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宣传海报
1、如何用英语制作各国风俗习惯的简介海报
摘抄。
1、打开浏览器,浏览个大外网平台,了解各国风俗。
2、进行风俗短文摘抄,然后进行一下关系串联就可以了。
2、急:跪求家乡风俗比拼海报宣传词
谁不说咱家乡好
山好?
水好?
好风光?
吃好?
玩好?
人豪爽?
亮出你的家乡来!美。
秀出你的乡音来!说!
3、广告海报设计有哪些分类?
海报是大众化的传播体裁,用来完成一定的宣传、鼓动任务,或是为报导、广告、劝喻、教育等目的服务。海报设计通常被视为是最能体现一个图形设计师艺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方面。这也就是为什么几乎所有从事平面设计艺术的设计师在自己的工作或设计生涯中或多或少都设计过海报的缘故。海报按其应用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商业海报、文化海报、电影海报和公益海报等:
商业广告海报
酒杯与红酒的视觉上的创意设计作品欣赏
商业广告海报是指用于商品推广或商业服务的商业广告性海报。商业海报的设计,要恰当地配合产品的格调和受众对象。
文化广告海报
爵士艺术性的视觉冲击的创意设计作品欣赏
文化广告海报 用于文化宣传的海报,称文化海报。文化海报是指各种社会文娱活动及各类展览的宣传海报。展览的种类很多,不同的展览都有它各自的特点,设计师需要了解展览和活动的内容才能运用恰当的方法表现其内容和风格。
电影广告海报
色彩在商业广告设计中的应用与作用
电脑广告海报是海报的分支,电影海报主要是起到吸引观众注意、刺激电影票房收入的作用,与戏剧海报、文化海报等有几分类似。
公益广告海报
公益广告海报 用于公益宣传的海报,称公益海报。这类海报具有特定的对公众的教育意义,其海报主题包括各种社会公益、道德的宣传,或政治思想的宣传,弘扬爱心奉献、共同进步的精神等。 如今,海报的范围很广,我们更多的是把海报和文化活动联系在一起,这类海报意在宣传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风俗、习惯以及哲学思想等,通过文化艺术海报宣传中国古老的文化与历史,是向世界开启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视觉之窗;商业性海报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中国应用十分广泛,以促销商品和满足消费者需求、宣传企业形象、品牌推广等各种商业性服务为题材;公益性海报是以反映社会公共关注的重大问题为主题设计的海报,此类海报以反映自然环保、社会公德、和平反战、种族歧视以及时代观念为已任.
4、三月三风俗活动策划
三月三风俗活动策划(精选6篇)
为了激发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和民族自信,丰富校园民族文化生活,我校决定开展三月三风俗活动,以下就是三月三风俗活动策划
三月三风俗活动策划 篇1
为引导学生了解壮乡文化,弘扬壮族人民的优秀传统,学校决定在“三月三”节日到来之际,举行“传承壮乡文化”活动。
活动时间:3月28日————4月7日
活动地点:校园
活动内容:
一、校园广播每天定期播放壮族山歌,宣传壮族文化习俗。
二、召开主题会庆祝:
1、班级主题会“壮乡文化知多少”,引导学生了解壮乡文化习俗,体验壮家活动,如板鞋,制作绣球,铜鼓等。
2、学校主题会“传承壮乡文化走进三月三”。通过壮族师生代表分享壮族文化习俗,壮族舞蹈表演,山歌对唱互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壮族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娱乐文化、特色礼品等。
活动准备:
横额一条:东兴市第一小学“传承壮乡文化走进三月三”活动
铜鼓手工品,五色糯米饭,绣球100个,山歌背景音乐,
民族服装:老师2套,学生6套(男2套)
活动分工:
组长:朱雄伟
副组长:方基袖
成员:政教处、少先队、音乐组、各班主任
三月三风俗活动策划 篇2一、 活动主题
2017年“壮族三月三”活动主题为“弘扬民族文化,展示八桂风采”。学校要通过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加大民族文化宣传,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组织和引导师生参加各项节庆活动,拓展民族文化视野,激发文化认同和民族自信,提升学校民族团结教育与和谐进步水平。
二、活动时间
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安排,今年“壮族三月三”系列活动的时间为4月份。各地各校可于4月5—11日相对集中地开展民族文化教育活动。
三、活动内容
(一)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各级各类学校以“壮族三月三”传统节日活动为契机,结合教育教学实际,举办民歌民剧演出、民族艺术表演、民族传统体育竞技、民族文化艺术节、校园歌圩歌节、民族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传承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中小学利用每周例会、校园广播、黑板报、校园网络、班团队会等形式,宣讲“壮族三月三”民族传统节日等民族文化。
(二)组织学校师生参与“壮族三月三”节庆活动。各地各校要有计划地组织师生参加当地举办“壮族三月三”各项节庆活动,开拓社会实践体验教育。
(三)开展区情教育。中小学结合“壮族三月三”节庆活动,开展民族文化教育,让广大师生更多地了解广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高等学校要结合“广西区情”课程,开展“壮族三月三”广西民族文化“区情”专题教育活动。
(四)其他。各地各校可发挥自身优势,结合当地民族文化特色、习俗,创新教育活动形式和内容。
四、活动要求
(一)加强领导,扎实推进。各地各校要充分认识开展“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围绕活动内容,制定活动方案,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扎实开展,确保民族文化教育活动取得成效。
(二)加大宣传,扩大影响。各地各校要充分发挥各类媒体作用,大力宣传本地、本校开展“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教育活动的做法、经验和亮点,营造浓厚氛围,促进民族文化进校园、进家庭、进社区。
(三)认真总结,及时上报。活动结束后,各地各校要从活动安排、实际情况、活动效果、新闻报道、成绩经验、存在问题以及工作建议等方面进行认真总结,于20xx年4月25日前将总结材料以电子文档形式报送我厅民族教育处。
三月三风俗活动策划 篇3一、活动主题
弘扬民族文化,展示xx风采。
二、活动时间
20xx年4月1至30日。
三、重点活动安排
(一)组织开展“壮族三月三”宣传活动。
加强宣传,营造浓厚节日氛围。县宣传部门要组织协调各级媒体、网站对我县“壮族三月三”活动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宣传报道,扩大社会影响。在全县营造出喜庆、欢乐、祥和、幸福、团圆、红火的节日氛围。让各族群众共同分享节日盛宴,进一步提高xx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牵头协调部门:县委宣传部
配合部门:县各相关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
(二)组织“壮族三月三”进校园活动。
1、充分利用多种宣传载体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引导、鼓励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充分利用校园黑板报、宣传展板、宣传海报、宣传标语、电子屏、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等多种媒介和平台大力宣传壮族传统文化和民族风俗,以其为切入点,以点带面,让广大师生了解民族的传统文化,增进民族感情,为共同缔造伟大祖国做出贡献。
2、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开展主题教育。全县学校结合思品、科学、语文、艺术等学科课程以及利用主题班会课,强化民族常识教育。让学生了解壮族的构成,地域分布特点,及其在民族艺术、发展等方面的特色和成就,同时也深入了解各民族对祖国大家庭发展所做的巨大贡献,让民族教育走进课堂。
牵头协调部门:县教育局
配合部门:县各相关部门、各中小学校
(三)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
1、举行xx县20xx年“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
2、召开一次全县民族、宗教代表人士座谈会,做好沟通协调和联谊工作。
3、配合xx市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讲活动。
4、大力宣传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宣扬我县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跟踪报道各地、各单位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情况。
县民族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要在“壮族三月三”节日期间统一开展以下活动:
(1)制作悬挂一批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标语横幅。
(2)制作、更新一批民族团结宣传专栏板报。
(3)结合各部门实际,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办一批好事实事。
牵头协调部门:县民族宗教局
配合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民族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
(四)组织举办20xxxx市“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体验节。
与xx市民宗委联合在xx县凤山镇对河村塘进屯融江河边及蚂拐洲上举办20xxxx市“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体验节,通过开幕式文艺演出、民族体育体验,民俗文化抬阁巡游、传统美食展示、民族团结摄影展等多种形式,让群众感受到浓郁的民族风情,营造各族群众民族团结、共享中国梦的热烈氛围,丰富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各族群众过一个欢乐祥和的传统“壮族三月三”民族节日。
牵头协调部门:县民族宗教局
配合部门:县各有关部门、凤山镇人民政府
(五)组织“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体育活动。
组织举办“巧手绘出三月三”少儿绘画比赛及展示活动、龙舟赛、拔河赛及三人板鞋、背篓绣球、高杆绣球、竹竿舞等民族传统体育体验活动。
牵头协调部门:县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电局
配合部门:县各有关单位
(六)组织“壮族三月三”山歌会及农村文艺演出。
由各乡镇自行组织形式多样的“壮族三月三”壮欢赛、山歌会、歌圩节及农民文艺演出等民族文化活动。
牵头协调:各乡镇
配合部门:县各有关单位
四、活动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乡镇、各部门要按照政府主导、社会主办、群众主体、文化主流的原则开展好各项活动,要加强对“壮族三月三”活动的组织领导,认真策划,统筹安排,结合当地特点和群众需要,精心组织开展活动。
(二)明确责任,周密部署。各有关部门要从大局出发,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互相支持,加强协作,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各牵头协调部门和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围绕活动内容,研究制定有关活动实施方案(含活动项目表)。
(三)做好防范,确保活动安全有序。各乡镇、各有关单位要切实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要针对“壮族三月三”活动情况,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制定具体应急措施,认真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做到计划周密,工作细致,防患于未然,确保“壮族三月三”活动安全有序顺利开展。
(四)严格遵守八项规定,确保节日风清气正。各乡镇、各部门要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自治区及我县有关规定精神,节俭办节,防止出现违规违纪的现象。
(五)及时总结,做好汇报。活动结束后,各乡镇、各部门要从活动安排、实际情况、新闻宣传、社会效果、成绩经验、存在问题及工作建议等方面进行认真总结,形成书面材料,于20xx年4月28日前报送县民族宗教局汇总后报县人民政府。
三月三风俗活动策划 篇4“扁担舞”是壮族特有的一项传统民间舞蹈,主要流传于我县及周边地区,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了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营造祥和欢乐的节日氛围,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拟定于今年“三月三”期间举办xx县“扁担舞”比赛活动,方案如下:
一、主办单位
主办:中共xx瑶族自治县委员会
xx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承办:中共xx瑶族自治县委员会宣传部
xx瑶族自治县文化体育局
xx瑶族自治县旅游局
二、活动时间及地点
时间:20xx年4月19日晚8时至10时
地点:县文体广场
三、组织机构
组 长:刘xx 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县长
副组长:王xx 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王xx 自治县文体局局长
黄xx 自治县旅游局局长
成 员:韦xx 自治县文体局副局长
周xx 自治县文体局副局长
四、参赛对象
1.安阳、澄江、地苏、高岭、大兴等乡镇。
2.安阳镇组织8支队伍(以社区及群众文艺团队为单位)参加;澄江、地苏、高岭、大兴等乡镇各组织一个代表队参加。
3.每个队上场人数不能少于12人,不得多于24人(领队除外)。
4.由各相关乡镇党委政府负责组织排练和演出活动。
五、活动内容
1、比赛类别:扁担舞
2、比赛形式:以节目表演形式(群舞)呈现舞蹈内容进行比赛。
3、评分细则:本次比赛采取百分制,由专业评审打分,经工作人员计算出平均分。评分标准如下:
(1)动作编排及技术运用:30分
(2)思想感情:30分
(3)舞蹈表现力及感染力:20分
(4)舞蹈创意:10分
(5)服装:10分
备注:选手参加每场比赛的舞蹈可自愿更换。
六、活动要求
1.充满活力,积极向上,在继承扁担舞传统套路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具有流畅的'过渡动作,丰富的队型变化。
2.舞蹈的动作设计要体现项目特点。不提倡做力所不能及的难度动作。
3.表现力丰富,富有激情、感染力强,有良好的团队配合与交流,并能充分体现团队精神。
4.时间限制:每个比赛的舞蹈节目限8分钟以内。
5.比赛所用道具及演出服装由各队自理。
七、奖项设置
本次比赛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10名。
获得一、二、三等奖的团队颁发奖牌和奖金;获优秀奖的只发奖金,不颁发奖牌。
三月三风俗活动策划 篇5为开展好20XX年“壮族三月三”活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我市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XX年广西“壮族三月三”活动工作方案的通知》(桂政办电〔20XX〕31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我市20XX年“壮族三月三”工作方案如下:
一、活动主题
“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发展”。
二、活动时间
20XX年3月30日—4月30日。
三、主要内容
(一)组织“壮族三月三”宣传活动。市委宣传部牵头,市直各相关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积极配合,举行“壮族三月三”活动新闻发布会,适时公布全市节庆活动日程安排信息,组织各级主流媒体、网站对“壮族三月三”系列活动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专门集中报道宣传,提高“壮族三月三”的知晓度和影响力。
(二)组织“壮族三月三”进校园活动。市教育局牵头组织,各县(市、区)教育局配合,以“传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集中开展历史文化和民族团结、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师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拓展民族文化视野,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丰富校园民族文化生活,激发民族文化认同和民族自信,提升师生民族文化素养,促进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发展。
(三)组织“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市民宗委牵头组织,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配合,开展以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为主要内容的座谈会、研讨会,举办各民族人士座谈会。开展走访慰问少数民族代表人士、知名人士、知识分子活动。各县(市、区)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成果。
(四)组织“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活动。市文化委牵头组织,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配合,开展体现“壮族三月三”文化特色的原创文艺节目。市级开展“三月三”歌节,各县(市、区)根据本地实际开展专题活动。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山歌对唱,原生态音乐、舞蹈、戏剧和曲艺演出等大众文化活动,提高群众参与度,促进“壮族三月三”民俗文化蓬勃发展。
(五)组织“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旅游活动。市旅发委牵头组织,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配合,在江山半岛白浪滩景区举办以歌舞表演、民族风情表演、民族特色美食、土特产展销等内容的“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旅游活动,推动民族文化与旅游的深度发展,创建民俗文化旅游品牌。
四、活动要求
(一)加强领导,统筹协调。按照政府主导、社会主办、群众主体、文化主流的原则开展好各项活动。各地各部门要切实加强20XX年“壮族三月三”活动的组织领导,认真做好统筹安排,根据当地特点和各族群众需要,进一步细化活动安排,尽早启动各项筹备工作。
(二)落实责任,周密安排。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和分工,紧扣活动内容,精心谋划、周密部署、通力合作、密切配合,积极创新,认真做好20XX年“壮族三月三”活动的各项工作,力争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质量、办出效果,努力打造“壮族三月三”活动品牌。
(三)做好防范,确保安全。各地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对规模大、参加人员多的大型群众性活动,要根据国务院《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认真细致做好安全管理和保障工作。对可能产生问题的环节要仔细排查,做好应急机制和预案,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确保20XX年“壮族三月三”活动安全有序进行,营造欢乐祥和、团结和谐的节日气氛。
(四)严格遵守八项规定,确保节日风清气正。各地各部门要主动适应从严治党新常态,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自治区党委实施意见、自治区政府实施办法以及市委实施办法,守纪律、讲规矩,始终保持防范和惩治不正之风的高压态势,防止出现违反纪律的现象。
五、有关事项
(一)各牵头部门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围绕活动内容,研究制定有关活动实施方案(含活动项目表)于20XX年3月10日前报市民宗委汇总,以便集中上报。
(二)活动结束后,各地各部门要从活动安排、实际情况、新闻报道、社会效果、成绩经验、存在问题以及工作建议等方面进行认真总结,形成书面材料并于20XX年4月28日前报送市民宗委,由市民宗委汇总上报。
三月三风俗活动策划 篇6为贯彻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印发关于开展“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教育活动的通知》(桂教民教〔20xx〕2号)和《平果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平果县20xx年“壮族三月三”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平政办发〔20xx〕38号)文件精神,拓展民族文化视野,丰富校园民族文化活动,激发民族文化认同和民族自信,提升师生民族文化素养,促进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发展,推动我县中小学“两个一”活动的深入开展,特制订教育活动方案如下:
一、活动主题
弘扬民族文化,展示八桂风采。
二、活动时间
20xx年3月20日——4月15日(任选一周)。
三、活动内容
(一)宣传民族文化。利用升旗仪式、校园广播、黑板报、校园网络等形式,介绍我区各民族传统节日以及相应的民族文化。通过班、团、队会活动,全面介绍各民族各种节日的来历、有哪些风俗习惯,让学生对传统节日和民族文化有更广泛的认识、更全面的了解。
(二)参与节庆活动。学校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项节庆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节日民俗、民间技艺、歌圩文化等活动,亲身体验民族文化魅力,提升民族文化素养。
(三)开展实践活动。利用“壮族三月三”假期及其前后双休日,布置学生完成相关民族文化实践任务,如收集民间故事、学唱山歌、学习制作民族工艺、参与节庆活动风采、开展民族文化调研等,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四)组织成果评选。围绕传统节日和民族文化,组织绘画、作文、摄影、制作等活动成果评选,并将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宣传,丰富学校民族文化教育成果,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校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水平。
(五)可结合本校实际开设具有本校特色的活动项目。板鞋、跳竹竿舞、滚铁环混合接力赛、投绣球比赛、跳绳比赛等。
四、活动要求
(一)加强领导,扎实推进。各校要充分认识开展“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加强组织领导,围绕活动内容,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活动方案、活动项目计划表(附件4),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扎实开展,确保民族文化教育活动取得成效。
(二)加大宣传,扩大影响。各校要充分发挥各类媒体作用,大力宣传本校开展“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教育活动的做法、经验和亮点,营造浓厚分为,促进民族文化进校园、进家庭。
(三)使用民语,凸现特色。
1.使用民、汉两种文字开展宣传。学校组织开展的民族文化教育活动,相关宣传标语、横幅、背景墙、宣传资料等应尽量做到同时使用民、汉两种文字。
2.使用民、汉两种语言主持活动。学校开展“壮族三月三”节庆活动时,有条件的学校,主持人应尽量做到同时使用国家通用语和本地民族语言主持节目,丰富节庆文化内涵,贴近生活实际,吸引更多的师生和群众参与活动。
3.以壮语为载体开展文体活动。以“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活动为契机,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以壮语为载体的文体活动。
(四)各校根据本校拟定的活动计划开展活动,并收集归类活动图片及文字资料。活动结束后,各校要从活动安排、实际情况、新闻报道、社会效果、成绩经验、存在问题以及工作建议等方面进行认真总结形成书面材料。
(五)认真总结,及时上报。请各学校于20xx年4月18日前把本校活动实施方案、活动项目计划表、图片资料及总结纸质材料报送平果县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办公室,电子文档发送到平果县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邮箱。
;5、重阳节的习俗有哪些(图画)
1、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2、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6、中国全部传统节日的手抄报怎么写,怎么画
一月一日:元旦
(“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元是开始,第一的意思;旦是会意字,上面的“日”表示太阳,下面的“一”表示地平线。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象征一天的开始。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
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这风俗已传到了国外。)
7、我国比较有名的古代风俗画,都有哪些?
1、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清明上河图》虽然场面热闹,但表现的并非繁荣市景,而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官兵懒散税务重。
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是一幅举世闻名的现实主义风俗画卷。千余年来,此画声名显赫,广受青睐,仿摹者众多。各地公私藏家手中还有许多摹本和伪造本,有人统计,现存《清明上河图》有30多本,其中大陆藏10余本,台湾藏9本,美国藏5本,法国藏4本,英国和日本各藏一本,光是台北故宫博物院就藏有7本。
宋本
作者张择端,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所以被称为《清明上河图》故宫藏本。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艺术水平高超,而且围绕着它还流传下来许多有趣的故事。绘画史上名为《清明上河图》的画幅很多,但真本毕竟只有一幅。经过众多学者、专家对这一专题的研究,大家意见基本一致,都认为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这幅是北宋张择端的原作。其它的同名画作,均为后来的摹本或伪托张择端的臆造本。
明本
又称“仇英本”,是吴门四家”之一,明代著名画家仇英,根据“清明上河”这一题材,参照“宋本”的构图结构,以明代苏州城为背景,采用青绿重设色方式,重新创作了一幅全新画卷,风格与宋本迥异。“仇本”也是后世众仿作鼻祖,明人笔记载,当时各种以此为蓝本的仿作层出不穷,一时间成为达官豪门相互馈赠的高档礼物。被称为仇英仿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如今互联网上流传的很多关于清明上河图的全景图图片其实便是这个版本的作品。
清院本
第清院本清明上河图(局部)三个版本是在乾隆元年(1736年)由清宫画院五位画家陈枚、孙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合作画成,可以说是按照各朝的仿本,集各家所长之作品,再加上明清时代特殊风俗,如踏青、表演 等等娱乐活动,因此增加了许多丰富的情节,如戏剧、猴戏、特技、擂台等等,画的事物繁多,虽然失去了宋代古制,却是研究明清之际社会风俗不可缺的材料。同时,由于西洋画风的影响,街道房舍,均以透视原理作画,并有西式建筑列置其中。此卷用色鲜丽明亮,用笔圆熟细致,界画桥梁、屋宇、人物皆细腻严谨,是院画中极精之作。这个版本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被称为清院本清明上河图。
2、明 拜年送名片
拜年不必进府门,送上名片抵见人。各处贺岁皆如此,赠予纸店大笔金。宋代已用名片拜年,称为『飞帖』。
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即承放飞帖之用。
《清波杂志》载:『元祐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
到明代仍然如此。文徵明《拜年》诗云:『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清代《燕台月令》也形容北京『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现代的贺年片、贺年卡,可以说是其遗风。
3、走月亮(清)
8、家乡的风俗手抄报背景应该怎么画
家乡的风俗手抄报背景可以分几个步骤画。/strong>
1、首先在底部画上四个圆,在圆内写上“家乡风俗”当标题,在标题的顶部画一个房屋。
2、在房屋右侧多画一些房子,再画一个烟囱,烟囱上方画一个云雾状的边框。
3、在四周画一个波浪线当做外围边框,中间画一些花朵和树叶做点缀,右上角画一个太阳,这样美丽乡村手抄报线稿就完成了。
4、接着开始给这幅美丽乡村手抄报上色,用红色、黄色、粉色和橙色涂标题背景,草地用绿色涂,太阳用黄色和红色涂。
5、房屋用橙色、紫色和青色涂,外边框用蓝色涂,叶子用绿色涂一下。
6、最后在中间画上线条,整理一下,那么这幅家乡风俗手抄报的背景就完成啦!
9、有关民风民俗的手抄报怎么画?
民风民俗手抄报内容资料: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2.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
4.傣族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一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傣族自称“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现在,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5.僳僳族
僳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僳僳族自治县。节日: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杆节”扣人心弦,据说上刀杆是为了使僳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精神而设立的。
6.藏族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7.壮族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壮”、“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鲜族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朝鲜族民间有五大节日,至今仍然隆重欢度。这五大节日是: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鲜族敬重老人的传统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鲜(1392-1910)时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确定为老人安慰日。
9.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 的美誉。高山族的节日很多。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10.纳西族
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丽江纳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灵,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万物皆有神灵主宰。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的“转山节” 祭祀狮子山,就是人们敬拜自然实体的公共祭祀庆典。
11.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 唐时称“朴子蛮”,元、明、清时称“蒲蛮”,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布朗族过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其中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山康节是布朗族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傣历六月中旬举行,一般为3天。
12.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还有“蒙撒”、“蒙撒禅”、“对撒”、“汉撒”等自称。解放后统称为阿昌族。会街,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集会,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集会。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除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
13.怒族
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族自称“怒苏”、“阿怒”和“阿龙”。与僳僳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交错杂居。怒族传统节日有过年、鲜花节和祭谷神、祭山林节,其中以过年的节日气氛最浓,既隆重又古朴。仙女节是云南省贡山一带怒族人民的民间传统节日。当地又称鲜花节,於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
14.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在北纬52度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至今仍有鄂温克人的脚印与炊烟,其定居点便是有“北极村”之称的敖鲁古雅鄂温克猎人村。敖包节是鄂温克族的宗教节日,但也举行一些文娱体育活动,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除春节等节日与临近其他民族的节日一样外,鄂温克族还要在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的“米阔勤”节
15.鄂伦春族
“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 “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清朝以前,人们一般把鄂伦春族称为“索伦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腊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习俗。鄂伦春的先人们和火结下了不解之缘,对火有着特殊的感情,对篝火无比亲近。
16.赫哲族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历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意为居住在“东方”及江“下游”的人们。河灯节是赫哲族的民间传统节日,世世代代靠捕鱼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农历的7月15放河灯、祭河神,以此来祈祷、祝福族人平安、捕鱼丰收。
17.门巴族
据藏文史籍记载,门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繁衍生息。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林芝、错那等县。“门巴”意为居住在门隅的人。门巴族沿用藏历,节日也与藏族相同。节日期间要杀牛宰羊,置办丰盛的酒菜,宴请宾客。相传藏传佛教的佛祖释加牟尼诞生和圆寂的日子是藏历四月十五日,为了纪念这一天,门巴族地区的所有寺庙念经祈祷,举行各种宗教活动。
18.白族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白族自称“白伙”、“白尼”、“白子”等,汉语意为“白人”。1956年,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白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
19.保安族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又被称为“保安回”。1950年根据本民族人民意愿,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甘肃省一带。保安族通用汉文,多信仰伊斯兰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产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尤为藏族人民所喜爱。保安族的节日同许多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相同,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馓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20.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族”、“土边”、“本地”、“绕家”等。1953年,贵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经过协商,正式统一用“布依”作为本民族的名称。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
21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达斡尔”意即“开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纪中叶,这个民族为维护祖国统一,打响了武装抗击沙俄入侵的第一枪。达斡尔族称春节为“阿涅”,也把春节当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正月十六为“黑灰日”,在黑灰日这一天,人们之间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抹黑,认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22.德昂族(崩龙族)德昂族原名“崩龙族”。1985年9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改名为德昂族。“崩龙”是他称,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称“德昂”,意思是“石岩”。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远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西岸。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
23.东乡族
东乡族是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肃省境内,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东乡族开斋节又称"尔德节",是东乡族民间的传统节日。按伊斯兰教规定:伊斯兰教历每年九月是斋戒月份,这一月的开始和最后一天,均以见新月为准,斋期满的次日,即为节日。因此,它既是民族节日,也是宗教节日。
24.侗族
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魏晋以后,这些部落被泛称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现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节日饮食常和宴客活动联系在一起,主要节日有新婚节、架桥节、祭牛节、吃新节、花炮节等。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 水牛王”。
25.独龙族
独龙族曾被称为“俅人”、“曲人”等。解放后根据本民族的愿望,正名为独龙族。现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河谷。本世纪中叶,独龙族还处于原始公社的解体阶段,妇女还崇尚纹面的习俗。独龙族过去的宗教信仰尚处在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万物有灵阶段,即使是唯一的年节(独龙语: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联系在一起的。过卡雀哇于每年冬腊月的某一天举行(各地时间不一),节期的长短常常以食物准备的多寡而定
26.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是从18世纪后逐渐从沙皇俄国南迁到中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在封建军阀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被称为“归化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俄罗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内蒙古、黑龙江等地有少量分布。中国俄罗斯族的风俗习惯与前苏联的俄罗斯族基本相同,多信东正教,俄罗斯族非常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复活节”最为隆重。过节前一周,不吃荤,只吃素。
27.哈尼族
据史书记载,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哈尼族自称很多,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称为哈尼族。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传统节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节)。此外还有“栽秧节”(又称“黄饭节”)和尝新节两个小节日。
28.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源远流长。西汉时,天山北部的乌孙即是哈萨克族的先民。这些东迁的牧民得名“哈萨克”,意即“避难者”或“脱离者”。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数分布在甘肃阿克赛和青海等地。哈萨克族过去信仰萨满教,公元十一世纪前后,改信伊斯兰教。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还有“那吾热孜”节。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抛撒“包尔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礼俗。
29.汉族
汉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是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渐同化、融合,汉代开始,称为汉族。汉族最隆重的节日是春节,还有中秋、端午、清明等。汉族与其他民族一样,节日食品是丰富多采的。它常常将丰富的营养成分,赏心悦目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巧妙地结合起来,成为比较典型的节日饮食文化。
30.基诺族
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及其附近地区。基诺族自称“基诺”,汉文译称“攸乐”。1979年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中国的第55个少数民族。基诺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原始宗教,但对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传统节日以过年为重,具体时间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农历腊月间进行。每年阴历九月,基诺族就要过一年一度的新米节了,当地人称“好希早”。
31.京族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岛”之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江平乡的澫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京族,历史上自称为“京”、“越”或“安南”,1958年,根据本民族意愿,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数人信仰天主教。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唱哈节等。其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唱哈节”(歌节)。唱哈多在哈亭举行,哈亭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建筑物。
32.景颇族
景颇族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近代文献多称为“山头”,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1953年7月24日建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县,1956年改为自治州。目瑙纵歌(目脑纵歌)是景颇族人民驱恶扬善,预祝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之后举行,为期2—3天。在景颇族的传说中是天上太阳召集地上万物参加的一种大型歌舞盛会,并由犀牛传播至人间,后成为景颇族最盛大的节日。
33.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多种解释:“四十个部落”、“四十个姑娘”、“山里放牧人”或“草原人”等。柯尔克孜族多数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柯尔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诺若孜节,按柯尔克孜族的历法,新月每出现一次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每年第一个月出现时即过诺若孜节,类似于汉族的春节.
34.拉祜族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澜沧、孟连、双江、勐海、西盟等县。“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祜族传统节日有拉祜年,也吃扩塔节(即春节)、火把节、月亮节和尝新节等节日。其中最隆重的节日是过拉祜年。传说拉祜族兄弟是从葫芦里走出来的。大年初一,拉祜族男女老幼都要用葫芦盛水洗手,洗去过去一年的贫困,迎来新一年的五谷丰登。
35.黎族
黎族聚居在海南岛通什镇等地,据考证,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们就在海南岛繁衍生息,成为该岛最早的居民。黎族自称“孝”、“歧”、“美孚”等。黎族名称的使用始于唐代末期,沿用至今。黎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和“三月三”等。黎族大多数节日与汉族相同,如春节,与汉族过春节的情形基本一致。黎族特有每年农历的节日“三月三”源于黎族先人繁衍后代的一个传说.
36.珞巴族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人口只有2300多人,是目前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解放前仍存在家庭奴隶制。1965年8月正式确认为单一民族。居住在墨脱、米林一带的珞巴族沿用藏历,所有的节日和祭祀活动与藏族无多大区别。希蒙的珞巴族称年节为“调更谷乳术”节。不少地方还保留有“氏族集合”的古老习惯。
37.满族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居第二位。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黑水靺鞨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发展为女真。1911年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传统节日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有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