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俗彩礼 » 里当风俗

里当风俗

发布时间: 2022-09-13 01:14:23

1、腊八节的习俗内容到底有哪些


,吃不完,吃了
便丰收”。农历腊月初八,是我国民间的
——“
”。关中一带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煮上一锅“
”,美餐一顿。不光大人、娃娃吃,还要给牲口、鸡狗喂一些,在门上、墙上、树上抹一些,图个吉利。


”吃“
粥”的风俗,由来已久,自从人类进入
后就开始兴起。古时的“腊”是祭祀的意思,远在商周时代,我国就有连天地、神灵、祖先一起祭祀的习惯,把这种综合祭祀,叫做“合祭”。这种祭祀,表达了古代人一种朴素的、善良的心理活动,意思是说:
了,能得到丰农足食,该感谢神灵啊!于是就选择腊月初八这一天,煮上—锅“
粥”,借以祭奠神灵,庆祝丰收,预祝来年的更
。这就形成了

粥的风俗。 腊八节在传承过程中,又有一个传说,说是


在腊月初八这一天,吃了放羊姑娘用苹果
煮的粥,在

成佛。后世信佛的人,每到腊月初八这天,就念经吃粥,这样就给腊八节增添了宗教色彩。不管怎么说,人们吃腊八粥,都是以庆祝丰收为内容的。

“腊八粥”确实能体现出农业
,因为它是用各种米(

、白米、
米等),各种豆(大豆、

等),各种
(大枣、

、花生、
、桂元肉等)和豆腐、肉类混合成的一种粥,这种粥集中地反映出了农业
的成果。 关中一带及附近一些地区的群众,都十分重视“腊八节”。但县与县、乡与乡、村与村之间,又各有不同的讲究。
的农家,这一天喜欢酿酒,名曰“腊脚”;
的古风俗,这一天要煮
,抛洒在花木之上,谓之“不歇枝”;

一带,讲究腊八节要给老人送粥,女儿家要请新女婿吃粥;
一带则是用
和八种
,加上油盐做一顿腊八焖饭;
地区的农村,在这天还流传着为幼男幼女剃头理发的习惯。凡此种种,自有不同情趣。
腊月初八,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习俗。 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
的创始者
本是
北部
(今
境内)
的儿子,他见众生受
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

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
,于腊月八日,在

成佛。在这
中,每日仅食
。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
”。

“腊八”是
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

会,举行诵经,并效仿
成道前,牧女献
的传说故事,用香谷、 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

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
手持
,沿街
,将收集来的米、栗、枣、
等材 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 反觉
节物新。”据说杭州

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
、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南宋人周密著《
》说:“用胡桃、
、乳蕈、柿蕈、柿栗 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至今我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 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广东地区已不多见。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


、花生、
、莲子 、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圆、

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有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 (中国春节网)

腊八粥各地

农历十二月初八,民俗谓之腊八,是春节前的第一个节令,此后“年味”日渐浓郁起来。腊八吃腊八粥的
,在我国已有千年之久了,别有一番来历。

相传,在
北部,即今天的
南部,
有个
,他有个儿子叫乔答摩·
,年轻时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种苦恼,发觉社会生活
,并对

极为不满,于是,在他29岁那年,合弃王族的豪华生活,出家修道,学练瑜珈,
6年,大约在公元前525年,一天,他在

一株

成道,并创立了佛教。史传,这一天正是中国的农历十二月初八日,由于他是
人,后来
们尊称他是释迦牟尼,也即是
圣人的意思。佛教传入我国后,各地兴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动也随之盛行起来,尤其是到了腊月初八,祭祀释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举行诵经,并效仿牧女在佛成道前献一种“
”之物的传说程式,煮粥敬佛。这便是腊八粥的来历。

宋朝
撰《梦梁录》卷六载:“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寺等俱设
,名曰‘腊八粥’。”此时,腊八煮粥已成民间
,不过,当时帝王还以此来笼络众臣。元人
敕作《
游览志》云:“十二月八日,赐百官粥,以
杂成之。品多者为胜,此盖循宋时故事。”
记述“是月八日,禅家谓之腊八日,煮经糟粥以供佛饭僧”。到了清代,
三年(公元1725年)
将北京

以东的
改为
,每逢腊八日,在宫内
阁等处,用锅煮腊八粥并请来

诵经,然后将粥分给各王宫大臣,品尝食用以度节日。《光绪
志》又云:“每岁腊月八日,
官熬粥,定制,派大臣监视,盖供上膳焉。”腊八粥又叫“
”,“
”。最早的腊八粥是
来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南宋文人周密撰《
》说:“用胡桃、
、乳覃、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清人
敦崇在《
》里则称“腊八粥者,用
、白米、
、小米、

、去皮
等,和水煮熟,外用染
仁、
、瓜子、花生、榛穰、
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颇有京城特色。

煮腊八粥,同北京近似,讲究些的还要加莲子、百合、
、意仁米、大
、粘
、粘黄米、
、绿豆、


、红枣及糖水
等,色、香、味俱佳。近年还有加入
的。这种腊八粥可供食疗,有健脾、开胃、补气、安神、清心、养血等功效。

山西 的腊八粥,别称
,以小米为主,附加以

、绿豆、
,还有粘黄米、大米、
等煮之。晋
,腊月初五即用



、花生、江米、
,合水煮粥,又叫甜饭,亦是食俗之一。

在腊八之日,熬粥除了用多种米、豆之外,还得加入各种
、豆腐和肉混合煮成。通常是早晨就煮,或甜或咸,依人口味自选酌定。倘是午间吃,还要在粥内煮上些
,全家人团聚共餐。吃完以后,还要将粥抹在门上、灶台上及门外树上,以驱邪避灾,迎接来年的农业大丰收。民间相传,腊八这天忌吃菜,说吃了莱庄稼地里
多。
人腊八要吃杂合粥,分“五味”和“八味”两种。前者用大米、糯米、花生、

煮成。后者用上述五种原料外加大肉丁、豆腐、萝卜,另外还要加
。腊八这天人们除了吃腊八粥,还得用粥供奉祖先和粮仓。

甘肃人 传统煮腊八粥用五谷、蔬菜,煮熟后除家人吃,还分送给邻里,还要用来喂
。在兰州、白银城市地区,腊八粥煮得很讲究,用大米、豆、红枣、白果、莲子、

、瓜干、

、白糖、肉丁等煮成。煮熟后先用来敬

、土神、
,祈求来年

;再分给亲邻,最后一家人享用。甘肃
地区讲究过“素腊八”,吃大米稠饭、
饭或是稠饭,煮熟后配炸散子、
同吃,民俗叫它“
泡散”。

宁夏人 做
一般用
、黄豆、


、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麦面或
切成菱形
的“
子”,或者是做成小圆蛋的“
头”,出锅之前再入葱花油。这天全家人只吃
,不吃菜。

青海 的西宁人,虽是汉族人居多,可是腊八不吃粥,而是吃
饭。将新碾的
,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
、苗香等
,经一夜文火煮熬,肉、麦交融成
状,清晨揭锅,异香扑鼻,食之可口。

在山东 “
食制”中,规定“腊八粥”分两种,一种是用意
、桂圆、莲子、百合、栗子、红枣、
等熬成的,盛入碗里还要加些“粥果”,主要是雕刻成各种形状的水果,是为点缀。这种粥专供
主人及十二府主人食用。另一种是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的,是给
里当差们喝的。


,是小米、绿豆、豇豆、麦仁、花生、红枣、玉
等八种原料配合煮成,熟后加些红糖、
,粥稠味香,
来年


江苏地区 吃腊八粥分甜咸两种,煮法一样。只是咸粥是加青菜和油。苏州人煮腊八粥要放入




、红枣、栗子、木耳、青菜、
等。清代苏州文人
曾有诗云:“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
美调和,五味香掺入。”

煮腊八粥一般都用


、莲子、红枣、

等,香甜味美,食之祈求
。据说,这种煮粥方法是从南京流传过来的,其中内含若干传说。

四川地大人多.腊八粥做法五花八门,甜咸麻辣,而农村人吃咸味的比较多,主要是用黄豆、花生、肉丁、

熬成的。
来此品尝,虽
,但很难习惯,现如今城市人吃甜粥的也不少,堪称风味各异。腊八与粥可谓密切相关,而粥喝在腊八,也算是喝出了花样,喝出了水平。

国人如此钟情腊八粥,食俗之外,也确有些科学道理。清代营养学家曹燕山撰《粥谱》,对腊八粥的
功能讲得详尽、清楚,调理营养,易于吸收,是“食疗”佳品,有和胃、补脾、养心、清肺、益肾、利肝、
、明目、通便、安神的作用。这些已都被
所证实。对于老年人说来,腊八粥同样也是有益的美食,但也应注意不宜多喝。其实,何止是腊八,平素喝粥,对老年人也是大有稗益的。粥的品种也相当多,可因人而异,按需选择,酌情食用。(
)


”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
,在春节前夕的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
”。

翡翠碧玉

是北方,尤其是
的一个习俗。顾名思义,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其实材料非常简单,就是醋和大蒜瓣儿。做法也是极其简单,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类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的,如同翡翠碧玉。

煮“五豆”

有些地方过腊八煮粥,不称“腊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腊八当天煮,有的在腊月初五就煮了,还要用面捏些“
头”,和米、豆(五种
)同煮。据说,腊八人们吃了“
头”,麻雀头痛,来年不危害庄稼。煮的这种“五豆”,除了自食,也赠亲邻。每天吃饭时弄热搭配食用,一直吃到
,象征


我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
。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
,把
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
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
的节日,称为"佛
"。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
"。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
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
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
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
、栗子、

、桂圆、
、葡萄、白果、
、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
烤干的
作为狮身,半个
作为
,桃仁作为狮脚,
用来作
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头
。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
。更讲究的,就是用

、山药、
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
、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
上才可以见到。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
"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

腊八粥在民间还有
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相信来年多结果实。

腊八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还有悼念亡国、寄托哀思的。
农历十二月八日,是中国的腊八节。在中国的农村,这天还有许多农民保留喝“腊八粥”的
。(农历十二月又称腊月:因为当时冰天雪地,农民们不能出门耕种,只能在家里做

等食物)。

原来“腊八粥”不是普通的粥,它的背后还有一个故事……

从前,有这么一家人,

过着快乐的日子。
非常疼爱
,什么活也不让
做,因为怕他们累坏身体。因此,小两口整天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什么事也不会做。

后来,
去世了。小两口因为不会工作,结果
,把家里的粮食吃光了,最后连房子也卖了,只剩下了半间烂草棚。
,小两口连冻带饿,躲在草棚里发抖。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他们实在饿得受不住了,就从草棚的角落扫出一点杂粮来,熬了一点稀粥来充饥。当他们熬好粥正要吃的时候,忽然一阵
来,把草棚吹倒了,小两口就被压死了。

人们知道这件事,为了让孩子们记住这个教训,在腊月初八这一天,用各种杂粮合在一起熬一锅粥,边吃边说这个故事。

2、西双版纳的民族风俗有些什么?

西双版纳的禁忌:

禁忌是一种古老而又十分神秘的文化现象。

禁忌,这一学术名词来自南太平洋波利尼西亚汤加岛上的土语,在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中称为“塔布”,其意是为了避免招致惩罚和灾难,而在观念和行为上对人们的禁拘和限制。禁忌是汉语中与“塔布”相对应的词。它既是专门的学术用语,又泛指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禁忌在古汉语中含有禁止、避忌、憎恶、顾忌之意。《说文解字》:“禁,吉凶之忌也。忌,憎恶也”。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一书认为:禁忌包含着双重含义:一是崇高的、神圣的,唯其崇高神圣而凛然不可侵犯;二是神秘的、危险的、不洁的、禁止的。既然神秘当然敬畏,既然危险当然要禁,既然不洁当然应该避忌。

禁忌,最初起源于原始宗教信仰。在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极为低下,使人们在什么现象面前都束手无策、百思不解,于是只有倒身膜拜,相信冥冥中有一种神秘力量,这种原始崇拜进而导生种种禁忌,它们渗透在生产力、生活的各个方面,靠其本身特有的魔力以及社会群体趋同去异的整合力,潜移默化、无所不在地影响着、束缚着人们的行为和意志。在国家政权和法律尚未出现时,禁忌也就成为人们自我约束的意识和遵守的行为规范。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原始信仰并未因社会的变迁而马上全部消失,由于文化之延续性、一贯性,以及人们之崇古性的护持,许多禁忌不但转化为后来社会的礼俗规范,并且同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因人们认识能力的有限而新生出来的禁忌一起,继续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充当着无形的锁链。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随着文化形态的改变,禁忌形成为一种有它自己基础的力量;同时,也慢慢地远离了魔鬼迷信而独立,它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习惯、传统而变成了法律”。

在西双版纳傣族社会中,禁忌像一张网,几乎无处不在,它不仅涉及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丧,而且对农耕、猎狩、岁时节日等都有约束,内容十分丰富。

一、生活禁忌

性别禁忌:在生活劳作中,傣族在性别上有许多禁忌。男人有男人干的活,女人有女人干的活,女干男活,男干女活都是遭忌讳的。男人不能接触女人专用的小锄、农具、织机;男人忌讳从猪槽上跨过,否则会失去男人的魅力;女人忌讳接触男人的武器、猎具,不能进入男人的会所。妇女忌讳爬到房梁上取、放东西;忌讳将扫帚举过男人的头顶;忌讳从男人睡的枕头上方走过。傣族有妇女不上宴席的习俗。妇女忌讳上楼;必须上楼时,要示意男人避开,否则是不吉利的。傣族旧时中厅设的床位也忌讳妇女坐卧。妇女忌讳在男人面前频频而过,妇女从长辈或男人面前走过时,要将裙子收拢在双腿膝间,弯下腰轻步而过,嘴里要不停地说着“苏玛,苏玛,(傣语音译,即“对不起”的意思)”。总之,惟恐稍一疏忽便不能得幸福。

入宅禁忌:进傣家竹楼须脱鞋,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进门后要按照辈份大小、资历深浅,依次而坐,年长者(男)坐在正厅上方,面对房门;一般人坐在靠卧室的围墙“冬丙”或以凳坐于堂中;围火塘坐时,不能坐火塘上方及跨过火塘,因为那是女主人做饭的厨位;更不能移动支锅的三角架,也不能用脚踏。傣族禁忌坐门槛,认为门槛是人、鬼必经之道。傣族都习惯住在楼上,而楼上卧室只有一块隔板与客厅相分,卧室中没有隔板分成小间,几代人都住在里面,用蚊帐分开,中间有一定间隔,分门进出,不是自家人(血亲)不得进内室;同时忌讳外人窥看,因为会得罪“家神”;过去的习俗规定,若男客人窥看了主人的卧室,就要做主人的上门女婿,或到主人家做三年苦工,若是女客人也要到主人家服役三年。因此,千万不要因神秘感而窥看主人的卧室,虽然现在打破了过去的俗规,但窥看傣家卧室始终是不受欢迎的。外人不得在灯上点烟,否则认为抽走了“神光”。傣家竹楼室内一般有三根柱子,中间靠近火塘的那根本柱子是傣家的“顶天柱”,千万靠不得,若靠了柱子意味着不尊重主人;靠外的一根柱是“吉祥柱”,可以靠;靠里的一根是“升天柱”,忌靠或挂东西,是用于家中的人死了,家人把死去的人靠在这根柱子上(不分男女)沐浴、穿衣、裹尸体,等候火葬。忌用凳子作枕头,因为凳子只供人坐。

饮食禁忌:傣族在饮食中存在着许多禁忌,通过这种禁忌达到某些方面的目的,或保证某些行为的有效。过去,傣族在获得丰收或捕猎到食物后必须先祭祀祖先神灵,感谢神明的保佑,然后再自己食用。在待客饮食方面也有一些禁忌,不用白颜色的鸡、水香菜、滑苔和螺蛳四菜同时招待朋友,否则会有无形的障碍阻隔两人交往,哪怕同在一个乡村或城市,两人也难以见到面,对待在他乡工作的家人也存在这种饮食禁忌。餐桌不能摆放在主梁下,否则冲撞主梁,对家神和居室不利。小孩子不能吃鸡脚,吃了不会织布编箩箩;不能吃鸡腰,吃了会断牙齿,会肩疼头痛;不能吃鸡屁股,吃了嘴会长。有时在祭祀祖灵神明时禁忌吃某些食物食品。蒸饭时,忌甑子发生声音,否则是不吉利的预兆,要请人送鬼。

清洁禁忌:傣族是个爱美,爱干净的民族,对环境卫生也有一些禁忌。房里的垃圾,过了中午不能往外倒;晚饭后掉下的饭菜不能扫,扫了认为不吉利。火塘上面及整个房顶,不是十五、三十两天不能扫,扫了认为不吉利。对村内外河水的使用法则是上游用水,禁止洗澡洗衣服,不能在三岔河口洗澡。忌讳在家里剪指甲;忌讳外人蓬乱着头发进寨子。

二、生产禁忌

西双版纳傣族是一个农耕民族。在远古时期,农业生产的好坏,主要依赖大自然的“恩赐”。所以定期不定期地举行各种祭祀活动。祭祀寨神、勐神、家神时,均在寨子或院门外插上以竹片纺织的“达了”敬示,忌外人入内,佛爷和尚均不得参加祭寨神勐神。在关、开门节,俗称“入夏节”,傣语称为“毫瓦萨、奥瓦萨”期间叫“冈瓦萨”或“乃瓦萨”,雨安居之意,故而在此期间不婚嫁、不搬家、不上新房、不外出做生意,村民只专门从事农业生产。傣族认为谷子是有灵魂的,打谷子时谷魂被吓跑了,必须举行叫谷魂的宗教仪式把谷魂叫回来,这样谷子才能吃。“麦嘎”(街子天)禁止舂米、套牛犁田。犁田时,人不能吃酸菜(因犁田季节是雨季怕吃酸菜会泻肚子)。牛犁完田要拴线招魂,否则牛会做梦、会生病。

进山砍木料,首先要祭山神、树神,否则砍刀会伤人;砍竹子只能站着砍,跪着砍认为老虎会咬人。龙林里的柴火拿不得,木料砍不得,否则会触犯山神死人。出门在野外宿营,严禁去打水时随手带回树枝或干柴。出猎可捕鱼时,忌遇见孕妇。忌野鸡和麂子闯入村寨里,认为不吉利,寨子要发生灾难。禁忌看见蛇交配。禁忌驯养断了角或断了尾的牛认为是邪恶。禁忌带儿母猪宰杀。禁忌织布机带出寨子,外寨的织布机也禁忌拿进寨,否则会有鬼。大庭广众面前不能说别人的坏话;家中有丧事,未出丧忌讳到任何人家去。禁忌随意砍口哨。在街上买菜时,禁忌用脚指菜来讨价还价。

傣族盖房子的木料,禁忌有两股叉,不然打雷会着火;有三股叉的木料只能砍二股,否则会有鬼。家内换了火塘一定要换楼梯,换了楼梯也一定要换火塘。楼梯只能做七级、九级的或十一级的,否则会病死。楼梯对面禁忌有横梁,否则鬼会进房子。楼梯侧面只能是空的,否则与召片领一样了,要罚款。

三、服饰禁忌

服饰的穿戴方式,也有讳忌。傣族衣冠忌穿着随便,尤其忌反穿衣等。傣族有这样一句谚语:“身外穿的人人看得见,肚里吃的人家不会剖开看”。穿着打扮方面,亦忌男女不辨,忌讳男穿女服,或者女着男装。缝补也有禁忌:衣物破了,需要立即缝补起来,否则不吉;缝补衣服时,忌讳穿在身上缝补;破裤子的布不能用来补上衣,补了运气不好,做生意不赚钱,卖东西无人要;忌用白线补衣服,补了上山打猎时,会被别人当成马鹿打。

服饰放置的禁忌:禁忌在不适当的时候到不适当的地方晾晒,忌讳将妇女和小孩的衣物在夜间晾置在室外,恐怕贼星或沾染上鬼崇邪气;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男人所用的衣服、帽子或包头巾,妇女禁忌跨过;男人忌讳从晾晒着的妇女的衣裤下走过,那样如同女子从男人的头上跨过,是男人的耻辱和不幸,为了避免这种事情发生,禁忌妇女的衣裙晾晒到过路的地方,人们路过的地方不能拉扯晒衣绳;禁忌妇女的衣裙晒得很高;忌讳从衣物上跨过或踏踩、弄坏衣物。忌用衣服当枕头。

饰物禁忌:傣族挂刀时忌刀口向内,否则,认为居心不良,是“刺客”。

皮肤禁忌:如纹身,也有禁忌。傣族男子长到十三、四岁至二十岁时,就要举行纹身,表明某种资格的获得,包括祖神佑护的福份及恋爱、婚姻、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等权利和义务。不纹身者人格低下,被视为懦夫,不但得不到姑娘的爱情,死后也只能当野鬼,不能与祖先相会。傣族男子通常从当和尚做起,便开始在全身或局部刺出自然物的形状或几何图形。旧时,傣族纹身还有贵贱之分,百姓忌用红色纹胸、腹部,只能用黑色纹四肢。

四、婚姻禁忌

婚姻虽属吉事,亦颇多禁忌。在民间,从恋爱、择婚、定婚到嫁娶乃至离婚等等方面形成了繁多博杂的禁忌事项,惟恐在婚姻这一人生大事、宗族大事上出现差错而影响到各个方面的发达昌盛。

恋爱禁忌:傣族的恋爱比较自由,并不需要媒人从中帮忙,男女青年可以在特定的场所或公开的场合下建立恋爱关系。不过,也有一些禁忌需要遵守的,每年的傣历的九月十五日关门节到十二月十五日开门节,是农忙季节,这一段时间里青年男女是禁忌谈恋爱的,因为会影响生产。婚龄的禁忌,与兄弟姊妹的排行有关联的,傣族旧时男行三不能与女行四结婚的禁忌。据傣族的传说,以为男行三女行四结婚,不能白头偕老,或者会家运不盛,终身无子。

等级婚禁忌:过去,傣族实行着严格的等级内婚制。一般说来,越级婚姻是很少出现的情形:一是恐怕事不成被人耻笑,二是成亲后自己的一方会受对方的歧视和虐待。有些婚禁还被列入法律之中而成为制度。即官家与官家通婚,百姓与百姓通婚,百姓与官家是禁忌通婚的。这是为了保护本等级的利益,不让等级低的通过婚姻关系渗入。例如,召片领(封建领主头人)禁止“孟马寨”(驯养马劳役的寨子)的男子同非“孟马”等级的女子通婚,因为“孟马寨”的男子如到非“孟马寨”从妻居,召片领就没有人为他养马了。傣族忌讳与会放鬼的“琵琶”家庭联姻,被认为是“琵琶鬼”的家庭,其子女禁忌与其他老百姓的子女结婚,而只能与另一“琵琶”家庭的子女结婚。这其中有信仰的原因,也有等级差别的原因。

民族内婚禁忌:民族之间由于民族习惯、信仰不同,或者由于地域、语言方面的限制,或者是由于有意维护民族种属的纯正等等原因,也常常形成通婚的禁忌。傣族很少与其他民族通婚。现在,由于交通的发达,社会的进步,民族关系的改善等等因素,民族内婚禁忌越来越淡化了,傣族开始与临近民族通婚。

嫁娶禁忌:每年的傣历九月十五日关门节到十二月十五日开门节,是农忙季节禁忌嫁娶,这三个月傣族叫做“进洼”时期,在进洼出洼这三个月内老年人每隔七天要拜佛一次。这期间正值雨季,生产较忙,筹办不易。这期间结婚,群众会说新人像牛马一样,像狗一样,不知季节,死后会变成狗的。现在虽然这种禁忌有了一些变化,个别男女青年由于爱情深厚或因婚前有孕等情况也有不顾传统习惯的限制而结婚的,但结婚后,仍须用酒内祭寨,请全寨人吃一顿饭。否则,大家会认为触犯了寨神,将来寨子内发生疾病或其他灾害时,就要由结婚者负责。

入赘禁忌:傣族流行招赘上门,根据双方经济状况及劳力情况,若女方没有劳动力,男方就先到女方家上门。上门期限不定,过去男方必须在女方家上门一至三年(至少一年),才能把妻子带回家或另立门户。现在根据实际情况而商定,可三年,或一年,或三月不限。

孕妇禁忌:任何社会对怀孕妇女的行为,都有若干特殊规定,其中显著的便是若干禁忌,这些禁忌以现代眼光看,有的是与生理有关,有的是超生理的。傣族称孕妇为“咪满”(意为大肚子女人),认为妇女怀孕身子不好看,傣语叫“朵憨杂”,所以要处处避人耳目,忌讳孕妇出面陪客,更忌讳孕妇在客人面前大摇大摆;禁忌孕妇走亲串寨(回娘家例外)。妇女在怀孕期间,被视为不干净时期,所以孕妇禁忌挨近佛寺走,更禁忌给正在赕佛的老人备办圣洁的赕佛供品和担送斋饭;禁忌偷看日食月食;禁忌看人家打灶;禁忌闯入娶亲人家的筵席当中,也禁忌出手摸新婚嫁装;傣族认为胎儿最易受邪气纠缠,孕妇碰着的火药枪有可能打不准,所以禁忌乱动男人的随身武器(如长刀、火药枪)和劳动用具(如犁、牛鞭);禁忌下河捉鱼,否则鱼会跑掉;禁忌摸在水果树上的熟果(如木瓜、石榴、柚子),禁忌在水果树上晒晾衣物。孕妇临产前,动作忌快,忌搬重物。在临产的近一个月中,禁性交。总的说来,一个孕妇,凡违背了以上禁忌,就认为是不吉利的,轻者受人冷眼斥责,重者被人当场驱赶。实际上是要处处提醒孕妇小心行动,并且尽量限制孕妇的活动范围和劳动强度,以便保护胎儿不受伤害。另外妇女怀孕期间,其丈夫打猎时忌砍棕树,不能打猴子,不能割岩蜂,不能打黑色、红黑色、黄白色、花色的鸟类,不能打大嘴鸟、犀鸟、叫声不好听的鸟,否则认为会影响婴儿的容貌和声音。另外丈夫还忌参加某种社会活动。如葬人忌参加抬死人;忌参加绷鼓;忌斗刀把;不能打蛇;不能爬树摘果子;否则,孕妇生育时会触犯胎神。

产地禁忌:傣族在分娩的地方有许多规矩、禁忌事项。忌讳在原来的住处分娩,在临产的前三天,孕妇由寝室搬到外面火塘边睡,用竹叶铺垫,搬到火塘来生产,一是为了取暖;二是便于亲友们帮助、服侍,因为寝室小,而且按习俗不是直亲也禁忌入寝室;另外也有说火预示着傣族人的生脉和兴旺,所以,增添孩子的时候就得紧紧挨拢火塘,这样可以得到火神的保护和恩惠。产妇在火塘边住上一星期左右才搬入内室。

忌乱丢胎盘:胎盘,即胎衣,又称胞衣。傣族很重视胎盘的保存,禁忌乱丢胎盘。婴儿的胎盘用一竹筒装好,挂在树上或是埋院子里。

产房忌门:生了婴儿,无论男女都要在上楼的木柱上挂上竹篾编的形同星星的“达了”标志以为警戒,向本寨人或过路人表示此家已生育,外寨男子要回避,本寨男子便不再进入,如果本寨或外寨第一个进入生育者家的男子,就要被拜为干爹,被拜者只能承担义务而不能拒绝。妇女也禁忌进入生育者家,否则同样要被拜为干妈,承担干妈的义务。产妇单独使用的凳子任何人不能坐。

产妇饮食禁忌:为保证孕妇和胎儿、婴儿的身体健康与正常发育,傣族在为孕妇安排膳食方面,尽量使其避免吃那些“叉奶”的食物,多吃“下奶”的食物。孕妇临产前,忌食辣子、姜、蒜等刺激强烈的食品;禁忌食用狗肉、蛇肉、和猫肉一类动物肉,禁忌食用生肉;严禁食用啼鸣的公鸡、花鸡、黄嘴黄脚鸡,否则会生出精神不正常或畸形;生育后“坐月子”期间五天内不能吃油腻食物,每天只吃烤糯米饭团,喝一种叫“亚丁”和“哈槟”的草药煮成的水,这种草能使产妇生奶;五天后,便可以吃一些蔬菜及鸡、猪肉了;在一个月内忌吃牛肉;在断奶之前禁忌吃酸笋、螃蟹酱;生育后一年内,还禁止吃花生、洋丝瓜。勐龙傣族规定分娩后一星期内不准吃盐、鸡肉、蛋,否则婴儿易拉肚子,立妇年老时则手脚麻痛。傣族规定立妇单独使用一口锅。

傣族,按照性别、年龄都有不同的禁忌。傣族认为婴儿在母胎内死亡,或降生不久死亡的,都要将死婴丢弃在水中。如不这样做,婴孩就会变成邪鬼来作崇,母亲也不能再怀孕了。所以,死婴尸体常常在水坑内或河水中发现。在外地或寨外死的人,不论死因如何,其尸体一律不得入村,严禁把非正常死者葬入寨里的公墓,孕妇死时,要剖腹取出婴儿分葬,严禁孕妇与婴儿合葬,如合葬,婴儿就会变成虎精害人,遇有难产死事发生,全寨还需把盛水罐中的水泼掉,并请佛爷用“喃宁拜”(要种压邪主吉祥之水)洒过之后,才能继续使用,否会染上“鬼气”人死,如果谁闻声来,要罚砍抬棺材的竹杆。抬棺材的竹杆砍回后,要搁在房架上,禁忌随便让人碰动,若谁碰掉了,认为会头痛生病。凡寨子死人,从寨子外砍回的烧柴、木料及其它物件,暂时不准还进寨子。据说,如果死鬼看到有人往寨子里抬东西,或听到吆牛,砍柴、舂米,纺线声,就会给寨子带来危害和灾害,寨子人将染上疾病,继续死人。另外,死者的家里要把缸里、罐里的水全部倒光,认为不把水倒光,死鬼会来洗脸、洗脚和洗衣服,让活人不得安宁。人死的当天,丧家只能吃两餐饭。还必须重新用一箩谷子舂成米,招待帮忙的家族亲友。舂米时,凡跳出石臼的米粒均忌讳拾起,认为跳出臼的米粒,是死者生前应多得的劳动酬偿,要让他带去。吃饭时忌用原来的篾桌,要换成一个簸箕。尸体停放在家中期间,傣族称“很害”,意思是凶房,来安慰或帮忙制作送葬物品的人在吃饭时,饭桌上不分发筷子,不叫上坐,由人们自己动手。并且不能杀猪宰牛,不能吃酸菜;并在死者原来吃饭的坐位处放上副碗筷,以示怀念。从死者入殓到送上山安埋的几天内,孝子孝孙禁忌在床上睡觉,每晚都要在灵柩旁边就盘和卧席过夜。陪伴离去的亲人。此外,孝子孝孙禁忌喝酒和吃大肉,一直要把死者送上山安埋后才能开禁。送葬完毕,亲友由坟山地回寨,在寨子路口,要用干草烧一种野果,让这种野果散发出来的气味,洗去身上的“鬼气”。回家用“喃沫”(沉淀过的淘米水)洗头或“喃松拜”洒头,然后由佛爷为动手焚烧可掩埋者拴线叫魂,不让死者牵去灵魂;当天禁忌喝酒、吃肉,忌讳进行文娱活动。死者家属回家后,首先要察看火塘,看有没有留下什么痕迹,如发现有猫、狗的足印,则认为死者将投生成猫,如发现人的手足印,则认为重新投生做人,如什么也没有发现,就说死者已经进入了天堂。然后,才重新烧火煮饭,开始新的生活。

3、北方习俗有哪些?

1、北方除夕夜多包饺子吃,以谐音取“更岁交子”的意思。

有的在饺子中放糖,祈求来年生活更甜美;有的则在个别饺子中包一枚钱币,谁吃到了谁就会在新的一年里发财。南方除夕一般是吃元宵和年糕。

2、元宵节吃汤圆

元宵又叫“汤圆”、“团子”、“圆子”,中间包糖为多,取全家团圆美满甜蜜之意。直到今天,北方过年包饺子、南方过年做汤圆的习俗仍然极为普遍。

3、小年的习俗吃糖瓜、饴糖、麻糖等

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

4、腊八节吃“腊八粥”

用意米仁、桂圆、莲子、百合、栗子、红枣、粳米等熬成的,盛入碗里还要加些“粥果”,主要是雕刻成各种形状的水果,是为点缀。这种粥专供孔府主人及十二府主人食用。另一种是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的,是给孔府里当差们喝的。

5、北方的腊八节河南人吃腊八饭

河南人吃腊八饭是小米、绿豆、豇豆、麦仁、花生、红枣、玉米特等八种原料配合煮成,熟后加些红糖、核桃仁,粥稠味香,喻意来年五谷丰登。

4、云南西双版纳傣族有什么习俗吗?

不能抚摸“小和尚”的头部 西双版纳小乘教规定男人一生中要过一段脱离家庭的宗教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凡遇到难事,才能解除苦难,从降生到成人后才会有社会地位。凡是男孩在七、八岁时都要时佛寺里当一段时期的和尚,称为"小和尚"。"小和尚"在佛寺里生活要自理,要劳动,还要学习佛教经书,进行严格的修身教育。两三年后可以"还俗",还俗衙的男子才可以结婚成家。若未当过"和尚"的男人,被视为生人或野人,在社会中没有地位被人看起。在寺院修身时, 不准与女人谈笑,不准外人抚摸小和尚的头,(这和汉族喜爱儿童抚摸头完全相反),若被外人(特别是女性)摸过头,被视为仇人。"小和尚""修身"时间一切作废,必须从头开始。所以,外来游客,若到寺院参观千万记住此习俗。 卧室禁忌 </B>  傣家住宅,都习惯住在楼上,而楼上卧室只有一块隔板与客厅相分,卧室中没有隔板分成小间,几代人都住在里面,是用蚊帐分开,中间有一定间隔,分门进出。卧室是不容外人窥看的,过去的习俗规定,若主人发现外人窥看主人的卧室,男人就要做主人的上门女婿,或到主人家做三年苦工,即使是女客人也要到主人家服役三年。因此,游客无论到傣家参观或做客,千万不要因神秘感而窥看主人的卧室,虽然现在打破了过去的俗规,但窥看傣家卧室始终是不受欢迎的。 客厅禁忌 </B>傣家楼上客厅中有三根柱子,两根是卧室与客厅并排分开的,一根是火塘旁边的。卧室中的两根,靠外的一根叫"吉祥柱"可以靠着休息,靠里的一根是人死后用的,称为"升天柱",家中的人死了,家人把死去的人靠在这根柱子上(不分男女)沐浴、穿衣、裹尸体,等候火葬。火塘边的一根是绝对不许靠的,那是傣家的"顶天柱",若靠了柱子意味着不尊重主人。 上竹楼须知 </B>  进佛寺必须脱鞋。进门后要按照辈份大小、资历深浅,依次而坐;傣族认为门槛是人、鬼必经之道;不能用凳子作枕头,因为凳子只供人坐;不能用脚跨过火塘,不能随意移动火塘里支锅用的铁"三角架";在街上买菜时,不能用脚指菜来讨价还价;不能踩和尚的影子,更不能摸他们的头。傣族认为"头"是人的首领;上楼脚步要轻,晚上不能吹口哨;大庭广众面前不能说别人的坏话;妇女产后不满月不能到别人家去玩;家中有丧事,未出丧不准到任何人家去.

5、关于西双版纳的历史人文,地理环境和气候,以及风俗习惯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西南端,是云南省下辖的一个自治州。西双版纳,古代傣语为“勐巴拉那西”,意思是“理想而神奇的乐土”,这里以神奇的热带雨林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风情而闻名于世,是中国的热点旅游城市之一。每年的泼水节于4月中旬举行,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的游客参与。
西双版纳位于云南的南端,与老挝、缅甸山水相连,与泰国、越南近邻,土地面积近2万平方 公里,国境线长966公里。 她美丽、富饶、神奇、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西南的边疆。澜沧江纵贯南北,出境后称湄公河,流经缅、老、泰、柬、越5国后汇入太平洋,誉称为"东方多瑙河"。因此,西双版纳既是面向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通道和基地,也是云南对外开放的窗口。西双版纳辖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和11个国营农场。这里聚居着傣、哈尼、拉祜、布朗、基诺等13个少数民族,占全州人口的74%。
西双版纳位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北纬21°08′~22°36′,东经99°56′~101°50′.属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湿润区.由于入射角高,冬至时分高度角最低为45°本区热量丰富,终年温暖,四季常青。具有“常夏无冬,一雨成秋”的特点。一年分为两季,即雨季和旱季;雨季长达5个月(5月下旬—10月下旬),旱季长达7个月之久(10月下旬—次年5月下旬),雨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本区热量丰富,终年温暖,四季常青。又因距离海洋较近,受印度洋西南季风的控制和太平洋东南季风的影响,常年湿润多雨,所以森林繁茂密集,植物盛多.因此西双版纳被誉为“植物王国”.1993年10月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接纳西双版纳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国际生物圈保护区。从世界地图上一眼看去,会发现在西双版纳同一纬度上的其他地区几乎都是茫茫一片荒无人烟的沙漠或戈壁,惟有这里的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像块镶嵌在皇冠上的绿宝石,格外耀眼。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有占全国1/4的动物和1/6的植物,是名副其实的“动物王国”和“植物王国”。
傣族的历史悠久,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尤以傣历、傣文和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学艺术著称于世。早在 一千多年前,傣族的先民就在贝叶、绵纸上写下了许多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小说、诗歌等,仅用傣文写的长诗就有550余部。《召树屯与楠木诺娜》、 《葫芦信》等是其代表作,被改编成电影、戏剧等,深受群众的喜爱。傣族的舞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动作为多类比和美化动物的举止,如流行广泛 的“孔雀舞”、“象脚鼓舞”等。

民俗禁忌

不能抚摸“小和尚”的头部
西双版纳小乘教规定男人一生中要过一段脱离家庭的宗教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凡遇到难事,才能解除苦难,从降生到成人后才会有社会地位。凡是男孩在七、八岁时都要时佛寺里当一段时期的和尚,称为"小和尚"。"小和尚"在佛寺里生活要自理,要劳动,还要学习佛教经书,进行严格的修身教育。两三年后可以"还俗",还俗过的男子才可以结婚成家。若未当过"和尚"的男人,被视为生人或野人,在社会中没有地位被人看起。在寺院修身时, 不准与女人谈笑,不准外人抚摸小和尚的头,(这和汉族喜爱儿童抚摸头完全相反),若被外人(特别是女性)摸过头,被视为仇人。"小和尚""修身"时间一切作废,必须从头开始。所以,外来游客,若到寺院参观千万记住此习俗。
卧室禁忌
傣家住宅,都习惯住在楼上,而楼上卧室只有一块隔板与客厅相分,卧室中没有隔板分成小间,几代人都住在里面,是用蚊帐分开,中间有一定间隔,分门进出。卧室是不容外人窥看的,过去的习俗规定,若主人发现外人窥看主人的卧室,男人就要做主人的上门女婿,或到主人家做三年苦工,即使是女客人也要到主人家服役三年。因此,游客无论到傣家参观或做客,千万不要因神秘感而窥看主人的卧室,虽然现在打破了过去的俗规,但窥看傣家卧室始终是不受欢迎的。
客厅禁忌
傣家楼上客厅中有三根柱子,两根是卧室与客厅并排分开的,一根是火塘旁边的。卧室中的两根,靠外的一根叫"吉祥柱"可以靠着休息,靠里的一根是人死后用的,称为"升天柱",家中的人死了,家人把死去的人靠在这根柱子上(不分男女)沐浴、穿衣、裹尸体,等候火葬。火塘边的一根是绝对不许靠的,那是傣家的"顶天柱",若靠了柱子意味着不尊重主人。
上竹楼须知
进佛寺必须脱鞋。进门后要按照辈份大小、资历深浅,依次而坐;傣族认为门槛是人、鬼必经之道;不能用凳子作枕头,因为凳子只供人坐;不能用脚跨过火塘,不能随意移动火塘里支锅用的铁"三角架";在街上买菜时,不能用脚指菜来讨价还价;不能踩和尚的影子,更不能摸他们的头。傣族认为"头"是人的首领;上楼脚步要轻,晚上不能吹口哨;大庭广众面前不能说别人的坏话;妇女产后不满月不能到别人家去玩;家中有丧事,未出丧不准到任何人家去.
哈尼族风俗禁忌
在哈尼山寨,有亲朋好友或宾客来访,家里大小主人会主动出门热情相迎,并帮助客人取下挎包等东西。当客人坐定后,如果递给你满满一杯或一碗洒,表示受到欢迎。如果第一次给客人倒满茶水,就意味着他不受欢迎;如果第一次只给客人倒半杯或半碗洒,显得主人很小气。主人在给客人倒酒时,自己也必须倒上一杯,并先喝一口。好客的哈尼人还会拿出苞谷、瓜子、烟等招待客人。主人家定会杀一只鸡,加上盐、辣子、等佐料煮一锅鸡肉稀饭。鸡肉稀饭是哈尼人待客餐桌上的必备佳肴。吃稀饭时有许多规矩。入席后,主人把鸡头、鸡肝敬给客人,鸡腿给客人中的小孩。表明主人对客人的尊敬和欢迎。客人告辞时,主人会包一些茶叶、草烟等给客人。包中必定有几个熟鸡蛋,这是主人对客人的祝福。同时,主人给客人的礼物一定要用芭蕉叶、黑棉线包扎,这象征主客间深厚的友情。
彝族风俗禁忌
忌戏耍动头; 众人面前说脏话;彝族家有病人时忌说死伤之类的话;忌说“杀年猪”,而要说“抓年猪”或“拿年猪”;忌对婴儿用“胖”、“漂亮”、“重”之类的赞词;忌夜间吹哨;忌拿灵长动物(熊、狗、猴、猫等)肉进屋,也忌食其肉;不论男女,忌跨火塘;禁妇女跨越男人;忌婚丧嫁娶日宰杀山羊;忌以苦蒿杆做筷子及打人;忌从客位方烧荞粑;火烧荞麦粑从炎塘里拿出时,忌马上翻动及用棍棒穿通;禁食马、骡、狗、猴、乌鸦、蛇、蛙肉;忌作客不留肉;忌将饭端给主人;忌把锄头和斧子放在一起;忌在屋内将锄或斧子找于肩上;有孕之妇忌给新娘梳头,也忌给新娘缝嫁妆

6、潮汕的民风民俗和传统文化

傩仪之副产品———潮戏

古代仪式、典礼和艺术之间的分界并非十分清晰,大概正因如此,许多学者认为,原始艺术绝大多数都直接与祭礼仪式有关,甚至可以说它们本身就是祭礼仪式的副产品。

(一)关童戏与傩仪。
潮州之“关戏童”以巫而事歌舞,乐神并以悦人,可视为古代巫舞之余绪。关戏童所祀田元帅,被尊为青娃神。农人祀之,犹田祖、田婆和土谷诸神。

关戏童之“关”亦为“观”,释为观看。“关”旧称召死灵问答为关亡,以巫为灵媒,召亡者之魂附于巫者之体以言祸福,此事必用符篆,如官府之文移,谓之“关”。关戏童,亦犹以符篆召亡魂附身于人之体而唱戏。
据传潮之关戏童,必以童子充之,古之倡优称之为侏儒。宋元戏曲史云:“优人,其始皆以侏儒为之。

“侏儒”即短小人,亦称童子。旧说部往往记以童男女祭神之故事。巫之事神,亦必以童男女献舞,以示虔诚,纯洁。潮俗呼巫觋为“童魕”或“童身”。

所谓“魕”,妖祥也。《淮南子》:“吴人鬼,越人魕”。古之俳优,以“童子”或“侏儒”充之。潮州关戏童,仍固守数千年侏儒之旧俗,又吸取了各地之特色,如请紫姑、关亡等。

如潮州农村,中秋前后常有关戏童之举,表演时,先由主其事者赴田间奉田土一杯归,安置香炉中,陈瓜果香烛拜之,名曰请田元帅。之后复邀集童子十余,推出一二人为脚色,拈香闭目,蹲坐中央。群童四周果香烛拜之,每人各执香火一炷,上下左右摇晃,若鱼贯飞荧,火光缕缕闪烁。

7、大家说说腊八节各地有什么风俗习惯?

“腊八粥,吃不完,吃了腊八粥便丰收”。农历腊月初八,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腊八节”。关中一带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煮上一锅“腊八粥”,美餐一顿。不光大人、娃娃吃,还要给牲口、鸡狗喂一些,在门上、墙上、树上抹一些,图个吉利。

“腊八节”吃“腊八粥”的风俗,由来已久,自从人类进入农业社会后就开始兴起。古时的“腊”是祭祀的意思,远在商周时代,我国就有连天地、神灵、祖先一起祭祀的习惯,把这种综合祭祀,叫做“合祭”。这种祭祀,表达了古代人一种朴素的、善良的心理活动,意思是说:一年到头了,能得到丰农足食,该感谢神灵啊!于是就选择腊月初八这一天,煮上—锅“腊八粥”,借以祭奠神灵,庆祝丰收,预祝来年的更大丰收。这就形成了腊八节吃腊八粥的风俗。 腊八节在传承过程中,又有一个传说,说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在腊月初八这一天,吃了放羊姑娘用苹果糯米团子煮的粥,在菩提树下得道成佛。后世信佛的人,每到腊月初八这天,就念经吃粥,这样就给腊八节增添了宗教色彩。不管怎么说,人们吃腊八粥,都是以庆祝丰收为内容的。

“腊八粥”确实能体现出农业大丰收,因为它是用各种米(江米、黄米、白米、高梁米等),各种豆(大豆、云豆、豇豆等),各种干果(大枣、栗子、杏仁、花生、核桃、桂元肉等)和豆腐、肉类混合成的一种粥,这种粥集中地反映出了农业大丰收的成果。 关中一带及附近一些地区的群众,都十分重视“腊八节”。但县与县、乡与乡、村与村之间,又各有不同的讲究。富平县的农家,这一天喜欢酿酒,名曰“腊脚”;长安县的古风俗,这一天要煮肉糜,抛洒在花木之上,谓之“不歇枝”;乾县、礼泉一带,讲究腊八节要给老人送粥,女儿家要请新女婿吃粥;凤翔一带则是用黄米和八种豆子,加上油盐做一顿腊八焖饭;铜川地区的农村,在这天还流传着为幼男幼女剃头理发的习惯。凡此种种,自有不同情趣。
腊月初八,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习俗。 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 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 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 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 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至今我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 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广东地区已不多见。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 、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有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 (中国春节网)

腊八粥各地食俗

农历十二月初八,民俗谓之腊八,是春节前的第一个节令,此后“年味”日渐浓郁起来。腊八吃腊八粥的食俗,在我国已有千年之久了,别有一番来历。

相传,在古印度 北部,即今天的尼泊尔南部,迦毗罗卫国有个净饭王,他有个儿子叫乔答摩·悉达多,年轻时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种苦恼,发觉社会生活徒劳无益,并对婆罗门教的神权极为不满,于是,在他29岁那年,合弃王族的豪华生活,出家修道,学练瑜珈,苦行6年,大约在公元前525年,一天,他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树下,彻悟成道,并创立了佛教。史传,这一天正是中国的农历十二月初八日,由于他是释迦族人,后来佛教徒们尊称他是释迦牟尼,也即是释迦族圣人的意思。佛教传入我国后,各地兴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动也随之盛行起来,尤其是到了腊月初八,祭祀释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举行诵经,并效仿牧女在佛成道前献一种“乳糜”之物的传说程式,煮粥敬佛。这便是腊八粥的来历。

宋朝 吴自牧撰《梦梁录》卷六载:“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寺等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此时,腊八煮粥已成民间食俗,不过,当时帝王还以此来笼络众臣。元人孙国敕作《燕都游览志》云:“十二月八日,赐百官粥,以米果杂成之。品多者为胜,此盖循宋时故事。”《永乐大典》记述“是月八日,禅家谓之腊八日,煮经糟粥以供佛饭僧”。到了清代,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世宗将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以东的府邸改为雍和宫,每逢腊八日,在宫内万福阁等处,用锅煮腊八粥并请来喇嘛僧人诵经,然后将粥分给各王宫大臣,品尝食用以度节日。《光绪顺天府志》又云:“每岁腊月八日,雍和官熬粥,定制,派大臣监视,盖供上膳焉。”腊八粥又叫“七宝粥”,“五味粥”。最早的腊八粥是红小豆来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里则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颇有京城特色。

天津人 煮腊八粥,同北京近似,讲究些的还要加莲子、百合、珍珠米、意仁米、大麦仁、粘秫米、粘黄米、云豆、绿豆、桂圆肉、龙眼肉、白果、红枣及糖水桂花等,色、香、味俱佳。近年还有加入黑米的。这种腊八粥可供食疗,有健脾、开胃、补气、安神、清心、养血等功效。

山西 的腊八粥,别称八宝粥,以小米为主,附加以豇豆、小豆、绿豆、小枣,还有粘黄米、大米、江米等煮之。晋东南地区,腊月初五即用小豆、红豆、豇豆、红薯、花生、江米、柿饼,合水煮粥,又叫甜饭,亦是食俗之一。

陕北高原 在腊八之日,熬粥除了用多种米、豆之外,还得加入各种干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通常是早晨就煮,或甜或咸,依人口味自选酌定。倘是午间吃,还要在粥内煮上些面条,全家人团聚共餐。吃完以后,还要将粥抹在门上、灶台上及门外树上,以驱邪避灾,迎接来年的农业大丰收。民间相传,腊八这天忌吃菜,说吃了莱庄稼地里杂草多。陕南人腊八要吃杂合粥,分“五味”和“八味”两种。前者用大米、糯米、花生、白果、豆子煮成。后者用上述五种原料外加大肉丁、豆腐、萝卜,另外还要加调味品。腊八这天人们除了吃腊八粥,还得用粥供奉祖先和粮仓。

甘肃人 传统煮腊八粥用五谷、蔬菜,煮熟后除家人吃,还分送给邻里,还要用来喂家畜。在兰州、白银城市地区,腊八粥煮得很讲究,用大米、豆、红枣、白果、莲子、葡萄干、杏干、瓜干、核桃仁、青红丝、白糖、肉丁等煮成。煮熟后先用来敬门神、灶神、土神、财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再分给亲邻,最后一家人享用。甘肃武威地区讲究过“素腊八”,吃大米稠饭、扁豆饭或是稠饭,煮熟后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宁夏人 做腊八饭一般用扁豆、黄豆、红豆、蚕豆、黑豆、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麦面或荞麦面切成菱形柳叶片的“麦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圆蛋的“雀儿头”,出锅之前再入葱花油。这天全家人只吃腊八饭,不吃菜。

青海 的西宁人,虽是汉族人居多,可是腊八不吃粥,而是吃麦仁饭。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一夜文火煮熬,肉、麦交融成乳糜状,清晨揭锅,异香扑鼻,食之可口。

在山东 “孔府食制”中,规定“腊八粥”分两种,一种是用意米仁、桂圆、莲子、百合、栗子、红枣、粳米等熬成的,盛入碗里还要加些“粥果”,主要是雕刻成各种形状的水果,是为点缀。这种粥专供孔府主人及十二府主人食用。另一种是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的,是给孔府里当差们喝的。

河南人 吃腊八饭,是小米、绿豆、豇豆、麦仁、花生、红枣、玉米特等八种原料配合煮成,熟后加些红糖、核桃仁,粥稠味香,喻意来年五谷丰登。

江苏地区 吃腊八粥分甜咸两种,煮法一样。只是咸粥是加青菜和油。苏州人煮腊八粥要放入茨菇、荸荠、胡桃仁、松子仁、芡实、红枣、栗子、木耳、青菜、金针菇等。清代苏州文人李福曾有诗云:“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

浙江人 煮腊八粥一般都用胡桃仁、松子仁、芡实、莲子、红枣、桂圆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食之祈求长命百岁。据说,这种煮粥方法是从南京流传过来的,其中内含若干传说。

四川地大人多.腊八粥做法五花八门,甜咸麻辣,而农村人吃咸味的比较多,主要是用黄豆、花生、肉丁、白萝卜、胡萝卜熬成的。异乡人来此品尝,虽入乡随俗,但很难习惯,现如今城市人吃甜粥的也不少,堪称风味各异。腊八与粥可谓密切相关,而粥喝在腊八,也算是喝出了花样,喝出了水平。

国人如此钟情腊八粥,食俗之外,也确有些科学道理。清代营养学家曹燕山撰《粥谱》,对腊八粥的健身营养功能讲得详尽、清楚,调理营养,易于吸收,是“食疗”佳品,有和胃、补脾、养心、清肺、益肾、利肝、消渴、明目、通便、安神的作用。这些已都被现代医学所证实。对于老年人说来,腊八粥同样也是有益的美食,但也应注意不宜多喝。其实,何止是腊八,平素喝粥,对老年人也是大有稗益的。粥的品种也相当多,可因人而异,按需选择,酌情食用。(福建热线)

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翡翠碧玉腊八蒜

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顾名思义,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其实材料非常简单,就是醋和大蒜瓣儿。做法也是极其简单,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类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的,如同翡翠碧玉。

煮“五豆”

有些地方过腊八煮粥,不称“腊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腊八当天煮,有的在腊月初五就煮了,还要用面捏些“雀儿头”,和米、豆(五种豆子)同煮。据说,腊八人们吃了“雀儿头”,麻雀头痛,来年不危害庄稼。煮的这种“五豆”,除了自食,也赠亲邻。每天吃饭时弄热搭配食用,一直吃到腊月二十三,象征连年有余。

腊八面

我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

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相信来年多结果实。

腊八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还有悼念亡国、寄托哀思的。
农历十二月八日,是中国的腊八节。在中国的农村,这天还有许多农民保留喝“腊八粥”的风俗习惯。(农历十二月又称腊月:因为当时冰天雪地,农民们不能出门耕种,只能在家里做腊肉、腊肠等食物)。

原来“腊八粥”不是普通的粥,它的背后还有一个故事……

从前,有这么一家人,老两口和小两口过着快乐的日子。老两口非常疼爱小两口,什么活也不让小两口做,因为怕他们累坏身体。因此,小两口整天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什么事也不会做。

后来,老两口去世了。小两口因为不会工作,结果坐吃山空,把家里的粮食吃光了,最后连房子也卖了,只剩下了半间烂草棚。冬天来了,小两口连冻带饿,躲在草棚里发抖。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他们实在饿得受不住了,就从草棚的角落扫出一点杂粮来,熬了一点稀粥来充饥。当他们熬好粥正要吃的时候,忽然一阵大风吹来,把草棚吹倒了,小两口就被压死了。

人们知道这件事,为了让孩子们记住这个教训,在腊月初八这一天,用各种杂粮合在一起熬一锅粥,边吃边说这个故事。

8、我国春节的传统习俗

春节的习俗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 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 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 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

热点内容
用称称嫁妆 发布:2020-09-12 19:11:27 浏览:511
五星级婚宴 发布:2020-09-12 17:55:19 浏览:511
婚礼乐队 发布:2020-09-12 20:13:00 浏览:510
太庙婚纱 发布:2020-09-12 18:59:26 浏览:510
北京摄影婚纱 发布:2020-09-12 17:43:09 浏览:509
耍新郎 发布:2020-09-12 20:11:18 浏览:508
王子婚纱摄影 发布:2020-09-12 17:52:22 浏览:508
外景简笔画 发布:2020-09-12 15:57:17 浏览:508
拍外景婚纱照 发布:2020-09-12 17:43:26 浏览:507
我们结婚了2013 发布:2020-09-12 18:42:33 浏览: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