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端午节的风俗
1、屏南端午节特殊习俗
屏南端午节特殊习俗:
端午屏南(代溪·康里)民俗文化节在宁德市屏南县代溪镇康里村举办。活动以端午祭祀为主线,贯穿印端午、舞端午、祭端午、画端午、包端午、赛端午、食端午、购端午、演端午、走端午等十多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向世人展示康里端午传统的祭祀方法和独特风俗。
康里,古称长安,后改翠峰,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国地。在这偏僻的大山里,仍保留着粽祭等较为传统的端午节习俗,被该县列为十大传统节日之一。
此次“粽情康里·古楚盛荟”端午民俗文化节由屏南县委宣传部、旅游管委会、文体新局、代溪镇联合主办,康里村两委承办。活动旨在传承古老习俗,弘扬民俗文化,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助力当地“文创”事业繁荣发展。
1、 独特“旱地龙舟” ——没有大河照样赛龙舟
端午节,各地纷纷举办民俗文化活动,最主要的一个项目就是赛龙舟,而在屏南康里村,一个位于高山半坡上的小山村,这儿没有宽阔平缓的水面,哪怕一条可以淌水的溪流也很稀罕,可当地村民却照样每年举行划龙舟比赛,据说该比赛已经有三百多年传统了。原来,他们划的不是寻常的龙舟,而是经过改造创新的“旱地龙舟”。
说来简单,就是康里先祖创造性地给龙舟安了四个滑轮,再用木棍代替船桨在地上一撑,龙舟就前进了,其余形态与传统龙舟无异,在村民集体配合下,速度还不慢呢!
2、 全村老少乐开怀 ——集体“大穿越”回古代
本次民俗文化节内容丰富,除了赛“旱地龙舟”,还有一个大项目,就是全村玩起“集体大穿越”。男女老少穿着各式各样的传统汉服、戏服在村中穿行,游客也可以免费着装体验并与村民合影,康里古村仿佛又回到了古代。
一位“女扮男装”,身着马汉戏服的村民小郑告诉记者,康里村有着传承多年的北路戏剧团,在当地小有名气,村里许多大人小孩,常年耳濡目染,颇具传统艺术细胞。
3、 奏古乐诵《离骚》 ——原汁原味的祭祀典礼
村民老郑告诉记者,康里建村600余年,至今仍保留着较为原始祭祀方法。俗传五月初五是闽王王审知忌日,旧福州府所属各县或其他府部分县都改为五月初四祭祀屈原,俗称“月四节”,所以康里的端午祭祀亦定于五月初四中午举行。
当天上午11时,由八仙、书童、道士等数个方阵组成的祭祀队伍在广场集中,他们有的护送屈原神像,有的持幡旗、挥龙旗,有的奏古乐、诵《离骚》。随后队伍沿旧村、郑氏大宗祠、门闾,行至祭祀台。待祭品摆上,祭祀正式开始。
4、 看“碰轿”观曲艺 ——粽情康里古楚民俗
当天上午,走进康里村,只见广场长龙飞舞,鼓乐齐鸣,迎在村口的长辈们正忙着给来宾及游客点吉祥雄黄印,同时敬凤凰艾茶(蛋茶);巷道内,家家插艾蒿,户户挂菖蒲,处处洋溢着浓厚的端午气息。
突然,在广场前,两队迎亲队伍“狭路相逢”,互不相让。原来,这是村民在表演还原当地传统习俗“碰轿子”:先是双方在“独木桥”上因交通拥堵导致“矛盾升级”,后经过双方长者沟通协商,两队迎亲队伍互相礼让,最终双方顺利通过。
活动期间,村中还设置了涂鸦墙,让来宾、游客创作以端午习俗与民俗事项为表现内容的即兴绘画。还举办包粽子、编百索饰物、品美食、观曲艺等丰富多样的现场互动活动,让游客乐不思蜀,亲身体验、感受康里端午民俗活动的独特魅力。
2、福建各地 小吃简介
宁 德的福鼎肉片
福鼎肉片是一道由精肉、 淀粉 等原料制成的菜品,是福建省宁德市福鼎市一种很有名的地方传统名吃,整碗肉片的香辣中流露出淡淡的香菜之味。
来福鼎的做客的人都要尝一尝福鼎肉片。肉片制作的整个过程都是 手工 操作。它取料精,工艺巧,味独特。深得人们称赞
古田水蜜桃 是福建省水蜜桃的佼佼者,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品质而闻名省内外。古田水蜜桃栽培 历史 悠久(始于公元1700年),距今300余年,当地群众自古就有种植水蜜桃的传统习惯和丰富的栽培经验。古田水蜜桃多分布于翠屏湖畔, 兔耳岭 景区周围,空气清新,气候温暖湿润,优越的生长环境为古田水蜜桃生长提供理想的栽培条件。
福州的鱼丸
古时候, 闽江 之畔有个渔民。一天,有位商人搭他的船南行经商,船出 闽江口 ,进了大海,正遇台风袭击。船入港湾避风时,不幸触礁损坏。修船耽延了时间,粮断了,天天以鱼当饭。商人叹道:"天天有鱼,食之生厌。能不能换换别的口味?"船妇说:"船上粮已断,唯有薯粉一包。"心灵手巧的船妇便把刚钓到的一条大鳗鱼,去皮除刺,把鱼肉剁细,抹上薯粉,制成丸子,煮熟一尝别有风味。 事后,这位商人回到福州,便在城里开设一家"七星小食店",特聘这位船妇为厨师,独家经营" 鱼丸汤 " 。开头,生意并不兴隆。一天,一位上京应考的举子路过此店就餐。店主热情款待,捧出鱼丸。举子食后,颇觉味道极美,便题赠一诗:
点点星斗布空稀,玉露甘香游客迷。
南疆虽有千秋饮,难得七星沁诗脾。
肉粽是福建泉州传统的地方风味小吃,端午节食俗。其选料讲究,配料多样,制作精细, 历史 悠久,味道香甜,油润不腻,色泽红黄闪亮,以独有的风味,享誉海内外。清末民国期间,市区有个"肉粽银",肉粽最为出名,还有市区浮桥头观音亭的许牛制的肉粽,顾客满座。端午节时泉州家家户户备有肉粽,供奉神明先祖。端午节吃肉粽、赛龙舟是泉州传统的风俗。泉州肉粽富有引人品尝的魅力。肉粽以香菇、虾米、芋头粒、 栗子 、猪肉(或鸡肉)、糯米 等为原料。制作时先把糯米浸后晾干,拌上卤汤、葱头油,放在锅里炒得又干又松,再与 红烧猪肉 、生栗子搅拌均匀,用竹叶包好煮烂。肉粽要趁热食用,吃时配上沙茶酱、蒜茸、 红辣酱 等调料,更是美味可口。
漳州 的蜜柚
溪蜜柚原产 福建 省漳州市 平和县 。是栽培柚类的名品。琯溪蜜柚果大无核质优,适应性强,高产,商品性佳,可谓柚中之冠,平和琯溪蜜柚系福建省平和县著名的地方传统名果,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栽培 历史 。清朝乾隆年间被列为朝廷贡品,同治皇帝赠赐"西圃信记"印章一枚及青龙旗一面,作为贡品标识和禁令。 平和一中操场据说就是专门种植品质优良的柚子当贡品呈献给清朝皇帝。
南平的建瓯光饼
建瓯光饼是福建建瓯市传统的地方名点。相传原是明代抗倭名将 戚继光 部队的干粮。后人为了纪念这位爱国将领,因名 光饼 。经历500多年的演变,传统品种有光饼、乌 糖饼 、光 肉饼 、芝麻肉饼、姜葱饼、虾肉饼、 起酥 霉肉饼、老爹饼、经魁饼等近10种。现在市场上常见的有光饼、光肉饼、 芝麻肉饼 等3种。
三明的沙县小吃
沙县 小吃由来 ,要从 夏茂镇 讲起,1990年受到“不管白猫黑猫,会抓老鼠就是好猫”的经济潮流的影响,1990年到1992年期间, 夏茂 人为了致富,想一夜暴富,开始出现全民大赌博,而为了吸引赌资,各种高利贷,日日息,50%日息等都出现了。为了让赌博继续下去,就出现了民间互助会(就是标会,现在还存在)。一般由发起人邀请若干亲友参加,定期举办。参与者每期缴纳“会费”,每期筹集的会款按约定的规则归某位会员所有(也就是谁标的息高,谁拿去)。每人一次,一会一轮回。而很多赌博的人就多弄几个会,拆东墙补西墙,以此来维持赌博的运转,但是,问题开始暴露,有的会头把钱全部卷走, 有的人 赌博赌的全输光,没钱下会,这样的连锁反应下,悲剧就发生了。不少人被 追债 ,而远离 家乡 ,有的自杀,有的被砍。逃到 外地 的人,开始为自己的生计奔波,帮人挑沙子、踩三轮车运人等等各种粗重的活。他们在干这些活时,有的发现,吃饭 成问题 ,因为他们找不到一家便宜,又方便的 地方 吃饭,他们开始 怀念家乡 小吃,速度快又便宜。不少人就琢磨着开家店,卖这些小吃。没想到还真的火了,就是这些小吃受到不少 食客 的追捧,使得一部分人不仅还了赌债,而且还赚了不少钱,他们回来告诉自己的亲戚,拖家带口的出去开小吃,在 南平 和 福州 两地, 那时候 是小吃做的最火爆的两个地方。刚开始的小吃只有扁肉和 面条 ,那时候戏称扁肉是水泥,面条是钢筋,就是靠着这两样,就使他们开始崭新的生活。后面才慢慢地加入其它小吃 品种 。小吃风气逐渐蔓延到整个县(因为此时,整个县都受到大赌博的影响,很 多人 都在寻求出路。) 不过,也因为小吃,一些80后和90后的人受到影响,因为那时流传着一句话:“不会读书,就去开小吃。”有的干脆让孩子不读书,直接跟他们父母去开小吃。也有的,就是父母去开小吃,把子女就放在爷爷奶奶或外公 外婆家 照顾,有的孩子不自觉,就走上了歧途,可以算是富了一代,害了一代。 沙县政府看小吃业发展如此迅捷,并在1998年10月注册了“沙县小吃”这一商标,开始推行小吃 文化 。 我可以说是吃 皇粮 长大的,所以我并没有去开小吃,如今的我算是个白领,钱不算多,而 我的小学 、初中的同学,有的开小吃回来,那可以叫富得流油。我时常在想,如果我也是初中毕业后就去开小吃,现在应该也算是有钱人了吧!当然只能想想,毕竟知识才重要。 小吃,确实是由夏茂人发起的,作为土生土长的夏茂人,我可以证明这一点,也希望吃沙县小吃的朋友,能记住沙县小吃的起源是夏茂镇
3、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是什么意思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的意思是: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
【出处】《乙卯重五诗》——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译文】端午节到了,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人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忙完了这些,已是太阳西斜时分,家人早把酒菜备好,他便高兴地喝起酒来。
(3)宁德端午节的风俗扩展资料
1、《乙卯重五诗》创作背景
1195年,宋宁宗庆元元年,作者71岁,在家乡绍兴隐居。“重五”,即端午节。
2、《乙卯重五诗》鉴赏
这首诗开篇点题,将时间限定在“重五”(五月初五),将地点定格为“山村”。此时此地,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有的只是节日的气氛,有的只是淳朴的民风。更何况,石榴在不知不觉间已经盛开了呢!此情此景,怎一个“好”字了得!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的诗人,今天终于暂时放下了满腹的忧愤,融入了节日的欢快气氛之中。瞧,他先吃了两角的粽子,再在高冠上插着艾枝。然后又按照依旧俗,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到了晚上,他忙完这些事情,含着微笑喝起酒来了。
念念不忘“王师北定中原日”的陆游,由于收拾山河的志向未能实现,只能像辛弃疾那样“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在欢乐中暗藏着多少伤感,在闲适中流露出多少无奈啊!
这首诗语言质朴,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那榴花繁多的山村风光,那江南端午的风俗习惯,那字里行间的闲适惬意,浮现在我们眼前,感受在我们胸间。没有装饰,所以诗美;没有做作,所以情真。这,就是诗人所说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写作境界。
3、《乙卯重五诗》作者介绍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
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
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具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词与散文成就亦高,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谓其词“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
有手定《剑南诗稿》85卷,收诗9000余首。又有《渭南文集》50卷(其中包括《入蜀记》6卷,词2卷)、《老学庵笔记》10卷及《南唐书》等。书法遒劲奔放,存世墨迹有《苦寒帖》等。
4、福建10大小吃是什么?
福建小吃是中国汉族特色小吃的一部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五代十国中原人南下和闽越族融合所形成的饮食文化。一些有特色的福建小吃包:拌面、光饼、扁食、海蛎煎等。特别是沙县小吃,全国各地都有它的身影。泉州小吃,闽南小吃的发源地。漳州小吃,中国南方唯一一个食品名城,小吃种类多而且美味可口。下面就来看看福建10大小吃,本地人爱吃,外地食客称赞,看看有没有你爱吃的。
1、蚵仔煎
蚵仔煎发源于泉州,起源是先民在无法饱食下所发明的替代粮食,是一种贫苦生活的象征,蚵仔煎据传就是这样的一种在贫穷社会之下所发明的创意料理。是闽南、台湾等地的经典小吃。蚵仔为闽南语,指牡蛎,在闽南东三角(泉、厦、漳)蚵仔煎是一道考验妇女厨艺的必备菜之一。虽然菜谱很简单,但是要做得特别好吃,还是有些难度的。不同的人炒煎出来的口味也是不同的。
2、泉州烧肉粽
泉州烧肉粽是福建泉州的地方传统风味小吃,端午节食俗。其选料讲究,配料多样,制作精细,历史悠久,味道香甜,油润不腻,色泽红黄闪亮,以独有的风味,享誉海内外。清末民国期间,市区有个"肉粽银",肉粽最为出名,还有市区浮桥头观音亭的许牛制的肉粽,顾客满座。端午节时泉州家家户户备有肉粽,供奉神明先祖。端午节吃肉粽、赛龙舟是泉州传统的风俗。
3、蛎饼
蛎饼(diā-biàng福州方言),又叫海蛎饼,福建福州特色传统风味小吃,具有浓郁的福州味, 圆形,色呈金黄,可单独食用。福州人拿蛎饼做早点下粥小菜,特别是蛎饼配吃鼎边糊,一干一稀,用大米和黄豆粉将海蛎肉、猪瘦肉、芹菜馅包起来炸制而成。成品为圆形,色呈金黄,壳酥香,馅鲜美,味荤。若与鼎边糊同吃则味道更好。在福州的大街小巷的小食摊上均有蛎饼这种点心。
4、马蹄酥
马蹄酥,雅名"香饼",是福建同安,江苏常州山西繁峙等地的著名传统小吃。马蹄酥是由面粉揉合各种材料烘烤而成的酥饼,原为唐代的宫廷食品,后流传入民间,随着岁月流转,各个地方的马蹄酥也演变出不同的馅料,形状和名称。
5、千页糕
千页糕是福建福州市的地方特色面点小吃,它如千层叠嶂,香润软糯、入口溶化,常被选作筵席的甜点。特别是福州的味和"千页糕",油润无渣、吃不粘齿,味道清甜。扬名了数十年,一直深受群众喜爱。
6、福清光饼
福清光饼是在福州麻饼(福州光饼)的基础上改良烤饼,是福建福清传统的风味小吃之一。福州十邑其他区县人称之为''福清饼,其色、香、味俱备。"缸饼"在福清所有小吃中,声名最响,影响范围最广,文化内涵也最丰富。唐代,中原南迁的福州人族谱记载其祖先来自光州(今河南潢川)。可以推断,自从唐代开始,福州便有了"火烧馍"("烙馍"),因来自光州(今潢川)而称"光饼"。
7、莆田卤面
莆田卤面是福建莆田的一道传统美食小吃,它和兴化炒米粉、炝肉、荔枝肉、海蛎煎、西天尾扁食、泗粉、 菜头饼、焖豆腐、生煎包都是莆田知名的美食,莆田卤面更是莆田历来款待亲朋好友的一道必选佳肴。莆田卤面是酒宴必不可少的一道主菜,使得莆田也有了"卤面之城"的美誉。莆田卤面又以江口卤面最为出名,一般用于重要来宾接待,被称为地道的莆田卤面。
8、寿宁米糕
寿宁米糕是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特有的一道地方名点小吃,是寿宁人的经典早餐,用一个铁皮制成的槽,倒上米浆,再炊出来,滚成一团,蘸上调配好的汤汁食用。在重阳节时米糕也成为了寿宁当地当天必吃的一样食物,是当地居民的沿袭下来的风俗。稀饭和米糕是当地居民的主要早点。常常都会有各地的人慕名而来品尝寿宁米糕。
9、炒肉糕
炒肉糕是福建省福州市的一道传统小吃。作为福州传统甜点,它也有着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故事。过去福州一带的农家人娶媳妇儿,新娘子进门接受考验的第一项厨艺就是炒肉糕了。如果做得好,这个媳妇儿也就算是合格了。炒肉糕是用地瓜粉、白糖和水调和成浆 ,然后放铁锅里用猪油炒出来的膏状甜食,色泽白透,富有弹性,形态有点像果冻。
10、泉州洪濑鸡爪泉州洪濑鸡爪源自泉州南安洪濑卤味秘方,中华名小吃洪濑鸡爪,绝卤融皇家、民间饮食风格于一体,以鸡爪、鸭、豆腐、牛肉及动物肉、内脏等等原料配以二十多种纯正名贵中草药作为卤汁,通过精心制作多道工艺,用秘方卤制而成。绝卤美食柔嫩、味美、价廉、辣而不辛,香而不腻,在我国久负盛名,历史悠久,在小吃之乡的闽南名叫:绝卤 ,最盛行于福建闽南一带。
5、端午节可以送鱼虾吗?
端午节可以送鱼虾的呀,那鱼虾都是特别好的,鲜美的食物,那送给亲戚朋友躲特别的好。
6、福建省宁德市有什么风土人情
宁德传统节日风俗
一、祭灶神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灶神,宁德农村如赤溪、霍童都是二十三祭灶神而宁德市区大部分是二十四祭灶神少部分是二十三祭灶神。祭灶神的供品有水果、糖等。糖俗称“灶神糖”现在有包装的也有小作坊自己做的。买糖是为了粘住灶神的唇让他上天时说好话因为民间传说农历二十四一过完灶神就要上天向玉帝汇报这家一年的行为来判断给予惩罚和奖赏。祭灶神是在吃完晚饭后一般是18点半开始,现在大都是买一张印刷有灶神的画像粘在灶台上把去年的那张撕下连同元宝一起烧了。先把摆供品的地方擦拭干净后摆上供品、倒满酒。家中妇女点上香烛先祭拜天地,如果家中供有其他神再祭拜其他神最后祭拜灶神。妇女会手拿着香对灶神说上几句好话比如灶神您多吃多喝到天上去时帮我家说好话。后插上香、点上蜡烛然后放鞭炮祭灶神开始。过大概二十分钟后烧元宝再说上几句好话,等元宝烧完后再放一次鞭炮送灶神上天说明祭灶神结束。家中妇女会把供品分给小孩吃,有些家庭会把糖留到过年。
祭灶神后到除夕前是过年前最繁忙的要蒸年糕、做芋泥、打扫房子、准备年货等等,现在简便多了去街上或超市购买就行了。
二、除夕
早上购物那是一年中最热闹的可以说是人山人海。商家从凌晨4、5点开始准备到早上7点至8点钟是最多人的。以前没有专门的市场就在街上售卖现在大多到超市、市场购买但不变的都要买豆腐因为豆腐(宁德话发音)与宁德话“都有”谐音预示一年什么都有讨个好兆头。在宁德每逢传统节日都要祭神和祭祖先以预示与天地同庆与祖先同庆。春节更不例外,到了早上10点钟左右开始摆上供品祭神。这时供品就丰富了有水果、年糕、鱼丸、虾等。下午没事看电视准备过年东西,把上午的供品撤回换供品再摆上桌子这时供品就简单了有水果、烛台、香炉、干货如木耳、咸面、腐竹。水果、干货各五份、酒杯十三个、茶杯泡好茶三杯、酒壶两个、烛台两个、香炉一个。晚上洗澡洗衣服然后一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饭。吃完年夜饭现在大多看电视如看春晚、看电影之类的。到了临近0点时点上香烛放鞭炮、烟火,0点过后回去睡觉但不关厨房的灯。除夕至大年初七晚上一直不关灯。
大年初一 早上妇女6点多起来先准备早大都吃素可以是面、黄果。在吃早饭前再点上香烛放上鞭炮,一家人吃完早饭就要外出了。在出去前放上鞭炮,宁德就那么大整个逛一圈刚好回来吃午饭。一家人在逛街时会去宫庙点上香烛放上鞭炮。
四、大年初二至初四 走亲访友 在此期间家中不用点香烛。在大年初五前不能向外倒垃圾因为会丢失财运。
五、大年初五商家开始营业在开门营业前放上鞭炮。然后生活逐渐恢复正常。以前有抓游神允许除夕至初七之间游神,宁德地方不大可宫庙甚多在八天内游完那可不容易而且要选日子、看天气。游神大多在晚上开始,现在政策还好没那么紧凑了。
六、元宵节 这天吃汤圆可在宁德不怎么流行吃汤圆流行吃水粉、米粉。这天同时是奶娘陈靖姑的诞辰,在宁德只要是供奉有奶娘的宫庙都会请吹班来助兴。同时这天年满16虚岁的会举行过关仪式现在大多数奶娘宫正月十四举行过关仪式及庆祝奶娘诞辰正月十五奶娘巡游。过关仪式供品有黄果、寿桃、红曲酒、蜡烛等,在祭拜完奶娘后年满16虚岁的人双手各拿一个蜡烛从奶娘宫大门一直拿到自家大门。到自家大门后放鞭炮,蜡烛拿到年满16虚岁的人房间中直至蜡烛熄灭。亲戚朋友会送给年满16虚岁的钱、衣服、黄果等。现在我所知道在宁德只有南门桥头下登龙境奶娘宫比较传统,正月十二到十三举行请香火仪还会派人去古田临水宫祖庙参加请香火仪式于正月十四早上回来。正月十四举行过关仪式及庆祝奶娘诞辰,正月十五中午奶娘巡游。另外元宵节的活动还猜灯迷。
七、清明节 这节日是祭拜打扫祖先坟墓的。一般是早上吃完早饭后就开始拿锄头、扫把等工具及供品有蜡烛、香、元宝、纸钱、水果、水粉等。祭奠人员先把坟墓周围杂草等清除打扫干净,后摆上供品放上鞭炮过大概半小时后烧纸钱和元宝再放上鞭炮扫墓结束收拾供品下山。有句古诗是这样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八、 端午节这节日是纪念屈原的可在宁德没见到纪念屈原的活动,更多的是驱毒防疫的活动。端午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早上购买供品有鱼丸、鱼、虾等和艾草、硫磺香。先祭拜祖先后,中午一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必须吃“红头菜”。吃完饭后在门两边插艾草等艾草被风干后艾草叶子熬汤可治肚子疼。在水沟、每个房间插硫磺香。以前每家每户包粽子现在已经很少有自己包粽子大都去市场、超市购买。汉族的粽子是三角形的而畲族的是长方形的。粽子的馅依据个人口味不同而不一样,主要有花生、豆沙、瘦肉、蜜枣等馅。经过高温闷煮的粽子放在通风阴凉处二十天内不会坏。端午节这天漳湾、八都等临近江河的乡镇会举办划龙舟比赛而在宁德市区没有划龙舟不知以前有没有。
九、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俗称鬼节据说这天地府会把鬼放出供人间子孙祭拜。在鬼节到来之前家中会买好冥币并且折成金元宝形状在放开弄一张张的冥币,把粗纸撕成条状一起烧供祖先享用,这天家中会摆席供品有蜡烛、元宝、水果、酒、饭、虾螃蟹等。摆好给祖先享用大概一个小时后开始烧纸钱,纸钱不仅要给祖先享用还要给替你祖先抬钱的“渔夫”钱俗称小费。供品摆好后放一次鞭炮烧完纸钱再放一次鞭炮以恭迎祖先的到来和欢送祖先离开。晚上家中会摆酒席请亲戚朋友来家中享用。农历七月十六日会在路边用竹圆匾摆上饭、蜡烛、香供孤魂野鬼享用过大概半小时后烧元宝并且会说上几句好话如:你好好享用到地府后再转世投胎做人,不要吓唬人。当烧完纸钱后放鞭炮恭送孤魂野鬼回地府,然后把供品扔了。
十、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摆上水果、月饼等供祖先享用。晚上一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但不能少水粉或米线,吃完团圆饭一家人逛街猜灯迷。因为中秋节是戚继光收复宁德县城的日子从前作为迷惑倭寇的曳石(一人坐在木板上几个人拉人走因为以前路大都用石头铺成所以称曳石)流传了下来成了庆祝中秋佳节和庆祝戚继光收复宁德县城的娱乐活动。现在宁德市区没有举办曳石活动,在漳湾和霞浦有曳石活动。
十一、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要登高爬山而且要在山上摆供品。烧完元宝之后在山上过夜据说天上神仙会下来托梦给你会有好运。
十二、冬至 公历十二月二十三左右,这天因为是一年中黑夜最长白昼最短所以要补充营养。这天在宁德要吃糍粑或汤圆。先把糯米、大米按照一定比例加上水浸上半天时间捞出后放到碾米机上碾成水状,装入布袋中用石头等重物压挤出水直至成块状。把块状物拿出搓成你所要的形状放入热水煮沸后捞出添加你所喜欢的配料即可。
7、在我们家乡宁德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如春节这些
一、祭灶神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灶神,宁德农村如赤溪、霍童都是二十三祭灶神而宁德市区大部分是二十四祭灶神少部分是二十三祭灶神。祭灶神的供品有水果、糖等。糖俗称“灶神糖”现在有包装的也有小作坊自己做的。买糖是为了粘住灶神的唇让他上天时说好话因为民间传说农历二十四一过完灶神就要上天向玉帝汇报这家一年的行为来判断给予惩罚和奖赏。祭灶神是在吃完晚饭后一般是18点半开始,现在大都是买一张印刷有灶神的画像粘在灶台上把去年的那张撕下连同元宝一起烧了。先把摆供品的地方擦拭干净后摆上供品、倒满酒。家中妇女点上香烛先祭拜天地,如果家中供有其他神再祭拜其他神最后祭拜灶神。妇女会手拿着香对灶神说上几句好话比如灶神您多吃多喝到天上去时帮我家说好话。后插上香、点上蜡烛然后放鞭炮祭灶神开始。过大概二十分钟后烧元宝再说上几句好话,等元宝烧完后再放一次鞭炮送灶神上天说明祭灶神结束。家中妇女会把供品分给小孩吃,有些家庭会把糖留到过年。
祭灶神后到除夕前是过年前最繁忙的要蒸年糕、做芋泥、打扫房子、准备年货等等,现在简便多了去街上或超市购买就行了。
二、除夕
早上购物那是一年中最热闹的可以说是人山人海。商家从凌晨4、5点开始准备到早上7点至8点钟是最多人的。以前没有专门的市场就在街上售卖现在大多到超市、市场购买但不变的都要买豆腐因为豆腐(宁德话发音)与宁德话“都有”谐音预示一年什么都有讨个好兆头。在宁德每逢传统节日都要祭神和祭祖先以预示与天地同庆与祖先同庆。春节更不例外,到了早上10点钟左右开始摆上供品祭神。这时供品就丰富了有水果、年糕、鱼丸、虾等。下午没事看电视准备过年东西,把上午的供品撤回换供品再摆上桌子这时供品就简单了有水果、烛台、香炉、干货如木耳、咸面、腐竹。水果、干货各五份、酒杯十三个、茶杯泡好茶三杯、酒壶两个、烛台两个、香炉一个。晚上洗澡洗衣服然后一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饭。吃完年夜饭现在大多看电视如看春晚、看电影之类的。到了临近0点时点上香烛放鞭炮、烟火,0点过后回去睡觉但不关厨房的灯。除夕至大年初七晚上一直不关灯。
大年初一 早上妇女6点多起来先准备早大都吃素可以是面、黄果。在吃早饭前再点上香烛放上鞭炮,一家人吃完早饭就要外出了。在出去前放上鞭炮,宁德就那么大整个逛一圈刚好回来吃午饭。一家人在逛街时会去宫庙点上香烛放上鞭炮。
四、大年初二至初四 走亲访友 在此期间家中不用点香烛。在大年初五前不能向外倒垃圾因为会丢失财运。
五、大年初五商家开始营业在开门营业前放上鞭炮。然后生活逐渐恢复正常。以前有抓游神允许除夕至初七之间游神,宁德地方不大可宫庙甚多在八天内游完那可不容易而且要选日子、看天气。游神大多在晚上开始,现在政策还好没那么紧凑了。
六、元宵节 这天吃汤圆可在宁德不怎么流行吃汤圆流行吃水粉、米粉。这天同时是奶娘陈靖姑的诞辰,在宁德只要是供奉有奶娘的宫庙都会请吹班来助兴。同时这天年满16虚岁的会举行过关仪式现在大多数奶娘宫正月十四举行过关仪式及庆祝奶娘诞辰正月十五奶娘巡游。过关仪式供品有黄果、寿桃、红曲酒、蜡烛等,在祭拜完奶娘后年满16虚岁的人双手各拿一个蜡烛从奶娘宫大门一直拿到自家大门。到自家大门后放鞭炮,蜡烛拿到年满16虚岁的人房间中直至蜡烛熄灭。亲戚朋友会送给年满16虚岁的钱、衣服、黄果等。现在我所知道在宁德只有南门桥头下登龙境奶娘宫比较传统,正月十二到十三举行请香火仪还会派人去古田临水宫祖庙参加请香火仪式于正月十四早上回来。正月十四举行过关仪式及庆祝奶娘诞辰,正月十五中午奶娘巡游。另外元宵节的活动还猜灯迷。
七、清明节 这节日是祭拜打扫祖先坟墓的。一般是早上吃完早饭后就开始拿锄头、扫把等工具及供品有蜡烛、香、元宝、纸钱、水果、水粉等。祭奠人员先把坟墓周围杂草等清除打扫干净,后摆上供品放上鞭炮过大概半小时后烧纸钱和元宝再放上鞭炮扫墓结束收拾供品下山。有句古诗是这样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八、 端午节这节日是纪念屈原的可在宁德没见到纪念屈原的活动,更多的是驱毒防疫的活动。端午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早上购买供品有鱼丸、鱼、虾等和艾草、硫磺香。先祭拜祖先后,中午一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必须吃“红头菜”。吃完饭后在门两边插艾草等艾草被风干后艾草叶子熬汤可治肚子疼。在水沟、每个房间插硫磺香。以前每家每户包粽子现在已经很少有自己包粽子大都去市场、超市购买。汉族的粽子是三角形的而畲族的是长方形的。粽子的馅依据个人口味不同而不一样,主要有花生、豆沙、瘦肉、蜜枣等馅。经过高温闷煮的粽子放在通风阴凉处二十天内不会坏。端午节这天漳湾、八都等临近江河的乡镇会举办划龙舟比赛而在宁德市区没有划龙舟不知以前有没有。
九、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俗称鬼节据说这天地府会把鬼放出供人间子孙祭拜。在鬼节到来之前家中会买好冥币并且折成金元宝形状在放开弄一张张的冥币,把粗纸撕成条状一起烧供祖先享用,这天家中会摆席供品有蜡烛、元宝、水果、酒、饭、虾螃蟹等。摆好给祖先享用大概一个小时后开始烧纸钱,纸钱不仅要给祖先享用还要给替你祖先抬钱的“渔夫”钱俗称小费。供品摆好后放一次鞭炮烧完纸钱再放一次鞭炮以恭迎祖先的到来和欢送祖先离开。晚上家中会摆酒席请亲戚朋友来家中享用。农历七月十六日会在路边用竹圆匾摆上饭、蜡烛、香供孤魂野鬼享用过大概半小时后烧元宝并且会说上几句好话如:你好好享用到地府后再转世投胎做人,不要吓唬人。当烧完纸钱后放鞭炮恭送孤魂野鬼回地府,然后把供品扔了。
十、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摆上水果、月饼等供祖先享用。晚上一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但不能少水粉或米线,吃完团圆饭一家人逛街猜灯迷。因为中秋节是戚继光收复宁德县城的日子从前作为迷惑倭寇的曳石(一人坐在木板上几个人拉人走因为以前路大都用石头铺成所以称曳石)流传了下来成了庆祝中秋佳节和庆祝戚继光收复宁德县城的娱乐活动。现在宁德市区没有举办曳石活动,在漳湾和霞浦有曳石活动。
十一、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要登高爬山而且要在山上摆供品。烧完元宝之后在山上过夜据说天上神仙会下来托梦给你会有好运。
十二、冬至 公历十二月二十三左右,这天因为是一年中黑夜最长白昼最短所以要补充营养。这天在宁德要吃糍粑或汤圆。先把糯米、大米按照一定比例加上水浸上半天时间捞出后放到碾米机上碾成水状,装入布袋中用石头等重物压挤出水直至成块状。把块状物拿出搓成你所要的形状放入热水煮沸后捞出添加你所喜欢的配料即可。
8、福建人民生活习俗
福建畲族民俗风情——生活习俗 清代以前,畲族古住房大多是以竹子为架搭成的"悬草寮"。这种茅寮称"千柱落脚"或称"千枝落地",四面通风,呈"介"字形。架料多缚成框格型,寮面的悬草也是打成草匾之后盖上。大多没有隔间,前后开门,不开窗户,没有烟囱,一般占地面积20平方米左右,寮高3米,墙高2米左右。有的山寮成"人"形,仅在寮中央竖1排3--5根树叉,叉上架着横杠,两边斜靠若干木条,扎上横条(竹片),覆盖茅草而成。茅寮结构低矮,阳光不足,泥土地面,十分潮湿。清代,畲族地区才出现"土墙厝"。土墙厝为土木结构,四方筑墙,屋架直接置在山墙上,屋顶呈"人"字形,盖以瓦片,有4扇、6扇、8扇之分。福安社口坑里畲族村曾有过1座10扇的土墙厝,可住20--30户。近代畲家住宅与汉族民居格局大致相同,为土木建筑,朴实无华,极少装饰品,而且大多随势造间,极少见斜门、假窗和粗糙的"石敢当"等镇凶化吉加物。畲族传统宅院注重土墙墙体的厚实,墙上一般不开窗或者只开小窗,以便避风防盗。一般畲村的周围都植有松、杉、樟、榕、柯、枫等乔木。畲族也有以阴阳八卦选择宅地的职业性风水师,他们的理论大致与汉族风水师相同。1949年后,畲族住宅以土木结构为主,住房的建筑和使用格局有所改善。1978年后,随着畲村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出现砖木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新式住宅。1978--1992年,据全区141个畲族村调查:新建住宅1036幢,建筑面积15.85万平方米,大多为砖木、钢混结构的新式住宅。 【服装习俗】历史上畲族男女服装多用苎布和棉布缝制。服装颜色多为青黑或蓝色。男装式样和汉族大致相同,女装却与汉族区别较大,但其款式在区内各县大同小异。1949年后,随社会生活水准的提高,畲族男女青年平时服装的款式、选用布质和汉族无大差别,只在婚礼和节日喜庆活动场合仍穿用传统服装。民国及其以前,畲族男子传统服装为青黑或蓝色的大襟布衫。夏天穿用的大襟苎布衫用耐汗、耐磨、通风透气性能好的苎布缝制而成。其款式为对襟、无领,仅用蓝布镶领口,两肩上衬有棉布“搭肩”。苎布衫因其袖子长短之别,又分成长袖和短袖两种。夏天穿短褂较普遍。夏天男子所穿短裤,亦用苎布或棉布缝制而成。冬天畲族男子穿的大襟布衫,多用棉布缝制,故又称棉布衫,款式和苎布衫相同。冬天老人还加穿夹袄或棉袄,其式样均为中间开襟。要是出门做客就穿“钱吊”,中间开襟,两边腰间备有口袋,用以藏放钱物。缺棉布的就用双重苎麻缝成“马夹”穿用。冬天男子穿青、蓝的棉布长裤,裤子为直筒式,裤筒大,不论短裤或长裤,裤腰均接有15厘米的不同颜色棉布作“裤头”。腰带用布带。男婚礼服装是红顶黑缎官帽(清代官帽),青色长衫,其襟、胸前绣花纹饰,青色布靴。除官帽、布花族内借用外,一般男子结婚都缝一件青色长衫。畲族妇女传统衣服为黑色,向右开襟,其具体款式又因县而异。福鼎式,通常称福宁东路装,上衣分大领和小领。大领中部最高处4--5厘米,多用水红、水绿做底色,加绣花纹。领口装饰有2颗约2厘米粗的红绒球,球心镶有各色料珠,俗称杨梅花,球底托十几片布叶子,有的盛装背后还有银饰小薄片,胸前右边绣有图案,大襟上钉有两条长过衣裾的红色飘带,袖口以红、绿色布(或用绸)条滚边。有的少女装不绣花,只用印花红布缝在服斗上。霞浦式,又称福宁西路式,流行于霞浦县西、南、中部和东部畲村及福安东部地区。其特点在于前后衣片长度完全相同,也是大襟式,有服斗和系带,可两面翻穿,逢年过节或外出做客穿正面,平日在家或外出劳动穿反面。领口低窄,中部最高处约2厘米。大襟一般是20厘米,服斗12厘米。服斗的刺绣集中在上角,左右侧均延伸至中线,右侧尽襟边,斜长16厘米,垂直6.5厘米,宽1--10多厘米不等,由1--3组图案组成,每组称“池”,宽1--3厘米,以红色为主。习惯以所绣组数,分称“一红衣”;或按领口绣花,分为“花领”、“一行领”、“二行领”、“三行领”。青年妇女所穿的服斗绣花偏宽,最宽的“三红衣”三组花样并列10厘米以上,领口多为花领,绣工特别精细,多作为盛装、礼服。老妇和少女所穿的则偏窄,多只绣一条1厘米左右的小花边,反面服斗及领口都没有绣花,只在袖口、两侧衣衩内缘添条、套肩、系带和相应部镶蓝色布条。福安式,福安大部地区及宁德市畲族女装,纹样较简单,只在衣领上饰水红、黄、绿等虎牙纹,服斗上镶有一条3--4厘米宽的红布边,下端靠袖头处才绣以三角隅花纹(相传是当年高辛帝赐时盖的金印),两边袖口各缝一块1寸多宽的红布。此外,女裤与当地汉族类似,旧时是大裤头、大裤管、没有口袋的“便裤”,多为黑色,有的长度稍短,称“半长裤”。畲族妇女还有绑扎两脚的传统习惯,其绑腿又叫脚绑或脚暖,兼作防护、保暖之用。整幅呈三角形,宽29厘米,长55厘米,多以白色龙头布缝制,末端有红色缨络和紫红色长襟。20世纪70年代后,绑腿已少见。此外围裙亦因县有别,西路式(霞浦式)围裙,裙身色黑,呈梯扇形,长(高)33厘米、上宽33厘米、下宽160厘米,正中12厘米外两侧有对称的折迭,每侧5--7条,每条宽0.7厘米、长5厘米,与裙身相等,折上有刺绣。两侧边缘滚镶蓝色窄添条。两侧和上方均滚镶红、黄、蓝、白、绿多种颜色相同的添条,排列成彩边,紧靠彩边外绣有图案。裙头蓝色,宽6.5厘米,两端系有白色素面棉线织带,宽约4.5--6厘米,长约2米,呈须穗状。少女穿用的围裙多系水红色,或宽边织花还带。福鼎式围裙大体与西路式相似,但裙身多呈长方形,长40厘米、宽47厘米。裙身上中部用淡绿色绸布作装饰,节日穿用围裙则加绣花。裙带均为织有几何图案或水波纹花带。畲族妇女举行婚礼和逝世时穿的专用长裙叫大裙。黑色、素面、四褶,长至脚背,分筒式和围式两种,与上衣配套,束以宽大的绸布腰或系配色大绸花。有的大裙改用红色布料缝制,束以红绸结的大绸花。1949年后,随社会发展,畲族传统服装除中老年妇女还保留穿用外,青年男女只在婚嫁及重大喜庆活动时才穿着。其布质追求时尚,刺绣更趋精细。而平时穿用服饰和汉族无大差异。 【帽鞋习俗】黑缎官帽 ∷ 俗称“红缨帽”或“红包帽”,是畲族男子专用礼帽,整体青黑,宽沿外敞,顶缀2厘米大的铜质球或红布球,球顶下垂以红线编成的缨穗。民国后用圆沿礼帽,在举行婚礼或逝世时穿戴。凤冠军 ∷ 又称公主顶,是畲族妇女举行婚礼和逝世时戴的头饰。尖顶圆口,戴于发髻上,以红绸带或料珠串扣于下颊。冠体内层竹箨圈制,外蒙黑或深色布,正中上部装有精致银框小方镜,并配微形剪、尺、书、镜等物件,冠顶用竹篾编织成塔形骨架,外蒙红布,缀大小不一银片,上部后侧及两侧,名缀挂一蝶银饰上名缀五串小银片,两端饰玻璃珠,顶端饰有2片三角银片和红缨络,银片上錾有吉祥纹。婚礼用凤冠系有遮面银饰,俗称“线须”,由一长方形银牌和九串银饰薄片组成,整体若帘,垂挂面前,银牌有“双龙抢球”图案,银片则为鱼、石榴、梅花等吉祥图案。鞋子 ∷ 传统穿圆口黑布厚底(或木底)有鼻鞋,鞋面上折有一道红色中脊为单鼻鞋,系女性穿用,鞋口边缘镶以红、黄、绿等色边线。鞋面折有两道中脊的为双鼻鞋,系男性穿用。传统有鼻鞋民国后渐少见,大多数用作丧服,婚礼则穿长靴。【发式习俗】畲族男子发式与汉族无异,女子传统发式不同于汉族妇女。畲族已婚妇女发式样 霞浦为古典“盘龙髻”式(又称凤凰髻),式样复杂,夹以大量假发扎成。梳扎时,先把头发分为前后两部,后部约占三分之二。其间置放一支长约20厘米,直径3厘米裹着黑布的竹箨卷筒,其中段用红线扎紧往上折,呈斜角,使头发膨松在后脑勺部位,呈瓜辫形,前端与假发用红绒线扎紧,让假发至前顶呈侧扁型垂下;前部头发分成左右两股,旋成小股,从左住右绕于头顶,呈螺旋状,用发夹固定,最后用大银笄横贯发顶中央,形成昂扬屈曲、独具一格的盘龙状高髻。宁德北部和福安一带畲族妇女头发则从后脑勺梳起,向上盘旋绕头盖一匝,高达脸部的二分之一,如截筒高帽一般,脑后呈瓜瓣状,发间环束数根深红色的红线。顶部压一条两指宽的银簪,并插银耳扒、豪猪簪各1枚,俗称“凤凰中”。福鼎一带畲族妇女梳头不掺假发,仅梳本身的长发于脑后成面包型,罩以黑色网纱,插上银簪等饰物。畲族未婚少女发式 福安畲族少女过16岁,头发亦梳成截筒高帽形状,但顶部不压以银簪而以一束红绒线缠在右额前。宁德与霞浦畲族少女则把头发围成圆形,额前留若干刘海,以红绒线夹上两支银笄。福鼎畲族少女头发围成圆形后,右侧斜插1条银簪,在簪子上垂下缨络状绒线。其他 畲族妇女发际所系黑色、蓝色、红色绒线环束,标志老、中、青不同年龄的身份,丧偶的妇女还用绿色的绒线圈头。【首饰习俗】头笄 ∷ 俗称“髻簪”或“横钯”,横贯于盘龙髻端,长约10厘米。两片相连的垂叶,上錾凿花纹。这种头笄样式,系代代相传,不容更改。银簪 ∷ 用1枚银元锻成,两指宽,10厘米长,如目鱼骨形状,上錾花纹,供横栓发顶紧发用。 头花 ∷ 插于发际装饰品。婚礼用的头花,三朵一组,上镂人物、动物图案,制作精细。耳环耳牌 ∷ 与盘龙髻配套用,耳环通常制成翻转问号形状;耳牌,近耳处为曲形钧,下挂银牌。【饮食习俗】平时畲族饮食和当地汉族相同,主食大米和甘薯米,杂粮有麦、高粱、小米、玉米、鸭爪稗以及南瓜、马铃薯、芋头等。副食有竹笋、蔬菜、野菇、野菜、鱼、肉、蛋等。节日食品较有特色,主要有乌米饭、菅叶粽和糍粑等。乌米饭 ∷ 为农历三月三食用。乌米饭的制法,是用山上的一种野生植物乌稔树(杜鹃科,乌饭树)的叶子,放到石臼舂碎后,贮到布袋里,连袋放到铁镬里,加适量的水熬汤,让它释出紫黑色的汤汁来,而后去掉袋里叶渣,将精选的糯米泡进汤进汁里,几小时后,捞起放到木甑里蒸熟即成。乌米饭色泽乌黑发蓝,香软可口。由于乌稔能起开脾、防腐作用。故将乌米饭放在通风阴凉处,数日不腐。食用乌米饭有准备春耕,迎接丰收的象征意义。 菅时粽 ∷ 俗称“菅粽”,通常在端阳节和龙节时食用。将精选优质糯米倒入黄碱水里浸泡若干小时,拿两片菅叶对折成一条槽底,而后舀碱水泡过的糯米放叶槽中,成为一条20厘米长玉米棒子状的菅叶粽,放到锅里煮十余小时遂成。每逢端午节,菅粽供敬祭祖宗外,还用以馈赠亲友。 糍粑 ∷ 畲族过年、做“七月半”和冬节都要制糍,取意时(糍)来运转,生活年年(粘粘)甜。糍粑的做法是:将浸泡一天后的糯米滤干水,放到木甑里蒸熟。倒入石臼捣烂,捏成小团或饼状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