的中心,后来上清派即被称为“茅山宗”。
自陶弘景以后,茅山宗人才辈出,其影响日渐扩大,唐宋时期益盛。唐代茅山道士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等,极得唐宗室的尊崇。他们时被礼请入京,或问道,或建醮,出入禁中,备受礼遇。朝廷又常为茅山宗建观、赐田产,敕封茅山长生之林,禁止樵采、田猎。唐代社会上最显要的道士多来自茅山。当时有“茅山为天下道学所宗”之誉。
3、请问赶尸术是不是指茅山术?
所谓赶尸,最早起源于蚩尤。话说当年蚩尤与皇帝的一次大战中,蚩尤的族人死伤严重,尸体暴露荒野,蚩尤不忍,便命手下之人将族人的尸体带回部落,而所用之法便是赶尸之术。而茅山道术较以赶尸之术出名,故有人便认为茅山道术便是赶尸之术,其实不然,茅山属道门一派,法术颇多,但其法术诡异(称不上是邪恶),特别是驭尸一道颇为厉害。所谓的赶尸,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湘西的一种古老风俗,说是人死后要归会家乡,不能埋尸异乡,故其用赶尸之术将死在异地的人送回家乡埋葬。其二便是神话传说,它是驭尸用以打斗。
4、泰州有哪些风俗
泰州文娱活动精彩、节日活动有趣、生活活动独特、生产活动善号、社会活动热闹。不少民俗文化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泰州的地域范围,历史文化价值极大,十分宝贵。
1、风俗民情
泰州传统的文娱活动,主要有讲、唱、舞、技四类,总体来看是风格各异,或雅致秀美,或刚劲质朴,或活泼灵巧,或风趣诙谐,体现了泰州人民对生活、爱情、自由幸福的美好愿望和对英雄人物的赞美和膜拜。
2、传统节日
泰州民间的传统节日主要是春节、端午、中秋、清明、七月半、过冬等,在泰州,前三个节称“人节”,后三个节称“鬼节”。人们为祈求吉祥,每个节日都有若干传统礼仪和习俗。
3、溱潼会船节
溱潼会船节位于江苏省里下河地区,这里河网交织,水面开阔。每逢清明时节,四乡八镇数百条会船云集溱湖,上万船民来此聚会,举办富有民俗特色的会船节,堪称民俗文化之大观、水乡风情之博览。
4、黄桥烧饼节
中国黄桥烧饼节旨在以节会友,以节招商,宣传黄桥,推介黄桥烧饼。黄桥烧饼节已成为中国有特色的地方饮食文化节。黄桥烧饼产于江苏泰兴黄桥镇,与著名的黄桥战役是紧密相连的。
(4)茅山的风俗扩展资料:
泰州市花市树:
1、市花——梅花
梅原产我国,每岁2月开花,花容端庄静雅,傲霜迎雪,凌寒独放,被人们视为高风亮节的象征。
2、市树——银杏树
银杏树又名白果树,古又称鸭脚树或公孙树。它是世界上十分珍贵的树种之一,是古代银杏类植物在地球上存活的唯一品种,因此植物学家们把它看做是植物界的“活化石”,并与雪松、南洋杉、金钱松一起,被称为世界四大园林树木。
5、茅山道教的起源?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社会现象,它的教义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国文化一个不可缺女的有机组成部分。道教以"道"名教,其教义就是以"道"或"道德"为核心,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道而派生,社会人生都应法"道"而行,最后回归自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凡是有名山大川的地方,就有道教活动的踪迹。茅山作为江南名山也不例外,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道教的圣地,素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美 称。不仅如此,在北方全真教兴起以前,这里还是全国道教的活动中心之一,是正一派茅山宗的道场。茅山的山水、宫观、碑刻、典籍记录着茅山道教对茅山区域民众生活的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道教的名称来源,一则起于古代之神道;二则起于《老子》的道论,首见于《老子想尔注》。道家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老庄,故道教奉老子为教主。但是,一般学术界认为,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经典是《太平经》,完成于东汉,因此将东汉时期视作道教的初创时期。道教正式有道教实体活动是在东汉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而《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尔注》三书是道教信仰和理论形成的标志。汉末,张角成立太平道,后率"黄巾"起事失败,太平道衰败;与此同时出现的"五斗米道"(后更名为天师道,也即正一道)却发展起来。南北朝时期,北朝道教经寇谦之的改造,南朝道教经葛洪、陆修静、陶弘景的改造,并得到了皇帝的支持,有了较大发展,其中,陶弘景为代表的上清派是这一时期的著名道派。隋唐时期,道教得到进一步发展,产生了诸多小派,修炼方式由修炼外丹向修炼内丹转化。金元时期又产生了一个较大教派-全真教。此后,各派之间逐渐融合,发展至明清时,正一道成为符箓派的代表,全真道成为丹鼎派的代表。民国后,由于连年战火,道教受到冲击,宫观多被毁,其势渐微。道教界人士为维护本教成立过一些道教徒的群众组织;1912年,北京白云观成立了全真派的全国性组织"中央道教会"。同年,第六十二代正一天师张晓初也在上海筹建正一派的全国性教会组织"中华民国道教总会",未成,仅成立上海分会。道教学者陈撄宁先生,创办"中华仙学院",主编《仙学月报》、《扬善半月刊》等道教学杂志,主张分清以炼养为主旨的传统"中华仙学"与道教的界限。1949年以后,中国大陆在北京白云观成立道教徒的群众组织"中国道教协会","文革"中受到冲击,终止活动。1980年,"中国道教协会"于重新开始活动,各地道教宫观逐步恢复。推动和开展道教工作,被列为中国道教协会的重要工作之一。该会主办的《中国道教》季刊已发行。近年来,道教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宇宙观日益受到重视,并引起了欧美人士的兴趣。
6、茅山的历史渊源
相传上古时,帝喾高辛氏展上公修炼于句曲山伏龙地(今茅山镇的玉晨),距今近5000年;周燕国人郭四朝也修道于玉晨观,后被封为太微葆光真人;先秦时,李明真人修道于古炼丹院(今乾元观),至今丹井尚存。
汉时 ,陕西咸阳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在句曲山下(今下泊宫)修道行善。 东晋时茅山人葛洪修炼于茅山抱朴峰,著成《抱朴子》,这是道教宗教哲学和原始化学炼丹术的重要著作。
东晋兴宁二年(364年),杨羲、许谧、许翙假托天师道女祭酒魏华存及众仙之传授,作《上清大洞真经》(后经王灵期增修,流行于世),在茅山创立了道教新派——上清派。
南朝齐梁陶弘景隐居茅山40多年,搜集杨羲、许谧手迹及其他教派的要法,编撰《真诰》,纂集上清法术《登真秘诀》,编订《真灵位业图》,使上清派的教义、教理和神仙谱系更为完备。陶弘景是上清派的主要传承者,因以茅山为本山,故又称茅山宗或茅山派。
茅山道教,奉茅氏三兄弟为祖师,尊魏华存为第一代太师,杨羲为第一代玄师。 唐宋是茅山道教的全盛时期,高道辈出,朝廷推崇。李氏皇朝自称道教祖师老子李耳的后裔。宋真宗也造了“天书”,下降“圣祖降临”的道教神话,借神权巩固皇权。
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年)令35代天师张可大主领三山(龙虎山、茅山、阁皂山)符箓。到了元代,原并行于江南的天师、上清、灵宝等道派逐渐合流,归并于以符箓为主的正一派。从此茅山成为以正一为主的道场,但其教义谱系等仍按上清派沿传。
北方全真派传入茅山,史志记载于明嘉靖、万历年(1522~1619年),由阎希言住乾元观,传“邱祖复字岔派分支”。 明末,龙门派第七代沈常敬(号太和)晚年亦居茅山修道。
清康熙二年(1663年)全真龙门派第七代律师王常月率詹守椿、邵守善等到茅山传戒。全真龙门派第八代启派师、清顺治进士笪重光因仕途维艰,退隐乾元观,自称郁冈扫叶道人。
由于他们的推广,全镇龙门派迅速在玉晨观、德祐观、仁祐观、白云观传开。由此,茅山形成“五观”传全真,“三宫”传正一的局面,一直延续到1949年。
(6)茅山的风俗扩展资料
茅山是旅游的福地:
茅山是中国的一座道教名山,山上景点多,有九峰、十九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之胜景,峰峦叠嶂,云雾缭绕,气候宜人,山上奇岩怪石林立密集,大小溶洞深幽迂回,灵泉圣池星罗棋布,曲涧溪流纵横交织,绿树蔽山,青竹繁茂,物华天宝。
茅山主峰大茅峰似绿色苍龙之首,也是茅山的最高峰,海拔372.5米。茅山风景区于1986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森林公园,批准为省甲级风景名胜区。同时,这里既是道教圣地,又是抗日根据地,其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森林景观、革命历史观融为一体,胜似仙境。
茅山当地茅山老鹅、风鹅、咸草鸡、茶园鸡等家禽均是茅山农家自然放养,茅山特产种类繁多,还有郭庄狗肉、三岔猪头肉、香肠、白鱼、野山兔、野鸭、野鸡等多种野味、茅山地衣、赤山地衣、乌米饭、野山笋、手剥笋、
乡野菜、香椿芽、菌菇、板栗、紫玉米、越光大米、杂粮组合、无花果、草鸡蛋、青壳蛋、茅山长青、白茶、葛根茶、葛粉、金蝉花、桑果酒、等近300个品种。
7、中国有哪些恐怖的风俗习惯
1. 翻刺床
翻刺床,是粤西地区(广东省湛江市)地区的民俗,就是将带刺的树枝扎成一张床,勇敢的村民脱光衣服在床上翻滚,翻滚者经常被刺得伤痕累累。翻刺床和爬刀梯、穿令、放焰火等民俗一起形成了粤西地区的传统民俗文化。
2. 祭死窑
“寄死窑”又称“自死窑”、“寄死窟”、“老人洞”等,是湖北武当的习俗。指的是在山壁上或灌木丛中挖掘可容一人大小的洞窟用来寄放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
3. 驴拉套
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祭死窑已经被废弃,但现代版还有性质差不多的驴拉套。
驴拉套是河南偃师市的习俗,在婚礼时让新人的父母扮成驴拉着婚车前进。
4. 赶尸
赶尸是湘西的习俗,是传说中可以驱动尸体行走的法术,一说是道术一种,属于茅山术的一种。赶尸属于白巫术,即让一连串客死他乡的尸体,尾随在赶尸者身后,穿州过省地返回故乡。但赶尸不是把尸体一直赶回故乡的,只是带领死尸穿过荒凉崎岖的山区,回到平原地,交给来接运的乡中亲人,让他们把尸骸放进棺木内,用其它的交通工具,把棺木运回乡间入土安葬。
5. 金蚕蛊
金蚕蛊是福建的习俗,将多种毒虫,如毒蛇、蜈蚣、蜥蜴、蚯蚓、蛤蟆等等,一起放在一个瓮缸中密封起来,让它们自相残杀,吃来吃去,过那么一年,最后只剩下一只,形态颜色都变了,形状象蚕,皮肤金黄,便 是金蚕。也有的说,把十二种毒虫放在缸中,秘密埋在十字路口,经过七七四十 九日,再秘密取出放在香炉中,早晚用清茶、馨香供奉;这样获得的金蚕是无形的,存在于香灰之中。放蛊时,取金蚕的粪便或者香灰下在食物中让过往客人食用。
中蛊之人如果不及时医治,便会感到胸腹搅痛、肿胀,最后七孔流血而死。死时口鼻之间会涌出 数百只虫,死者的尸体即使火化,心肝也还在,呈蜂窝状。
6. 蛊毒
蛊毒是苗族恐怖的习俗,指以神秘方式配制的巫化了的毒物。在老昆明人为中蛊之人以蛋"滚蛊"的咒词里,曾提及—长串蛊名,如金蛊、银蛊、长虫蛊(蛇蛊)、编短蛊、蝴蝶蛊、妈里儿蛊(蜻蜓蛊)、居家养的蛊以及五方五地的各种蛊。据悉,古籍记述或民间传说的蛊的种类,还有金蚕蛊、蛤蟆蛊、蜈蚣蛊、蜮盎(水蛊)、羊蛊、鱼盅、牛蛊、犬蛊、鸡蛊、鹅蛊、草蛊、菌蛊、虱盅、蝎子蛊、鬼蛊、马蜂蛊、大象蛊、蚂蚁蛊、猪蛊、蜘蛛蛊、鳖蛊、青蛙蛊、服妈蛊、麻雀蛊、乌龟蛊、稻田蛊、树蛊、烦踢蛊、皖螂蛊、挑生蛊、石头蛊、篾片蛊、溶蛊、肿蛊、牛皮蛊、犁头蛊等。不仅种类多,而且善变化以至无穷,让人防不胜防,恰如晋干宝《搜神记》所说:"盒有怪物,若鬼,其妖形变化,杂类殊种.或为猪狗,或为虫蛇,其人皆自知其形状。常行之于百姓,所中皆死。")
7. 天葬(这是习俗不是陋习)
天葬是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的一种传统丧葬方式,人死后把尸体拿到指定的地点让鹰(或者其他的鸟类、兽类等)吞食,认为可以带到天堂。跟土葬,水葬,火葬一样,是一种信仰,一种表达对死者的哀悼的一种方式,其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其起源、形式、内容以及仪式的实施,都要受到自然地理环境和生业方式以及外来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民族乃至不同的社会阶层都会形成不同的天葬仪式。
(听去西藏的中科院教授讲过,是把肉剁碎,头砸烂直到脑髓流出来,然后混上各种东西貌似叫糌粑,等秃鹫来吃)
另外,这只是少数民族的习俗,我很尊敬,但我觉得也够恐怖所以讲出来。
8、茅山与道教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
茅山作为道教名山,始于西汉前元四年(前153),开山祖师是茅氏三兄弟,即茅盈、茅固、茅衷,他们在这里苦修、采药、炼丹,为百姓治病,有“有求必应”之誉。相传三兄弟终于成仙,乘鹤而去。后来道教尊之为“三茅真君”。到了晋代,著名道教学者葛洪曾来此采药炼丹,后来便有抱朴峰、抱朴庵等。东晋另一位道教学者陶弘景(456~536)来到茅山,开设道馆,后来渐渐扩大,成为上清派茅山宗。到了隋唐,道教学者来此修炼和研究理论者更多,因此这里规模也更大,理论也更完善。这就是宋以前的茅山道教圣地的基本情况。
茅山道观到了宋代达到极盛,当时这里建起雄伟壮丽的“三宫五观”,其余小观草庵不计其数,是茅山道教最阔气的时代了。元、明、清诸朝,仍继续兴旺,后来立为“正一派”。所谓“三宫五观”者,即九霄宫、元符宫、崇禧宫(三宫),乾元观、玉晨观、白云观、德佑观、仁佑观(五观)。20世纪80年代,这里被定为道教全国重点宫观之一。
9、道家历史茅山宗茅山术的真实一面,其秘法来自哪儿?
相信在70、80、甚至90后的同学们记忆的深处,林正英英叔这个人的身影始终挥之不去,挥之不去的原因,主来自那些面目狰狞的僵尸以及英叔那驱鬼降魔的潇洒一瞬。
当然,虽然说是戏,但是戏中英叔能够拥有这一身的本事,离不开茅山术。
茅山术确实存在,但是有没有那么犀利厉害,这个小编就不敢妄言了。
拥有茅山术的茅山道士来源于道教的“茅山宗”一派。而茅山宗又分南北茅山道教,北茅山实际为发源地镇江茅山,祖师爷为陶弘景,南茅山派为广东罗浮山,祖师爷为著名炼丹师葛洪。茅山宗是以茅山为祖庭而形成的道教派别。它宗承上清派,是上清派以茅山为发展中心的别称。
在茅山宗的的正史之中对茅山术的记载很少,都是些道家的基础修道方式,以及医药炼丹等等,对于驱鬼降魔的这等法术,往往都是悟道而成,或是口口相传,编者往往不知其精妙,所以记载的很少。
但是在坊间关于茅山术的驱鬼降魔的传说却是不少,比如说我们经常看到的影视剧之中那些驱鬼降魔的茅山术,则是来自于茅山术之中的玉女喜神术。
玉女喜神术传言真实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巫术,也就是蚩尤座下的那些巫神遗留下来的一些小术。
茅山术发展到现在,已经成功的将佛道俩家的精髓融合在了一起,已经不似当初那般以道教道派为主了,又或者说其实真正驱鬼降魔的茅山术则是中原地区的茅山术和南方苗区的黑白巫术的融合。
北方的茅山术讲究驱鬼降魔,点到为止,目的多为点到为止达到目的便可,但是南方苗区的黑白巫术,尤为是黑巫术多为阴狠毒辣,多以斩灭永世不得超生,而且修炼之人多为心术不正之徒。
不过道家真正的高人,往往人品上佳,真正心术不正之人,反倒修为颇差,只有一些害人的本领,修为的境界提高不了多少。
茅山道术修炼之法首要是斋期,多为月圆当天,不可食辛辣之物,否则乱六识!
接着是布场、通灵、修炼作法,以及画符用符等等。
传言画符和用符的时候,也有吉时禁日,颇有讲究,在此由于时间的原因也就不再多说了。
10、兴化有哪些风俗
1、茅山会船,是兴化市茅山、顾庄、溱潼,清明节撑会船竞赛的习俗,由来已久,起源于南宋期间,茅山地区人民协助山东义民在茅山缩头湖大败金兵的一段真实历史。2014年11月,“茅山会船”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渔家婚俗,是兴化市的习俗,渔家婚嫁整个婚嫁过程分为岸上和水上两部分,水上部分以划船表演为主,岸上部分以舞蹈和歌唱为主。
3、兴化东岳庙,2006年6月,兴化市委、市政府落实宗教政策,将东岳庙的使用权由市文化馆移交给市道教协会。2010年4月10日,泰州市、江苏等省、国家道教协会,以及香港、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道长,来到兴化市参加东岳庙隆重的殿堂及神像开光仪式。
4、 兴化戴家舍提线木偶戏,兴化戴家舍徐氏家族提线木偶戏是兴化乃至里下河地区最具特色、深受群众喜爱的一种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古老戏曲表演形式。
5、兴化都天庙会,是为纪念民族英雄张巡而举办的悼念仪式,沿袭已有三百多年。在兴化地区主要有陈堡、周奋、大邹都天庙会。出会这一天,一大早参会人员集中化妆,穿上各会服装。当日中午出会,参会人员从庙中出发,鸣锣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