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俗彩礼 » 宜都风俗

宜都风俗

发布时间: 2022-09-17 14:45:38

1、宜都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春节文化习俗因地域不同而不同,呈现出缤纷多彩。身为宜都人,当地有些什么春节习俗,有什么方式来除旧迎新呢。我通过走访调查,对宜都的春节文化习俗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
       广义的春节包括年前岁后两个部分,岁前着重除旧驱邪,岁后着重迎新纳福,共同构成传统春节的两大主题。狭义的春节,则指正月初一这一天。我调查宜都的春节为广义的春节,时间从年前的腊月二十四日算起,至年后的正月十五结束。
       宜都春节文化习俗介绍
    1、腊月二十四:小年
       腊月二十四日这天,标志着已迈入年关,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即将放假,农民也放下手中的农活,在外打工的向家里赶,整个情景都在为年准备忙活。这一天每家都必须做的事就是陈尘,意思是把家里里外外打扫干净,整整洁洁迎新年。也有除晦气,迎来好运气之意。
       腊月二十五日至腊月二十八日:祭祖、打豆腐、做年糕、炒年货。
       在这个时段里,主要是为过年准备物质或其他一些祭祖活动。每户人家都要出门外出祭祖或悼念亲人,一般是在逝去的亲人坟前烧一刀火纸、放一挂鞭、磕三个头,表达对亲人的怀念和哀思。家家户户打豆腐,做年糕是一项传统习俗,豆腐和年糕是大年三十不能缺少的菜,其意思是年年节节高。为准备年后亲戚来访和家里小孩过年有零食吃,每家都要炒瓜子、花生、豌豆、高粱泡子。在这几天,每家每户也都要杀鸡宰鸭,洗刷各种腊货,为大年三十的餐桌上作准备。随着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人们都去市场购买豆腐、年糕和年货,有些习俗渐成为历史。
       腊月二十九日:祭上天。
       这天,每户人家都要把煮熟的猪头,供奉在外,烧上两支香或几张火纸,在猪头上插上一双筷子,祭上天,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腊月三十日:过大年、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夜我们称作平安夜,“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
       这一天,是全中国最浓重的一天,也是最快乐的天,也寄托着人民对来年最美好的祝愿。大年三十这一天,有贴春联(贴福字)、吃团圆饭,祭祀,守岁四项活动。
       贴春联、贴福字。
       一般大年三十上午,每家每户都在大门、偏屋门上贴上春联,一则表达对来年的祝福之间,二则为过年增加喜庆之意。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
       吃团圆饭
       吃团圆饭是一年中一个家庭最为重要的集会活动,一家人围在一个八方桌或大圆桌前吃饭,意味着一家人团团圆圆。在吃团圆饭前有两项事要做,一件事是“叫亲人”,就是摆好席后,添上饭,盛上酒,桌底下烧上几刀纸,请逝去的亲人回来过年,并带上过年钱,以此纪念亲人。二件事,放鞭炮,在吃团圆饭前每户人家都要放鞭炮,一则表示我家在过年啦,二则表示热闹,三则表示除旧迎新。过去的团圆饭一般是猪牛羊鸡鸭肉摆上一满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般的家庭会吃一些比如燕窝、鲍鱼等等比较名贵的食物。更有一些人为了方便,一家人到酒家去吃上一顿,毕竟辛苦一年了!吃完饭一家人在电视旁观看春节联欢晚会。
       送灯亮
       在过年临近傍晚时,每户人家都要为逝去亲人送去“灯亮”,即在坟前点燃一支蜡烛或煤油灯,意思是也叫亡人过年。
       祭灶神
       吃过晚饭,家庭主妇收拾停当后,会在锅中间点上一盏桐油灯,祭赵王爷,祈福年年吃的饱,吃的好。 
       守岁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新年的憧憬之情。守岁时原来一般是亲人围在火堂,吃瓜子水果,拉家常,火堂里要放一个很大的柴蔸子,把火加大的很旺,意味着明年事业兴旺,烧的时候也不能用火钳拷火食,要不然就不吉利。不过现在守夜以看春节晚会或打牌取代了过去的传统形式了。守夜至十二点时,要大放鞭炮、礼花庆祝新年的到来。还有大年三十家人换下的衣服要洗干净。
       5、年初一
       农历正月初一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天刚亮时各家各户喜炮连连,还要在猪牛栏圈放上一挂鞭,意味着六畜兴旺。
       拜年
       一般是晚辈早早起来给家里长辈拜年,90年代前拜年还要行大礼,拜年后,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送压岁钱是宜都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意思是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俗话说:初一拜父母。给压岁钱一直贯彻于正月,只要晚辈给长辈拜年了,长辈或多或少都要给晚辈压岁钱,图个吉利,图个开心。这一天,家里成员一般不出远门,即使出门一般只到近的直系亲属家去拜年。
       吃汤圆
       初一的早晨每家每户都要吃了一碗汤圆和两个以上荷包蛋,意味着甜甜蜜蜜。
       禁忌
       宜都人在这一天,往往将水、土视作“财气”,将垃圾、粪便视为“肥水”,故这天不能扫地、倒垃圾,说是会把财气扫光。这一天米缸不能空着,以免一年之中有断炊之虞。不能杀生,杀生被认为会导致血光之灾。不吃药,不看医生,以求春节平平安安、无病无痛。这天还不能理发,不剪指甲,因为人们在这一天总喜欢把理发同办丧事联系起来。这一天债主不许上门讨债,人们认为这一天讨债对借贷双方均不吉利。
       游艺
       初一早晨,乡村里、大街上热闹非凡,传统游艺节目如“踩莲船”、“跳狮子”、“舞龙灯”等,使节日气氛显得十分热闹隆重。
       年初二:拜丈母
       俗话说:初二拜丈母。凡是嫁出的姑娘,这一天,女儿女婿都要带着儿女,携带一些礼品到岳父岳母家拜年。如果岳父或岳母去世,女儿女婿也要到坟头前烧香磕头。
       初三至初六:走亲访友
       宜都拜年有句俗话:拜年拜到麦子黄。但是也有有句话提醒拜年的人要早拜年,这句是,拜年拜到初七八,一无烟二无茶。在这个时段里,人们走亲访友,吃肉喝酒、喝茶聊天,打牌游艺,不亦乐乎。
       初八:做发事
       初八的谐音就是“发”。这一天艺人要出去做工,农民要到田里做点事,生意人要开门营业,希望这天开业大吉,开业大喜,出门大吉,希望全年大吉大利。要不然,全年要注意点,以防不测。
       9、正月十五:元宵节(巴巴年)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节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也延续下来很多有趣的习俗。
       吃猪尾巴
       十五这天的餐桌上,一定要有猪尾巴,意思是过巴巴年,过了十五,春节就过完了。小孩吃了猪尾巴,不会流鼻涕,也就是祈福小孩身体健康,健康成长。
       做米面粑粑
       这天,家庭主妇要做很多的米面粑粑,米面粑粑是用米碾成面后,包上腊猪肠、豆腐干做成的,蒸熟后放进坛子里存好,等到三四月份拿出来吃。过去做米面粑粑是用来备春荒的。现在很少有家户人家做了。
       点灯亮
       宜都有句俗话:三十的火十五的灯。灯火是光明喜乐的象征。元宵节这天晚上,宜都有点灯的习俗,过去家家户户都要在每间屋里点上煤油灯或蜡烛,现在有电灯了,每间屋里都开灯,一般都要亮到半夜,甚至到天明。
       二、宜都春节习俗特征
       从调查情况来看,宜都春节习俗主要有以下特征
       自发性。从年前腊月二十四至年后正月十五,从筹备过年直到近年完,各家各户按照风俗习惯自发地忙春节,也都按照各自家庭情况过着不同形势的春节,有的热闹非凡,有的平平淡淡,但都带着对过去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憧憬,走进了新的一年。
       分散性。过春节,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单家独户的,很少有群众性、集体性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时尚文化的冲击,因分散性的原因,将会致使一些传统文化习俗渐渐失去和被年轻人遗忘。
       3、单调性。整个春节期间,人们年年过,年年这么过,过得很腻,也很累。尤其是过年送礼,给压岁钱这些事也伤脑筋。由于缺乏必要的集体性文化娱乐活动,尤其是在农村更为突出,除了小赌小博外,也别无选择。纵观春节全过程,缺乏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人觉得很旧,不新鲜,有个年年要过,年年又不想过的情结。
       三、宜都春节习俗发展趋势
       宜都春节民俗是宜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涵了宜都民俗及艺术的精髓。随着时代的发展,宜都传统的春节民俗文化已经逐渐淡化了,许多不适合现代社会的习俗已经被淘汰。比如:在随时都可进补的今天,冬季进补的习俗已不像以前那么讲究,也并不是只在春节才可吃汤圆。
       现在由于用上了自来水,往往是这里在禁水,那里却拧开水龙头,让水哗哗直流。因此,年初一严禁倒水一俗已属徒有形式而已。禁扫地这一习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为春节期间人来客往,不打扫一下的确有碍观瞻。因此,从卫生角度出发,不少年轻人也就对这些传统禁忌习俗不怎么讲究了。年初一不能看医生的禁忌,年老一辈仍然坚持这个说法,然而这对病人的身体健康是大大不利的,年轻一辈也大多不在意这个说法。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吃东西图个新鲜,也就没什么杀生会惹血光之灾的顾忌了。
       从走访调查情况可以看出,宜都春节节庆的气氛越来越淡,许多原有的春节民俗已经渐渐被淡化乃至遗忘。一些具有封建色彩的民俗被淡忘是好事,然而一些喜庆的民俗被淡忘就使得春节的宜都显得萧条冷清,许多人出现了“过年也没什么意思”的想法。
       今后人们过春节,将会向简单化发展,吃住行都会交给酒店宾馆,也不会局限于家里,而是走出门旅游,走出去参加群众性文化活动,一些传统春节习俗会渐渐淡忘,一些所谓的禁忌也会逐渐被打破。
       四、宜都春节习俗的发扬
       春节是中国最传统也最古老的节日,当然这个传统文化不能丢,更不能失传,要在坚持中进行挖掘,在发扬中创新
不知道行不,总之我努力了,希望能够采纳O(∩_∩)O

2、宜昌的过年习俗是哪些?

宜昌来过年也没有什么特别自的习俗。宜昌有个龙泉镇。那儿姓周的家族提前一天过年。其它姓正常。三十早上吃点“元宝”---也就是煮的汤圆加鸡蛋。上午十点多贴春联。把团年饭摆好后,把家里的长辈请过来,一家人团年,开饭之前放鞭炮。长辈就给列祖列宗敬酒茶饭。过后全家人才上桌吃饭。下午就会去给祖宗送灯(也就是烧纸钱,坟前点个灯,跪下磕头,求祖上保佑,再放鞭炮就行),当天及初一的垃圾是不能往外倒的,收好了初二才倒。另外,要说吉利话,如吃完饭不能说吃完了,要说吃圆了;睡觉要说挖金子银子去了等等。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聊天,看晚会。初一到最近的叔伯家拜年,初二有岳父母的就是走丈人(给岳父母拜年),没有的就按亲疏远近拜年。宜昌的春节民俗活动有:赏腊梅、踏水车、玩泥巴等。不知能否达到你的满意。

3、宜昌的民俗节日

宜昌的民俗节日:
1、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是新一年的开端,俗称“过年” 。为了迎接这一天,从腊月就开始过节了,俗称“忙年” ,腊月初八要喝腊八粥,熏腌腊肉、腊鱼,酿腊八酒。腊月二十三日(有的是二十四日)过小年,除夕日,家家户户要钉桃符,贴春联,放鞭炮,合家祭祖,辞年,吃团年饭,家长给小孩压岁钱。人们还兴通宵不眠地“守岁” 。初一早上,晚辈要向长辈拜年,,初二拜丈母,初三以后方才拜亲戚朋友。初五俗名“破五” ,要接财神。初九是玉皇大帝生日,称上九节。

2、元宵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灯节”。这天要吃元宵、毛谷团;晚上,要玩龙灯、狮子、舞蚌壳精、划采莲船、打连箫,赏灯、猜灯谜。有的地方还玩技艺更高的虾子龙、板凳龙。许多人家还要放孔明灯。所谓“三十的火,十五的灯” ,至此才算过完春节。商家也要过完正月十五才开门迎客。
3、社祭
农历二月初二,要过土地节,古称“社祭” ,这一祭祀活动,在民国中期即逐渐衰落,现代的年轻人几乎都不知道,只能从古诗词中去寻觅蛛丝马迹。
4、清明节
是每年扫墓祭祖、踏青春游的日子,也是儿童们放风筝的最好时期。家人多数会自己动手做清明吊、清明棍和纸幡,然后带着酒食、香烛、鞭炮等去上坟。干粮、酒食若吃不完不兴带回去,,俗称这为“赶堆子” 。城区因而有“叫花子也兴赶堆子”的说法。民国以来直到解放初期,宜昌城区都还流行这一风俗。建国以后反对封建迷信和铺张浪费,清明祭扫之风虽存,赶堆子就逐渐只限于家人和亲属了。
5、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 、“重五” 、诗人节。在宜昌,民众以这天为头端阳,十五日为大端阳、二十五日为末端阳。家家户户悬菖蒲、艾蒿,包粽子、煮盐鸭蛋、蒸肉包子、喝雄黄酒、捣大蒜吃,挂长命锁、戴香包,洗兰草澡。宜昌城区和秭归县都要划龙船(宜昌人不称舟),高喊龙船号子为屈原招魂。改革开放以来,宜昌市政府根据端午划龙船的风俗,成功组织了数届国际龙舟拉力赛,取得极好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果。目前已成为宜昌的一个著名品牌。
6、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旧时在这天夜晚,妇女们会对空穿针引线,盼求七仙女赐予自己智慧和技巧,故而又称“乞巧节”。现代的青年人,都兴过一中一洋的两个情人节。
7、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亲人团聚,吃月饼、瓜果,围坐赏月、谈心、饮酒、叙旧的好时光。宜昌的文人雅士也会在这天邀约到一起拜月、观月、吟月,赋诗对联,一展抱负情怀,留下词章墨宝,文苑佳话。
8、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民间还有迎接嫁女归宁,回家吃糕的习俗。解放以后,国家规定这一天为老年节,因此各个单位都要组织离休、退休人员开展活动,表达敬老尊老之意。
9、宜昌土家族的节庆活动,以牛王节和女儿会为最。
10、新中国建立以来,宜昌人民在法定的节假日,元旦、三八妇女节、三月十二日植树节、五一国际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六月一日儿童节、七月一日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八一建军节、九月十日教师节、十月一日国庆节(包括端午节、重阳节) ,都要按例放假或者举行相关的纪念活动。

4、湖北宜昌的民风民俗有那些

1、枝江民间吹打乐

枝江民间吹打乐由打击乐器、丝弦乐器、唢呐等结合在一起演奏的民间器乐体裁。其中打击乐器包括鼓(大鼓、堂鼓、板鼓、书鼓、战鼓等)、梆子(木鱼、木梆、竹梆等)、锣(大锣、小锣、苏锣、马锣、京锣、云锣、虎音锣等)、钹(大钹、小钹、川钹、小京镲)等。



2、下堡坪民间故事

下堡坪乡及周边流传的民间故事有两千多个。这里能讲50个故事以上的有一百多人,其中能讲100个故事以上的有二十多人。

3、土家族撒叶儿嗬

清江中游地区土家族非常独特的一种歌舞。历史悠久,据《蛮书》记载,土家族先民古时就有“击鼓以悼哀”、“其众必跳”的风习。“撒叶儿嗬”是一种传统祭祀歌舞,乡亲们聚在孝家堂屋里的亡者灵柩前,男人载歌载舞,女人们穿戴着鲜亮服饰围观助兴,这种活动往往通宵达旦的举行。

4、兴山民歌

兴山民歌音调奇特,常常使受过现代音乐训练的人误认为“唱不准”。其实,它在音阶结构中含有一个介于大、小三度之间的音程,被命名为“兴山三度音程”。

5、青林寺谜语

青林寺村位于历史悠久、地理环境独特的湖北省宜昌市宜都高坝洲境内,其村名就是一个谜语。青林寺谜语是青林寺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保存和流传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是祖国民间文学园地中一支绚丽多姿的艺术奇葩。青林寺村民们擅长于制谜、猜谜,痴谜成风。

5、湖北宜昌宜都市结婚习俗,步骤是什么样的?

上午到女方家接亲,女方家吃午饭,午饭后接到新娘,天黑前到男方家晚宴。具体小细节的很多,不清楚你要问哪方面的

6、宜都元宵节特有习俗

宜都市。
是一座有着2100多年历史的古城,中华早期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红花套城背溪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证明7000多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曾在这里农牧渔猎。东汉建安十五年(210年)刘备改临江郡为宜都郡,取"宜于建都"之意,并派大将张飞为宜都太守。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吴大将陆逊占领宜都郡,获取夷道、夷陵、秭归等县,并任宜都太守在此筑城抗蜀,历史上著名的"夷陵之战"就发生在境内。市府所在地故称"陆城"。宜都自古为楚蜀咽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姐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陆城效区。
话说姐小时候,过了八月十五就开始盼着过年了。为啥捏?因为过年有好吃的,还有新衣衣穿。为了过个好年,很多事情在年前几个月就要开始酝酿了。比如说学习一定要好好的,放寒假的时候成绩单一定要都是红色成绩,因为过年的时候亲戚朋友来家了是要拿出来传阅滴。还有,要买什么样的衣服,早早是要想好的,为了多买一条纱巾,是要跟妈磨N多嘴皮子滴。唉,一条红纱巾啊,那可是姐小时候最大的奢侈品哦。
冬月初一刚过,年味儿也就开始有了。彼此起伏的猪叫声不绝于耳。杀年猪,算是每家每户最大的年事了。年猪杀得大不大,血旺不旺可意义非凡啊。记得有一次俺们家,杀猪佬一不小心把血盆搞翻了,这可是大忌啊,当时老爸脸都黑了,杀猪佬也一时不知所措,最后钱也没要,饭也没吃就走了。而老爸为此耿耿于怀一整年,直到第二年杀年猪的时候平安无事老爸才释怀。话说杀年猪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邻里间谈论的话题都是“谁谁家的年猪有三百多近呢,一巴掌多的膘”。而姐一点也不关心介个。姐最盼望的是晚上熬猪油的时刻。一大锅香香的猪油熬好了,老妈总会把脆脆的猪油渣拌上白糖,犒劳在灶后灼火的我们。呵呵,那滋味,怎一个“美”字了得?
很多家里在这个时候是要扩汤圆面滴。“兑”-------扩汤圆面的那个东西是不是这样写滴捏?一个石头窝窝,一个木头锤子,人呢站在一头的木板上,一上一下的踏,糯米泡上一天沥干,放在石头窝窝里,木头锤子一下两下。。。。。。然后米就成了面面。记得我们那一方就只有高家有那样一个家伙什,每每到了这个时候,高家屋里一天到晚门庭若市,排着队呢。兑好了的汤圆面拿回家要用大簸箕晒好几天,直到晒干,然后用一个坛子装好,可以吃一年呢。记忆中,放寒假了,有一项任务就是晒汤圆面,要赶雀嘎子,还要拿个筷子隔会儿在簸箕里哈一下。
转眼间就是腊月了。家家户户真的忙年了。有合伙承包了堰塘的,就张罗着打鱼了。这也是一件大事。早早的,就开始在一起商量。到了那一天,各家劳动力都来拉网,一网下去,大大小小的鱼就在堰里扑腾开了。女人和孩子们都站在堰堤上期待着,老人们则在一起讨论,今年得勒多少斤。姐早早从家里拿了篮子来,准备装分得的鱼。一般勒个两网就差不多了,接下来,男人们把鱼都按大小分好,每家一份,力求做到公平、公正。分回家的鱼,大的就收拾干净了和猪肉一起熏起,小的就辣椒葱花蒜苖加芫系菜一锅老死一煮,冻一大盆。
话说有的家里有老人的,规矩大的,还会自己打豆腐。介个,姐家没有。姐的老爸最拿手的是做酒。做酒也有很大的规矩。貌似也有点看手气运程的样子。如果手气好,做的酒会很甜,手气不好,就会做砸罗。记忆中,老爸做的酒几乎每次都很甜。年三十团年的时候,姐会把钵子里的酒水逼出来,当作饮料喝。做酒最关键的是酒曲子要好。青石板路的老南门口有一个老儿买的酒曲子就最好,老爸都是在那儿买滴。要说现在的儿们可能听都没有听说过吧。
过了腊月二十,家把儿户就开始打扬尘了。全家齐动手,把屋里旮头旮脑都打扫一遍。那些在屋梁上、门旮旯、柜门后沉寂了一年的蜘蛛网统统被清绞了出来。偶尔还会发现丢了N久的一只袜子,一个发夹什么的。据说这打扬尘可以把一年的龌龊和霉运都扫走。
腊月二十四,过小年了。老人都说这天是老鼠子嫁姑娘。典故从何而来,姐至今没弄清楚。
一般在腊月二十几前老爸都会叮嘱儿们,“听话些哦,小心打一餐了好过年。”呵呵,这句话,姐现在已经运用到我儿子身上了。
腊月二十七以前,该炒瓜子、花生、苕精果的就要炒了。有说道是“七不炒,八不闹,九里炒哒逗强盗”。意思是说,腊月二十七八九都不能炒干货。介个,姐当时真是深信不疑。周围邻里几乎都会选在一天炒干货。炒干货用的沙是轮着借用,你家炒完了,沙还是热的就又端到我家来炒,这样一家家的轮。要说那景象姐至今记忆犹新呢。几家的女人你帮我灼火,我帮你筛瓜子儿,再来个帮炒的,三下两下十来斤干货就炒完了。这时最欢起的就数各家的儿们了,从第一锅炒起来就不住嘴了。挨着家的吃。呵呵,那年月,要不怎么说“儿们盼过年”呢?还有过细的人家还会炸“番参子”。那个特别繁琐,工序多,一般没老人的家里都不做。但是自己家做都会加多些鸡蛋,炸出来味道比买的好吃多了。姐记忆中,老妈只做过一次。这玩意儿现超市里有卖,学名儿叫啥姐还真不知道。去年回家过年在东方超市买了几斤解馋,味道远不如那次老妈做的。
到了腊月二十九晚上,那就是重头戏了-------烘猪脑壳。各家的女人在白天就把猪脑壳、坐墩子、香肠、猪蹄等等从挑上取下来洗净,大锅刷干净坐满水,灶里劈柴烧旺,依次把猪脑壳坐墩子等放锅里烘起。这劈柴要烧几领,直至猪脑壳完全烘烂,骨头用手一拉就掉。姐一般都会守到半夜,等着老妈折骨的时候,啃骨头。呵呵,那滋味儿,美啊!
年三十儿就这样在姐的期盼中来了。很早就起了,帮着老爸发炭火,打糨糊,帮着搬凳子,帮着拿对联儿,帮着看横批的高低。。。。。。话说那炭火一定要发的旺旺的,有道是“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姐那时候的心情是愉悦又激动的。忙完了这些又去帮着洗杯子,擦桌子,摆碗筷。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姐就忙着去洗澡换衣服了。据说这叫“赶嘴”,洗了澡再团年,一年不管去哪儿都会赶到饭点儿。中午十二点不到,老妈一桌子丰盛的团年饭就整好了。这时候老爸就把早已准备好了的草纸拿出来了,嘴里念叨着“哦,先人都回来团年啦,保佑后人来年平安无事啊。。。。。。”,然后在桌子脚边点燃,再斟酒斟茶。在这个过程中,儿们是不能碰桌椅的。所以,姐那时都是远远地看着,声怕惊了先人们。等先人们都吃过了,老爸才会吆喝着大家都坐下,然后在门口点燃一大挂鞭炮,团年饭正式开始了!
这团年饭在总结过去和展望未来的气氛中吃完已是下午了。收拾完后,长辈们领着晚辈,提着香烛纸钱鞭炮三三两两的开始去上坟了。姐那时也是跟在老爸屁股后面,嗑着瓜子儿,一路小跑地往爷爷婆婆的坟头上赶。路上,会碰到很多乡里乡邻,老爸都会客气地说一句“过细克朝祖哦”。在坟头上点灯、磕头、烧纸、放鞭一阵仪式搞完天就快黑了,回家的路上,慌郊里,田间地头远远近近的都会看见点点的亮光,那是各家祖先们坟头上的“亮”,据说亡人们有了这亮光才能看得见回家的路。
三十的晚上守年是必须滴。一家人围着一盆旺旺的碳火,嗑瓜子儿看春晚。顺便说一下姐小时候看滴是凯歌牌黑白14英寸的电视。说实话,那时真不觉得春晚有什么好看,但是就是喜欢那个气氛,就是开心。眼睛皮子都抬不起来了,还是舍不得上床去睡觉。呵呵,多么温馨的回忆啊。
从正月初一开始,就是儿们的好日子了。初一拜叔伯,初二拜嘎嘎。去哪儿都有好吃的,还有压岁钱。姐那时候,收到五块钱的压岁钱就算是大数了。一般都是一块两块的。还记得那个一块的上面印的是个钢铁工人。唉,悲催的姐小时候肠胃不好,正月的头几天都会“压食”,常常是看着好吃的不敢吃,那个郁闷啊。
“拜年拜到初七八,一无烟二无茶”。这意味着到了初七八,年就快过完了。但是,在儿们心里,这年要到了十五吃了粑粑那才算完呢。女人们老早就把粘米和糯米按比例兑好了泡起,到了十三左右就克磨了。老门老户都会有一个石磨,男人推磨,女人喂米,一个夜工,做粑粑的面就推好了,再用灶灰隔着帐子布压个天把两天,把多余的水吸干,就齐活了。到了十五那天,早早滴,女人就起来把过年没有吃完的猪脑壳肉细细滴一切,再把红白萝卜细细滴切丁焯水,加上葱花蒜苗和肉一炒,芯子就搞好了。姐那时候也是帮着老妈忙前忙后,学着团面做粑粑。呵呵,也许是先前的底子打的好,现在姐也做妈了,包子饺子粑粑都很在行。
现如今,年关又近了,但是姐却怎么也没有闻到那浓浓的年味。姐怕老爸老妈累着,早就没有要他们再喂猪了。汤圆面超市里现成的,或是更简单一点,汤圆也是现成的。瓜子儿花生超市里有卖,苕精果N年没有吃过了。话说有了超市真是好啊,要啥有啥。现如今你不用在家开火,这年三十儿的团年饭都能办得妥妥贴贴。可姐要说滴是,他咋就没有那个味儿了呢?
姐太珍惜这些个暖暖的记忆了。时不时都会翻出来品一品。姐真的很庆幸,当很多很多的东西都没有了,姐却还有这些个记忆。

7、宜昌地区婚俗礼节有哪些?

在宜昌,当哪家的女儿带回家一个陌生的男孩时,邻居们就会开始猜测:是不是这个姑娘的对象啊?而如果哪家的儿子带回家一个陌生的女孩,街坊们同样会七嘴八舌:莫不是带着媳妇回来了?一般情况下,只要双方父母见过面,而且点过头,这庄婚事就算有盼头了,因为在宜昌拜见对方父母叫做“过门”也就相当于“订亲”了。过门后,双方父母会一起吃顿饭,讲究点的人家还会请一些很重要的亲戚(又叫己亲),比如舅舅,姑姑,叔伯等。比起早年靠媒婆说亲要简单的多。

定亲过后,就是要选日子了,也就是所谓“请期”。①日子的选定要考虑的因素比较多。首先,看季节,哪个季节适合结婚,各个地方都有不同的说法,但现在关于季节的要求已经差不多没有了。其次是看年月日,主要方式是占卜,有句话说“按老皇历办事”就是讲的现代人择期的简便方法。最后是时辰的选择,古时迎娶的时间多在黄昏后,而现在迎娶的时间多为上午,估计是为了方便中午宴客。

日子选的比较近的新人从定下日子起就要开始忙碌了。按习惯一般是由新郎新娘一同去请双方的亲朋好友来参加婚礼,当然男方亲戚要给新娘红包而女方的亲戚也会给新郎红包。另外男方还要请大约六个生活相对幸福的邻居或远房亲戚家庭一同去迎亲。还有就是要请一个“支客司”(也就是“司仪”),当然这个人必须是当地有一定地位并能言善道的人。婚礼当天的所有活动都将由他主持调配。现在多数家庭选择在饭店举办婚宴,所以相对比较简单,如果在家举行婚宴则要慎重选择厨师等,并在婚礼前一天开始准备婚宴。

女方要准备的东西相对来说不多,但比较烦琐,也比较重要:嫁妆。在中国古代,女儿出嫁时嫁妆的多少成为了这家是否富裕的标志。也可以说是父母怕女儿因着家底不丰厚而在婆家遭受不公待遇而采取的一些防范措施。发展到现在,女儿家出嫁的嫁妆已经远远没有当时的丰富全面了,大多数被数额不菲的钞票所代替。但也依然有些讲究的人家会按旧俗给女儿准备棉絮,箱子,梳妆台等物品。棉絮一般为四套或者八套,现在也有准备六套的。

哭嫁,是土家族独特的婚俗内容,一般在离开娘家前半月或者一月开始唱“哭嫁歌”。长阳和五峰都有过。②哭嫁,即新娘的女性亲戚和同村的姑娘日夜轮流陪着哭,内容一般包括“哭爹娘”,“哭哥嫂”……因为新娘的身世境遇不同,其哭嫁内容和形式也有不同。这个程序将会一直持续到新娘出嫁的前夜。特别是天亮之前,父母、姐妹与新娘对哭时,养育之恩、手足之情、依恋之心,如泣如诉,声泪俱下,好似撕人肺腑,旁观者无不落泪,真有生离死别之感。

喜期到,男家在迎亲前三日,准备迎亲,应酬宾客。迎亲的前一天,男方将备办的各样花红彩礼送到女家,向女方交待彩礼、衣物等,并接洽第二天娶亲事宜,这叫做“过礼”。过礼回来,男方设家宴,邀请新郎亲友中的未婚青年欢聚一堂,通宵饮酒歌唱,以示祝贺,这种贺喜仪式叫“陪十弟兄”。形式类似于下面要提到的女方的“陪十姊妹”。其实,说是十兄弟,实际上却并不限定十人。届时,席上设一令杯选一歌师傅唱开台歌开令,然后依次歌唱,唱得好的就多吃些菜,唱的不好的就罚喝酒。陪十弟兄歌在演唱形式上,按不同曲牌与歌词的需要,或独唱或对唱或一人领唱众人帮腔。其内容除歌手们相互奉承贺喜之类的吉利话外,一般故事、古人、盘歌(猜调)之类的歌均可唱。有的还用唢呐或丝弦伴奏。最后仍然由歌师傅唱圆台歌,收令散席。

8、请问湖北宜昌市宜都结婚习俗

向您介绍宜昌地区的婚嫁习惯,领略夷陵人的婚嫁风俗。宜昌历史悠久,古称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现在的宜昌地区辖宜昌城区、远安、当阳、宜都、枝江、五峰、长阳、秭归、兴山共九个县市,其中五峰和长阳为土家族自治区。本文将根据婚嫁中各个程序的进行时间来讲述宜昌各地的习俗。不管在哪里,男女双方要结婚,家长是一定要见的,类似于古代的相亲。现代人们的思想受到了开化,因此恋爱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以前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变成了自由恋爱,父母的意见只用来做参考,而媒婆一说也改成了“介绍人”在宜昌,当哪家的女儿带回家一个陌生的男孩时,邻居们就会开始猜测:是不是这个姑娘的对象啊?而如果哪家的儿子带回家一个陌生的女孩,街坊们同样会七嘴八舌:莫不是带着媳妇回来了?一般情况下,只要双方父母见过面,而且点过头,这庄婚事就算有盼头了,因为在宜昌拜见对方父母叫做“过门”也就相当于“订亲”了。过门后,双方父母会一起吃顿饭,讲究点的人家还会请一些很重要的亲戚(又叫己亲),比如舅舅,姑姑,叔伯等。比起早年靠媒婆说亲要简单的多。定亲过后,就是要选日子了,也就是所谓“请期”。①日子的选定要考虑的因素比较多。首先,看季节,哪个季节适合结婚,各个地方都有不同的说法,但现在关于季节的要求已经差不多没有了。其次是看年月日,主要方式是占卜,有句话说“按老皇历办事”就是讲的现代人择期的简便方法。最后是时辰的选择,古时迎娶的时间多在黄昏后,而现在迎娶的时间多为上午,估计是为了方便中午宴客。日子选的比较近的新人从定下日子起就要开始忙碌了。按习惯一般是由新郎新娘一同去请双方的亲朋好友来参加婚礼,当然男方亲戚要给新娘红包而女方的亲戚也会给新郎红包。另外男方还要请大约六个生活相对幸福的邻居或远房亲戚家庭一同去迎亲。还有就是要请一个“支客司”(也就是“司仪”),当然这个人必须是当地有一定地位并能言善道的人。婚礼当天的所有活动都将由他主持调配。现在多数家庭选择在饭店举办婚宴,所以相对比较简单,如果在家举行婚宴则要慎重选择厨师等,并在婚礼前一天开始准备婚宴。女方要准备的东西相对来说不多,但比较烦琐,也比较重要:嫁妆。在中国古代,女儿出嫁时嫁妆的多少成为了这家是否富裕的标志。也可以说是父母怕女儿因着家底不丰厚而在婆家遭受不公待遇而采取的一些防范措施。发展到现在,女儿家出嫁的嫁妆已经远远没有当时的丰富全面了,大多数被数额不菲的钞票所代替。但也依然有些讲究的人家会按旧俗给女儿准备棉絮,箱子,梳妆台等物品。棉絮一般为四套或者八套,现在也有准备六套的。哭嫁,是土家族独特的婚俗内容,一般在离开娘家前半月或者一月开始唱“哭嫁歌”。长阳和五峰都有过。②哭嫁,即新娘的女性亲戚和同村的姑娘日夜轮流陪着哭,内容一般包括“哭爹娘”,“哭哥嫂”……因为新娘的身世境遇不同,其哭嫁内容和形式也有不同。这个程序将会一直持续到新娘出嫁的前夜。特别是天亮之前,父母、姐妹与新娘对哭时,养育之恩、手足之情、依恋之心,如泣如诉,声泪俱下,好似撕人肺腑,旁观者无不落泪,真有生离死别之感。喜期到,男家在迎亲前三日,准备迎亲,应酬宾客。迎亲的前一天,男方将备办的各样花红彩礼送到女家,向女方交待彩礼、衣物等,并接洽第二天娶亲事宜,这叫做“过礼”。过礼回来,男方设家宴,邀请新郎亲友中的未婚青年欢聚一堂,通宵饮酒歌唱,以示祝贺,这种贺喜仪式叫“陪十弟兄”。形式类似于下面要提到的女方的“陪十姊妹”。其实,说是十兄弟,实际上却并不限定十人。届时,席上设一令杯选一歌师傅唱开台歌开令,然后依次歌唱,唱得好的就多吃些菜,唱的不好的就罚喝酒。陪十弟兄歌在演唱形式上,按不同曲牌与歌词的需要,或独唱或对唱或一人领唱众人帮腔。其内容除歌手们相互奉承贺喜之类的吉利话外,一般故事、古人、盘歌(猜调)之类的歌均可唱。有的还用唢呐或丝弦伴奏。最后仍然由歌师傅唱圆台歌,收令散席。与此同时,女方的哭嫁也已进入高潮部分,入夜,摆放着姑娘陪嫁物品的堂屋里红烛生辉,香烟缭绕。两张朱红桌子摆在堂屋中间,桌上放有糖食果饼和葵花、板栗、核桃、花生等干果,被邀的9位土家未婚女子围桌而坐,陪新娘唱十姊妹歌,谓之陪十姊妹。歌声通宵达旦,直到新娘出嫁前一个时辰才降下帷幕。这一习俗不仅在长阳和五峰两个土家族聚集地有,在远安、枝江等县也有。“陪十姊妹”作为土家族婚俗中最隆重的礼节,其特点是规模大、内容多、形式活、气氛浓。但相比之下“陪十弟兄”所唱的歌曲更具有阳刚之气,歌词排列密集,曲调起伏不大,节奏性较强。迎亲这天,亲友齐聚。一大早男方就会派出早就安排好的迎亲队伍前往女方家。而此时女方的亲友则在与新娘做最后的告别,在兴山和枝江等地新娘的妈妈在婚礼当天是不送亲的。除了爸爸妈妈的嘱咐以外还要再次清点嫁妆,亲戚朋友还要往作为嫁妆的箱子里塞钱,这些钱就是所说的“压箱底”的钱。一般情况下男方会把时间算好以保证中午12点之前返回新房。刁难新郎的任务一般是交给伴娘的,新郎到女方家里之后伴娘要想尽各种办法不让新郎进门,包括提问或者要求唱歌啊,当场再次求婚等等,如果新郎觉得难为情可以给红包以买通伴娘使其开门。当然即使新郎进了门也是不可能让他轻易接走新娘的。必不可少的一招——藏鞋子。伴娘在新郎进门之前把新娘的鞋子藏起来,其目的有两个,其一就是要红包,其二就是告诉新郎要将新娘抱走,因为在宜昌新娘从自己家到婆家的路程中脚是不能落地的。迎亲队伍在返回过程中是要按顺序排列的。一般排在前方的是装嫁妆的车,紧跟着是新人乘坐的车,后面则是迎亲的和送亲的亲友的车,当然如果有摄像的话,摄像的车就在最前面了。到达婆家以后男方的支客司还要大声向来客通报新娘嫁妆的明细。③现代婚嫁中“拜堂”这一环节已经被省略了,取而代之的是当新娘到婆家时男方的己亲都要在堂屋(客厅)等候新娘敬茶,新娘每敬一杯茶,喝茶的人就要给一个红包。当新娘的嫁妆收拾停顿之后,婚宴就开始了。婚宴上一般要准备15道菜加一个火锅。新郎和新娘则要在婚宴过程中给每一位客人敬酒。在宜昌,一直流行着闹洞房的习俗。④闹洞房,始于六朝。有的地方称“逗媳妇”、“吵房”,即在婚礼当天晚上,亲朋好友,无论长辈、平辈、小辈都聚入新房中道喜嬉闹,皆无禁忌,素有“三日不分大小”、“闹喜闹喜,越闹越喜”之说。到这里一场婚礼就结束了,但并不是说整个婚嫁过程都结束了,在宜昌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回门。回门的时间一般是在婚礼后的第三天,女儿和女婿一起回娘家,这一习俗从女婿方面来说,有感谢岳父、岳母恩德,拜会、结识女方亲友等意义;从女儿方面来说,则表示了出嫁成家后不忘父母养育之恩的心情。而女方父母也会非常重视,所以事先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在礼品上都要有所准备,争取给岳父岳母留下愉快的好印象。而这也就是婚嫁全部过程的终结。

9、宜昌市宜都市枝城镇春节风俗习惯

春节对中国人来说是个很重要的节日,民间百姓一般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一直要热闹到正月十五,这个“年”才算过完了。
1、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传说这天是“灶王爷上天”之日。
2、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这天是约定俗成的扫除日。
3、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传说玉帝会下界查访,吃豆腐渣以表清苦。
4、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人们只在一年一度的节日中才能吃到肉。
5、 腊月二十七,宰年鸡,赶大集,春节所需物品都在置办之中。
6、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后被红纸代替。
7、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国由来已久。
8、大年三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天。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9、大年初一,金鸡报晓。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崇。
10、 大年初二,金吠报春。亲眷人家去拜年,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
11、大年初三,肥猪拱门。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妇回娘家,礼物带双份。
12、 大年初四,三羊开泰。灶王爷查户口,恭迎灶神回民间。
13、 大年初五,艮牛耕春。五路接财神,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通。
14、大年初六,马到成功。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15、大年初七,人寿年丰。摊煎饼吃七宝羹,安顿身心,休养生息。
16、大年初八,放生祈福。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一寸光阴一寸金。
17、大年初九,玉皇天诞。因为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人们都会举行祭典以表庆贺。
18、 大年初十,祭石感恩。有天还有地,人畜房米麦百谷都生地。
19、 正月十一,祭奉紫姑。深受压迫的女性把她奉为弱女子的保护神。
20、正月十二,搭建灯棚。元宵节将近,开始做元宵节赏灯的准备工作。
21、 正月十三,灶下点灯。预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
22、 正月十四,临水娘娘诞辰,又称“顺天圣母”,是拯救难产妇女的神仙。
23、 正月十五,夜照田蚕(神)。观颜色判断一年的丰歉,后演化为元宵节观灯。

热点内容
用称称嫁妆 发布:2020-09-12 19:11:27 浏览:511
五星级婚宴 发布:2020-09-12 17:55:19 浏览:511
婚礼乐队 发布:2020-09-12 20:13:00 浏览:510
太庙婚纱 发布:2020-09-12 18:59:26 浏览:510
北京摄影婚纱 发布:2020-09-12 17:43:09 浏览:509
耍新郎 发布:2020-09-12 20:11:18 浏览:508
王子婚纱摄影 发布:2020-09-12 17:52:22 浏览:508
外景简笔画 发布:2020-09-12 15:57:17 浏览:508
拍外景婚纱照 发布:2020-09-12 17:43:26 浏览:507
我们结婚了2013 发布:2020-09-12 18:42:33 浏览: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