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俗彩礼 » 护苗好嫁妆

护苗好嫁妆

发布时间: 2022-09-18 12:22:32

1、长沙定亲习俗

订婚没有什么的吧。结婚倒有不少。长沙结婚叫办红喜事,槽门、大门上常有“仪成六礼”之类的联语。六礼即周朝定制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婚姻礼节。长沙结婚习俗,在这些古礼的基础上,衍生出繁复的程序。一般先由男方家长托亲友或媒人提亲,即纳采古礼。男方用4人或8人抬的花轿接亲,或称取亲,导以旌旗、铜锣,后有挑牲笼的,笼内鸡、鹅成双。 Yk)fBPHr
鸡鹅成双源于“奠雁”古礼:先秦时新婿到岳家需献双雁作见面礼,取雁不失节,不失时,长幼行止有序之品性,意不再偶也。因雁飞行时成行成线不失群,若失偶则行单影只终身不聚,行路排在末尾。后来由于雁不易找到,渐用鸡鹅作为“奠雁”的象征。 &j ; 91wEn
婚礼风情之“背灰扒” u^B!6Sj8
城内,多数还有“亲迎成婚”古礼。乡下则由媒人或家庭其他成员迎亲。新娘着凤冠、霞披(俗称披纱)、盖红头巾。上轿前由年长妇女一手持浸有菜油、点燃的红纸捻子,一手拿镜子在轿内外照几遍,俗称“照轿”,意以驱除邪秽。 K" |~D0Qgo
新婚当晚,闹新房不拘礼节,以逗笑新娘为乐事。有的将主家长辈男子拖至洞房,强迫其背灰扒子。比较文雅的节目是赞茶,由新郎新娘抬着茶盘送茶,贺客必答以押韵的赞词,如:“一进新房,灯烛辉煌,金银满地,儿孙满堂。”又如:“抬茶托盘四四方,抬茶新人比鸳鸯,今晚洞房花烛夜,来年生个状元郎”。 jUl_ToX
待客习俗 )4-!]NsV
待客长沙民风普遍好客。客人进屋,无论寒暑,少不得要泡茶接待。 \x:U`T
宁乡、望城等地,杯中时放些炒熟的黄豆芝麻之类,叫芝麻豆子茶。 tZm`(2S
浏阳北乡则兴茴香茶:茶中放一爪或多爪小茴香,溢放出一种特别的香甜味。客人喝完一碗,热情的主妇又会端来一碗。客人如不推辞。要连喝五六碗之多。如果尊长莅临,主人要出门恭迎,让客先行;客人讲话,要注目倾听。 TQ :e! 32
祝寿习俗 US^%pd
祝寿旧语“六十曰下寿,”即六十岁以上老人整生(逢十)贺生日才能称为“寿”。长沙人讲“男进女满”即男做虚岁,女做实岁。60岁以前做整生者,长沙人有“男不做三,女不做四”之俗,即满29岁,女满40岁不宴客,不愿做生日者,或先期向亲友辞谢叫辞客;或外出回避叫躲生。 o2bmsnXQ
过节习俗 GA` bWl
接春节令习俗,流行于长沙地区。民间认为立春才是一年的开始,故很重此节,有“新春大如年”之彦。 #@5VT* /7
立春时刻,设香案于门外对礼拜,鸣放鞭炮迎春。立春的节日食品为春卷,以白面皮卷夹韭菜肉丝。立春禁忌很多,忌吵架打破东西说不吉利说话及借钱、借火、借物给人。 D| <_96_m
三月三地菜子煮鸡蛋农历三月三,古称上已节,这天人们到江边去洗涤,清除污垢,消灾得福。后来盛行于长沙城乡的习俗是“三月三,地菜子煮鸡蛋”。城乡居民用地菜子、生姜、红枣合鸡蛋煮食,谓可去风湿,护肝明目。 =Ti @Y
立夏吃笋立夏节和夏历四月八,习吃笋子炒肉。名为“助力”,又叫“接力”。据说可以健腿,象竹笋一样节节拔高,坚韧有力。有“立夏不吃笋,瘦得光梗梗”等民谚。 [`s.fkb8
伏日吃姜夏日炎热,民间有伏日吃老姜炒子雄鸡的习俗。姜要多放,有人吃时要将门窗关闭,吃得大汗淋漓,意在散发体内蕴寒,防止秋发寒病 1zG6^U
2A =Y
长沙结婚叫办红喜事,槽门、大门上常有“仪成六礼”之类的联语。六礼即周朝定制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婚姻礼节。长沙婚俗,在这些古礼的基础上,衍生出繁复的程序。一般先由男方家长托亲友或媒人提亲,即纳采古礼。也有以渔利为目的的媒婆,为凑合婚事,而掩盖真象的。故双方家长或亲属须到对方明察暗访“查根脉”,谓察亲。如双方认为对方根正苗好,门当户对,则男方将生庚(年、月、日、时),用干支八字表示,请媒人转交对方,叫“发八字”。女方经“算命”认为相合,亦将姑娘生庚回给男方,叫“回八字”。若男方认为双方八字相克或女方八字不好,须在7日内退还,所谓“男八字满天飞,女八字一七归”。此乃合庚,即“问名传庚”古礼。有的人家收下对方生庚后,先置于神宪上,若3天内有丢鸡失狗物损碗破现象,即以为八字相冲,必退庚。著3天内家事顺遂,则为上吉。合庚顺利,互赠信物,男方馈以服饰布料及少量财礼,外加一双未来新郎的鞋样,意为“谐”。女方则报以笔砚文具,并按鞋样做一双布鞋和袜底。双方将写有“天作之合”的庚书互换为据,这一过程叫定庚或订庚,即“纳吉行聘”古礼。 "VHT5k
定庚后,男方须给女方准备一定数量的聘金和其它财物作为聘礼,也叫大聘、彩礼、鸡鹅礼或过门礼(有的女方索要高额彩礼,实为买卖婚姻性质)。女方则备嫁妆,此即纳征(亦名纳币)古礼。接着由男方送期单,即选两个吉日催新娘过门(也叫上门)谓之报日,俗名看日子,即“请期预报”古礼。女方择定其中一个日子作为婚期。婚前一两天,男方将聘礼、喜看等送往女家,叫“过礼”。女方将嫁妆用条盒(条箱)拾至男家,陈设洞房,叫铺房。也有由男方接亲时抬嫁妆条盒的。新娘出嫁前一日,请已婚妇女用麻线将脸上汗毛绞掉,将鬓角之绒发和眉毛修整成形,鬓角整齐,眉毛细弯,叫开容也称开面。 成婚之日,男方用4人或8人抬的花轿接亲,或称取亲,导以旌旗、铜锣,后有挑牲笼的,笼内鸡、鹅成双。鸡鹅成双源于“奠雁”古礼:先秦时新婿到岳家需献双雁作见面礼,取雁不失节,不失时,长幼行止有序之品性,意不再偶也。因雁飞行时成行成线不失群,若失偶则行单影只终身不聚,行路排在末尾。后来由于雁不易找到,渐用鸡鹅作为“奠雁”的象征。清《善化县志?嫁娶》则认为“盖古所谓雁即鹅也”。城内,多数还有“亲迎成婚”古礼。乡下则由媒人或家庭其他成员迎亲。新娘着风冠、霞披(俗称披纱)、盖红头巾。上轿前由年长妇女一手持浸有菜油、点燃的红纸捻子,一手拿镜子在轿内外照几遍,俗称“照轿”,意以驱除邪秽。 /*BK6hc
花轿接进屋时,礼爆齐鸣。新娘下轿,地面铺红毡,由牵亲娘扶掖,使之脚不粘地,否则,认为踩了夫家,踩了家娘。长沙县还有抱新娘习俗,即由亲友将新娘背至堂屋。在厅屋拜堂毕,新娘入洞房,新婚夫妇择吉方并肩而坐,由牵亲娘劝饮交杯酒(茶),古称“合卺”,指一瓠分为二瓢,古时新婚夫妇各执一瓢饮合欢酒,有合二为一之意,故称合卺。牵亲娘进酒时,赞以喜辞,将红枣、花生、桂子、瓜子等物掷于床上,意“早生贵子”。然后掀开新娘盖头红巾(宁乡习俗,由家娘揭盖头),新婚夫妇至此才能见面。礼毕,引新娘至堂屋拜见舅姑等亲属尊长及其他家庭成员,叫“分大细”,即古之庙见礼。 RJd*(!y
女方送嫁亲人称大亲、上亲、高亲,坐婚宴的主席,男家着老亲陪新亲。浏阳南乡的一些地方,婚宴后“高亲”要设法偷只碗带回,表示不断娘家粮。 f%1\1_^g
新婚当晚,闹新房不拘礼节,以逗笑新娘为乐事。有的将主家长辈男子拖至洞房,强迫其背灰扒子。比较文雅的节目是赞茶,由新郎新娘抢着茶盘送茶,贺客必答以押韵的赞词,如:“一进新房,灯烛辉煌,金银满地,儿孙满堂”。又如:“抬茶托盘四四方,抬茶新人比鸳鸯,今晚洞房花烛夜,来年生个状元郎”。 .@EzHe ^W
婚礼次日或第三日,新娘偕新郎回娘家省亲,叫回门,古称归宁。娘家设午宴答谢贺窖,叫“办回门饭”陪新客,餐后招待旱茶。新郎此日要警惕被人捉弄,闹成笑柄。尤其是宁乡,有“害新客”传统,乘新郎不备,男女青年往往在其脸上涂红、黑颜料,叫“上彩”、“刷新”。 ahZ@4v
湖南很多地区的婚俗略有不同,比如有的地方新娘上花桥或花车,需要父新背女儿上车,表示女儿出嫁了。湖南很多地方还流行着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的中式婚礼。 8''1H<f
CS*lk!C

2、苗族结婚习俗

一、关于“许婚”。
串对子:是苗族青年男女双方恋爱谈婚的一种方式,每年初一至初五,苗族要过“花山节”,苗族青年男女串花山互相对歌,跳舞,找到对象的叫做串“对子”,花山节的最后一天,串好的“对子”私自定下终身,各自回家告诉自己的父母。
提亲:小伙子将自己找好的对象的事说给父母后,由男方请媒人在三日或七日后前往女方家提亲。
定婚:媒人提着相应物品做见面礼去女方家,与女方父母就双方结婚事宜达成一致后,确定结婚日子,一般不直出半年。
结婚:婚期确定后,女方自己准备嫁妆等待出嫁。
二、关于“拉婚”。
“拉婚”又叫“抢婚”,“拖姑娘”或“抢妹子”,这种强拉硬要的婚俗,与现代文明的社会不相适应,逐渐被淘汰。
苗族男青年路头路脑遇到苗族姑娘,若是姑娘被看上,无论姑娘是否愿意,小伙子可以把姑娘抢回自己的家中,请媒人在三天至七天前往姑娘家提亲,定婚期吃喜酒即成,姑娘从被抢之日就是小伙子的媳妇了。
三、关于“认婚”。
苗族山寨,哪家生孩子,全村都知道,生儿子的父亲或母亲在邻居家生孩子时跑到人家门外,若邻居家是“生姑娘”就大声说“”我家儿子认着啦!”从此这两个孩子就等于算认了婚约,小姑娘在娘家长到三岁,就被男方接到自家养起来,与男孩一起长大,直到十八岁,双方结婚,办喜酒,送“礼银”认亲。
四、关于“说婚”。
纳雍县境内的苗族婚俗,“说婚”较为普遍,“说婚”比其“拉婚”、“认婚”较为繁锁复杂,包括提亲、订准、给婚、结婚四个过程。
提亲:苗族青年经“花山”、“赶街”、开会、上山、下田等社交活动相互认识,进而相恋,一旦恋爱成熟变禀吸父母,由男家请媒人陪小伙子的叔叔携酒往女家说亲。如女有有意,当即饮酒表示“可”,并约来媒人共同商讨礼银、婚期、嫁妆等,礼银包括身价银、奶水钱、屎尿布、酒、肉等。
订准:如果女方家愿意与男方结亲,按说亲时商讨的日期,就会由男方家出酒送猪到女方家,由女方家请客吃饭,完成吃“订准”,也就是订婚。
给婚:男方家如果要讨媳妇,媒人必须提前两个月到女方家去商订,女方家要办酒席来决定给婚的日子。
迎亲:由男家择定吉日,于两日前媒人通知女家做好迎新生准备。迎亲日,小伙子的叔叔用雀笼挑着两只鸡,带上礼银,率领新郎,陪郎及一对家庭美满的夫妻,两个挑晌午的小伙子在媒人的陪同下前往女家迎亲。到了女家住上一宿,待新郎、陪郎拜过堂后,新郎的叔叔将礼银交给新娘的叔叔转交其父母。次日,叔叔将带来的鸡一只交女家,一只带回,认为是新娘有魂连同新娘一同带往男家转姓传代去了。这时女家送亲九人伴随亲人一同送往男家,中途(两家等距离)晌午后再走。到了男家,拦门设席三张,各置猪肝、猪内,豆腐、香烟各一盘。迎送诸人居中,新人在左,媒人在右,各据一席,进餐后入室,列坐中堂,烟茶接待。待拜过堂后,迎送诸人一新人围坐举行隆重的交接仪式,交接仪式由双方“长老”以对歌形式唱交接调表达两空的心愿。唱完,新娘才算正式交给男家了。晚间,室内点燃篝火,亲友及迎亲诸人围坐火边谈家常基对歌或独唱,尽情戏娱。唯迎亲送亲之人不得擅自离开,必须相伴至天明,待过早餐方将送亲失送走。
回门:苗族;回门日期不拘,中要在生孩子之前即行。这日,男方父母或哥嫂务办红糖一合。炒面一升,白酒二斤带领新人到女家回门。在女家住上几天。女家携带女儿用的围腰,女婿的鞋、帽随亲家到男家认门。经男家杀鸡款待之后从此来往不绝。
苗族的拜堂礼是由新郎、陪郎举行,新娘不参加。规矩是长辈居中正坐,同辈列坐左右。新郎、陪郎按长幼一一跪拜敬酒,礼毕入席就餐。
苗族寡妇可以再嫁,但随嫁子女如要改随父姓,必须经前夫同族许可,并给鸡一只拿去做改姓仪式后方得改姓。

3、民间结婚铺床顺口溜 传统又好记

结婚不仅会布置很喜庆的婚床,在新人睡上之前都会先由一位铺床人进行铺床,铺床的风俗也流传已久,关于铺床民间还产生了不少铺床的顺口溜。铺床人会在铺床的时候说几句吉祥话,而民间主要是说顺口溜比较多,因为顺口溜可以脱口而出,有的也比较好记忆。

传统好记

一铺金,二铺银,麒麟送子送上门。三铺床是桃李园,恩爱夫妻一百年,四铺铺上四季财,金银财宝滚滚来,五铺、六铺是致富,七铺八铺堆金库,九铺铺上大元宝,十铺铺的真是全,也生女来,也生男。生个女的当娘娘,生个男的是状元。新毛毯、鸭绒被,小俩口子一头睡,明年一生生一对,一男一女齐鸣声,天生一对大学生。铺床铺的这么好,一对小子跑不了,铺床铺的这么全,荣华富贵万万年。

铺床铺床,喜气洋洋,各位亲戚,听撒洞房。一撒荣华并富贵,二撒金玉满池堂,三撒三元及第早,四撒龙凤配呈祥,五撒屋子拜宰相,六撒同春长,七撒夫妻同皆老,八撒八马转回乡,九撒九九多长寿,十撒十全大吉祥。

七言四句

绣花帐子高高挂,十彩被子铺满床;鸳鸯枕头床上放,绫罗绸缎装满箱。

春雨浓浓育新苗,鸳鸯戏水配成双;自由恋爱结硕果,创家立业是楷模。

洞房花烛红似火,夫妻恩爱万年长;新婚夫妇饱作田,一年胜似几十年。

今年我们来铺床,明年添个状元郎;大红枣子撒几把,早生养子早得力。

四个床头按一按,养的儿子当县官;四个床头理一理,养的儿子当经理。

铺床铺得满堂春,养的儿子当将军;铺床铺得满堂彩,养的儿子当总裁。

新人房里好嫁妆,两面摆的柜和箱;中间架的百子床,棉质被窝铺满床。

4、越重男轻女的地方彩礼越贵吗?

先说是不是吧,我个人认为重男轻女是导致这一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之一。

其实大家也注意到了,彩礼越贵的地方,越是重男轻女的地方,这种地方的资源越是向男性倾斜。

以前是女孩嫁过去当另外一家的人嫁出去就是泼出去的水了,婚姻等同于买断了这个女孩跟原生家庭的联系,女孩不参与养老,也不参与这个家的劳动,以前生女孩还真是亏本买卖,所以有女孩是赔钱货的说法,毕竟很多时候彩礼甚至不足以支付养育这个女孩付出的心血和钱财。

要房子也是同理,因为女孩很少能参与到分家,她们不会得到房子,可是房子是硬需求,以前房子也没那么贵,不嫁个有房子的,女孩在猪圈生孩子。

这些要求,放以前本来也不过分。

但是现在提倡男女平等,这些就显得格格不入了。给彩礼的风俗和嫁出去就是婆家人的这些想法有的人有,而有的人却没有。

这就导致,男女之间都出了一些双标狗。

一方面偏远的地方或者一些重男轻女的观念实打实的存在着,要改变还需要时间。

另一方面又因为计划生育女孩少,以及男女平等可以对男孩不好但绝不能亏待女孩以免被人说重男轻女等等原因,女孩的地位又虚高。

一些男生在家里不公平分配家产的时候不吭声,孩子跟他姓时不吭声,但是听到女孩要彩礼,他就吭声了:不是男女平等吗?女权癌!

一些女孩在吃饭逛街把男生当提款机的时候不吭声,得到女士优先的福利时不吭声,父母要彩礼时不吭声,但是听到让她们做家务时,她们就吭声了:直男癌!

于是网上男女的对喷,经常是这两种人喷来喷去维护自己利益的嘴脸。

大家脑子都不笨,为什么这些人不愿意去考虑是不是重男轻女?因为重男轻女的时候他们漠不关心,侵害到自己的利益了才会吭声。

5、古代新娘陪嫁嫁妆都有些什么?

女子结婚需要准备嫁妆,娘为即将出嫁的女儿置办嫁妆这个习俗从古到今都有。而这些嫁妆不仅仅代表着娘家人对女儿的关心,也是体现这个女儿在娘家的地位,娘家人对他的重视程度,也体现了结婚女子娘家的身份地位,而陪嫁的物品每个也都有其深意。

现代的嫁妆多少不会那么讲究,但是在古代新娘的陪嫁嫁妆是非常讲究的。大户人家的嫁妆更为讲究,他们为女儿准备的嫁妆物品一定是非常齐全的,可以说这些东西已经包括了新娘从出生到死所需的一切东西。一般情况下想让女儿在婆家过得好过一点,娘家人都会尽其所能地将嫁妆准备得更齐全一点,生活用品,猪狗家禽,还有佣人丫鬟等等。有那么几样东西在古代新娘的陪嫁嫁妆中是必不可少的。

女子出嫁都会坐轿子走,有饺子里面装满了鸡鸭猪狗等东西,这些东西在古代时候都是象征着娘家的经济情况。在这个里面新郎到新娘家迎亲时必须要带的礼物就是“大雁”,因为有“执雁为礼”这一说。还有一样东西是香的女子贞洁的,也是两家人在嫁妆里面准备好的,就是一张白床单,在古代女子贞洁比命还重要,所以在女子出嫁之时都会准备一张白床单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陪嫁的丫鬟也是必不可少的;还有毛巾脸盆鞋子,衣服新郎,金银首饰,桌椅板凳,柜子箱包等生活用品;嫁妆里面甚至包括棺材和“马桶”。总之有条件的会出嫁的女儿尽量准备的齐全。

“十里红妆”也就是形容古代女子出嫁的陪嫁物品众多,不过这些主要还是看出嫁女儿的人家,要看这家人的身份地位,经济条件情况。地位越高,经济条件越好,当然准备的嫁妆就会更多,其实在现在也还是这样。

6、布依族的风俗习惯,关于婚礼方面的,多些!

布依族的婚礼

婚姻实行自主婚。接亲时要对歌,俗称对姐妹歌。新娘到男方家的当天晚上,要举行唱荷包歌和要荷包的活动,有“一夜荷包一夜歌”的说法。传统节日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吃新节、七月半等。

“三月三”是布依族的传统盛大节日,农历三月初三稻耕开始,要祭山神、土地神和祖先神及稻米魂,制作五色花糯米饭供奉;黔西南州一带,男女青年要聚集在“查白歌场”玩山对歌,参加者达数千至上万人。很多未婚男女青年通过吹木叶、对歌,相识、相爱、订终身。

解放前,布依族存在一夫多妻的个别现象。同姓可通婚,但同姓且同宗的严禁通婚。也有“姑舅表婚”和兄终弟及的转房制习俗。解放后,像大多数民族一样,废除了一夫多妻制。

布依族崇尚自由恋爱,男女青年婚前恋爱自由,各地未婚的男女青年都喜欢借助年庆节俗、赶集和集体聚会的时机,以三、五人到七、八人自由组合的方式,通过谈天说笑和唱歌对调,倾诉或表达彼此的感情。

当一个男子看上某一个姑娘时,按照传统,必须找第三者做伴,有的则由自己的姐嫂出面介绍。如女方有此意思,即可单独相约到幽静处进一步对唱山歌,表达情,直到双方互赠信物,就表明他俩已盟誓终身了。

订婚时,由男方父母托媒去女家,并送一定的酒、肉、耙耙一类的礼品(在礼品中必不可少的是粑粑,如果非传统节日而见到布依族民家“打粑粑”,则说明此家人正筹备喜事准备迎娶女方了)。如对方同意,第二次媒人则要将男女双方的“八字”互为“效验”,只要“八字”相符,则可择定结婚日期。

这一带地区送彩礼的数额,特别讲究“六”或“双”数,据说是取“六”即禄的谐音,以表示婚后双双有禄必有福之意。结婚时,新郎不迎亲,只请几个相好的男女青年代为相迎。新娘一般都是撑伞步行至男家,个别也有骑马、坐花轿的。

结婚当天新婚夫妇不同房,次日即返娘家。聚居区一带的布依族仍保有“不落夫家”或称为“坐家”的习俗。有的要两三年甚至五六年后才长住夫家。杂居区的布依族已大部分革除这一风俗。

贵州都匀的布依族在闹新房中,有个“唱荷包”的习俗。一般先唱“荷包歌”,二人一对,一个唱,一个帮腔。必须唱满12首“荷包歌”才能得到一个荷包。荷包里一般装着白果花生等物,取意早生贵子,由女方家的“送亲婆”带来。

(6)护苗好嫁妆扩展资料:

布依族的历史

布依族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土著居民,早在石器时代就在这里劳动生息。布依族与古代的“僚”、“百越”、“百濮”有渊源关系。唐代史称“西南蛮”,宋元以后称“蕃”、“仲家蛮”,明、清称“仲蛮”,新中国成立后,才称为布依族。

布依族与壮族有同源的关系,都是古代百越的一支。壮族主要生活在广西,布依主要生活在贵州。如今布依族人还保留着一些古代越人的风俗习惯,如居住干栏式房屋、敲击铜鼓等。也有人认为,西汉时的夜郎国,与今布依族有渊源关系。

部分布依族人自称为“布依”、“布越”,部分布依族人自称为“布依”、“布曼”,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共同自称,统一用“布依”作为民族名称。

布依族人民自宋代起,历朝都有反抗封建统治阶级剥削压迫的农民起义斗争,在近代史上,又进行过反对外国教会,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及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民族。

参考资料:网络_布依族

7、安溪人嫁女儿?是什么风俗。请说清楚点。谢谢!

婚前礼仪
“卜采”俗叫“看采”。以前婚姻,但凭父母之命、煤灼之言,男家凭媒送来女家姑娘的年庚(写生时日月的红帖),放在厅堂,预卜“采头”。三、五天间没发生打破碗碟或不伏贴意外事故,生活顺利就算“好采”,便可托媒人向女家议婚。(其时,女家也必须“好采”)。
西坪、芦田等地有的男女青年,传统在茶园对歌,如:
(男)仙桃出世在月内,仙女出世在天台。对面有娘恰利害,眼睛转轮伊就知。
(女)杨梅开花人不知,八月冬笋就出来。对面郎君阮无爱,眼睛免看这处来。
而拒绝了“求爱”。还有:
(男)杨梅开花无人知,“鸡髻”(鸡冠)开花结成排。娘子生好惹人爱,好花也要
努(贤)安排。
(女)日头起来红又红,借问郎君何处人?真实姓名共阮说,花蝶相爱心相同。
在旧社会,通过对歌成婚,是县内的特殊风俗之一。
定聘俗叫“定着”,即订婚。青年男女既由媒说合。双方议定聘礼,即择日送采到女家
订亲。
聘金原是礼节上的应酬。30年代前后,一般以三百元、二百元议聘。40年代,时币贬值,曾突升至五、六百元。1949年以后,提倡婚事新办,买卖婚姻匿迹。60年代后,聘金之风又渐盛。地区不同,议聘亦不同。小平坡乡村为一千至二千元;较山区六至八千元,个别边远山区突破万元。70年代前悟.除聘余外,还讲服饰、盘食和“见面礼”。
请期俗叫“送¨头”。男家把择订的迎娶¨期,由媒通知史家。如有异议,须于十天或半个月内提出,另予协议,否则,就按时筹备,如期办喜事。
办盘俗叫“挑盘”。婚期既定,男家于婚期前三天或五天,备齐聘金并婚书、礼帖、礼盘到女家(清代婚节有大启、小启;民国后,简用“结婚证书”)。礼品一般以鸡酒、猪腿、线面、蓼花、糖品;有的加红蛋、米糍或面包。较富裕之家,常添山珍海味、’四色盘;有的加添该地的特产名茶。女家把盘担陈列厅堂上,点红烛,告祖先,宴亲邻,分送蓼花、糖品,即告人其女将出阁。女家收礼:猪腿要留蹄,物品成双留底。并另备“缘钱”(铅钱)、乌糖、姜母、芋种、油麻、菜籽、大麦、火炭善.备用红纸包装或箍好,放来盘给挑回去,寄意“人未到缘先到”和“热焰”旺盛之意。
盘食之风,本两小担,四小担,变四大担。80年代后,长坑、感德等地,还要百斤猪肉、百斤冬米糍、百斤蓼花、百粒红蛋;龙涓地域要几百块大肉饼。各地习俗,盘担要成双,有时几十挑。挑盘的工力,女家要付红包,这天付多少,明天陪新娘来的“客仔”礼,男家要加倍送给。
二、娶 亲
嫁女 女家嫁女,要备六大项和七事。六大项就是:
人门缘份缘钱、乌糖、桔仔、冬瓜(置盘内随嫁)。’
衍传“威实”白短衣裤、四幅裙、乌巾、手巾、扇、纱灯、围身腰巾(随嫁)、肚裙:内
藏袋子,系在新娘怀腰问,袋子中放菜籽、芋头、姜母、油麻、泥孩儿、火炭、乌红白线各
二粒;肚裙内又藏鸡翅连褪,猪骨连陶,鸡心、蛋一对。
闺房用具 火烘(火笼)、桩盒、脚桶(随嫁)、尿盆(新娘带入轿)。
纺织成家“绩筐”、梭仔、簿博、籀中、“祭管”1“栉1『”1铣禾苛苛葫锅用是0
添花剪做 剪刀、竹尺、针、线、乌布。 .
种鸡归宁 种鸡,雌雄一对.馒食百_二粒(归宁随带回)。
有的还备特等茶叶,有的传植特别品种茶苗随嫁,如乌龙茶中的9黄旦”,便是当年嫁女黄旦随嫁王耽培植的特种茶叶。
过去湖头的官宦家嫁女,除衣物首饰外,还有田契和房内床桌等用具及棺木随嫁叫“满
堂红”。
50年代,新婚姻法颁行,婚娶特简,嫁女不拘妆奁,有的还曾用锄头、棕蓑、大笠陪嫁,
表示勤劳农作之意。
女家嫁女的七事:嫁前五事,嫁后两事(嫁女前的三、五天内)。
“哭缘”也叫“哭嫁”。女儿久在父母身边,现将生离,难免哭念惜别。也有因婚龄较低,一旦作人媳妇,要负其家“挨垄”(脱谷壳)、舂米、炊食、饲牲畜、织布等等繁重家务,一肚子埋怨而连哭带诉地“哭嫁”。母亲也在惜哭着女儿、寄望女儿嫁到男(夫)家好缘分。。
“出门惜、入门笑”女嫁前的三、五天内,伯叔兄弟,各要煮一大碗丰厚佳点(点心)请嫁女,表示惜别,叫“出门惜”;嫁女婚后初归宁,要备送一礼品和红包回馈,叫“入门笑”。
“开面”嫁女出阁前几天,要请一个“福寿大姆”用纱线绞净面上的细毛,叫“开面”,也叫“挽面”,使面肤更白洁细嫩。
“上头”喜期的大清早,新娘先在娘家“上头”。作妈妈的和“送嫁嫂”帮同请来的“福寿大姆”,在“天公”灯下,八仙桌前,面向祖先,引“新娘”就座正位,送嫁嫂念:“坐得正,得人疼,坐得‘在’(牢),好夫婿。”大姆把少女额前两绺长发,连原有脑后的三把发,共五把,合梳成髻(俗语有句“三把头发五把梳”,即“结发”之意),系扎红髻索的髻心,别上笄针,带上金钗银插,穿上耳环,佩上手镯、足环,穿上嫁衣、四幅裙,再披红袄,福寿大姆净手脸,便妆重用梳子在新娘发上稍梳三下,口中念“上头带笄是大人(‘及笄’)。大还大,小还小,是人媳妇免人教,奉侍翁姑要有孝”等训语。
上轿“上头”礼毕,送嫁带新娘“辞桶”(辞去在娘家的便桶,入房解小便),再出厅,例要其父亲手为女罩“乌巾”(遮羞布)后入轿。有的父为爱钱,滥许婚事,女有不如意者,往往在这时,状似依依难舍,实也抱怨,而一把揪住其父胸襟。放声大哭,不愿上轿,弄得父母哭,女儿哭,旁人伤心,满厅都是哭声;经婶姆劝解,母才代罩乌巾,扶女入轿,父亲贴上封条(写官衔。无官的,写“清白世家”)。这才纱灯一对在前(沿袭初民抢婚痕迹),嫁妆担担成双,花轿在后,从大门而出。刚出大门,常有同宅的婶姆,用扫帚从轿后的大门处扫入,顺手关上大门(意扫回“福气”,不让都被新娘带走)。
湖头以前官宦家嫁女,有的轿前红联采、红凉伞和“八音吹”迎送,有的陪嫁娴婢,护
花轿前,还有送嫁嫂和娴婢两挺无盖顶的轿。
花轿离家不远,到水沟地方,送嫁叫“放扇”,家内弟弟跟着拾扇。送嫁念:“好的心事(事与扇同音)随轿到,坏的心‘事’顺水流。”这样。便扬长而去。
嫁后两事:添花,古例婚后三日,新娘的弟弟身着盛装,由一个“客仔”挑“花担”,内放花粉、剪刀、竹尺、针线和布,到新郎家添花(换花),男家专席欢宴,下午回去,新郎新娘及翁姑,都要给这新舅子“衫带礼”,花担内,回送“春花”、“吉花”和馒食,还送肩夫“客仔礼”。40年代后,渐渐改于喜期当日,新娘出门后的另一时辰,就去“换花”。
归宁,婚后七日(有的十四日)新娘归宁,俗叫“娶倒返”,男家一个“小叔”挑一篮
“馒食”伴新娘回娘家作第一次客(大多女婿同往),娘家备筵款待,新娘要分送出嫁时煮“惜别”点心的各家以糖品和红包,作“入门笑”。晚上要“入门鸟”(天黑)才会生“乾埔”
(男)。
迎娶上头:男家必先择吉时安床,要有男孩有在上滚翻,叫“翻铺”,象征生“乾埔”
(男)。夜晚,要有男傧相与新郎同床,避免单人睡觉。
、 喜期的大清早,“上头”大礼:在厅口“天公灯”下的八仙桌,挂上红桌裙,点亮大红烛。
桌上放新“斗灯”一只。斗灯是贴有红纸的大米斗,中装快满的大米,米上插一根新木尺、新剪刀托住新镜子,镜前新灯火盏灌满生油,浸着七条草灯芯,以长条“冬瓜”作火挑;火盏两旁放一糯米甜“馒食”和纸制的“春花”、“吉花”各一对,镜子与火盏正中处,置有“财
宝”(镇家金银,后多用钱币)。“上头”时,点亮火盏,家主扶新郎出,坐在八仙桌前椅子面向堂上祖先。由族中一福寿长者,异常严肃地在新郎头上梳三下念“上头戴髻是大人,大还大,小还小,从此大丈夫,成家立业”。新郎抱斗灯入房,排于床左和床右与“发糕”相对,忌外人进房(尤忌生肖属虎的和冲克的人)。斗灯的灯芯燥油时,新郎要亲身添灌,别人不能代替。斗灯火长夜不能熄
新娘到家花轿到男家,在连串鞭炮声中,先歇在大门前的一方,叫做“镇地”,意即新娘从此是这里“镇地”的人了。
人厝吉时一到,轿夫兜轿入大门。从下厅越过庭中炭火熊熊的烘炉。花轿上大厅,向内
放下。新郎起掉轿门的封条,下马威地用左脚往轿门一踢(俗叫“踢轿门”),掀起轿帘,已
有小叔(新郎之弟)提红灯请新娘出轿。福寿大姆捧着“米筛笠”(内装新郎的裤和馒食斗笠
各一),遮上轿门顶,大姆和新郎、送嫁牵新娘出轿,“米筛笠”随遮盖头顶,导入新房。
人房一进房就要踏破房槛内已先铺好的一块新瓦,入房后米筛笠放在床顶。
“米筛笠”和门槛内的瓦,寓有明亡后.一些孤臣遗老企望“反清复明”,教示新夫妇
“头不戴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的隐意,沿袭成为流俗。
新夫妇入房,送嫁关上房门,举行“合卺”成亲礼,新郎新娘相对坐定,送嫁叫挑鸟巾。
世俗新郎早知道要把新娘罩头的乌巾揪踩在脚下,好让新娘一辈子乖乖听话;而新娘也准备
不让乌巾落地,争着“夫妻并头做”。一听“挑鸟巾”,早已悄悄执紧乌巾一角。所以“挑乌
巾”时,常出现新郎扯,新娘拒的对扭局面。为不失和气,送嫁便从中缓解地按住他俩的手,
念“ 郎 君会,娘子‘1势:(贤),乌巾一人揪一头,生子传孙人人都出头”。但如果还对扭不放,送嫁再念:“双人合着揪,明年生一个‘乾埔’(男)肥‘纠纠’’’。送嫁即把鸟巾藏入新郎袋里去,从而便引导新夫妇重再对坐换丸。送嫁捡新郎碗中的丸,往新郎嘴唇一擦,继对新娘嘴唇也一擦,把丸放回原碗;再捡新娘碗中的丸,往新娘嘴唇一擦,再向新郎嘴唇也擦过,当为都吃过丸子。换丸时送嫁一边念着吉语。
换丸后,送嫁便拉新夫妇相碰肩,亲嘴。以前,一般婚龄偏低,新夫妇年轻幼稚,送嫁
娘就担负着对新婚夫妇的夫妻生活作暗示和诱导的责任。 ’
拜天地 房内程序告一段落,便开房门,导新郎新娘上大厅,先拜天地,又拜“土地公”,
再拜祖先,然后对面互拜。每一过程,都念吉语,体现谋求蕃衍、富贵的祝愿。
宴客:新婚喜宴,厅堂正东大多是新郎的母舅为首席。40年代后,“换花”的古例改在当天新娘入房后就来“添花”。故正东大位便让新“舅子”为首席了。俗例,新婚宴第。道菜必是“甜丸”,作为新“舅子”今天姐嫁出,已不“团圆”,就不吃“丸”,例要另具一碗鸡腿面线排在舅子面前以代。
俗例,喜宴每席人数都要双,席不能排在露天。
宴开始,喜炮大鸣,上几道菜后,送嫁嫂乘隙向席上念好句敬茶,宾客茶后给“压盅
钱”。送嫁和宾客有时念“四句”逗趣助兴。过去湖曼盲衙婚宴-席间常伴就乐此风已竞。
40年代后,嫁娶渐渐不用送嫁嫂。席间,改由新郎、新娘按席敬茶,但压茶盅习俗,没再见。谒翁姑次日(有的第三日,3今多于是日),:送嫁嫂带新娘谒见翁姑请茶,新郎逐一启示称呼,新娘跟着叫“阿爹”、“阿娘”。翁姑受茶,各送饰物压盅。其余家人和亲戚也如是. “一请茶。

闹洞房县内原很少闹洞房。40年代后,开始有人闹起洞房。80年代后,更升级,闹的花样繁多:“双龙抢球”:“观音滴露”、“夫唱妇随”、“负娘过渡”等等;有时搬出恶作剧的戏谑节目。’弄得难解难分。 拜灶君婚后第三日,送嫁嫂带新娘下厨房,俗叫“拜灶君”。送嫁对新娘每一动作,都念
好句。送嫁嫂教新娘叫猪,新娘跟着叫“营呀……营呀……”再撒谷饲鸡,又教叫鸡:“昧、
昧、昧”,新娘一一照做照叫。然后出灶间,到大门边见“土砻”(脱谷壳具),往厅边见织布机,出大门口汲井水,又往屋边看踏碓,再到屋角熟悉厕所。每个过程都念有好句。见习毕,才随送嫁嫂入房休息。
会亲报生日 婚后次年,逢新娘的“生日”,父家要备衣服、蛋、线面到女家为女做“生
日”,男家盛意招待。
三、其他婚俗
续婚男女双方失偶或离婚的,男再婚叫“续娶”,又叫“续弦”。“一切礼俗从简。女丧夫或离婚再嫁,叫“改嫁”。封建社会,女丧夫要孀居守寡。但孀妇无子可依的,那要经夫家翁姑和亲戚同意,与媒议好身价,交亡夫家,才得再嫁。但不得从正门出去,只能后门或边门走出,步行一段路,事先备办一担较丰盛的“酒菜”饭,排于路边烧楮纸,向葬亡夫方向诉说“哀情”(俗叫烧路头纸),用笕梳(织布机上的用具)卡在路中(意已为其尽纺织之责),
不敢回头,溜转弯路,续步行一小段,再乘轿或乘车到续娶家去。这家原来已有子女,对续
娶母称“继母”。如果改嫁妇带来其前夫子女,叫“入继子”。
纳妾封建时代,男人常多妻妾。民国初,县内豪强常靠权势、金钱,占民妇,迫民女为
妾(俗叫小姨)。小妾社会地位低。古纳妾叫“纳庶”,不能与正配平等。解放后实行一夫一
妻制,已不见有人纳妾了。进赘 男到女家承接其宗祧,叫“进赘”。进赘家叫“招赘”。也有与其家死了儿子的媳妇结婚的,叫“接赘”。进赘、接赘婚后生子女,若议定承两家宗祧的,叫“两承双头顾”。解放后,改变旧观念,提倡男到女家落户,已形成社会新风尚。
童养媳也叫“苗媳”。将女儿给人家作“苗媳”,长大了,多与其家儿子结婚。先回母家,
按嫁女仪式嫁到男家的;也有不回母家,。于喜期清早与其家儿子一同“上头”成婚的,但也有其子和童养媳平时不相爱,而把童养媳另嫁他人。
娴婢过去,有钱人买穷人的女儿作为娴婢,有的随富家女出嫁,叫作随嫁娴,有的另再
择配。但社会地位低。1950年后,已没此俗。
嫂就叔就是大哥死了,嫂尚年青,而与“小叔”结婚的。传统观念,大伯丧妻不能与死
了弟弟的小婶结婚。 ‘
四、新式婚嫁
文明婚礼 30年代,县城、蓬莱、湖头、官桥等地就有少数学人,借用学校或布置自家厅堂,举行“文明结婚”礼。新郎、新娘盛装,司仪唱礼:(1)婚礼开始,(2)奏喜乐,(3)证婚人入席,(4)介绍人入席,(5)来宾入席,(6)主婚人及亲属入席,(7)男女傧相引新
郎、新娘入席,(8)全体肃立,(9)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10)新郎、新娘用印,(11)证
婚人用印,(12)介绍人用印,(13)主婚人用印,(14)新郎、新娘交换饰物,(15)新郎、新
娘互行鞠躬礼,(16)证婚人致训词,(17)介绍人及主婚人致词,(18)新郎、新娘致谢(向
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行一鞠躬礼),(19)奏喜乐,(20)礼成。
婚礼毕,举行宴客,新郎、新娘坐首席。席问向各席来宾敬酒。有的婚后为蜜月旅行,游览各地名胜。40年代后,也有好几对新婚男女,同时在一起联合举行文明结婚礼,仪式较庄重,各有主婚人、介绍人傧相,请地方名人证婚。但举行此种集体婚礼的不多。
喜事新办40年代以后,有的已不用送嫁,而“上头”、“拜公”、“见公婆”、宴客等还照旧俗,但“盘食”之风较简。有的山区,家境清贫的,则于农历除夕,行简单的合卺礼,俗称“送做堆”,不计较什么仪式。
解放后,男女结婚,只要符合《新婚姻法》的规定,就可办理登记。1950年到1957年间,不计聘金,喜事提倡新办,婚礼简朴,社会风尚焕然一新。60年代后,“聘金”议亲,故态复萌。
50年代以后,有的新娘已不乘花轿,只遮一把雨伞(忌露天)和挑衣担的,由新郎带着
步行到男家。后期,进用脚踏车代步。60年代后,又渐起用三轮、四轮摩托车代轿。70年代后,更进用小汽车婚嫁。未通汽车的乡村,仍用脚踏车(婚嫁一行人数宜双忌单)。
60年代后,较多青年男女,自谈恋爱,婚嫁不拘形式,有的只新郎带新娘到男家的;有新郎新娘连同男女傧相和女伴到男家的。而男到女家落户成家的,则由男伴陪到女家,也渐成新风。80年代以后,新郎新娘采用到外地“旅行结婚”的渐成风尚。

8、烧嫁妆抢新娘的结婚风俗是哪个民族?

抢 婚

苗族结婚形式除通常所流行的男家迎娶、女家陪送之外,在昭通的"花苗"、马关的"红苗"、麻栗坡的"白苗"、金平的"黑苗"以及楚雄部分地区的苗族中,不同程度地保有抢婚习俗。

抢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男女双方自愿基础上的抢婚;另一种是当男方看中某一姑娘时,不管是否愿意,便强行抢劫。

前一种抢婚是在男女双方恋爱成熟情况下的一种象征性的仪式,抢法是由男方事先选派几个青年好友到女方村寨旁等待姑娘出门,便把姑娘抢走,女方兄长一旦发觉,要作追赶,追至男家,男家便以酒饭款待追赶者,或赠与追赶者若干银钱礼物,便将之打发回家。

姑娘抢至男家后,在预先设置的姑娘住处,用一把纸伞将她象征性的罩住,然后由男子的伯母或其他女性长者用一只活公鸡在姑娘头上绕三圈,此举谓之"捉魂",经过"捉魂",姑娘便正式成为男家成员。约待二三日,男家正式聘请媒人告之女家,并向女家求婚,女方父母要作些形式上的吵驾,事实上也惟有答应男方求婚。然后议定礼金,择日正式接亲。正式接亲之前,须将抢来的姑娘送回娘家。

后一种抢婚,通常由男方邀约几个同辈,到女方村旁等候姑娘出村,便强行抢到男家。苗族宗教习俗认为,被抢到男家的姑娘便丧失了回娘家的权利。日后,男方也要派媒人到女家说亲,待姑娘和父母同意后,即可举行婚礼。在金乎"偏苗"中,保有女子婚后"住娘家"习俗,农忙时节到夫家帮忙数日,或逢年节才回夫家佐,但头日到夫家,次日黎明即返娘家。

住娘家期间,男女双方仍可参加"游方"的社交活动。待生第一个孩子之后,即回夫家长住。苗族结婚后离婚者不多。偶有离婚者,手续极其简便。离婚双方在女家村寨和男家村寨的路途之间"喝酒发誓",以示从此不相来往;或双方各请一"乡老"作证即可。苗族保有姑舅表优先婚和转房习俗。寡妇受到社会同情,并可改嫁。

9、各地结婚习俗中有哪些陋习?

你好。我们这里结婚的习俗主要有

一、结婚的讲究和忌讳

第一、结婚当天新娘礼服禁忌有口袋

自古以来女子出嫁都有穿红礼服的习俗,在过去人们经济条件不好的年代,女孩出嫁也会穿上一身红色的衣服,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一般女孩出嫁都是身穿白婚纱。不管是红色礼服还是婚纱有一点要注意的就是,新娘当天所穿的礼服不能有口袋,以免新娘出嫁带走娘家的财运。

第二、结婚当天新娘禁忌煽扇子。

在结婚当天,无论是新郎还是新娘切记不能煽扇子,因为”扇“和“散”是同音,有散伙的意思,结婚本是长长久久一辈子的事情,如果在结婚当天就寓意散伙的话,那未免也太“触霉头”不吉利。因此在结婚当天,即使天气再热也不能拿着扇子扇风。

第三、结婚当天新娘要哭。

女子嫁人之后就意味着要离开自己的家,以后就是夫家的人了,嫁到夫家之后就要做到侍奉公婆,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任性了,想着离开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难免会感伤。在农村有的地方女子出嫁称为“哭嫁”,新娘哭得越厉害越好,因为哭代表着“越哭越发家”的意思。

第四、结婚当天新娘的姑嫂要回避。

女子出嫁当天,所有的亲朋好友都可以送新娘子出门,但是新娘子的姑嫂要回避,因为“姑”与“孤”同音,“嫂”与“扫”同音。孤就是孤单,而扫大家都知道有一个词语是“扫地出门”,都是代表着不吉利的意思,因此在新婚当天新娘的姑嫂要回避。

热点内容
用称称嫁妆 发布:2020-09-12 19:11:27 浏览:511
五星级婚宴 发布:2020-09-12 17:55:19 浏览:511
婚礼乐队 发布:2020-09-12 20:13:00 浏览:510
太庙婚纱 发布:2020-09-12 18:59:26 浏览:510
北京摄影婚纱 发布:2020-09-12 17:43:09 浏览:509
耍新郎 发布:2020-09-12 20:11:18 浏览:508
王子婚纱摄影 发布:2020-09-12 17:52:22 浏览:508
外景简笔画 发布:2020-09-12 15:57:17 浏览:508
拍外景婚纱照 发布:2020-09-12 17:43:26 浏览:507
我们结婚了2013 发布:2020-09-12 18:42:33 浏览: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