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所有风俗
1、江苏徐州过年的习俗?
过年习俗应该都差不多吧。
2、徐州风俗有哪些
正月十五赏灯:正月十五赏灯,徐州城中点灯、放炮竹、点“滴溜金儿”。往东至古邳、邳县一带,鞭炮和灯少了,多出了“抛扫帚”火把的游戏。再往东至新沂一带,活动方式与邳县略同,但玩火把的时间,却是在二月初二日。
娶亲习俗:娶亲之日,徐州一带女方必须在中午12时前到达男家,但丰县西北数乡、新沂东南部数乡,女方到达男家的时间则必须在日落之后。
腊八粥:腊八这一天,人们要吃一顿腊八粥,是千百年来流传的习俗。所谓腊八粥,就是以糯米和赤豆、红枣、桂圆、莲子、花生等杂粮干果熬成的粥。民俗把这一天叫“小年”。腊八粥有这样的成分是顺应农民预祝来年五谷丰登之意。
二月二龙抬头:二月初二龙抬头日,徐州城中祭福神(土地老爷),爆米花、炒糖豆表示惊蛰打雷。用柴木灰圈仓,仓中放铜元,以祈富贵,并用敲床桄、照烛光的方式诅咒毒虫。邳县一带,用草木灰圈仓,仓中埋五谷杂粮,祈五谷丰登,炒米花、糖豆表示炒死害虫。
伏羊节:是中国传统美食节日,于每年传统农历初伏之日开始,至末伏结束,持续一个月。“伏天吃伏羊”在徐州地区有悠久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尧舜时期。徐州地区民间就有“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的说法。
(2)徐州所有风俗扩展资料
“伏羊节”的发展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伏羊节”之所以形成并得到社会各方的广泛响应,正是因为它已经具有了历史传承和族群认同的意义。徐州对这个久远的传统赋予了本身的情感内蕴,并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从而在改造和创新的过程中表现出凝聚力和向心力。
尽管“伏羊节”在文化内涵上无法与徐州的非物质文化相比,但它对维系徐州人饮食传统、打造徐州全新面貌的饮食文化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不仅让广大民众积极地参与到各种极富饮食特色的实践当中,并通过节日的形式使民众深入认识徐州的饮食文化和风俗魅力。
其次,“伏羊节”这一地方节日有助于徐州城市形象的打造。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徐州的“两汉”文化胜地的地位面临各种挑战,要想继续坚持城市的特色,就必须发掘更有创新价值的东西,因此,寻找地域特色赋予的民俗传统体现出非凡的价值。
3、徐州有那些风俗?
除了和中国大部分地区一样的,春节端午等以外,
还有我们独有的伏羊节,啤酒节,忌彭祖,拜刘邦等,
梆子戏和柳琴戏 槐花节 马庄民俗文化节 中国徐州汉文化国际旅游节
古来民俗尚武
徐州体育项目众多,古来民俗尚武。4000年前称“大彭国”时,即有了彭祖气功。春秋时期,游泳活动颇盛。汉画像石中有举重、摔跤、狩猎、六博、武术等生动刻绘。这些活动项目历代相传,经久不衰。徐州市于1958年获“全国学校体育红旗市”称号。沛县、铜山县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县,徐州市两次被评为全国“田径之乡”,向国家、省队等培养输送的运动员达650人,宫鲁鸣、邢爱兰等参加了第二十四届奥运会比赛。古代足球活动于清代中叶基本停止,但徐州沛县尚有此活动。徐州也获得“足球城”的称号。沛县素有“武术之乡”之称,且武术流派多,拳路广,武术活动具有传统性。邳州 老城西北方,有一个祁家村。因为这个村里的人世代喜爱下象棋,被称为“棋村”。 ◆正月十五赏灯 正月十五赏灯,徐州城中点灯、放炮竹、点“滴溜金儿”。往东至古邳、邳县一带,鞭炮和灯少了,多出了“抛扫帚”火把的游戏。再往东至新沂一带,活动方式与邳县略同,但玩火把的时间,却是在二月初二日。 ◆娶亲习俗 娶亲之日,徐州一带女方必须在中午12时前到达男家,但丰县西北数乡、新沂东南部数乡,女方到达男家的时间则必须在日落之后。
求雨习俗 遇旱求雨,徐州西部到龙王庙烧香、抬龙王像游街求祈,认为“龙王一张嘴,遍地都是水”。往东至邳县,求龙王以外,又加上了求渊德公的内容。再往东至新沂,求龙王仅是第一步,随着旱情的加重,依次再求渊德公,求关圣帝君和地藏王菩萨。 ◆二月二龙抬头 二月初二龙抬头日,徐州城中祭福神(土地老爷),爆米花、炒糖豆表示惊蜇打雷。用柴木灰圈仓,仓中放铜元,以祈富贵,并用敲床桄、照烛光的方式诅咒毒虫。邳 县一带,用草木灰圈仓,仓中埋五谷杂粮,祈五谷丰登,炒米花、糖豆表示炒死害虫。再往东至新沂一带,草木灰圈的仓中放炒熟了的杂粮,引鸟雀来啄食,名为“吃虫”,以为可以使农作物免遭虫害。
生活习俗 服饰 男子均穿长袍马褂,女子上穿大襟袄、大襟衫,腰系长裙,下穿长裤。 颜色 老年人多尚黑色,中青年爱穿蓝色,少儿服装多尚红绿鲜艳的服装。 鞋 徐州人穿鞋盛行“双道脸” 帽子 男子多毡帽、瓜皮帽、礼帽、草帽、女子多项蓝布手巾或表丝巾,儿童有“福巾”、“老头帽”。 居住 传统上讲究住”四合房“,一般城市居民,多是数家同住一大杂院
“腊八粥” 据民俗学家的介绍,农历十二月吃“腊八粥”和中秋吃月饼、端午吃粽子、重阳吃糕等习俗是同样重要的风俗习惯。每到腊八这一天,人们都要吃一顿别具风兜睦鞍?粥,这也是千百年来流传的习俗。所谓腊八粥,就是以糯米和赤豆、红枣、桂圆、莲子、花生等杂粮干果熬成的粥。民俗把这一天叫“小年”。据说,“腊八粥”(又称腊八饭)有这样的成分是顺应农民预祝来年五谷丰登之意。 关于腊八粥的来源还有另一种说法,即腊八是佛教的节日。相传农历十二月初八是释迦牟尼的成道日,佛寺于是日举行诵经,并效法佛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取香谷及果实等造粥供佛,名“腊八粥”。后演变为一种民间习俗,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这 一天吃腊八粥有庆丰收之意。
谢谢观看,
4、徐州有哪些独特风俗
正月十五城中点灯、点“滴溜金儿”;娶亲之日,女方要在中午12点前到达男方家;二月二龙城中祭福神,做爆米花、炒糖豆、用柴木灰圈仓、仓中放铜元,以祈富贵;每年农历初伏之日开始,至末伏结束为伏羊节。
徐州有哪些独特风俗
二月二龙抬头这天徐州城中祭福神、爆米花、炒糖豆以表示惊蛰打雷,炒死害虫;用柴木灰圈仓,仓中放铜元,以祈富贵;用敲床桄、照烛光的方式诅咒毒虫;用草木灰圈仓,仓中埋五谷杂粮的方式祈求五谷丰登。
徐州在伏羊天吃羊已经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尧舜时期。徐州民间就有“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的说法。
5、徐州有哪些独特风俗?
徐州比较有名的就是伏羊节,这是属于徐州人自己的节日。
徐州伏羊节是于每年入伏之季,即初伏之日开始,持续一个月。按农历的节气推算,“夏至”后第三个庚(一庚九天)日为“初伏”。
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三伏”,即“末伏”。在这一个月里,徐州的人们集中在各个酒店,饭庄以及专门的羊肉馆,烧烤摊,吃羊肉,喝羊肉汤,故曰吃伏羊。
吃伏羊的作用
吃羊肉,喝羊肉汤就是“发汗”的。
冬日里吃着热腾腾的羊肉是再好不过的美食,徐州人偏要反其道而行,在一年中最热的伏天吃加了很多辣椒的红油羊肉,自古以来兵家必争之地的人民百姓自古流传下来的精神。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徐州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羊肉
6、徐州风俗有哪些
徐州比较有名的就是伏羊节啊,这是属于徐州人自己的节日。 徐州伏羊节是于每年入伏之季,即初伏之日开始,持续一个月。按农历的节气推算,“夏至”后第三个庚(一庚九天)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三伏”,即“末伏”。在这一个月里,徐州的人们集中在各个酒店,饭庄以及专门的羊肉馆,烧烤摊,吃羊肉,喝羊肉汤,故曰吃伏羊。 吃伏羊的作用 众所周知,吃羊肉,喝羊肉汤就是“发汗”的。冬日里吃着热腾腾的羊肉是再好不过的美食,徐州人偏要反其道而行,在一年中最热的伏天吃加了很多辣椒的红油羊肉,自古以来兵家必争之地的人民百姓自古流传下来的精神。 徐州人民风彪悍,曾经在CCTV12以“如何彪悍的徐州人懂得温柔”为题请徐州市委书记徐鸣座谈。现在是新徐州了,民风好多了,很多人脾气也温和了,但是徐州人仍然能吃辣,能喝酒,能吸烟。 徐州话听着像吵架,语气冲,,但是徐州人还是挺热情的,战争让徐州人变得好战,但是大多数徐州人本性是善良的,如果你不是徐州人,欢迎你来徐州溜达溜达啊,徐州欢迎您!
7、更准确的徐州的风俗
徐州民俗概说 徐州是那样的古老,“自古彭城列九州”,经六千年文明的陶铸,乡风民俗中自然会有几分古朴与厚重。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办,徐州素有南国屏障、北国锁阴、五省通衢之称;南来北往,东游西荡的商贾僧侣、迁客骚人,或云集、或羁留,难免会留下些许印迹。一层层积淀下来,融入乡风民俗之中,如此又构成了徐州民俗文化多姿多彩的风貌。
婚 嫁 篇
择吉
男婚女嫁是人生大事,关系到家族兴旺、子嗣延续……所以不能草率行事。三媒六证、纳彩行聘、换帖传柬等必不可少,迎娶完婚也要选择“黄道吉日”。俗话说:“看个好日子”,也就是“择吉”。
旧俗一般由男方选择两个吉日,一个在上半月;一个在下半月,供女方挑选。有些地区还注重属相,民谚有:“正、七迎鸡兔;二、八虎和猴;三、九蛇和猪;四、十龙和狗;牛羊五、十一;六、腊马和鼠。”但一般都是在阴历的双月双日,如每月二、四、六、十等日,其中占“六”比较多,取“六六大顺”之说。农村里得避开农忙时节,那时“黄金铺地,老少弯腰”,大家都“抽不出手”来。城里一般都喜欢选假日或双日的星期天等。
按照过去“老门旧家”,传期得通过书面形式进行,专派一人挎着红包袱,裹着个“拜盒”,内装婚书、艾条、麦麸子等吉祥物。婚书上得写明:何时为“行嫁利日”,上下车轿面向何方迎喜神,冠戴面向何方迎贵神,坐帐面向何方迎福神。还要写些祝福语。如“天地氤氲”、“咸恒庆会”、“长命富贵”、“金玉满堂”等。现在只是双方先定好,男方通知媒从、女方就成。婚期临近了,得通知亲戚朋友,请他们届时光临,此谓“叫客”。城里多用请柬,农村一般口传。近亲一般都早到,一图热闹,二给打个帮手,当舅当姨母的更是理所当然。
于是乎,“铺新床、迎新娘、全家老少喜洋洋”,男方开即新房的布置。“铺新床”相当重要一定得由两位或四位“全福太太”承担重任。全福者须是原配夫妻、儿女双全。先填枕、套被。填枕有《填枕头歌》:“一顿吃饭不再饿,红罗帐里去上宿;花言巧语多听些,不向人前学是非。”还有《套被歌》:“一把栗子一把枣,大的领着小的跑;一把花生一把钱,大的领小的玩。”铺床时要在四角放些莲子、花生、红枣、桂园、白果等,以示“早立子、花着生(有男有女),连生贵子”。
为了预示。早生贵子,婚礼前夜,要请一未成年,父母双全的童男,陪伴新郎过夜,称作“滚新床”。大喜之日还得由他充当“压轿郎”。
嫁 妆
“嫁妆”旧称“妆奁”,原指女子梳妆用的镜匣,唐宋以后,则泛指女子所有的陪嫁品。徐州陪送嫁妆的俗规有十多种。有整枝子、半枝子、巧十三、大八件、中八件、小八件、六件、四件、灯盆两种及软包袱等等。所谓整枝子、半枝子在古时徐州地区只有挂有皇帝恩准的“双千顷”牌或“千顷”牌的大户人家才能陪得起。嫁妆配备有土地、奴婢、车马、服装、箱柜、桌椅、古玩等。陪送土地的多少,以放在桌上亮相的“土基”(形如砖坯)为标记,每块土基代表一百亩。双数称著“整枝子”,单数叫著“半枝子”。清徐州籍翰林院学士崔焘曾感叹曰:“百年所积,能嫁几女?幸得一见,后世难效。”这是封建社会达官贵人奢侈铺张的见证。
“六件”原状指配有大立柜、双门橱、八仙桌、长条几、梳妆台、太师椅双数、春凳双数等。大中之会在于家具的档次,而小八件为大柜、小橱、地八仙(矮八仙桌)、马杌子、木箱、茶几、桌椅等。大件超过八件统称“巧十三”,这是民间最高档次的。家具款式历代有所不同,还有地方的特点。如邳县农村不定期有尿罐子、针筐子、洗脸盒和灯盏等,且家境再贫寒也不可缺,往东南一带还有陪 的,都有黄布包好(请专人背着尾随送嫁妆队伍前往),内盛有一把红漆筷子,叫著“百子桶”,象征“快生贵子”。以上这些都是父母给女儿的,女儿一般是无法过问的。现在不同了,不仅要过问,有些甚至不达目的不进婆家门。不光女家要陪嫁,男家也要准备好几大件。六七十年代要“三转一响”,指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八十年代要彩电、冰箱、洗衣机;九十年代开始要电话、空调、摄像机;还有直接要钱的,自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
准备好的嫁妆,都要在婚期前一至三天内,由女方请人护送到男家,一般多在上午。妆奁上须有红纸剪成的红双喜字及鸳鸯、蝴蝶等花样作为喜庆标记;柜橱内装有“喜果”和红纸包的挂面等物,以示吉祥。无论车载人抬,所有嫁妆都得公开亮相,广而告之,扩大影响。护送者中须有一名指导婚仪的“新干娘”专门调度,此妇必须是有公婆、儿女双全的“全乎人”。快到男方家门时要鸣鞭通报,男方闻讯出迎,设宴款待。妆奁进房,新干娘要请示婆婆如何放置,然后将钥匙交给婆婆执掌。其姑嫂叔侄便翻箱倒柜,并对其评头论足一番。此叫作:“不翻不发”。迎娶
旧时婚礼的前一天,男方须备好花轿。轿分三式:最高为“八人轿”,俗称“官轿” ;其次为“四人轿”,轿围为彩色,顶置麒麟送子,四周饰民间戏曲人物等;“二人抬”被称作小轿。同时还要雇好“执事”、鼓乐班子。徐州把全付执事称作“大五堂”,配有两套鼓乐;选用其一,称作“小五堂”。另外古时纳妆、填房的排场、用轿不能超过原配,只有原配夫人以“明媒正娶,八抬大轿”为荣,以示正位。
接下来就得“过嫁妆”,这也是头一天的事(也有喜日那天嫁妆头里走,车轿跟后头)。新郎要去祭拜祖宗,告诉先人本家族香火将能延续下去,以示告慰先灵。与此同时新娘则开始“饥嫁”,因为大喜之日,礼仪繁杂,新娘的行动极不方便。头两天就得少吃少喝,只吃点鸡蛋、栗子之类的食品。嫁日头天则不吃不喝,以避免嫁日“方便”,让人耻笑。这风俗现在除农村少数地方还有,城市里已免了。
喜日清晨,早早发轿,新郎“披红”带轿前往女家迎娶。花轿不空发,必有童男“压轿”,并怀抱红公鸡。“压轿娘”返回时得同时带上女方准备的花母鸡,这对鸡并称“长命鸡”,被视为新人的“吉人”,至老不能宰杀。迎亲花轿不能从原路返回,据说不能让新娘子走回头路。
大喜之日,新娘也应尽早梳妆打扮,并要绞脸。民间称姑娘为“毛脸”,称媳妇为“光脸”。新娘得“全乎人”绞脸,谷称“初脸”,由娘家嫂子或姐妹承担,一般要绞三下,俗称“三把脸”。绞完用两个红鸡蛋在脸下滚,还唱道:“红鸡蛋,满脸串,今年唱喜酒,明年把‘喜’见。而正式“开脸”仪式要等到了婆家,由婆婆开脸。
花轿临近,女家放鞭炮欢迎。嫁女便换上随轿带来的“上轿红”,顶着“蒙面红”,开始“哭嫁”。“哭嫁”的泪花是“珍珠”,是撒给娘家的“金豆子”,也表示感激父母美育之恩和对全家的留恋之情,以及对“前途未卜”的忧戚之感。
新娘上轿的仪式各异,东南乡由新娘兄弟或舅、叔背上轿;西北乡是让新娘穿着史长的鞋子跨上轿;城里则时兴由两名“陪嫁嬷嬷”搀扶推送上轿;如今变成由未婚“伴娘”护送上轿的习俗,总之是表示并非新娘自己想走,更不是“私奔”。上轿前得拜辞祖先,叩谢父母,然后在三遍催轿乐曲中头顶红盖头入轿坐定。请“全福太太”用红线封轿门,由新娘父母发令,方可抬轿启程。
日当中午,花轿将至男家,以三声鞭炮通报,男家放鞭相迎。临门,先有两位兄嫂拿一个用柴禾捆成的火把,迅速围绕花轿插转一圈,称为“燎轿”,并唱道:“老嫂燎轿,天神知道;火把一照,邪气跑掉。”以此除去沿途所沾邪气(也有下轿后跨“火盆”一俗)。燎轿毕,由一至八对小姑娘隔着轿门给新娘“添妆”,象征除去了沿途灰尘。此时,吹奏《梳妆台》、《百鸟朝凤》等曲牌。然后由新郎兄嫂或叔婶领着新郎在轿前三次长揖,恭请新娘下轿。礼毕,由“全福太太”开轿门,由大姑、小姑相扶出来,还叫道:“要想发,大姑拉;要想有,小姑扭。”这时,新郎家大门紧闭,新娘上前“叫喜门”,并喊道:“娘,开门!”此俗称“改口”。婆婆在门内问“来家是否听话?”等问题,新娘得一一回答,使婆婆满意方可开门放行,俗称“开喜门”。进门后,由迎新夫妇搀送一室小憩,待到“吉时”再拜堂成亲。
自新娘出轿,至入洞房,都有专人手持执盘,内入麦麸和喜果,向新人身上撒落,俗称“撒帐”、“迎面麸”,同时唱着《撒帐歌》:“新人进门前,福寿两双全;吉星高照起,荣华千万年”,以示祝福。此俗在汉时就有多子多福之意。
喜果有:红枣、栗子、花生等。红枣取“早生”意。枣树多果,又象征多子。栗子即“立子”,与红枣一起寄寓“早立子”。俗谚有:“一把栗子一把枣,明年生个大胖小。”花生寓意男女双全。麦麸子,取谐音“福子”。生个儿子有福气。也有撒“五子”----松子、瓜子、莲子、白果子、枣子(或是五谷杂粮)代替的,希望“五子登科”、“儿女满堂多得福”。
“吉时”时,喜乐起。新娘、新郎披红戴花,共牵一条系有红花的红绸,由伴娘、伴郎搀扶,踏着红毡进入大堂,举行“大礼”,女左男右,徐州习俗“女人占上首,只有这一次。”乐止,司仪诵唱“香烟缥缈,灯烛煌煌,新郎新娘,齐登华堂”,新人立刻就位。司仪再唱“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新婚夫妻随声叩拜。随着司仪一声“送入洞房”,新郎牵着红绸将新娘引入洞房。喝罢交杯酒,新娘更换时令红衣裙,由姑嫂代婆婆开脸、修眉、梳少妇妆。闹洞房 回门
待到喜宴过去,亲戚朋友便簇拥到新房,开始“闹洞房”。新婚“不闹不发,越闹越发”似乎由来以久。徐州有“新婚三日无大小”之说,在此期间,男女老幼可汇聚新房尽情“取闹”。其形式和内容都是闹者随时发明而来,如现在流行的咬糖、啃苹果、点烟、脱“锈鞋”等。想尽花样让新人当众表演,以逗乐取笑。这其中也有出格不文明的闹房。
新婚三天,新房内灯烛不能灭,谓之“长命灯”。若是红烛,又称作“花烛”。婚礼第三天,新郎陪伴新娘拜谒本族长辈,谓之“分大小”。现在都把时间提到“拜堂”之后进行。受拜礼的长者要给见面礼,谓之“磕头钱”。礼毕,请来宾入座“吃大席”。
新婚三天后,新郎陪同新娘回娘家,俗称“三天回门”并带礼品两样:两只大寿桃,二斤糖糕。送给父母,祝他们长寿、甜蜜、幸福。娘家对新姑爷头次临门,看得很重,必上席相待,请有声望的人物陪酒,左临右舍也来闹一阵,气氛不亚于“闹新房”。
至于新娘在娘家住几天,说法不一,有“叫二还三”之说,就是出嫁后第二天接回娘家,第三天返回婆家。又有“叫六住九”,即婚后第六天回门,住九天返回。现在一般都是小两口共同商定日期。
从娘家返回,也要带些礼物。鞋子,寓示夫妻和谐。过去都是新娘亲自做,以显示新媳妇针线活功夫。现改为娘给闰女买好,婆家每人一双。也有只给丈夫一人的。白菜,取“白头偕老”之意。此时叔侄们口里就称好作“新嫂子”或“新婶子”了。
从娘家回来,新娘子生活便告结束了。
生 育 篇
祈 子
喜结良缘、洞房花烛,那是人生中的大喜事,吃喜酒、“闹喜”、闹洞房是不可少的。徐州人在闹洞房时,往往会发现,新婚床上丝绸花被的四角及枕头里放有红枣、栗子、莲子、花生等物,这是什么意思呢? 红枣,除表示喜事红火外,还含有早生贵子之意。枣子即“早子” ,早得孩子。栗子即“立子”,“莲子”即“连生贵子”,花生则寓意不但生男,还要生女,叫“儿女双全”,都是祈愿生儿育女的。花生还有个名字叫长生果,那就是祝愿长命百岁,子孙满堂,生生不息,子孙万代了。
婚后数年不育,便要祈子了。有如下几种习俗:
口彩。婆婆或丈夫煮个“溏心鸡蛋”(外熟里生,蛋黄溏心)给不孕的媳妇吃,有意识地问好这鸡蛋生不生?她会意地脱口而出:“生、生……”一语双关。以为这“口彩”中了,孩子就会胡了。
晒被 说是晒被。当然“醉翁之意不在酒”,还是“求子心切”。大年初一,爆竹噼录剥,不等太阳露红,婆婆和儿媳便扯出棉被,口中念念有词:“晒晒被,生个蛋(男);晒晒后里生个子女。”太阳未出来,昨晒呢?大年下讨个“口吉”罢了/拴娃娃 这是要到寺庙、道观、子孙堂、奶奶庙及某些相传可以赐子的地方(如神石、神树处)去办的事情。因大都是偷偷地进行,暗地里流传,所以形式多样,也是“心诚则灵”吧。一般都由婆婆(或别的至亲妇人)前去,烧香祷告,磕头许愿,施舍钱物,然后用一根红丝绳,拴住桌腿或树根,一边拴,一边念叨:“小(男孩)来,上家来”,“小来,家来”。如此这般祷告、许愿比,要在拴押物的旁边,取一点泥土、石头、木棍儿等物会以象征“娃娃”,用布裹了,红丝绳扎了,带回家去,放到媳妇床上,用棉被棉褥盖好。媳妇睡觉时摸一把,也应了几分意。有求子心切的,搂着睡去,梦中也就真有了孩子似人。也有拴到泥捏的“娃娃”,用意也都一样。寺庙中的观音殿里有送子观音,道观中的碧霞元君殿有三霄娘娘(又叫泰山奶奶),都是专司生男育女之事的,风俗与宗教难分难离,就有了说不完的话题。
搂砖 这是徐州一部分地区的风俗。即在农历三月三、七月七这两天,天未大亮之前,当婆婆的手中拿着耙子,趁无人看见时在村街上搂来搂去,直到搂到一块砖头,喜滋滋揣回家去,那就意味着要添一个男孩了。
生育的神圣与神秘,多子多福封建思想的影响及人们的愚昧无知,使祈子的风俗产生并流行,随着社会文明的演进,移风易俗已成新风尚,留在民俗文化中的只是历史的印迹罢了。
送粥米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经过妊娠的揣摸、企盼与临产的阵痛,呱呱坠地的新生儿为父母及家人带来欣喜与希望。“大喜”、“小喜”(生男为大喜,生女为小喜)之说反映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思想,但一个“喜”字便可见心情了。怀孕叫“有喜”,生了孩子叫“得喜”,去告诉亲友叫“报喜”。
把煮熟的鸡蛋染成红色,叫“喜鸡蛋”。拿到“喜鸡蛋”的亲友,要备上红糖、挂面、油炸馓子、米花、童衣、花布等物去贺喜了。
首先要去“报喜”的是产妇的娘家。姥姥盼外孙的心情不比奶奶差,“催生糖、“催生鸡蛋”是早已送过了的。虽不可断定生的时辰,但心里也可算出八九不离十,单等“报喜”的来到,娘家就张罗着去送“粥米”。
送粥米,是娘家的大事,婶子大娘,亲亲邻邻凡有过来往的总要送上一些米面、鸡蛋、红糖、新衣等物。到指定的日子那天,娘家哥哥将“粥米”担了送去。随同前往的人员,因各地风俗不一,有去娘家娘的,有去娘家嫂子,有带个孩子去的,有还不带的等等,但男客、女客都要去。
过去送粥米一般也就用两三个箢箕把东西盛了,肩担臂挎着送去一个箢箕里放着大米、鸡蛋、上盖花布;一个箢箕放挂面、鸡蛋、上盖花布;一个箢箕放挂面、红糖、童衣等。现在人们的经济条件好起来,“粥米”的内容也丰富许多,风衣、毛毯、童床、童车等等都有送的。有箢箕肩挑已远远不行,就改用平板车、三轮车等拉。有的要用好几辆三轮车,招摇过市,以显示富有和舍得花钱。送粥米本是为产妇送去些补养身体的米、糖、鸡蛋等物,太过铺张,就显得过份了。
娘家去送粥米,婆家要准备宴席,把送喜礼的亲邻都邀请了;举杯把盏,都向主人恭喜,这叫“吃喜面”。“吃喜面”要喝红糖茶泡馓子,红糖表示喜庆,馓子谐音“散子”,意多得贵子,。还要吃“长寿面”,即下挂面再卧进两个鸡蛋,酒足饭饱之后,每位客人还要带上十个“喜鸡蛋”。
吃喜面时,也有送喜礼的,叫“给见面礼”,数额不等。产妇的母亲或年长的至亲一人,陪产妇的母亲或年长的至亲一人,陪产妇说说话儿,讲讲如何喂养婴儿、保养身体的经验和道理。娘家人带回去的空箢箕中各要放进十枚“喜鸡蛋”,那总要给人们带去许多“喜气”的。徐州人看见“喜鸡蛋”总要问:“谁家吃喜面啦?”
挪 窝
孩子满月,一个小生命健康活泼起来,产妇也完成了“坐月子”的使命,身体基本复元后,也可以多做些活计,吃东西也随便多了。这时,产妇要抱着婴儿,随同来接的娘家弟弟一起去娘家过几天,这叫“挪窝”。
一来,闺女想娘,娘也想闺女、想新生的外孙儿,所以就打发人来接人;二来,给新生儿换个环境,于生长发育有好处。
婴儿挪窝要折来一束桃树枝,上面用红丝线系上七枚铜钱和五枚染成红色的花生果,桃枝用于驱鬼避邪;七枚铜钱象征“吉星高照”,又有“人财两旺”之意;花生是长寿果,取“长寿百岁”、“五子登科”、“儿女双全”之瑞征。桃枝系上红线、铜钱、花生,花花绿绿,确是美丽的饰物。人们看到它,便知“挪窝”的来了。
母亲和新生儿在娘家过上三五日,回归时要带上姨姨、妗子等人给做的虎头鞋、虎头帽、“褪毛衫”(一般为红领小白褂),“鸳鸯裤”、红肚兜等物,还要带回“剪头鸡”或“剪头羊”。
剪头鸡为一只红公鸡、一只母鸡,用大红布剪一花环套在鸡脖上,送行人用篮子挎着,一直送到家。剪头羊,山羊、绵羊都行,但要全白色的,羊头上用红色染了,着人牵去。无论剪头鸡、剪头羊,带回家喂养一段时日,不能宰杀食用,要到集市上卖掉。换回的钱,要先买一包盐带回家。盐是晶体,晶莹闪亮,预示孩儿定有大作为;盐溶于水,孩子水灵灵地,长了也会为人清正廉洁;盐调五味,会给家庭带来幸福欢乐,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有的地方又把剪头鸡、剪头羊叫“长命鸡”、“长命羊”。鸡、羊,盖取吉祥之意。
百家衣
徐州有句俗话,“三个月看娃娃”。意思是婴儿要长到三个月时才好看。经过母亲三个月的精心哺育,孩子白白胖胖,美丽可爱,孩子百日也是最逗人喜爱的时候。
在传统文化中,“百”是个吉祥而又神圣的数字。什么“百喜”、“百寿”、“百禄”、“长命百岁”、“百依百顺”等等。孩子百日时,徐州人要给孩子行“百日礼”。现在最流行的是给孩子照个“百日照”,作为纪念。过去,特别在偏远乡村,照相不容易,没有“百日照”,但确有许多殊异的风俗。
有吃“百日喜酒”的。也就是摆上几桌宴席,众亲友前来贺喜,喝喜酒,吃长寿面等。
较有地方特色的是穿“百家衣”、戴“百岁锁”等。
“百家衣”顾名思义的是用百家的布做成的衣服,也就是集各种颜色的碎布片连缀、缝制而成的,虽不一定要来自百家,但拿布的家数越多越好。其中,要数紫色的布块较为难讨,因“紫”谐音“子”,所以一般人家不愿把“子”送人家,那只好到孤寡老人处去讨。百家衣来自“百家”,就是受到了百家的祝福与估护,孩子就会无病无灾、福大命大,长命百岁。
除健康长寿的作用外,各种布片缀成的“百家衣”,经过精心拼凑、组合,图案、花纹、色彩既斑斓,又美观大方,十分好看,招人喜爱。
还有姑姑、姨姨等给做件红绿小棉袄的。“红袄绿大襟,留住俺家一条根”,也都是既穿着美观,显示习心灵手巧,又寄予良好祝愿的。
百岁锁又叫“长命锁”,是一种历史较久、流传较广的习俗。比如,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薛宝钗项中所戴之物即为此类。徐州地区流行的“百命锁”,其特点是在原物上又有所变通,不但种类多样,而且简使易行。这是因为,制作金、银、玉等质地的百命锁,价值昂贵,一般人家难以置故的原故。比如,最简单、便宜的一种是用红线编串起来的铜钱充当,也有用铜、锡铸造的。当然,也有用金、银打造的比较贵重的。百岁锁上铸、刻有图案和文字,图案有麒麟、鹿、虎、龙、象、莲花等造型,文字有“长命富贵”、“长命百岁”、“麒麟送子”等吉语。
百岁锁系在孩子的脖项上,意思是把孩子的魂儿锁住,孩子也就长命百风了。
8、徐州有什么习俗?
徐州民间风俗 徐州体育项目众多,古来民俗尚武。4000年前称“大彭国”时,即有了彭祖气功。春秋时期,游泳活动颇盛。汉画像石中有举重、摔跤、狩猎、六博、武术等生动刻绘。这些活动项目历代相传,经久不衰。徐州市于1958年获“全国学校体育红旗市”称号。沛县、铜山县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县,徐州市两次被评为全国“田径之乡”,向国家、省队等培养输送的运动员达650人,宫鲁鸣、邢爱兰等参加了第二十四届奥运会比赛。古代足球活动于清代中叶基本停止,但徐州沛县尚有此活动。徐州也获得“足球城”的称号。沛县素有“武术之乡”之称,且武术流派多,拳路广,武术活动具有传统性。邳州老城西北方,有一个祁家村。因为这个村里的人世代喜爱下象棋,被称为“棋村”。 ◆正月十五赏灯 正月十五赏灯,徐州城中点灯、放炮竹、点“滴溜金儿”。往东至古邳、邳县一带,鞭炮和灯少了,多出了“抛扫帚”火把的游戏。再往东至新沂一带,活动方式与邳县略同,但玩火把的时间,却是在二月初二日。 ◆娶亲习俗 娶亲之日,徐州一带女方必须在中午12时前到达男家,但丰县西北数乡、新沂东南部数乡,女方到达男家的时间则必须在日落之后。 ◆求雨习俗 遇旱求雨,徐州西部到龙王庙烧香、抬龙王像游街求祈,认为“龙王一张嘴,遍地都是水”。往东至邳县,求龙王以外,又加上了求渊德公的内容。再往东至新沂,求龙王仅是第一步,随着旱情的加重,依次再求渊德公,求关圣帝君和地藏王菩萨。 ◆二月二龙抬头 二月初二龙抬头日,徐州城中祭福神(土地老爷),爆米花、炒糖豆表示惊蜇打雷。用柴木灰圈仓,仓中放铜元,以祈富贵,并用敲床桄、照烛光的方式诅咒毒虫。邳县一带,用草木灰圈仓,仓中埋五谷杂粮,祈五谷丰登,炒米花、糖豆表示炒死害虫。再往东至新沂一带,草木灰圈的仓中放炒熟了的杂粮,引鸟雀来啄食,名为“吃虫”,以为可以使农作物免遭虫害。 ◆生活习俗 服饰——男子均穿长袍马褂,女子上穿大襟袄、大襟衫,腰系长裙,下穿长裤。 颜色——老年人多尚黑色,中青年爱穿蓝色,少儿服装多尚红绿鲜艳的服装。 鞋——徐州人穿鞋盛行“双道脸” 帽子——男子多毡帽、瓜皮帽、礼帽、草帽、女子多项蓝布手巾或表丝巾,儿童有“福巾”、“老头帽”。 居住——传统上讲究住”四合房“,一般城市居民,多是数家同住一大杂院。
9、徐州的风俗是什么?
徐州为“曲艺之乡”。流行于徐州的剧种有柳琴戏、江苏梆子、徽剧、京剧、柳子戏、花鼓戏、四平调、丁丁腔、皮影戏、评剧、话剧等。其中,柳琴戏约有200年的历史,江苏梆子戏已有300年的历史。
徐州的地方戏曲、民间舞蹈,既有北方的高亢、刚烈、粗犷、朴实的风格,又有南方的委婉、抒情、细腻、优美的特点。
武术之都:
徐州武术源远流长,是中华武术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数千年的发展历史,有着厚重的历史底蕴和自己独特的武术流派。据不完全统计,徐州的武术拳种有37个。
建国以来,徐州籍运动员有7人13次获得世界武术冠军。
2007年3月,沛县武术入选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4年2月,徐州市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地市级全国武术之乡称号。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