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勒风俗画
1、丢勒的画有什么特点?
素描画是极度写实、极度讲究客观、科学的艺术形式。丢勒的素描和其他名家的素描没有什么区别,都以细腻的写实为主。
丢勒的绘画作品:
丢勒的作品包括木刻版画及其他版画、油画、素描草图以及素描作品。他的作品中,以版画最具影响力。他是最出色的木刻版画和铜版画家之一。主要作品有《启示录》、《基督大难》、《小受难》、《男人浴室》、《海怪》、《浪荡子》、《伟大的命运》、《亚当与夏娃》、《骑士、死亡与恶魔》等。他的水彩风景画是他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这些作品气氛和情感表现得极其生动。
素描画的特点:
由木炭,铅笔,钢笔等,以线条来画出物象明暗的单色画,称作素描。单色水彩和单色油画也可以算作素描;中国传统的白描和水墨画也可以称之为素描。通常讲的素描多元化指铅笔画和炭笔画。素描是一切绘画的基础,这是研究绘画艺术所必须经过的一个阶段。 素描通常采用可于平面留下痕迹的方法:如,炭笔,钢笔,画笔,墨水,及纸张等。轮廓和线条是素描的一般称谓。素描具备了自然律动感。不同的笔触营造出不同的线条及横切关系和节奏、主动与被动的周围环境、平面、体积、色调、及质感。
2、德国版画家丢勒,有一副画叫做 祈祷之手。这幅画,有一段故事,请问兄弟俩,难道弟弟就是 丢勒本人?
这是一段美丽感人的故事,就是画家自己的故事,其中的弟弟就是画家本人:
(以下转帖)
丢勒最为传世的作品是《手》,后来被人们改名为《祈祷之手》,其影响力超过其他任何作品。
十五世纪时,在德国的一个小村庄里,住了一个有十八个孩子的家庭。父亲是一名冶金匠,为了维持一家生计,他每天工作十八个小时。生活尽管窘迫逼人,然而这个家庭其中两个孩子却有一个同样的梦想。他们两人都希望可以发展自己在艺术方面的天份。不过他们也了解,父亲无法在经济上供他们俩到纽伦堡艺术学院读书。晚上,两兄弟在床上经过多次讨论后,得出结论:以掷铜板决定——胜者到艺术学院读书,败者则到附近的矿场工作赚钱;四年后,在矿场工作的那一个再到艺术学院读书,由学成毕业那一个赚钱支持。如果需要,可能也要到矿场工作。
星期日早上做完礼拜,他们掷了铜板,结果,弟弟Albrecht Durer胜出,去了纽伦堡艺术学院。哥哥Albert则去了危险的矿场工作,四年来一直为弟弟提供经济支持。Albrecht在艺术学院表现很突出,他的油画简直比教授的还要好。到毕业时,他的作品已经能赚不少钱了。在这位年轻的艺术家返回家乡的那一天,家人为他准备了盛宴,庆祝他学成归来。当漫长而难忘的宴席快要结束时,伴随着音乐和笑声,亚尔伯起身答谢敬爱的哥哥几年来对他的支持,他说:“现在轮到你了,亲爱的哥哥,我会全力支持你到纽伦堡艺术学院攻读,实现你的梦想!”
所有的目光都急切地转移到桌子的另一端,坐在那里的Albert双泪直流,只见他垂下头,边摇头边重复说着:“不……不……”
终于,Albert站了起来他,擦干脸颊上的泪水,看了看长桌两边他所爱的亲友们的脸,把双手移近右脸颊,说:“不,弟弟,我上不了纽伦堡艺术学院了。太迟了。看看我的双手——四年来在矿场工作,毁了我的手,关节动弹不得,现在我的手连举杯为你庆贺也不可能,何况是挥动画笔或雕刻刀呢?不,弟弟……已经太迟了……”
四百五十多年过去了,Albrecht Durer有成千上百部的杰作流传下来,他的速写、素描、水彩画、木刻、铜刻等可以在世界各地博物馆找到;然而,大多数人最为熟悉的,却是其中的一件作品。也许,你的家里或者办公室里就悬挂着一件它的复制品。
为了补偿哥哥所做的牺牲,表达对哥哥的敬意,一天,Albrecht Durer下了很大的工夫把哥哥合起的粗糙的双手刻了下来。他把这幅伟大的作品简单地称为“双手”,然而,全世界的人都立刻敞开心扉,瞻仰这幅杰作,把这幅爱的作品重新命名为“祈祷之手”。
下次当你看到这幅感人的作品,仔细看一下。如果你也需要这么一幅画,就让它成为你的提醒,没有人——没有人能单枪匹马地获得成功!
3、丢勒的这幅画的名称以及赏析。
Self-Portrait at 13《13岁时的自画像》
1484
Silverpoint on paper, 275 x 196 mm 纸面银尖笔
Graphische Sammlung Albertina, Vienna 藏于维也纳
这是丢勒学徒时期的习作,可能是我们能看到的他最早的素描作品。怎么说呢,的确是一幅习作,跟丢勒成熟期的作品是不能比较的,只能说带有北方哥特艺术的风格痕迹,很符合他当时受教育的那个艺术环境。
4、著名画家丢勒有哪些代表作?
阿尔布雷特·丢勒Albrecht Durer (1471-1528),代表作品是蚀版画《圣尤斯塔斯》(1501)、木刻组画《启示录》
世界名作《四使徒》与《自画像》
北部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出生在德国纽伦堡,当时的德国正处于其历史上最为暗淡的一段时期。思想和信仰的混乱,饥荒和瘟疫(黑死病)无情地夺去大批人的生命,社会矛盾的激化。这使德国的文化与艺术疲弱不振,外于严重的低迷状态。与此同时,以意大利为首的欧洲各国却已经先后走出中世纪,进入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开放与繁荣时期,人文主义的光辉已经照亮欧洲大陆。于是,作为一个德国艺术家,丢勒只能在一个代表着过去的落后国度里苦苦追求和传播着“现代”欧洲的先进思想。
这位天才少年已经准备好了要独自一人将现代文化引进德国。只是,他那充满好奇和疑惑的目光和基督式的指示性手指表明,不同于意大利文艺复兴对于人与人的世界的欣喜观看,也不同于荷兰文艺复兴对于外部世界的执拗关注,德国的文艺复兴将略带苦涩地凝视人自身。而这将使他成为一个充满矛盾的独行者和先锋派。
作为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丢勒相信艺术家必须要深入观察自然和竭力发现宇宙的秘密,以揭示和表现美。但与此同时,他又坚持其半中世纪的信念,认为艺术家连同其艺术应是上帝的工具。当米开朗基罗以大卫雕像(1501-1504)展现人的完美和新生时,丢勒以同样高超的技法创作了蚀版画《圣尤斯塔斯》(1501),将这位殉教者与神迹相遇的景象表现的如人间乐园。不过,他在那个时期的代表作则是稍早一点创作的《启示录》木刻组画,其在内容和表现风格上更明显带有哥特式教诲性小型画像的特征。
同达芬奇一样,丢勒也具有科学的头脑,因而曾深研数学和透视学并写下了大量笔记和论著,其画的动植物素描之精确完全可以同达芬奇所留下的相媲美,但同时他又对《启示录》中记载的各种怪兽的存在深信不疑。
他平生不停的旅行,足迹之广,眼界之阔在当时几乎无人可与比肩,可又始终保留着一些农民式的愚昧和狭隘。他相信理性和知识会使人成为高贵的存在,却又对于人的不完美有一种深刻的意识。
他出身于一个中世纪的工匠之家并生活在艺术家地位最为低下的国度,却成为当时欧洲最为独立和骄傲的艺术家。作为自画像之父,他是欧洲第一位为自己的容貌和身份所吸引的画家,从而成为伦勃朗的先声。他多少已经意识到艺术会使其不朽,却终其一生为死亡正在迫近的念头所追索而无法摆脱肉体将要消失所带来的恐惧。就艺术风格而言,尽管他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的追求者和传播者,但其置身于其中的德国传统却使其艺术多少保留了一点中世纪哥特式遗风,同时又令人惊讶地率先展现出某些巴洛克特征。
5、丢勒的作品都有哪些?
在意大利,丢勒极为佩服曼坦尼亚的强有力的艺术。回到纽伦堡以后成为一个画家,画了《自画像》,创作了《启示录四骑士》《死神和骑士》等木版画。他的《自画像》上的很浓密的头发的画法,使威尼斯的大师乔凡尼·贝利尼大为惊叹地说:“丢勒那个人画头发,大概是用特殊的画笔吧!”
6、丢勒的画有怎样的特点?
丢勒的画,坚实、缜密、严肃,他把中世纪为印刷《圣经》而延续下来的木刻图画,提高为具有高度艺术性的版画艺术。为此,丢勒在艺术史上获得了崇高的荣誉。丢勒一生创作的版画众多,最著名的是他的14幅版画《启示录》。
7、丢勒创作了哪些伟大的作品?
阿尔布雷希特·丢勒(1471年—1528年)是德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艺术家。他多才多艺,学识渊博,不仅是油画家,还是版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在建筑与绘画理论方面都有著作出版。丢勒1471年出生在德国当时的人文主义思潮的中心地和科学技术比较发达的城市——纽伦堡,他的父亲是纽伦堡的一个铁匠。丢勒从小喜欢绘画,后随画家胡尔盖莫特(1434年—1519年)学习绘画。他曾两次去意大利旅行,又去过德国各地和尼德兰一些著名的城市。在意大利,丢勒极为佩服曼坦尼亚的强有力的艺术。回到纽伦堡以后成为一个画家,画了《自画像》,创作了《启示录四骑士》、《死神和骑士》等木版画。他的《自画像》上的很浓密的头发的画法,使威尼斯的大师乔凡尼·贝利尼大为惊叹地说:“丢勒那个人画头发,大概是用特殊的画笔吧!”
丢勒的画,坚实、缜密、严肃,他把中世纪为印刷《圣经》而延续下来的木刻图画,提高为具有高度艺术性的版画艺术。为此,丢勒在艺术史上获得了崇高的荣誉。丢勒一生创作的版画众多,最著名的是他的14幅版画《启示录》。
《四圣徒》丢勒德国《启示录》是基督教《圣经新约》中最后一卷。它充满了恐怖的奇想,大概是为了告诫信徒如不笃信基督就会遭到惩罚。丢勒利用这个题材暗示基督教会和15世纪德国封建统治阶级给人民造成了饥荒和灾难。其中的《四骑士》便形象地体现了这一点。那4个象征着胜利、战争、饥饿和死亡的骑士,正无情地践踏着倒在他们铁蹄下的人群。这幅作品充分反映了丢勒对待封建统治和基督教会的态度。
在油画方面,《四圣徒》是丢勒晚年的杰作。这是一幅为他的家乡纽伦堡市政厅绘制的作品,描绘了耶鲜的四个门徒:约翰、马太、保罗和彼得。这幅作品赋予这些人物以极其庄重有力的造型和强烈的个性。
8、丢勒:历史上的“自拍”楷模,天赋极高的文艺青年,有什么样的艺术成就?
文艺复兴“三杰”的事迹已经在后世广泛的流传,但文艺复兴时期人才辈出,也有不少拥有才能的杰出作家被现代人“埋没”。现代的人都喜欢自拍,自拍能展现自己的美观,但是在文艺复兴的时代,想要“自拍”也只能通过的作画的方式。
在那个时期,有一名后世名声赫赫的艺术家在当时可是一个“自拍狂魔”,自己年幼时就开始为自己作画,整个艺术生涯以自己为中心,这样一个“自拍”狂魔的故事你们是否知道呢?
丢勒自画像
丢勒的童年历程
在物资匮乏的十五世纪,德国的纽伦堡的一个普通 家庭,一个拥有18个孩子的穷苦家庭,每天为了生活而奔波,但是这样一个庞大却贫困的家庭,却有两名孩童孕育着大大的梦想——成为一名艺术家,而家庭的环境是实在不允许的。
于是这两名兄弟开始抽签决定,是谁去打工,是谁去上学,坎坎坷坷的得出了抽签的结果,哥哥到矿场打工挣钱,等到对方学成归来再换人工作赚取学费。结果是弟弟被抽中了先到艺术学院进修,而哥哥在矿场打工赚学费。
为了不辜负哥哥的厚望,弟弟在艺术学院努力的学习,弟弟的天赋异禀和刻苦的学习,很快得到老师的赏识,很快几年的时间过去了,弟弟衣锦还乡,哥哥的却因为矿场的劳苦生活,手早已磨损不堪,提笔都成了一件难事,艺术生涯已经泡汤了,而弟弟为了纪念哥哥的牺牲,而创作了这一副后世闻名的《祈祷之手》。
丢勒《祈祷之手》
其实细心的赏画者们可以看出,这幅画手的原型并不是在矿场劳作的哥哥,而是丢勒以自己的手为原型创作的一副手的画。当然上面的是一个广为流传的留言罢了,但比较当时的年代,也属于历史的一部分吧。
丢勒天赋初现
丢勒最早期的《自画像》这是丢勒年仅十三岁时候所做的第一幅“自拍”。从画作的表面上看,丢勒的洞察力就远超常人,相比部分刻板的自画像,十三岁的丢勒在为自己作画的时候甚至加入了动作,给画作增添了一丝丝的喜感,在细节上也将自己的五官刻画得很到位。
丢勒13岁时的自画像
无论是光线的运用还是柔和的线条甚至是脸部的阴影细节,都描绘得十分的用心,这样一名“自恋狂”在早期的时候就为了自己的艺术发展道路做了铺垫,丢勒为自己创作相比文艺时期出色的画家拉斐尔和达芬奇都要早得多。
1493年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幅自画像当时年幼的丢勒已经在纽伦堡展露头角,拜师在著名画家沃格缪特的门下学习,在纽伦堡有这样的一个学习风俗,学徒们都要出远门历练,在期间自行积累各种各样的知识和手法,相当于出国留学一样的模式。
丢勒当然也是纽伦堡众多学员的一员,但是丢勒的游学经历却历经坎坷,最初的愿望丢勒想去向雕刻大师马丁·施恩告尔学习雕刻技术,但是的在求学的途中,施恩告尔就去世了。随后丢勒辗转到了斯特拉斯堡去投奔另一位杰出的大师,在大师的指导下,丢勒完成来了自己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幅“自拍”。在完成之际,丢勒就将此画送给了自己的未婚妻当做定情的信物。
丢勒自画像
在这幅画作中,色彩、线条和阴影方面还称不上一副优质的艺术作品,但在光影方面和人物形象刻画方面都十分的到位,丢勒手上拿着的刺蓟花是这幅画的亮点,在当时刺蓟花是象征着爱情中的男方向女方表示忠诚的代表,这幅“自拍”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对未婚妻充满爱意的表达,也因为这幅画迎娶了身为贵族的妻子,身份地位都因此上升,金钱名利双丰收,还开了一间属于自己的画室。
1498年丢勒《自画像启示录》
《启示录》
经过了五年的深造,丢勒经过时间的沉淀和不断的创作,在这5年,完成了流传世间的木板组画《启示录》,对比与之前的自画像,这个时期的自画像在色彩、光线和场景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更能凸显出丢勒艺术家的优雅气质。
《启示录》细节1
经过自己仔细描绘过的脸庞和衣服的细节部分,眼眸中透露的非凡气质,让我们能感受到当时的艺术创作家特有的气质,这样真实的展现手法,在当时是非常的稀缺的。
这一双带着手套的手,强调了自己身为艺术家的地位,这样高贵的双手是不允许从事劳苦的工作的,透露出丢勒追求的高雅和高贵。
《启示录》细节2
细心的读者们可以能可以看出,这幅画甚至连窗外的阿尔卑斯山的景象都描绘得淋漓尽致,这从侧面向我们展现了最典型的文艺复兴风格的风景画风格,也透露出丢勒曾经到此经历过的历程。这幅画也刻画出丢勒的个人创作的方向:将自己最真实的现实展现出来,作品就会自然而然的丰富精彩。
艺术的升华
在代表新纪元的1500年,丢勒为了表示自己作为艺术家的自信和信仰,在宗教文化和推崇古文化复兴的文艺复兴时期,创作了以自己为模板致敬耶稣的仿妆图。
将自己比作耶稣的自画像
右上角这简单的几句话表达的是:
“我是来自纽伦堡的阿尔布列希特-丢列,用木板油画的方式,用持久的颜料所完成的画作。”
才华横溢的丢勒将自己装扮成耶稣,卷发、浓密的胡子、毛领盛装、眼光望向朝圣者,用正面的展示来致敬耶稣,用自画像的方式来展现出对耶稣的虔诚,丢勒也在表达,作为一名艺术家我应该承担着跟耶稣相同的使命,和自己最严谨的作画态度。
自画像细节
这是丢勒展现自我意识最强烈的一副自画像,也能看出,丢勒通过自画像的方式来审视自己,也通过自画像的方式展示出自己身后的艺术水平,这个自画像也在暗示:
我,丢勒是一名以人为本的文艺复兴艺术家,耶稣虽然值得敬仰,但是我们依然得坚持以人为本的道德观念。
这幅传世的经典名作也代表着西方艺术史进入了新的时期。
游学意大利在艺术创作水平的上升期,丢勒曾经两次到意大利游学,拜访了当时著名的威尼斯画家贝里尼和拉斐尔。贝里尼的画作色彩和光线运用的手法让丢勒耳目一新,也是在威尼斯游学的期间,丢勒第一次了解到了宣扬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并达成共鸣,决定创作相关的画作。
丢勒《蓝色的翅膀》
在拜访拉斐尔的期间,也了解到拉斐尔也是一个自画像狂人,了解到了拉斐尔温润、光辉的画风,两人相见就如同一见如故一般,交谈甚多,两人还相互交换了自己满意的自画像作为纪念品。
新教徒的兴起时间线发展到了1517年,这段时间的欧洲相对来说比较动荡,而丢勒的风格也开始有了不一样的改变,当时的人文主义和印刷技术发展得如火如荼,主张神学的马丁·路德开始挑战天主教的权威,抨击教皇和教会的专制独权,批判教会的黑暗面,想要软化教皇的权利,让信徒们拥有的权利能变得更高。
马丁·路德
身在德国的丢勒虽然没有见过马丁·路德,但是略有耳闻,通过书籍上的记载,丢勒开始对马丁路德开始敬仰了起来,这一系列关于马丁·路德的书籍让丢勒解决了一系列思想上的难题。此时的丢勒身上的骄傲和自满已经被马丁·路德的精神而驱赶,丢勒的风格也开始有了转变,代表这一时期的画作《四教徒》就能完全展现。
《四教徒》
丢勒通过画作来向马丁·路德发出响应,宣誓自己已经成为了一名新教的教徒,而画中的教徒们没有丢勒《自画像》的突出特点,但是都独具特色,展现了教徒中四种最典型的性格,也具有新教主张的风格特点。
晚期的病痛折磨下的丢勒1520年之后,丢勒的健康情况发展较为恶劣,经常卧病在床,饱含病痛的折磨,在这期间,我们可以看出丢勒的自画像呈现出来了自己万年的状态,虽然没有动用色彩的修饰,但是这样的画作能让我们看出甚多。
丢勒晚年自画像
我们可以从画作中看出,病痛的折磨让呈现出一股忧郁的气息,相比自己比作耶稣的自画像,早年的神采奕奕已经丢失了,从侧面表达出自己的命运和耶稣挂钩,自己晚年因受病痛折磨和耶稣受到迫害一般,都饱受苦痛,表达出仿徨。
结语
丢勒的天赋异禀,早在孩童时期就能创作出细节慢慢的自画像,到巅峰时期将自己比拟成耶稣的自画像,游学和新教徒的影响晚年创作,把自己命运和耶稣相挂钩的晚年自画像,丢勒几乎用自画像的形式来展现自己和审视自己,这样的自我展现形式也是德国民族精神的体现,随着发展历程发展自画像,也让我们看见丢勒精彩的一生,也是现代最宝贵的绘画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