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寨县的风俗
1、五寨最有名的小吃是什么?
山西因气候、土壤结构、生活条件,和土特产品不同,创造出千姿百态的地方风味小吃。并且一个小吃成为一个地方形象的代指。现在这些独特的风味小吃,已日渐从家庭餐桌走向集市摊点。 疤饼:在晋中、晋南等地有一古老的风俗,孩子做满月,外婆家或亲朋好友总是提一包崩脆的“疤饼”前去祝贺。这种松脆酥香的疤饼,食用方便,易于消化,产妇吃后既多产乳汁,又增加食量,滋补身体。这种疤饼,又叫石子饼,用油和面,将碾薄的面饼放在炉鏊中已经加热的石子上,慢火烤熟,形成凸凹不平的疤痕,因而得名。其中繁峙疤饼最为有名。 碗托:又名灌肠,是山西的又一风味小吃。分白面碗托和荞面碗托,以特殊的加工方法蒸制而成。食时或以刀切,或以挠爪,切成条状,浇上蒜醋调味,或冷食,或油炒热吃,利滑爽口、味美异常。在晋西北保德、河曲、偏关及代县街头,随处可见卖碗托的摊点。晋中平遥、榆次、太原一带以白面碗托热炒居多,俗叫“炒灌肠”。 荞面河捞:荞面用温水加生石灰水和好,上河捞床压入开水锅中,捞入兑好的盐醋汤水中,浇上羊肉臊子,加点陈醋,香味奇特,远近闻名。 豆腐脑:又叫老豆腐,系用糖饧起色,加火烧开后,加入湿粉芡,放入泡好的油粉丝,加豆腐脑适量,葱盐椒调味。其色泽金红透亮,质微稠,舀入碗中再加入海米、海带丝、金针、韭菜丁、胡椒粉,淋点芝麻香油,浓香无比,泡食饼馍麻叶是山西人喜爱的早餐。 鸡蛋醪槽:是流行于晋南、太原一带的风味小吃。以红米为原料,大火蒸熟,冷水冲好,搓开米粒,按不同季节不同用量,放入醪糟曲搅拌均匀,入缸封口,发酵即成。喝时加水和白糖,烧开打进鸡蛋,黄白相间,酸甜清香,具有健胃、助消化、润肺、活血等医疗功能。 羊肉泡馍:流行运城一带,以鲜美的羊肉汤泡食白面饼子馍头,加入辣椒陈醋而成。 太谷饼:继承我国传统饼食——“胡饼”的制作技巧,选料精细,工艺独到。以配料、拌面、揉扎、制饼坯、粘芝麻、烘烤等工序精制而成,甜而不腻,软而不皮,香甜湿润,为旅行、探病的绝好佳肴。 晋阳一窝酥:以做工精细、色泽金黄、丝多香脆为特点。它把抻面技艺和烘烤技艺结合起来,颇受消费者欢迎。 闻喜煮饼:是一种包馅食品,为山西八大名点之一,有“国式糕点”之称。用白面、蜂蜜、小磨香油、柿子糖锡、红白糖等为原料,经过制馅包皮、油炸,放入糖饧、蜜、糖制成的糖汁中浸泡,最后再沾一层芝麻而成。用手掰开时,可拉丝二、五寸不断,吃起来酥沙香甜,且越嚼越香。贮放百日不变质。 临猗酱玉瓜:玉瓜又称王瓜,挑选一公斤左右的玉瓜剖切,去籽漂洗,加盐腌制,最后加面酱、上调料按时翻晒,半年后才能制成。临猗酱玉瓜外呈褐色,色泽光亮、香味浓郁。入口咸中带甜、清脆爽口,曾在1914年巴拿马国际食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是佐餐和馈赠亲人的佳品。 平遥牛肉:它以悠久的历史、精湛的制作工艺、浓香嫩美的口感、鲜红细密的色泽等特点而负盛名。 过油肉:进了山西人开的饭店,上了山西人的饭桌,过油肉是必备的一道菜,它因选料精、刀工细、配料鲜,制作快、口感酥、味道浓、营养价值高而倍受欢迎。选猪的里脊肉或元宝肉为主料,精切成铜钱厚的肉片,加蛋黄、黄粉、精盐、料酒等抓匀,放入油锅中打散滑熟,加木耳、玉兰片、葱白、菠菜等辅料,烹炒而成,色泽金黄。 炖羊肉:以晋西北岢岚、神池、五寨一带最为有名。酥烂香浓、肥而不腻,是冬天的佳肴。 羊杂碎:将羊肉漂洗干净炖烂切碎,配汤下锅,再加入莜面鱼鱼、粉丝、白菜等佐以辣油陈醋等调味品,独具风味。 高平烧豆腐:相传它源于战国时火烧白起的故事。它外焦里嫩、蒜香扑鼻、金黄诱人。 油茶:用米面、莜面炒熟,加荆芥五香调料,入锅熬成浅咖啡色糊状,加入葱花、板油渣、五香豆,食之香暖入味,是天寒时的方便饮食,全省普遍食用,以吉县油茶最有名。 凉粉:是分布最广的消夏小吃,多用豆粉和山药粉制作。或摊薄成卷、或装盆成托,用挠勺扒条、加盐醋、蒜蓉、芥末食用,辛香入肺,清凉气爽。 老豆腐:色白而嫩。是太原一带极流行的早点小吃。 猫耳朵:又叫抿圪斗。无论荞面、白面、莜面、玉米面、高粱面都可以制作。揪一小块面剂放手掌上用拇指一捻,一推而成一猫耳朵状,煮熟浇上卤汁,便可食用。有的地方把白面碾薄切成小丁,用筷子头一拧一转成一个个小猫耳朵状,更是叫绝。 梢梅:以其顶口捏花如梅而得名。皮要碾得精薄,馅要香浓,捏得下如银瓶,口如梅花,蒸熟后便可食用。 子推蒸讲:俗称蒸饼。相传是寒食节为纪念晋大夫介子推而流传下来的饼食,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发酵后的精粉面团中加入猪扳油、香油、葱花、调料面,上笼蒸熟而成。 此外,还有“头脑”等,各地都有独特的风味小吃。
2、面鱼是什么?
捏面鱼,就是用面粉捏成鱼的形状,然后放到蒸笼里蒸熟,再把蒸熟后的面鱼放冷,着色加彩,描线点睛。经过艺术处理的面鱼,自然是色彩艳丽,栩栩如生了。在着色加工的基础上,再用文火烘干,便可将面鱼当工艺品收藏了。经过加工的面鱼,或赠送亲朋,或赠送好友,或给家人外出时作干粮,尽管用途不一,但已经成为一种工艺品了。 捏面鱼,过去在五寨县内是定在农历七月十五才捏的。相传这是由于在元代时,为了反对元代统治者残暴统洽,群众自发地拿捏面鱼传递消息,借传送面鱼,到农历八月十五起事,完成杀鞑子的任务。当地至今还流传着这样的一首民谚:“七月十五送面鱼,八月十五杀鞑子。”这种捏面鱼的活动在五寨便流传开来。 如今的农历七月十五,已成为五寨县民间面捏、面塑的展览日,成为当地人民群众中极有特色的一项民俗活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五寨县内探亲、访友,互相赠送面捏珍品,互相比试面捏技巧、面捏工艺,互竞技巧,已成为普通风俗。 捏面鱼,有着吉庆的含意。五寨县地处黄河东岸,捏面制鱼形,有着“鲤鱼跳龙门”、逢凶化吉、百事通达的含义。 时间的推移,使捏面鱼活动也有了新的变化,增添了新的内容。 如今的七月十五,还有着新麦归仓、欢庆丰收、品尝新麦的含意在内。在五寨县的乡下,农民们磨出上等的白面面粉,各家互相邀请村中邻里、大闺女、巧媳妇,在家中捏面鱼。 时代不同了,七月十五也就不光是捏面鱼儿。如今,除去捏各种各样的面鱼:鲤鱼、鲢鱼、鲫鱼、草鱼外,开始捏制其它类型的面捏制品。如今的面鱼,大小不一,最大的可以达到一个面鱼要用二至三斤发起的白面提制一个成品,而最小的,也有象小指那样的金鱼。 除去捏面鱼,还捏制瓜果类、花草类、动物类、禽鸟类、人物类等多种类型的面鱼儿。 瓜类面鱼,是以西瓜、香瓜、冬瓜、南瓜及水果中的梨、苹果、山楂等品种为题材的。这些作品,有些做为瓜果桃李馈赠亲友,也做供品。也有的与人物面鱼捏放到一起使用。像“八戒吃瓜”、“鼠吃葡萄”、“鱼儿戏莲”就是人与瓜果的结合。花草类面鱼,以兰花、梅花、牡丹、芍药、月季为题材,或单独陈列,或四品同式,为节日与民间风俗服务。动物面鱼,多以十二生肖为主,虎、兔、牛、羊、马等,或独卧、独立、双行、单走、有动、有静,千姿百态,相映成趣。在鸟类面鱼中,各种鸟禽尽可成形入画。像燕子、鹅、鸭、鸡,各种形像皆可成形,而且要配以花草木石,组成各类组合,组成一种小品,给人一种情趣。人物面鱼,以吉祥图案为主,像胖小子、爬娃娃、老寿星、大肚弥勒佛、观音菩萨像等。也有一些人喜欢捏连环故事,诸如“桃园结义”、“悟空偷桃”、“西厢记”等。这些经过艺术加工的面制品,掺进了艺术夸张,造型生动、别致,别有情趣。 在五寨县境内,农历七月十五送面鱼还有些讲究,那就是这一日内提篮的、挑担的、抬盒子的、骑驴的,东来西去,南来北往,成为当地一年一度的送面鱼高潮。更有甚者,如今面鱼造型,已经发展到捏小摩托车、小汽车、大象、斑马、海豹等多种品种。
3、民俗民风
山西的民风民俗是千百年来地方流传下来的传统历史,它是祖国的文化遗产,其独特的形式和浓厚的气氛,蕴藏着中国文化的底蕴。它并非是每个人的意愿而行成和改进增补的,如:
威风锣鼓:
威风锣鼓是流行于临汾地区的一种集体敲击表演,得名于鼓手表演时展示的各种勇猛姿态。它常常在庆祝农历新春,丰收,群众游行和其它欢乐的场合表演。 威风锣鼓最早据说是在古代尧帝时期出现。到现在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尧帝的两个妻子娥皇和女英去看她们的父母时,尧所在的部落的人们敲锣打鼓为她们送行。当她们回来时,她们村的人们也以同样的方式欢送她们。从那时起,威风锣鼓就成了一种习俗。许多大村庄都有他们自己的锣鼓队。
晋南花鼓:
晋南花鼓起源于万荣县,后来流行于整个晋南地区。据说晋南花鼓是在明朝时期由安徽凤阳逃荒的人们将它带到了万荣县。万荣花鼓表演有三种形式:高鼓(鼓置于胸前),低鼓(鼓置于腰间)和多鼓(身体携带多面鼓)。表演者边敲边舞,通常还伴有大锣和铙钹。
象木偶戏一样,皮影戏也常常演出一段民间故事。戏中人物和道具由皮革制成,它们的轮廓被投影到屏幕上。表演者在幕后为戏中的人物配音和演唱。
炕画
山西有在炕周围墙上作画的习俗。这些画用来装饰房间和保护粉刷的墙壁。 炕画内容丰富,从风景,花鸟,野兽到历史和传说故事。在原平发掘的宋代古墓中发现了与现代炕画相似的壁画,证明了炕画这种民间艺术至少已有800年的历史了。
刺绣
山西农村的这种手工作品十分普及。各地的刺绣都有它们独特的形式:有的华丽精美,有的庄严清晰,有的简单精制。 刺绣作品有三种,衣服、日常用品和典礼装饰。在传统衣服上,刺绣通常用来装饰领子、袖子和童鞋、围兜和童帽。日常用品中,一种典型的刺绣作品是枕头,有的设计成两只虎头、一只人脸虎头、一只鱼尾虎头或一只青蛙。现在,刺绣更广泛地作在垫子、鞋垫、钱包和旅游纪念品。用于典礼的刺绣作品主要有挂在庙宇上的垂帘和殉葬衣服。
平阳木板年画
源于宋朝平阳(古临汾)的木板年画艺术在元、明、清时期得到广泛发展。宋朝灭亡以后,元代统治者强迫许多印刷工人从南方迁到平阳,使这里成为印刷工业的中心,从而产生了平阳木板年画。大部分平阳木板画是由有此嗜好的农民在业余时间雕刻印制而成的。取材于当地的习俗和传说故事,木板画的内容主要是些花、鸟、鱼和历史人物。采用夸张生动的描写手法和鲜明的颜色,画面充满当地的风味,反映了当地人民健康、勇敢、浪漫的性格。平阳年画根据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种类。有的悬挂在卧室,有的贴在门窗上,有的则用来装饰厨房或桌子。
霍州面塑
当地人称之为羊羔儿馍,古时的“羊”同“祥”,取吉祥的寓意。春节来临前,农家妇女会捏制小猫、小狗、小虎、玉兔、鸡、鸭、鱼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等形象的面塑制品,以象征吉祥如意、福寿荣华。在寒食节时,上坟祭祖用的面塑造型是“蛇盘盘”。据说,吃掉“蛇头”便能“减毒头,免灾祸”。
农历七月十五,霍县境内面塑种类最多,有猪头、羊头、麦秸集、针线箩筐、顶针、剪子、针线、坐饽饽、狮、虎、狐狸等等造型。农历七月七日“乞巧节”,传说在这一天妇女吃了“针线”、“顶针”之类的面塑就心灵手巧。新媳妇过门第一年,娘家要给女儿送“羊羔儿馒头”。婴儿满月,姥姥家制作直径达尺余的“囫囵”,即在面圈上塑出十二属相的面塑。宾客来祝贺,便把“囫囵”切一块送给来人享用。绛州面塑 降州即今日新绛县。逢年过节,这里的家家户户都要用面粉捏制出千姿百态的面塑欢度节日。由于这里的面塑注重彩色点染,花色绚丽,所以当地人称之为“花馍”。花馍造型比较夸张,尤其以“走兽花馍”最为出色。五寨面鱼 晋西北五寨县的老百姓,有一种捏面鱼的习俗。捏面鱼就是用面粉捏成鱼的形状。捏制的面鱼经过着色加彩,然后用文火烘干,便可当工艺品收藏了。面鱼可用来赠送亲友或外出时作干粮。除了捏面鱼外,还捏制瓜果类,花草类、动物类、禽兽类、人物类等多种类型的制品,也习惯称之为面鱼儿。等这些都是历史的回顾和展望,让我们共同去维护祖国的文化遗产,希望我的回答你能满意
4、山西的民风民俗需要改进的地方
山西的民风民俗是千百年来地方流传下来的传统历史,它是祖国的文化遗产,其独特的形式和浓厚的气氛,蕴藏着中国文化的底蕴。它并非是每个人的意愿而行成和改进增补的,如:
威风锣鼓:
威风锣鼓是流行于临汾地区的一种集体敲击表演,得名于鼓手表演时展示的各种勇猛姿态。它常常在庆祝农历新春,丰收,群众游行和其它欢乐的场合表演。 威风锣鼓最早据说是在古代尧帝时期出现。到现在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尧帝的两个妻子娥皇和女英去看她们的父母时,尧所在的部落的人们敲锣打鼓为她们送行。当她们回来时,她们村的人们也以同样的方式欢送她们。从那时起,威风锣鼓就成了一种习俗。许多大村庄都有他们自己的锣鼓队。
晋南花鼓:
晋南花鼓起源于万荣县,后来流行于整个晋南地区。据说晋南花鼓是在明朝时期由安徽凤阳逃荒的人们将它带到了万荣县。万荣花鼓表演有三种形式:高鼓(鼓置于胸前),低鼓(鼓置于腰间)和多鼓(身体携带多面鼓)。表演者边敲边舞,通常还伴有大锣和铙钹。
象木偶戏一样,皮影戏也常常演出一段民间故事。戏中人物和道具由皮革制成,它们的轮廓被投影到屏幕上。表演者在幕后为戏中的人物配音和演唱。
炕画
山西有在炕周围墙上作画的习俗。这些画用来装饰房间和保护粉刷的墙壁。 炕画内容丰富,从风景,花鸟,野兽到历史和传说故事。在原平发掘的宋代古墓中发现了与现代炕画相似的壁画,证明了炕画这种民间艺术至少已有800年的历史了。
刺绣
山西农村的这种手工作品十分普及。各地的刺绣都有它们独特的形式:有的华丽精美,有的庄严清晰,有的简单精制。 刺绣作品有三种,衣服、日常用品和典礼装饰。在传统衣服上,刺绣通常用来装饰领子、袖子和童鞋、围兜和童帽。日常用品中,一种典型的刺绣作品是枕头,有的设计成两只虎头、一只人脸虎头、一只鱼尾虎头或一只青蛙。现在,刺绣更广泛地作在垫子、鞋垫、钱包和旅游纪念品。用于典礼的刺绣作品主要有挂在庙宇上的垂帘和殉葬衣服。
平阳木板年画
源于宋朝平阳(古临汾)的木板年画艺术在元、明、清时期得到广泛发展。宋朝灭亡以后,元代统治者强迫许多印刷工人从南方迁到平阳,使这里成为印刷工业的中心,从而产生了平阳木板年画。大部分平阳木板画是由有此嗜好的农民在业余时间雕刻印制而成的。取材于当地的习俗和传说故事,木板画的内容主要是些花、鸟、鱼和历史人物。采用夸张生动的描写手法和鲜明的颜色,画面充满当地的风味,反映了当地人民健康、勇敢、浪漫的性格。平阳年画根据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种类。有的悬挂在卧室,有的贴在门窗上,有的则用来装饰厨房或桌子。
霍州面塑
当地人称之为羊羔儿馍,古时的“羊”同“祥”,取吉祥的寓意。春节来临前,农家妇女会捏制小猫、小狗、小虎、玉兔、鸡、鸭、鱼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等形象的面塑制品,以象征吉祥如意、福寿荣华。在寒食节时,上坟祭祖用的面塑造型是“蛇盘盘”。据说,吃掉“蛇头”便能“减毒头,免灾祸”。
农历七月十五,霍县境内面塑种类最多,有猪头、羊头、麦秸集、针线箩筐、顶针、剪子、针线、坐饽饽、狮、虎、狐狸等等造型。农历七月七日“乞巧节”,传说在这一天妇女吃了“针线”、“顶针”之类的面塑就心灵手巧。新媳妇过门第一年,娘家要给女儿送“羊羔儿馒头”。婴儿满月,姥姥家制作直径达尺余的“囫囵”,即在面圈上塑出十二属相的面塑。宾客来祝贺,便把“囫囵”切一块送给来人享用。绛州面塑 降州即今日新绛县。逢年过节,这里的家家户户都要用面粉捏制出千姿百态的面塑欢度节日。由于这里的面塑注重彩色点染,花色绚丽,所以当地人称之为“花馍”。花馍造型比较夸张,尤其以“走兽花馍”最为出色。五寨面鱼 晋西北五寨县的老百姓,有一种捏面鱼的习俗。捏面鱼就是用面粉捏成鱼的形状。捏制的面鱼经过着色加彩,然后用文火烘干,便可当工艺品收藏了。面鱼可用来赠送亲友或外出时作干粮。除了捏面鱼外,还捏制瓜果类,花草类、动物类、禽兽类、人物类等多种类型的制品,也习惯称之为面鱼儿。等这些都是历史的回顾和展望,让我们共同去维护祖国的文化遗产,希望我的回答你能满意.
5、山西的民风民俗
山西民间风俗
禁忌在山西民间称为忌讳。它是禁止同“神圣”或“不法”的事物接近,以避免招致惩罚,也就是对于某种神秘力量产生恐惧而采取的消极防范措施。与法律和道德规范不同的是,禁忌是建立在人们共同的信仰基础之上的,是对神灵崇拜和巫术信仰基础上的民间信仰,人们用以规范自己的信仰行为。
禁忌一般通过口头传承和行为示范在民间流传,达数千年之久。
禁忌的事项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可谓无奇不有。它渗透于人们生产与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古籍记载的情况看,有的现在已经随着时间流逝了,有的则尚有残留,在今日文化与科学不发达的农村,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它还有着一定的市场。这里,我们只将在山西农村现实生活中流传较广的禁忌习俗论列如下。
居住禁忌
住宅房舍是人们定居的场所,也是人们一生当中近一半时间内的栖息地。特别是在农村,住宅作为个人财产的一部分,房子的多少、好坏,院落的大小,是衡量一个家庭贫富和家庭成员是否能干的标志。所以,盖房子无论是对于结婚青年,还是家庭老小,都是一件头等重要的大事。
与城市建房一样,在自然环境中选屋建房要符合“大自然”的规矩。当然,农村住宅还要符合传统习俗的规矩。作为整个村庄的一部分,任何房舍的建设也要考虑与其他人家住房保持一种造型等方面的和谐。所以,住宅建筑不仅要处理好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也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的社会关系。同时还要与习俗与信仰保持一致。和谐是问题的关键,民间以为,只有这样才能家业兴旺、子孙昌盛,否则,家道衰败,子嗣无继,灾祸横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由此,在长期的历史风尘中就形成了一系列民俗禁忌、规矩和讲究。
山西农村的住房主要有两大类,一是窑洞式住宅,一是建筑式房舍。按照中国人的建房规矩,选地要顺应自然地势,坐北朝南,这是根据地理气候环境,为了避风、向阳而设计的。靠山面水是一般的建房规则。忌讳房屋建在干燥无水处,或背阴潮湿的地方,同时也避免选择那些草木不生及正当流水的地方。凡是处在山谷冲射处、城门口、监狱门外、百川口的地方,绝不是建房的佳址。
总之,宅基地的选择一方面顺乎了自然要求,即有水有阳光,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求神话、避鬼崇、躲战乱、图清静、免灾害、多生殖、恐争讼的社会心理。
由于人口密度比较稀疏,也许还有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山西民间喜欢散居,山西也是个多山少平原的地区,因而坐北朝南的规矩在山区也有些变型。
在山西北部山区及吕梁一带主房的方向是依地型而定的,并不一定是坐北朝南 。如在灵丘 ,一般东西南北哪面的山高,那一面就是土房的方向,其余面则是配房,这也许反映了人们的崇高心理。这当然是在四面环山的情况下的选择。
有些地方如临县,盖房子讲究对山不对沟,即背沟面山,以示吉利。但有些地方也不然,很多山区的房屋禁忌房子前面有高山和深沟,认为这是恶魔挡道,对主人不利。
晋南一些地方的房屋建筑忌讳“靠空”,如果房子背后靠山崖、窖、地坑、沟渠等都会犯“空”,甚至连水井都是会犯忌的。但犯忌也有法破解,如果要清除这种现象,修上一条路横在房子与被忌者之间,就可以化“空”为实,清灾避祸。在平陆一带的很多村庄,细心观察可以发现,每个村庄的四个角上的房子往往略有变向,就是这种禁忌的结果,它反映了人们求“实”,求“稳”的心态。
“居不近市”,是山西民间习俗,这是中国传统主流价值观耻于经商的一种曲折反映。但农民们也非常忌讳自家的院落前面空旷而无遮掩,它往往给人以孤寂、单薄之感。
在晋中一带 ,我们进行田野调查时看到许多有趣的现象 ,一些村落中,那些建在村边及外围的院落,为了避免直对空野,他们所采取的办法是把院门转个方向朝村里开,不朝村外开。如果不得以朝外开,还有一个补救办法,即在大门顶上放一瓶子,叫“风水瓶”,把瓶口朝向空旷的门外,据主人说这样可以把野外吹来的邪气盛在瓶里面,以免影响住宅里人的平安。
今天,感兴趣的人在山西的许多农村都可发现,那些商店、学校等公共建筑往往都建在村庄的外围,背靠荒山野地,人们将这些建筑建在村庄外围,是要把原来处在村边的院落围在里面,禁忌的作用在这里是显而易见的。
在山西农村,建筑房舍很讲究格局,一般以一院四屋为定格,主房、偏房、院门、厕所各有定位,不可错乱,否则不吉。其中,特别忌讳把院落建成刀把形,刀把杀人不用刀,兆家败人亡。
在建房之时,门的设置属于“立门户”的大事,在建筑中是甚为重要的。院门被视为人的脸面一样是家庭的脸面,“立门户”甚至成了成家立业的代称,所以禁忌也最多。
一般讲,农村的院门忌冲河流、水井,恐被水射而生灾起祸。院门直对巷口也是不允许的,巷口是一支土箭,射向家中不祥。在晋南俗传“街门不走西北门,西北高而东南低,面向西北走脉气。有钱不住东南房,冬不暖、夏不凉。”如果不能避,就要在院门口上镶嵌一面镜子,即所指的“八卦镜”、“照妖镜”以破解,此种现象在晋南农村极为普遍。
此外,两户家门径直相对也是犯忌的,院门若如邻家相对,忌正冲,也忌门小。俗以为两门相对,双方都不吉利,尤其是门小的更遭其害。所以,在农村两门相接相对的现象极为罕见,即使有相对者也只是斜对,彼此错开。
对于一个院落来说,一般以向东的院门为善,向西的称阴门,除非万不得以一般不开西门,否则必须在门口安一屏障,或在胡同口正对的墙壁上镶块石碑,上面刻“泰山石敢当”之类的字样,以避邪风鬼魅的骚扰。
院门直对家门和窗户也是需要回避的。打对的门额窗额装镜子破解。此外,一般农舍院门之内也必有断壁墙以挡之。在吕梁一带,院门筑起来以后还要挂上桃木弓、柳木箭用以镇邪。
总之,这一类关于建房建院中门的开向 、方位的禁忌 ,一方面是与“开门卜凶吉”的俗信有关,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门为家防之用”,都是尽量力求避凶趋吉的。当然,也是建房格局定位之中最受重视的。
房屋修好后,主人们喜欢在空荡荡的院子里点缀一些花草树木。对于山区农家小院来说 ,最好是种上几颗树,在离石一带讲究最好不种开花树,而在交城一带又忌种桑树,除了当地俗传的桑仙树“伤心”之外,作为一种禁忌,桑与丧谐音,人们认为这都具有某种传染性,不吉利,桑往往被人们谐音为丧失人口,留不住后代,所以不种。晋南有些村庄则忌在院中栽种葡萄树,认为不吉。
在同一处聚居的各家邻里,建房的高度按习俗应大体一致,忌南邻和西邻的房子高过自已的屋子。在晋南俗传“北高不算高,南高压断腰,东高不算高,西高压断腰”。如果一家的房子比另一家低了,那么就要在中间的房屋顶上多筑一砖高,或修筑一个小小的类似庙宇的亭子,以保持平衡。居高不让者,显然有居高临下之势,以势压人,据说会压了别人的运气和吉利,甚至风水。大病小灾都会归因于此。这种情况在农村会导致邻里纠纷,甚至会结下世代怨仇。
厕所的位置也是要慎重考虑的;一般安置在西南角,有“五鬼头上安茅房”之说,排水沟也不能通过别人家的宅院,更不可正对别人的家门。邻家屋檐的水也忌滴在院中,认为是污水、憨水,影响自家运气。此外,房屋顶上如修建吉兽猛兽者,也不能让脊瞰吻兽张开大嘴面对人家,有吃掉别人之嫌。这类禁忌在山西汾河古地的人口稠密村庄中更为多见,不仅具有巫术色彩,更有一些旧时代礼法的阴影。
6、北方有名的面食“面鱼鱼”自己在家怎么做?
面鱼是一种中国北方夏天常见的汉族特色面食,每年农历七月十五的节日食俗。是北方人在面食文化上的一大贡献。
(1)和面。和做手擀面一样,先取小麦面粉放入盆中,加入适量碱面,加水搅拌,揉成较硬的面团。
(2)洗浆。在较大的锅或者瓷盆中加水将面团洗成面浆,知道最后剩下纤维状的东西(也可以做成美食哦)。
(3)熬煮。将洗好的面浆倒入锅中,如果面浆太稀的话,可让面浆沉淀一会儿,适当倒去上层的清水,再倒入锅中熬煮至稠糊状(当然得先保证已熟)。前面这三步和凉粉的制作一样。
(4)面鱼成型的一步。将“井”字架搁在盛有凉清水的盆子或锅上面,中间放上底部有均匀圆孔的漏盆(也可以拿孔较大的漏勺代替),那大点的勺子将熬好的稠糊装物舀到漏盆里面,用勺子在漏盆中边滑动挤压让其通过圆孔,这样一条条光滑的面鱼就落入清水中。
(5)将醋或者浆水炝一下,炒一些小菜,准备好蒜泥,辣子
(6)待面鱼冷却后,用漏勺捞起,涳掉里面的水,倒入碗中,加上各种准备好的配料,一碗清凉爽滑可口的面鱼就做成了
捏面鱼,过去在五寨县内是定在农历七月十五才捏的。相传这是由于在元代时,为了反对元代统治者残暴统治,群众自发地拿捏面鱼传递消息,借传送面鱼,到农历八月十五起事,完成杀鞑子的任务。当地至今还流传着这样的一首民谚:“七月十五送面鱼,八月十五杀鞑子。”这种捏面鱼的活动在五寨便流传开来。 如今的农历七月十五,已成为五寨县民间面捏、面塑的展览日,成为当地人民群众中极有特色的一项民俗活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五寨县内探亲、访友,互相赠送面捏珍品,互相比试面捏技巧、面捏工艺,互竞技巧,已成为普通风俗。
捏面鱼,有着吉庆的含意。五寨县地处黄河东岸,捏面制鱼形,有着“鲤鱼跳龙门”、逢凶化吉、百事通达的含义。
7、语文300字介绍山西风俗
霍州面塑
当地人称之为羊羔儿馍,古时的“羊”同“祥”,取吉祥的寓意。春节来临前,农家妇女会捏制小猫、小狗、小虎、玉兔、鸡、鸭、鱼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等形象的面塑制品,以象征吉祥如意、福寿荣华。在寒食节时,上坟祭祖用的面塑造型是“蛇盘盘”。据说,吃掉“蛇头”便能“减毒头,免灾祸”。
农历七月十五,霍县境内面塑种类最多,有猪头、羊头、麦秸集、针线箩筐、顶针、剪子、针线、坐饽饽、狮、虎、狐狸等等造型。农历七月七日“乞巧节”,传说在这一天妇女吃了“针线”、“顶针”之类的面塑就心灵手巧。新媳妇过门第一年,娘家要给女儿送“羊羔儿馒头”。婴儿满月,姥姥家制作直径达尺余的“囫囵”,即在面圈上塑出十二属相的面塑。宾客来祝贺,便把“囫囵”切一块送给来人享用。绛州面塑 降州即今日新绛县。逢年过节,这里的家家户户都要用面粉捏制出千姿百态的面塑欢度节日。由于这里的面塑注重彩色点染,花色绚丽,所以当地人称之为“花馍”。花馍造型比较夸张,尤其以“走兽花馍”最为出色。五寨面鱼 晋西北五寨县的老百姓,有一种捏面鱼的习俗。捏面鱼就是用面粉捏成鱼的形状。捏制的面鱼经过着色加彩,然后用文火烘干,便可当工艺品收藏了。面鱼可用来赠送亲友或外出时作干粮。除了捏面鱼外,还捏制瓜果类,花草类、动物类、禽兽类、人物类等多种类型的制品,也习惯称之为面鱼儿。
8、霍州的过年的民风民俗
春节 历史悠久,习俗源远流长,是农历的岁首,俗称“大年”。它也是霍州民间最隆重的节日。在霍州,可以充分感觉到浓郁的年味。
守岁:“一夜边双岁,五更分二年”,大家终夜不眠。俗话说,谁熬的时间最长,一年内就是勤劳。待到子时,铺天盖地,爆竹连响,噼里啪啦,欢乐一片。新的一年来到了,春节庆祝活动正式开始。
放爆竹、点火炉:爆竹声声辞旧岁,红光映天迎新春,这是过年时的生动写照。年夜“守岁”到子时,家家户户开始燃放爆竹,同时点燃火炉,火炉是用柴或煤在庭院中垒起的。过年“放爆竹,点火炉”的习俗由来已久。民间传说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 年”,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就要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祸害人。砸东西、毁农具、偷粮食、吃牲口,人们害怕,就躲起来。你越躲,它越凶。每回“年”都把村子里折腾个底儿朝天。有一年,“年”照例窜到一个村子里,全村几乎家家受害,唯独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一家平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啪啪”爆响,“年”转到此处,被吓得掉头逃窜。人们恍然大悟,原来“年”这个东西怕红、怕火、怕响声。于是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堆火炉,敲锣打鼓,燃放爆竹,“年”也不敢再来了,年复一年,过年“放爆竹,点火炉”的习俗敢沿习下来。另一种说法是,太古时期有一种“九头鸟”经常危害人间,是人们不得安心生活。后来一位勇士潜伏在“九头鸟”的洞穴将它的九头砍下,为人民除害。结果鸟的九头没了,却还活着,到处乱窜,鲜血直流。而这天正好是除夕,马上过年。民间传说若九头鸟的血流到谁家,谁家在下一年就会有晦运。大家慌乱之中纷纷点起“火炉”,这样“九头鸟” 因为怕火就不敢来了,“用火驱邪”。(提供:山西省霍州市退沙街道办事处 陈林福)
送、接神:民间风俗在腊月二十三之后才能“扫过”,即全家大扫除。这样供奉在墙上的诸神没有了位置。所以在腊月二十三要“送神上天”。这天晚上约八点钟摆放食物、鞭炮齐鸣举行“欢送仪式。”到了正月初一新的一年,张灯结彩,焚香祈祷,再迎接年前腊月二十三送走的诸神。各家都供奉灶君和天地神。其它的,上学的供夫子神,做买卖的供财神,烧砖、开煤窑的供火君神,木匠、石匠供鲁班神,还有三代祖宗神位等。人们企盼诸神保佑幸福平安。解放后,烧香敬神逐渐淡化,但这种“与神的交流”和供奉祖宗遗风犹在。
春联、门神:春联意在迎春接福、烘托节日节日气氛。春联讲究对仗、喻意、平仄。春联形式大小不一,大门有横批、上联、下联。小门只帖横楣,室内有“抬头见喜”,门外有“出门见喜”,鸡窝有“金鸡唱晓”,马棚有“六畜兴旺”等。内容丰富多彩,精言妙语感人。红光闪耀的春联把春节渲染得祥和吉利。门神是春节时家家户户门上除帖春联外,大门上都还要帖的一种驱鬼逐邪、祈福求祥的饰品。霍州风俗,以帖唐代秦叔宝和尉敬德画像的门神为主。大概缘于“天下门神出霍州”的典故吧。
吃饺子、接年其子:穿新衣,吃好饭,是人们节日的享受。当然人们会竭尽所有地体现于这一重大节日里的。穿新衣,华贵、新潮、漂亮就行了,可是在吃饭上却有一定的俗规。初一黎明就吃饭。饭是特定的饺子,俗称“扁食”,亦称“变食”。取其谐音,一是说,过年了,要变得越来越好。二是说,家家户户遍食。传说古代只有帝王家吃饺子,庶民无份。某代一帝王怜念老百姓终年劳苦,大发慈悲,赐百姓过年可与帝室一样吃饺子,叫“遍食”,后逐渐演化为春节早晨的特定食物“扁食”。饺子是除夕晚上,用上好的白面和馅儿包好的。饺子中包有几枚铜钱或小硬币,谁先吃到,谁有福气,吃得越多,福气越大。接年其子,除夕下午一般吃其子(面条)。吃时要留少许到年后再吃。过了午夜就是第二年,所以叫接年其子,意在饭食可接,连年有余。初一,一般吃两顿饭,早上是扁食,下午是菜肴和年馍。
年馍:又叫春节馍。即在春节前夕蒸的馍,供春节期间人们食用。春节馍,花样繁多,除盘子、枣花外,还有花儿、登高、兔娃、红世、手爪子、五芯枣花、葡萄梗枣花等。霍州年馍是很有名气的,年馍的花样也很多,有登高、枣花、红世、兔娃、花、手等。霍州习俗,春节吃馍或以馍待客,登高、枣花、红世,男女均可食用。“手”是专供男性用的,一人两只,寓意是多劳动多赚钱,有“捞”的意味,多往回捞东西。“ 花”是专供女性依食用的,象征美貌和针织灵巧。“登高馍”寓意步步高升,还有一种是“五子登空”,是“登高馍”中的极品,寓意登的更高,看得越远。“兔子 ”寓意跑得快,尤指未嫁的女子能早日嫁出去。“鱼”寓意年年有余。年馍做祭品时,要用高梁杆竖穿三四个登高作为底座,上边根据所祭祀的神出鬼没分别再穿一个别的馍。祭祖先时,上这穿一个红世,希望全家光景能过得红红火火,美美满满。祭财神时,上边要穿插一个手爪子,希望能招财进宝,福禄俱来。春节期间,晚辈们要拿来上年馍支各亲友家拜年。春节年馍保存时间从年肖腊月一直可保存到第二年出了正月。许多地方至今仍有“二月二吃登高”的习俗。
拜年和拜祖:正月初一早饭后,宗族长者带领族人拜祖,有祠堂的、尚须集中到祠堂,按宗族辈份排列,分层跪拜。有些富户还要“打酢”。即每人领取一斤肉,用以维系宗族体统。拜祖后,又去向未能参加拜祖的宗族长者拜年。相互路遇,恭贺新喜,一片祥和文明的欢乐气息。这天,人们不许生气,忌讳说破财话,不许骂人,否则不吉利。小孩拜年后,长都要给孩童“压岁钱”,“压岁钱”意在压住年岁,以求新年内无病无灾。如今长辈给压岁钱,更多地是希望他们买图书和学习用品,压岁钱寄托着长辈的殷切期望。拜年是贺年的延伸。春节不单是正月初一一天,而是一段时间。乡俗拜年也是有时间上的区别的。
初一:给族长者父母拜年;
初二:男儿出门走新拜年,先去舅家,是为母系之至亲为首。
初三初四:姑姑姨姨,凡亲戚家均须走遍。一般初三岳家拜;初四姨姐家等亲戚拜。
初五日,曰破五。各家各户打扫室内并庭院,将土尘杂物倾倒于大门之外,谓之“送穷”。初六日,破五之内,女子不串亲戚,只初六这天,方携夫带子回娘家探视父母。
年”转到此处,被吓得掉头逃窜。人们恍然大悟,原来“年”这个东西怕红、怕火、怕响声。于是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堆火炉,敲锣打鼓,燃放爆竹,“年”也不敢再来了,年复一年,过年“放爆竹,点火炉”的习俗敢沿习下来。春节 历史悠久,习俗源远流长,是农历的岁首,俗称“大年”。它也是霍州民间最隆重的节日。在霍州,可以充分感觉到浓郁的年味。
守岁:“一夜边双岁,五更分二年”,大家终夜不眠。俗话说,谁熬的时间最长,一年内就是勤劳。待到子时,铺天盖地,爆竹连响,噼里啪啦,欢乐一片。新的一年来到了,春节庆祝活动正式开始。
放爆竹、点火炉:爆竹声声辞旧岁,红光映天迎新春,这是过年时的生动写照。年夜“守岁”到子时,家家户户开始燃放爆竹,同时点燃火炉,火炉是用柴或煤在庭院中垒起的。过年“放爆竹,点火炉”的习俗由来已久。民间传说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 年”,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就要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祸害人。砸东西、毁农具、偷粮食、吃牲口,人们害怕,就躲起来。你越躲,它越凶。每回“年”都把村子里折腾个底儿朝天。有一年,“年”照例窜到一个村子里,全村几乎家家受害,唯独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一家平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啪啪”爆响,“年”转到此处,被吓得掉头逃窜。人们恍然大悟,原来“年”这个东西怕红、怕火、怕响声。于是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堆火炉,敲锣打鼓,燃放爆竹,“
9、山西省土特产,风光,风俗......
【土特产】山西的土特产品种类繁多。杏花村汾酒是我国古老的历史名酒,色如水晶美玉,清香纯正,味美无穷,畅销国内外;山西老陈醋甜绵酸香,不仅调味上佳,还可消食、美容、杀菌;沁州黄小米形如珍珠,是皇家贡品;平遥牛肉色、香、味俱全;清徐葡萄,汾阳核桃,柳林木枣。太原头脑等土产名吃也是风味各异、回味无穷。此外还有六味斋酱肉、双合成糕点、推光漆器、晋祠大米, 隰县金梨等。
特色菜:定襄蒸肉 五寨猪黑肉炖粉 羊杂烩 猪血灌肠
小 吃:“三倒手”硬面馍 保德碗坨 拨鱼 代县麻片 刀削面 豆腐脑 豆沙糕 繁峙疤饼 高梁面鱼鱼 广灵豆腐干 河曲酸粥
黄糕 稷山麻花 解州羊肉泡馍 晋南醪糟 晋中油糕 砍三刀 拉面 老劲子麻花 猫耳朵 孟封饼 面麻片 平遥牛肉
平遥碗托 荞麦圪坨 荞面灌肠 烧麦 烧麦 神池麻花 涮羊肉 太谷饼 太后御膳泡泡糕 太后御膳泡泡糕 太原头脑
豌豆面 闻喜煮饼 忻州瓦酥 羊杂粉汤 羊杂烩 羊杂碎汤 阳城肉罐肉 阳高杏脯 阳泉飘抿曲 应州牛腰 油糊角 油面
油炸馓子 油炸馓子 莜面 莜面窝窝 莜面窝窝 榆次灌肠 元宵 原平锅魁 珍珠粥 猪血灌肠
特 产:保德油枣 玻璃圪嘣 澄泥砚 大同黄花 大同艺术瓷 代县剪纸 代县推光漆器 段亩砚 繁峙黄芪 仿古铁器 汾酒
广灵小米 河曲红果 恒山黄芪 黄河鲤鱼 降龙木拐杖 晋祠大米 晋中剪纸 琉璃制品 面塑 木碗 平遥推光漆器
清徐葡萄 山西老陈醋 舒筋散 台党参 台蘑 台砚 同川梨 铜火锅 推光漆器 羊毛地毯 原平梨 云冈绢人 竹叶青
风光:【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云冈石窟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同(第一批)、平遥(第二批)、祁县、新绛、代县(第三批)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第一批)、山西省临县碛口镇 (第二批)、山西省襄汾县汾城镇 (第三批)、山西省平定县娘子关镇 (第三批)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山西省临县碛口镇西湾村(第一批)、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 (第二批)、山西省介休市龙凤镇 张壁村 (第二批)、山西省沁水县土沃乡西文兴村 (第二批)、山西省平遥县岳壁乡梁村 (第三批)、山西省高平市原村乡良户村 (第三批)、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郭峪村 (第三批)、山西省阳泉市郊区义井镇小河村 (第三批)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五台山、恒山、黄河壶口瀑布、北武当山、五老峰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历山、交城庞泉沟、宁武芦芽山、阳城莽河、五鹿山
【国家地质公园】黄河壶口瀑布、宁武万年冰洞、五台山、壶关太行山大峡谷
【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 山西省图书馆、山西博物院
风俗:威风锣鼓:
威风锣鼓是流行于临汾地区的一种集体敲击表演,得名于鼓手表演时展示的各种勇猛姿态。它常常在庆祝农历新春,丰收,群众游行和其它欢乐的场合表演。 威风锣鼓最早据说是在古代尧帝时期出现。到现在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尧帝的两个妻子娥皇和女英去看她们的父母时,尧所在的部落的人们敲锣打鼓为她们送行。当她们回来时,她们村的人们也以同样的方式
乐途游民部落五周年 2007西藏圣地婚礼 航空旅行白皮书 黄金周出游全攻略 欢送她们。从那时起,威风锣鼓就成了一种习俗。许多大村庄都有他们自己的锣鼓队。
晋南花鼓:
晋南花鼓起源于万荣县,后来流行于整个晋南地区。据说晋南花鼓是在明朝时期由安徽凤阳逃荒的人们将它带到了万荣县。万荣花鼓表演有三种形式:高鼓(鼓置于胸前),低鼓(鼓置于腰间)和多鼓(身体携带多面鼓)。表演者边敲边舞,通常还伴有大锣和铙钹。
象木偶戏一样,皮影戏也常常演出一段民间故事。戏中人物和道具由皮革制成,它们的轮廓被投影到屏幕上。表演者在幕后为戏中的人物配音和演唱。
炕画
山西有在炕周围墙上作画的习俗。这些画用来装饰房间和保护粉刷的墙壁。 炕画内容丰富,从风景,花鸟,野兽到历史和传说故事。在原平发掘的宋代古墓中发现了与现代炕画相似的壁画,证明了炕画这种民间艺术至少已有800年的历史了。
刺绣
山西农村的这种手工作品十分普及。各地的刺绣都有它们独特的形式:有的华丽精美,有的庄严清晰,有的简单精制。 刺绣作品有三种,衣服、日常用品和典礼装饰。在传统衣服上,刺绣通常用来装饰领子、袖子和童鞋、围兜和童帽。日常用品中,一种典型的刺绣作品是枕头,有的设计成两只虎头、一只人脸虎头、一只鱼尾虎头或一只青蛙。现在,刺绣更广泛地作在垫子、鞋垫、钱包和旅游纪念品。用于典礼的刺绣作品主要有挂在庙宇上的垂帘和殉葬衣服。
平阳木板年画
源于宋朝平阳(古临汾)的木板年画艺术在元、明、清时期得到广泛发展。宋朝灭亡以后,元代统治者强迫许多印刷工人从南方迁到平阳,使这里成为印刷工业的中心,从而产生了平阳木板年画。大部分平阳木板画是由有此嗜好的农民在业余时间雕刻印制而成的。取材于当地的习俗和传说故事,木板画的内容主要是些花、鸟、鱼和历史人物。采用夸张生动的描写手法和鲜明的颜色,画面充满当地的风味,反映了当地人民健康、勇敢、浪漫的性格。平阳年画根据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种类。有的悬挂在卧室,有的贴在门窗上,有的则用来装饰厨房或桌子。
霍州面塑
当地人称之为羊羔儿馍,古时的“羊”同“祥”,取吉祥的寓意。春节来临前,农家妇女会捏制小猫、小狗、小虎、玉兔、鸡、鸭、鱼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等形象的面塑制品,以象征吉祥如意、福寿荣华。在寒食节时,上坟祭祖用的面塑造型是“蛇盘盘”。据说,吃掉“蛇头”便能“减毒头,免灾祸”。
农历七月十五,霍县境内面塑种类最多,有猪头、羊头、麦秸集、针线箩筐、顶针、剪子、针线、坐饽饽、狮、虎、狐狸等等造型。农历七月七日“乞巧节”,传说在这一天妇女吃了“针线”、“顶针”之类的面塑就心灵手巧。新媳妇过门第一年,娘家要给女儿送“羊羔儿馒头”。婴儿满月,姥姥家制作直径达尺余的“囫囵”,即在面圈上塑出十二属相的面塑。宾客来祝贺,便把“囫囵”切一块送给来人享用。绛州面塑 降州即今日新绛县。逢年过节,这里的家家户户都要用面粉捏制出千姿百态的面塑欢度节日。由于这里的面塑注重彩色点染,花色绚丽,所以当地人称之为“花馍”。花馍造型比较夸张,尤其以“走兽花馍”最为出色。五寨面鱼 晋西北五寨县的老百姓,有一种捏面鱼的习俗。捏面鱼就是用面粉捏成鱼的形状。捏制的面鱼经过着色加彩,然后用文火烘干,便可当工艺品收藏了。面鱼可用来赠送亲友或外出时作干粮。除了捏面鱼外,还捏制瓜果类,花草类、动物类、禽兽类、人物类等多种类型的制品,也习惯称之为面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