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死人风俗
1、我国各地的丧葬习俗
1、做七仪式: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2、吊唁仪式: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3、入殓仪式:入殓有大殓和小殓之分。小殓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
4、丧服仪式: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5、哭丧仪式: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所以有些地方有请人帮哭的习俗。
2、贵州都匀丧葬风俗要几天
贵州都匀丧葬风俗根据安葬的种类有时间上的差别:
安葬方式有:1、便葬(不举办悼丧仪式即行埋葬)。2、假葬:因为水族崇拜祖先,厚葬礼,家有丧事要请水书先生择吉日下葬,若一时难择下葬日,而往后又要举行隆重的葬礼,于是就先选择一个日子来假葬,假葬的方式是将灵柩停于正堂之中,灵柩与梁平行,头朝东。四周用木板围住,再挑泥土来覆盖。假葬的时间有长有短,短则数日,多则数年,假葬期间,每天必为亡者上香供饭,直至开控。3、深葬:即一次葬,以后不再移动或修整棺木。4、迁葬:即二次异地葬。
在都匀水族地区的基场、阳和、奉合一带,一位成年人离开人世后,其后事操办,即丧葬仪式大体分为以下十几个部分。
一、报亥:也称报代(pau³⁵tai¹³),即报丧。老人过逝后,根据其亲戚的主次远近及时派人报丧,女丧一般要等其外家人到场后才能入殓。报丧时,忌呼喊活人的名字,以防亡灵将活人的魂灵勾走,所以报丧人每到一处报丧,均以敲门示意,待主人出来后,方轻声报以噩耗,得到通知的人则立刻准备白布等物,并通知本族兄弟,径直前往亡者家悼念和帮忙。此外,老人落气后,即请水书先生按亡者的属相与死亡时间测算,如恰逢吉日,则鸣放铁炮以向寨中族人宣告家有丧事。
二、净身:亡者重病期间,一般须搬出卧室,安置于火塘边,以便儿女早晚服侍和亲戚好友前来探望及亡后为其净身。亡者将断气时,由儿子喂以一勺水酒,水称“hot52 hau33”意为送亡者上路,从此与生者阴阳两隔。亡者断气后,即将茶叶在水中煮沸,待茶水稍冷却后,由族中长子为亡者净身。净身时,用一毛巾浸于温茶水中,扭呈半湿状,解除亡者衣物,从头到脚为其擦试。若亡者为男,还须将其头发剃光,若亡者为女,则将其头发梳理打辫。净身结束,即为其穿上寿衣,寿衣五到九件不等,但必须为单数,腰上系青色或绿色绸缎腰带和三或五个荷包。穿上布鞋纱袜,包青色或黑色头帕。寿衣穿戴完毕后,在堂屋搭一床架,按东西向将亡者挺于架上,头朝东,以一匹白布罩其面部,在旁摆桌设灵位,点素油灯,供以糯米、水酒、瓜果等物,上香烧纸,待吉时入殓。事后主家杀鸡鸭以招待为亡者净身的人,并送一匹白布,意为其洗手、避邪和酬谢。
三、刀恨(水语tau33 han13)意为烧老窝,亡者死后,便将其垫床的稻草、棉絮、写过的稿件、穿过的旧衣物等搬到寨边焚烧,让烟火神将其用物赐予其享用。留给活人用的衣物,也要拿到火上去熏一下,这样就算亡者了结了凡间的烟火,并且不遗留不吉利的东西给后人。
四、入殓:水称“和埋”(hot⁵²mai⁵²)亡者身前亲戚好友及族人得到噩耗后,即刻赶到亡者家中哀悼,送上少量钱币,为亡者在回归故土的路途中作买水钱,并等候入殓。为避免亡灵作祟,严防黑猫跨过遗体和消除悲哀沉痛的气氛,人们通宵达旦的谈古论今,还举行扳手劲等活动。待到吉时吉分便在堂屋中顺梁摆放棺木,棺首朝东,并在棺木底铺上一层草纸,由亡者子辈(即孝子)用白布将亡者遗体抬入棺中,用白纸裹包钱纸或包裹稻草塞在空缺处将遗体固定好。然后,由德高望重者给亡者放买水钱,买水钱通常是主家事先将白银打成薄片后用剪刀剪成碎片,而向主家送过买水钱的亲友则在买水仪式结束后得到一片碎银称 “肥水钱”,表示生者将得到亡灵的保佑,往后钱不离手,家业富足,负责给亡者放买水钱的人每向荷包中放入一片碎银时都会大声喊道“公啊!你的儿子××给你买水钱,让你买上面的井,不要买下面的井,买清水不要买浑水,谁向你讨你也不要给呃!买竹丛下的田,买寨子边的田,买田买湖”待将亡者儿子的名字由长到幼喊完后,最后还喊道“好啦,留些钱给你的子孙们,以后发家致富咿啊。”买水结束仪式后,要进行的是“和缅”(hot52 mjan33),即为亡者置孝布。“和缅”时,由亡者儿女、侄儿女拿出自家纺织的白布按亡者的身长裁下两块并用针线缝合好罩在亡者身上;然后从这块布的左边或右边裁下五指宽左右的一条系在自己的腰上,即为戴存。“和缅”有一定顺序,由亲疏长幼之分。“和缅”结束后,一人高声喊道“请所有的亲戚朋友离开,只留公(或奶)一人在此”。待所有人离开堂屋后,再命人合上棺盖,并用竹篾将棺盖与棺身系牢,至此,入殓方为完毕。
五、开控:是水族的祭悼活动。水族祭拜祖先,很重视葬仪,只要财力略能支撑,都要尽力举办开控。开控的规模以财力的薄厚分为控劳,控低(即大控、小控),亡者为男性一般举办控劳,亡者为女性一般举办控低。控劳除吹芦笙、放铁炮外还需悬挂铜鼓,杀牛、杀马、杀猪、做盖伞旗幡,举办“酿敛”、唱丧歌等,控低则较为简略,只吹芦笙唢呐,放铁炮、鞭炮,一般只杀几头猪招待亲友,悼念仪式比较简单。
开控的时间根据亡者辞世的时辰及家中的财力情况由水书先生择日而定。如亡者辞世之日为吉日、吉时,家中财力允许,则可在当日或二、三日后开控,如条件不允许,则先假葬于家中后再择日开控,若为假葬,开控前还需将假葬时围住灵柩的四周的木板抽掉,将覆盖在灵柩上的泥土清除,用帕子把擦试干净,并画上牛、马、猪、鱼等动物图案。
开控时,在正堂中置一门板于地,上面放着一盆熟鱼,一盆糯米饭,九碗酒(女为七碗)、一碗豆腐、一升大米(上面放些钱币)并上香烧纸,旁边置有铜鼓两面,木鼓一面。鼓手分列两边,木鼓手头戴斗笠,肩上挂着一把米线,驮一内装一升大米和一块银元的布袋子,此外唢呐手、芦笙手均围在旁边,屋外派一人专放铁炮,一人专放爆竹,待一切准备就绪后,由三至九位水位先生危坐于门板前,手执竹签,齐声呤诵祭词。祭词内容为回顾祖先迁徒的过程以及家庭家族人丁发展情况,祝愿亡人“入海变龙”,祝愿亡灵依照先祖溯江上来的路径,顺利回归故土,呤诵祭词需分段进行,亡者为男的分九段,亡者为女的则分七段,每一段吟诵完毕,铜鼓、木鼓、芦笙、唢呐齐鸣,爆竹、铁炮共响,直至全部祭词呤诵结束。结束时铜鼓、木鼓、芦笙、唢呐奏响的时间较长,所放的铁炮和爆竹较中间分段时更多。
六、“酿拎”(水语称 aŋ³⁵ljan³³)。开控后同宗不同寨的族人,每户根据自己的意愿从家中拿出钱粮凑在一起,准备芦笙、爆竹、铁炮等物,前来为亡者致哀、帮忙和参加酿拎活动。“酿拎”通常是在“正控”的前一天进行,地点设在“控场”(控场即正控时砍牛、敲马的地方)控场上立有木柱、木柱的多少决定于牛马的头(匹)数,旁面放一张八仙桌,桌上有盆熟豆面和若干烤鱼,一截插上锦鸡尾的木头,桌边置一坛米酒,一箩米糠,“酿拎”开始,由二长者开头,先吃豆面、烤鱼,用牛角对饮后,一人执锦鸡尾、一人执烤鱼,弓身相对,绕步于控场中木柱。手扬米糠,口中“哟无、哟无”声不绝,旁人可趁其不注意抓起一把米糠撒在他们衣服或头上,他们也可趁旁人不注意将米糠寨到旁人的衣领中,被撒糠的人都不会生气,反而认为自己身上的米糠越多当年福气更旺。三圈走完后,由下一对替换,直至天黑。当天从早到晚,铜鼓、芦笙、炮声不绝。
七、放伞:亡者去世后,正控时,其儿女亲家或娘家或其他亲朋好友需做旗幡前来为亡者送行。旗幡包括桶伞、旗伞、球伞、短伞和长伞,一般在二三十杆上下,随行人数通常为百人左右,为迎接旗幡,主家特制一杆白伞配以一小篮糯米饭,一瓶米酒,几条活鱼,用一剥皮树枝抬至寨外分路口,插上白伞,摆酒、鱼等于旁侧,以表示为客人等指路,并乞求葬礼圆满办完,无滋生闹事、搅乱控事的事件发生等。
八、迎客:水族重视礼仪,尤其是在“控事”中更为显现,客人来时,由亡者儿子率众孝子、孝女、孝媳四五十人身穿孝衣到寨外迎客,迎客时众人神情肃穆,低头默哀。若亡者为女性,当其外家来时,众孝子、女、媳还需铺上草席跪卧于席上,此时,其外家人亦由几位长者穿身长衫一一将跪卧之人扶起,男扶男,女扶女,待宾客走完后,众孝子、女方随其后一起回到主家。
九、“熬和埋”,就是将亡者贵重的遗物,如银元、钱币、衣物等挂于正堂中,展示于宾客面前,族中每家则出一壶酒,一碗米饭,一条熟鱼供于正堂中的案板上,以缅怀和彰显亡者在生之日勤劳持家,留有钱财。
十、立书杆,即在主家屋前立一竹杆,要求枝叶保存完好,且高于房顶,上系一剪成人形的三尺白布,以标示主家正办丧事。水语称“qan³⁵le¹³”意为“挂书的杆子”。此杆立前,先将竹竿置于房前,在屋中正堂悬挂一木架,架上铺满柏枝,架下熏以烟火,堂中几个头戴斗笠的人举或大刀、或执利剑、或扛斧头绕架而行,不时舞刀刺剑,并在房柱上留下刀迹,三圈绕完后遂将悬挂木架的绳索砍断,让木架落于地上,然后出房门朝字杆走去。此时,门外有一个头戴斗笠,身背饭箕,肩驮米袋,手提小鸡的人,见屋里的人出来后,将一捆柴挡住来人去路,然后迅速离开,出来的人见到柴捆拦住去路,则用刀斧把柴捆劈开,遂将竹杆立起,用竹蔑把竹竿固定于廊柱上,至控事结束后,方降字杆,字杆上的布人放下后,常被人分抢,据说孩子夜哭,将人布上撕来的布条系在孩子手上或放在衣袋中,孩子则不再夜哭。
十一、砍利。凡举办控劳,即大控的人家都要准备牛马,并在正控的当天屠杀,一般为一牛一马和几头猪,富有人家其数量有所增加,财力有限时单有牛或马亦可。祭牛一般以水牯牛为主,其毛色、线索、身架、角形都十分讲究。用来砍利的祭牛祭马,被粗大的草绳套住颈部系在控场的木柱上,并保证它们能绕柱走动,砍利前先进行“讲丧”(tsan35 se 13),意为亡者赶牲口。众孝男双手执一剥皮白木条两端弓身行走,上有专人将一匹白布伸层拉开,以覆盖在众孝子后背,众儿媳、女儿则半开黑布雨伞遮住头部,一手拿手巾掩面作抹泪状,一手撑伞,紧跟孝男其后,众人先在主家正堂中绕行三圈后径直走到控场,到达控场后,绕祭牛、祭马三圈,每走完一圈需前后各叩拜三次,孝女则将挂在伞骨上的稻穗取下一枝交给专人拿去喂祭牛祭马,绕完三圈后,按原来的队列由原路返回正堂。孝子“讲丧”结束后,紧接着就是送花伞的各家亲戚为亡者“讲丧”。待各家依次“讲丧”完毕,便请出寨中或前来参加控事善于砍牛马的人出来砍利。砍利前在控场边置一八仙桌,桌上摆放一木斗,斗中有少许大米,上搁两把长刀。主刀者一般为两人,他们被请出后,则手提木斗,按顺时针方向方向绕祭牛、祭马走三圈,并作撵牛马状向祭牛、马撒扬大米。毕后,方取大刀进行砍利,此时,孝子手执白木杈,分列于四周,待祭牛马倒地后峰拥而上,用木杈将祭牛、马头脚按住,以便将祭牛、祭马杀死。砍利时,刀手先将牛马往顺时针方向赶,趁牛停下不备时,手起刀落朝牛峰包处砍下直至祭牛倒地,祭牛倒地时,以头朝主家为吉。祭马则多以斧背或铁锤敲击其脑门,令其昏倒于地后用杀刀捅死。
十二、出殡:出殡土称“上山”,水语称“tai31 pai13 lən31”不论是假葬还是新死,开控后其灵柩均置于正堂中,以待择时出殡。出殡时,众,,。孝男将灵柩按一定方位送至门外由族人接住找一平旷之地放在木凳上,然后安上两根抬杆,系上两根手臂般粗大的草绳,以备上坡时作拉力之用。出发前,在灵柩上盖一新床单,空出一位置放上一碗糯米饭,一碗豆腐、一碗鱼、一碗酒,另外还倒扣一只空碗,招亡者吃晌午饭,酒过三巡后,主持者以刀背击破扣碗,将一小鸡摔死于棺盖上,此时早以等待在旁的族人将灵柩抬于肩上,向墓地进发。出发时,一人在前撒纸,一人手举火把开路,众孝子戴孝弓身于布下,跟随引路火把缓步行进,到达分路处,方取下白布自由行走,同时亦将棺木上的床单取下。出殡不准走回头路,灵柩不准放到地上,途中休息时须垫上木凳。无论墓地离家多近,中间都要休息,分食糯米饭,吃“晌午饭”,稍候片刻即继续前行,直至墓地,整个过程,除部分忙于煮饭菜的人外,众亲友及全寨老小倾巢而出为亡者送葬,一路上伴有凄凉悠婉的唢呐调、芦笙调,送葬的人神情悲戚,场面分外庄严肃穆,沉寂悲壮。
十三、安葬。水语称“haŋ³⁵hai³²”。水族安葬多为棺装土葬,且十分注选择墓地,认为葬着好地,将来子孙才能荣华富贵,飞黄腾达,否则将带来各种灾难,或历代穷苦,亡者死后,其儿女亲属必请风水先生寻一墓地。以求亡者将来保佑赐福,挖掘墓穴时,先以糯米饭、米酒、豆腐、鱼等祭奉土地神,然后由风水先生根据山向、季节等使用罗盘推算出适当位置,方能下挖。待灵柩抬至墓穴旁,先在墓穴中焚烧钱纸,方将灵柩移进墓穴,头朝里。随后由族中一人走上棺背用刀在棺的左右两侧分别砍一两道刀痕,然后由长子用后衣襟兜一撮泥土走上棺背行至棺首转身弯背将泥土洒在棺上,待其走下棺木后,帮忙的族人才动手掩埋、修墓。
但对非正式死亡的,如因难产、摔伤、刀伤、枪伤而死亡的要先火化之后才能安葬。对在外死亡者,不能运进村寨,只能在寨外搭个棚子停放,等待择吉办理后事。
十四、三朝,也叫复山。正控的第二天早上,召集家族亲戚一同前往。在山上坟前杀鸡鸭鹅、小猪崽祭供亡者。
十五、禁忌。水族十分重视悼丧活动,表示对死者尽最大的尊重和深切怀念。如忌荤,凡是同族中无论谁死,无论相隔多远,一旦得到消息,在灵柩未入土前都会自觉忌荤。但只忌禽兽、牲畜的油肉,不忌水产动物和植物油。 “明知故犯”者,将遭受巨大的舆论谴责,名声会受到影响。
十六、除服。水族认为“天大地大,父母为大”,因此十分重视戴孝。父母去世后为他们守孝三年。三年内,家中不能唱歌,不能猜拳喝酒,不能举办娱乐活动。三年满孝时举行除服仪式。用猪羊或鸡鸭鹅祭祀亡者,并将灵位和孝子孝女的孝帕以及房族外戚的孝帕的一角拿到墓地焚烧,将白底黑字的孝对换成红底黑字的喜对,至此,整个丧葬活动方才结束。
十七、立碑,从文字形式来看有:无字墓碑、水书墓碑和汉字墓碑。碑文都以记述墓主生卒年月和立碑人、时间为主,另也有请人撰写长篇墓志铭为死者歌功颂德的。立碑一般是安葬之后再择日安排,相距时间短则半年,长则数年甚至几十年不等。但如亡者在生之时已经准备好墓碑的,也可在安葬当日进行。
3、贵州人怎么会在死人棺材上插一把刀?
贵州人会在死人棺材上插一把刀,那是辟邪,有一定的说法,那是风俗习惯。
4、贵州省遵义市的风俗死人一般几天下葬
3月6日消息,4月1日起遵义这里规定,丧葬以三天为准,严禁晚上出殡。
“丧事殡期原则不超过3天”
“火化时间早七点至下午三点”
这些丧葬新规
一、城乡丧葬活动一律以三天为准,特殊情况五天,丧家必须向凤仪街道社会事务办申请,准许后才能延长至五天;
二、在治丧活动中必须把出丧火化时间定于早上7点过,下午3点前,严禁晚上出丧;
三、职业道士必须持县道教协会道士资格证书,未持证者造成的后果由本人或该掌坛师负责;
四、骨灰安葬,有公墓的乡村组,必须安葬在公墓,未入公墓的安葬前及时与县道教协会或凤仪社会办联系,如安葬后造成不良后果,经查处由该坛掌坛师负一切责任,情节严重的由公安机关和县有关部门处理。
我的回答觉得对你有帮助,采纳
5、贵州农村行丧葬习俗,子孙后代行“青坟礼”有啥讲究?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文明古国,不少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习俗,今天就让我们来说说贵州农村所实行的葬礼习俗。人的一生都会经历生、老、病、死四个过程,这是每个人要必须经过的阶段,那么“葬”就是人的最后一个阶段。因此非常的被人们所尊重。
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不同的葬礼,贵州农村行丧葬习俗,子孙后代行“青坟礼”有啥讲究。贵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有多个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区,生活在贵州地区的民族有的是从外地陆续迁移过来的,有的就是土著民族,如伊斯兰教。也就是回族举行的葬礼沿用古代的葬礼较多,其他都是大体相似的。他们分别分为土葬和岩葬。但是却不同程度的保留了早期人民的丧葬形式,那么在综合和各个少数民族的丧葬仪式分为这么急几种情况:第一个就是老人在临终前,自己的亲生儿子必须在老人家床边给老人送终;第二个就是当人死了以后,在自己的房门口放鞭炮,并且要通知远房亲戚都过来报丧;然后第三个就是人死以后要安排专门的人员对其进行化妆,以及穿衣服,将尸体放在板凳或者是灵床内,就是所谓的棺材。
贵州的子孙后代要实行“青坟礼”,因为坟墓也可以算是人死后的最后一个归宿了,所谓的“青坟礼”就是坟头上面长草,那么坟头长草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坟头如果长草就代表这个逝去的人的家中有什么好事出现,坟头长草,意味家里面要有喜事或者是有人当官儿。那么又有人坟头上面长树,在一些方面来说,是不好的,因为如果这个树离坟墓太近的话就会破坏坟墓里面的构造。并且如果是树木太多的话,土地过于潮湿,阴暗。对自己的子孙后代不好,可能会对子孙后代带来伤害。
当然,如果是少数民族的习俗话,那么还是希望他们在不影响他人的前提下来实行这个葬礼。但是对于这些所谓的丧葬礼仪,我希望大家都不要太过于迷信,因为中国共产党是无神佛论的,在少数民族可以拥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以及自己民族的一些丧葬礼仪。但是我们要去做的就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要让他们影响到我们的正常生活。
6、侗族地区为什么要在老人过逝时家门口挂上糯米穗
侗族地区为什么要在老人过逝时家门口挂上糯米穗,这是侗族的丧葬习俗。
侗族葬俗(之一)
1.上祭。于死者去世后第二天举行,祭品须有鸡、鱼、肉"三牲",诵毕祭文,锣鼓、唢呐、铁炮齐鸣,加上道士的念唱和妇女的哭声,整个葬礼显得十分隆重而悲哀。此外,还给每个参加葬礼者发一条白孝巾,扎在头上为死者戴孝。
2.乐穴,侗族葬礼。在棺木入土之前,把纸钱、树枝、杂草丢在空中燃烧,又杀死一只鸡丢进去,让它在火中蹦跳至气绝才取出.最后沉棺于穴中埋葬。
3.挂葬,是侗族用以安葬未满月死婴之风俗。流行于贵州黎平肇兴。先替死婴穿好衣服,放在粪箕或摄箕中,用新白布(或黑布)盖上,挂在村寨附近山坡的树枝、竹枝上;或用草绳捆好挂上,任野禽野兽吞食。俗以为这样母亲才能再孕,否则就难孕或绝育,故子女多的人家也常常不用此葬法处理死婴。
4.停丧传葬。流行于贵州黎平四塞区和从江县和平区一带。当地风俗,患不吉之症的死者,因意外事故而死者,死亡时间与生辰八字不合者均要行此葬礼。尸体洗净装敛人棺后,停于选定的地点,停丧期(据鬼师推算决定)满后,将其焚化,骨灰用装进长三尺、高宽各一尺的小棺埋新白布包裹下葬,也有些地方不予埋葬,只停放在山坡之上。此外,停丧前之洗尸,装敛等事、一律由外婆、娘舅等亲戚办理,死者亲人都要回避。目前在于避开"饿鬼"。
侗族葬俗(之二)
黎平侗族的丧葬习俗,基本上也就是侗族南部方言地区许多侗族分支的丧葬习俗,具有较为普遍的代表性,至于村寨之间,地区之间,在丧葬礼仪的某些细节上略有不同,那仅是小异,而大同则是其主流。
黎平侗族丧葬过程,大致分为三个步骤:
一、从宣告死亡到“娘家人”到来。
家有老人病入膏肓,子女不离身旁。老人落气时,丧家鸣放铁炮或纸炮,曰“落气炮”。意思有二:一是送死者灵魂升天,到侗族传说中的“高顺俄安”(理想中的极好地方)去;二是告知四邻,家中老人已离人世,希望乡邻迅速到场,帮助处理丧事。
家中死了人,是一件极为悲痛的事情。但当时还不能哭,要立即用一个空器皿烧香化纸,称为“落气钱”,为让死者在去“高顺俄安”的路上有钱作盘缠。然后请一位地理先生来测算死者生卒年、月、日、时是否相克,如相克即为犯“凶勾”,犯“凶勾”者需杀一只大公鸡,化克“解勾”,如不相克则为大吉或“解勾”之后家人才可以放声大哭。
人死后第一件重要事情,就是去请“娘家人”到来,人一落气首先要考虑这个问题,要请一人到死者的“娘家”报丧,什么人称为“娘家人”呢?男性死者告知其母舅家后裔,女性即她本人的兄弟,也就是其子女的母舅。因为,侗族认为“世上只有舅为大”。报丧的方式:岩洞、竹坪、坑洞一带,派专人向舅家送去一块长二尺五寸的白色侗布报丧。水口、肇兴一带报丧者手持一穗禾,插于被告知者的大门口或直接交给告知者本人。对方接到这些物件后,就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在娘家人到来之前,趁死者尸骨尚未僵硬,家人即为死者洗尸更衣,男者剃发,女者梳妆挽?,洗尸一般只象征性地洗,即在尸体前后抹一抹,或为死者洗脸以表示。若死者牙齿尚全,须打掉门牙一颗,意为死者不是夭折,是老掉牙后才死的。传说如果不打掉门牙,死者难以尽快转生。
置碎银于死者口中,叫做放“含口银”,也有的地方只将碎银放在嘴唇上,但入棺时要将银子取掉。放“含口银”意思是让死者在阴间得以安宁,日后子孙语言稳重,不会惹事生非。但“含口银”在入棺时如不取掉,或放得过多,后代子孙的嘴巴会闭得太紧,不善言辞或者不会说话。
沐浴和打牙后即更衣。侗族老人有生前备制寿棺、寿衣之俗。除意外死亡者外,一般老人都有寿衣备用。男性以绸缎丝制品制成长袍夹衣马甲等。女性则以自织的侗布为寿衣,其样式与普通衣服基本相同,只是不加纽扣,以布条代替。茅贡一带不用布条,而用一束青纱捆在死者身上,青纱的数目是死者年龄的数目。寿衣只穿单数,或五套或七套,白内衣青外衣者居多。另外,还有给死者在“返回故地”途中食用的粮食,让他手中捏一团糯米饭或几张钱纸,表示有钱有粮。
更衣完毕,将尸体移至薨床,薨床用四块木板拼成,下垫两根二人凳,上铺白布。死者置放的位置是头向里脚朝外。先用纸钱盖脸,然后启用白布盖上,上面加盖床单或者被面。在死者脚下摆着插有一双筷子的一碗饭,旁边另外一碗有三条腌鱼或一块煮得半熟的猪肉,点燃一盏油灯。孝子守侯两旁,烧香化纸,等候死者娘家人的到来,选择吉时入殓。
娘家人到来后,死者子女们要向他们下跪,意思是:请求舅家原谅他们作得不周全的地方。舅家先通身检查死者,一是检查死者是否死得明白,二是检查死者所穿的衣物是否符合传统要求。如有不满意的地方,孝子除要认错外,还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直到“娘家人”满意为止。如死者是女性,其丧事规模还要由舅家决定。
二、从尸体入棺到灵堂守护
入棺时,鸣放三响铁炮及燃放纸炮告众。茅贡、酒潮、坝寨等地,入棺时死者子女配偶弟妹等一律回避。四寨、岩洞等寨,入棺前一切事务都由旁系亲属料理,子女在父母病危临终时就已离开回避。龙额、岑引等寨,如死者是老人,亲属打伞遮死者尸体抬至鼓楼或公共场所入棺,连设宴待客都在鼓楼进行。以上作法主要是怕死者留恋家人,如入棺时见面,怕死者把亲属的魂魄带入阴间,危及亲属生命。
入棺后,棺木不能加盖,要等子女到场验看尸体在棺内是否摆正。习惯认为死者尸体偏向哪一边,则站在那边的儿子今后家中就会兴旺发达,摆正了大家都好。在一旁负责抬尸入棺的主持人征求大家意见,大家都说满意后,即让儿女们把他们自己穿过的衣服,去掉纽扣塞在死者尸旁,因为穿过的衣服有热气,以使死者去到另一个世界后,也感到下辈对他的温暖和亲近,以示父母之情不断。有的入棺主持人为了表示公平合理,不偏不倚,为慎重起见,还用一根纱线扯直,对准棺木中线和死者鼻梁,然后搬动死者尸体,尽量做到大家满意。入棺时,铜铁一律不能入内,否则会犯凶,不吉利,后人会遭血光之灾。侗族地区多栽杉木,因此,棺木多用大杉木制成。人们认为棺木即为死者的“房子”,因此制作讲究。棺木必须用一根杉树的木料来做,底部用三根木料相拼而成,但也是用同一根树裁短,意为三间房子。一般重约200公斤,需要八人方可抬得起。
入棺后一般停放三到五天,让亲戚朋友前来吊丧,吊丧期间,本房晚辈披麻戴孝,亲子女腰间系一根朝左搓成的草索,上辈则一律不戴。
亲友送礼祭奠,除女婿必须送去一头猪外,其余亲友可送羊只、酒、米、孝幛等。他们每送到灵堂,都要向死者烧香化纸,同辈者只拜不跪,下辈者跪拜致哀。吊丧时,死者子女在棺木两旁向着亲友对跪,以示感谢,有多少亲友前去吊丧,就要对跪多少次,稍有疏忽,会被视为不礼貌.待上香者拜毕,才将他们扶起。
整个丧期,死者子孙一律禁食肉食荤素,有的地方如龙额一带连亲友也不吃荤菜。侗族不视鱼类为荤,因此大都贮备有腌鱼,死者的子女可食鱼类为菜,但禁食米酒。说是吃了酒肉之后所生的子女都是馋嘴人。另一说是吃了肉后尸体容易发臭腐烂。其实,禁喝酒和不食荤菜的意思是:家里死了人,不应有什么心思大酒大肉。以体现悲哀的心情和对死者的孝敬。
停丧期间要守灵,子女不能擅离灵堂,亲戚朋友也都陪同熬更守夜。灵堂里灯火不断,通宵达旦。寨头、青寨一带晚上由几个歌手唱哭丧歌,以增加灵堂气氛,消除熬更守夜之疲劳。哭歌的内容一般有:一、女儿哭爹娘。二、妻子哭丈夫。三、爹娘哭儿女。四、乡邻劝慰死者亲属不要过分悲痛。五、有故事情节与悲痛气氛的叙事哭歌。哭歌语言生动,声调凄楚,催人泪下。当地侗族认为人死之后听不到说话的声音,只有歌声才能听见,故用歌来对他诉说衷肠。
鸡叫头遍的时候,孝子孝女们痛苦一场,“八仙”吹奏一番。说那时侯死者的亡灵离开家庭回归属之地----地府去,哭一场表示难舍难分之情。
守丧期间,全寨3日之内不得唱歌唱戏,吹芦笙或跳舞,以示哀悼。
三、从出殡到“黄金落窖”。
出殡之日,凡抬死人经过的巷道,家家户户插树叶,岩洞一带则晾白布,以示辟邪。
出殡之时,一般沿街由一人专撒纸钱、米,称为“买路钱”,意即给了买路钱,一路不受鬼神阻挠,能够顺利通过。但也有不撒钱米的。如黎平城关附近的上午开寨,他们说这块地方是他们祖先首先开发的,路也是他们祖先开出来的,用不着花钱向谁买路。
茅贡、九潮一带,送葬的孝子每人手拿一根1尺多长用白纸缠绕的竹棒,称为“孝棍”,在前面拜路。其余送葬人手拿3支香烛拜路。大部分地区都由孝子送到墓地,女儿和亲友等只送到村头或寨脚。
出殡的形式,因死者性别的不同而有区别。水口肇兴一带,若死者是男性,则由女婿喊三声“到时罗---”,即抬杠起步。如死者是女的,则由舅家人喊,并由死者女儿或侄女二人在前引路,她俩一人肩上掮一把系有手巾的雨伞,边走边喊死者的名字,催她快走。说这样死者才愿离去,使抬棺木的人觉得轻松,否则会觉得棺木沉重得走不动。茅贡一带如遇抬棺木上陡坡走不动爬不上时,孝子钻入棺木底部,用身体支撑,意思是用身体背着自己的父母上山,以尽孝道。
龙额一带,出殡时由长女手执半张开的雨伞走在前头,边走边撒米,以示辟邪。即将到达坟地时,孝家把早已备办的午饭祭贡死者,并用一只黄母鸡和一碗酸菜置于棺木上,说是送给死者带到“地府”受用的。
安葬。侗族对正常死亡的人一律实行土葬。对非正常死亡者,将其尸体火化后,才装棺入土。火化的目的传说是可逢凶化吉,使死者不成为恶鬼,也使后代不再有类似不幸。
侗族每家都有固定坟山,历代先祖葬于此山。非正常死亡者不能葬入固定坟山。
坟山讲究风水龙脉,墓地左山称“青龙”,右山称“白虎”,又谓男左女右。一般白虎不能高过青龙,传说若是白虎高过青龙,今后子孙中只出女子(且个个都有本事)不出男子,即便有也是没有出息的平庸之辈,于传宗接代不利。
洞穴挖好后,先用公鸡跳井。即将杀了一刀的大公鸡丢下井坑,鸡便挣扎乱跳,看跳到不能动弹时落在什么地方。若落在井中,即认为方位正确,视为最吉利,若向两边偏差,下棺时将棺木向左或右移动。
下棺之前需用纸钱撒入坑内,为垫底钱,给死者作家底。再撒少许朱砂,朱砂在土内发光,等于给死者房子点上了灯。入土时亲儿子避开,是为了避免死者将亲人魂魄带入土中。
棺木入土放稳后,称之为“黄金落窖”。其意是土能生万物,地可发黄金,孝家窖下一窖的黄金,今后可兴旺发达。掩盖棺木的第一块土由长子刨,然后动手填土,垒坟、安碑。侗族过去没有文字,因此,古老的坟碑都没有刻字。直到明朝以后,才出现有汉字的坟碑。
由于侗族讲究生卒年、月、日、时是否相克,如死者不逢吉年,不能入土则停柩待葬,停柩待葬的形式有:1、死者入棺后,移至寨外,架在木凳上,用杉树皮或草帘盖上以避风雨。待逢吉年,再入土安葬。2、茅贡一带,虽将棺木埋入土中,但不垒坟,称之浅葬,说尚未与地脉接触,不算安葬。3、有的用竹签插入棺木底部,表示棺木尚未落土,待到落土时再抽去竹签。4、肇兴、尚重务弄有同日下葬之俗,即人死后不安葬,待同辈人全部去世后,再统一安葬。这与李宗 在《黔记》卷三中关于“楼居黑苗….人死入殓而停之,为期合葬,共仆吉,以百棺同葬,公建祖祠”的记载大致相符。
安葬结束后,当天或第二天还要“复山”,即丧家房族众人再去死者坟上察看有何未尽事宜,去时带做好的菜肴,有的还请鬼师念诵祭词,将菜肴等拿在坟前祭供。
晚上,请各位亲朋饮宴。宴后,由一主人在火塘正中上方以黄土、砖土砌一小灶,并在米升上竖一小碑式的牌位,以供祭死者亡灵。待亲朋走时,孝家割一块重约700克的猪肉给亲戚各自带回。
一月之后,由一亲戚半夜去坟头,用三根芭茅草扫坟头三圈,带回家来供在火塘边的小灶牌位前,请一鬼师化纸钱念祭词,由亲戚拆掉小灶和牌位,将米升内的米煮熟大家食用。意即食了烧钱的米,日后定会发达。
至此,整个丧葬过程结束。
习俗是一个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反映,它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历史传统和心理素质。黎平侗族的丧葬习俗,是在这个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必然反映出这个民族的社会进程、经济基础以及其宗教信仰等等。
从黎平侗族丧葬习俗里,可以看出有如下特点:
一、黎平侗族信仰“阴阳一理”之说,认为阴间和阳间都是一样的。他们所构思的冥冥世界,并不是阴森可怕的地狱,而只是稍稍有别于阳世间的另一个世界的住所,也就是死者的故地。在那个世界里同样要用钱,要吃食物,要穿衣服,要有住房,仍有村寨之分。在侗族歌谣里描述的那个世界,地名叫做“高顺俄安“,当地的情景是“那里的人也吹芦笙,也踩歌堂”,“那里的人不种禾谷也得吃,不种棉花也得穿”。这里,俨然像死者转到了良好的归属之地。因此,黎平侗族在丧葬的诸事安排上,都是按照现实生活来进行的。
如1、人死后即烧“落气钱”,尸体入棺后给死者手中捏纸钱,棺木入土前先在坑内撒纸钱做碘垫底钱….为的是给死者在返回故地途中做盘缠和到故地后做家底之用。2、死者入棺时,给死者手中捏糯米饭团,作为在返回故地途中的食品(这与侗族种植水稻、喜食糯米食品的生活习俗是一致的)。3、死者的棺木系用杉木制作,其底部用3根木料相拼而成,意为给死者住的3间“房子”(这与侗族用杉木制建住房的习俗完全相同)。4、死者入棺时所着的服装,其颜色与式样均与生前无异,所不同者,一是,衣上不用任何金属或硬物做扣子,而以布条或棉纱代扣,以示吉祥。二是死者生前衣上各种银饰均不能入棺,其原因很明显: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技术力量不发达,冶炼困难,金银尤为贵重之物,来之不易,入土的陪葬之物,非其经济力量所能允许,甚至连含口银用过之后也要取去。因此,产生了“金银铜铁带入土中不吉利”之说,唯此才能约定俗成,流传至今。
二、“尊舅为大”是侗族的传统规矩,黎平侗族在丧葬习俗方面亦充分体现了这一传统。侗族认为,任何人(无论男女)都是母亲生的,而母亲是舅家嫁过来的,舅家是最重的根本,所以,“世上只有舅为大”。当发生了死亡这样重大的事情,必须首先告诉舅家知道,舅家有权了解死者的死亡原因和对死者后事的安排。因此,当死者刚落气,其家中人放过“落气炮”通告寨上众人之后,必须立刻派人去死者的“舅”家报丧(男性死者告知其母舅或舅家的后裔,女性死者告知其子女的母舅),在死者的“娘家人”(即舅家人)未来之前,死者家属是不能将死者尸体入棺的,必须等娘家人来到并检验了死者,确认是正常死亡,“死得明白”(即不是被害或有病得不到治疗而死)和确认对死者的一切安排符合传统要求之后,才能将死者尸体入棺。死者如果是女的,其办丧事的规模还要舅家决定。这种“以舅为大”(即尊重娘家人)的传统,实际上也是尊重母亲、母系的表现,这是与侗族自古以来实行的氏族外婚的婚姻制度有着密切的关联。侗族自开始对偶制婚姻以来,实行的是氏族外婚,但体现了“舅家为大”和“不忘根本”(即姑娘的母亲是从舅家嫁过来的)的含意。女子嫁男,进入男家为妻,已是氏族社会的特征,但“舅家为大”和“不忘根本”的“还娘头”习俗,则反映了虽是父系氏族社会,但母系氏族的影响依然较大的情况。由此可见,黎平侗族的丧葬习俗应该是氏族社会以来就有了的。
三、“求吉避凶”。在黎平侗族丧葬整个过程中都有所表现。1、从死者落气时即要测算死者生卒年月日时是否相克,若不相克即为“凶勾”,家人必须杀鸡“解钩”之后才能放声痛哭。此为的是不犯“凶勾”以避邪、避凶。2、为死者沐浴更衣,男剃发,女挽髻,牙齿齐全者打掉门牙,为的是死者洁净安宁,同时表示死者上长寿的正常死亡而不是夭折,以求家中吉利。3、死者身上衣物不用扣子,而以布条或青纱代替,忌铜铁之物都是为了避免对后代儿孙不利;放“含口银”为了求吉,取“含口银”则又为了避凶。4、死者入棺时家中子女回避;死者入棺后,子女到场检验死者尸体是否放得端正;棺木落土时用公鸡跳井,使棺木在坑内定位(实为神明定位);安葬的停棺待葬习俗等等,无一不是趋吉避凶之意.这种解释自然现象,人力还不能抵御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产生的.因而只有崇拜并祈求天地鬼神(自然界)以避凶祸求得吉利.侗族民间传说云:原始时代,侗族老人死了以后上不埋葬的,直到人们能饲养大牲畜,生产已经比较发达以后才开始对死者进行埋葬.从侗族丧葬中”尊舅为大”的习俗看,其求吉避凶之俗,亦应是氏族社会就产生了的。
四、黎平侗族丧葬中出殡之时的撒“买路钱”,是侗族迁徙的又一旁证。黎平县许多侗族村寨,都有反映关于自己的祖先是从何处迁徙而来此定居的“祖公落寨歌”(侗语叫“共补夺顺”),但学术界对侗族来源问题仍在探讨之中,既有迁徙说(其中有说来自广西梧州、江西吉安或江苏等地的),也有土著说。由于缺乏历史文献记载,而民间文学只是在民间口头流传,且有变异性,当然不能与历史划等号。但她仍不失为对民族历史研究的一门辅助学科,能够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那么,侗族先在历史上是经过迁徙(无论是由广西、江西或江苏等地迁徙),才定居在目前的湘、黔、桂接壤的这一带地方还是本来就是居住在这里的土著民族呢?黎平侗族的丧葬习俗反映了当地侗族人民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当地侗族认为:他们的祖先是经过迁徙才在这里定居下来的。因此,当老人死后出殡之时,需由一人沿路撒“买路钱”,以使死者灵魂可以不受当地鬼神干扰,能够顺达到归宿之地。这就是黎平侗族老人死后出殡之时撒“买路钱”的由来,世居的饿土著民族在为亲人出殡之时上不撒“买路钱”的。他们的说法是:此地是我们老祖宗开发出来的,自己一般上不会轻易改变的,所以,黎平侗族对迁徙的朴素看法。
从上述情形可以看出,黎平侗族丧葬习俗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延续下来的。死者落气后,家属即,鸣放“落气炮”通告全寨人,寨上人即自动前来帮忙办理丧事,向死者的“娘家人”报丧讯,由死者“娘家人”检验丧葬事宜是否符传统要求的“尊舅为大”的侗规,以及趋吉避凶的观念等,都反映了当地侗族丧葬习俗形成的社会条件、经济基础和人们的心理状态。随着社会的变化,侗族的丧葬习俗亦受到了封建社会的思想影响,产生了姑娘不能进坟山(认为女子要出嫁,是别人家的人)等重男轻女思想。建国以来,黎平侗族在老人去世以后,虽然仍沿用传统的丧葬习俗办理丧事,但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相信侗族同胞会接受“厚养薄葬”这样一种文明的礼俗。
7、苗族的丧葬礼仪有哪些
1、报丧
苗族死人实行上葬。成年人死亡,用衫树棺木碱尸,未成年小孩夭折,用木匣掩埋。正常去世老人,落气时要烧“落气钱”,同时要放三炮火,俗叫“启程炮”。用桃树叶或水菖蒲烧水洗澡,穿寿衣上柳床,然度入棺。
2、守灵
棺木放在堂屋正中央,全家举哀,戴孝帕,大门贴上“当大事”字样,晚上请道士“打绕棺”、念经,停柩三至七日,上山安葬。
3、择日
有的要择“吉日”,看哪无忌讳才扶柩入土。灵柩上山要由死者娘舅家找一个年纪大的人,身缠二、三丈白布提着稻草把在前面引路,孝子孝孙也要头戴孝帕,手执香纸,撇纸钱,抬丧不走弯路,逢山翻山,遇水涉水,甚至践踏庄稼也不计较。
4、下葬
到坟地棺木入穴后,由孝子亲手持锄连挖三锄,连呼死者三声,然后众人才动手埋葬。送葬人一律耍回孝家,孝家门外放有一碗水泡饭,每人千拈儿粒,放在嘴边吹散,才能进屋。对非正常死亡的人,不论老幼,不能停尸屋内,多数不择日子,随死随埋,丧事草率。
(7)贵州死人风俗扩展资料
苗族葬礼接客礼仪:
正戛那天,众亲友陆续前来。特别是娘舅 ( 或姑妈 ) 前来祭奠时,孝家要在路口边铺上一个竹垫,上呈三角形,放上三个草团,草团中间放上三个熄灭的柴火,旁边摆三杯酒,还有一副竹卦,并请一能说会道的管事恭候。娘舅 ( 或姑妈 ) 家也请人领队代言。
当客人一行来到竹垫边,管事先斟酒给每个客人喝,然后主客家请来的代言人用比喻的方式唱问竹卦是否准备好。管事也用同样方式一一作了回答。代言人拿起竹卦,唱着朝后奠三杯酒给死者及其三代祖宗后,向三个方向踢掉柴堆,客人哭进灵堂。
孝家跪在堂前迎接并扶客人一同入堂。外管事则预先安排了一户人家供孝家主客住宿。如有死者的女婿牵有牛或猪、羊来祭奠,则自己找管事并要一一讲清楚方可收下,参加祭奠仪式也要请示管事同意,有的甚至亲生女儿、女婿的哭诉,也要得到同意。
8、贵州遵义的风俗给死人烧纸是晚上吗?
遵义的风俗,给死人烧纸,晚上也是可以的,白天烧纸也是可以的,看个人的时间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