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俗彩礼 » 靖边的风俗

靖边的风俗

发布时间: 2022-10-01 17:15:13

1、小学六年级作文靖边节日习俗500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它东西”。要本世纪六十年代以前,陕北乡民的基本服饰是头扎白羊肚手巾,身着光板老羊皮袄和大裆裤,内着白褂子、红裹肚,脚蹬千层布底鞋,有的头戴毡帽、腿裹裹腿,脚穿毡靴,这些均反映了在陕北较为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人们从事农耕、游牧等不同生计活动的需要,以及历史上各游牧民族、农耕民族服饰文化的相互影响与继承。《汉书·匈奴传》载匈奴服饰:“自君王以下,盛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方向旃裘”。《旧唐书·党项传》载党项服饰:“男女并衣裘褐、仍披大毯”。大裆裤、裹腿、头上扎羊肚手巾显然是由游牧民族服饰演化而来。 陕北人的饮食烹饪习惯以熬食为主,其中手抓羊肉、风干羊肉、羊杂碎、腌酸菜、大烩菜、熬豆角、熬土豆、炸油糕、油馍馍、煎饼、荞剁面、荞面圪坨等历史上有名的地方传统风味小吃,多与在陕北居住的游牧民族饮食习惯有关。如炒米、炒面、奶茶、奶酪,就与蒙族习惯相同。陕北人还喜欢散生葱、蒜、韭菜等来调味,这与契丹、女真及其后满族的饮食习惯传入有关联。与中原地区的饮食习惯比较,陕北人的传统肉食以羊肉、鸡肉为主,极少食用马、骡、驴等大牲畜肉,鱼类食物也很难在传统食谱中找到,只是近代才开始在城市居民中普及。 旧时陕北人多穴居陋处,有浓厚的原始遗风。窑洞是自古以为最具陕北民居的代表性的建筑,陕北有半地穴式土窑洞,有秦汉以扣的崖面式土窑洞和明代后期开始的青砖窑洞,稍富裕者,用石头或砖砌成窑面(俗称接口子石窑)。更富裕者,则整体全用砖、石加工砌成,门在用细凿凿出石面,或用水磨砖砌合,窑前再加穿廊和抱厦,颇为实用、壮观,窑上门窗加工或各种纹样图案,增加美感。更有少数极富人家,将空洞建筑与庭院建筑结合,门前蹲石狮,大门修门楼,门内有照壁、厢房,庭院分为二进、三进、三院、五院多种,与正窑、下院松成和谐有序的整体结构,极尽洞居室之实用、华美。 窑洞是最具陕北特色的民居文化现象,其建筑就地取材,依山傍势,冬暖夏凉,充分显示出与自然、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体现了陕北民众平和、宁静、现实的审美心态。

2、榆林过年风俗是什么?

剪窗花,贴窗花,蒸年糕,包油糕,搓麻花,打饼子,漏粉,生豆芽子,磨豆腐,扭秧歌,闹社火,酿米酒,贴炕围子,贴门神,写春联,贴春联,挂灯笼,打冰摆铡刀

农历正月初1,主人黎明即起,祭拜天地、祖宗,鸣放鞭炮,村庄一片氤氲。家家户户吃水饺(俗称扁食),男女打扮一新,为长辈拜年。受拜者以烟茶、花生、瓜子、糖果招待,并用钱币赏赐小孩。

是日,村人相见,皆贺新年,或散步,或聊天,或玩耍,乐在其中。农村中有将除夕中午所剩捞饭于正月初1中午再食的俗习,称之为夹年饭,取年年有余之意。

初2开始,亲戚朋友互相拜年。初5,送5穷之日,燃放爆竹,送去穷鬼,迎来财神,饱食一餐,谓之“填5穷”。有的地方从正月初1日起,所扫的垃圾都堆一起,是日晨,主妇将垃圾倒往远处,边倒边说:“送穷神,送劣神,把穷神送个干干净净”。送5穷,现在很少见到。

初6,俗称过小年,过法和除夕相似。早上燃放爆竹,中午祭奠祖先,晚上遍张灯火,彻夜不熄。去年新婚之婿,携带妻子到岳父家过小年。定边、靖边有以长幼为序叫魂的习俗,榆林旧时有将炒黑豆撤于房壁叫作“爆六甲”的习俗。

在陕北古风文化园内,彩扇飞舞,锣鼓喧天。

秧歌队的队员们撑着花伞,手持彩扇,跟着鼓乐队的节奏,在伞头的带领下,变换着各种队形,扭起了欢快的横山大秧歌。吹唢呐、跑旱船、赶毛驴、踩高跷,穿插在秧歌队伍中,市民们纷纷拿起手机、相机记录下这欢乐的一刻。

横山老秧歌和老腰鼓是陕北榆林流传已久的春节民俗文化活动,五彩缤纷的服装、欢快跳跃的步伐、精彩绝伦的演出,无不令人拍手叫绝,为春节增添了许多喜庆气氛。

3、关于靖边的腊八节特点来历做法品尝的口感

腊八节起源农历十二月(每年十二月被称为腊月),每年腊月初八,是我国汉族传统的腊八节,这天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是用八种当年收获的新鲜粮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为甜味粥。而中原地区的许多农家却喜欢吃腊八咸粥,粥内除大米、小米、绿豆、豇豆、花生、大枣等原料外,还要加肉丝、萝卜、白菜、粉条、海带、豆腐等。
腊八节又称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或佛成道日,原来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 后演化成纪念佛祖释伽牟尼成道的宗教节日。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说文》载:“冬至后三戍日腊祭百神。”可见,冬至后第三个戍日曾是腊日。后由于佛教介入,腊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何故岁终之月称“腊”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实际上可以说是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之由来。据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修行深山,静坐六年,饿得骨瘦如柴,曾欲弃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罢盘腿坐于菩提树下,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为了纪念而始兴“佛成道节”。中国信徒出自虔诚,遂与“腊日”融合,方成“腊八节”,并同样举行隆重的仪礼活动。 [编辑本段]腊八节传说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 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又称“佛成道节”。
腊八节,民间大都流行喝腊八粥。关于喝腊八粥的由来,民间还流传着许多故事。
一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 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 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 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一说,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一说,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一说,西晋时有个极懒的青年人,平素游手好闲,坐吃山空,他的新婚娘子屡劝无效,然而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里断炊了,那小伙子饥肠难熬,遍搜米缸、面袋和家里的坛坛罐罐,将剩粒遗粉连同可食的残碎物,过洗入锅,煮了一碗糊状粥喝下,从此,苦思悔恨,狠下决心痛改前非。当地人们便借此教育子女,每逢腊八都煮粥喝,既表示腊祭日不忘祖先勤俭之美德,又盼神灵带来丰衣足食的好年景。
一说,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还有一说,腊八节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的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另有一说是教育后辈要勤俭持家[1],早先有户农家,就老俩口守着一个儿子。老头是个勤快人,整天泡在地里,早出晚归,精耕细作,调理的几亩农田年年五谷丰登。老婆是个勤俭人,院子里修整的瓜棚遮天,园菜铺地,一日三餐,精打细算,家境虽不富裕,但一年四季吃穿不愁。老俩口不但勤劳节俭,还心地善良,碰上谁家揭不开锅,常常拿些米粮接济人家,度过难关。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他们的儿子已经十七八了。虽说大小伙子长的五大三粗,身强力壮,可是跟他爹娘不一样,懒得出奇。这也是从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娇惯坏了。长大了还是胡吃闷睡,游游逛逛,什么活也不干。
一天,老汉摸摸花白胡子,感到自己老了,对儿子说:“爹娘只能养你小,不能养你老。要吃饭,得流汗。你往后学学种庄稼过日子吧。”儿子哼哼两声,这耳朵进,那耳朵出,照旧溜溜达达,胡吃闷睡。
不久,老俩口给儿子娶了媳妇。原想儿子成了家,小俩口该合计怎么干活过日子了。哪知这个媳妇跟儿子一样,也是好吃懒做,横草不拿,日头不落睡,日出三竿起,不动针线,不进灶房,倒了油瓶也不扶。
一天,老婆梳着满头白发,自知土已埋到了脖子,就把满心的话说给媳妇:“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要想日子过得好,勤俭是个宝。”儿媳妇把这话当成耳边风,一句也不往心里放。
过了几年,老俩口身患重病,卧床不起,把小俩口叫到床前,嘱咐再三:“要想日子过的富,鸡叫三遍离床铺。男当勤耕作,女应多织布...”话没说完,老俩口一起去世了。
小俩口托乡亲埋葬了两位老人,看看囤里粮缸米、柜里棉花箱里衣。男人说:“有吃有喝不用愁,何必下地晒日头。”女人说:“夏有单衣冬有棉,何必纺织到日偏。”小俩口一唱一和,早把两位老人的遗嘱忘到脑后了。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几亩田地成了荒草园。家里柴米油盐、衣被鞋袜,一天少似一天。小俩口还不着急。只要有口吃的,就懒的动手。又是花开花落,秋去冬来。地里颗粒无收,家里吃穿已尽。小俩口断顿了,邻居们看在去世的老人面上,东家给块馍,西家端碗汤。小俩口还在想:“讨饭也能度时光。”
进了腊月,天越来越冷。到了初八这天,天寒地冻,滴水成冰。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死‘叫花’。”小俩口屋里没火,身上衣单,肚里没食,蜷缩在凉炕席上“筛糠”。可四只眼睛还满屋搜寻着。突然发现炕缝里有几粒米豆子,就用手一粒粒扣出来;又发现地缝里还有米粒,也都挖出来。这可是救命稻草啊,他俩东捡西凑的弄了一把,放进锅里。把炕上的铺草塞进灶膛,就这样熬了一锅杂七烩八的粥。有小米、玉米、黄豆、小豆、高粱、干菜叶...凡能充饥的都放了进去。煮熟后一人一碗,悲悲切切地吃起来了。这时两人想起二位老人的教诲,后悔没有早听进去,现在已经晚了。
正在小俩口悲切之时,一阵大风刮来,由于这房子年久失修,早已破烂不堪,被风一吹,“呼啦”一声,房倒屋塌,小俩口被压在底下。等邻居赶来挖出来时,都已经死了,身边还放着半碗杂豆粥。从此以后,乡亲们每到腊月初八这天,家家熬一锅杂米粥让孩子们吃,并给孩子讲这杂米粥的故事,来教育他们。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远;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传。一直传到现代。形成了腊月初八吃“杂米粥”的习俗。因这粥是腊月初八吃,所以就叫“腊八粥”。 [编辑本段]腊八节习俗关于腊祭,古书多有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村人并击细鼓,戴 胡头,及作金刚力土以逐疫”。“腊祭”本是原始先民庆贺农业丰收的报酬之礼,是农耕文化的重要节庆。那么,腊八节有何习俗呢?
1.祭祀
应劭《风俗通》云:“《礼传》: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其起源甚早,《礼记·郊特牲》记载:“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史记·补三皇本纪》也说:“炎帝神农氏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蜡祭,以报天地”。夏代称腊日祭为“嘉平”, 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代改为“腊”。祭祀的对象凡八:先啬神?神农 、司啬神?后稷 、农神?田官之神 、邮表畦神?始创田间庐舍、开路、划疆界之人 、猫虎神、坊神堤防 、水庸神?水沟 、昆虫神。先秦的腊祭日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南北朝以后逐渐固定在腊月初八。到了唐宋,此节又被蒙上神佛色彩。相传释伽牟尼成佛之前,绝欲苦行,饿昏倒地。一牧羊女以杂粮掺以野果,用清泉煮粥将其救醒。释伽牟尼在菩提树下苦思,终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从此佛门定此日为“佛成道日”,诵经纪念,相沿成节。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灵、欢庆丰收和驱疫禳灾,而成为腊八节的主旋律。其节俗主要是熬煮、赠送、品尝腊八粥,并举行庆丰家实。同时许多人家自此拉开春节的序慕,忙于杀年猪、打豆腐、胶制风鱼腊肉,采购年货,“年”的气氛逐渐浓厚。
2.饮食
①腊八粥
腊八粥 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
腊八粥选料有讲究
如今超市里有配好了的腊八粥原料,但您也可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以及身体状况选择腊八粥的配料,熬出的腊八粥会独具特色。
“腊八粥”的主要原料为谷类,常用的有粳米、糯米和薏米。粳米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等成分,具有补中益气、养脾胃、和五脏、除烦止渴、益精等功用。糯米具有温脾益气的作用,适于脾胃功能低下者食用,对于虚寒泄利、虚烦口渴、小便不利等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中医认为薏米具有健脾、补肺、清热、渗湿的功能,经常食用对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症也有良效。富含膳食纤维的薏米有预防高血脂、高血压、中风及心血管疾病的功效。
豆类是“腊八粥”的配料,常用的有黄豆、赤小豆。黄豆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纤维、钙、磷、铁、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等,营养十分丰富,并且具有降低血中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病、抑制多种恶性肿瘤、预防骨质疏松等多种保健功能。赤小豆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纤维、钙、磷、铁、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等,中医认为本品具有健脾燥湿、利水消肿之功,对于脾虚腹泻以及水肿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不可小看“腊八粥”中果仁的食疗作用,花生和核桃是不可缺少的原料。花生有“长生果”的美称,具有润肺、和胃、止咳、利尿、下乳等多种功能。核桃仁具有补肾纳气、益智健脑、强筋壮骨的作用,还能够增进食欲、乌须生发,核桃仁中所含的维生素E更是医药学界公认的抗衰老药物。
如果在“腊八粥”内再加羊肉、狗肉、鸡肉等,就更使腊八粥营养滋补价值倍增。对于高血压患者,不妨在粥里加点白萝卜、芹菜,对于经常失眠的患者,如果在粥里加点龙眼肉、酸枣仁将会起到很好的养心安神的作用,何首乌、枸杞子具有延年益寿的作用,对血脂也有辅助的调节作用,是老年人的食疗佳品。燕麦具有降低血中胆固醇浓度的作用,食用燕麦后可减慢血糖值的上升,在碳水化合物食品中添加燕麦后可抑制血糖值上升,因此对于糖尿病以及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不妨在粥里放点燕麦。大枣也是一种益气养血、健脾的食疗佳品,对脾胃虚弱、血虚萎黄和肺虚咳嗽等症有一定疗效。
腊八粥历史记载:
《鸡肋篇》所记配方: 腊八粥“宁州(今辽宁复县一带)腊月八日,人家竟作白粥,于上以林栗之类,染以众色,为花鸟象,更相送遗。”
《金瓶梅》所记配方:“(苏周)粳米投着各样榛、松、栗子、果仁、梅桂、白糖粥儿。”
《明宫史》所记配方:“(明宫内)前几日将红枣捣破泡汤,至初八早,再加粳米、白果、核桃仁、栗子、菱米煮粥,供于佛圣前,并于房牖、园树、 井灶之上,各分布所煮之粥。”
《清嘉录》所记配方:“(苏州)居民以菜果入米煮粥,调之腊八粥;或有债自僧尼者,名曰佛粥。”
《红楼梦》所记配方:各色米豆加五种菜果(红枣、栗子、花生、蒙用、香芋)。
宋朝吴自牧撰《梦粱录》卷六载:“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寺等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此时,腊八煮粥已成民间食俗,不过,当时帝王还以此来笼络众臣。元人孙国敕作《燕都游览志》云:“十二月八日,赐百官粥,以米果杂成之。品多者为胜,此盖循宋时故事。”《永乐大典》记述“是月八日,禅家谓之腊八日,煮经糟粥以供佛饭僧”。每逢十二月初八日,东京开封各大寺院都要送七宝五味粥,即“腊八粥”。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十二月初八日,各个寺院送七宝五味粥让门徒斗饮,称之为“腊八粥”,又称“佛粥”。宋代大诗人陆游诗中说:“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也说的是腊八送粥之事。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
到了清代,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世宗将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以东的府邸改为雍和宫,每逢腊八日,在宫内万福阁等处,用锅煮腊八粥并请来喇嘛僧人诵经,然后将粥分给各王宫大臣,品尝食用以度节日。《光绪顺天府志》又云:“每岁腊月八日,雍和官熬粥,定制,派大臣监视,盖供上膳焉。”腊八粥又叫“七宝粥”,“五味粥”。最早的腊八粥是红小豆来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里则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切不可用莲子、扁豆、江米、桂圆,用则伤味。每至腊七日,则剥果涤器,技夜经营,至天明时则粥熟矣。除祀先供佛外,分馈亲友,不得过午。并用红枣、桃仁等制成狮子、小儿等类,以见巧思”,颇有京城特色。
天津人煮腊八粥,同北京近似,讲究些的还要加莲子、百合、珍珠米、意仁米、大麦仁、粘秫米、粘黄米、芸豆、绿豆、桂圆肉、龙眼肉、白果、红枣及糖水桂花等,色、香、味俱佳。近年还有加入黑米的。这种腊八粥可供食疗,有健脾、开胃、补气、安神、清心、养血等功效。
山西的腊八粥,别称八宝粥,以小米为主,附加以豇豆、小豆、绿豆、小枣,还有粘黄米、大米、江米等煮之。晋东南地区,腊月初五即用小豆、红豆、豇豆、红薯、花生、江米、柿饼,合水煮粥,又叫甜饭,亦是食俗之一。
陕北高原在腊八之日,熬粥除了用多种米、豆之外,还得加入各种干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通常是早晨就煮,或甜或咸,依人口味自选酌定。倘是午间吃,还要在粥内煮上些面条,全家人团聚共餐。吃完以后,还要将粥抹在门上、灶台上及门外树上,以驱邪避灾,迎接来年的农业大丰收。民间相传,腊八这天忌吃菜,说吃了莱庄稼地里杂草多。陕南人腊八要吃杂合粥,分“五味”和“八味”两种。前者用大米、糯米、花生、白果、豆子煮成。后者用上述五种原料外加大肉丁、豆腐、萝卜,另外还要加调味品。腊八这天人们除了吃腊八粥,还得用粥供奉祖先和粮仓。
甘肃人传统煮腊八粥用五谷、蔬菜,煮熟后除家人吃,还分送给邻里,还要用来喂家畜。在兰州、白银城市地区,腊八粥煮得很讲究,用大米、豆、红枣、白果、莲子、葡萄干、杏干、瓜干、核桃仁、青红丝、白糖、肉丁等煮成。煮熟后先用来敬门神、灶神、土神、财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再分给亲邻,最后一家人享用。甘肃武威地区讲究过“素腊八”,吃大米稠饭、扁豆饭或是稠饭,煮熟后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宁夏人做腊八饭一般用扁豆、黄豆、红豆、蚕豆、黑豆、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麦面或荞麦面切成菱形柳叶片的“麦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圆蛋的“雀儿头”,出锅之前再入葱花油。这天全家人只吃腊八饭,不吃菜。
青海的西宁人,虽是汉族人居多,可是腊八不吃粥,而是吃麦仁饭。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一夜文火煮熬,肉、麦交融成乳糜状,清晨揭锅,异香扑鼻,食之可口。
山东“孔府食制”中,规定“腊八粥”分两种,一种是用意米仁、桂圆、莲子、百合、栗子、红枣、粳米等熬成的,盛入碗里还要加些“粥果”,主要是雕刻成各种形状的水果,是为点缀。这种粥专供孔府主人及十二府主人食用。另一种是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的,是给孔府里当差们喝的。
河南人吃腊八饭,是小米、绿豆、豇豆、麦仁、花生、红枣、玉米特等八种原料配合煮成,熟后加些红糖、核桃仁,粥稠味香,喻意来年五谷丰登。
江苏地区吃腊八粥分甜咸两种,煮法一样。只是咸粥是加青菜和油。苏州人煮腊八粥要放入茨菇、荸荠、胡桃仁、松子仁、芡实、红枣、栗子、木耳、青菜、金针菇等。清代苏州文人李福曾有诗云:“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
浙江人煮腊八粥一般都用胡桃仁、松子仁、芡实、莲子、红枣、桂圆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食之祈求长命百岁。据说,这种煮粥方法是从南京流传过来的,其中内含若干传说。
四川地大人多,腊八粥做法五花八门,甜咸麻辣,而农村人吃咸味的比较多,主要是用黄豆、花生、肉丁、白萝卜、胡萝卜熬成的。异乡人来此品尝,虽入乡随俗,但很难习惯,现如今城市人吃甜粥的也不少,堪称风味各异。腊八与粥可谓密切相关,而粥喝在腊八,也算是喝出了花样,喝出了水平。
河北腊八粥制作方法:将大白云豆提前(最好头一天晚上泡,第二天用)泡发至胖大;白莲子用热水涨发,去绿色芯,同白云豆先下入煮锅煮20分钟,再加入大米、糯米、麦仁、葛仙米、小枣及饭豆,栗子去掉硬壳和内衣。将上述原料洗净,放入锅中,加入足够的清水,大火煮沸,改小火慢煮40分钟,至粥稠豆糯、枣烂时止。 粥熟后加蜜桂花、红糖(或先将红糖煮成糖汁,加在粥中)拌匀即成。
从营养功效看,腊八粥具有健脾、开胃、补气、安神、清心、养血之功,并有御寒作用,是冬令的滋补佳品,故能传承百代而不衰。 
煮“五豆”
有些地方过腊八煮粥,不称“腊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腊八当天煮,有的在腊月初五就煮了,还要用面捏些“雀儿头”,和米、豆(五种豆子)同煮。据说,腊八人们吃了“雀儿头”,麻雀头痛,来年不危害庄稼。煮的这种“五豆”,除了自食,也赠亲邻。每天吃饭时弄热搭配食用,一直吃到腊月二十三,象征连年有余。
②腊八蒜
老北京人家,一到腊月初八,过年的气氛一天赛过一天,华北大部分地区在腊月初八这天有用醋泡蒜的习俗,叫“腊八蒜”。
据老人讲,腊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这是各家商号要在这天拢账,把这一年的收支算出来,可以看出盈亏,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债,都要在这天算清楚,“腊八算”就是这么回事。腊八这天要债的债主子,要到欠他钱的人家送信儿,该准备还钱。北京城有句民谚:“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后来有欠人家钱的,用蒜代替“算”字,以示忌讳,回避这个算账的“算”字,其实欠人家的,终究是要还的。老北京临年关,街巷胡同有卖辣菜的,可没有卖腊八蒜的。这是为什么呢?您想啊,卖腊八蒜得吆喝吧,怎么吆喝?直接喊“腊八蒜来!”欠债的人听见吆喝心里咯噔一下,怎么街上还有喊着催债呀!再说了,你一个做小买卖的跟谁算哪!人家不跟你算就不错了,所以腊八蒜不能下街吆喝,都是一家一户自己动手泡腊八蒜,自己先给自己算算,今年这个年怎么过。
泡腊八蒜得用紫皮蒜和米醋,将蒜瓣去老皮,浸入米醋中,装入小坛封严,至除夕启封,那蒜瓣湛青翠绿,蒜辣醋酸香溶在一起,扑鼻而来,是吃饺子的最佳佐料,拌凉菜也可以用,味道独特。
泡腊八蒜为什么得用紫皮蒜?紫皮蒜瓣小泡得透,蒜瓣硬崩瓷实,泡出的蒜脆香。
泡腊八蒜为什么得用米醋?米醋色淡,泡过蒜色泽如初,橙黄翠绿,口感酸辣适度,香气浓而微甜。那老醋熏醋泡过蒜色泽发黑,蒜瓣也不够绿,口感较差,尤其是熏醋,略带糊味,也许这正是它的特色,
翡翠碧玉腊八蒜
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顾名思义,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其实材料非常简单,就是醋和大蒜瓣儿。做法也是极其简单,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类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的,如同翡翠碧玉。
③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④腊八面
我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4、中秋节各个地方有哪些习俗?

山西中秋节习俗
山西潞安地区过中秋节时要宴请女婿带爱人及子女上门一起共度良辰;山西永宁地区中秋节家家户户都要恭祀太阴星主;山西大同地区称月饼叫团圆饼,大小在二、三尺左右,且有中秋节守夜之俗。
陕西中秋节习俗
陕西西乡地区过中秋节时男子要去泛舟登崖,女子则在家筹备佳宴,中秋节家家户户必食西瓜;陕西靖边地区过中秋有吹鼓手走街串户打鼓吹号,走时户主得给赏钱;陕西洛川地区中秋节时家长要率子女携带礼物去老师家拜节。
四川中秋节习俗
四川嘉定地区的人们过中秋节时要祭土地神,上演杂剧、声乐等,俗称“看会”,四川人中秋节除了吃月饼外,在中秋节还要举行打粑、杀鸭子等娱乐活动;有的人会在中秋节夜晚将桔子挖空,里面点上蜡烛,悬挂在自家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俗称“舞流星香球”。
福建中秋节习俗
福建浦城地区过中秋节时女子穿行南浦桥,以祈求长寿;福建建宁人中秋夜要在门前挂旛灯向月宫求子;福建上杭地区的人们过中秋节时,人们会以竹筐作为月姑的替身,如有大神降临,竹筐就会摇摆,依摇摆的次数来卜吉凶;福建金门人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天公用仙桃型的红果代顶,俗称“天公果”,拜月用的红果要雕成猪羊的形状,数目一定要九猪十六羊。
江西中秋节习俗
在江西吉安地区中秋节傍晚,村村寨寨都要用稻草烧瓦罐,瓦罐烧红后将醋倒进去,让其香味飘散于全村;江西新城地区过中秋时,从八月十一夜开始要在自家门前悬挂通草灯,大街小巷鼓乐阵阵,热闹非凡,直至八月十七才算结束。
山东中秋节习俗
山东庆云地区农家在八月十五日要大祭土谷神,俗称“青苗社”;山东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还要上坟祭祖,即墨地区的人们中秋节家家户户要吃一种叫“麦箭”应急食品。
河北中秋节习俗
河北万全地区的人们称中秋为“小元旦”,过中秋节时要在月光纸上绘太阴星君,悬挂关帝夜阅春秋像;河北河间地区的人们称中秋雨为苦雨,中秋节若下雨,意味着当年收获的青菜味道含苦味。
江苏中秋节习俗
江苏无锡地区的人们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各类景色,香斗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多以桂花蜜酒佐食。
中秋节,为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按照中国的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此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民间中秋节有吃月饼、赏月、赏桂花、猜灯谜等多种习俗。中秋节起源于中国,是东亚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中秋节不单单是华人的节庆,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日本、越南、朝鲜半岛等地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在新加坡是相当热闹的。节日降临前的一个月,月饼灯笼就开始上市了。月饼,不仅满足人们的口福也用来祭祖拜月,更是亲戚朋友互相馈赠的节日佳品。除了月饼,中秋节的另一种节日佳品是“柚”。
对年轻人而言,令他们感到兴趣的是各式各样制作精美的灯笼,他们也趁着节日的机会,展露制作灯笼的才华,大人们也可以在一年一度的灯笼制作比赛及花灯展览会上尽情娱乐。
新加坡人也可以参加由民众联络所或会馆主办的中秋晚会。一家人一起赏月也是一件美事,在家中摆上瓜果、月饼,再添上孩子们的灯笼,就是一个温馨、和谐的中秋夜。为了使中秋佳节的气氛更浓,庆祝活动更普遍,建议在公共场所张挂灯笼,同时主办猜灯谜等活动。

5、陕北过年习俗?

陕北过年习俗
扫尘
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粘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倒“福”字
“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以此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挂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之一,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开门“炮”
中国民间有放“开门炮”的习俗。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鞭炮,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大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平安康泰。
大年初一,大人要早早起来,男人的第一件事是放开门炮,家庭主妇着手准备大年初一第一顿饭。全村的男人要带上小孩到本村的庙宇进行祭祀活动,求神灵保护一方平安,大吉大利。在神木马镇、沙峁、瓦罗一带,正月初一早上习惯吃“头瑙”,其他地方吃扁食。“头瑙”的制作,是用上好的白面和好后,擀成薄面皮,然后用刀切成边长一寸左右的菱形,把对角捏在一起成元宝状,下锅煮熟后,以木耳、海带、羊肉丁为辅料;以葱、姜、花椒、辣椒、胡椒粉、酱、醋、香油为调味品。有的人家还放一些小扁食、小丸子,色香味俱佳,晶如白玉,状似元宝。据考,此种食品由晋中晋西传入。大年初一早上吃“头瑙”,既是一种美食,也有吉祥发财的寓意。家庭主妇把面和好后,在醒面的间隙,叫醒儿女起床,穿上新衣准备拜年。婆婆和大一点的女儿一起动手捏制“头瑙”,小孩子梳洗后就在家族中挨家逐户给长辈拜年。正月初一除到庙上祭祀神灵外,讲究不出大门,不动笤、扫帚。所有食品也都在年前已制作好了,除正月初一,初二吃的头瑙、扁食外,到正月十五之前,所有饭食只是加热,简单调制,坐下来享受辛苦一年带来的最休闲、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到了正月初二,村坊邻里就开始走动串门,见面互问“过年好”,大人们玩麻将、纸牌、下棋、弹唱、聊天,孩子们聚在一起玩各种小游戏,同时也开始互相请客,完成各种人情礼仪。大的村庄开始正月十五闹红火的准备工作。
正月初五,当地有送“穷媳妇”的习俗。相传“穷媳妇”是恶煞神的俗名。姜子牙在当年封神之后,各路神灵归位,各司其职,天下太平。过了不久,出现了一个恶煞神,搅得人间不安。追其由来,才知是祸害殷商比干丞相、卖无心菜的那个女人。这个女人是当朝大夫、奸臣费仲的老婆变化的。姜子牙封神时她不在场,此后三番五次找姜太公封她,姜脱口而出:“你真是个恶煞神!”这句本来骂人的话,谁知那女人就接了姜太公的口气,竟然做起恶煞神来,到处扰乱人间,走到哪里,哪里遭殃。各路正神禀报玉帝,玉帝派托塔天王李靖降服,仍是无法拘拿,玉帝就请姜子牙镇之。太公掐指一算,知道恶煞神下界也是天意,为了人间安宁,他教人们宜送不宜敬,办法就是正月初五乘恶煞神休息之机,家家户户扫除垃圾,祭送“穷媳妇”离门。每年正月初四晚上,各家各户把家里家外大扫除一遍,扫下的垃圾放在一个角落,再由妇女用五色花布缝一个象征穷媳妇的布人,把布人供在门角,祭祀一番。次日凌晨,给布人插一个麻雷炮(二踢脚),端上头天扫下的垃圾,出门向南走三百六十步,把麻雷炮当空一放,然后顺手倒掉垃圾,在地上捡一根柴火棍,表示接上了财帛,转身回家,不能向后看,否则“穷媳妇”就会跟来。由此习俗,当地方言一直把垃圾叫做“恶煞”。此习惯实际上就是过年后一直禁忌打扫卫生,借此习俗来一次卫生大扫除。
正月初六又有过小年,也称过“人戚(儿)”的风俗。相传贞观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梦见泾河老龙王托梦求救,结果李世民没有看住魏征,斩了老龙。老龙责怪李世民不讲信誉,向阎王告状,要和唐太宗辩理,因此唐太宗大病不起。军师徐茂公卜卦,算出唐王不到阴间走一回难免此灾。徐茂公准备了礼物,写了谍文,一起烧化。唐王瞑目后,就到了阴间,这就是民间所传“小唐王游地狱”的神话故事。唐王到了地狱,见了阎君和崔判官与老龙当堂对质,并非见死不救,又向阎君许下进献北瓜的口愿,才被送过阴阳界还了魂。唐王复生后,满朝文武皆大欢喜,但李世民在阴曹地府七天七夜,饱受惊吓,卧床不起,精神恍惚,老说梦话。丞相魏征派秦琼,尉迟恭日夜把守宫门,才能安睡一阵。眼看大年即将来临,唐王的病仍然没有好转的迹象。徐茂公又起一卦,得知唐王的病要好还须一年的疗养。大臣们担心时间长了朝政有失,商议有何良策,徐茂公沉思一会儿献计说:“我有一法可救我皇,就是提前过年。”众臣问:“什么时候过?”徐茂公说:“过罢大年六天后再过小年,不就满一年了吗?”众臣一听无不高兴。征得唐王的同意,朝廷就颁旨全国,统一于正月初六再过小年。从此,过小年的习俗就流传下来。民间又把小年称为“人戚(儿)”,是因为朝廷当时下禁令,从过大年到过小年,这六天内一律不准走亲会友。就这样,把正月初六又称“人戚(儿)”。此后,人们没有特殊的事情,一般都等过罢小年再走亲会友。过小年与大年基本相仿,要放鞭炮、吃年夜饭、挂灯笼、点香烛,但已没有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一那样的繁杂程序和礼俗。
正月初九是“鼠喜日”。相传正月初九是猫儿的舅舅窦豆的生辰。这天,猫儿都要上窦山给舅舅祝寿。猫是老鼠的天敌,无猫鼠自由。这一天猫都上山,老鼠就乘这个自由之日给儿女们办喜事,因此人们把这一天叫做“鼠喜日”或“老鼠娶亲日”。每逢正月初九,妇女们忌做针线活一天,为的是怕扎烂鼠窝,引来鼠祸;有的地方还忌担水,怕担回老鼠来。据说这一天夜里人静时,可以听到娶亲鼠队的串铃声和欢叫声。这当然是一种神话,但过去当地风俗,这一天在老鼠经常出没的地方,要放一些好吃的,据说这样能取惠于鼠,不再乱啃衣物、食物。
到了正月初十,陕北不少地方有捞“金籽头”的习俗。传说很早以前,太上老君派仙童把各种五谷杂籽撒在地上,长出了庄稼,从此人们懂得了春种、夏耘、秋收、冬藏,粮食成了人们的主要食物,结束了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那时的庄稼浑身长穗,产量很高,打下的粮食吃不完,因此就有人不爱惜粮食,随意糟蹋食物。时间长了,土行孙驾云上天宫,把人间挥霍浪费粮食的恶行告给太上老君,太上老君听后大怒,就率领天兵天将和仙童玉女到凡间,把所有的庄稼从根上起一捋到穗头,这时狗跪下哀求,“老君开恩,把这点小穗头头留下给我吃吧。”老君仁慈了一下,说:“可以把这点穗头就留下给你,蒺藜苗、倭瓜、葫芦留给那些造孽的人们,你要好好看管,不得糟害。”这么一来,人间除了蒺藜苗、瓜茄葫芦,其它谷物庄稼一枝只有很短的一穗。人们这时才真正体会了粮食的宝贵,再不敢任意糟蹋粮食。农村每逢人们吃饭,狗在院子里、家门口或屋里面对面守候,据说就是监督人们不要浪费食物。相传正月初十是太上老君的寿辰,人间为给老君祝寿,祈祷老君开恩给人间赐福,其实也是警示后人,不要浪费粮食,就把这一天定为“金籽头日。”当地农村过去在金籽头日,一大早要放炮烧香,吃金籽头捞饭,第一碗饭要献在最高的墙头上,让太上老君来尝。

6、陕北嫁女习俗

1、嫁妆

女方父母会为自己的女儿准备陪嫁钱,如果女方嫁的比较近的话,女方父母还可以为女儿陪嫁家电,同时,女方的洗漱、衣服、鞋子,都由女方家长准备,必须是双份儿的。



2、迎亲队、放鞭炮

一般而言,新人在举行婚礼前,新郎新娘双方不能见面,第二天早上新郎带着迎亲队伍,随着“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来到新娘家迎娶(虽然现在禁止放鞭炮了,但祝福仍在)。迎娶交通工具由以前的花轿到现在的汽车、马车或自行车所取替。

3、压轿

老主家互相交代后,新郎要求婚,单膝下跪,送上手捧花,新娘点头后方可抱着新娘上花车。轿夫抬上新娘刚要起步,新娘的弟弟又来挡道,并坐入车中陪姐姐走一段路,娶亲人给红包后才下来。

4、回门

结婚后新娘要和新郎一起回娘家(居住相同天数),也称“回门”,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礼节。回门算是婚礼的收尾了,在婆家和娘家对住的天数因地方差异也各不相同。

5、彩礼

给娘家的彩礼钱,比较吉祥的数字,彩礼多少一般根据男方家庭条件而定,如8千8,4万8,6万8,8万8等等。给女方彩礼的时候,女方适当会退点儿彩礼。

7、靖边端午有什么风俗

俗称“端午节”,在农历五月五日。清晨,男女折艾插头,家家悬艾叶,吃粽子或甑糕,饮雄黄酒(以避蛇蝎),小孩手足系彩绳(以后听到雷声即剪掉),颈戴香荷包。

8、陕北榆林靖边结婚彩礼多少

今年谈了个陕北女子,家是佳县农场的,谈了快一年了,这几天家人坐一起商量结婚的事,到礼钱这里说了6万。

另外有女同事说,自己结婚时,男方家里给了10万元的现金,另外还有3万元用作购买金银首饰。

彩礼只是一个形式,因人而异,家庭条件好就多给点,家境不怎么好5-10万差不多了。一般一个地方一个风俗,彩礼钱也不一样。

9、陕北榆林靖边结婚彩礼多少?

每个地区的结婚彩礼都不同,多多少少都会受结婚风俗以及家庭经济能力的影响,那么今天就为大家分享一下2021年陕西各地结婚彩礼一览表,陕西结婚彩礼钱一般给多少2021。

一、2021年陕西各地结婚彩礼一览表

1、榆林:榆林的彩礼一般是66000、88000元之类的吉利数字,还要给女方零花钱。
2、铜川:在铜川,彩礼钱一般都在10w以内,至于女方家还有没有别的其他要求就再议。
3、宝鸡:宝鸡市的彩礼不是很多,一般1—2w就足够了,但是下辖的区县大部分是5—8w的价格。
4、渭南:起步价是3w以上,很多开口就是10w的,越是贫穷的人家,要的彩礼钱越多。
5、延安:从8800到10w20w不等,大部分家庭给的彩礼是五位数起,房子是必备品。
6、汉中:一般是准备6-12w左右,娶一个城里姑娘,当然彩礼钱也不会太便宜,至少是5w起价。
7、安康:彩礼钱实际上是6-8w之间,安康的区县可能会在此基础上再多加一点点。
8、商洛:商洛市的彩礼钱一般要求是1到2w,下辖区县,条件好点的是要求3到5w,差点的是5到8w。
9、咸阳:大部分咸阳人的彩礼要求是在3-6w,少数会开口要10w。

二、陕西结婚彩礼钱一般给多少2021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1. 西安的彩礼在2-6W左右,西安虽是省会,但彩礼钱却不是很贵。有很多西安妹子甚至娘家倒贴,除了彩礼,还需要送礼物,通常是烟酒茶点心莲藕生肉。
2. 如果是经济条件较好的人家,会给6万左右的彩礼钱。而新娘也会给3万左右的嫁妆钱,所以实际上的开销并不算大。而亲戚朋友参加婚礼所收的礼金,一般会给新人购买家电,用作家庭启动资金,如果男方有房子,女方可以出一个车子。
3. 结婚礼金数目各地的要求都不同,有的地方是10001寓意是万里挑一,旨在表现女方的优秀;也有的是60000寓意顺顺利利;还有80000祝福对方财源滚滚。由此可见彩礼礼金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数字含有特别的寓意。

2021年陕西各地结婚彩礼一览表,陕西结婚彩礼钱一般给多少2021,今天就为大家分享到这了,相信看完上面的关于陕西的彩礼内容之后应该也有一定的了解了,不过也仅供参考哦。

热点内容
用称称嫁妆 发布:2020-09-12 19:11:27 浏览:511
五星级婚宴 发布:2020-09-12 17:55:19 浏览:511
婚礼乐队 发布:2020-09-12 20:13:00 浏览:510
太庙婚纱 发布:2020-09-12 18:59:26 浏览:510
北京摄影婚纱 发布:2020-09-12 17:43:09 浏览:509
耍新郎 发布:2020-09-12 20:11:18 浏览:508
王子婚纱摄影 发布:2020-09-12 17:52:22 浏览:508
外景简笔画 发布:2020-09-12 15:57:17 浏览:508
拍外景婚纱照 发布:2020-09-12 17:43:26 浏览:507
我们结婚了2013 发布:2020-09-12 18:42:33 浏览: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