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政的风俗
1、丧葬习俗有什么?
丧葬习俗流有圆坟、烧七、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
1、圆坟
自古中国丧葬习俗有出殡日起三天原坟的习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梁、摆供品、上香、踩院子、烧纸等程式。(骨灰盒在殡仪馆存放的,只摆供品、上香、烧纸)。
2、烧七
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烧一次纸,烧七次,过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为烧七。今天的人们往往将做七改变为四次,即:一七、三七、五七、七七。
按丧事习俗,烧一七、七七、以死者儿子为主,称做:有头,有尾;三七、以死者儿媳为主;五七、以死者女儿为主。(烧五盆纸花)。按丧事习俗,烧七(做七)。
3、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
死者亡故后100天,孝子要上坟烧化冥纸冥钱,或将死者亡灵请回家中祭奠。此亦为小祭,也称“百日”。
周年分头周年、二周年和三周年。头周年、二周年皆为小祭,三周年最为隆重,一般都要过大事,搭设祭棚,请鼓乐手、阴阳班子打醮念经、呈献纸活、花圈等。
(1)平政的风俗扩展资料:
丧葬中,所有人手握牵引灵车绳索的人一起合唱挽歌。汉代田横的门客写的挽歌的歌辞有《薤露》、《蒿里》二章。当时田横自杀,门客哀悼他,就悲哀地唱起来了。歌辞的意思是说人就象薤上的露水,容易晒干灭亡,又以为人死了灵魂回归到泰山南边的蒿里。所以有这两章。
2、四川的民风民俗
四川节日活动主要有:
元旦——龙池冰雪节
春节——自贡恐龙灯会、瓦屋山冰雪节
农历2月15日——成都花会
清明节——都江堰放水会
4月1日——龙泉桃花会
5月份——天彭牡丹会、瓦屋山杜鹃节
6月24日——凉山火把节农历
农历6月10日——黄龙庙会
8月1日——塔公草原赛马会
8月31日—— 合江荔枝节
9月9日——泸州名酒节
10月中旬——米亚罗红叶节
四川历史悠久,地大物博,自古以来就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四川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万年以前。
在四川东部的巫山县( 现属 重庆市),科学家发现了距今202—204万年前的人类头骨化石。在川中的资阳县,出土了着名的“资阳人”头骨化石。
在川东的铜梁县(现属重庆市)、川中的资阳鲤鱼桥、川西平原的成都羊子山以及四川盆地西南的汉源县,发现了大量古人遗留下来的生产工具和兽类遗骨,时代大致在几十万年到一二万年前。这些考古遗存和遗迹,便是四川先民生息劳动的最早的证据。
3、孝义有哪些习俗
孝义习俗:
孝义皮影是中国稀有珍贵的传统民间艺术,已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皮影戏是由演员在幕后操纵各式各样的皮制道具,通过灯光投影到白色幕布上,并配之以乐器,伴之以唱腔、道白等,使观众听到和看到有声有色的各种戏剧故事,给人以形神兼备的美感。因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均是民间艺人通过手工雕刻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为皮影戏,或影戏。孝义皮影戏分为纸窗皮影戏和纱窗皮影戏,并以纸窗皮影为主。纸窗皮影主要以麻纸糊窗作屏幕,凭借悬吊在纸窗后的麻油灯亮影,因此称“灯影儿”、“纸窗子”。由孝义皮影木偶剧团所拍的120集《英雄出少年》的电视系列剧荣获国际影视剧奥斯卡铜奖,名震海内外。
皮腔 皮腔皮腔
孝义皮腔主要以唢呐为伴奏乐器,故亦称“孝义吹腔”。孝义皮腔保留着联曲体混合节拍和强起强落的特点,是中国戏曲古老的声腔之一,对于研究中国戏曲声腔演变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碗碗腔
孝义碗碗腔是孝义民间戏曲艺术,也是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戏剧之一。孝义碗碗腔有两种声腔,即皮腔和碗碗腔。这两种声腔均来自于孝义皮影戏,即纸窗皮影唱皮腔和纱窗皮影唱碗碗腔。
孝义位于山西省腹地偏西,吕梁山脉中段东麓,太原盆地西南隅。地理坐标东经111°21′ -111°56′,北纬36°56′-37°18′。北与汾阳市毗邻,西北与中阳县相依,西与交口县接壤,南与灵石县相连,东南与介休市隔汾河相望。
孝义市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冬寒夏暑,四季分明。全市下辖5个街道、7个镇和5个乡,市境总面积945.8平方千米,总人口46.88万人(2010年)。
孝义市处于太原经济圈节点,与汾阳、介休共同构成太原经济圈次中心。孝义是山西省县域经济的排头兵,是中国百强县(市)、国家园林城市 、国家卫生城市 、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市、全国绿化模范市、山西省文明和谐城市、山西省环保模范城市、山西省历史文化名城、山西省宜居城市、山西省22个扩权强县试点县(市)之一。2012年2月24日,以山西孝义城市名命名的“孝义舰”列装南海舰队。
4、四川民风民俗的作文500
四川民俗作文说到过年,最快乐的就是我们小孩子了,春节我们可以无忧无虑地玩耍,还能穿上新衣服,拿到压岁钱,玩游戏,放爆竹……真是太棒了!不仅如此,随着春姑娘的到来,我们又长大了一岁,来迎接新一年的学习与生活,倾听老师的淳淳教导,把新学期当作一个新的起点,把过去的失败抛到脑后,精神百倍地迎接新的挑战;也不要沉醉于过去的成功,要知道:它们已是历史。
其实春节并不是那一大堆的祝福,民俗才是它真正的迷人之处。就拿我们家的新年来说吧,那可就是一个迷人的传统春节:
一到除夕,这个欢乐的春节就揭开了序幕。大家都穿着崭新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迎接新一年。出门望望,火红的对联,火红的灯笼,火红的爆竹,真是一个火红的中国年!古代,这火红能吓走吃人的年兽;而今日,这火一般的红色,则让大地充满了新的气象!爸爸点燃鞭炮,“啪啪啪”,鞭炮散出的欢乐的声音,让每个人的的心灵都接受到了一次震撼。读读春联,金色的字体格外喜庆。突然,刚刚起床的姐姐欢蹦乱跳地跑来了,向我炫耀她的新衣服,我点了点头,姐姐更高兴了,又跑到所有的亲人身边秀一秀。
其实除夕最有意思的还是夜晚。渐渐地,夜幕降临了,灯笼都亮了,大家忙活着,来准备今天的大餐--年夜饭。什么花生米,丸子,鸡块,好菜好肉摆了满满一桌子,真丰盛啊!把我们姐俩都谗得流出口水了!真是人多力量大,年夜饭不一会儿就准备好了,大家围坐在饭桌旁,品尝着美味佳肴,姐姐手拿筷子,不停地往嘴里塞,什么菜他都吃了个够,还不时举起杯子,喝着饮料,直到牙酸了,才停手,真是个贪吃的姐姐。大人们则举起酒杯,互致新年祝福。饭桌上充满了欢声笑语,浓浓暖意也充满了大家的心间。
5、生男孩祠堂挂灯风俗
生男孩祠堂挂灯风俗
生男孩祠堂挂灯风俗,其实在不同的地区是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的,有的风俗习惯已经存在几千年的历史,也是一种传统的文化传承,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说法,以下了解生男孩祠堂挂灯风俗。
生男孩祠堂挂灯风俗1挂灯,是指年前(离春节前40天)生有男丁的人家,在正月里要宴请款待恭贺的亲朋好友,俗称“挂灯酒”。史料记载:“正月灯节,是添丁者挂灯于祠,以酒脯祀其先。曰:开灯、亦曰挂灯。”
在两广地区历来有喝“挂灯酒”的习俗,而在老家,初十挂灯则是是一个比较隆重的节日。这一天,上年生有男孩的人家要到社头、祠堂、庙宇挂灯。灯原来是那种加煤油的火水灯,后来换成用彩纸扎的花灯,主要是挂在社头、祠堂。不能熄灭,要一直挂到正月十六才烧掉,叫完灯。挂灯那天,主人会张灯结彩大摆酒席宴请亲戚朋友,所以叫吃挂灯酒。
客家风俗“上灯”,你知道多少?
客家文化博大精深,璀璨夺目。有一种鲜为人知的客家民俗——“上灯”。客家上灯习俗流传的族群、区域很广,它以“添丁”为中心,以“灯”的形式而展开的祭祖、慰祖活动。又称“赏灯”“升灯”。
“上灯”的由来
在客家,“灯”是方言“丁”的谐音,又是光明、希望、灯火燎原、生生不息的象征。客家人从中原祖地一路披荆斩棘,最后落户在现闽粤赣三地交汇地区,其独特的生活经历,使客家人形成了族群团结,共同御敌的生存需要,由此产生的客家人尊祖念恩的传统,借“灯”庆祝“添丁”。
"上灯“即添丁
在客家宗族社会,凡是男孩都要举行“上灯”仪式,一生只有一次。“上灯”者年龄不分大小,刚诞下不久的男孩叫“升新丁”,年龄比较大的,因多种原因没有举行此种仪式的.叫“升老丁”。因此,“上灯”实是各姓各族为当年新添男孩而举行的庆祝活动。
"上灯”的时间
每年,凡本姓本族有“添丁”(即生有男孩)者,必须在祖祠上厅挂上一盏新灯笼(谐“新丁”)。“上灯”的日期最早为正月初九,最迟为正月十九,但多为正月十五前后一两天。“上灯”意为向祖宗汇报,某家添了新丁。
"上灯"的形式
“上灯”时要办“三牲”,酒果敬祖公及天地神明,讲究的还办“上灯酒”请亲友团聚、祝贺。此俗在客家聚集地区,其礼节更繁,而且有所演变,他们在“上灯”后,中间还要“暖灯”(是“上灯”过程中的一项活动,不能说是“暖灯节”)。最后才“敬祖谢天地”,非常隆重热烈,有“一家添丁,全村庆贺”之气氛。
“上灯”习俗的改变
生了儿子的客家人在来年的元宵节这天就要在自家祠堂里上灯,即挂上一盏精美的灯笼,然后请村里有尊严的老人,抱一下男孩,并把他的名字正式写进族谱里,男孩就正式成为了这个家族的一员,之后摆下酒席,宴请全村的男丁前来喝酒。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现在很多生女儿的也闹灯,女儿也进入族谱。
客家上灯习俗历史悠久,有的几百年,有的上千年,这种习俗现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深刻地体现了客家人的优秀文化继承意识
生男孩祠堂挂灯风俗2为什么生男孩要挂灯
挂灯,是北流一个传统的盛大节日,每当正月初十来临,街上挂满花灯,任人采购。一般上灯人家要买回两到三盏灯,上灯的人家要买2到3盏灯,在初十日零时,将五彩纸扎的花灯一盏点在社主公处,一盏点在祠堂里,一盏点在家里的正屋厅堂。
按风俗,凡在上一年出生的新生儿如是男孩,男孩家中会在次年的农历正月初十日,悬灯庆祝,俗谓“挂灯”。
因此每到正月初十这天家人会为其大摆上灯宴,欢饮挂灯酒。如果是到正月初十这天还没满月的小男孩,就要等到明年的正月初十再挂灯,这叫挂老灯。这个挂灯酒就等同于其他地方的满月酒,但它的特色在同一年里不管是哪月哪天出生的男孩儿都要等到正月初十这一天挂灯。
灯在岭南民间有“光明”和“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而“灯”与“丁”谐音相同或相近,代表生男孩。在我们北流下里,城乡习俗都把正月初十称为“头灯”日,正月十六日称“完灯”日。“初十日,凡生子家买纸挂灯祖祠神庙以为庆。古时有上元节盗富家灯盏,置床下令人有子。
而这个时候,全市的大小饭店,全都爆满。有的在一个月前就订了酒桌,少则十几桌,多则上百桌。有的酒店摆四轮,上午9点开桌,12点一轮,下午3点又开桌,6点又一轮。谁都有三姑六婆,七叔八舅,添丁了,挂灯了,可喜可贺,封红包,喝喜酒。城里人到各家饭店,农村人走村串户,热闹非凡,有人说这是北流下里人的“饮日”(喝酒日)。
北流上下里及中里的区分
上里:包括平政、六靖、白马、大伦、清湾、石窝、扶新和沙垌这八个镇;
下里:与上里相对,是北流北部10镇的狭义统称。包括北流市区,及其新荣、民安、民乐、山围、西埌、新圩、大里、北流、塘岸、清水口等;
中里:包括隆盛、大坡外、六麻、新丰这4个镇。
喝挂灯酒,除了承载传统,还能和久未重逢的亲友聊天,热热闹闹,甚至年轻一辈也能讨讨利是,也是未尝不是一种乐趣!
挂灯节,我们看到了欢乐,也看到了传统民俗的传承,但是,在这背后,还有这一帮人的辛勤付出,他们任劳任怨,起早贪黑地做花灯,如此忙碌,为的是不耽误了人家点灯的吉日。
这花灯看似简单,可制作过程却繁琐不已。花灯以竹子扎成骨架,外面裱上喜庆人物或吉祥如意的花纸、华盖。别小瞧了这样一盏花灯,从破竹篾、扎灯骨到贴花纸,全部手工制作,整个制作过程大大小小需要上百道工序才能完成:砍竹、锯竹、破篾、去青、消毒、标刻度、晾竹、剪纸、雕花、填色……
制过过程有诸多讲究:如选竹需找有头有尾、竹节长、硬度适中、无虫害的竹子;破竹篾要去竹青以防滑,消毒以防虫;扎灯骨前要先设计好灯的形状、大小;灯骨要扎紧、节奏要紧凑、尺寸准确;糊裱要时由内而外,由上而下,层层递进等。
很多人因为做手工太麻烦、辛苦或者其他原因,而选择退出这个行业,所以现在做花灯的越来越少了。因而,现在的每一个花灯,都是难得可贵的。
生男孩祠堂挂灯风俗3最详细的挂灯流程
一、挂灯时间
正月十三日至十七日(一说为正月初八至十五日),在这几天内,不同的祠堂挂灯时间也不一致,一般按照先大房再小房的顺序进行。
二、地点
黄埔各村各族祠堂内。
三、挂灯仪式
一般挂灯仪式有挂灯,分猪肉,饮灯酒,赏灯,投标灯裙、灯春和在祠堂前燃放烟花炮竹等。
例如,1949年前,黄埔的萝岗洞钟姓共有八房,分为三组,长房、二房为一组,大房、三房、四房为一组,五房、六房、七房为一组,一组主持一届,一届为三年。
每年挂灯由当组选出有名望者出任理事主持全局。理事由族中长老选出,要求有能力且正直不贪,每年挂灯收支账目要贴在祠堂外供族人监督。
1、买灯
由值事购买,当时的黄埔街上有专门的店铺扎这种灯(现已无此艺),为竹扎纸糊八角大花灯,悬挂于大堂中。其制作材料主要是竹篾,即篾白(将竹子去皮以后削成片)、鸡皮纸。
制作形制:大灯的形状为八角形,代表八卦,取阴阳和谐、人丁兴旺之意。其直径约1米,高约1、2米;大灯内有灯春,形状与大灯同,直径约10厘米;也有的灯春是榄核形的,半径约10厘米,长20厘米。灯春内有油烛或洋烛,用灯芯点着;大灯下有灯裙,长约50厘米。灯饰多样:大灯、灯春、灯裙上都有八仙贺寿、双喜临门、五子登科、百子千孙等彩绘,取吉祥如意之意。
2、斟茶、挂灯
当地风俗,如果当年有男丁出生,当年挂灯期间要到祠堂斟茶、挂灯。灯要挂在祠堂大花灯旁边,叫灯头。
正月十三叫灯头日,是日族人到祖祠斟茶、拜神、祈求生子。斟茶的供品一般有团仔(用糯米做的一种中空的小点心,一般在十二月就做好)、糖环、炒米饼、桔子、茶(三杯)、酒(三杯),以及元宝、香烛等。正月十五中午,族中长老边拜祖先边挂灯。拜祖先的祭品有三牲(鸡、烧猪、鱼),同时在祠堂门口燃放鞭炮。
3、入族谱
斟茶、挂灯完毕后由理事代表太公封利是,从这天起祖先承认其名分,登记入族谱,今后享受族中男子的同等权利(包括清明扫墓、太公分猪肉、饮灯酒等)。太公分猪肉一般是四个男丁分一盆猪肉,约两斤白肉,60 岁以上老人分两份,70岁以上老人分三份,80岁以上老人分一盆。
4、饮灯酒
在分过猪肉后进行。全祠堂男丁共饮灯酒,饮灯酒时八人为一桌,以烧肉、蚬肉、茨菇、韭菜等普通菜肴为主。部分村庄还在晚间燃放烟花。宴后分生鸭蛋,表示“诞生”的好意头。
5、赏灯
6、投标灯裙和灯春
在入族谱、吃罢灯酒之后进行。太公祠堂的正梁中间挂的八角大灯,其灯裙和灯春都可以竞标。太公祠堂正厅两旁挂小灯,多少视当年“挂灯”数量而定。有钱人家为求多生子,往往多出贵价投标;以花炮竞标,出数目最多者为得中。得中者明年挂灯日如数交出,添丁者双倍。
7、竞投饭菜
即将做灯酒之后多余的菜(未使用)分类,然后投标;竞投也用鞭炮,第二年再给出投标时承诺的鞭炮数量。
8、放灯
投标得中之后,青年们将上一年度所投得的炮仗在祠门外尽情燃放“挂灯”,从十几串到上百串不等。
6、六靖镇的文化风俗
<
7、生男孩祠堂挂灯的风俗
生男孩祠堂挂灯的风俗
生男孩祠堂挂灯的风俗,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地方有不同的习俗,每当逢年过节的时候,各地都会举办各种仪式来庆祝,这其中就有许多风俗值得大家去了解,接下来就一起来了解一下生男孩祠堂挂灯的风俗。
生男孩祠堂挂灯的风俗1挂灯,是北流一个传统的盛大节日,每当正月初十来临,街上挂满花灯,任人采购。一般上灯人家要买回两到三盏灯,上灯的人家要买2到3盏灯,在初十日零时,将五彩纸扎的花灯一盏点在社主公处,一盏点在祠堂里,一盏点在家里的正屋厅堂。
按风俗,凡在上一年出生的新生儿如是男孩,男孩家中会在次年的农历正月初十日,悬灯庆祝,俗谓“挂灯”。
因此每到正月初十这天家人会为其大摆上灯宴,欢饮挂灯酒。如果是到正月初十这天还没满月的小男孩,就要等到明年的正月初十再挂灯,这叫挂老灯。这个挂灯酒就等同于其他地方的满月酒,但它的特色在同一年里不管是哪月哪天出生的男孩儿都要等到正月初十这一天挂灯。
灯在岭南民间有“光明”和“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而“灯”与“丁”谐音相同或相近,代表生男孩。在我们北流下里,城乡习俗都把正月初十称为“头灯”日,正月十六日称“完灯”日。“初十日,凡生子家买纸挂灯祖祠神庙以为庆。古时有上元节盗富家灯盏,置床下令人有子。
而这个时候,全市的大小饭店,全都爆满。有的在一个月前就订了酒桌,少则十几桌,多则上百桌。有的酒店摆四轮,上午9点开桌,12点一轮,下午3点又开桌,6点又一轮。谁都有三姑六婆,七叔八舅,添丁了,挂灯了,可喜可贺,封红包,喝喜酒。城里人到各家饭店,农村人走村串户,热闹非凡,有人说这是北流下里人的“饮日”(喝酒日)。
北流上下里及中里的区分
上里:包括平政、六靖、白马、大伦、清湾、石窝、扶新和沙垌这八个镇;
下里:与上里相对,是北流北部10镇的狭义统称。包括北流市区,及其新荣、民安、民乐、山围、西埌、新圩、大里、北流、塘岸、清水口等;
中里:包括隆盛、大坡外、六麻、新丰这4个镇。
喝挂灯酒,除了承载传统,还能和久未重逢的亲友聊天,热热闹闹,甚至年轻一辈也能讨讨利是,也是未尝不是一种乐趣!
挂灯节,我们看到了欢乐,也看到了传统民俗的传承,但是,在这背后,还有这一帮人的辛勤付出,他们任劳任怨,起早贪黑地做花灯,如此忙碌,为的是不耽误了人家点灯的吉日。
这花灯看似简单,可制作过程却繁琐不已。花灯以竹子扎成骨架,外面裱上喜庆人物或吉祥如意的花纸、华盖。别小瞧了这样一盏花灯,从破竹篾、扎灯骨到贴花纸,全部手工制作,整个制作过程大大小小需要上百道工序才能完成:砍竹、锯竹、破篾、去青、消毒、标刻度、晾竹、剪纸、雕花、填色……
制过过程有诸多讲究:如选竹需找有头有尾、竹节长、硬度适中、无虫害的竹子;破竹篾要去竹青以防滑,消毒以防虫;扎灯骨前要先设计好灯的形状、大小;灯骨要扎紧、节奏要紧凑、尺寸准确;糊裱要时由内而外,由上而下,层层递进等。
很多人因为做手工太麻烦、辛苦或者其他原因,而选择退出这个行业,所以现在做花灯的越来越少了。因而,现在的每一个花灯,都是难得可贵的。
生男孩祠堂挂灯的风俗2正 月 灯 节
灯节是元宵节的别称,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朝,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
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加丰富。
明初,南戏已在广东潮州上演,如明本潮州戏文便有五种,挂灯也比较活跃。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
清代广东灯节也非常热闹,光绪时史澄《光绪广州府志》载有“正灯二戏”的说法。广东文献中,灯节具有祈福求子内涵的记载,见于李调元的《粤东笔记》:
广州灯夕,仕女多向东行祈子,以百宝灯供神,夜则祈灯取采头,凡三筹皆胜者为神许,许则持灯而返。逾岁酬灯,生子者,盛为酒馔,庆社庙,谓之‘灯头’,群称其祖父曰‘灯公’。”
光绪时史澄《光绪广州府志》卷十五载:
凡元宵张灯作乐,先年生男者必以是晚庆灯;七月十四及冬至有事祠祀,必以宰鸭为敬。
黄埔等广州地区,添丁除了要挂灯外,还要准备鸡鸭等祭品祭祀。
添 丁 挂 灯
黄埔的添丁挂灯明显带有祈福求子的寓意,与广州灯节一脉相承。
挂灯习俗仪式包括做灯(买灯)、斟茶、挂灯、入族谱、饮灯酒、赏灯、投标灯裙和灯春、竞投饭菜、化灯等流程。其间,还有锣鼓、舞龙狮、祭祖、饮灯酒等大众喜闻乐见的精彩活动。
所挂的花灯都是特制的,灯架用竹篾扎架,彩纸作面。这一盏包含着喜庆与祝愿的花灯,集扎作、编织、民间绘画、剪纸、书法、诗词于一体,堪称艺术。制作者均为本地巧手,因此做出来的花灯人情味十足。
共 饮 灯 酒
黄埔挂灯一年一次,正月初八至十五日(也有说是正月十三日至十七日),黄埔各族祠堂内,一派热闹的景象。
按照黄埔风俗,如果当年有男丁出生,当年庆灯期间要到祠堂斟茶、挂灯。斟茶、挂灯完毕后由族中理事代表太公封利是,从该天起祖先承认新生儿的名分,登记入族谱,享受族中男子的同等权利。
在分过猪肉后,全祠堂男丁共饮灯酒,甚至还在晚间燃放烟花,赏灯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挂灯,昭示人丁兴旺,灯因此具有了“丁”的内涵,“挂灯”就表示添丁的意思。挂灯活动因而有着特殊的寓意——祈福求子,人兴财旺。
祈福求子是中国民间一个永恒的话题,添丁挂灯反映了黄埔乡民朴实的愿望,更是民间永恒的追求。
黄埔地区在灯节中挂灯、祈福、求子,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也是民间众多祈福求子活动中的一个生动的例子,一个韵味十足的时代缩影。
生男孩祠堂挂灯的风俗3一、挂灯时间
正月十三日至十七日(一说为正月初八至十五日),在这几天内,不同的祠堂挂灯时间也不一致,一般按照先大房再小房的顺序进行。
二、地点
黄埔各村各族祠堂内。
三、挂灯仪式
一般挂灯仪式有挂灯,分猪肉,饮灯酒,赏灯,投标灯裙、灯春和在祠堂前燃放烟花炮竹等。
例如,1949年前,黄埔的萝岗洞钟姓共有八房,分为三组,长房、二房为一组,大房、三房、四房为一组,五房、六房、七房为一组,一组主持一届,一届为三年。
每年挂灯由当组选出有名望者出任理事主持全局。理事由族中长老选出,要求有能力且正直不贪,每年挂灯收支账目要贴在祠堂外供族人监督。
1.买灯
由值事购买,当时的黄埔街上有专门的店铺扎这种灯(现已无此艺),为竹扎纸糊八角大花灯,悬挂于大堂中。其制作材料主要是竹篾,即篾白(将竹子去皮以后削成片)、鸡皮纸。
制作形制:大灯的形状为八角形,代表八卦,取阴阳和谐、人丁兴旺之意。其直径约1米,高约1.2米;大灯内有灯春,形状与大灯同,直径约10厘米;也有的灯春是榄核形的,半径约10厘米,长20厘米。灯春内有油烛或洋烛,用灯芯点着;大灯下有灯裙,长约50厘米。灯饰多样:大灯、灯春、灯裙上都有八仙贺寿、双喜临门、五子登科、百子千孙等彩绘,取吉祥如意之意。
2.斟茶、挂灯
当地风俗,如果当年有男丁出生,当年挂灯期间要到祠堂斟茶、挂灯。灯要挂在祠堂大花灯旁边,叫灯头。
正月十三叫灯头日,是日族人到祖祠斟茶、拜神、祈求生子。斟茶的供品一般有团仔(用糯米做的一种中空的小点心,一般在十二月就做好)、糖环、炒米饼、桔子、茶(三杯)、酒(三杯),以及元宝、香烛等。正月十五中午,族中长老边拜祖先边挂灯。拜祖先的祭品有三牲(鸡、烧猪、鱼),同时在祠堂门口燃放鞭炮。
3.入族谱
斟茶、挂灯完毕后由理事代表太公封利是,从这天起祖先承认其名分,登记入族谱,今后享受族中男子的同等权利(包括清明扫墓、太公分猪肉、饮灯酒等)。太公分猪肉一般是四个男丁分一盆猪肉,约两斤白肉,60 岁以上老人分两份,70岁以上老人分三份,80岁以上老人分一盆。
4.饮灯酒
在分过猪肉后进行。全祠堂男丁共饮灯酒,饮灯酒时八人为一桌,以烧肉、蚬肉、茨菇、韭菜等普通菜肴为主。部分村庄还在晚间燃放烟花。宴后分生鸭蛋,表示“诞生”的好意头。
5.赏灯
6.投标灯裙和灯春
在入族谱、吃罢灯酒之后进行。太公祠堂的正梁中间挂的八角大灯,其灯裙和灯春都可以竞标。太公祠堂正厅两旁挂小灯,多少视当年“挂灯”数量而定。有钱人家为求多生子,往往多出贵价投标;以花炮竞标,出数目最多者为得中。得中者明年挂灯日如数交出,添丁者双倍。
7.竞投饭菜
即将做灯酒之后多余的菜(未使用)分类,然后投标;竞投也用鞭炮,第二年再给出投标时承诺的鞭炮数量。
8.放灯
投标得中之后,青年们将上一年度所投得的炮仗在祠门外尽情燃放“挂灯”,从十几串到上百串不等。
8、四川绵阳过年风俗习惯到底是什么
2009-03-14 10:12如果你是汉族。而不是什么少数民族。那就跟我所过的差不多吧应该。
首先是氛围,描写氛围多写写细处,比如你感觉到离春节的那一天越来越近,而你身边也越来越多的感到的改变。比如街上的灯都渲染成红色的灯笼,人们之间的对话,也多多少少带着祝来年发财这样的祝福。同时细处着写还可写写你自己身边的具体事情,比如你妈装了许多香肠或者晒了许多腊肉野味,准备用以在将来不久的春节款待亲戚朋友,这些都可以描写进来。
其次除了氛围以外,就是活动。其实绵阳的春节含义有一层意义,并不被现在许多年轻人记住的,那就是有一层尊敬长者的含义。所以你可以写写你与你的同学朋友在春节左右的某一天去了敬老院,或者老年大学看了某某刘奶奶。这种描写也是一种绵阳的风俗习惯。
再次就是描写绵阳春节的一种特色,年三十夜晚上人山人海的平政寺烧香。你可以写你在无意中遇到了许多年没见的小学同时,这样的描写也在侧处烘托出了春节的重逢团聚意义。
再次就是你们一家人的团圆饭,特色菜都可以描写出来。你家的老人们所表现出来的快乐等等。你的世界各地打工或者当老板的亲人们都在这一时间坐在一起,大家一起畅饮谈吐。
然后还可以穿插一些特殊事件的感情描述,比如在灾后地震所面对的困难时,春节一样具有意义和特色,一样精彩。
绵阳的风俗差不多就如上。
参考资料:我是土生土长的绵阳人。
9、亲人去世,一七,三七,五七,七七,一百天分别代表什么
照古代的丧俗,灵柩最少要停三天以上。据说是希望死者还能复生。三天还不能复活,希望就彻底破灭了。实际上停柩的时间长,是由于当时丧礼繁缛复杂,尤其是天子诸侯,需要浩大的陵墓和大量随葬品,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近代以后,灵柩一般都在“终七”以后入葬。按传统的说法,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事实上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佛教认为,除罪大恶极的立即下地狱,善功极多的人立即升天,灵魂一般并不能够马上转生。没有转生的亡灵不是鬼,是在死后至转生过程中的一种身体,等待转生机缘的成熟。所以,人死之后七个七期中,孝属或亲友如果能请僧人来为他做些佛事,亡者即可因此而投生到更好的去处。所以,佛教主张超度亡灵最好是在七七期中。如果过了七七期之后,亡灵托生的类别已成定案,再做佛事,就只能增加他的福分,却不能改变他已托生的类别了。如果一个人,生前作恶很多,注定来生要托生畜类,当他死后的七七期中,如果有孝属亲友为他大做佛事,使他听到出家人诵经,当下忏悔,立意向善,他就可以免去做畜牲,而重生为人了。而道家也认为超度度亡灵最好是在他“七魄”没有散尽之前。
“做七”期间的具体礼仪繁多,各地有各地的做法。有些地方,旧丧俗中的第五个七天,必须由外嫁女回来,这一天的费用完全由外嫁女负担,如果死者没有外嫁女,就由外嫁的侄女或侄孙女来做。人死后的第一个七天、第三个七天和第七个七天,叫做“大七”。在这一天祭奠中有“走七”的习俗,就是说在这一天的祭奠中,外嫁女儿和媳妇们,每人各自提一只灯笼,在规定的仪式中飞也似地赛跑,争取第一个跑回家,俗称“争英雄”,认为这样死者灵魂能庇佑降福。因为人们认为人虽然死了,但灵魂仍然和活人一样有情感。
穿孝——老人死后,儿孙为表示哀悼’,直系子孙、媳妇,要每人做一孝衫、孝鞋、孝帽、直穿至谢孝日。葬后三日为“祭坟”,七日为“小期”,二十一天为“三期”(也称“三七”),三十五天为“五期”,四十九天为“断七”。百日、亡人生日,孝男孝女上坟祭奠。期年为周年。三年过了才换下孝衣。所谓守孝三年,至此了结。
10、四川的风俗习惯是什么啊?急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热闹的传统节日,俗称“新年”。年节从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广大城乡年节前就开始备办年货,杀猪、羊、兔等,制腊肉、购食品、逢新衣,过年时大家穿好衣服、挂年画、贴春联,年三十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家拜年,祭祖等活动。
元宵灯会:最初只在正月十五日举办一夜,以后时间越长,规模越大。成都一般在西门文化公园(青羊宫)举办,场面非常热闹,展出的灯具少则数千,多则上万。过去灯内点蜡烛,现在用电,太阳灯、碘钨灯以及激光,微波传输,光电转化,使灯更加奇幻多姿,五彩缤纷。还配有文艺节目,与吃食等。因时间长,观众多达七、八十万人次。
清明节:在一年的二月中旬,公历的4月5日前后,主要是郊游踏青、野炊;有的是祭祖上坟扫墓等活动。这一习俗活动也是城乡较普遍的活动。
端午节:端午节,又名端阳节,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说是公无前278年的那一天,楚国大夫屈原为国劝主,顷襄王不听,反听谗言,被放逐,屈原在这一天投汨罗江而死,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辞人,将糯米团、雄黄酒投入江中,免被鱼吞尸体,以后成俗。吃粽子,雄黄酒、划龙船等活动。现在乐山市利用其地理环境及旅游资源,将龙舟活动扩展为对外经贸洽谈、文化、体育和旅游活动的国际龙舟会,也是热闹非凡。
中秋团圆节:农历的八月十五日,主要是祭、拜、赏月,吃月饼等,中国人特别重视家人团聚,这一天把家人或亲属邀聚一起吃饼、赏月。分散在外地的亲人不能团聚的也长话联络祝家人平安。
重阳登高节:农历的九月初九为重阳节,约友登高,或游园、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等活动。
彝族火把节:火把节是四川凉山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六月廿四日,家家饮酒、吃坨坨肉、并杀牲以祭祖先。人们穿新衣,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男人们参加斗牛、羊、鸡、赛马、摔跤;妇女则唱歌,吹口弦,弹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后游转;第三天晚上成群结队地举着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后又集中到一处点燃篝火,打着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结束。
康定转山会:每年四月初八这一天,人们从四面八方云集康定,在山顶草坪上,帐篷绵延,人山人海,白天赛马,摔跤等民族体育活动。入夜,燃起篝火,席地饮酒,载歌载舞,通宵达旦。
黄龙庙会:每年农历六月十六日,方圆数百里的藏、羌、回、汉各族人民集会黄龙寺,在寺前空地上帐篷连营,炉火如星,各部酋长率众排列大围,环跳互唱,应声山谷。
川剧:是流行四川地区的一种地方戏剧,是戏曲中较为古老的剧种之一。由于它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我国戏剧舞台上占有一定位置,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四川茶文化 四川人利用茶叶的历史,有文献可查的,已有三千多年。饮茶对人体有益无害。因茶叶中含有30多种芳香物质,可以溶解脂肪,使胆固醇含量下降。 而四川茶馆之多堪称中国之最。城乡处处有茶馆,形成人们都喜爱喝茶的一大地方特色。茶馆除了体闲之外还是社会社交的一重要场合。了解行情,洽谈生意,有些茶馆增设娱乐文艺节目,打围鼓、唱清音、打金钱板等曲艺节目,看板、录像节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