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俗彩礼 » 丽水风俗春节

丽水风俗春节

发布时间: 2022-09-18 14:14:10

1、浙江,丽水,春节常吃什么?有什么含意

丽水春节这边主要吃敲肉耕或者是饺子。

如果觉得满意请在右上角选为满意答案,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谢谢

2、丽水新年春节习俗

扫尘——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室内屋外,房间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净净地迎新春。

门画——据《山海经》载称: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以至夜不成眠。这时,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俩人的威武形象绘之在宫门上,称为“门神”。东汉蔡邕《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板年画。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几经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便是现在的年画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

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爆竹——春节燃放爆竹之俗始于汉代。据南梁人宗懔撰写的《荆梦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从辟山妖恶鬼。”古时放爆竹,是用竹子放进火内燃烧,由于竹内空气受热膨胀,便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以此避邪驱鬼,祈盼来年吉祥幸福。到了唐宋以后,发时了用火药制成的鞭炮。

拜年——据明朝陆容《菽园杂记》记载,拜年习俗最早行于明朝京都。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百姓则各拜亲友。清代时兴在春节时送“拜盒”,即将贺年帖放在精致美观的饰盒里送给亲友,以示庄重。今日中国民间,“拜年”已成为一种传统习俗,至亲爱友和同事们,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问候。

压岁钱——过年给孩子一些压岁钱是中国的传统民俗。压岁钱饱含着长辈对晚辈的祈福求安。在中国,关于压岁钱的来由,民间曾有一些流传甚广的故事,比如说古时候有一个身黑手白的妖精,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出来祸害小孩。于是人们就点亮灯火通宵不睡,并把铜钱放在孩子枕边以避邪,这就是“守祟”“压祟”,后来也称为“守岁”“压岁”。但这些传说于史无据,不足为凭。压岁钱的习俗真正始于何时众说纷纭。>>

古时文人雅士则流行互送拜年钻。拜年钻就是如今的贺年片,是由古代的名片演变而成。据清代赵翼考证,西汉时没有纸,削竹木为刺,上书名姓,叫“名刺”。后来还用大红绒线在织锦上绣字为“名片”。东汉后用纸代木,叫做“名纸”。六朝时简称为“名”,唐代叫“门状”。宋代还别称“手刺”、“门刺”。明清时曾叫做“寸褚”、“红单”。

春节食俗
腊八粥——最初是佛教的一种宗教节日食品。《中国年节食食俗》载: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曾游遍印度的名山大川,以寻找人生的真谛。他到了北印度的摩揭陀国时,由于又累又饿、昏倒在地,这时有一位牧女见此情景,急忙把自己带的午餐拿出来,一口一口地喂释迦牟尼。牧女的午餐,是由各种食品混合组成的,里面有采来的各种野果。释迦牟尼吃了这顿香美的午餐,元气顿复。后来他在尼连河里洗了个澡,到菩提树下静坐沉思,于十二月初八日得道成佛。从此每年到“腊七”这天,寺院的僧侣们都要取清新干果,放入洗净的器皿中终夜熬至天明。将熬成的粥用以供奉佛祖,届时,寺院僧侣诵经演法,尔后喝粥以示纪念。这就是腊八粥的来源。佛教在我国流传很深远而沿袭了这一习俗。至于腊八粥用料,北宋以杏仁、桃仁、果脯、江米、黄豆、豆子等;南宋时以胡桃、松子、柿栗之类;元代粥色则是殷红的,亦称红糟粥、朱砂粥,可能用赤豆、莲子、花生、红枣之类致红的原料。

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十二月八日,“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

另据安徽人传说,朱元璋小时给地主放牛,常因断炊而饥饿。有一天,他在一间小屋内发现一个洞,他伸手下去一摸,却是个老鼠的“粮仓”!掏出来的有大米、黄豆、红枣、栗子等物,于是他把这些五谷杂粮一齐下锅,煮了一锅热粥,喝起来香极了,后朱元璋当上皇帝,整天山珍海味吃腻了,想换口味。腊八这天,他忽然想起儿时从老鼠洞掏粮煮粥的事,当下传令御厨以各色谷果煮粥进食。吃后大悦,并将此粥赐名为“腊八粥”。

此后,元、明、清沿袭这一食俗,清代最为盛行。有诗云:“家家腊八煮双弓,榛子桃仁染色红。我喜娇儿逢览揆,长叨佛佑荫无穷。”

明代的用料,加江米、白果、核桃仁、栗子等煮粥。

著名的雍和宫腊八粥,除了江米、小米等五谷杂粮外,还加有羊肉丁和奶油,粥面撒有红枣、桂圆、核桃仁、葡萄干、瓜子仁、青红丝等。

腊八粥现又称八宝粥,用料以桂圆、苡米、麦片、糯米、绿豆、红豆、芸豆、花生等八物(也可选自己喜爱的如芡实、栗子等)。

年糕——春节吃年糕,“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稔。”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年糕的种类有:北方有白糕饦、黄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台湾有红龟糕。

汉代扬雄的《方言》一书中就已有“糕”的称谓,魏晋南北朝时已流行。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了制做方法。明、清时,是糕已发展成市面上一种常年供应的小食,并有南北风味之别。

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种,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汤煮诸法。

饺子——远在公元五世纪,饺子已是北方汉族的普通食品。当时的饺子“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但当时饺子是连汤吃的,故当时称之为“馄饨”。至唐朝时,吃法已与今天一致。1972年在新疆吐鲁番唐墓中发现有饺子,形制与现代七异。宋代称饺子为“角子”,此词也外见于时清小说中。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中又有“扁食”一词。明、清时又有了“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新称谓。

明中期以后,饺子逐渐成为北方春节传统食品。因饺子形如元宝,有“招财进宝”之意。

春节饺子讲究在除夕夜十二点钟包完,此刻正届子时,以取“更岁交子”之意。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18/content_695306_2.htm

3、浙江人过春节的民风民俗

1、抢猪节

“抢猪节”由“迎神”与“抢猪”两部分构成的。抢猪前,乡里都会请来戏班子,演上七天七夜,直到最后一天才开始备办鞭炮、鼓乐,摆设祭筵,祭祀马氏天仙娘娘。各户饲养的迎神猪,都规定要在迎神的前一日才能宰杀。

2、马灯

村民将竹篾制成马的样子,再将马用各色的棉纸糊好,并到山上找来了一种叫高山龙的藤条,编扎在竹篾做成的冒箍上,做成帽子戴在舞灯者的头上。逢年过节,村民都要拿出来舞一舞,以驱魔去邪,保佑平安。

3、云和讨火种

云和讨火种信俗是以九天玄女仙娘信仰为基础,以讨新火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性民间信俗活动。活动以沙溪村、高胥村为中心,涉及全县范围10多个火局(及周边40多个村落,是春节期间一项群众参与面广、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传统民俗活动。

4、祭祀

祭祀在当地也称“祭福”,每逢腊月二十四,家家设食供奉灶神2天。在当地,人们认为灶神除执掌灶火外,还考察人间太平并告知天帝。每年的供奉就是为了“贿赂”灶神,求他在天帝面前多说两句好话,以保佑来年的风调雨顺。

5、送灶神。

腊月二十三晚上,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神上天,供奉一种富有粘性的糖,借此粘住灶神的牙齿,使他没法向玉皇大帝陈说人们的过失。送灶神之后,除夕之前,每户人家总要选择一个祝福的吉日,这是每家一年之中最为隆重的大祭典。

4、浙江丽水嫁女儿的风俗

长夜对歌。在浙江丽水市中,嫁女儿时,女方家人就会让女方村庄上凡会唱歌的女子都来,跟迎亲队伍的赤郎、行郎等团体对歌,不竭唱到新娘起举动止,寓意着新娘顺顺利利,早日生子。内容仅供参考,切勿盲目迷信。

5、丽水地区的奇特风俗

在端午节时,丽水的过节习俗和全国各地基本相似,但又同中有异,据清朝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刻本《丽水县志》卷十三“风俗”中载:“端午门插蒲艾,妇女作茧虎,系长命缕与他处同。向有龙舟之戏,因舟覆戒勿为”。而令笔者不解的是,翻阅各种版本的《丽水县志》和《处州府志》,“与他处同”的均有简略记述,而殊异的则毫无记载,比如在过端午节时,丽水民众几乎家家要“吃卷饼”,少年儿童则爱“玩斗草”。

“丽水卷饼”是颇具特色的节日地方美食,原料为面粉加水再加点儿盐,用双手不断搅拌成既稠稀得当又具弹性的糊状,然后放在铁铸的平底锅(丽水人称“熬盘”)上,下燃白炭慢火揉烙,揉烙时操作人手抓一团面糊,不停地上下有节奏地抓几下,一则防止面糊团掉落,二可增强面糊的韧性。操作人把面糊团在铁锅上一转,即成一个正圆形的薄饼,由负责炭火的“副手”及时翻转,并即从铁锅中取出已烙好的卷饼。烙好的卷饼俗称“卷饼皮”,皮薄质白如绵纸,形圆似明月,直径约20厘米。

卷饼馅为百姓常食菜类,如四季豆、豆芽、豆腐干丝、泡皮、肉丝、烙鸡蛋皮丝等,再加油炸粉干或回锅的老油条。作馅的菜肴必须火炒,不留汤汁,吃时各人凭各自喜爱夹各式菜肴作馅心,喜蒜者可在卷饼皮上抹些蒜泥,嗜辣者可抹上辣酱,然后卷成筒状,即成供吃食的“卷饼”。

丽水卷饼荤素搭配,韧而不腻,老少皆宜,口味颇佳。特别是馅心中加上炸粉干或老油条,食时又香又脆,更是别有一番滋味,确是大众化的美食。

忆及孩提时过端午,家中还爱烙“松花卷饼”,那是以小面团抹上松花粉擂成圆形薄饼放锅中烙成的卷饼皮,其色粉黄,吃时格外芬香,当时好多农家都自烙这种卷饼皮,现今已成稀物了。

据老人言传,说卷饼原为“绢饼”,和粽子一样,原是以丝绢包裹菜肴投入江中供鱼虾吃食,以免伤害屈原躯体,此说之虚实,皆无记载,故无从考证。

往昔过端午节才有的丽水卷饼,如今已成丽水民众四季调剂口味的常年餐食了,同时,卷饼亦已流向周边地域,成了大众普遍爱吃的主餐之一。前些年,笔者在家中以卷饼为主食接待几位返丽探亲访友的台胞,大家皆言已好多年没吃过故乡的卷饼了,边吃边聊都说丽水卷饼风味独特,并说外地(包括台湾)在端午节都包粽吃粽,为何丽水过端午却烙卷饼吃卷饼?还有位台胞逗趣说,要是有位“慧眼识美食”的大款,能把丽水卷饼加以精心包装,在各地开个连锁店,扩大媒体宣传,到时还可与麦当劳、汉堡包一争高下,此说虽为餐桌笑料,但随时间之推移,亦未尝不可能,因为丽水卷饼确是风俗特殊风味独特的一种佳节美食,饮食是“软文化”,随着中华民族的崛起,软实力必将逐步走向世界。

丽水端午风俗殊除了“吃卷饼”外,尚有“送羹”之俗,所谓“羹”即礼品,每年到端午节时,嫁出去的女儿要向父母送礼品,礼品除礼包外,尚有猪肉一刀、明甫(墨鱼)一斤、豆腐皮一斤等。收“羹”后,父母要给女儿回礼,回礼的东西是麦李(李子)、蒲扇(麦杆扇或纸扇)、手巾等。丽水民间有句俗语:“生不白生,一年两次羹。”意思是嫁出去的女儿,一年要给父母送上两次礼品,一次是春节的“过年礼”,另一次就是五月初五的“端午礼”。

此外,在端午前后,丽水少年儿童除了要在大人指示下用雄黄酒在脸上“画花脸”及在家里的墙边角落喷洒雄黄酒等,更爱到郊野去采草茎玩“斗草”。

斗草亦称“斗百草”,为自古相沿的民俗游戏。据考,在南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即有“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草之戏”之记述。至唐代,斗草已十分盛行,如刘餗《隋唐佳话》记有“安乐公主五日斗百草”;韩鄂《岁华纪丽》记有“端午,结庐蓄药,斗百草”;司马图《灯花诗》云:“明朝斗草应多喜,剪得灯花自扫眉”;白居易《观儿戏》诗曰:“弄尘复斗草,尽日乐嘻嘻。”可见“斗草”之戏已风行于宫廷与民间。到了宋朝,斗草游戏在民间更加普遍,范成大《春日田园杂兴诗》云:“春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柳永《木兰花慢·清明》词中吟咏:“盈盈斗草踏草人,艳冶递逢迎”。可见流行于端午的“斗草游戏”,已提前到阳春三月的清明了。到了清代,斗草仍沿俗流行,如《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就有一段描写香菱、芳官等五人在大观园中斗草的场景。

不过,《红楼梦》书中撰写的“斗草”为富贵人家卖弄才华的“雅斗”,而丽水在端午期间流行的“斗草”则是以草为玩具的“俗斗”。其玩法主要有三种:一是“掰儿掰”,二是“扯牛筋”,三是“拾签”。

“掰儿掰”是采用一种土名叫“菖蒲籽”的小草作游戏。菖蒲籽又称“掰儿草”,丽水山野遍处可见,高约尺许,叶为伞骨状,中间有小花蕾,长茎三棱形,根块状若葱头,气味有菖蒲之芳香,故称“菖蒲籽”。玩时先找到一片长有菖蒲籽的草地,采来此草后去掉顶叶和根茎,两人一组席地而坐,各抓一头,边掰边念童谣:两人坐地手捏草/掰儿掰不知道/你掰儿/掰儿两头丝相连/我掰/掰一丝联中间/一丝不搭掰两半/运气勿好不当算/取草茎/换地盘/你掰儿/我掰/掰儿壮壮/掰胖胖/一二三,掰开来/大家望。念罢,两人即互相对掰,若掰成两边有一丝相连的H状,是“生儿”;如果中间仅一丝连成N形,则“生”,要是没一丝连结被掰成两半,称运气不好不当算,两人互打一下手心以示惩罚,然后重掰。

“扯牛筋”亦称“大将小将”。玩法是用白杨树叶的叶柄或其它有韧性的草茎作玩具,两人用草茎相勾搭用力拉扯,被拉断者为输家,是“小将”或“败将”,赢者为“大将”。忆及儿时,笔者和小伙伴很爱玩“扯牛筋”,经常去白杨树下捡寻掉落的粗茎老叶,去叶留茎,用来拉扯互斗。为增加叶茎的韧性,往往还得加工制作,如拌上桐油放慢火上烤,如反复揉转后放在青油灯盏中浸泡,更有甚者,竟在草茎上粘合上几条苎麻丝,如此作为初试必赢,但久之当被揭穿,必遭大家呵斥,特别是儿伴皆有几根珍藏在口袋轻易不出战的“大将”,一旦被“假货”扯断,确是痛心不已,曾为此闹个红脸白脸,许久互不理睬。

“拾签”又称“挑草茎”,参加游戏者一起去野外采集来许多又硬又韧的草茎,截成长短约10厘米的“签”,从中选出部分把两头削尖,染成红色或其他颜色,此签既是“拾签”时挑动草茎的工具,在计数时还可以一当十。玩此游戏,可两人或数人,采用“石头剪刀布”或用小纸头写上“一二三四”来“抽签”定先后次序。玩时,玩伴按事先规定各出“签”若干根,然后交给首位“拾签”人,此人用一只手捏紧草签,一下放开让草茎散落在桌面或平地上,然后用手拾取,那些叠合的草签,则用削尖染色的草签去挑开拾取,挑时得小心翼翼不可碰动其他草签,若有碰动,则不能再挑, 即让位于另人,玩后视谁获取草签最多为赢家。

随着时代的变迁,岁时节日的习俗亦在不断变异,比如丽水的端午风俗“门插蒲艾”仍有所承沿,而“妇女作茧虎”(荷包、香囊等)早已消失。那在端午日用雄黄酒给孩子画花脸、喷雄黄祛邪避疫及喝雄黄酒等也在嬗变中不多见了,女儿给父母“送羹”之俗尚有延续,但其礼品已随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而与时俱进趋向时尚,如送保健品或较高档的服饰等。那以草作玩具的“斗草”游戏,早已被丰富多彩的现代玩具所替代,在城乡消失殆尽。而风味特殊的丽水卷饼,则由端午节的节日餐食转化为民众调剂口味的美食,由丽水向周边扩散开去,并由家庭走向酒家,成了节日聚餐和宴会待客的一种佳品了。

6、丽水有什么风俗

畲族婚嫁习俗、畲族三月三歌会、畲族祭祀仪式;
缙云献山庙会、缙云黄帝祠祭典、缙云狮子山庙会;
莲都太平殿庙会、丽水三月三“太保庙会”;
龙泉剑匠习俗、龙泉青瓷窑工习俗;
青田石雕艺人和矿工习俗、青田侨俗;
遂昌石练七月会、遂昌城隍庙灯会;
菇民习俗、陈十四夫人崇拜习俗、马天仙崇拜风俗。

7、丽水有哪些民风 民俗 民情 信仰 禁忌 婚嫁寿诞 衣食住行 地理环境 历史文化

1、丽水风俗:吃粽子、喝黄酒、插艾枝和菖蒲等风俗习惯之外,莲都一带有吃卷饼,龙泉有划龙舟,松阳遂昌一带有采端午药和午时茶,庆元景宁一带有“献饭”敬重已故先人,还有人在身上佩戴避瘟丹,张贴五毒符,以达到驱逐邪魅目的等等习俗。

2、信仰:丽水人的信仰没有特别之处,例如佛教信仰、基督教信仰、天主教信仰、伊斯兰教信仰皆有,具体要看实际人群。

3、婚嫁寿诞:丽水人婚嫁、寿诞、喜庆、丧宴,必为席上头道菜肴西施鲜虾饼,西施鲜虾饼其原料之一的小虾。

4、地理环境:丽水市位于浙江省西南浙闽两省结合部,东南与温州市接壤,西南与福建省宁德市、南平市毗邻,西北与衢州市相接,北部与金华市交界,东北与台州市相连。

5、历史文化:丽水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丽水人属江浙民系使用吴语,丽水文化属吴越文化。

(7)丽水风俗春节扩展资料:

丽水市处州府城列入高品质步行街建设培育名单,是契机,也是挑战。从国内的一些步行街来看,主要存在缺少创新和商业规划,往往大同小异,千街一面,文化味不浓,特色性不强,辨识度也不高,让人觉得逛这里和逛那里差不多。

丽水古称处州府,具有千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一方面要重视鲜明的本土历史文化挖掘,把历史请进来,展现城市独有的风情,让来步行街的人既有物质收获,也有精神享受;另一方面需更加科学、精准规划商业布局,使商业与文化、旅游创新融合发展,提升步行街的内涵和活力,力争打造出具有丽水历史记忆的高品质步行街。

热点内容
用称称嫁妆 发布:2020-09-12 19:11:27 浏览:511
五星级婚宴 发布:2020-09-12 17:55:19 浏览:511
婚礼乐队 发布:2020-09-12 20:13:00 浏览:510
太庙婚纱 发布:2020-09-12 18:59:26 浏览:510
北京摄影婚纱 发布:2020-09-12 17:43:09 浏览:509
耍新郎 发布:2020-09-12 20:11:18 浏览:508
王子婚纱摄影 发布:2020-09-12 17:52:22 浏览:508
外景简笔画 发布:2020-09-12 15:57:17 浏览:508
拍外景婚纱照 发布:2020-09-12 17:43:26 浏览:507
我们结婚了2013 发布:2020-09-12 18:42:33 浏览: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