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春节风俗
1、青岛风俗
守年 除夕之夜,合家团聚通宵不眠,称“守年”或“守岁”。如今,青岛市区仍有不少家庭保留除夕彻夜不眠的风俗,但多在下半夜少许睡眠,以便清早出门拜年。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至今,青岛市区除夕晚大多六点至八点全家欢聚一堂吃“团圆饭”,晚八点至午夜零点(也有到次日凌晨一两点的),全家围坐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团圆和春节晚会是过年中最精彩的时刻。 青岛农村守岁要守到大年五更,这时要祭天地、敬祖先、吃饺子、放鞭炮,表示辞旧岁迎新春;有的除夕午夜零点过年,将家谱前的供桌上香烧起来、蜡烛点起来,有的墙上挂着财神,桌上摆点心、糖果,也有的桌上摆着老一辈牌位,烧香祭祖给他们过年。 迎年新、旧岁交替之时迎接新年的到来,叫迎年。由于青岛市民来自四面八方,所以下饺子过年的时间也不一致。晚上八点、十点、午夜、凌晨两点和清晨,都能听到下饺子的鞭炮声。夜零点新年一到、春节文艺晚会撞钟开始,大人领着孩子挑着几串鞭炮,有一百头、二百头、五百头、上千头的,有的还接起来几米长成挂地燃放:啪……啪……啪啪啪……霎时间,千花齐放,万鞭竞响,此起彼伏,声声不断,一浪高过一浪,整个岛成一片火树银花,声声灌耳辞旧岁。 浮山所过春节的习俗是独特的,天下的春节皆为“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而浮山所当地居民过年是“一夜连双岁,三更分二年”。自古至今浮山所明朝军户后裔只摆豆腐、果品等素菜,而不摆鱼和肉等荤菜,有的至今保留着过年不吃肉馅饺子的习惯,只吃白菜豆腐粉条馅饺子,这些习俗已延袭600年了。 拜年旧时代,晚辈过年要给长辈磕头跪拜,平辈互相对揖。正月初一,天刚亮,岛城人大都穿着崭新衣服,女孩擦着胭脂,出门拜年。先从自己家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拜起,叫“家拜”,现在一般只问声“过年好”,长辈接着回应下辈说声:“吃糖,抓瓜子!”或说声“恭喜”来年的好话或祝福,还要给小孩“压岁钱”。再出门给本家中的长者拜年,叫“近拜”。给家族中长辈拜年称“元拜”。有时,还由本族长者率领到外姓家族或互相集体拜年,以加深感情,叫“团拜”。楼上楼下、院里院外、街坊邻居互相拜年叫“邻拜”。同学或好友互相拜年称“友拜”。即墨、崂山和青岛市区多在初三到岳父母家拜年,叫“走丈人家”,又称“丈拜”。 青岛过年单位集体“团拜”,也有开茶话会的,初一上午九十点钟同事们聚在一起互祝新春快乐,然后围坐一起嗑瓜子、掰橘子、喝茶水、吃糖果,有的还致“新春贺辞”。 如今,电话拜年,短信拜年,E— m ail拜年,形式多样。有的初五、初六亲朋好友聚在一起“请客吃饭”,相互畅谈一年的生活和工作,也是一种过年团聚拜年的形式。 送年 旧俗初二送年。《胶南县志》记载:“初二晚上鸡叫送年,再度放鞭炮、吃水饺”。初二天黑,青岛农村点燃蜡烛、香纸、鞭炮,叩拜祖坟,“初二凌晨,再次烧香纸、放鞭炮,送祖先回归”,农村祭祖结束表示大年已过。
2、青岛春节风俗
青岛也分的地区的 像市南区这些市里和郊区就不一样 说和别的地方不同的应该就是中午要做虾仁油菜《有财》;白菜,豆腐,粉丝,猪肉《百财,都有福》;蒜黄鱿鱼《有余》
网上先做菜,边看春节联欢晚会边喝酒:吃完菜,就包饺子,里边要包上硬币,大枣,水果糖:过年吃个甜头,12点整点吃饺子。
第二天拜年去长辈家,长辈要准备好瓜子,糖,水果。必须吃块糖 甜头。
再就是,初二还得送年又要做一桌好菜,初三回娘家...
就是这几天,一直到出正月不能乱说话,尤其是初三之前
楼主,好累....
3、黄岛这地方过年的独特习俗是什么
黄岛区就是以前的胶南市,是青岛市所辖的县级市,2012年由国务院批复,胶南市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合并,组建青岛市新的市辖区----黄岛区。胶南市位于黄海之滨、胶州湾畔、青岛西海岸,是国家最早批准的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海岸线长达156公里。从上学参加工作来到淄博,就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回家享受一下清新的空气,暖暖的亲情……
又是一年春节,给大家分享一下黄岛区的过年习俗。这里过大年除了跟淄博有些不同的项目就是悬挂国旗、买青竹竿、大年夜吃米饭、过年叫“大年五更”、春节流行登山祈福、放生,这里春节张贴的年画、剪纸艺术全国闻名。
4、青岛那边有什么习俗?
守年 除夕之夜,合家团聚通宵不眠,称“守年”或“守岁”。如今,青岛市区仍有不少家庭保留除夕彻夜不眠的风俗,但多在下半夜少许睡眠,以便清早出门拜年。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至今,青岛市区除夕晚大多六点至八点全家欢聚一堂吃“团圆饭”,晚八点至午夜零点(也有到次日凌晨一两点的),全家围坐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团圆和春节晚会是过年中最精彩的时刻。 青岛农村守岁要守到大年五更,这时要祭天地、敬祖先、吃饺子、放鞭炮,表示辞旧岁迎新春;有的除夕午夜零点过年,将家谱前的供桌上香烧起来、蜡烛点起来,有的墙上挂着财神,桌上摆点心、糖果,也有的桌上摆着老一辈牌位,烧香祭祖给他们过年。 迎年新、旧岁交替之时迎接新年的到来,叫迎年。由于青岛市民来自四面八方,所以下饺子过年的时间也不一致。晚上八点、十点、午夜、凌晨两点和清晨,都能听到下饺子的鞭炮声。夜零点新年一到、春节文艺晚会撞钟开始,大人领着孩子挑着几串鞭炮,有一百头、二百头、五百头、上千头的,有的还接起来几米长成挂地燃放:啪……啪……啪啪啪……霎时间,千花齐放,万鞭竞响,此起彼伏,声声不断,一浪高过一浪,整个岛成一片火树银花,声声灌耳辞旧岁。 浮山所过春节的习俗是独特的,天下的春节皆为“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而浮山所当地居民过年是“一夜连双岁,三更分二年”。自古至今浮山所明朝军户后裔只摆豆腐、果品等素菜,而不摆鱼和肉等荤菜,有的至今保留着过年不吃肉馅饺子的习惯,只吃白菜豆腐粉条馅饺子,这些习俗已延袭600年了。 拜年旧时代,晚辈过年要给长辈磕头跪拜,平辈互相对揖。正月初一,天刚亮,岛城人大都穿着崭新衣服,女孩擦着胭脂,出门拜年。先从自己家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拜起,叫“家拜”,现在一般只问声“过年好”,长辈接着回应下辈说声:“吃糖,抓瓜子!”或说声“恭喜”来年的好话或祝福,还要给小孩“压岁钱”。再出门给本家中的长者拜年,叫“近拜”。给家族中长辈拜年称“元拜”。有时,还由本族长者率领到外姓家族或互相集体拜年,以加深感情,叫“团拜”。楼上楼下、院里院外、街坊邻居互相拜年叫“邻拜”。同学或好友互相拜年称“友拜”。即墨、崂山和青岛市区多在初三到岳父母家拜年,叫“走丈人家”,又称“丈拜”。 青岛过年单位集体“团拜”,也有开茶话会的,初一上午九十点钟同事们聚在一起互祝新春快乐,然后围坐一起嗑瓜子、掰橘子、喝茶水、吃糖果,有的还致“新春贺辞”。 如今,电话拜年,短信拜年,E— m ail拜年,形式多样。有的初五、初六亲朋好友聚在一起“请客吃饭”,相互畅谈一年的生活和工作,也是一种过年团聚拜年的形式。 送年 旧俗初二送年。《胶南县志》记载:“初二晚上鸡叫送年,再度放鞭炮、吃水饺”。初二天黑,青岛农村点燃蜡烛、香纸、鞭炮,叩拜祖坟,“初二凌晨,再次烧香纸、放鞭炮,送祖先回归”,农村祭祖结束表示大年已过。
5、青岛过年习俗?!
青岛人的过年习俗青岛人的过年习俗青岛人的过年习俗青岛人的过年习俗
一、小年
农历腊月23是小年,又叫“辞灶”,就是灶王爷上天“汇报”工作的日子,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拉开了过年的序幕。 按照青岛的当地民俗,过了腊月22,出嫁的闺女就不能再进娘家的门,包括外甥在内,所有的外姓人都要各自回家忙年。 一般人家,这时候要在正堂挂上“拄子”,“拄子”分两种,一种叫做“文拄”,供得多是自家先人,是一种纪念先祖的祭奠方式;另一种叫做“武拄”,供财神、供关老爷,求得是新年的吉祥如意招财进宝。挂上“拄子”就得摆上供台,上铺红纸,必须要摆供碗供碟,一般是三碗三碟,碗里有蔬菜、鸡蛋和黄花鱼,在所有的供碗当中,黄花鱼是最重要的一个碗,必须要供于中间,大户人家也有“武供”,供得是猪头、公鸡和黄花鱼;三碟相对要简单一些,糖果、点心和和白面馒头。因为小年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家家户户都会摆上“糖瓜”,让灶王爷上天的时候给自己家说几句好话,求老天爷能够保自家来年的平安。 供台上最重要的要属烛台和香炉,看似简单却很有讲究,烛台距离“拄子”的距离为三寸三,而香炉居中,与两侧的烛台距离是四寸半,这也显出青岛地区老人的心细,三寸三的距离,是一个照明效果最好的距离,也是一个绝对安全距离,既没有火灾的隐患,又能保证照明效果,两侧的四寸半,刚好使香炉的烟被烛火所吃到,过去说的香火,指的就是这。这是必须要讲究的,如果摆供不按照这个要求的话,据说是摆了白摆。
晚上一般的是象征性的吃一顿饺子,先上了供,也是三个碗,灶间,前院和正堂都要设台,都是各摆三个碗,碗里装三个饺子。饺子盛碗里以后,要烧纸,这是给灶王爷路上的“盘缠”,一个摆台要烧三刀纸,总共九刀,所烧得纸里要包上香,是金条的意思,就是向灶王爷行贿,灶王爷见这家很心诚,上了天之后就不会乱说,会极力在老天爷面前说好话,以保佑一家老小平安健康。 穷人家也会在这个时候贴上对联,有些还不上钱的交不上租的农民,就会提前在门上贴好对联,意思是告诉债主,我现在已经过年了,过年就不能提债务的事,这也是一个规矩,一般的债主看到对联之后就不再去逼债,等出了正月之后再说。
二、忙年
腊月24,各家各户开始忙年。忙年的“总指挥”一般是由婆婆来担当。从这一天开始,全体娘们儿就要全力以赴,把所有的碗柜灶具,比如盖甸、锅盖、芊筐、笊篱、笸箩等全部要洗刷凉干,晚上再加夜开始给孩子缝制新衣服,打好榷子准备纳鞋。 腊月25,爷们开始整理院子,给牲口起圈,把庭院打扫干净,各种不用之物归置到位;孩子们也闲不着,要把谷秸抱到院子里拆捆、翻晒,只有浸透了日光的古秸才能做“赶草”铺地;女人开始泡发面引子准备做馒头;做馒头要赶双日子,通常都是腊月26。女人和大一点的女孩子就要动手做馒头;过年的馒头不是随便人就可以做的,寡妇不能做,只能烧火;做的馒头品类比较多,一般先做豆包和“棋溜”,“棋溜”是用地瓜干煮熟了以后掺上面粉蒸出来的;然后还要做枣山、枣饽饽、鱼花、刺猬、盘虫等;馒头出锅以后,还要再用红颜色在中间点个红点,图个吉利。 腊月27,男人去赶年集,买回来茶肴,揭对子、买窗花、选门挂、请福字,临了再去爆竹市买几挂鞭,鞭不一定个头大,但是要响,青岛地区一般都钟爱潍县鞭——潍坊地区生产的一种鞭,个不大,却个个很响很脆,200头一挂,通常都是在年五更六挂或八挂接在一起。还有其它的烟花,像花子令、二起脚等。赶年集一般在上午10点左右结束,回到家里之后,都收拾利索了,就要开始准备杀猪宰羊。习惯上说,腊月27的菜是最好的,吃血肠,喝肉汤,炒一锅杀猪菜。一直忙到黑天。 腊月二十九,扫灰:屋里就要全部扫一遍,这样忙年就基本结束了。
三、年三十(白天) 到了年三十,大人先对孩子说:今天不许说废话,不许大声说话,然后发几个零爆竹到街上去玩。过年应该说是从下午就开始,在外的人都要赶在这个点回家,先拜拄子,再拜父母,开始打糨糊贴对子挂福字。 这挂福字是个讲究的事儿,不能随便乱挂,什么地方该挂什么样的福字,都必须要讲究,否则就是贴了白贴,还不如不贴。福字一般分“到福”,取一个谐音叫做福“到”了;正福,大福字小福字,该贴哪儿的就得贴哪儿,千万不可不懂装懂胡贴乱贴,套句话说,叫把吉利搞得不吉利。 “到福”一般是斗方,一个福字倒过来贴,这不不能搞错了位置,我曾经看过在自家的照壁上贴倒福的,那可真叫青岛人说话——混逡!“到福”的位置必须要坐北向南贴在室内,过去一般都是中堂的位置,意思是福到了屋内,而如果是坐南朝北呢?意思就完全反了;其次,“到福”不可贴于门外,只能在室内而且一家只能贴一个“到福”,切不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到福”,切忌随便乱贴。 斗方正福要坐西面东,讲究的是福如东海。斗方正福也是仅限一个,不可多贴。起他的福字,一般二号福字要挂粮仓和厨房(灶间),出门要挂抬头福,门侧要挂招财福,牲口圈兴旺福,都非常讲究。 对联贴在大门外,什么样的家庭要贴什么样的对联,不能先生家贴幅生意对联,这让人耻笑没有文化。 女人们从下午开始准备年夜饭,剁馅子、醒面,绑“赶草”,准备过年。
四、年三十(夜)
年三十的下午饭一般吃的比较早,通常在4点到5点左右就要吃,不论贫贱,基本上都是猪肉白菜豆腐炖粉条,敞开吃,主食是新馒头、“棋溜”。富裕人家再加上两个菜。菜不是用盘子盛,而是用一个大盆。有点经验的人都不会在这个时候吃饱,因为收拾下去之后,从8点左右就要开始吃年夜饭了。 吃完了下午饭,大人就会撵孩子们去睡觉,准备晚上守岁。大人就开始忙活准备晚上的年饭了。 吃年夜饭前,家里的次子就要开始把已经梳理好的“赶草”铺到地上,从灶间一直到正厅,长子要带着长孙去请神回来过年,带着纸钱和水,到土地庙去烧,要先在地上划一个圈,在正北的位置上留出门,把纸钱放在圈里店着,嘴里还得叫着先人的名字,回家过年。纸钱烧完了,在纸灰上洒上点水,然后就往家走,路上不能说话,要一直把先人的“灵魂”带到“拄子”前,叫做先人到位了。西镇的土地庙在老八院那里,东镇的在今天的延安路上,过去叫天门路。 这一切准备停当,就要准备接年。由次子挑鞭,长子点火,在自家的院子或门前放一挂鞭,然后男爷们就坐在炕上开始喝酒,年过16岁的长孙也在其行列,女人不能上桌,婆婆带着几个媳妇和孩子在灶间开伙。 到11点左右,年夜饭吃完,桌子不能撤,开始下饺子。下饺子的活是由婆婆或者是由婆婆选定的儿媳妇来下锅掌勺,哪个媳妇被婆婆选定为掌勺,哪个媳妇的奖赏肯定就多,所以过去在这个时候,所有的媳妇都会拼命的去巴结婆婆。 第一锅饺子出锅之后,却不能吃。饺子一出锅,还是和小年夜一样,先得摆供台,按照天地神的次序来依次摆放,天井的是供天,灶间供得是地,正堂供得是先人,每台三个碗,每碗三个饺子,每台少9刀纸。与此同时,由长房长孙挑鞭,次子点火,在自家的大门外燃放爆竹。 一挂鞭放完,全家进门,按照大小依次给长辈磕头,然后开始吃饺子。吃饺子的时候不许说话,不许矗筷子,即使自己已经吃完了也不能随便站起来离开。饺子里面一般都包着钱、年糕和枣。按照人口来计算,家里有几个人,就在饺子里包几个钱和年糕、枣。谁吃出了钱,说明新年有财运,年糕是步步高升,枣是甜甜蜜蜜。饺子破了不能说破了,要说“挣了”,反正要拣好听的说。 和前面一样,女人孩子不能上桌,在灶间单独吃。饺子吃完了,女人就要进来把剩下的饺子在架上笼屉倒回到锅里,这叫做“压锅”,同时压锅的,还要有豆腐、鱼花、盘虫。这个时候不能扫地和洗碗。 把桌子收拾完毕以后,家里年龄最长者要去放置“拦门棍”,拦门棍必须要用柳木做成,放到大门的门槛下面,以防穷神饿鬼趁黑进来争夺“财气”。收拾停当,回屋里坐下,上茶加水肴,开始发压岁钱,先由当家人也就是长辈来发,每人一份,不准说少。最后由婆婆来做一年的“总结”,每个媳妇一份,互相不许打听谁多谁少。从这一点来看,在国外看似比较先进的“薪筹奖励制度”,实际上还是借鉴了我们青岛老祖宗的管理方式。 这样就过了年三十。
五、拜年
拜年从正月初一开始。青岛地区最早开始拜年的,是从五更鼓之后,大人孩子就要依次给老人磕头拜年,平辈的要见面作揖,互相问候一声过年好,一示祥和。过去都是大家庭,多有兄弟不睦,婆媳不和,妯娌间隙等等家庭矛盾,但是在拜年的时候,要一律忘记前嫌。 从时间上来说,分春节7天,叫做一鸡,二狗,三猫,四鼠,五马,六羊,七人,八谷,九果,十菜,十一棉花,十二瓜,十三十四收芝麻。就是按照每一天的天气来排,比如初一天气好,意味着今年的鸡长势很好,初二的天气好,为鸭的长势好马灯等,一此类推。 家里拜年之后,小孩子就要睡觉,等第二天早晨出门穿上新衣服,出门去给邻居街坊拜年,大人要守岁,守岁一般要到鸡叫头遍的时候,才能合衣躺一会,老人叫小眠,也是不脱衣服。 从年三十到正月初二送年之前,不能扫地和洗碗,不论这个地上有多脏,都不能扫,以免扫走了材气。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管这一套,一看地上脏了,拿起笤帚就扫,这是不对的。老祖宗留下来的,我们该遵守的就一定要遵守,起码没有坏处。 邻里之间的拜年一般的要在天亮以后,简单地吃过了早饭之后,开始走动邻里街坊,进门之后要先问过年好,商人作揖,互祝恭喜发财,市民道一声平安,这就是早先青岛的拜年,初一先拜得一般都是重要人物,但是不能走亲戚,再近的亲戚也不能走动。这里所讲的亲戚一般的是指姑表姨表亲戚,都不能走动。 初一初二两天是拜年的日子,要集中在这两天里,把自己的朋友同学先生都要拜一遍,从正月初三开始,就要走亲戚了,这叫做走年,又叫走春。
六、走年1
从初三开始就要走年了,初三是闺女回娘家的日子,到现在还在施行。从腊月二十二晚上,闺女就不能再进娘家门,有什么大事也只能让人捎个话回去。为什么不能进娘家门?这就叫做规矩,一切都得按规矩来。 闺女一直要等到正月初三,才能和女婿孩子一起,从新回娘家,这个时候回来的闺女和女婿是家里的客人,不能干活,谁干呢?要那些没结婚的弟弟妹妹们在家里伺候客。 进门以后,闺女和女婿先得吃上六个荷包鸡蛋,过去穷,能拿出鸡蛋来伺候客就是最高的待遇了,青岛有一句当地话说,丈母娘疼女婿,进门抱出个大母鸡,说得就是这个意思。 闺女回家很有说道,要赶在中午之前回家,买的礼品有六斤肉,六斤鱼,六个头面馒头,六盒点心等总共六个六,凑起一个六六大顺。 中午这顿酒是丈人管的,没结婚的弟弟当陪客,这也就是青岛当地“舅子灌姐夫”的说法,在酒桌上,小舅子不管用什么办法,一定要让姐夫(妹夫)喝高兴,当然能把他灌醉了为最好,这就成了故事,谁谁在丈母娘家被小舅子灌醉了,也能当做笑料流传一阵子。 闺女离开家的时候,必须要顶着日头,太阳落山之前就必须要走。
以上摘自“百度文库”,望对你有所帮助。
6、青岛春节风俗是什么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俗称“过年”,是我国民间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全国各地都有许多很有凤趣的习俗和传说,青岛地区也不例外。
农历的腊月三十,各家就把过年的一切准备好了。室内、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窗上贴上窗花,门媚挂上挂笺(过门钱),炕头贴上年画,院门、屋门、粮囤、箱相等处贴上春联和“福”字。一派吉祥欢快的节日气氛。 旧时,各家还要在院里搭“天地棚”,供“天地神”。在甬路上铺谷草,说是为已故祖先来家过年喂马用的,大门口内要挡上木棍,供祖先拴马,现在这些习俗多已废弃。
>接年
莱西称“请神”。即在除夕日落前,由家中男性青少年提着马(纸吊儿)到坟莹或村外,接已故祖先回家过年。焚香烧纸后,口喊:“爷爷、妈妈(奶奶)回家过年了!”然后回家,算是对祖先尽了 孝。接年之后,直到初二夜里便不能扫地了,扫地意味着对祖先不恭,也会扫走财运。现在,有些农村此风俗还在流行。
>守岁
接年后,人们便开始守岁了。
守岁是春节最热闹的时候,屋内灯光通明,一家人欢聚一堂,喝团圆酒,吃年夜饭,男女老少,尽情欢乐。年夜饭中,鱼是不能少的,取“连年有余”之意,但没有鳞的鱼不能上席。驴肉、马肉、兔子肉等所谓“杂乱肉”也不能上席。
年夜饭中饺子是主要的,饺子馅里要放上花生、枣、栗子、硬币、糖果、年糕等,谁吃到这些东西就要说上一句有关的吉庆话,如吃到一块糖则是“有甜头”,吃到一枚硬币便意味着“有钱花”。
守岁时禁忌最多,说话做事都要十分谨慎。“破”、“坏”、“散”、“死”、“赔”、“病”、“输”、“痛”等下吉利字眼都不能出口,不能骂人,不能打骂孩子。饺子破皮了,要说“挣”了,蒜要叫“义和菜”,打碎了器具,要赶快说一声“岁岁(碎碎)平安”或“越打越发”。胶州民间过年,打碎了碗碟,要将碎片扔到井里,路上遇到任何人都不能说话,这样才可以消灾免难。所以民间就有了“大年五更死了个驴,下好也说好”的俗语。 守岁要守到新旧年交接的时刻,也就是俗话说的“大年五更”。这时还要祭天地、敬祖先、吃滑扎(饺子)、放鞭炮,至此,就算是辞别了旧岁,迎来了新春。
近几年,在青岛市区,守岁习俗已淡化,除全家欢聚一起喝团圆酒、吃团圆饭以外,最主要的活动就是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了。
>拜年
辞了旧岁,接着给长辈拜年。先从自己家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拜起,叫“家拜”。再出门给本家中的长者拜年(一般属未出五服者),叫“近拜”。长辈要拿出钱来分给未成年的孩子们,叫“压压腰”,城市习惯叫“压岁钱”。大年初一给家族中长辈拜年,称“元拜”。有时,还由本族长者率领到外姓家拜年或互相集体拜年,以加深感情,叫“团拜”。
>送年
正月初二日落以后(有的在深夜),各家各户相继来到村头或墓地,点燃蜡烛、香纸、鞭炮,向祖圭叩拜,送祖先回茔,表示大年已过,此情现在农村某些地区仍有流行。
>走亲
走亲是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平日走亲叫“出门”,正月走亲叫“出正月门”走亲的顺序各地下尽相同,一般都是初二开始·未结婚的外甥代表父母到外祖父家拜年,因为出嫁的女儿在初二未“送年”前是不能口娘家的。即墨、崂山和青岛市区多在初三到岳父母家拜年,叫做“走丈人家”。初五不能去,说是“拜四不拜五,拜五死丈母”。莱西走亲则是“初一初二看姑姑,初三初四看丈母”,叫做“先看姑,后看舅,丈人丈母在后头”。新女婿到岳父母家特别受款待。农村规矩一般是住若干天,本家亲友轮流请客,叫做喝“轮缸酒”。
走亲时都要带礼物。旧时,农村贫困,走亲的人一般是挎着篓子,里面装上饽饽(馒头)、馃子(油炸的面鱼)。主人收到后要留下一点,再换上几样物品,叫“压着篓”。不能把礼品全留下,留下是表示断亲或绝交,这样,走一个正月的亲,一份礼物也就够了。前些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走亲时多携带点心、罐头;近年来,则多半是名酒和滋补品了。
正月的节令很多,从正月初一到十五,几乎天天都有,如初五“五马日”、初六“人节”、初八“转八日”(谷节)、初十“石王生日”、十一“庄稼生日”等。这些节令都有民俗活动和禁忌,还伴以相应的节日食品。所以胶州、胶南等地就有“正月里节令多,活活喜煞馋者婆”的俗语。
>请狗
正月初一,即墨有“请狗”的习俗。这天早晨,各家把用五谷杂粮做成的各类食品摆在院内供狗食用。“请狗”来源于一个有趣的神话故事。传说原来人间的麦而是从根部长到顶的,人们收的麦子堆成山,就不知道爱惜粮食了。可天上粮仓里的麦子却越来越少,王皇大帝差天神到人间察访。天神化作一个要饭的走州串县,发现到处是霉烂的麦子,一些顽童竟坐在一张大饼上玩耍。天神回禀了玉皇大帝,王皇大帝大怒,吩咐将麦子全部收回,多亏仙狗盗出一粒麦种,才使人间有了饭吃。后来仙狗被贬下凡界变作人间的狗。人们为了感谢狗的恩情,每年大年初一都要请狗吃顿好饭。 >送神节
旧说除夕日接进家门的各路神灵都要在正月初二三更夜被送回各自的神位,于是,胶州一带定正月初三为“送神节”,为众神归位。这一天,各家饭菜都很丰盛,大吃大喝一天,从各户供奉的1200尊神纸像看,众神共1200位,在旧时真不知道如何安排那么多的神灵。
>龙王生日
传说正月初四为龙王生日。龙王是管水的最高神灵,人若冒犯了它,轻则大旱3年,颗粒不收,重则连发洪水,吞噬人们的生命财产。为了不惊动龙王,胶州、胶南等地正月初一到初三禁忌到井里取水,正月初四取第一桶水时要先焚香烧纸,燃放鞭炮,祭奠龙王。如今,许多农村都用上了自来水,人们也不再到井边祭祀了。
>轮七日
民间将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分别称为“小轮七日”、“中轮七日”、“老轮七日”。这几日早起观天象来预测人体健康,如初七早晨晴空无云则可保少儿一年无恙,也叫“收小人”,而十六日主壮年,二十六日主老年。这些并无科学依据的习俗,至今仍在一些老年人头脑中残存,如二十七七日晨阴云密布、狂风大作,便会给他们增加心理负担,于健康不利。
>麦子主日
在山东鲁南等地区,正月初八为谷日,青岛地区的庄稼生日则是正月二十一。人们以这无早晨天气晴阴来预测小麦丰歉,所以有“小麦成与秕,单看正月二十一”的农谚。
>石王生日
正月初十为石王生日,也叫磨王生日。旧时石磨、石碾为每家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具,大户人家有一碾两磨(大磨磨粮食,小磨磨豆腐),小户人家起码也要有一盘大磨。每逢过年,须用红纸写一张“磨王在此”的帖子贴在磨上,叫“封磨”,到正月初十方可开磨。开磨前要在磨盘上祭拜,拜毕还要把婴儿拘到磨顶上,把磨推转,这叫“磨王顶上转一转,活到九十九岁半”。现在磨面机械已代替了石磨,“封磨”、“开磨”等习俗自然就随之消失了。
->立春
立春,俗称“打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通常在正月上旬,有时也在腊月,立春象征着春天已经来临,气温将逐渐升高。但青岛春寒。这时仍是寒冬天气,所以民间就有“打个春别欢喜,还有三十天的冷天气”的说法。立春这天,农民们喜欢到田野上走一走,叫做“迎春”。还兴吃生萝卜,叫“咬春”,说吃个主萝卜可以杀菌防病,可保新的一年身体健康。
立春没有什么禁忌,只有莱西部分乡镇忌讳挑水,说挑水会一年精神不振,爱打瞌睡;也不能掏锅头灰,掏灰会把一年的好运掏跑,莱西打春这天,出嫁的闺女还不能回娘家,即使因故必住娘家的,也要在打春的时辰到外边躲一躲。
7、山东人过春节的习俗
一、蒸壮
临近三十,孔府忙年活动中最热闹的场面"蒸壮"就出现了,"蒸壮"就是为过年蒸各种馒头、饺子、糕饼。
二、大年三十
大年三十整夜包饺子。府内到处燃灯、燃檀香末、铺地毯、院子里搭彩棚、拉彩带。午后去报本堂行礼,晚饭后去祖庙辞岁。
三、济南初二回娘家
济南年初二回娘家必须拿上礼品。按老规矩讲,就是一刀肉(不能少于四五斤)、两条鱼(鲜鲤鱼,每条鱼须在一斤以上,也称"对鱼")、三瓶白酒外加四斤点心(鸡蛋糕、长寿糕、桃酥、百子糕),这几样礼品统称"四色礼"。寓含着一年四季平安、四季发财的美好祝愿。
四、青岛从正月初一开始走亲戚
在青岛,"亲"与"戚"是严格分开的,大年初一这一天是给重要人物和长辈拜年的,但姑表姨表亲戚是不可以在这一天走动的。初二那天给姥姥拜年,初三是女婿给丈母娘拜年,初四是未结婚但已订婚的准媳妇给未来的公婆拜年,初五开始走动姑姨表亲。
走亲戚带礼物,青岛方言叫"打点个篓子",是因为以前走亲戚用的都是用外面刷清油,用细竹条编就的竹篓子。里面放什么没有特别的讲究,家里有什么就随便放什么,一两瓶即墨老酒,两包青食饼干,几个苹果就成了。亲戚家会拿出一两样,再压回去一两样,换一下,不让空着篓子回去。
五、莱芜把除夕夜守岁叫做"熬五更"
通常是老人找老人,青年找青年,妇女找妇女,大家凑酒钱,一边饮酒,一边谈笑,但不能喝醉,有的是一家子喝五更酒。
8、青岛过年的 习俗有哪些
青岛过年从小年开始到送年,经过小年、忙年、办年货、年除日、大年、接年、守年、迎年、拜年、送年。它串起春节一个个符号,串起青岛一段历史,串起青岛民间传统文化习俗。 小年 青岛农村也叫“辞灶”,是腊月二十三。该节旧俗是送“灶君”上天,傍晚在锅灶上方贴“灶马”,以代“灶王”。晚饭时供奉“糖瓜”,据说能粘住灶王爷的嘴,使“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青岛过小年,包饺子、放鞭炮、烧纸之俗尚存。 忙年 一进腊月门到小年前后,多在忙年,主要分为收拾卫生、洗浆晾晒、购置新衣、置办年货、单位分年货。 扫墙灰、擦玻璃、刷房子、煎鱼、炸麻花、蒸枣饽、灌肉肠、炒花生瓜子、洗澡理发、窗户用粉红色纸糊上,家家忙年。岛城“每逢年,必灌肠”习俗尤在。 早期年货,青岛以前过年凭票供应年货,每家每户,半个猪头、五瓶啤酒、五盒前门(香烟)。孩子们最喜欢的年货即 20世纪 70年代前后青岛最流行的几种老式烟花爆竹:滴答纸、二踢脚、刺花子、刚鞭。20世纪 90年代更加讲究烟花爆竹的色彩性、玩具性、美观造型性、多功能性,出现大批新品种,像魔术弹、蹿天猴、坦克车……近年,街头出现大型礼炮焰火。 分发年货,单位分发给职工成箱的新鲜蔬菜和彩盒包装的熟肉等食品。青岛老字号“万香斋”的五香扒鸡、酱猪头肉、五香包肚、熏鱼,驰名岛城,曾为青岛百姓必备的年货。 自选年货,有的人愿到超市、农贸市场、水产品市场、李村大集选购一些年货。 年除日 即大年除夕年三十。青岛农村有的上午糊对联、贴窗花、挂灯笼、炕上贴年画,在正屋挂宗谱,摆好供品,炒花生、煎鱼、煮肉。青岛市区和农村,下午做饺子馅、包饺子,饺子里面包上硬币或红枣。 接年 青岛农村除夕晚 6时,人们习惯带着灯笼、香、烧纸到祖坟焚烧,寓意请先辈故人回家过年,叫“接年”。除夕之夜,青岛市区不少人家在十字路口画个圆圈烧纸,是市内祭祖缅怀老人的传统习俗,有的在圈内放些供品焚烧,为故人“接年”、“过年”。
9、青岛开发区的春节习俗?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