砀山风俗
1、砀山立秋有什么习俗
砀山立秋的习俗有来:
秋忙会:秋自忙会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举行,是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备的经营贸易大会。有与庙会活动结合起来举办的,也有单一为了秋忙而举办的贸易大会。其目的是为了交流生产工具,变卖牲口,交换粮食以及生活用品等。其规模和夏忙会一样,设有骡马市、粮食市、农具生产市、布匹、京广杂货市等。现今把这类集会,都叫做“经济贸易交流大会”。过会期间还有戏剧演出、跑马、耍猴等文艺节目助兴。
啃秋:城里人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而农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绿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每年8月7日至9日立秋。立秋这天除了贴秋膘、啃秋、戴楸叶、喝红豆汤,中国各地还各有不同的风俗。
2、砀山家乡的习俗200字作文?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我的家乡—江西也有着与这边不一样的过节风俗!
我们版过节吃的年夜权饭是用自家种的大米做的,饱满粒大。我们还要吃饺子、汤圆,用意是团团圆圆;饺子里会放少许糖,用意是这一年的日子过得甜美;还有一种“长寿果”,大多是给老人吃的,是在饺子里放些花生,用意是健康长寿。我们还把饺子和面条一起煮,饺子包的像元宝,名叫“金针穿元宝”。
过年时我们还要贴对联、贴年画、拜祖先、敲锣打鼓......但最开心的还是我们这些晚辈了,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也表示了长辈们对晚辈新一年的祝福。我们还要到亲戚家拜年,不过,我们要送礼物,都不能是奇数,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临走时,主人便会取出自家大桔,意在互赠吉祥。
一年又一年。年就这样在传统的紧密急促程序中、在孩子们收到压岁钱的喜悦中、在人们吃年夜饭的快乐中渐行渐远。这也明显地展示了中国文化风俗的魅力!
3、三月三可以回娘家吗,三月三为什么不能回娘家
三月三有两种风俗:
1,我们这边说的呢是,三月三回娘家,死了丈夫塌了天。就是你不能回娘家,否则对你老公不好。
2,三月三,好日子,家家户户接闺女”,砀山风俗。
其实,有关“三月三”的民俗民风,全国各地都有记载。象“曲水流觞”、“祭祀宴饮”、“兰汤沐浴”等都是它的内容。但“接闺女回娘家”,恐怕只是淮北一带盛行,砀山犹甚。
中国的农历,一三五七九为单月,月份与日数重叠,为节。如一月初一,春节;三月初三,重三节(也有叫桃花节、泼水节的);五月初五,端午节;七月初七,鹊桥节(也有叫巧节、情人节的);九月初九,重阳节。
至于三月初三闺女回娘家的来历,在我们当地有两种传说:一说三月初三是“恶日”,应避之。据《宋书·礼志》中记载:“平原人徐肇,于三月初得三胞胎女婴,至三月三日,俱亡。一村人引以为怪,从此,每逢此日,都相携去水边涮洗”或外出以避邪气。另一种说法是:天宫中的王母娘娘,每年的三月初三,都要去蟠桃园内赏花,七个闺女也都出阁随从。早先本仙女思凡,偷偷飘落人间与董郎相配,就是在三月初三,被王母击鼓招回天宫的。(所以,一过三月三,再下雨就有雷声了)。如此遥远的路程,都阻挡不住闺女回娘家,何况人间呢?
三月三,正值清明前后,在淮北,是南北冷暖气流频繁交会的时候,天气偏湿,自古就有“清明时节雨纷纷”的说法。在这一段不太心的空闲中,闺女回趟娘家,理所当然。在砀山一带,还流传着这样的民谣:“老天爷,别下了,留着干路回娘家。娘家远,骑上毛驴打上伞,娘家近,穿着乡鞋柱着棍。”看样子,不管路途如何,都得回家住上几天。
三月三回娘家,关键是接。因为它的来历,毕竟与“恶”与“悲”有关。再加上清明前后,正是“旧坟添新土,白日飞黑钱”的祭亡时节,阴阳交错,必须得由娘家哥或娘家侄来接,以免路上遭遇不测。实在忙不过来的,闺女也可带着自己的男孩回来,但要折根桃条作以避邪。有首儿歌证明了这一习俗:“大槐树,槐树槐,槐树底下搭戏台,人家的闺女都来了,俺的闺女咋不来,说着说着来到了,满脸泪水直发呆,俺是娘的心头肉,娘不接俺俺也来……”
4、为什么三月三不能回娘家
其实三月三这个传统的节日主要是来源于山东这一带,并非是直接由广西产生的。而山东的三月天这天说的是回娘家,死了丈夫塌了天,三月三,哭黄天这样的说法,就是说你要是在这天回娘家了,那么就是对你的老公不好,甚至自己的家人都会出事情的。所以,自此就流传下来这样的说法了。
另外,在广西这边认为三月三是传统的四大鬼节之一,这在古代是有记录的,虽然现在很多人对鬼节的定义仅仅是清明节还有7月半的鬼节,但是在广西这一块,还是有另外一个鬼节,那就是三月三了。鬼节,大家都知道寓意是不好的,所以,三月三这天尽量是不要出门的,当然也就包括了不要随便回自己的娘家了。
总之,三月三这天对广西人来说,是非常特别的,但是相反,对于山东人来说,三月三倒是没有那么在意了,也不会像以往那样严格禁止回娘家了。
看情况了,若是在闹婚风俗比较盛的农村,一般是闹新娘,但是如果新娘有身孕或者男方家里门头很硬,人家也不敢怎么胡闹,只能去闹伴娘了
6、安徽砀山的风俗,作文?
每个民族,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禁忌习惯。所谓“三里不同俗,五里改规矩”,“离家三里远, 别是一乡风”就是这个道理。
这些禁忌五花八门,千奇百怪,渗透到生产、生活、娱乐等各个方面,成为人们语言和行为中自觉遵守的规范。了解这些,不但可以增长知识,扩大视野,而且还能使我们来到这个地方时,不致冒犯别人、闹笑话。
在砀山的禁忌习俗中,对妇女的要求和禁忌特别多。“姑娘婚后不叫名”就是一例。女孩子从出嫁之日起便无人称呼其名,一般要称夫姓。娘家的长辈们叫她“老张、老李”等,平辈则叫“老张姐、老李姐”等。依
此类推。婆家长辈人以其在娘家的排行称呼她。如:张大姐、李二姐等。平辈、免辈则在称呼前加上她丈夫的名字,如“大柱嫂子、二高婶子”等。其他还有:女子婚后前三年,新媳妇忌在娘家过十五,有句话“看了娘家灯,好死老公公”,还忌在娘家过三月初三,“过了三月三,死了丈夫塌了天”,还忌过四月初四,“过了四月四,死了小姑没意思”,忌过头伏,“头伏娘家过,热死老婆婆”,忌过头九,“娘家过头九,冻死婆家母”。产妇月子里,忌进亲戚邻居大门,“产妇进了亲戚门,不伤财气就死人”等等。这些禁忌有着明显的歧视妇女色彩,是封建社会男尊女卑观念的一种遗留。
男人小孩也有忌讳。男人忌说年龄“四十五、七十三、八十四”。当地传说“四十五”岁属驴。十二属性里无驴,驴生性愚笨执拗,不但听起来不雅,且有侮辱、骂人之意。“七十三、八十四”岁又分别是孔圣人、
孟圣人的卒年,所以每逢这三个年龄,他不是多说一岁,就是少说一岁,为的是避开这个关口。小孩子忌在正月、五月剃头,据说会死舅舅、长成癞痢头。为了表示孝顺,老人死后百日内,儿子忌剃头,老人死后第一个正月十五忌蒸面灯,三年内忌贴春联、门联等。
人们外出为避免难为之事,为图平安顺利,当地有“二、五、八,要回家”之俗,意为此日出门不吉利。二音同儿,是小辈,在外可能受欺负;五音同无,有一无所获、竹篮打水一场空之意;八音同疤,有疤疤拉拉
之意,意为不顺溜、疙疙瘩瘩不痛快。所以出门要选在“三、六、九”日子出门,图个吉利,“三、六、九,往外走”。
语言方面也有许多禁忌。如:人去世不能说“死”字。老人去世要说“老了”,中青年人去世要说“殇了” 小孩死了要说“丢了”。过年期说“穷”、“没有”、“少”等不吉利的话。过年不能数饺子、数馒头等。
这些风俗有荒诞不经、愚昧无知之处,有的还带有强烈的封建迷信色彩。
7、砀山风俗哪些日子不能回娘家
初一,十五。一般过节当天也不要去,比如清明,端午,重阳。。。
8、砀山过礼十个十是什么
依照当地风俗,男方到女方家提亲,除了拿现金彩礼还需要“十个十”,这叫“过礼”。“十个十”是10样礼品,每样10件,具体可包括十条烟、十箱酒、十条鱼、十斤肉、十斤糖??购齐这些至少要花两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