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俗彩礼 » 郑州有啥风俗

郑州有啥风俗

发布时间: 2022-09-19 04:43:40

1、说说郑州有啥独特的风俗习惯?

大年初一早上刚起床吃的年糕叫“大糕”,是糯米做的甜点心,早饭中吃的 年糕叫“水糕”要蒸热了吃,并且吃饭时候第一口要吃它~ 还有一种年糕 叫“发糕”,当馒头吃可以狠吃的,寓意“发财高升”。

2、郑州的风俗名称有哪些?

郑州的农村群众将生儿育女称为“得喜”
在郑州市郊及农村,解放前还流行婴儿“版碰姓”起权名的风俗,也有人称之为“闯姓”
婴儿满月后有剃胎发的习俗,又叫“绞发”、“落胎发”,是满月礼中重要的一项
还有孩子生日吃鸡蛋“骨碌骨碌运气”的说法
郑州城乡都有认干亲的习俗,称为“认干爹干妈”
为老人祝寿的习俗
多年来也形成了古老的习俗,各个地方流传的有关此类习俗的顺口溜有多个版本,如一些地方流传的是:“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杀肥猪;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买豆腐,二十八,剃傻瓜(指理发);二十九,门对(指春联)有;年三十儿,吃扁食儿(指饺子);年初一儿,撅起屁股乱作揖儿(指互相拜年)”。
除了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外,郑州一些农村还曾经时兴“青龙节”、“乞巧节”、“牲口节”、六月过小年等不常见的习俗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为“乞巧节”
农历七月十五,农家称为“牲口节”

3、写一段话介绍郑州有哪些寓意吉祥的风俗?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们国家地域很广,风俗当然也很多,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个我家乡-----郑州,过年的风俗。
“腊七腊八,冻死寒鸭”说的是腊七腊八这两天很冷,但人们仍感觉到喜气洋洋,感觉不到寒冷。腊八当然要吃腊八粥了。我们这儿的腊八粥是用大米、红薯、豇豆、蜜枣、柿饼等做的,让你吃了难以忘记。我们的粥不稀不稠,甜而不腻。听妈妈说,柿饼不能放得过早,放早了就会涩。 到了腊月二十三左右,许多人都放假了,大人们都要准备年货了,小孩子们自然而然是跑着找同伴们玩耍。到了农历腊月二十七,家家户户都要杀鸡割肉,二十八贴画画,二十九蒸馍篓,三十吃饺子。三十晚上,我们很早就吃了饺子,然后坐到电视前,等看八点的春节联欢晚会。等到零点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放鞭炮,以庆...我们很早就吃了饺子,互相说着新年的祝福,一大早,说是给逝去的人送钱,大人们都要准备年货了百里不同风。
到了正月十六,带上一些礼品,放早了就会涩,以庆祝新年的到来,家家户户都要放鞭炮,能聚到一起的都聚到一起。
大年初五有些有些年前关门了就在这天开张了。
“腊七腊八,我就抱到姥姥家让姥姥帮着养了,柿饼不能放得过早。纸烧完了再放鞭炮。
大年初四是女方家到男方家串回头亲戚,小孩子们自然而然是跑着找同伴们玩耍,冻死寒鸭”说的是腊七腊八这两天很冷,千里不同俗,过年的气氛再次热烈,你看了这些。去年灯节,很多地方都放焰火,让你吃了难以忘记,做一桌可口的饭菜、柿饼等做的,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笑容、烧纸到亲人坟前祭奠。
这就是我家乡过年的风俗。腊八当然要吃腊八粥了。听妈妈说,这一天也可以吃元宵,但能让我感觉到快乐,家家户户都要杀鸡割肉、卖各种小玩具的。”我们国家地域很广。
到了正月十五、游旱船的,我还买回来一只小兔子。
大年初三是给逝去的人上坟的日子。
大年初一是各家各户最热闹的时候,二十九蒸馍篓。好多姨表亲戚姑表亲戚也从初五开始来回走动,说是开门迎财,三十吃饺子,感觉不到寒冷,然后坐到电视前,带着冥币,不管是在外工作的还是在农村老家的,许多人都放假了。等到零点的时候,大家美美地吃上一顿。定亲的,甜而不腻,人们也从四面八方聚到一起。我们这儿的腊八粥是用大米,男方要到女方家、舞龙的,家里大人都要用篮子提着供品、蜜枣,等看八点的春节联欢晚会。三十晚上、小吃的都

4、郑州搬家有哪些风俗习惯?

风俗1


搬家当天入住新宅的时间最好是在早上也可以是中午,但是一定要赶在下午日落之前,要尽量避免夜间进入新宅。否则风水知识中有早出晚归,日夜操劳的不利寓意。


风俗2

不可空手入屋。搬家的那一天,第一次走进去的时候,手上一定拿一些贵重的东西。如拿着米桶、存款簿等,不可以空手走进去。

风俗3

入宅后不再修造施工。搬进去之后,尽量就不要再修造施工了。搬东西可以。如果要再做的话,就一定要择日了。

风俗4

对于有孕妇的家庭 最好是不要搬家,如果处于特殊原因非搬不可的话最好是买一把新扫帚,再由孕妇亲自把全部家具都清扫一遍之后再搬,以免触犯风水知识中的胎神。可以请孕妇先回娘家住一阵子,等搬好后才入新居。

风俗5

新屋要“火庵”。搬进去之前的前三天,家里的灯要全部打亮,亮三天三夜,到你第三天搬进去,这叫火庵。

风俗6

当天或事后请客。入伙当天请客,如果当天太忙可事后选个日子请客。搬了新家之后,常请好朋友来泡茶,让家里人气更旺一点。

风俗7

搬家时主人要亲自在场,且搬迁当天一定要房主人先跨进大门。

风俗8

当天开火煮汤圆甜茶。搬家那天“灶”一定要开火,不要冷灶。可以煮些甜的东西,像甜汤圆或甜茶,吃点甜,求个喜气。

风俗9

搬家完成之后出于乔迁之喜,为求家人平安、富贵昌盛,应在家中举行一次家神拜祭,在家中放一小串鞭炮即可。

风俗10

搬家当天最好是烧一壶开水寓意财源滚滚;开水龙头在风水知识中象征细水长流,意味盘满钵满;开风扇在新宅中吹扇以求风生水起,搬家当天的这些做法以求新宅聚集财运,平安吉祥。

风俗11

在搬家当天如果没有安放床的吉时可以先把床安放在位等到安床吉时到的时候在把床移过去就行了。

风俗12

在搬入新宅的时候要从新宅移出的物件最好是由他人经手而要移入新房的东西则要求自己亲自动手。而且在搬进新家的时候全家人都不可空手进入新宅,否则预示着毫无所获,寓意破财。

5、郑州有什么民俗?

河南中原民间民俗艺术展演团,是弘扬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各种通俗的传统艺术以及具有民间色彩的技术与艺能的团体,是河南民间民俗艺人展示技艺、传承非物质遗产项目的一个平台,自从成立以来,已经承办了很多大型活动,多达几十个民俗项目,省内外二百多个民间艺术家参加展演,活动单位有房地产、幼儿园、汽车经销商、旅游景点、文化下乡、商业庆典,项目有面人、糖人、糖画、泥人、糖人、泥塑、木雕、影雕、、剪纸、剪影、木偶、布艺、玻璃拉丝、葫芦烙花、串珠工艺、纸雕、蛋雕、花鸟字画、木版年画、民间玩具、纸雕、豆艺、香包、草编、中国结、布贴画、丝网花、铜艺自行车、篆刻、魔术气球、现场蛋糕、现场拉面、盘鼓队、……。宗旨是发扬民间民俗文化,传承非物质项目。承接开业庆典、商业演出、文化公益活动、景点宣传。愿意结交各界朋友。搜河南中原民间民俗展演团就行

6、河南郑州都有什么民俗啊?

郑州的民俗

摇篮边上的祝福
中国人向来热爱生灵,赞美生命,对于一个新生命的诞生,人们都报以真诚的礼赞和祝福。千百年来,郑州地区也形成了古老的婴儿诞生礼俗,说起来倒饶有趣味。
郑州的农村群众将生儿育女称为“得喜”,男孩儿为“大喜”,女孩儿为“小喜”。孕妇将要临盆时,旧时先请接生婆到家做好准备,让产妇坐在小板凳上,下置瓦盆或木盆接衣胞,盆内盛有温水,并放一只鸡蛋和一把锁。婴儿降生后,接生婆用温水给婴儿洗身,让产妇吃盆内的鸡蛋,说是可以再生子,锁则取出来挂在门口,意为锁住婴儿的性命。如果是生了男孩,衣胞埋在大门口,寓意男孩子将来能支撑门户;如果是生了女孩,衣胞则埋在院中树下,意为一朵花。
婴儿出生后,第二天其父要去告知岳母及亲友,称之为“报喜”。报喜时要带上礼品,礼品中包含着报喜的信息。礼品送到岳母家,岳母一看就明白女儿已经生了,并能悟出是男孩还是女孩。生男孩要带烧饼作为礼物,生女孩要带麻糖,有的则是生男孩抱只公鸡,生女孩抱只母鸡。婴儿出生第三天,当事人要向周围邻居赠送喜面条,岳母则拿着鸡蛋、挂面、红糖、大米四色礼物到女儿家“瞧三天”。
旧法接生,因接生婆使用不消毒的剪刀剪脐带,极易感染破伤风,婴儿死亡率很高。在婴儿出生第九天,因为可能感染破伤风的时间已经过去,所以要“祝九”,也有在第十二天庆祝的。这天,亲戚朋友及街坊邻里都来祝贺,主家设宴招待来客。接生婆特别受尊重,要请来并坐上席。姥姥家要送米面、红糖、鸡蛋、小孩衣服等礼物,亲友则给婴儿见面礼。酒席的最后少不了一碗喜面条,客人走时,主家要送些煮熟后染红的鸡蛋“回篮”,称为“喜蛋”,这个习惯已延续多年。
在郑州市郊及农村,解放前还流行婴儿“碰姓”起名的风俗,也有人称之为“闯姓”。婴儿出生后的头天清晨,婴儿的父亲出门后碰见第一个人,不管是男是女,便跪地磕头,让其给婴儿起名,这便是碰姓。最喜欢碰见姓刘、姓程的,因“刘”与“留”同音,认为可以留住孩子的性命,“程”与“成”谐音,认为可以使孩子长大成人。
婴儿满月后,姥姥家要来“叫客”,产妇母子同往小住数日后送回,也叫走满月,此俗相传已久,至今郑州城乡仍很流行。离家时,产妇头上扎根红布条,婴儿头上顶块红布,说是可以避邪。婴儿脸上由姑姑抹上一道黑锅灰,到姥姥家由姨擦掉;返回时,姨要在婴儿脸上抹一道白,寓意婴儿长寿。
婴儿满月后有剃胎发的习俗,又叫“绞发”、“落胎发”,是满月礼中重要的一项。《东京梦华录》记载:“浴儿毕,落胎发,遍谢坐客。”剃满月头要保护囟门,不能把头发全剃光,称为留胎毛。有道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剃下的胎毛不会扔掉,有的父母将其收藏,有的缝在婴儿的枕头上,有的做成胎毛笔,作为永久的纪念。
此后,每年到了孩子生日这天,父母都会在早上给孩子煮鸡蛋吃并染红,因鸡蛋为圆型,寓意孩子一切圆满,农村还有孩子生日吃鸡蛋“骨碌骨碌运气”的说法。中午则给孩子做面条吃,称为“长寿面”,但生日这天忌吃玉米粥,因为郑州土语称玉米粥为“糊涂”,寓意不让孩子犯糊涂。
生子不易,养子更难,每个做父母的都希望子女能健康顺利地长大成人,但不是每个孩子都能避免灾祸。为了使孩子平安成长,人们便想出各种办法消灾祈福。
郑州城乡都有认干亲的习俗,称为“认干爹干妈”。有的农村婴儿认碰了姓之人为干亲,有的认子女众多之人为干亲,城里人多是找亲戚朋友中相好的人家认干亲。行认干亲礼时要给干亲送面条、点心,给干娘做一条不缝裆的大腰裤。认干娘时,把婴儿放在大裤子里,从裤裆里漏出,意为干娘所生。干娘要给婴儿脖子上挂一个刻有“长命百岁”的长命锁,等其长到12周岁时,再由干娘打开。
除了认干亲外,还有给小孩吃“百家饭”、穿“百家衣”的习俗,寓意小孩吃了百家饭、穿了百家衣像卑微的乞儿,容易养活。
婴儿出生后,特别是数世单传之家,孩子的奶奶、爷爷向左邻右舍报告喜讯时,会向人家要块布,拼成百家衣。特别是姓“刘”、“陈”、“程”者,这些姓氏的谐音都是吉利之语,所以这些人家的一块旧布头,老人们会高兴地收下。布块的大小花色不讲究,但以蓝色为好,因“蓝”谐音“拦”,寓意有蓝色的布块,妖魔鬼怪就收不走孩子。
缝百家衣的讲究也很多,像布纹的走向、拼图等,都有约定俗成的规矩。衣服不能在胸前开口,要做成偏开口的大襟衫,也叫道袍衫。这种衣服常在底襟处留个口子,称藏魂处,待孩子满月后,由母亲缝住,寓意孩子的魂灵已留在了母亲的身边了。
郑州民间还有给孩子吃百家饭的风俗。农历正月初一,长辈抱着婴儿,手拿破碗,佯装乞丐沿街乞讨。乞讨的人家以100家为宜,然后将讨来的馍、菜、米烩在一起,煮成稀饭,让孩子吃下,寓意这样孩子就受到百家的庇护,免除灾难。吃过百家饭后,长辈要蒸100个铜钱大小的麦面馍,用篮子挎上,沿村庄或街道行走,遇到小孩,就送一个馍。馍发完后,灾难也就让别人嚼完了,自己的孩子就会平安长大成人,俗称“嚼灾”。
为老人祝寿的习俗由来已久,根据老人年龄的不同,祝寿的名目也不同。
古时按甲子、乙丑、丙寅纪年,60年一个花甲,人活到60岁,称为花甲之年。河南人习惯把60岁作为正式祝寿的起点,民间有“不到花甲不庆寿”的说法,60岁之后的每五年称作“小寿”,每十年称为“大寿”。
 祝寿多按虚岁提前一年,59岁做60大寿,69岁做70大寿。做过寿后,往后就不能间断,平常小庆,整十岁大庆。旧时风俗,有做99寿者,谓之“白”寿,意为百岁缺一。百岁老人往往不言百岁,而只言99岁,取“九十九,活不够”之意。
一般家庭在老人每年的生日都要庆寿,但规模比较小,一般是后辈们聚在一起,摆上酒席庆贺一下,出嫁的闺女购置寿糕、将馒头蒸成桃形的寿桃回来孝敬老人。如今,农村地区也接受了新兴的祝寿形式,给老人送生日蛋糕,但很多人避讳“吹灯拔蜡”这类不吉利的词,不在生日蛋糕上点蜡烛。不过,给老人祝寿时,“长寿面”一直是不可缺少的食品,子女要把自己碗中的面条向老人碗中添一些,谓之“添寿”。
从老人60岁时开始,有些家庭会举办规模较大的庆贺活动,称为“大庆”。大庆时,有的儿女还请来专业剧团唱戏、演电影、请人说书助兴。
有些地方的祝寿仪式在早晨,有些地方则在中午。这天,亲戚朋友要来祝贺,主人设宴招待来客。为老人祝寿,客人亲友均要馈赠礼品,所送之礼叫“寿礼”,如果是挂面称为“寿面”,鸡蛋称为“寿蛋”,红糖称为“寿糖”。贺寿人有送寿幛、寿匾者,但切忌送钟表,因送钟与“送终”谐音。
寿日这天,屋内张灯结彩,中间摆上方桌,桌上点燃两支红蜡烛,摆满寿果、寿酒、寿鱼等,墙上挂着寿星图、红色寿幛和上写着“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的寿联。祝寿前要鸣放鞭炮,老人穿戴整齐,坐在上首。晚辈们均整其衣冠,依次给老人磕头,恭敬地向老人献上寿果和寿蛋,老人则把这些食品分给众人同吃,参加寿宴时吃东西俗说是替老人“嚼灾”。然后人们祝酒、品菜,共享天伦之乐,欢声笑语溢满寿堂。
老人到了66、73、84的年龄,晚辈给父母做的寿就比较特殊了。
/ 按旧俗,有些人做寿不从60岁开始,而是从66岁开始。庆祝66岁大寿,是寿俗中最为隆重的一次,因为这个年龄,占了两个6字,象征着“六六大顺”,老人和晚辈一般对此都很重视。
“六十六,娘吃闺女一块肉”,这种习俗由来已久。父母66岁生日那天,出嫁的闺女回娘家给父母拜寿,寿礼少不了一块肉。这块肉,意味着女儿是父母身上的一块肉,女儿长大了,趁父母生日之时,买肉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虽然是买的肉,也象征着是割自己身上的肉。买肉时不能计较肉的多少,须一刀割下来,以示儿女对老人的敬意。有的儿女则购六斤六两肉为父母祝寿,还要蒸小馒头66个,请老人食之,别人不得分食,否则谓之“夺福”。
民间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的说法,有的老人到了这个年龄,心情比较紧张。做儿女的趁父母生日时,买条活鲤鱼让老人吃。鲤鱼善“蹿”,寓意这一“蹿”,老人就过了难关。这天的早餐,老人一定要吃鸡蛋。鸡蛋煮熟后,女儿在天还未亮时,将鸡蛋拿到麦场上,骨碌几圈后,回家让父母躲在门后吃掉,称为“骨碌运气”,说是吃了这鸡蛋,可以交好运。
祝寿作为一种古老的习俗,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增进了长辈与晚辈的感情,体现出浓浓的亲情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郑州地区的礼仪、风俗,与中原各地的习惯大体相近或相同,但在很多细节上又有明显不同。同类事情的办事习惯、方法、程序,即使在同一地方,甚至同一村庄中也存在差异,形成了“五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的有趣现象。
就说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过年吧,过年在郑州是个比较大的概念,有的地方特指除夕腊月三十,有的特指新年正月初一,农村所说的过年则是指农历腊月下旬到正月上旬这段时间的统称。
这样,在过年的时间上就形成了明显的“分水岭”———除夕这天,大部分农村人就开始忙着过年了,很多地方的规矩,是除夕饭吃得越早越好,越早越有福。而城里人仍在正常上班,他们是从正月初一才正式开始过年的。
“吃罢祭灶饭、就把年来办”,农村的传统,腊月二十三祭过灶就着手准备过年了。过年之前这段时间的日程如何安排,多年来也形成了古老的习俗,各个地方流传的有关此类习俗的顺口溜有多个版本,如一些地方流传的是:“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杀肥猪;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买豆腐,二十八,剃傻瓜(指理发);二十九,门对(指春联)有;年三十儿,吃扁食儿(指饺子);年初一儿,撅起屁股乱作揖儿(指互相拜年)”。一些地方流传的顺口溜则云:“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块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宰只鸭;二十九,买坛酒;年三十儿,贴门神儿”……
过年时贴春联的习俗也不尽相同,有些地方在腊月二十八或二十九就已将春联贴上,有的是在除夕这天贴春联,有人则是在正月初一才贴。很多地方春联一般只贴门窗、厨房、猪舍羊圈等地方,但有的农村除了门窗外,在水缸、衣箱衣柜、车辆甚至连织布机、桌椅板凳上也要贴上春联。
拜年的习俗在郑州也有差别,大多数地方的人们是口头互致新年的问候和祝贺,有些地方则为鞠躬拜年,有些讲究传统习俗的地方采用的是磕头、作揖的礼仪,给长辈拜年时,男孩磕头、女孩作揖,称为“磕头礼”。
除了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外,郑州一些农村还曾经时兴“青龙节”、“乞巧节”、“牲口节”、六月过小年等不常见的习俗。
农历二月二,民间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俗称“青龙节”。这天,农民要休息一天,不许挑水、动土,妇女不做针线活,怕动刀剪伤了龙体。太阳未出来前,农民用草木灰撒成圆形粮囤,中间放上小麦、大豆、花生、芝麻等,口中念诵“大囤满、小囤流”,祈求当年丰收增产,还用双手拿瓦片,边碰撞边念叨:“拼拼瓦、拼拼瓦,蝎子蚰蜒都没爪”,祈求神灵保佑,使蝎子、蚰蜒、蜈蚣等毒虫不来侵袭。中午饭都是吃捞面条,称为龙须面,祈求捞住富贵和健康。这天人们还做些炒制食品,如炒花生、炒黄豆、爆米花等,有“二月二、吃炒豆”之说。民间认为,这天是东海龙王的生日,煎饼是龙王的胎衣。吃煎饼,是为龙王嚼灾,扔煎饼,是为了掩埋龙王的胎衣。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为“乞巧节”,在农历七月初六晚上,当地未出嫁的姑娘7人凑成一组,以应“七夕”之数,每人兑面兑物,为织女准备供品。有的买葡萄、石榴、西瓜、枣、桃等7样瓜果,烙7张油馍或糖烙馍,包7碗小饺子,做7碗面条汤,还要单独包7个大饺子,饺子馅由7样蔬菜做成,内包用面做成的7样东西,像针、织布梭、弹花槌、纺花锭、剪刀、蒜瓣或算盘子等。这7样东西,要能代表7位姑娘的心愿。晚上,7位姑娘把供品摆在瓜棚下或清静的地方,焚香点纸,跪在月下向织女祈祷。念完祷语后,姑娘们分吃水果和小饺子,然后把油饼和大饺子放在竹篮内,挂在树上。夜晚,7个姑娘一齐守夜,看守竹篮子,称为“守巧”,目的是防止爱开玩笑的男孩子偷嘴吃,把“巧”(大饺子)偷去。七月七日清晨,天刚刚蒙蒙亮,7个姑娘闭着眼睛,在竹篮内各摸一个大饺子。谁摸出的饺子内包有针、剪刀,谁就是未来的巧手。
农历七月十五,农家称为“牲口节”,此日有许多敬奉耕牛的活动。家家都要蒸羊羔形的白面馍,中午供奉在案桌上,燃放鞭炮庆贺槽头兴旺。农家这天都要停止役使牲口,把供奉后的羊羔馍给牲口吃,也有给牲口喂精饲料的,晚上还要做一锅米汤给牲口喝。民谣曰:“打一千,骂一万,七月十五喝顿小米饭。”
农历六月初一,民间有过小年的说法。这时,麦子刚打下不久,人们在屋中、院内、麦场里摆上供桌,放上馍、桃、李等瓜果,用斗盛满新收的小麦,斗上贴着红色的“福”字,然后焚香燃炮,祈求秋季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后,人们高高兴兴地吃上一顿用肉、青菜、粉条、海带做成的“杂烩菜”,大人们在麦场里猜拳行令,孩子们嬉戏打闹,人们尽情地享受着丰收的喜悦。

7、用一段话介绍郑州有哪些寓意吉祥的风俗?

一、狮子滚绣球解题:

狮,哺.纲猫科动物。雄狮壮硕雄健,颈有鬣。我国古代工艺中的狮纹样,是历代民间艺人加工,提炼并加以图案化的结果,较真狮英武而活泼。绣球是用丝织品仿绣球花制作的圆球。古代视绣球的为吉祥喜庆之品。据《汉书·礼乐志》,汉代民间流行「狮舞」,两人合扮一狮,一人持彩球逗之,上下翻腾跳跃,活泼有趣。「狮子滚绣球」图案,来源于此。舞狮子为民俗喜庆活动,且寓意祛灾祈福。由绣球组成的图案又叫「绣球锦」、「绣球纹」等。



二、图案:象驮宝瓶

解题:太平,谓时世安宁和平。《汉书·王莽传上》:「天下太平,五谷成熟。」温庭筠《长安春晚》诗:「四方无事太平年。」又指连年丰收。《汉书·食货志上》:「进业曰登,再登曰平……三窃惶健!瓜螅?.动物。体高约三米,鼻长筒形,能蜷曲。门齿发达。象寿命极长,可达二百余年,被人看作瑞兽。象也喻好景象。宝瓶,传说观世音的净水瓶,亦叫观音瓶,内盛圣水,滴洒能得祥瑞。「太平有象」也叫「太平景象」、「喜象升平。」形容河清海晏、民康物阜。



三、图案:三只羊

解题:羊、古同祥字,寓吉祥。三羊喻「三阳」。三阳,卦爻之初九、九二、九三,阳气盛极而阴衰微也。开泰,泰卦名;乾上坤下,天地交而万物通。开泰即启开的意思,预示要交好运。「三阳开泰」图案,寓意祛尽邪佞,吉祥好运接踵而来



四、图案:爆竹、民间玩具,鱼或儿童抱鲤鱼

解题:用爆竹,民间玩具等寓意年节的到来。「鱼」与「余」同音,比喻生活富裕,到年节之时,家境殷实。这表达了古代人们追求年年幸福富裕生活的良好愿望。在中国,无论城乡,把这愿望形之于图画的习惯,至今未颓。过新年的时候,家家挂一张儿童抱鲤鱼的年画,既表达欢庆之情,又图来年吉利。



五、图案:一个盒子里飞出五只蝙蝠。或画和合两仙嬉戏蝙蝠

解题:和仙、合仙,是指高僧寒山和拾得。寒山,一称寒山子,唐代僧人,相传他居丰县(今浙江天台)寒岩,喜吟诗饮酒,与天台国清寺僧人拾得为好友。清雍正十一年,寒山,拾得被封为和圣与合圣,世人称「和合二仙」或「和合二圣」。「盒」与「合」、「和」同音,喻「和合」。旧时民间嫁娶,喜挂和合像,取「和谐好合」之意,以图婚姻美满。



六、图案:喜蛛从上垂落而下

解题:喜蛛即「●子」。一种长脚的小蜘蛛。《初学记》卷四引《荆楚岁时记》,「七夕,妇人……陈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子网於瓜上,则以为得

8、郑州丧葬文化,郑州丧葬风俗

对于我们来说死亡是没有办法避免的,茫茫人海,大千世界,浩瀚宇宙我们在这里诞生、成长,直到最后的死亡。几千年来形成了的丧葬礼仪,既要让死去的人满意,也要让活着的人安宁,下面我带你了解一下 郑州文化 的丧葬文化和丧葬风俗。

郑州殡葬习俗,或称郑州丧葬风俗。大家知道,关于民间的丧葬流程和祭拜方式,是三里一规矩,五里不同俗。但大体上都要经过这么几个环节。根据我殡葬服务多年的经验总结一下,供同行参考。主要谈城市办丧简要流程。

准备寿衣,也有称送老衣,终老一等。发现或预感老人即将离去,要提前准备,以表孝心。有为老人增福添寿的寓意。

老人离去后,要请先把老人进行通体清洗,寓意老人干干净净地来到这个世界,还要清清白白的离去。然后穿好衣服,送往太平间或当地殡仪馆暂存。

灵堂。灵堂一是老人的安魂之所,二是亲戚朋友前来吊祭的场所。灵堂设有遗像、背景、香蜡纸钱等供品,供仙人享用。灵堂设立之后,家人要有一个集中祭拜的环节,称家祭仪式。

出殡:出殡当天要有撤灵、起灵、追悼会、火供等仪式。

骨灰寄存或下葬。

骨灰下葬:准备好下葬用品,选好日子,请司仪为其主持下葬仪式,将老人骨灰永久安放于地下,叫入土为安。

乡基层组织应当把改革丧葬习俗纳入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或者居民守则;建立群众性的丧事活动管理组织,为村(居)民提供殡葬服务。

提倡丧事简办,反对铺张浪费。
1.禁止生产、经营冥币、纸扎实物等丧葬迷信用品和木(石)棺等土葬用品。

2.禁止在城市街道、居民住宅区等公共场所停放遗体、搭设灵棚、摆设花圈、播放或者吹奏哀乐、抛撒或者焚烧冥币纸钱等。

3.禁止在丧葬活动中从事定阴阳、看风水、扎纸活等封建迷信活动。

用品的使用:
花圈和花篮:寓意是老人的灵魂通往天堂的道路是用鲜花和美妙的乐曲构成的。形成了人们都用花圈的习惯。

撒路钱:也成买路钱。遗体过往的道路要一路撒上买路钱。

手套和白酒:起灵时用4到6人抬灵所需要白手套,抬完后要用白酒洗手。

9、郑州有什么民俗?

有些地方的祝寿仪式在早晨,有些地方则在中午。这天,亲戚朋友要来祝贺,主人设宴招待来客。为老人祝寿,客人亲友均要馈赠礼品,所送之礼叫“寿礼”,如果是挂面称为“寿面”,鸡蛋称为“寿蛋”,红糖称为“寿糖”。贺寿人有送寿幛、寿匾者,但切忌送钟表,因送钟与“送终”谐音。
寿日这天,屋内张灯结彩,中间摆上方桌,桌上点燃两支红蜡烛,摆满寿果、寿酒、寿鱼等,墙上挂着寿星图、红色寿幛和上写着“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的寿联。祝寿前要鸣放鞭炮,老人穿戴整齐,坐在上首。晚辈们均整其衣冠,依次给老人磕头,恭敬地向老人献上寿果和寿蛋,老人则把这些食品分给众人同吃,参加寿宴时吃东西俗说是替老人“嚼灾”。然后人们祝酒、品菜,共享天伦之乐,欢声笑语溢满寿堂。
老人到了66、73、84的年龄,晚辈给父母做的寿就比较特殊了。
/ 按旧俗,有些人做寿不从60岁开始,而是从66岁开始。庆祝66岁大寿,是寿俗中最为隆重的一次,因为这个年龄,占了两个6字,象征着“六六大顺”,老人和晚辈一般对此都很重视。
“六十六,娘吃闺女一块肉”,这种习俗由来已久。父母66岁生日那天,出嫁的闺女回娘家给父母拜寿,寿礼少不了一块肉。这块肉,意味着女儿是父母身上的一块肉,女儿长大了,趁父母生日之时,买肉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虽然是买的肉,也象征着是割自己身上的肉。买肉时不能计较肉的多少,须一刀割下来,以示儿女对老人的敬意。有的儿女则购六斤六两肉为父母祝寿,还要蒸小馒头66个,请老人食之,别人不得分食,否则谓之“夺福”。
民间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的说法,有的老人到了这个年龄,心情比较紧张。做儿女的趁父母生日时,买条活鲤鱼让老人吃。鲤鱼善“蹿”,寓意这一“蹿”,老人就过了难关。这天的早餐,老人一定要吃鸡蛋。鸡蛋煮熟后,女儿在天还未亮时,将鸡蛋拿到麦场上,骨碌几圈后,回家让父母躲在门后吃掉,称为“骨碌运气”,说是吃了这鸡蛋,可以交好运。
祝寿作为一种古老的习俗,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增进了长辈与晚辈的感情,体现出浓浓的亲情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郑州地区的礼仪、风俗,与中原各地的习惯大体相近或相同,但在很多细节上又有明显不同。同类事情的办事习惯、方法、程序,即使在同一地方,甚至同一村庄中也存在差异,形成了“五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的有趣现象。
就说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过年吧,过年在郑州是个比较大的概念,有的地方特指除夕腊月三十,有的特指新年正月初一,农村所说的过年则是指农历腊月下旬到正月上旬这段时间的统称。
这样,在过年的时间上就形成了明显的“分水岭”———除夕这天,大部分农村人就开始忙着过年了,很多地方的规矩,是除夕饭吃得越早越好,越早越有福。而城里人仍在正常上班,他们是从正月初一才正式开始过年的。
“吃罢祭灶饭、就把年来办”,农村的传统,腊月二十三祭过灶就着手准备过年了。过年之前这段时间的日程如何安排,多年来也形成了古老的习俗,各个地方流传的有关此类习俗的顺口溜有多个版本,如一些地方流传的是:“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杀肥猪;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买豆腐,二十八,剃傻瓜(指理发);二十九,门对(指春联)有;年三十儿,吃扁食儿(指饺子);年初一儿,撅起屁股乱作揖儿(指互相拜年)”。一些地方流传的顺口溜则云:“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块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宰只鸭;二十九,买坛酒;年三十儿,贴门神儿”……
过年时贴春联的习俗也不尽相同,有些地方在腊月二十八或二十九就已将春联贴上,有的是在除夕这天贴春联,有人则是在正月初一才贴。很多地方春联一般只贴门窗、厨房、猪舍羊圈等地方,但有的农村除了门窗外,在水缸、衣箱衣柜、车辆甚至连织布机、桌椅板凳上也要贴上春联。
拜年的习俗在郑州也有差别,大多数地方的人们是口头互致新年的问候和祝贺,有些地方则为鞠躬拜年,有些讲究传统习俗的地方采用的是磕头、作揖的礼仪,给长辈拜年时,男孩磕头、女孩作揖,称为“磕头礼”。
除了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外,郑州一些农村还曾经时兴“青龙节”、“乞巧节”、“牲口节”、六月过小年等不常见的习俗。
农历二月二,民间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俗称“青龙节”。这天,农民要休息一天,不许挑水、动土,妇女不做针线活,怕动刀剪伤了龙体。太阳未出来前,农民用草木灰撒成圆形粮囤,中间放上小麦、大豆、花生、芝麻等,口中念诵“大囤满、小囤流”,祈求当年丰收增产,还用双手拿瓦片,边碰撞边念叨:“拼拼瓦、拼拼瓦,蝎子蚰蜒都没爪”,祈求神灵保佑,使蝎子、蚰蜒、蜈蚣等毒虫不来侵袭。中午饭都是吃捞面条,称为龙须面,祈求捞住富贵和健康。这天人们还做些炒制食品,如炒花生、炒黄豆、爆米花等,有“二月二、吃炒豆”之说。民间认为,这天是东海龙王的生日,煎饼是龙王的胎衣。吃煎饼,是为龙王嚼灾,扔煎饼,是为了掩埋龙王的胎衣。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为“乞巧节”,在农历七月初六晚上,当地未出嫁的姑娘7人凑成一组,以应“七夕”之数,每人兑面兑物,为织女准备供品。有的买葡萄、石榴、西瓜、枣、桃等7样瓜果,烙7张油馍或糖烙馍,包7碗小饺子,做7碗面条汤,还要单独包7个大饺子,饺子馅由7样蔬菜做成,内包用面做成的7样东西,像针、织布梭、弹花槌、纺花锭、剪刀、蒜瓣或算盘子等。这7样东西,要能代表7位姑娘的心愿。晚上,7位姑娘把供品摆在瓜棚下或清静的地方,焚香点纸,跪在月下向织女祈祷。念完祷语后,姑娘们分吃水果和小饺子,然后把油饼和大饺子放在竹篮内,挂在树上。夜晚,7个姑娘一齐守夜,看守竹篮子,称为“守巧”,目的是防止爱开玩笑的男孩子偷嘴吃,把“巧”(大饺子)偷去。七月七日清晨,天刚刚蒙蒙亮,7个姑娘闭着眼睛,在竹篮内各摸一个大饺子。谁摸出的饺子内包有针、剪刀,谁就是未来的巧手。
农历七月十五,农家称为“牲口节”,此日有许多敬奉耕牛的活动。家家都要蒸羊羔形的白面馍,中午供奉在案桌上,燃放鞭炮庆贺槽头兴旺。农家这天都要停止役使牲口,把供奉后的羊羔馍给牲口吃,也有给牲口喂精饲料的,晚上还要做一锅米汤给牲口喝。民谣曰:“打一千,骂一万,七月十五喝顿小米饭。”
农历六月初一,民间有过小年的说法。这时,麦子刚打下不久,人们在屋中、院内、麦场里摆上供桌,放上馍、桃、李等瓜果,用斗盛满新收的小麦,斗上贴着红色的“福”字,然后焚香燃炮,祈求秋季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后,人们高高兴兴地吃上一顿用肉、青菜、粉条、海带做成的“杂烩菜”,大人们在麦场里猜拳行令,孩子们嬉戏打闹,人们尽情地享受着丰收的喜悦。

10、河南郑州 风俗 习惯

1、郑州人爱说‘中’

郑州人情有独‘中’,又于何时流行说‘中’,非独外人,既便河南人也难以说清。全国方言何其多,能够一字诠释一地历史变迁、一字代表一地方言文化的,唯有河南话里的‘中’,全世界也难找出第二个这样的字来。今天,‘中’已成为河南人的口头语,但少有人知道,‘中’字曾经负载的厚重历史、文化积淀、以及骄傲和失落。”

2、“青龙节”

农历二月二,民间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俗称“青龙节”。这天,郑州的农民要休息一天,不许挑水、动土,妇女不做针线活,怕动刀剪伤了龙体。太阳未出来前,农民用草木灰撒成圆形粮囤,中间放上小麦、大豆、花生、芝麻等,口中念诵“大囤满、小囤流”,祈求当年丰收增产,还用双手拿瓦片,边碰撞边念叨:“拼拼瓦、拼拼瓦,蝎子蚰蜒都没爪”,祈求神灵保佑,使蝎子、蚰蜒、蜈蚣等毒虫不来侵袭。中午饭都是吃捞面条,称为龙须面,祈求捞住富贵和健康。

3、郑州方言

郑州方言属于中原官话郑开片,是居住在市区的大多数人中通行的地方话。郑州市区方言内部略有差异,大致可分为新老两派。老派分尖团,口语中儿化音、u化音较多,新派不分尖团,儿化音向北京音靠拢,u化音明显减少。老派主要分布在管城区,即原城关所在地,新派主要分布在金水、中原、二七等区。

4、郑州人的主食以面食为主,面食中又以白面(即小麦面)食品为主。

粗粮面只作为营养搭配和调剂口味,需求量较小。常见的面做食品有馍(馒头)、菜馍(又叫菜蟒或菜龙)、油卷、包子、烙馍、油饼、菜盒、烧饼、油条、炸菜角等等。郑州人特别喜欢吃面条,面条的种类很多,有汤面条、捞面条、炸酱面条、卤面条、炒面条、牛羊肉烩面条等等。郑州人的副食即佐餐菜肴主要有五大类:肉菜类、青菜类、食用菌类和豆制品及蛋类。

5、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新郑市举行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来祭拜黄帝。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竹书纪年》和汉代的《史记》等历史典籍中有三月三登新郑具茨山(俗称“始祖山”)朝拜黄帝的记载。2008年6月7日,新郑黄帝拜祖祭典被中国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热点内容
用称称嫁妆 发布:2020-09-12 19:11:27 浏览:511
五星级婚宴 发布:2020-09-12 17:55:19 浏览:511
婚礼乐队 发布:2020-09-12 20:13:00 浏览:510
太庙婚纱 发布:2020-09-12 18:59:26 浏览:510
北京摄影婚纱 发布:2020-09-12 17:43:09 浏览:509
耍新郎 发布:2020-09-12 20:11:18 浏览:508
王子婚纱摄影 发布:2020-09-12 17:52:22 浏览:508
外景简笔画 发布:2020-09-12 15:57:17 浏览:508
拍外景婚纱照 发布:2020-09-12 17:43:26 浏览:507
我们结婚了2013 发布:2020-09-12 18:42:33 浏览: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