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俗彩礼 » 高邮民间风俗

高邮民间风俗

发布时间: 2022-09-15 20:56:31

1、民间习俗有哪些?

在中国以前,很讲究的,现在人不是很讲究的譬如在饭桌上:
1.茶七,饭八,酒要十。就是茶要给客人倒七分满,饭要盛八分满,但就一定要满满的,就是所谓的十分满。
2.给人倒完茶茶壶嘴不要对着人。(对着谁表示你在骂谁)
3.吃饭不能吧唧嘴。(表示对人不礼貌)
4.吃饭要守着自己这面的吃,就是在夹菜的时候要夹离自己近的那边不要夹到离别人近的那边。
5.不要只吃一种你爱吃的菜,都要吃一点。
6.吃饭时不能讲话。
7.要双手扶碗,保持两只手都在桌子上。
8.吃饭时,不能把腿翘的超过饭桌。
9.不要狼吞虎咽。
10.喝汤时不能出声,汤匙不能碗碰出声音。
再有就是和人打招呼:尤其是长辈,一定要说“您”。不能你我他仨。
还有很多,这都是原老北京的一些讲究,挺麻烦的。还有很多啊!!这算是基本的。 比如说舞狮,舞龙,猜灯谜,贴彩,很多,有的很奇怪。。。比如说传这衣服洗澡,在床底睡觉,反这走,可以辟邪! 除夕民间习俗:
除夕夜围炉庆团圆
民俗习惯:祭祀 年夜饭 守岁
祭祀:即祭祖,华人过节总不会忘记自己家族中已故的先人,春节也不例外。这时我们会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是我国华人普遍采用的仪式,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
这个传统活动对孩子来说非常有意义。这个活动,不仅能使孩子对自己的家族有所了解,还能教育孩子尊敬各位先人和长辈。
年夜饭: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
年夜饭的讲究,年夜饭,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各式各样的年夜饭,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南方新年有吃馄饨习俗,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守岁: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此时,爸爸妈妈不妨把这些名诗念给孩子听,并作出解释,让他们明白其中的意思。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这晚家人团圆,欢聚一堂,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大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
另外,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它们的叫法还有讨口彩的含义,比如:
吃枣--春来早;
吃柿饼--事事如意;
吃杏仁--幸福人;
吃长生果--长生不老;
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
每年惊蛰这天,在广东和香港,民间习俗有祭白虎及打小人的仪式。
祭白虎化解是非
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波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打小人”驱赶霉运
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所以每年惊蛰那天便会出现一个有趣的场景:妇人一边用木拖鞋拍打纸公仔,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地念:“打你个小人头,打到你有气冇定抖,打到你食亲野都呕”的打小人咒语。
抒发内心不忿
很多人都将“打小人”神化,其实此纯粹是民间习俗而已,打小人的用意在于透过拍打代表对头人的纸公仔,驱赶身边的小人瘟神,宣泄内心的不满,大部分人去打小人,一般目的是求新一年事事如意,冇小人搞搞震,而被“打”的对象,主要是二奶以及工作上的“金手指”。打小人的目的,就是要希望他们知难而退及抒发个人内心的不忿。
立春之日有趣的民间习俗
为迎接春天的到来,我国各地有许多“迎春”的风俗习惯。据《礼记-月令篇》记载:周代,立春日天子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至东郊迎春,并祭太皓、芒神,祈求农业丰收。
明、清时期,民间有迎土牛、迎农祥、浴蚕种等习俗。山西民谣云:“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
在清代,各州、县的地方官员,立春之日会至城郊祭祀芒神。祭祀毕,要用彩纸扎制的“春牛”打破,牛肚内所装的干果食品,随之抛洒一地,儿童争而食之。
立春之日,有吃春饼、春盘的食俗。春饼是以麦面蒸制或烙制的小圆饼,食时卷以豆芽菜、韭黄等炒菜,故历来有“春到人间一卷之”的说法。立春日食春饼,谓之“咬春”,据云可以“却春困”。
在江苏高邮地区,立春的前一日要举行“迎春宴”,歌舞娱乐。春盘以萝卜、芹菜等为菜盘,相互馈赠。苏东坡有诗云:“渐觉东风料峭寒,青蒿黄韭试春盘。”
广西侗族人民以立春为“春牛节”。这天晚饭后,村寨里的劳动能手和歌舞能手,要组成“送春牛”小分队,敲锣打鼓,挨家挨户“送春牛”,意为将丰收和幸福送到各家各户。
另外,在我国许多地区,“立春”之日民间还要举行“耍社火”的娱乐活动

2、高邮订婚结婚的习俗一般怎么样的?

楼上的那套规矩我从来就没有听过,我是高邮人怎么都没有听过呢,瞎掰的吧!回
哪里那么多的鸭答子规矩!
订婚的话:彩礼有大有小的,比如说八千八,一万八千八等,要带八的吉祥数字
结婚的话就多点,一万八千八,两万八千八,还有猪的后退上的肉,猪头,香烟等.

3、调查了解家乡高邮有哪些节日民风民俗?

风俗民情

高邮民间风俗质朴、淳厚。风俗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高邮的经济习俗和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与水乡色彩,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旧时的人生仪礼有过于繁缛的倾向,今逐步简化。人们普遍重视家庭血缘关系。民间岁时节令有10余个,其中主要的为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新兴节庆亦有10个。1 _2 K! R/ U) J1 p7 p# w
高邮地区流传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历史上传播最早的宗教是道教,对社会生活发生影响最大的是佛教,现今信仰者最多的是伊斯兰教(菱塘乡回民)。 @! \2 @, B9 t8 j
民间被崇拜信仰之物甚多,民间崇拜一般都具有现实的、浅显的实用主义目的。旧时众多的俗信偶像和许多俗信术正趋消亡。
经济习俗/ C( C7 a; s( n
生产习俗千百年来,各业生产重经验传承。尤其是农民多凭经验、依农历节气从事农副业生产。20世纪40年代以前,农民耕地有业产、典田、佃田三种。其中,业产为自有产业,分祖传和自置两种。典田是由于手头拮据,把业产出典,取得典价,让出一定年份耕种权的田,有取赎和免赎两类。前者典价为卖价的半数左右,言明典期,到期需备原价取赎,不赎则延;后者典价较低,为卖价的二三成,到期免赎还田。佃田即租田,多租自地主、寺院、学堂等,农民耕种,秋后交租。在土地私有的生产关系下,土地买卖多由中人说合成交,现兑部分价款,取得田产所有权和耕种权,欠价次年麦场交清。50年代,典佃土地之俗不存。1956年至70年代,土地国有,社队集体耕种。80年代农民以户承包集体土地。
高邮大部分地区处于里下河洼地。50年代以前耕地多为一年一熟的“老沤田”,部分为一年两熟“高田”。60年代以后,经大规模的土壤改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耕地全部成为高产、稳产农田,随之耕作制度、作物品种都发生了变化,耕作制度全部为双、三熟制。过去农民为防发水多种“三十子”(栽后30天收割)“四十子”、“吓一跳”等早熟低产籼稻,现在已被杂交稻等高产品种代替。由于人均占有土地量较少,农民种植尚精耕细作,以提高产出率。七八十年代开发荡滩,大挖精养鱼池,水里养鱼,垛上栽种、放养畜禽。水乡生产的飞跃发展对农业生产习俗有很大影响。: I- {( z& f* m; L
民国14年(1925年)以前,高邮知州(知县)每年都在立春时,在东门外举行隆重的开犁仪式,亲自为耕牛披红挂绿,并象征性地扶梨开耕,名为“迎芒神,劝春耕”。耕田、平田主要使用牛、犁、耙,清明时分,农家将种子选好浸人缸中,插上杨柳枝,以示“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落谷前,农家要举行落谷仪式,把装有稻芽种、鱼、肉、香、烛、糕、酒、黄元、鞭炮的尺盘,摆在秧池埂上,祭祀天、地、田诸神,希望“秧好半年禾,恩赐大丰收”。落谷后,为防鸟雀啄食稻种,在秧池插上身穿蓑衣、头戴斗篷、手执草帚的稻草人。池埂上,还插着系上红布条的柫榷(水车部件),希望不旱不淹,象征风调雨顺。

4、江苏高邮订婚习俗?

我是高邮的,我们那边订婚,貌似是男方家里办酒席,将女方家的亲戚(就只有亲戚,不请朋友,一般都是些关系比较近的亲戚,跟结婚不一样,结婚的话有点关系的亲戚都叫上的)包车带到男方家里吃酒席,吃完晚饭再送女方亲戚回去。男方要给女方买三金或者四金,衣服两套,然后就是结婚礼钱,这个跟彩礼不一样,订婚的话,男方意思一下就行了,一般的话,五千到一万,根据各家情况来,如果钱多,可以多给点,说实话,多给的话,貌似男方女方家都会觉得很有面子。
不过现在的话,像我们这一代,有的办的很简单的,只要双方家长达成协议,两家一起去饭店吃个饭,该买的买下,该给的礼钱给一下,该买的衣服买一下就可以了,只要两个人在一起幸福就行了,而且这样还省了不必要的麻烦,因为家里办酒席的话,如果办不好,貌似矛盾会很多,因为有很多时候,当事人多多少少有些地方会忽略掉,无法做到完美,但是呢,办酒席的话,会热闹一点,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吧。

5、高邮端午的风俗

高邮的端午较为特殊,有系百索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习俗,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就是挑好看的鸭蛋装在彩线结成的络子中,挂在胸前。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吗 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节选自 汪曾淇<端午的鸭蛋>

6、高邮过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高邮端午风俗较为特殊,有系百索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习俗,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就是挑好看的鸭蛋装在彩线结成的络子中,挂在胸前。

用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叫系百索子;

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把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

放黄烟子,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

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

其他地方端午节习俗有:挂钟馗像,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放风筝,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洗苦草麦药澡,饮用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等习俗。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投江殒命的日子,南北方各地存在些许差异。

7、求一篇关于高邮民风民俗的作文,最好是原创

我的家乡高邮,地处江淮平原的南端,属亚热带温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四季分明,日光充足,是苏中地区著名的水乡。
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家乡纵横交错的河流湖泊,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贯穿南北,境内高邮湖是全国第六大淡水湖。暑假期间,我最喜欢的就是去乡下爷爷奶奶家,因为那里有无数弯弯曲曲的小河,人们依河而居,大人们在河边树阴下休息;在河边清洗衣服、蔬菜;在河边拉家常、讲故事;在河中划船穿行。孩子们趴在河边钓鱼,跳进河里游泳,追逐在河床一坐坐形态各异的小桥上……真是一幅水乡动人的画卷,留下了我童年多少美好的记忆。我喜欢站在河边码头上玩水,任凭小鱼轻吻着我的小脚,想着办法试图将它们抓住,有一次不小心掉进了河里,多亏姐姐及时发现,将我拉上了岸,逃过一劫,从此奶奶还常常嘀咕着不让我下水。
丰富的水资源,孕育了丰富的水产品,我的家乡盛产百余种淡水鱼类,虾、蟹、鳖、贝等数量众多,我最喜欢的要算螃蟹了,它生长在湖里、河里、稻田里、水溏里、芦苇荡里……总之有水的地方就有螃蟹。水乡的孩子都会游泳,夏天,他们在河里边游泳,边捉鱼、捉虾、捉螃蟹……螃蟹常常躲在水中的洞里,小朋友们就用手和脚 在河里慢慢地摸,找到了洞口,一个猛子扎下去,将小手伸进洞里,一抓就是一个大螃蟹,我是不敢的,只能站在岸上看,为他们加油。一阵大雨过后,河里的螃蟹常常爬到泥泞的岸上来,好捉得多。专门的捕蟹人,夜里在河岸上点上灯,螃蟹有趋光性,顺着光的方向爬上岸来,捕蟹人正好逮个正着。人们都说阳澄湖里的大杂蟹好吃,其实我们家乡的大杂蟹鲜美的程度不亚于阳澄湖里的大杂蟹。
家乡的河流、湖泊里常常见到成群的鸭子在水中嬉戏,雨中的赶鸭人戴着斗笠,穿着蓑衣,喊着嘹亮的赶鸭号子,彼此彼伏,简直就是美妙动听的音乐,细心的人们还能在鸭子经常出没的河边草丛中,捡到鸭蛋,有时鸭蛋特别大,那一定是双黄的。你可别小看了这一群群的鸭子哟,它们可是大名鼎鼎的高邮麻鸭,我国著名的蛋肉毛兼用型麻鸭,肉质好,产蛋率高,毛细绒多。高邮鸭蛋原产地产品是全国第一个农副产品中国家级保护产品,其蛋黄如血,蛋白如雪,经精致加工后味道鲜美,风味独特,具有松、沙、油、鲜、嫩等六大特点,是“蛋中之王”。鸭绒被广泛地用于制造羽绒服装,现在高邮已是全国最大的羽绒服生产基地。据说一方水土养一方鸭,高邮的麻鸭异地养殖,其肉、蛋、羽毛的质量均无法与原产地相比。
我的家乡还要说的就是芦苇荡,约有5。2万亩面积,其中芦苇面积2万亩,春夏之交,苇叶青青,碧波万顷;盛夏,满塘荷花满湖菱,苇叶沙沙,清香四溢;重阳时节,鱼肥蟹壮,数百渔船往来穿梭;深秋时节,芦花飘白,云海飘白,云海茫茫。芦苇荡里盛产菱角、荷藕、鸡头米等水生植物,还有野鸭、白鹭等多种野生水鸟。国家重点保护鸟类丹顶鹤、白额雁也来此繁殖越冬。当你泛舟湖面,穿行芦苇丛中,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无不是一种回归大自然、置身于世外的感觉。
人们都说江南的周庄是中国的第一水乡,其“小桥流水人家”的精美别致堪称典范,而我的家乡粗矿、原始、自然的水乡之美却令我更加难忘,我爱我的家乡—水乡高邮 。

8、端午节的习俗和资料

端午节是哪天什么时候?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2016年的端午节是:2016年6月9日。

端午节简介: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节的习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端午的鸭蛋

高邮的端午较为特殊,有系百索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习俗,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就是挑好看的鸭蛋装在彩线结成的络子中,挂在胸前。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端午节诗歌诗句:

端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渡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令门.端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律.端午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相关谚语

未食五月粽,被褥不甘松。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未食五月粽,破裘毋甘放。未食五月粽,寒衣勿入栊。未食五月粽,寒衣未入栊。食过五月粽,寒衣收入杠,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未食五月粽,寒衣不入栊,食过五月粽,不够百日又翻风。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北方)
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北京)
蛤蟆蝌蚪躲端午。(北方)
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
。(西北)
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山东)
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山西)
有钱难买五月五日旱(山西)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宝山)
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江浙)
端午请菩萨,端六发乌贼
。(江浙)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苏)

9、江苏扬州高邮的元宵节习俗

江苏扬州高邮的元宵节习俗:
正月十五元宵节,扬州一带有“上灯圆子落灯面”一说,此说是指正月十三这天晚上是上灯,上灯时要吃汤圆,正月十八晚上是落灯,落灯时要吃面条。吃汤圆象征“圆圆满满”,吃面条象征“顺顺畅畅”。
这里的“汤圆”,也就是“元宵”。现今的扬州人把实心的糯米圆子叫“元宵”,把有馅心的糯米圆子叫“汤圆”。旧时并不是这样,有馅心的也叫“元宵”,《真州竹枝词引》中说:“元宵者,搓糯米粉,包桂花卤于中而为团,所以象月圆也。”看来,是因为“象月圆也”,扬州人便把“元宵”叫成“汤圆”。吃汤圆“圆圆满满”的含义也由此而来。
吃面条是在正月十八落灯的晚上,《真州竹枝词引》也云:“十八日落灯,人家啖面,俗谓上灯圆子落灯面。亦家自为宴,以志庆。十九日拜藏影像,洗除欢乐,欢乐俗名挂乐,谚曰:家家撕挂乐,人人寻下落。士人则攻书,工人则返肆,而年事以毕。” 这一段话并没有直接解释为什么正月十八落灯要吃面条,但答案已经隐含其中:正月十八“年事以毕”,从今以后要“人人寻下落”,“士人则攻书,工人则返肆”,吃上一碗面条,是预祝人们在即将开始的生涯中,诸事都能像吃面条一样 “顺顺畅畅”。
吃汤圆也好,吃面条也罢,都是扬州人对日常生活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安排。能从简单的食品形象上寻找出吉庆和祥瑞的含义,这也是扬州人的独到之处。

热点内容
用称称嫁妆 发布:2020-09-12 19:11:27 浏览:511
五星级婚宴 发布:2020-09-12 17:55:19 浏览:511
婚礼乐队 发布:2020-09-12 20:13:00 浏览:510
太庙婚纱 发布:2020-09-12 18:59:26 浏览:510
北京摄影婚纱 发布:2020-09-12 17:43:09 浏览:509
耍新郎 发布:2020-09-12 20:11:18 浏览:508
王子婚纱摄影 发布:2020-09-12 17:52:22 浏览:508
外景简笔画 发布:2020-09-12 15:57:17 浏览:508
拍外景婚纱照 发布:2020-09-12 17:43:26 浏览:507
我们结婚了2013 发布:2020-09-12 18:42:33 浏览: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