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撞蛋风俗含意
1、端午节 撞鸡蛋的来历是什么?
相传很久以前,天上有个瘟神,每年端午总要溜到民间播疫害人,受害者多为孩子,轻则发烧厌食,重则卧床不起。做母亲的对此十分心疼,纷纷到女娲娘娘庙烧香磕头,求她消灾降福,保佑后代。
女娲得知此事后,便去找瘟神说:“今后凡是我的嫡亲孩儿,决不准许你伤害。”瘟神知道女娲法力无边,不敢和她作对,就问:“不知娘娘下界有几个嫡亲孩儿?”
女娲一笑说:“我的孩儿很多,这样吧,我在每年端午这天,命我的嫡亲孩儿在衣襟前挂上一只蛋袋,凡是挂有蛋袋的孩儿,都不准许你胡来。”
这年端午,瘟神又下界,只见孩子们胸前都挂着一个小网袋,里面装有煮熟的咸蛋。瘟神以为都是女娲的孩子,所以就不敢动手害人了。这样,端午吃蛋的习俗逐渐流传开来。
撞鸡蛋的习俗
端午节吃蛋是传统,每年大人都会给做一个‘蛋兜’,装上熟鸡蛋,挂在脖子上出去做游戏。蛋兜的样子像一个小网兜。孩子们会挑一个看上去皮厚点儿的,拿看上去比较结实的那一头去撞小伙伴的熟鸡蛋,蛋壳先被撞破的那一方为输。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老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老节日的形成蕴含了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古老节日重视祖先神灵信仰与祭祀活动,祖先神灵信仰是古老传统节日的核心。
关于端午节的祝福语,大部分民俗学家认为,是先有端午节日之后,才将传说历史人物纪念附着在节日上,赋予节日以其它意义,但这些意义也只是端午节其中的一部分。
2、宁波立夏的风俗
希望孩子平安度夏。
立夏撞蛋是指立夏当天,煮好鸡蛋,有的地方还用红茶或者是核桃核煮蛋,将鸡蛋放入用踩线编织好的蛋套内,小孩子以斗蛋为戏,以蛋壳坚硬不撞碎为赢。
立夏孩子们参加“斗蛋比赛”,孩子们手拿彩蛋,逐个斗蛋,以蛋壳坚而不碎为胜。5月6日是立夏,斗蛋习俗在江浙一带很流行,主要是希望孩子们平安度夏。
3、宁波立夏吃什么
宁波人很重视立夏,至今仍保留了撞蛋、煮倭豆、煮糯米饭等习俗。宁波立夏还有一个特有习俗,吃“脚骨笋”。吃“脚骨笋”在宁波成了民间祈求健康的一种借代。无论是用传统的乌笋、野山笋,还是用常见的雷笋,吃“脚骨笋”的重点还在于形状,将笋拍裂成扁形,切成4厘米左右一段,形同脚骨,吃了才能“脚骨健健过”。还有君踏菜,在宁波立夏吃软菜即寓意像“君踏”那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终年生机勃勃,健康长寿。
其次,在宁波,历来有立夏这天用红茶或胡桃壳煮蛋相互馈赠、用彩线编织蛋套挂在孩子胸前、小孩拄“立夏蛋”游戏等习俗。立夏前后,鲜倭豆恰好上市。倭豆饭就是用倭豆煮饭:倭豆剥肉,米是糯米,最好再配一些火腿(切丁,咸肉亦可),一起煮成饭即可。黑米饭糕也是宁波传统的立夏点心之一。
4、立夏碰蛋的寓意 立夏为什么要碰蛋
导读:时值立夏,我们吃的玩得都与立夏节气有关,立夏最常见的活动和食物都与蛋有关,其中一项习俗就是立夏碰蛋,对于这一习俗很多人都不解,那么立夏碰蛋的寓意是什么呢?想知道立夏为什么要碰蛋,就来瞧瞧我的介绍吧。
立夏碰蛋的寓意
立夏节时,大人用丝线编成蛋套,装入煮熟的鸡蛋鸭蛋,挂在小孩子脖子上。疰夏绳即长命缕,用五色丝线系于小孩手腕等处为其消灾祈福,消暑祛病,以防注夏。每年立夏都会吃蛋,还要把蛋放到五颜六色的网兜里带到学校去“碰蛋”。
小孩子们碰蛋为戏,以蛋壳坚而不碎为赢。
还有的地方,以五色丝线为孩子系手绳,称“立夏绳”。
其实“立夏碰蛋吃蛋”的习俗由来已久。关于立夏,有一句谚语:“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相传从立夏这一天起,天气晴暖并渐渐炎热起来,许多人特别是小孩子会有身体疲劳四肢无力的感觉,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称之为‘疰夏’。古人认为,鸡蛋圆圆溜溜,象征生活之圆满,立夏日吃鸡蛋能祈祷夏日之平安,经受‘疰夏’的考验。
立夏为什么要碰蛋
俗话说“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 。疰夏是夏日常见的症状,患者多腹涨厌食,乏力消瘦,小孩子尤易疰夏。
立夏这日,人们煮好鸡蛋,有的地方还特地用红茶或核桃壳煮蛋,称“立夏蛋”。将蛋放入用彩线编织的蛋套中,相互馈送。或挂在孩子胸前,或挂在帐子上。小孩子们斗蛋为戏,以蛋壳坚而不碎为赢。还有的地方,以五色丝线为孩子系手绳,称“立夏绳”。
立夏传统习俗:撞蛋、煮糯米饭、吃“脚骨笋”
自古以来,人们就很重视立夏,至今仍保留了撞蛋、煮倭豆、煮糯米饭等习俗。除此之外,老宁波还有一个特有习俗,吃“脚骨笋”。
有句老话,叫“立夏吃脚骨笋,一年脚骨健健过”。所谓脚骨笋,是宁波方言的叫法,其实就是山上的乌笋。立夏至,农忙开始,大家都希望“脚骨健”(身体康健),吃“脚骨笋”也成了民间祈求健康的一种借代。
脚骨笋,每根大概三、四寸长,不剖开,吃时要拣两根相同粗细的笋一口吃下,形同脚骨,吃了寓意一整年“脚骨健”。虽然现在很少有人要干农活,但吃“脚骨笋”的习俗还是被牢牢记住。
吃茶叶蛋和撞蛋,也是老宁波的重要习俗。老底子宁波人在初夏时节注重养生。“立夏吃只蛋,石板会踏烂”,说的就是在立夏当天吃茶叶蛋,会有好的体魄。孩子们脖子上挂着用丝线编成的蛋套,里面装入煮熟的鸡蛋、鸭蛋,有的还在蛋上绘画图案,相互用力比试,称为撞蛋。
立夏碰蛋的方法
碰蛋,是把鸡蛋、鸭蛋煮熟了以后,蛋头对蛋头,蛋尾对蛋尾,相撞直到一方撞破壳为止,最后胜出的就是“蛋王”,而斗破的蛋就可以堂而皇之地下肚了。现在想想,觉得挺傻的,但当时真是乐趣无穷,可能是现在的小孩子不能理解也享受不到的快乐吧。
立夏撞蛋的玩法
吃茶叶蛋是小时侯最喜欢的风俗。小时侯小孩子是要玩撞蛋的。妈妈会给小孩编一个鸡蛋络(就是彩绳编的小袋,可以装下一个茶叶蛋的),小朋友会挑一个自己家最硬的蛋带到学校或幼儿园和别的小朋友的蛋去撞,要是自己的蛋把别人的蛋撞碎了, 可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呢。住在城镇里的人,对节气是不会理会太多的,惟独这样从孩提时代就积累起来的乐趣让这个节日有了庆祝的意义。知道现在孩子们到了着一天还是会玩这个保留的项目。
5、有哪些城市或地区有端午节顶鸡蛋的习俗?
端午节顶鸡蛋的习俗;顶鸡蛋是北方,最主要是东北一带衍生出来的一种习俗,因为端午前后这个时节,正是母鸡高产的一个季节,家家鸡蛋都有富余,赶上端午节就顺便吃鸡蛋来庆祝,长此以往的延续。,吃鸡蛋、顶鸡蛋也成为了北方端午节的一种习俗,例如温州,福建,哈尔滨等地方。又赋予一些民间传说,也就搭乘上了端午节的顺风车,有了端午节丁鸡蛋的习俗。
顶鸡蛋习俗也有的人认为起源于南方,但不是端午节习俗,而是清明习俗。不过,东北地区把它给了端午节,带给端午节增添了很多的乐趣。撞鸡蛋一般是小孩子最喜欢的一个端午游戏环节,就是拿父母煮熟的鸡蛋跟别的小孩子的鸡蛋对撞,谁的先破,谁就输了。为什么让小孩子这样玩,猜测在古时候鸡蛋很珍惜,就是为了延迟小孩吃鸡蛋的速度,多玩一会,让吃鸡蛋这个过程拉长一些时间,省了鸡蛋又延长吃鸡蛋的快乐。鸡蛋虽然是脆弱的,但是,让小孩子拿它当比拼工具,就会增添节日的气氛。也会增添节日的欢乐。
吃鸡蛋、顶鸡蛋在东北地区,到端午节的时候,家家都会煮茶叶蛋或煮鸡蛋,还有的会煮鹅蛋、鸭蛋、咸鸭蛋。吃鸡蛋之前,小孩子们还会拿出父母煮的鸡蛋比大小,有的父母将煮熟的鸡鸭鹅蛋放在小孩子的肚皮上滚动,然后剥皮让儿童吃下,据说这样做可免去儿童的肚子疼。有的地方还在端午当天,煮很多的蛋,用五颜六色的绳子,编织蛋袋,并将煮熟的蛋,放进蛋袋,挂在小孩子们的脖子上寓意“逢凶化吉“之后进行撞蛋。
民间风俗习惯则是:吃了鸡蛋能使心气精神不受亏损。端午节吃蛋一是为了图吉利,祈祷一年不生病,另一个原因端午节吃鸡蛋代表:生生不息的美好愿望,传说吃煮鸡蛋前做撞碰鸡蛋的游戏,非常吉利,胜出者会迎来好运。
吃粽子端午节习俗中,排在首位的,东北的粽子一般有两种,白色的江米大枣粽子,还有一种黄色的黄米小枣粽子是东北传统的粽子,还有的东北人管粽子叫“挣子”,寓意来年可以多挣钱。总之端午节有很多好的寓意,端午节也是民间深受欢迎的传统节日,小伙伴们,你的家乡过端午节有什么特殊的习俗吗?欢迎在评论区发表特殊端午节习俗!
6、端午节为什么要撞蛋?
相传很久以前,天上有个瘟神,每年端午总要溜到民间播疫害人,受害者多为孩子,轻则发烧厌食,重则卧床不起。
女娲得知此事后,便去找瘟神说:“我的嫡亲孩儿,决不准许你伤害。”瘟神就问:“不知娘娘下界有几个嫡亲孩儿?”女娲一笑说:“在每年端午这天,命我的嫡亲孩儿在衣襟前挂上一只蛋袋,凡是挂有蛋袋的孩儿,都不准许你胡来。”
这年端午,瘟神又下界,只见孩子们胸前都挂着一个小网袋,里面装有煮熟的咸蛋。瘟神以为都是女娲的孩子,所以就不敢动手害人了。这样,端午吃蛋的习俗逐渐流传开来。
(6)宁波撞蛋风俗含意扩展资料:端午节,本是南方沿海一带上古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
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7、立夏习俗舟山
5月5日,是我国劳动人民根据地面气候变化而创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一一立夏。立夏时节,万物繁茂。明人《莲生八戕》一书中写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了大忙季节。所以,我国古来很重视立夏节气。立夏不仅是一个节气,在民间还是一个传统的节日。立夏开始,天气晴暖,酷暑渐至,人们食量减少,容易掉膘退瘦,特别是孩子易得身疲肢软、厌食消瘦之症,称之为“疰夏”。因此,舟山立夏习俗大都与增强体质,身心健康有关。
记忆中的立夏是很有意思的,外婆或者奶奶会给孩子们准备好用丝线或毛线编织的袋子,用来装蛋,各家都会蒸或煮一盆蛋,鸭蛋、鸡蛋居多,鹅蛋比较少见,每个孩子去上学时一般都带有四五个蛋,到了学校就开始斗蛋,哪个蛋壳先碎哪个就算输,赢了自然洋洋得意,输家把蛋吃掉也挺美,因为小时侯我们相信老人说的“立夏吃一蛋,力气长一万”。
那天还要称体重,而且是用一种很大的秤,小孩抓着秤钩,提绳中间穿过一根毛竹,两个大人一提,秤杆上挂上相应的大秤砣,体重就出来了,抓着秤钩荡来荡去比较有趣.有诗云:“时逢立夏出奇谈,巨秤高悬坐竹篮,老小不分齐上秤,纽绳一断最难堪。”立夏称体重的目的是出于祈求身心健康,身体不胖不瘦,防止“疰夏”,顺利度过炎夏的愿望。现在称体重太方便了,这种方法估计没人再用了。
立夏中午以时兴的菜肴祭祀,全家团聚,吃立夏羹饭。午饭一般是吃糯米饭,饭中掺杂豇豆。按照中医理论,糯米也是一味中药,具有温胃补中、益气止泻之效。餐桌上必有茶叶蛋、脚骨笋、带壳豌豆、御菜等特色菜 。立夏为什么要吃茶叶蛋呢?相传民间有句俗话:“立夏吃只蛋,力气大一万;立夏不吃蛋,上坎跌下坎。”因为蛋形如心,人们认为立夏吃了蛋就能使心气精神不受亏损。其实从现代的角度看,这一习俗无疑对健康是有益处的。鸡蛋或鸭蛋具有丰富的蛋白质,再说茶叶蛋是用鸡蛋或鸭蛋加上茶叶烹煮而成,其营养价值就更高了。据医药专家告知:在所有饮料里,茶叶抗癌是第一名,还能保护牙齿。所以,立夏吃茶叶蛋,确有积极的科学意义。脚骨笋(其形如人体的腿骨),这又是立夏一道奇特的菜名。将竹笋切成三四寸许,放入锅内,用食用油、酱油、料酒和味精等烹制而成,寓意人们的双腿也像春笋那样健壮有力,能长途跋涉。带壳豌豆形如眼睛。旧时人们患眼疾较为普遍,为了消除眼疾,立夏以吃豌豆来祈祷一年眼睛能像新鲜豌豆那样明亮清澈。说起御菜,这又是一个特殊的菜名,在舟山民间有个饶有风趣的传说。据说,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入侵中原,康王赵构为了逃避金兵,从临安(今杭州)到明州(今宁波),跨洋过海逃到昌国(今舟山)。康王刚弃舟登岸,金兵就尾随而来,他就落荒而逃,从蔬菜田里踩踏而过,把蔬菜踩得面目全非。谁知当天夜里下了一场春雨,这田里种的蔬菜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第二天居然恢复原貌,而且长得郁郁葱葱。于是,民间就把这种蔬菜称之为“御菜”,又称之为“君踏”,其意思就是“帝王踩踏过的蔬菜”。立夏吃御菜是人们祈求如御菜那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终年生机勃勃,体力充沛,精神饱满,健康长寿。
立夏的由来来历和传统风俗
顾名思义,立夏是指夏季开始。但是,各地冷暖不同,入夏时间实际上并不一致。按气候学上以五天平均气温高于22℃为夏季的标准。
每年农历四月间,公历5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45°时开始。民间习惯把它作为夏季的开始。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庄稼生长渐旺,多进行棉花等作物的中耕管理。农谚:“立夏三朝遍地锄。”并以立夏日之阴晴占卜一年的丰歉。河南有“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的农谚。旧俗立夏日又为民间传统节日,称“立夏节。”古代天子率百官迎夏于南郊,并举行祭祀炎帝、祝融的仪式。到明代民间始有尝新风俗,清代更有祭神、尝新、馈节、秤人、烹新茶等俗。江浙一带至今仍保留吃立夏蛋、健脚笋、五虎丹、三两半等“吃补食”的饮食风俗;云南宣威地区则有大门插皂荚枝、红花以压崇,围灰墙脚以避蛇之俗。我国部分少数民族亦有过立夏节的习俗。
立夏季节,福州风俗流行煮鼎边“做夏”。鼎边糊(又称锅边糊),用米浆涮锅边烧煮而成,配以虾米、虾油、葱菜、金针、黑木耳、蚬子,或少量香菇、蛏干等海鲜清汤,其味极为荤美可口。凡在福州生长或长期客居福州的人无不爱吃。它成为福州著名的风味小吃,成为福州地方的一种特殊标志。离乡旅居海外的 福州人,在异国他乡,一听“鼎边糊“三字,就好像见到家乡的“倩影”,成为恋祖爱乡的风味小吃。
立夏煮鼎边“做夏”,盛行于明末清初。立夏已进入农忙旺季。这一天煮鼎边,不光是一家人吃饱吃好然后下田劳动,还要互赠左邻右舍一起品味。像涮鼎边一样,“一纹(涮)就熟”, 藉以联络感情。体现福州人“金厝边银乡里”的传统美德。
从鼎边糊传说来看,“做夏”吃鼎边,意义更深一层。明朝嘉靖年间,福州沿海城乡常遭倭寇骚扰。戚继光带兵入闽剿倭,处处受到当地人民拥戴与欢迎。老百姓经常送粮送食犒劳戚家军。有一天,戚家军到了福州南郊,一路上打了好几个胜仗,决定在此地休息半天。南郊的老百姓早就将家里好吃的东西集中在一起,以便慰劳三军。料想不到,从长乐方向又闯出一股倭寇向福州南郊扑来。戚家军紧急集合准备迎战。乡亲们正在烧菜煮饭办酒席,准备庆功,但已无法开席了。不知是谁出了个主意,将大米磨成浆,肉丝、蚬子、金针、木耳、蛏干、干贝等等一股脑儿混煮成高级清汤,涮米浆于锅边,不消一刻钟,一锅又一锅的鼎边糊出来了。众将士吃饱后奋勇上阵,不消两个钟头,把倭寇全部消灭在海边。 “做夏”吃鼎边糊,缅怀民族英雄,也有着爱国主义的内涵。
8、“立夏见夏”是什么意思
立夏 时节,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进入“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真正意义上的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有春天的气息,以下是我整理的“立夏见夏”是什么意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立夏见夏”是什么意思呢
“立”是建立的意思,而“夏”也就是指夏天,但是立夏并不是说夏天就真的到了。其表示的是孟夏时节即将开始,也就是说春天就要结束了,而夏天也就要来临了。因此把立夏当作是夏天到来,这个是有点不准确的。
立夏和 夏至 ,都是夏季的节气,也常有人把它们搞混。其实这两个节气的区别还是比较大的。其中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其表示的是夏季即将开始。在立夏节气有三候:“初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也就是说,立夏节气到了,蝼蛄就开始鸣叫了;紧随其后的就是蚯蚓也开始从地里面爬出来了。至于“三候,王瓜生”,其指的是在华北地区的一种药用爬藤植物,每年到了立夏节气以后就会速攀爬生长,到了农历六月以后还会结出红色的果实。
在立夏节气到了以后,日照会逐渐增长长,温度也普遍升高,同时雷雨天气也会明显增多。这个期间,在国内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左右,正是仲春和暮春的季节,像江南地区就要进入雨季了,而在东北和西北地区虽然升温也快了,但是大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降水仍不多。
夏至是24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6月21~23日。夏至是夏季的中间点,其将夏季一分为二了,在这一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各地全年白昼最长的一天,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夏至日过后,它将走“回头路”,阳光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因此北半球的白昼将会逐日减短。在民间还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立夏节气的风俗活动有什么
1、立夏蛋
在民间,有“立夏吃蛋,石头踩烂”的说法,意思是立夏吃蛋,人就会劲头足。孩子们脖子上挂着用丝线编成的蛋壳套,里面装入煮熟的鸡蛋、鸭蛋,有的还在蛋上绘画图案,相互用力比试,称为撞蛋。还有“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相传从立夏这天起,天气晴暖并渐渐炎热,许多人特别是小孩会有身体疲劳四肢无力的感觉,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称之为“疰夏”。女娲娘娘告诉百姓,每年立夏之日,小孩的胸前挂上煮熟的鸡鸭鹅蛋,可避免疰夏。孩子们还会三五成群,进行斗蛋游戏。
2、立夏“秤人”
人们在户外悬秤于大树下,为小孩和老人称量体重,以检验一年来身体的变化。秤钩悬一把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讲着吉利话。
其实开始只是通过称重来了解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过胖多瘦的人都会被善意的指出来,对于后来的营养和食材都会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慢慢地就被大家所认可的流传下来。
3、立夏粥
根据当地史料记载,我国古时每年“立夏”节气,民间形成了吃粥、等习俗。民间 传说 立夏这天喝立夏粥可保一年平平安安、无病无灾,其实在过去基本上营养都是依靠喝粥来补充的,慢慢的演变而来就有了立夏喝粥的习惯了。
4、立夏面
过去有一个 谚语 :冬吃混沌夏吃面,特别是江浙一带立夏吃面是很多地区重要的习俗,民间还有“吃过立夏面,一天长一线”的说法,北方人由于天天都是吃面,反而对这个节气吃面并不是特别的在意。
5、立夏养生
立夏时节,人容易心浮气躁,所以要立夏以后慢慢地学会养生,养生体现在很多方面,有外界的,比如运动健身,也有内在的,美食,心情调节,对于美食 爱好 者,对于饮食养生方面也是给出了一些建议。
常吃坚果能够有效强心护心。常吃干果、杏仁、山核桃和花生等坚果,都有助于保护心脏。而由于夏季阳气盛于外,应多以清淡食物为主,如白菜、苦瓜、丝瓜等。
民间风俗
迎夏仪式:
“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立夏的礼俗。
在立夏的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祈求和美好的愿望。
尝新活动:
在后世,立夏还有尝新等节日活动。如苏州有“立夏见三新”之谚,三新为樱桃、青梅、麦子,用以祭祖。在常熟,尝新的食物更为丰盛,有“九荤十三素”之说。
斗蛋游戏:
在立夏还要这么一个习俗,家家户户煮好蛋,用冷水浸上数分钟之后再套上早已 编织 好的丝网袋,挂于孩子颈上。孩子们便三五成群,进行斗蛋游戏。蛋分两端,尖者为头,圆者为尾。斗蛋时蛋头斗蛋头,蛋尾击蛋尾。一个一个斗过去,破者认输,最后分出高低。谚称:“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立夏时节孩子胸前挂上鸡蛋便可以消除疰夏的症状。
立夏“秤人”:
立夏吃罢中饭还有秤人的习俗。人们在村口或台门里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一根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讲着吉利话。
“立夏见夏”是什么意思相关 文章 :
★ 立夏节气的含义以及风俗简介
★ 立夏节气养生注意事项
★ 立夏节气的含义是什么意思
★ 立夏节气的含义是什么
★ 立夏的习俗及风俗活动
★ 2022立夏节气是几月几号
★ 立夏的含义是什么意思
★ 二十四节气立夏的由来简介
★ 2022立夏节气最新古诗介绍
9、端午节的习俗有撞蛋比赛吗?如果有那为什么要举行撞蛋比赛?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