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俗彩礼 » 宣汉县的风俗

宣汉县的风俗

发布时间: 2022-09-13 05:17:24

1、宣汉的习俗是什么呢?(周记)

春节是一个充满红色的节日。它也是幸福与团圆的日子。春节最热闹的场面便是吃年夜饭,年夜饭昭示着团圆。大家不论多忙,总在这天聚聚。
大家都围着大圆桌坐着,一个挨着一个,十分紧凑,因为人真的很多。外婆和阿姨在这天下午就开始忙碌起来:洗菜、折菜、洗鱼……过了一个小时,便开始煮。上菜的顺序,好像并没有规定,烧好了一样菜,就端上来。鱼、肉是必不可少的,而海鲜也总是出现在饭桌上。妈妈说,像她们这里的人桌上没有海鲜就不叫吃一顿好饭了。桌子很大,菜也很多。坐在左边的人夹不到右边的菜,而坐在右边的人总是夹不到左边的菜。这时,旁边的人就帮忙夹一下。也不顾什么卫生不卫生的。大家吃吃喝喝,也不管什么礼节,吃得开心就好。男人归男人坐,女人归女人坐,小孩么,就归小孩坐。男人们大多喝酒,大家都在聊天,说到尽兴处,还哈哈大笑起来,真有股把酒言欢的感觉;女人有的小酌一杯,也不多喝,有的就喝些饮料。大家拉拉家常,谈些生活小事;小孩呢?大人不让喝酒,统统都喝饮料,偶尔像大人那样碰一下杯,然后相视一笑,感觉有趣极了。
吃团圆饭时,就是这样,热热闹闹的气氛一直都会弥漫着。

2、宣汉县的历史文化

土家余门拳
余门拳是四川地方拳术之一,传自四川简阳县余氏。源自华佗“五禽戏”,形成于明代中叶,具有手法多变、短手寸劲、提砍砸压特点的宣汉“余门拳”,到如今已传至第11代。余门拳以其手法多变、短手寸劲、提砍砸压的特点,被载入了《四川武术大全》,主要分布在湖南,重庆开县、云阳,四川达州的达县、宣汉、万源等地。相传,“余门拳”由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华佗创造的“五禽戏”演变而来,经历代相传,不断吸取各代名师的精华,逐渐形成独具风格的拳术。明朝中叶已成为东乡县(现宣汉县)余氏家族世袭拳术。
宣汉民歌
宣汉民歌指产生并流传于四川东部达州市宣汉县辖区内的一种民歌。种类繁多;演唱形式多种多样;曲式结构多彩;受古老民歌影响,宣汉民歌可分为四大类:一是山歌;二是小调;三是号子;四是风俗歌。 宣汉黄牛肉
宣汉县黄牛列入世界优良牛种名录,肉质特佳,分别在1992年首届巴蜀食品节和1993年长江流域五省七方新产品技术交流会上荣获金奖。有五香牛肉干、麻辣牛肉干、香油牛肉片、牛肉松等23个产品。
麻辣鸡块
麻辣鸡块选用宣汉县土鸡为原料,辅以花椒、辣椒等十来种佐料精制而成,麻辣可口,回味无穷。

“百里峡”老腊肉
“百里峡”老腊肉由樊哙镇百里峡生产。百里峡老腊肉系列采用柏树枝、香桂树传统工艺烟熏而成。
宣汉桃花米
宣汉桃花米,四川省宣汉县特产,原产于宣汉县桃花乡,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宣汉县桃花乡一带气温适宜,雨量充沛,昼夜温差大、生长期长,阳光、水源充足,土壤含硒,形成了桃花米的独特品质。

3、四川达州市宣汉县方言是怎么样的?宣汉的朋友帮下忙

跟重庆比较接近吧,毕竟都是巴人,吃饭的“吃”宣汉土话读“qie”,“饭”倒是一样

4、四川省宣汉县的有哪些乡镇

截至2017年4月,达州宣汉县辖27个镇、23个乡、4个民族乡。分别是:

1、镇:东乡镇、土黄镇、华景镇、樊哙镇、红峰镇、七里镇、五宝镇、峰城镇、白马镇、君塘镇、新华镇、黄金镇、胡家镇、毛坝镇、清溪镇、普光镇、天生镇、柏树镇、芭蕉镇、南坝镇、双河镇、大成镇、下八镇、土主镇、柳池镇、马渡关镇、桃花镇

2、乡:明月乡、老君乡、观山乡、南坪乡、凤林乡、黄石乡、庙安乡、天宝乡、红岭乡、柳池乡、三河乡、东林乡、凉风乡、庆云乡、马渡乡、上峡乡、塔河乡、茶河乡、天台乡、漆碑乡、石铁乡、厂溪乡、凤鸣乡、花池乡、隘口乡

3、民族乡:龙泉土家族乡、漆树土家族乡、三墩土家族乡、渡口土家族乡

(4)宣汉县的风俗扩展资料:

宣汉县的民风民俗

1、土家余门拳

土家余门拳是四川地方拳术之一, 传自四川简阳县余氏。源自华佗“五禽戏”,形成于明代中叶,具有手法多变、短手寸劲、提砍砸压特点的宣汉“余门拳”,到如今已传至第11代。余门拳以其手法多变、短手寸劲、提砍砸压的特点,被载入了《四川武术大全》。

2、宣汉民歌

宣汉民歌指产生并流传于四川东部达州市宣汉县辖区内的一种民歌。种类繁多;演唱形式多种多样;曲式结构多彩;受古老民歌影响,宣汉民歌可分为四大类:一是山歌;二是小调;三是号子;四是风俗歌。马渡民歌曲韵悠扬,世人传唱,马渡被文化部命名为“川东民歌之乡”。

3、薅草锣鼓

“薅草锣鼓”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主要分布在宣汉县的龙泉、三墩、漆树、渡口、樊哙等乡镇。起源于3000多年前的巴人时期。那时的人们从渔猎转为农耕,为驱赶野兽、祭祀山神而击鼓鸣锣吆喝,后演变成了一种劳动山歌。被称为土家族人的“劳动进行曲”。

5、平昌过年的习俗

平昌的民俗风情,除了中秋春节全国都差不多的风俗之外,还有生产时候的风俗,比如破犁、扎草人、保青苗、耍水龙等。结婚时“六礼”迎亲之俗,有些农村还有“哭嫁”或“坐歌堂”的风俗。
风景名胜、旅游景点:刘伯坚故居、刘伯坚烈士纪念馆(碑)、佛头山森林公园、得胜北山寺、镇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五峰林场秋景、南天门风景区等。
特产:镇龙山瓦灰鸡、江口青鳙、江口醇、驷马豆瓣、川红花、凉蛋糕等等。

平昌县,位于四川东北部、米仓山南麓,北纬31°16’-31°52’,东经106°15’-107°34’,东接达州市万源市、宣汉县,南抵达州市达川区、渠县,西邻南充市仪陇县、营山县,北连通江县、巴州区。平昌县幅员2229平方公里,辖44个街道办、乡镇,12个居委会,486个行政村,396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05万(2012年),其中农业人口86万人,耕地面积57.5万亩。平昌县系中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国家司法部、省发改委和省路桥集团定点帮扶县。

6、四川省宣汉县县的土家族是真正的四川人吗?

宣汉的土家族并不是真正的土家族,他和重庆酉阳,彭水,石柱,秀山,贵州沿河印江,湖南湘西,湖北恩施的土家族并不一样,它使由汉族改成土家族的,并不是真正的土家族

7、四川达州宣汉县一般给去世的老人磕几个头?

这个风俗在城市和农村都是一样的,老人去世后给老人磕三个头。

8、开县有哪些风俗

开县的风俗有草锣鼓、竹枝词、灯(狮)舞、吹奏乐、号子、雕塑、端公舞、皮影、温泉赛骂、采莲船、车车灯、打连厢。

开县风俗的具体介绍:

一、草锣鼓。草锣鼓是普遍流行在三峡地区的一种与劳动生产相结合的特殊歌唱形式。开县传承有《草歌》《草锣鼓》等优秀歌词,1990年《开县志》已载录。

二、竹枝词。竹枝词属古代巴渝民歌,亦叫竹枝歌,是一种特有的歌谣,是三峡地区民歌的总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是这一文化现象最早的史述。清乾隆《开县志》记:“俗重田神,渔樵耕牧,好唱竹歌”.清咸丰《开县志》载:”《宇记》:开州风俗……男女皆唱竹枝。”可见竹枝歌在开县源远流长。开县于1983年整理成《开县民歌集成》刊行于世,收录民歌176首。

三、灯(狮)舞。开县民间流传有”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春节是开县人民极为重视的传统节日,欢庆时间达半月之久,尤以元宵之夜更为热闹,鼓乐欢奏,鞭炮轰鸣,焰火腾空,彩灯四布,姹紫嫣红、炫人眼目。特别以玩龙灯、舞狮子、彩莲船为最显特色。开县”玩狮子”习俗,相传始于西汉,盛于于清乾隆以后,主要有地浪狮子、高脚狮子、独角狮子等数种。

四、吹奏乐。开县古为巴国地,巴人以乐舞著称。竹溪镇石碗东汉岩墓中,出土有十余尊灰陶乐俑,有说书、口技、抚琴、击鼓等,显然为一乐队。开县音乐文化自巴而始,最早的史述证明当属”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主要流行乐器有喷呐、笛子、大号、小号、拉管、黑管、芦笙等。

五、号子。开县现流传的号子,产生于不同的体力劳动过程之中,与劳动节奏相配合协调。演唱形式多样,代代口耳相传,曲调相对稳定。歌词既有传承也可即兴编唱,但格式框架大体不变,如一人独唱的石匠开山号子,二人对唱的轿夫号子,一人领唱众人和唱的抬工号子。开县抬工号子很有名,曾出席北京、四川文艺调演,是一种集体号子歌,如《麻雀号子》、《连八句翻望乡台》等。开县号子有石工号子、抬灵柩号子、挑担号子、打墙号子、打夯号子、抬轿号子等十数种。

六、雕塑。开县雕塑技术,源远流长,是开县建筑文化中最有价值的部份。唐宋间宗教鼎盛,古寺庙中的神佛菩萨像,均为石雕、木刻、泥塑之作。民间实用的木床、桌椅及器皿上,雕花盛行。明清时流传下来的“罗汉椅"与”雕花床”、”葡萄床”装饰尤为讲究,有卷草流苏,丹凤朝阳,凤穿牡丹等图案。大觉寺和铁桥镇的金瓶寺的神佛菩萨像独具匠心。现保存较完好的清代雕塑作品,要数温泉仙女洞壁画、中和余家大院壁画等。

七、端公舞。在开县,至今还流传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形式--端公舞,这种舞由巫师一人表演,不分场所。其传承方式是由巫师设坛受徒,代代相传。神歌唱本都由手抄。其中《踩花》、《神枪舞》、《祭五方神舞》、《祭五猖神舞》、《大鹏金翅鸟》、《踩八卦》、《跑城穿花》等都保留了巴文化和楚文化、巫文化的印记。其舞程序与楚辞《九歌》中的程序相近。

八、皮影。开县是三峡地区流布皮影戏最早的地方,在清代,开县皮影已广泛流传且颇为著名,遗留下来的皮灯影也较多。开县皮影艺术的传播,源于开县一位开县籍朝庭官员窜俊卫告老还乡时,朝庭送他一套皮灯影从京城带回,工艺考究,雕刻精细,色彩鲜艳,透明度好,逢节日或家庆,集众亲友演唱皮影戏。后逐渐在开县传播、发展。民国时期,县内各乡镇都有皮影戏的活动。现图书馆馆藏有雕刻、做工、彩绘精细的艺术精品清代”皮影“2000余件。

九、温泉赛骂。清乾隆年间至民国时期,温泉镇河东、河西的居民有对骂习俗。每年从正月初九即上九日开始,每晚玩龙灯,直至十五日元宵之夜。玩灯以河东、河西各一方,互相竞赛、攀比,甚至互相攻击、戏弄、"盘底”(即对骂)。久而久之,对骂之风成俗。十、登高节。开县正月初九登高习俗由来己久,延续至今2300多年,最早可追溯到巴人活动和巴人战争,巴人或登高祭祖,或登高祈福,登高便日久成俗。每年这一天,几乎成了开县人的狂欢节,全民倾巢而出,纷纷就地登高,祈求吉祥,其蔚然大观,堪称中国民俗史上的一大奇迹。

十一、采莲船。采莲船是民间春节期间在广场玩的一种”船灯”.采莲船是用竹簇扎成船形,其形如渔民的渔船、上有顶蓬,均以花纸、彩绸裱糊,前后扎有荷花灯,工艺考究,制作精美。采莲船的旋律较简单,歌唱内容有流行小曲和即兴创作的贺春道喜之类的祝辞。一划船者或跑船者领唱,锣鼓伴奏者和唱帮腔。

十二、车车灯。开县车车灯的起源历史悠久,渊源别具特色。其道具、舞蹈动作、服饰皆起源于一个民间故事,唱词曲调源于巴渝《竹枝歌》。加之,开州人喜唱《竹枝词》,便把竹枝词和车车灯的动作有机的结合起来,编入到表演中,历尽若干年的传承和变迁,就形成了专门编词、作歌、配锣、舞蹈的开县民俗--车车灯,而四处传唱,流传至今。

十三、打连厢。连厢,是用一根约一米长的竹杆,上嵌六对铜钱,两头按彩须,晃动撞击时发出串串响声。连厢可由青年男女两人表演,也可由众多人集体表演,无论多少人,须要成双数,表演时,各用右手握住连厢中间,和着歌唱节奏边打边舞。连厢动作是以表演者自身的双肩,四肢和腰、背等部位作上、下、左、右,天、地,前、后的变化敲击,使连厢不断发出有节奏的响声。或配对穿花,或变换队形,或改变姿式,或前抛后接,载歌载舞,情绪热烈。曲调多属节奏明快的地方小曲,歌唱形式以齐唱为主,伴以独唱和对唱。

拓展资料

开州区隶属于重庆市,位于重庆市东北部,三峡库区小江支流回水末端,西邻四川省开江县,北依大巴山接城口县和四川省宣汉县,东毗云阳县和巫溪县,南近长江邻万州区。

9、达州有哪些传统民俗节日(包括渠县、宣汉、开江、大竹、万源等)

石桥烧火龙

火龙,是指产生在川东北部达县石桥古镇一带的民间纸扎工艺;烧火龙,就是正月间晚上用烟花烧“龙”和耍龙的人。石桥烧火龙活动作为一种民间民俗文化在石桥古镇代代传承,并先后流传于达县、通川、渠县、营山、平昌等地。石桥烧火龙由扎龙、请水、烧火龙、清宅、罢龙五项组成。

石桥河是著名的旱码头,古石桥人为了祈求上天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每至正月十一到十五(元宵节)连续五夜,全镇老少烧火龙。

元九登高

有关达州元九登高节习俗的由来一直存在着两种说法:一是为纪念元稹。据史籍记载:元稹在通州任司马期间,政绩卓著,为官清廉,深得通州民众拥戴。元和十三年,他离开通州赴新任时,民众依恋,如失亲人,纷纷为他送行。当他坐的船顺州河而下,被山脉挡住的时候,民众又纷纷登上翠屏山、凤凰山顶,站在最高处,向他挥手道别。元稹在家排行第九,呼元九,他又恰逢元月初九离开通州,为了纪念他,“元九登高”就成了达州的一个传统节日,沿袭至今。另一种说法是为纪念玉皇大帝。古时达城翠屏山上有玉皇大帝庙,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生日,每逢该日,达州人便上山烧香,为玉皇过生。

每年正月初九,达州数十万人倾巢出动,登高踏青,嬉戏山间,日暮尽兴而归。

2006年,“元九登高节”被定为“市节”,2008年列为“四川十大名节”;2009年,列为第二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巴山背二歌

巴山背二歌随着巴人从事长途背运这种生产劳动方式的产生而产生。达州境内秦汉时就有一条经罗文、王家、长坝、丝罗、黄钟、竹峪,上通长安、下达成都的古道。古老的賨人在这条道上组成庞大的背运队伍背运货物,在劳动中创造了“巴山背二歌”,并自发传承至今。

其表现形态大多为一人领唱众人合或众人齐唱。其旋律清新流畅,唱腔高亢明亮,风格粗犷豪放,极具地域特色。

安仁板凳龙

安仁板凳龙是指产生于达县安仁乡,流传于周边达县麻柳、檀木、花红乡、东兴、大滩等20余个乡镇,以板凳为道具的一种民间舞蹈,是“湖广填四川”时湖南籍移民引入的,由乡民世代相承,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安仁板凳龙通常以长条木凳为基础,在其上用竹篾条弯制成龙头、龙身,以稻草、苞谷壳等几种农作物秸秆装饰,象征五谷丰登;以板凳的四只脚作为龙腿,寓意四季平安;每条龙由三名男性表演,取意三阳开泰。

2006年,以安仁板凳龙为原型,精心改编后的节目参加了四川省第十届运动会开幕式表演。

刘氏竹编工艺

竹编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传统手工技艺之一,渠县刘氏竹编工艺在四川乃至全国具有代表性。渠县竹编可以追溯到2300年前,古代賨人用竹材编制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具。 渠县刘氏竹编工艺品生产从砍伐竹子到成品有30多道工序,技艺复杂,工序繁多。产品畅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荣获国际、国内30余个奖项。2007年,入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

10、达州宣汉有多少乡镇

截至2017年4月,达州宣汉县辖27个镇、23个乡、4个民族乡。分别是:

1、镇:东乡镇、土黄镇、华景镇、樊哙镇、红峰镇、七里镇、五宝镇、峰城镇、白马镇、君塘镇、新华镇、黄金镇、胡家镇、毛坝镇、清溪镇、普光镇、天生镇、柏树镇、芭蕉镇、南坝镇、双河镇、大成镇、下八镇、土主镇、柳池镇、马渡关镇、桃花镇

2、乡:明月乡、老君乡、观山乡、南坪乡、凤林乡、黄石乡、庙安乡、天宝乡、红岭乡、柳池乡、三河乡、东林乡、凉风乡、庆云乡、马渡乡、上峡乡、塔河乡、茶河乡、天台乡、漆碑乡、石铁乡、厂溪乡、凤鸣乡、花池乡、隘口乡

3、民族乡:龙泉土家族乡、漆树土家族乡、三墩土家族乡、渡口土家族乡

(10)宣汉县的风俗扩展资料:

宣汉县的民风民俗

1、土家余门拳

土家余门拳是四川地方拳术之一, 传自四川简阳县余氏。源自华佗“五禽戏”,形成于明代中叶,具有手法多变、短手寸劲、提砍砸压特点的宣汉“余门拳”,到如今已传至第11代。余门拳以其手法多变、短手寸劲、提砍砸压的特点,被载入了《四川武术大全》。

2、宣汉民歌

宣汉民歌指产生并流传于四川东部达州市宣汉县辖区内的一种民歌。种类繁多;演唱形式多种多样;曲式结构多彩;受古老民歌影响,宣汉民歌可分为四大类:一是山歌;二是小调;三是号子;四是风俗歌。马渡民歌曲韵悠扬,世人传唱,马渡被文化部命名为“川东民歌之乡”。

3、薅草锣鼓

“薅草锣鼓”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主要分布在宣汉县的龙泉、三墩、漆树、渡口、樊哙等乡镇。起源于3000多年前的巴人时期。那时的人们从渔猎转为农耕,为驱赶野兽、祭祀山神而击鼓鸣锣吆喝,后演变成了一种劳动山歌。被称为土家族人的“劳动进行曲”。

热点内容
用称称嫁妆 发布:2020-09-12 19:11:27 浏览:511
五星级婚宴 发布:2020-09-12 17:55:19 浏览:511
婚礼乐队 发布:2020-09-12 20:13:00 浏览:510
太庙婚纱 发布:2020-09-12 18:59:26 浏览:510
北京摄影婚纱 发布:2020-09-12 17:43:09 浏览:509
耍新郎 发布:2020-09-12 20:11:18 浏览:508
王子婚纱摄影 发布:2020-09-12 17:52:22 浏览:508
外景简笔画 发布:2020-09-12 15:57:17 浏览:508
拍外景婚纱照 发布:2020-09-12 17:43:26 浏览:507
我们结婚了2013 发布:2020-09-12 18:42:33 浏览: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