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嫁妆衣服
1、西方人眼中的明代婚姻,是什么样的?
明代万历年间,一群深眼鹰鼻的异邦来客,却口中说着汉语,身上穿着普通儒士的衣服,来到了古老的中国。他们是谁呢?
这批外来人就是从欧洲来到中国传播基督教教义的耶稣会士,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意大利籍神父利玛窦了。在他来中国之前,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很少,也没有取得什么成效。而利玛窦到中国后,便改变了传教策略,积极学习中国语言,适应中国的传统习俗,深人民间,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民风民情,改穿中国僧人的服装,并向地方官馈赠西洋器物,以获取地方官员的承认和支持。
在这样灵活而适应中国国情的传教策略下,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一批西方传教士开始得到地方官员的认可,逐步取得了在各地居住以及传教的权力。他们最初是在广东肇庆地区传教,后来又逐渐北上至南昌、南京,建立教堂传教。到万历二十九年(1601),利玛窦来到北京向明神宗进贡方物,神宗钦赐利玛窦官职,并赐第于顺承门外,从此利玛窦长期留居北京,直至万历三十八年(1610)病死。在利玛窦之后,又陆续有一批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中的不少人在中国生活了数十年时间,又游历了中国从南至北的许多城市乡村。他们带着西方人充满好奇的陌生眼光观察着中国的社会,当然对明代人的婚姻与家庭也相当关注,留下了很多饶有趣味的记载。作为“身居此山中”的中国人,不妨来看看“洋人”们带有异域风情和“他者”视角的考察吧。
葡萄牙籍的传教士曾德昭(原名谢务禄)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到达中国南京,他将游历中国数十年间的见闻记录下来,撰写了一部《大中国志》,其中讲到了晚明时期婚姻制度的许多特点,比如讲到中国人“同姓不得婚配”,这是明代婚姻法中明文规定的;又说缔结婚姻的双方一般要“遵奉门当户对”的原则,这也是中国古代传统婚姻的一般原则。当然,晚明时婚姻论财的风气日盛,已经逐渐打破了婚姻只论门第的传统。
关于婚姻缔结需要“父母之命”,传教士们说:“在中国人的婚姻中,子女的好恶是不加考虑的。为儿子娶妻,是父亲或最亲近长辈之事。同样,为少女作主的,也是她的父亲或亲属。”关于“媒灼之言”,他们这样记道:缔结婚姻的男女双方“没有一个在中间牵线搭桥的人是绝对结不成亲的。因此,他们无论是男方还是女方,都要选择一称心合格的人来做媒人”。当时欧洲经过文艺复兴之后,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婚姻也提倡“理想的爱情”,自由恋爱也开始流行起来,所以当传教士们进人中国后,见到“父母之命”和“媒灼之言”仍主宰着男女的嫁娶,难免感到诧异。
明代婚姻有夫家下聘礼、妻家备嫁妆的习俗,西方传教士对此也注意到了,但是却在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之进行了错误的理解。比如利玛窦就把夫家下聘礼这种婚俗理解成了实卖婚姻,用钱买妻子。他向欧洲人报道明代人娶妻时说,中国的穷人都是用钱买妻子,而且可以多次购买。这样的理解就被另一个传教士曾德昭加以了修正,他说:“下层人习惯的做法,不像有些人所说直接拿钱去买妻,而是丈夫把一笔钱给女方之父,用以购买衣物、首饰,把她打扮起来。”他认为这笔聘金数量相当可观,女方的家长会尽量将这笔钱节省下来,留作自己以后用。
不过,他也认可关于中国人买妻的说法是有某种根据的,“因为直到今天他们许给女方之父若干钱,如果有时不给,女方父母就不嫁女”。这些描述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明晚期婚姻中重聘财的风气。关于女方家的嫁妆,曾德昭也做了详细的记录,他说,按照中国明代的风俗习惯,新娘的父亲要为女儿置办除床以外的大部分用具,还要给女儿准备二至四个使女,或许还要准备一些钱,当然,“土地和其他家产他们几乎不拿出来作为陪嫁的,除非新娘的父亲非常阔绰,或者他将女儿看作为家庭中的重要人物”。
曾德昭所讲的明代女子嫁妆的内容,和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基本相符的,明代婚俗中的嫁妆一般有房中家具、首饰、金银、珠翠宝器、帐幔等物。他说女方家庭如果阔绰,就有可能将田地等不动产作为女儿的陪嫁,比如在杭州,有的富人家就把田土、屋业、山园等作为女儿的嫁妆;在徽州,还有富商将店铺、商船作为女儿的陪嫁。
在传教士对明代婚姻的诸多记载中,最受关注和争议的就是明代男子的纳妾制。在基督教的教义中,婚姻关系是神圣的,在圣经中,夏娃是亚当身体的一部分,上帝创造她,也是为了给亚当提供一个伴侣,这被视为人类一夫一妻制婚姻的神圣渊源。当这些把一夫一妻制视为婚姻正常形态的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看到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纳妾习俗,这不仅令他们感到诧异和困惑,也令他们的传教之路变得十分艰难。所以,很多传教士都对明代男子的蓄妾制度进行了大量的记载和批评。
利玛窦曾在向欧洲人报道中国人的毛病时说,中国人在性方面毫无节制,“他们能休弃第一个妻子,另外再娶一个;或者不休第一个,另外再娶一个、两个,多少都可以,没有任何限制,只要有能力供养。因而许多人有十个、二十个、三十个妻妾,皇帝及皇子皇孙则有上百上千的妻妾。”利玛窦特别说明了那些纳妾的男子是有能力供养妻妾的人,实际上,在明代社会中,蓄妾一般都是在士大夫或者富商贵戚中流行,多妻制在下层社会中还是不具有普遍性的。
这也是因为利玛窦在中国传教时主要接触的人群是社会上层的士大夫或官员。曾德昭也以一种比较婉转的语气告诉欧洲人说,由于中国人纳妾既不曾订有终生婚约,又未举行隆重仪式,因此它本质上并不是一种真实的婚姻,而且这种习俗也只是在富人当中才流行。
但是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某个男子纳了几个妾,或者是否有能力纳妾,而是在于法律条文和道德规范都允许纳妾制的存在,就如明末来到中国的西班牙传教士庞迪我在其名著《七克》中就记载了他与中国士人辩论纳妾制的一番言论,他记载道:士人说,若每个男子都娶多个妻妾,那或许不符合基督教的教义,但是现今真娶二女者不过数人而已,哪里用得着这样惊扰?庞迪我则回应说,这不是娶妻纳妾多少的问题,而是这种情况是否正确的问题。如果一个男子娶多个女子,并不违犯法律与道德的规范,那么大家都这样做与只有一个人这样做,是没有区别的。如果于法于理,这种行为都是不正确的,那么即使只有一个人这样做,也是会受到处罚的。庞迪我的这番辩驳之辞可谓指出了纳妾陋俗的症结所在,也严正批驳了士大夫们自欺欺人的那套说辞。
从利玛窦留下的信札来看,明代中后期上层社会中流行的纳妾制极大地妨碍了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据利玛窦说,在中国传教除了佛教势力的影响这一阻碍外,最大的阻碍就是中国实行多妻制。他还举例说,曾有两三个很有地位的士人,来听了他宣讲教义后,对基督教很是推崇,但却因为蓄妾而不能接受洗礼,也就不能入教。因为按照基督教的教义,基督教徒是不允许一夫多妻的,而这些想入教的士人因为纳了妾,又碍于礼教束缚,不能随意休弃妻妾,所以不能受洗入教。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利玛窦与晚明士人瞿汝夔相交颇深,瞿汝夔也很早就接受了基督教的教义。
但是,这位利玛窦的好朋友却迟迟无法入教,主要原因就在于他纳了妾。这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有所记载:因为瞿汝夔妻子死后,没有留下子女,他就和一个他喜爱的妾生活在一起,又因为两人的社会地位不同,他不能收她为正房。所以尽管他已经信仰基督教,却始终谈不到接受洗礼的问题。后来,当他与这个妾的第二个孩子出生时,他才把这个女人娶为合法妻子,同时也就成为一名基督教徒。瞿汝夔与利玛窦相识十三年之后才能入教,可见纳妾制确实是一大障碍。
总体来说,这些西方传教士对于明代婚姻状况的描述,大多还是站在西方文化背景和基督教教义基础上的一种理解。婚姻是时代的产物,它涉及一个时代的经济、政治、伦理道德、家庭生活、社会风气等等方面,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身为“异域”世界来的陌生人,传教士们很难对此作出深入全面的理解。但是他们的记录,还是从另一个角度形象生动地向后人展示了晚明婚姻的一种形态,同时也向世界传递了。
2、明朝女方嫁妆比男方彩礼多吗
明朝女方嫁妆,要比男方的多的多,人类嫁女一般都有家具,被褥很齐全,南方只有一个床,南方十当礼送一点彩礼,嫁妆一般都是女方出的,女方的嫁妆很多很多,家具被褥,一切的一切都是女方的
3、古代嫁女儿嫁妆都有啥,棺材居然是必备的?
古代非常讲究礼仪,所以当时嫁女儿的嫁妆是非常丰富的。在大户人家当中女儿的嫁妆品种尤为多样,并且女儿的嫁妆代表着到男方家里的底气,所以有钱的家庭一般小到马桶,床柜大到棺材。甚至还有一些大家闺秀的家里考虑比较周到,连后半辈子的生活费都已经准备嫁的时候带过去,因为那样的话嫁到夫家中不会低声下气的看人家的脸色。
一些常用的嫁妆就是些鞋子,衣服,枕头,被套之类的,因为当时的物资也比较匮乏,所以平常百姓家的家中就只有一些床上用品。只有一些达官贵人家的女儿或者是经商人家的女儿才有钱,给她们做一些柜子和一些家具去夫家。柜子可谓是最常见的一种嫁妆了因为当时的柜子是很小的,一般是正方体,而且还会带锁,所以里面可以装一些从娘家带过去的首饰和金银财宝,以便不时之需。
还有一些人家里会给带子孙宝桶。这个统寓意着多子多孙的祈福之意,也是现在很多南方地区的婚俗之一。除了一些物品,有些小姐出嫁会带自己的贴身丫鬟,因为那时候小姐的贴身丫鬟一般都是从小陪着她长大的所以在小李出家的时候,丫鬟也会一起陪嫁过去。
最后还有一些地方需要准备女子的丧服和一些房事用品,房事用品,大多都是一些男女之事的图画。因为在古代文化的传播是非常不方便的,所以很多人在没有结婚之前都不会接触到这种事情,所以需要准备些图画来引导他们传宗接代。总之女性的陪嫁品在古代看来是女方娘家的面子,所以说陪嫁品一般都是比较丰厚的,而且在不必要的时候是不会拿出来用的。
4、古代女子出嫁时最奇葩的嫁妆是什么?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礼仪之邦,以礼待人接物,以礼为人处世。
俗话说得好,人生的四大喜事便是“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作为繁衍后嗣的喜事——嫁娶,我国古代女子的陪嫁更是颇为讲究,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作为古代富家女子出嫁的必备品,拔步床是传统家具中体积最大的一样家具,需几人合力才能抬起,跟随于迎亲队伍之后,各样陪嫁之前,以显示其嫁妆之丰厚。
拔步床诞生于明代后期,大致分为廊柱式拔步床与围廊式拔步床,从外观而言其类似一个私密性极强的小房间,并拥有着一定的活动空间,深受待嫁女子的喜爱,深以此陪嫁为荣。
明代的能工巧匠不计其数,士大夫阶层生活靡费,更是为了显露其不同寻常的身份,花费重金四处求得技艺精湛之人,将人物典故,花鸟虫鱼,奇珍异兽雕刻其上,镂空而作。其精致繁琐程度往往花费数年光景,故而富家大户一般从女儿出生便开始筹备。
演变至明清时期,拔步床多以红木,黄梨木珍稀树木建造,夜晚幽香阵阵助于安眠;镌刻象牙玉石,触手生凉,月光照耀下淡淡荧彩浮于其上;色彩鲜亮,正红为底,多以黄、蓝、绿为辅助,更显其富丽堂皇。
于女儿出生之时便买下樟木树苗种于后院细心呵护,媒婆于屋外见树长势上门说媒定亲,至出嫁之时已亭亭如盖,将其粗壮树木砍下,涂漆上色,这便是樟木箱。
樟木又称“女儿树”,氤氲香气,经年不散,将衣物放于其中幽香暗生,行进举止间衣衫摆动留下淡淡清香惹人留恋侧目。更兼有木质绵密,纹理紧实,不虫不蠹不发霉,可谓是保存名家书画的上上之选。
香樟木的寓意更是极佳,出嫁之日将丝绸放于樟木箱中,取——两相厮守(两箱丝绸)的好彩头,祝愿爱女得遇良人,婚姻美满,余生平安顺遂。
女为悦己者容,这是自古以来的真理。作为唯一从娘家自己闺房之中带至夫家的私密之物,承载了太多的情感。
少女的娇羞颜色,待嫁的忐忑喜悦,妇人的稳重大气,通过妆奁[lián]中的胭脂钗环装点上色,完成人生一次又一次的蜕变新生。
妆匣一般都是小巧精致便于放置,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看似简单却是内有门道。最上面镶嵌可翻合的铜镜观其面色,几层抽屉中备有描眉上粉,点画朱唇之物,待其梳妆完毕,将其扣合。
若逢特殊情况,妆奁左右两侧上方焊接提手,便于携带移动。妆奁之上也多是鸳鸯戏水,并蒂花开的吉祥图案。
经过岁月的打磨抛光,妆奁也染上古朴的包浆,经年累月之下,淡雅宁静的妆奁也渐渐染上主人的气息神韵,用着自己的方式诉说女子的一生。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历朝皇帝更是以孝治国,朝臣大员为皇室子嗣多番争执,由此便可看出古人对儿孙的看重。古代的医疗条件低下,何况若是连年纷争,战事频发,死伤无数,国家人员凋敝,任由发展国将不国。
休养生息之年,为国家强盛,女子十三便可出嫁,若是大龄未嫁则免不了一番惩处,祸及父母,最后由国家分配对象。
子孙宝桶有三件:马桶,脚盆,水桶。是汉族民间嫁妆中最基本的必备物之一,出嫁之日由娘家兄弟拎入新房。
马桶亦称子孙宝桶——诞下子女皆身体康健,无病无灾,永葆百年;
脚盆亦称聚福宝盆——嫁入夫家后财源滚滚,富贵无极;
水桶亦称财势宝桶——期盼丈夫辛勤刻苦,奋发读书,来日高中,忠君爱国。
出自于汉代的状元箱是用来盛放经史子集和随身衣物,其名也是通俗易懂“状元及第,高中榜首”好彩头。
至明代,其规格逐渐固定。虽制式简单,但其箱子的实用程度不可否认,是学子们离家游学的必备品。世家大族的箱子线条恢宏大气,做工严谨考究,细节之处见人品,借用先贤的豪情壮志之语抒发自己内心的渴望,激励鼓舞自己,以便他日飞黄腾达效仿其品行。
这是一种鞭策,对两人组建家庭的美好期盼。女子秉贤妻良母之态,于后院持家,为丈夫儿子免除后顾之忧。男子肩负起教导子孙之责,于朝堂苦心经营为子谋划,光耀门楣,儿孙不负韶华,心怀天下,能够金榜题名——一日看尽长安花,为百姓谋福祉。
这种种求取好意头的物品,寄予了亲朋好友的衷心祝福。婚嫁大事,有能力的官员富商更是十里红妆陪嫁,占满长街。
最“奇葩”的嫁妆,一般都是嫁底:
闷户橱,收纳储藏物品之用;
红木所制成的春凳,女子久坐可刺激其生理激素,有助于早日有孕,诞下子嗣;
此外,更有彻夜不灭的龙凤花烛祝福新人恩爱胜似蜜糖,铜盘及鞋,取携手共度,白首不离……
婚姻代表着两姓之好,陪嫁往往更是代表着女子在娘家的地位和受喜爱程度,其不仅仅是女子的出嫁之后的倚靠,同时也代表男子的脸面。
所以,女子的陪嫁每样物品都有其深意,值得我们细细探寻。
5、在极为注重婚嫁的古代,女子出嫁有哪些必备之物 ?
闷户橱:古代人对婚姻大事十分看重,从古代女子出嫁时的“十里红妆”,也足可以看出古人对于嫁妆的重视。而除了有丰厚的金银财宝以外,古代女子的嫁妆当然也少不了一整套的家具,其中有一件设计轻巧的家具是嫁妆中不可缺少的,那就是“闷户橱”。设计精巧的古代保险柜
明代黄花梨连三柜橱: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闷户橱是一种身兼承置物品和储藏物品双重功能的家具。外形如条案,但腿足侧脚做法,专置有抽屉,抽屉下还有可供储藏的空间箱体,叫做“闷仓”。存放、取出东西时都需取抽屉,故谓“闷户橱”。这种家具北方使用较普遍,南方不多见,主要流行于明代。闷户橱的闷仓一般位于抽屉的下方,前有立墙为挡板,四面和下部用模板封闭,不可开启。立墙通常有一定的装饰图案和造型,使其看起来不像抽屉。只有上部的抽屉作为闷仓的门,存放物品时要将抽屉拉出来。当将抽屉推进去后,闷仓便被封闭起来,外表也看不见这一结构的存在。“十里红妆”中总也少不了它
明代黄花梨螭纹联二橱:上海博物馆藏“良田千亩,十里红妆”,常被用来形容古人嫁妆的丰厚。古时富家女儿的嫁妆可谓非常惊人,床、桌、器具、箱、被褥等等日常所需无所不包。就算是普通人家,也会给女儿添置架子床、组合柜、八仙桌、闷户橱等家具。虽然闷户橱的闷仓结构使用起来不太方便,但由于其隐蔽性好,十分适合用来收藏女子出嫁时携带的金银细软。在橱上或放箱只,或放掸瓶、时钟、帽简、镜台之类,用红头绳绊扎,因此闷户橱又被称为“嫁底”,在“十里红妆”的队伍中,闷户橱便也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员。
明代素闷户橱:闷户橱常见有一个抽屉、两个抽屉、三个抽屉的样式,简称“素橱”、“联二橱”、“联三橱”,更多抽屉的样式则较为少见。从历史记载的使用方式看来,闷户橱是一种功能强大、适应多个空间的家具形式。大体来讲,除了闷仓的特殊功能结构之外,闷户橱形式和作用类似今日的边柜、边桌。除了柜体的实用功能之外,闷户橱还具有空间搭配装饰的作用。过去小康之家习惯将一对中等大小的顶箱柜贴墙而放,两柜之间放闷户橱,因为闷户橱比较矮,不会挡住后面正中常有的高窗,因此就把它塞在中间,三件恰好占满一间后墙或山墙的长度,所以闷户橱又被称为“柜塞”。
6、古代女子嫁人有哪些必备嫁妆?为何说让人难以启齿?
古代女子嫁人有哪些必备嫁妆?为何说让人难以启齿?从古至今婚丧嫁娶都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在古代社会中,往往讲究门当户对。所以在古代男女结婚前,父母为了不让自己的女儿受委屈,会在女儿出嫁前告诉女儿一些经验道理,甚至还有一些家庭为了女儿的幸福,会为其准备一些私密的物品作为嫁妆。那么古代女子结婚前,都会准备哪些嫁妆呢?
那么第一件嫁妆呢就是白床单。古代封建社会中对女人的贞洁是十分看中的,所以男方家庭在结婚前,会相方设法的检查女子的身体,娘家陪嫁白床单就是为了检查女人身体的。在新婚前一晚,就会将这白床单铺在床上,等到两人洞房花烛夜后,就会观察白床单上是否有血迹,有血迹就表示这位姑娘在这之前是清白之身,就可以风风光光地将她娶进门了,这一条白床单就成为反应女人清白的依据,也为其将来过什么样的生活奠定了基础。但是用一条白床单证明女子是否有清白之身,是极其不公平的。有一些女人因为这一件嫁妆被男方摒弃,被父母嫌弃。一辈子抬不起头来,甚至走上自杀的道路。
除此之外,娘家人还会在嫁妆中放上新娘亲自绣的荷包。放上新娘亲手缝制的荷包是为了判断女子是否会干针线活的,在古代会干针线活的女人往往会被称为是好女人。所以古代女子没事的时候都会跟着家里的母亲学习针线活,就是为以后嫁人做准备。假若婆家人看到了新娘绣的荷包,认为绣的好。就会大肆宣扬自己娶到了一个能干的媳妇。媳妇也就可以在婆家站稳脚跟。
最后要说的这一件嫁妆呢就是开裆裤。听到这个东西想必大家都会感到诧异,在嫁妆当中为何要有开裆裤呢?在古代结婚前,男女双方结婚大多都是父女之命媒妁之言。甚至一些人在结婚前根本没有见过,压根没有什么感情基础,更别说一些亲密的举动。所以在成亲前,女子的嫁妆里会有一条开裆裤,并且这条开裆裤是要穿身上的,无论什么季节都要穿上。
穿上开裆裤具有开枝散叶的说法,同时也是娘家人对女儿的美好祝愿。穿开裆裤是为了防止新婚夫妻在新婚夜时,可能会因为要脱光衣服感到尴尬,所以娘家人会准备一条开裆裤,在不脱光的情况下可以进行洞房花烛。同时这也对男人提供了便利,可以防止男人因为生疏导致事情不顺。甚至有一些大户人家,会有丫环在门外,随时指导新人要怎样做。
从以上所说的三种嫁妆来看,古代女人的地位是非常的低的。这些嫁妆在社会不断变迁的过程中已经被摒弃,现代社会中,女人的地位也逐渐增高。
7、古代的嫁妆一般是怎样的?
1、尺子:量具,婚姻生活中引申为衡量幸福的标准,指百子千孙,幸福源远流长,同时也是对新人今后生活事业步步高升的祝福。
2、梳子:所谓“一梳梳到底,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子孙满堂”, 梳子有“结发”之意,尤白首相庄,指夫妇一生相爱相守,白头偕老。
3、绣花鞋:鞋与“偕”同音,寓意夫妻相亲相爱,长相厮守,在花繁锦绣的美好岁月中白头偕老,共沐生活的瑰丽与芬芳。
4、压钱箱:九宝中的第九宝是压钱箱,是婚庆中女方送嫁礼品之一,借以表示女方家境富裕,同时也是女子婚后用于收藏心爱珍品之物。
5、镜子:代表圆满、完满,以及寓意新娘的姿容秀丽,是对新娘婚姻生活甜蜜美满的祝愿;纵使时光流逝依然永葆青春、花容月貌的美好寄托。
6、如意秤:取材于传统婚礼仪式中用于新郎掀开新娘红盖头的如意秤,现作为父母送给出嫁女儿的婚庆九宝之一,希望女儿今后的生活称心如意,夫妻如意同心。
7、都斗:原是量粮食的器具,在婚嫁礼仪中用于彰显男方的财富雄厚、家境富裕,女儿嫁过去之后也能过上丰衣足食、轻松无忧的富裕生活。
8、算盘:生活中用于算筹收入和开支的计算工具,婚庆礼仪中的千足黄金算盘,寓意新人对未来安宁富裕生活的理想与规划,能够合理的投资理财,赢得广茂财源。
9、剪刀:是传统婚礼中的“六证”之一,生活中主要作服装剪裁之用,婚嫁礼仪中寓意新娘婚后生活的绫罗绸缎、前程锦绣,共享人生的荣华富贵。
8、古代新娘陪嫁嫁妆都有些什么?
女子结婚需要准备嫁妆,娘为即将出嫁的女儿置办嫁妆这个习俗从古到今都有。而这些嫁妆不仅仅代表着娘家人对女儿的关心,也是体现这个女儿在娘家的地位,娘家人对他的重视程度,也体现了结婚女子娘家的身份地位,而陪嫁的物品每个也都有其深意。
现代的嫁妆多少不会那么讲究,但是在古代新娘的陪嫁嫁妆是非常讲究的。大户人家的嫁妆更为讲究,他们为女儿准备的嫁妆物品一定是非常齐全的,可以说这些东西已经包括了新娘从出生到死所需的一切东西。一般情况下想让女儿在婆家过得好过一点,娘家人都会尽其所能地将嫁妆准备得更齐全一点,生活用品,猪狗家禽,还有佣人丫鬟等等。有那么几样东西在古代新娘的陪嫁嫁妆中是必不可少的。
女子出嫁都会坐轿子走,有饺子里面装满了鸡鸭猪狗等东西,这些东西在古代时候都是象征着娘家的经济情况。在这个里面新郎到新娘家迎亲时必须要带的礼物就是“大雁”,因为有“执雁为礼”这一说。还有一样东西是香的女子贞洁的,也是两家人在嫁妆里面准备好的,就是一张白床单,在古代女子贞洁比命还重要,所以在女子出嫁之时都会准备一张白床单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陪嫁的丫鬟也是必不可少的;还有毛巾脸盆鞋子,衣服新郎,金银首饰,桌椅板凳,柜子箱包等生活用品;嫁妆里面甚至包括棺材和“马桶”。总之有条件的会出嫁的女儿尽量准备的齐全。
“十里红妆”也就是形容古代女子出嫁的陪嫁物品众多,不过这些主要还是看出嫁女儿的人家,要看这家人的身份地位,经济条件情况。地位越高,经济条件越好,当然准备的嫁妆就会更多,其实在现在也还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