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其他风俗
1、端午节有哪些风俗活动
端午节有赛龙舟、端午食粽、佩香囊、悬艾叶菖蒲、放纸鸢等。
1、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屈原。
2、端午食粽: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3、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4、悬艾叶菖蒲: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5、放纸鸢:放纸鸢,即是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在中国南方一带城市,端午节放风筝也是一种习俗。端午时期,儿童放风筝称之为“放殃”。风筝,即纸鸢。
2、端午节的有哪些风俗?
端午节习俗:吃粽子
端午节时,很多人都会采摘些粽叶回去包各种口味的粽子,并送给亲朋好友,庆祝节日的到来。包粽子的方式多样,口味多样,可包成牛角状、四角形状等,里面可放些腊肉、蛋黄、红枣、花生、鲜肉等。不过现在很少有人包了,大多是公司或企业发一盒就差不多了。
端午节习俗: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端午节习俗: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3、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划龙舟,还有什么习俗?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其实还有很多的习俗,比如赛龙舟、悬艾草以及佩香囊等等。
赛龙舟其实也是端午节的传统项目,但是很多地区由于地域的限制,所以现在端午节的时候很难看到赛龙舟了。传说是屈原投江的时候,当时很多人都划着船赶去救他,大家争先恐后的,但是却没有能够拯救屈原,所以每年端午节的时候大家就用赛龙舟这种方式来表达对屈原的纪念。
而且这种方式也是希望通过划船的方式,利用船桨溅起的水花驱赶湖里的鱼虾,不然屈原的躯体被啃食,这就是一种纪念的方式。而且很多地方把划龙舟作为一种运动和竞赛项目,有场地的地区每年端午节还是保留了这个习俗的。大家都会在端午节这天赶到河边观看赛龙舟来纪念屈原。
其次悬艾草菖蒲其实是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习俗,在端午节前会看到很多家门口都挂着一些绿色的枯枝,其实这就是艾草菖蒲。在端午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将那些打扫,然后把艾草和菖蒲挂在门口,有的地方还会挂上蒜头和榴花。艾草菖蒲具有独特的香味,它是可以用来驱赶蚊虫的,而且也有驱除疾病,辟邪挡灾的用意。
另外佩香囊这个习俗现在已经很少了,因为会做香囊的妇人也越来越少。在端午节这一天,家里的小孩都会佩戴一个小小的香囊在身上。香囊里面会放一些中药材,比如雄黄、朱砂和香料等等,朱砂和雄黄都是有驱邪的作用的,这样做就是希望可以保佑家里的小孩子身体健康,无病无灾。而且有的还会在家里的床头和门框上面都挂上自己制作的香囊,同样是祈福和驱邪的作用。
其实在端午节当天大家可以在一起包粽子,做香囊,然后一家人去看赛龙舟。年轻人也应该学习一下包粽子和做香囊的手艺,不要让这些习俗慢慢的消失了。
4、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春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在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节气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关于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
包粽子
春秋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投江后,渔民怕鱼咬食他的肉身,就包了粽子投到江里,这样鱼吃了就不会再咬食屈原的肉身了。传到后来,就有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传统了。
包粽子
饮雄黄酒
端午时节及节后,气候炎热蝇虫比较多,毒气也就上升了,人是吃五谷杂粮生百病的,而病从口入多为邪杂之气,经口鼻吸入,古人们在长期同各种病魔斗争过程中发现饮雄黄酒、佩戴有艾草味儿的香包能驱邪解毒,使这一方法从春秋战国时期延续至今。也成为每年端午节时候的一种习俗。
饮雄黄酒
佩戴香囊
在中国端午节时有佩戴香囊的习俗,老人父母们都会做几个小香包给小孩挂在身上,她们管这种习俗叫做“压午”。小孩佩香囊后,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纯手缝制的香包
赛龙舟
“端午节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5、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扒龙船、食粽子、挂艾草与菖蒲、聚午宴、端午浴(浴兰)、放纸鸢、荡秋千等等。
除了这些常见的习俗以外,不同的地域还有一些独具特色的端午习俗,比如系百索子、赠香扇、晒百日姜、挂黄葛藤、画额、佩香囊、佩长命缕、拴五色线。
采药制茶、立蛋、比武、击球、躲端午、佩豆娘、贴五毒图、游旱龙、划喜船、打午时水、浸龙舟水、九狮拜象、放纸龙、点艾条、薰苍术、抢青、马拉溜、挂钟馗像、品花宴等等。
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
根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老节日多数形成于古人择吉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的活动。
早期的节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固本思源等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则蕴含着祗敬感德、礼乐文明深邃文化内涵。
6、端午节有什么风俗 传统
端午节有划龙舟、艾草、祭祖、吃粽子、放风筝、拴五色丝线等风俗传统。端午节是一种融合了各种民间风俗的发展与演变,全国各地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在风俗内容和细节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别。
在端午之际,开展传统民间文艺演出,不仅可以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也起到了积极作用。端午节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节日,在世界各地都有庆祝端午节的习俗。(6)端午节的其他风俗扩展资料:端午节是中国和汉字文化圈国家的一种传统节日,相传楚国的屈原在五月五日跳下汨罗江自杀,后世也把端午节定为屈原;还有伍子胥,曹娥,介子推等。端午节的起源包含了古代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诸多方面,文化底蕴深厚,融合了各种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但由于地域文化的不同,在风俗内容和细节上也有很大的差别。
以下内容供参考:网络-端午节
7、端午节有哪些传统活动?
端午节传统活动有赛龙舟、端午食粽、佩香囊、悬艾叶菖蒲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屈原。
2、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3、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4、悬艾叶菖蒲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7)端午节的其他风俗扩展资料:
端午节来源
1、屈原
第一个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讨伐楚,五战攻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答应。伍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臣,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伍子胥,夫差听信谗言,赐伍子胥宝剑,伍子胥因此死掉。
伍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8、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哪些习俗?
当端午佳节来临的时候,不管是大人和小孩都会非常的开心,因为在端午节的时候,我们不仅可以吃粽子,还可以挂香包,撒雄黄酒,看赛龙舟。
第一,挂香包和撒雄黄酒。如果说端午佳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话,那在端午佳节的时候挂香或者配香囊,就是对屈原精神的一种经验了。我们在高中时代曾经学过屈原的《离骚》,在课文中我们对于爱国诗人屈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在端午佳节佩戴香囊是对屈原精神的一种纪念,所以在屈原逝世后的很多年,大家都会在端午佳节的时候怀念屈原,佩戴香包。另外在端午佳节的时候,还有点雄黄酒的习俗,雄黄是一种药材,听说能够杀百毒,所以在端午佳节的时候,古人们也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手腕等处抹上黄酒,据说这样做是可以驱使蚊虫,蛇,蜈蚣,蜘蛛等不上身,具体为什么要在端午佳节当天去撒雄黄酒,这没有具体的说法,只是一些地区习惯了,在端午佳节的时候给小孩子点雄黄酒驱蚊虫。
第二,悬挂钟馗画像。钟馗是一个捉鬼的神仙,馗捉鬼也是端午节的习俗,在江淮地区,端午节日的时候,家家都会悬挂钟馗的画像,用来镇宅驱邪,而在北方地区的没有这种习俗。
第三,赛龙舟。赛龙舟可谓是端午佳节的传统项目了,在端午节很多地方都会举行赛龙舟的活动,传说是由于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投江的时候,当时有很多人都划着船赶去救他,大家都争先恐后的去拯救屈原,但是最终却没有能够拯救到屈原,所以每当端午佳节来临的时候,大家就用赛龙舟这种方式来表达对屈原的纪念,而且这种赛龙舟的方式也是希望船长见齐的水能够,去除水里的鱼虾,防止他们去蚕食屈原的躯体。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觉悟的变化,现如今赛龙舟已经不仅仅作为一种怀念屈原的方式了,很多地方都会把赛龙舟作为一项运动和竞赛项目,在端午节当天,大家都会争先恐后的来到河边观看赛龙舟这项活动,在纪念屈原的同时,还能获得一些快乐。
综上所述,就是我认为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的习俗。
9、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哪些风俗
端午节快到了,我们应该去了解端午节的习俗。下面介绍的是端午节相关内容,仅供参考。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已流传两千多年。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2、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3、悬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4、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5、点雄黄酒
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古人们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端午节的历史故事一、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说
相传,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为了寄托哀思,荡舟江河之上,此后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二、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是五月五日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自刎而死后,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三、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孝女曹娥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10、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哪些习俗呢?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我们随处可以看到走街串巷卖粽子的小商贩,商店里面也都摆满了端午节的商品,人们也会提前买好粽叶、糯米、大枣等,共同欢度端午佳节。
每个地方吃粽子的口味和庆祝习惯也略有不同,庆祝端午佳节的方式五花八门,各有千秋,最为熟知的就是吃粽子,那么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划龙舟之外还有哪些习俗呢?
1、系五彩绳
在古代,人们迷信端午节这天是一年中最不吉利、毒气最重的日子。所以,端午节时,人们要用青、白、红、黑和黄五种彩线编成的线绳,在孩子手腕上带上五彩绳,以辟邪驱瘟、逢凶化吉。
2、挂艾草
端午的时候,是入夏的第一个节日,气温上升,也正是疾病多发的时期,所以很早之前人们通常会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把菖蒲、艾草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于门楣,悬于堂中。寓意消除疾病、驱除晦气、招福,让家人身体健康,好运常在。
3、贴五毒
端午时节正值酷暑,各种毒虫争相而至,在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古代,炎热的天气还容易引起疫情,故端午还有贴五毒的习俗。
五毒是指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这五种毒虫,贴五毒便是用黄纸画出五种毒虫的画像,贴在墙上,然后用把尖针刺在五毒画像上,寓意是驱除五毒。
五毒画像多由专人绘制,后来逐渐演变成印刷厂印刷,针刺五毒也演变成张天师手举葫芦收服五毒。虽然贴五毒有些迷信色彩,但这样的小活动却最能让人感受到节日的气氛。
4、吃“五白”
端午节民间还流行用“五白”来搭配,即白切肉、白蒜头、白斩鸡、白豆腐和茭白。端午食“五黄”,再配上“五白”,可清热降火,健脾胃。
中医认为,端午节这一天阳气最旺,若在“阳中之阳”的中午时食“五黄”与“五白”,不但可祛五毒,还可借用端午节的“阳、阳”之力,以达到抑制、祛除诸多霉运,增强自身的“精、气、神、血”。
5、吃茶蛋
江西南昌地区,端午节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蛋有鸡蛋、鸭蛋、鹅蛋。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谓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无事。
6、画额
端午节仿佛是为孩子们量身定做的节日,它的很多习俗都与儿童有关,画额也是如此。所谓画额,便是用雄黄酒在儿童的额头上写一个“王”字。
《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
大人们将它看作驱除邪祟的吉祥物,孩童们则把它看做一场游戏。有古诗称“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于孩童而言,画额也是一份珍贵的回忆。
7、吃面扇子
甘肃省民勤县一带,端午节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发面蒸制,呈扇形,有5层。每层撒上碾细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种花纹,染上颜色,十分好看。这种食俗据说是由端午节制扇、卖扇、赠扇的风俗演变而来的。
8、点雄黄酒
将雄黄浸泡在酒中,然后将雄黄酒点在人的额头、耳朵、鼻子、手心等地,期望远离毒虫,消灾防病。
9、吃打糕
端午节也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隆重的节日。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槌打制而成的米糕。
10、采药
端午节在古人印象中是一年里阳气最旺的一天,人们普遍认为,这一天草药的药性最好,所以便有了采药的习俗。
《夏小正》中曾记载这一习俗:“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端午采的药大多是艾草一类的草药,但也有地方抓蛤蟆入药,在南方一些地区,则还有制作蟾蜍酥的习俗。
因端午采药多,故又衍生出挂草药、斗草和沐兰汤的习俗。挂草药,顾名思义便是将草药挂在门上。一般人们都会挂艾、菖蒲和蒜这三种草药。
《清嘉录》中也有记载这三种草药:“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
端午节是珍贵的历史财富,作为后人,我们应当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中国传统节日,比如“斗百草”、“射柳”等娱乐活动,既有利于丰富我们的生活,也有利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对于端午节的习俗,我们应该努力做到“百花齐放”,避免“一枝独秀”,这才是端午节永葆生机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