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死人的风俗
1、苗族的习俗的婚丧习俗
恋爱:以歌为媒,农历三月初三,青年男女穿戴整齐,成群结队赶到山头水边,对歌恋爱。情同意合者,便相邀离去,表示恋上了。平时看牛、放羊也对歌,并赠红。双方父母同意便结婚,如不同意,还有逃婚的习俗。 结婚:一般在结婚前一个月,长则半年,就开始哭嫁。对长辈要一个一个地器,然后再送礼物,现在改变了许多。男女结婚时,女方和来人到男方家吃三天三晚酒,这三天新娘只能同伴娘睡,不能与新郎同床。三天后,新娘与伴娘一起回娘家生活,二年、三年、五年不等。男方有农事需人帮忙,接女方在男方家同住。待女方怀孕后,才能接新娘到男方家长住期共同生活。 丧事:老人落气时,要抬到中堂里,坐在正中,备有斗(容器)、凉筛,坐在斗上脚踏凉筛落气。洗尸,由长教子井里担水,参入桃叶、菖莆叶煮成温水给洗尸,洗过的水(倒入便桶),让其后代每个尝三点,表示吃字不愁,叫衣饭水,在死者身上围白线,一岁一根,平时掉的牙齿要保存着,殓时放入棺材内,死后头发禁烧。进棺材时,口含银,手捏茶叶米还要到飞山庙点亮。
2、苗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苗族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民族,主要聚居于中国华南及东南亚。在中国,为中国人口占第4位的民族。 分布苗族苗族发源于中国,约有8成的苗族人口聚居于中国南方省份,而在东南亚的越南、泰国、老挝、缅甸也有相当规模的苗族。
苗族的风俗习俗独特、新奇。主要要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宗教信仰。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牯藏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祀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国外的苗族,在越南、老挝有少数苗族信仰天主教。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的苗族也有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的。老挝、泰国的苗族也受佛教文化的影响。尽管如此,在他们的社会中,传统的祖先崇拜、灵魂观念等仍在很大程度上的保留。
第二:服饰特色。贵州,湖南苗族服饰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苗家的姑娘最爱穿百褶裙,一条裙子上的褶有500多个,而且层数很多,有的多达三四十层。这些裙子从纺织布到漂染缝制,一直到最后绘图绣花,都是姑娘们自己独立完成,头饰包括银角、银扇、银帽、银围帕、银飘头排、银发簪、银插针、银顶花、银网链、银花梳、银耳环、银童帽饰。
第三:苗族禁忌。
1、产忌:产妇生育,忌外人入室。不慎误入者,出门时须洗脚,并喝下一碗冷水,以防将产妇的奶水"踩干"。产妇忌吃老母黄牛肉、母猪肉、公鸡肉、小鱼、蔬菜、辣椒等。有些苗族地区,忌孕妇与孕妇会面,亦忌去别的产妇家,否则被会认为延长产期。
2、农事禁忌:苗族人每年第一次往田里送粪归来时忌见外人,若遇之,忌打招呼。栽秧时若见秧田有鱼时忌说鱼,否则鱼会吃秧根。有些村寨,收获小米时留下穗小的不收,若孩子问及,忌说"不要了",要说"它们未长大",否则以后小米因伤心而拒绝再长。在田中忌提及老鼠,惟恐其听苗族到前来糟蹋庄稼,只能以"他们父子"来代称之。忌戊日,正月立春后,凡遇戊日忌动土挑水。
3、丧葬禁忌:有些苗族地区,忌男性死于白天,女性死于夜晚,认为时辰不对,死者须再要一异性死者相伴。故死时不适,丧家常请巫师念咒"改",同时做一手掌大小的木棺同葬,示已有伴。忌棺内放铁、铜等非银金属及棉花和涂有桐油之物,以为如果死者在回东方的路上买不了水喝,铁、铜还会折腾死者。在些苗族地区,村寨死人当天,可上劳动,但忌下田。是日,同村人忌挑柴回家,否则挑柴者会有灾难。停柩期间,家属忌吃蔬菜。入葬后1月内,家中任何东西不得出卖或借人。
4、生活习俗禁忌:有些苗族地区,忌随时洗刷饮甑、饭包、饭盆,只能在吃新米时洗,以示去旧米迎新米。随时洗刷会洗去家财,饭不够吃。在山上饮生水忌直接饮用,须先打草标,以示杀死病鬼。忌动他人放于路边的衣物,以免传染麻疯病。忌孩子在家中乱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忌摸,拍小孩头顶,否则孩子长不高。禁忌妇女与长辈同坐一条长凳。苗族的禁忌,据不同的支系各有不同。
第四:民族节日。苗族是一个苗族富有古老文明、讲究礼仪的民族,岁时节庆独特鲜明。苗族传统节庆按功能含义分为:⒈农事活动节庆;⒉物质交流节庆;⒊男女社交、恋爱、择偶节庆;⒋祭祀性节庆;⒌纪念性、庆贺性节庆。按时序分,一岁分十二个月,每月都有一个以上的节庆日。动月(鼠或子月)1—15日(第一个子日至第二个寅日)为玩年节,其中第1个子日为天岁节,苗人不出门(远门);第1个丑日是地岁节,第1个丑日至第2个丑日(2—14日)期间,人们纷纷走亲访友、互贺新岁、男女对歌、玩龙灯、狮子等;第2个寅日(15日)为尾巴年(烧龙灯)。偏月(牛月或丑月)第一个丑日为社日,亦称龙头节,苗人祭土地神,接龙、安龙(苗语染戎)。
3、苗族的风俗
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传统社会迷信鬼神、盛行巫术。也有-些苗族信仰基督教、天主教。苗族信仰佛教、道教的极少。
二、苗族节俗
1、苗年
苗年,苗语称“能酿”,是苗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各地过苗年的日期不甚统一,在融水苗族中以农历十一月三十日为除夕,次日起为过年,过这一苗年的人口最多,地域最广。
苗年的民俗活动很丰富,主要有祭祀祖先,吹芦笙踩堂,走寨结同年。芦笙踩堂在本寨芦笙堂举行,男吹女踩,男女都参加。先由小芦笙手吹出一阵短促的笙曲,接着大小笙手一起吹奏,姑娘们则穿着百鸟衣,戴着银首饰,银花冠翩翩起舞,银佩的脆响和着笙歌,交织成节日动人的旋律。
2、赶秋节
苗族的赶秋节在每年的四月初八。传说在远古时代(神农取谷种母题神话的另一传说),苗族先祖神农,派一男一女去东方取谷种,教苗民种植,使人们有五谷食用。所以,湖南花垣县麻栗场至吉首市矮寨一带的苗民,每年立秋日到来前,要过赶秋节,把神农派去取谷种的一男一女称为秋公秋婆,以此纪念神农的恩德。因为农历立秋日到来之前,水田、旱地作物正在黄熟,由于神农的护佑,丰收已成为定局,因此,赶秋节如同动员会一样,四面八方的苗民都去赶秋集会举行对歌、跳鼓、打秋千及其他娱乐活动,纪念神农先祖与秋公秋婆。后来,赶秋节插入英雄美女的爱情传说,使赶秋节具有祷念神农取谷种伟业和歌颂自由爱情意义的群众性娱乐节俗活动。近年来,花垣县麻栗场的赶秋节,每年参加的群众达七八万人之多。可见苗民对神农派人取谷种之崇拜。
3、跳香节
苗族不仅在丰收定局时的立秋之前祭拜神农,而且在秋收完成后,还要举办大祭神农的节庆,苗民谷称为跳香。跳香节,一般在秋后农历十月举行。盛行跳香节祭五谷神和神农的地区,有湖南泸溪、吉首、古丈、沅陵、辰溪等县市,每当跳香节到来时,由苗族祭司主持,节期一般为一天一夜,除祭祀五谷神与神农外,还要跳跳香舞,当地苗族称之为“督熊”,“督”苗语意为起伏地跳,“熊”,意为苗族。即这天,苗族祭司要主持男青年跳苗舞来祭祷五谷神与神农。像苗族这样的秋收前和秋收后的十月,有专门的节俗和舞蹈来祭祷神农,在其他民族尚未发现。
4、另外,苗族的节日还有:苗族牯脏节、苗族姊妹节、八月八苗族风情节、 短裙苗的茅人节、苗族吃新节、 苗族杀鱼节、苗乡烧鱼节、苗族斗牛会、苗族踩鼓节、 苗族敬桥节、 苗族打背节、清江苗族的翻鼓节、苗族跳花节、苗族踩花山、苗族节日上的刀梯会等。
三、苗族食俗
1、苗族半数以上居住在贵州,其余分布在湖南、云南、广西、四川等地。苗族人食物以大米为主,辅以苞谷、小米、高粱、小麦和薯类等杂粮。苗族人最喜食糯米。副食品主要有瓜类、豆类、蔬菜以及作为佐料的辣椒、葱、蒜等。肉类有猪、牛、羊、鸡、鸭及鱼类。
2、苗族人口味以酸、辣为主,尤其喜食辣椒。日常菜肴主要是酸辣味汤菜。酸菜味鲜可口,制作方便,可生食,也可熟食。平时吃新鲜蔬菜或瓜豆,苗家也掺些酸菜或酸汤。令人增加食欲。此外,苗家的酸汤煮鱼是风味名菜,做法是将酸汤加水、食盐煮沸,取鲜活鱼去苦胆,入酸汤中煮制而成,此菜肉嫩汤鲜,清香可口,一年四季都可以做。
3、苗家能加工保存熏制腊肉、腌肉、腌鱼、鱼干、香肠等.其中腌鱼是苗族的传统佳肴。方法是将鲜鱼剖开,去内脏,抹上盐、辣椒粉,放火上方焙烤至半干,然后人坛密封.食时取出蒸熟。此鱼具有骨酥,咸辣适度,清香可口的特点。
4、苗族人还喜欢制作豆腐、豆豉,加工猪灌肠、血豆腐等。爱吃火锅。苗族几乎家家都会酿酒。酒类有烧酒和甜酒之分。烧酒又称“便当”因此酒较淡,一般在二十至三十度之间,但后劲较大,常在不经意间醉倒,此名取其摔倒时发出的声音。客人到家常以酒代茶相请。如遇贵客,则杀鸡以待。四大寨一带杀鸡烹制成“鸡八块”(鸡头一块,内脏一块,鸡胸一块,鸡尾一块,鸡卦两块、鸡翅两块),席上,主人首先拈上鸡头连着鸡颈并缠鸡肠于上的一块给主客,然后再将其它几块拈放在碗中双手递给其他客人,以示敬意。
四、苗族婚俗
1、传统习惯是青年男女通过公开对歌,相互认识,交往日久,产生爱情后男方告知家长,请媒人到女方家说合。其程序是:提亲、交财礼、订日子、结婚。提亲:男方家请媒人到女方家说亲,首先看“年庚八字”,男女生辰是否相克,其次看是否“门当户对”,还要了解家族源流。提亲一般需要往返五、六次才能成功。
第一次,试探口气。媒人带一封喜糖和少许钱到女方家提亲。第一次请媒人叫“扣沙吴”,媒人什么也不带,到女方家坐定后即暗示来意:“听说你家有酒,有一处好亲戚叫我到你家找酒喝哇”。主人随即回道:“我以为你们是来歇客的,我家没有酒,是不是进错了门?”通过一番舌站后主人即招待客人吃饭,但忌用绿色菜肴上桌,恐婚事成两小口绿眼,夫妻不和睦。
第二次,许婚,俗称放口。媒人一般为三人,男性。所带的东西为:一袋10斤左右的包谷炒面,10个鸡蛋,杀好的两只鸡,公母各一只。若女方答应则收下这些东西,两只鸡当即宰杀吃,不答应即退回。
第三次,订聘礼。媒人到女方家后,女方的家庭及姑娘的外公,外婆或舅父等,都来参加,并与媒人于席间议定聘礼。居住在四大寨的苗族,称这道手续为“放洋钱”,即给女方家庭及外家的钱财,有时还吃小酒,称为“弄彭”。酒席毕,男方主人将钱交给媒人,媒人则按女方主人所介绍的亲戚一一交清“认亲钱”。每户多则十元,少则一角。凡得到两元以上者,待来年的正月女婿上女方家拜年时,需要回赠一定的礼物。
第四次,订亲,俗称“吃鸡酒”。由男方家邀请族中长者和媒人一道上女方家订亲,随带的礼物为数封糖(一般视女方宗族的户数及外家亲戚的户数而定,一户一封)、一壶酒、一只鸡、一块猪肉。操滇东北方言的苗族,一般需带一只羊。女方家杀鸡祭祖,和媒人一道看鸡卦。
第五次,送聘礼。除通过媒人给女方家送去一壶酒和喜糖外,还需送财礼钱及衣物等。财礼钱多少不等,少者百元左右,多则数百元,有的只送衣物不送钱。
第六次,报日子,即确定结婚日期,结婚,俗称“接媳妇”或“办大酒”。新娘步行,不坐轿,少数骑马。操各方言的苗族的婚礼仪式亦差异较大。婚期,男女女双方均设酒席宴宾客。新郎亲自赴女家接新娘,新郎到新娘家,由新娘的舅父馈赠一件长衫,当时穿上。再穿上岳父母打发的长衫,穿好长衫后,当即摆礼,过去用银子,需带秤随后,当着宾客的面称,都是最大位数,一般是九钱九厘银子。这主要是取“久”的谐音,即“久长久远,吃不了用不尽”之意。新娘在去男方家的路上,忌腰带、鞋带松脱,忌打雷、过桥等。若非过桥不可,则由他人背过。新娘到家,当天打粑粑,打粑粑的人必须是夫妇双全的男性,切忌“四眼人”即“孕妇”的丈夫参与。新郎家先派几名歌手到新娘家对酒歌,边饮酒边唱歌,“歌不离口,碗不离酒”,直到天亮。结婚生条第一个孩子,要吃“月米酒”,俗称:“婴儿酒”。外家去吃月米酒,所送礼物有背扇、小被子、花布、鸡、蛋、米等。
五、苗族民俗禁忌
1、产忌
(1)产妇生育,忌外人入室。不慎误入者,出门时须洗脚,并暍下一碗冷水,以防将产妇的奶水“踩干”。
(2)产妇忌吃老母黄牛肉、母猪肉、公鸡肉、小鱼、蔬菜、辣椒等。
(3)有些苗族地区,忌孕妇与孕妇会面,亦忌去别的产妇家,否则认为会延长产期。
2、生活习俗禁忌
(1)有些苗族地区,忌随时洗刷饮甑、饭包、饭盆,只能在吃新米时洗,以示去旧米迎新米。随时洗刷会洗去家财,饭不够吃。
(2)苗族的火坑里放有铸铁三脚架一个,专用于架锅子鼎罐煮饭、炒菜,任何人都不能用脚踩踏。传说三脚架足是三个护火的祖先变成的,踩了三脚架是对祖先不恭。苗族火坑右边(背向为北,面向为南,余类推)的中柱脚设有祖先神位,苗语称为“杭果”。青年和妇女严禁坐在这一方烤火,孩童更不能在这里打打闹闹。
(3)在山上饮生水忌直接饮用,须先打草标,以示杀死病鬼。
(4)忌动他人放于路边的衣物,以免传染麻疯病。
(5)苗族认为打口哨可招来凉风,而各种神怪则往往是乘着凉风而行。因此,在家里打口哨会引鬼进屋,遭到不幸。在夜里打口哨,会引鬼缠身,降下灾难。
(6)忌孩子在家中乱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
(7)忌跨小孩头顶,否则孩子长不髙。
(8)苗族堂屋中央都有一块石扳,石板下有一小坑,坑内放有清水一碗,是“龙”的栖身之处,如果震动这块石板,据说“龙”就会受惊离去,主人就会遭灾。
(9)还有苗族人尊敬长上,禁忌妇女与长辈同坐一条长凳。
3、农事禁忌
(1)苗族人每年第一次往田里送粪归来时忌见外人,若遇之,忌打招呼。
(2)栽秧时若见秧田有鱼时忌说鱼,否则鱼会吃秧根。有些村寨,收获小米时留下穗小的不收,若孩子问及,忌说“不要了”,要说“它们未长大”,否则以后小米因伤心而拒绝再长。在田中忌提及老鼠,唯恐其听到前来糟蹋庄稼,只能以“他们父子”来代称之。
(3)忌戊日,正月立春后,凡遇戊日忌动土挑水。
五、忌过小年
由立春的那一天算起,逢到子日便是小年。如正月初四日恰恰逢到子日,那么从初三晚上半夜子时就要起忌。到时,一家大小,你看我,我看你,静悄悄地不说一句话。第二天,全家都休息,关门闭户不上坡,不干农活。一直要到初四的夜晚子时,才解忌。
六、忌言
清早起来后,到吃早饭以前这段时间,忌说龙、蛇、虎、豹和鬼。
七、丧葬禁忌
(1)有些苗族地区,忌男性死于白天,女性死于夜晚,认为时辰不对,死者须再要一异性死者相伴。故死时不适,丧家常请巫师念咒“改”,同时做一手掌大小的木棺同葬,示已有伴。
(2)忌棺内放铁、铜等非银金属及棉花和涂有桐油之物,以为如是死者在回去的路上买不了水喝,铁、铜还会折腾他。
(3)在一些苗族地区,村寨死人当天,可劳动,但忌下田。是日,同村人忌挑柴回家,否则挑柴者会有灾难。
(4)停柩期间,家属忌吃蔬菜。入葬后一月内,家中任何东西不得出卖或借人。
八、信仰禁忌
(1)苗族崇敬祖先,非常虔诚。祖先的神位设在堂屋中柱下的凳子上,这个特殊的凳子任何人都不能坐。吃饭时,要先供祖先,然后人再吃。
(2)务川苗族多数信仰万物有灵,每年“三月三”(农历三月初三)要祭“山神”,也称祭“草神”。祭山神时要在山上“弓”,即把竹篾或树条扭成弓的形状放在山上,不准人跨过,以乞求山神保佑平安。
(3)苗族还信奉“苗老师”,苗老师身着法衣,舞动师刀、吹牛角、念咒语,传说以此能“驱鬼劈邪,去病除害”。立春后要忌“戊”逢戊日不能动土,认为动了土庄稼要受灾。“四月八”这天,各家不仅不能役牛,而且还要给耕牛喂精饲料,让耕牛吃好休息。https://.baidu.com/question/242242271.html
4、你家乡的葬礼风俗是怎样的?
我居住在少数民族地区,我来谈一谈苗族当中的黑苗,他们的老人去逝之后,是如何安葬老人的。
其实,黑苗老人去逝,葬礼程序大致与汉族操办的程序差不多。相似的情节我就不必赘述;在此,我单讲黑苗在老人去世之后,先生为逝者超度、以及葬礼的全过程。
黑苗老人去逝,事先请先生为逝者择好安葬日。安葬期同样有假三天、假五天,根据主人的经济实力,来安排人为逝者守灵天数的长短。在守灵期间,丧主不请先生为逝者起经,夫妻更不能同床睡觉。
临到要安葬逝者的头一天,丧主才派人亲自去接先生。当晚,先生来了之后,在棺椁一侧安上一根长櫈子,櫈子中间摆上升子,升子中央插上三柱香。长櫈子的两端摆上好几只碗,碗里面分别盛上米饭、酒、猪肉刀头、鸡肉等食物。
先生为逝者超度时的道具:一把弯刀、七根长茅草、一对木卦、一根竹响槁。先生所需要的东西备齐之后,就开始为逝者超度。黑苗葬礼,超度和安葬整个过程只用先生一人,不用敲锣打鼓,不用翻经书念经。
先生为逝者超度开始,先用弯刀在棺椁上连击三下,意在提醒逝者,不要睡懒觉了,准备起程上天堂了。先生敲响了这三下之后,接下来右手握着弯刀,左手拿着七根长茅草,顺时针转着棺椁,同时,两手在棺椁周围不停地劈和扫。
先生用弯刀劈的目的,意在为逝者披荆斩棘,阔开阴间大道;用茅草扫的目的,意在为逝者把升天之路打扫干净,驱赶路途中的妖魔鬼怪,以便逝者安心上路。紧接着,先生放下手中的弯刀和茅草,两手又分别拿上竹响槁和木卦,又开启了另一轮的超度。
此时,先生用竹响槁连击大门坎三下,意在提醒守天门的人,有新人入殿,叫守天门的人把门打开。接下来先生求卦,只见先生用木卦在地上连扔三下,求得顺卦之后,意在逝者能顺顺利利的进入天堂。
先生对逝者的此番超度,前、后用时不超过一个钟头,就结束了对逝者的超度任务。直到第二天安葬逝者时,先生仍然一手握着弯刀、一手拿着七根长茅草,在墓穴中比划了一阵子。待先生口中念语结束,在一阵鞭炮声中,黑苗对逝者的葬礼,最终划上了句号。
葬礼顾名思义,就是老人仙逝到入土过程的讲究。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们这里讲究的是在老人气落前把寿衣要穿好,因为在人离世后要穿好寿衣走的,气落后再穿寿衣就迟了,可以说是光身离世。
紧接着把逝者抬到主房中间的板上,男头朝左女头朝右,如果是在别的房子里往主房里抬还要为逝者头上搭一个伞子,不能让逝者看见阳光。停放好后开始由孝男孝女在大门外路中央为逝者烧上路钱,大门左右两侧要点上长明灯。
待一切安放好后开始请总管,请先生择吉日,开始按排报丧的,一条龙饭庄的,打墓棺材和灵车。
亲朋好友来吊丧,孝子们要下跪谢礼。下葬前晚要祭奠风神和迎灵,晚上要为逝者入殓入棺。在埋葬的当天讲究更大,执事的,喝礼的,吊丧的,哭灵的,跑灵的,做饭的,打杂的,还有那混吃混喝的。总而言之,唢呐一响,哀乐一起,人这一辈子伙食帐就算完了,就等着入土为安吧。
白事讲究大每个细节都不容忽视,且头绪多,就不一一来解说了。总而言之一句话,礼多人不怪,为了逝者入土为安才是真正的讲究。
我是农民我在农村,我关心我们农民的美好生活。
元我们这里最烧钱的和最累人的就是葬礼。先讲烧钱,老人死后要阳先生定出殡的时间一般要放三夜。这三夜要有人守夜,要请道士做法埸,整天鞭炮不断,还要打丧鼓,就是澧县大鼓,周边的人来看做法埸,听大鼓的人,夜晚每人一桶方便面,一包烟,一般的一包白沙烟5元钱,讲排场的是芙蓉王25元。法师的工钱要几千。打鼓的工资也不少。出殡16人抬从离家到墓地鞭炮要前哷后应。一般是殡葬队的后面有一台拖拉机,或者大三轮拉一车鞭炮,。如果从人家屋前经过,屋主给放鞭炮表示对亡者的尊重,事主必须用鞭炮回敬,并且要给屋主一条毛巾,一包烟表示感谢,孝子还得给屋主行礼磕头。吊唁的人去吊唁必须放鞭炮,事主必须用鞭炮迎之,所以鞭炮的开支也不小,那几天是炸的乌烟瘴气。还有去吊唁的人如果人多还得有一个乐队敲锣打鼓,吹吹打打。事主要有乐队迎之,鞭炮声,乐队声那是震耳欲聋。乐队一次千儿八百的,事主还得一人一条毛巾,一包烟。洒席不说。洒席那几天是抽腿席,就是前面刚下席后面又坐上去了,一次是十儿八桌的。你说烧钱不?
再讲累孝子,一般老人后具体安排孝子如果是独子那是管不了的,都由堂兄弟或者其他亲人去管。孝子要上门去请帮忙的人,扶重的人也是抬棺材的人,要给人家行大就是磕头。作吊的人给亡者磕头,孝子要磕头还礼。道士做法场孝子要跟着他磕头,跟着道士是转得晕头转向,出殡的前一夜道士要劝亡,就是说一些死者生前为了儿女如何艰辛,儿女们不能忘记。这一仪式所有的孝子贤孙,儿媳女婿都得到场并且跪着。道士用一鞭子鞭绳打一个结,孝子贤孙们逐一的一个一个的解结,还得往前面放钱,说是给亡者去黄泉路的路费,给的越多越有孝心,其实是给道士的。要给到他满意为止,否则你就跪着继续解结,解你和亡者生前的一切过节。打鼓的也一样,也有这一环节,他是用一种哭腔唱的,唱的你怪伤心的。孝子几经折腾累的是精疲力尽。还有亡者入棺时要放7个粑粑,说是黄泉路上打狗用的,所以我们这给人家粑粑不能给人家7个,重庆好象不是,一次我买蛋糕人家给我7块,我非常生气。还有出殡时必须有孝孙坐在棺材上,叫押棺,别的地方好象没有
我们这边主要是土葬,很热闹很复杂。这里简单说一下。
①入殓。老人刚去世,先放一个鞭炮,通知村里人。找到村里主持这件事的人,选一个管理钱财的管事。老人有寿衣棺材的,直接拿出来准备。没有的,赶紧去采买。请一个地理先生,推算入殓时辰。管事的吩咐人手去租丧服才买白布,买菜做饭。主家(老人的家庭)还要派人,上门去通知老人的娘舅家,这个孝子不能自己去,必须派别人去。
地理先生算好时辰,孝子们穿上三服,让孝子们给老人穿好寿衣。长子背着穿好寿衣的老人到祠堂。先把老人安置门板上。入殓时辰到,孝子们跪着哭,村里有专门的人把老人抬进棺材里。盖好警备。把老人生前喜欢的衣服塞进棺材周围。,弄严实后盖上棺材盖。
当孝子也有以前要求。儿子媳妇,女儿,长孙长孙媳,重长孙重长孙媳。但现在主家可以自己决定,孙子孙媳孙女,重孙子重孙媳重孙女都可以给老人披麻戴孝。
以前去世老人的女儿,每次来到老人的棺材前都必须哭。以前是从出了自己家门就开始哭,而且不是单纯的哭,还要一边跟作诗一样,说一些哭爹喊娘的古对子,现在基本上都失传了。
②发白事请柬。地理先生定好发丧入葬的时辰。主家需要邀请的人,都用专门的白请柬,请别人准时来参加葬礼。主家需要请人写好,派人把请柬都送出去。请金刚(抬棺材的人)必须是孝子们自己去,亲手把请柬送到金刚手里,表示尊重。
③发丧的前一天下午,请的乐队就来了,就开始吹吹打打,唱哀歌,晚上孝子们跪在棺材旁哭,村里人都要来祭奠。晚上大家就可以自由守夜,可以打牌,全包宵夜。
④发丧。发丧其实就是把棺材从祠堂里搬到祠堂外。娘家人最大,要拿边要村里人拿鞭炮去迎接。娘家人到了祠堂口,孝子们要在祠堂里跪娘家人,表示尊重。亲朋好友来了先送礼钱,进行一个简单的祭奠。就开始吃饭,吃饭的时候孝子们一桌,但一定不能坐凳子。吃饭的时候孝子们,要在餐厅里给娘家人下跪,然后还要给金刚门下跪。
发丧要严格按照地理先生所说的时辰,孝子们这天不能带金银铁器,口袋里装红枣桂圆硬币,象征儿孙满堂,金钱满袋。孝子们还是跪在棺材旁,来的亲戚朋友都要到棺材前进行正式祭奠,村里人也在一次祭奠。仪式结束后,孝子们先出祠堂外跪着。棺材出来后,短暂停留。
孝子必须有人站挽着,方面下跪时扶起来,扶人的必须收到红包才能扶,一般红包8块钱,去邪的。女孝子们先哭着出发,拐弯的地方朝棺材方向下跪,直路的话隔一会儿就跪一下。送葬的人就在女孝子后面。然后就是男孝子,棺材。
⑤入葬。到了埋葬地点,棺材放在长凳上,棺材在没入土之前都不能碰到地面,如果碰到了就说明不吉利,对子孙后代不好。地理先生要杀一只鸡扔进坑里,待鸡死后拿出来。然后地理先生用锄头在坑挖起锄头土,女孝子就用衣服把土包起来。再折着一枝柏树条。金刚们把棺材放进坑里,孝子们就回家,不能看金刚们填土。
回家后,先到祠堂,喝个茶水吐出来,去晦气,一般去了埋人的那个地方的人都需要。女人们不是还包着土吗,这会就由乐队带领,先后送孝子们个自回家,把带回来的土。放进自己家的柜子里抽屉里,象征着金银满屋,财富满柜。回来后就开始脱孝服,你的梳头发前梳三后梳四,这我也不知道什么意思。然后主持丧事的,就有一个送死者上神台的仪式。把老人的灵位放上祠堂的上面。让孝子们同声说,(称呼)上神台。这就表示老人已经到了另外一个世界。然后给老人烧亭子(这个亭子就是纸房子)。孝子们拿着自己的孝服,在燃烧的房子上挥动三下,把孝服挂到早准备的梯子上,越高表示以后过得越好。所以这个有几个兄弟。就想把自己的衣服挂到最高。这一仪式结束后就开始乐队就载歌载舞,开始歌舞团表演模式。唱歌跳舞一个半小时左右,就开始吃饭了。这个时候一般就3点左右。
这天结束后。孝子们就开始去别人家走动,如果戴孝了这天或者入葬的第三天没去别人家。那就要忍住,一个月不去别人家。如果一个月内去了别人家,别人家出什么事都会怨戴孝的人。
⑥入葬后的第三天,早上去上坟,中午带好菜肉酒,戴了孝的人去老人的娘舅家,挨家下跪,舅家封个几块钱的红包给孝子。这天戴孝的还可以去别人家。
⑦一个月后,再去上坟,孝子们都可以自由活动了。
作为普通人去逝的葬礼习俗,在我的家乡基本上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把它归纳一下,也就是以下几个步骤。
一、报丧。
这个有点类似于大人物去逝发个讣,告。小百姓去逝了,也会很快通知远亲近邻,特别是死者生前最惦记着的亲人朋友,告知他们信息,希望他们能第一时间赶来和死者遗体告别。这个期间家里已请人为死者净身收敛。死者尸体即可移入棺木,但盖板暂不严闭,处于可以开启状态。
二、待死者相关的至亲好友到了,就将棺木盖板挪挪,让他们瞻仰一下遗容,然后就可以盖合棺材了。自此后棺材再不打开,等出殡时就会完全用铁钉钉死。
三、追思守灵
这个高潮日一般是死者下葬的前一晚。我们那死人差不多都是死后第三天下葬。如有特殊情况也可提前或者推后。这些都是经过推算日期后,为避开不吉利的日子才会出现的情况。
在和逝者告别的最后一晚,所有的孝子都要听从道士先生指挥,跪于棺木前焚香烧纸叩头。听道士诵经,有时候还要随道士绕着棺木游走,手里拿一根点燃的香,这个叫转香,这一整夜就是这样在道士的锣鼓声咿咿呀呀的诵经声,还有时不时的悲哭声里度过来。编炮香火味一直弥漫着整个屋子。天快亮时进入高潮,道士高声念经,快速奔跑,预示着生死别离的最后时刻到来,整个场面哭声更加悲戚。这个阶段就叫过奈何桥和盘棺大辞灵。(我也是听说的,不知道文字对否)眼看出殡时辰已到,地方的锣鼓队也来了,吹喇叭的也到了。抬棺木的八大金刚也准备停当。只等道士一声令发,送葬的队伍就出发了。
一般家庭的葬礼过程基本上就是这样。到了墓地,事先已请阴阳勘好的地方,井已掘好多半。坟堆起好了就烧纸磕头,放鞭炮。在坟墓上摆放好花圈之类。至此,逝者入土为安。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再好的仪式,再好的风水宝地,对于逝者而言,他再也无福消受。只有 健康 快乐的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农村土葬为当地习俗,人死后,马上找矛山道士(念鬼先生)6个人,找木工师传造木棺材一副500元大约一天完成。
道士分唱/“三七”,“五七”。如果办三七就当天帮死者换好穿黑色寿衣裤都放棺材里客厅入门左边,实行跳唱,儿女倍在棺材边守夜,明天,儿女们上孝伤心痛哭,等亲戚来齐,烧幡,出殡,抬上山埋乱葬岗指定地方。如果办“五七”多道工序,一定度河,放油灯,折纸船让河水飘走?,多念唱半小时。才能到烧白色幡,然后再出殡抬去埋葬,一路上放烟花炮,边放炮,边抬去山上埋土里。时间用2天1夜完成,只花7干元左右。一般不会超过1万元费用。
每个地方丧葬习惯不同,湖南人死后要办6天6夜,全村人到死者家大吃大喝6天后才能出殡,普通要花费6万多元。
山西南部,黄河与汾河交汇处一个偏僻农村,长者逝世的丧葬礼仪,大致分为小殓、报丧、封棺、守灵、降香、冲灵、出殡、安葬等环节,整个丧葬过程庄重肃穆、隆重气派。
葬礼"冲灵"时的响板表演。
农村的葬礼不是单独而成,由多种文化交织而成的产物。晋南是中国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农耕文化特有的丧葬礼仪隆重。
我谈到的这些丧葬礼仪不知道现在情况如何,本文仅作一种风俗的描述,与现实不挂钩。
礼仪大致如下:
1.出殡
以前靠人力将棺材抬到墓地,现在可能用 汽车 了吧。
2.封棺
人逝后第三天中午由本村4名长者,将穿戴整齐的逝者用白布抬入柏木棺内,再用长10厘米的铁钉封棺,铁钉附上红布避邪。
3.守灵
长子在家中设灵堂,孝男孝女穿白布麻衣、毛边外露的孝服,轮流守在一侧,意为与逝者灵魂同在。
4.献礼
家族成员闻讯,蒸以大馍为底托,上有色彩的花、鸟面塑,用木托盘送至灵堂祭奠。替远古时代的牛羊三牲。
5.降香
(孝女发饰)
也称祭拜,顺序为:孝子、孝媳、孝女、亲戚。按血缘关系亲疏排列。
唢呐响起悲哀乐曲,在主事引导下,跪于灵堂,一拜三叩。绕灵三次,1送灯火,2次上香,3次烧纸钱于灵柩前烧化。在渺渺香烟中,生死界限在此超越,生与死在此交流。
6.开始请戏了,七十古稀,场面要闹热,地方戏班开始上台表演唱戏,唱给人间,亡灵也在听。
7.冲灵
铙鼓响起,人们手舞花环,进行颇具地方特色的队列变幻,有五花阵、六花阵,多花阵结束后,超渡了亡灵。
8.引魂
由村中长者执幡,挑发罐,遗像、黄纸、香烛、通往墓地沿途抛撤。为亡者买路引灵。
9.起灵
灵前孝子孝女行起柩礼,一片白浪涌起,寒意阵阵,大哭、叩首、烧纸、然后离开灵堂,沿街跪迎棺木出门,青年将棺木置于车上运往墓地。
10.调土
长子怀抱遗像,扛纸幡向墓穴对角、中间各埋下第一铲土,众人随后扬铲抛土成丘,第一铲土必须是家族继承人、无分男女。
(用上吊车了)
11.祭语
在呼天抢地的悲伧哀嚎中,口中念念有词,倾诉养育之恩,难过之情。
12.安葬
黄纸呼呼燃烧伴随着孝男孝女的哭嚎,亡者躯体入土,灵魂升入冥界。
从没有回来过的。
在我们当地农村,目前大多数仍然土葬。对葬礼的操办都是按传统习俗举行的。一个家庭,如果有老父老母过世,认为是家庭中最大的事。因此,在灵堂的大门外,横挂着当大事三个大字。
老父老母咽气前,家中的子孙后代要跪在老人床前,倾听老人的最好遗嘱。老人落气后,要放鞭炮,烧落气纸钱。然后将尸体放到事先准备的装尸被上。然后由两个力气大一点的人提着入棺。
棺材摆放在堂屋里,棺材底部放一层薄薄的石灰,草木灰,灰上面铺棕,数量要成单。由十几片到几十片不等。
尸体入棺时,唢呐吹响,锣鼓齐鸣,鞭炮声声。入棺毕,乐声止。在棺材下方烧纸钱,摆供果,点长明灯。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兵分几路,各执其事。有的人请阴阳师选择墓地,摆上罗盘定好方位,再请人挖墓穴,叫做挖金井。还要请八字先生合八字,然后避凶择吉选择好出殡的日子和时辰。亡者的儿子要为亡灵去本地城隍庙点灯,照亮死者,以不至迷路。还有人要去请来师公,道士作法事,为亡者颂经,救苦,接灵。
家里的工作准备就绪后,孝子在家户长的陪同下去报丧,此时孝子为最小,每去一户人家必须下跪。去娘舅家里,舅家要为孝子打发米,俗称衣饭米。
亡者出殡的头天晚上,有的孝家还请来礼生。活动有绕棺,辞堂,点神主位成主。道士救苦散花,活动持续到天亮。然后根据阴阳师定的时辰掩棺。这是亲人和遗体的最后告别。亲人的泪水不能滴到棺材里面去。
掩棺木时,亡者所有儿子的衣襟要剪一角放进棺材里,亡者的嘴里也要放上一点金器或银器。如果亡者孙儿孙女正年幼,还要扎一个稻草人或布娃娃放在亡者胸前。
掩上棺材板盖板后,就可以根据时辰出宅了。出宅时,棺材盖上要放一只雄鸡,一面镜子避邪。棺材移动时,道士也要洒净水,洒茶叶米,棺材启动后,孝家倒一锅糯米饭,泼到原来放棺材的地方。
棺材出宅后,就可以安席吃饭了。这些就是我们当地丧葬的大体程序。当然,还有很多的细节或遗漏的地方。谢谢阅读!
(图片源于网络,致谢原作者。)
我是湖南的,我来说一说我这边的葬礼是什么流程吧。
一、老人咽气当时,主人家立马在门口放炮(不管什么时间,哪怕是凌晨三点咽气的,也得放炮),然后通知在家的老人兄弟、侄子、堂侄。
通知过后,被通知的人都到老人床边守着商量大事,
另一方面立马通知在外的儿子、女儿、孙子女。
然后再去请地仙看日期算命。
再安排人给老人擦身子擦脸穿寿衣,好了之后,在用黑线把老人绑住。
这时应有人立马把棺材放在堂屋,然后把人放进棺材中,点油灯。
其余就是布置丧事场景
二、请道士,道士进门得放炮,道士布置道场完成后,晚上七八点的样子,
由村理事手提大公鸡,带着道士去井边,孝子贤孙跟在后面,长子端祭品。还有一个打锣的(不知道在最强前面还是哪里了)
到了井边,端放祭品,烧香烧纸,道士念经,念完了,锣一响,理事杀鸡,在放炮,然后打一路锣回去,到了门口,理事放炮。
白天,其亲朋好友吊唁,隔家两百米的样子,来人放炮,敲锣打鼓,孝子贤孙出门跪拜迎接,客人不扶不起。
出殡前一天晚上,封棺之前,其后代孙子,旁系子孙,跪拜磕头敬酒。事毕再有道士念孝经,其血亲跪在后面,父死围着棺材跪走三圈,母死围着棺材跪走七圈,如果中间有人扶你起来,你就可以起来了,没有人扶你起来,就必须跪着走完才能起来。
事毕封棺,其余人等回避,
此时由道士牵头,请阎罗王(不知道是干啥,没见过)。然后封棺。
三、出殡。
早上六七点之前就把棺材抬出来放在马路边,八大金刚做好安龙司(就是做好准备)。
然后孝子贤孙跪拜在棺材前面,安排人念祭文。事毕祭祀。准备起棺。
安排最小的子孙,带路散花。儿子或者孙子捧遗像。起棺放炮,哀乐齐鸣。
红旗在前开路、花圈在后,依次鼓月在八大金刚前后,亲朋好友跟随,最后放炮者跟随。
所过之处,两侧房租主人迎接放炮,孝子贤孙跪谢。
有人区不得加快速度,到了山上无人区歇息一会,加快速度,一口气台到坟墓边。
其余人回家,留孝子贤孙祭祀,填土,此时土不能填满。后期还有事交代。
好了,就写到这了,中间还有很多习俗都没有写出来,就不一一写了。[祈祷][祈祷]
5、苗族的风俗习惯和禁忌是什么,苗族的风俗习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牯藏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祀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禁忌:
产忌:产妇生育,忌外人入室。不慎误入者,出门时须洗脚,并喝下一碗冷水,以防将产妇的奶水"踩干"。产妇忌吃老母黄牛肉、母猪肉、公鸡肉、小鱼、蔬菜、辣椒等。有些苗族地区,忌孕妇与孕妇会面,亦忌去别的产妇家,否则被会认为延长产期。
农事禁忌:苗族人每年第一次往田里送粪归来时忌见外人,若遇之,忌打招呼。栽秧时若见秧田有鱼时忌说鱼,否则鱼会吃秧根。在田中忌提及老鼠,惟恐其听到前来糟蹋庄稼,只能以"他们父子"来代称之。忌戊日,正月立春后,凡遇戊日忌动土挑水。
丧葬禁忌:有些苗族地区,忌男性死于白天,女性死于夜晚,认为时辰不对,死者须再要一异性死者相伴。故死时不适,丧家常请巫师念咒"改",同时做一手掌大小的木棺同葬,示已有伴。忌棺内放铁、铜等非银金属及棉花和涂有桐油之物,以为如果死者在回东方的路上买不了水喝,铁、铜还会折腾死者。在些苗族地区,村寨死人当天,可上劳动,但忌下田。是日,同村人忌挑柴回家,否则挑柴者会有灾难。停柩期间,家属忌吃蔬菜。入葬后1月内,家中任何东西不得出卖或借人。
生活习俗禁忌:有些苗族地区,忌随时洗刷饮甑、饭包、饭盆,只能在吃新米时洗,以示去旧米迎新米。随时洗刷会洗去家财,饭不够吃。在山上饮生水忌直接饮用,须先打草标,以示杀死病鬼。忌动他人放于路边的衣物,以免传染麻疯病。忌孩子在家中乱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忌摸,拍小孩头顶,否则孩子长不高。禁忌妇女与长辈同坐一条长凳。
6、贵州黔西洪水苗族葬礼风俗
苗族人死多行土葬,不用棺,也不垒坟。民国《马关县志。风俗志》载,苗族之丧葬,“自人死时即敲鼓吹芦鳖以乐鬼,昼密不停,鼓间数秒一敲,丝间数分一吹,直至埋葬而后已”;
苗族人死后,实行棺木土葬,葬仪中要念《上天经》,请开路师傅。杀三只鸡为“枕头鸡” 、“点字鸡”、“喊魂鸡”。
人葬后十二天做一次祭奠活动。较长时间后要举行较隆重的做斋仪式,请鼓手、芦笙手、歌手、献饭者,可以几代人做一次。每代人杀一头赔礼猪。做斋时,要做假人代替死者,祭师和子女、舅叔 要唱歌,歌的内容蕴含着丰富的为人处世哲理和本民族规矩礼节。
苗族人死多行土葬,不用棺,也不垒坟。民国《马关县志。风俗志》载,苗族之丧葬,“自人死时即敲鼓吹芦鳖以乐鬼,昼密不停,鼓间数秒一敲,丝间数分一吹,直至埋葬而后已”;埋葬之前,子孙要“朝暮蒲食”,并“以酒肉喂塞死者之口”;选择坟地时,“以木棒一条拼力向空抛掷,就棒落横则横葬,科则斜葬”。部分“白苗”人死要为之穿白衣,并用竹子或细本条编成一框架,盛尸于 内,停尸堂中,出葬前三天要为死者猖丧歌,入夜,为亲友者,必来慰藉,坐卧相陪。部分苗族人冠 则用寐布包好吊在屋内供亲友吊唁,择日埋葬。
丽江甲子乡婆族人死,出葬时要请巫师击皮鼓、吹芦鳖为死者开路。昭通、楚雄部分苗族流行横葬;文山一带“花苗”、“偏苗”则行直窜。“白苗”葬前有“敲牛”习俗,即妇女死,其娘家要向女贸家索取一头牛宰杀,娘家未“敲牛”之前,女婿要向岳父母家汇报其妻私有财物等情况。在苗族的观念中,人死是因为灵毫脱离开人体的缘故,相信死者灵魂可以变鬼,所以要请巫师向死者超度亡 魂。有的苗族,葬后十二天要“做斋”三天。解放有,苗族遇有丧事,要杀牛、羊、猪、鸡祭献,并 设酒宴,耗费很大。
7、我国各地的丧葬习俗
1、做七仪式: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2、吊唁仪式: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3、入殓仪式:入殓有大殓和小殓之分。小殓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
4、丧服仪式: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5、哭丧仪式: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所以有些地方有请人帮哭的习俗。
8、56个民族葬礼习俗
1 、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采茶
2 、 白族:分布在云南、贵族、四川等地,人口159万余人,关于经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 、保安族: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语言。——羊皮袄、保安刀
4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人口8.2万余,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弹唱
5 、布依族:分布在贵族、云南等地,人口25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享有“水稻民族”之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石板屋、绣花、雕刻面具
6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19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种水稻闻名,有自己的语言。——跳板、长鼓舞
7 、达斡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剪纸,打曲棍球
8 、傣 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0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寺塔、竹楼和竹桥显示出了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
9 、德昂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于种茶闻名,有自己的语言。——象脚鼓舞
10、侗 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乡的主要标志,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浸泡芦笙,拦路迎宾
11、东乡族:主要分布甘肃、宁夏、新疆等地,人口3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瓜果。有自己的语言。
12、独龙族:分布在云南,人口0.5万余人,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首先风尚。绝少发生盗窃现象。有自己的语言。——织独龙毯,烤烙饼
13、鄂伦春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0.6万余人,主要从事狩猎和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制作毛皮服饰,篝火节
14、俄罗斯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1.3万余人,从事各种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拉手风琴,烤面包
15、鄂温克族: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人口2.6万人,主要从事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驯鹿、爬犁
16、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其余少数分散居住在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人口约40人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和渔猎业,有自己的语言。——竿球,龙舟,编织
17、仡佬族: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等地,人口约43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制作糯米团,地戏
18、哈尼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25万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梯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19、哈萨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约1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善刺绣,绣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剪羊毛,弹唱,刺绣
20、汉 族:分布在全国各地,人口10.4亿余人,经济、文化发达,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庙会,舞龙
21、赫哲族:分布在黑龙江省,人口0.4万余人,是中国北方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制作鱼皮衣服,渔乡,善食生鱼
22、回 族:主要聚居在宁夏、甘肃、新疆等地,其余散居全国各地,人口860万余人。——摔牛,炸油香
23、基诺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1.8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茶,有自己的语言。——乐器迪他,跳鼓舞
24、京 族:分布广西,人口1.8万余人,主要从事沿海渔业,兼营农业和盐业,有自己的语言。——哈亭,弹奏独弦舞,踩高跷
25、景颇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1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目脑纵歌,跳孔雀舞
26、柯尔克孜族:分布在新疆和黑龙江,人口14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吹奏和握手礼
27、拉祜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4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28、黎 族:分布在海南省,人口111万余人,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打柴舞
29:僳僳族: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人口5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上刀杆
30、珞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0.2万余人,主要从农业和狩猎,有自己的语言。
31、满 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约98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渔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穿旗袍,萨满舞,二贵摔跤
32、毛南族:分布在广西,人口7.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饲养菜牛和编制花竹帽。有自己的语言。——分龙节舞龙
33、门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约0.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编制竹藤器和制作木碗。有自己的语言。
34、蒙古族:分布在内蒙古、新疆等地,人口480万余人,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马头琴演奏,蒙古包和勒勒车
35、苗 族:分布在贵州、湖南、湖北等地,人口中739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刺绣、桃花织、锦蜡染和银饰素享盛名。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吹芦笙,吊角楼
36、仫佬族:分布在广西,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有自己的语言。
37、纳西族:分布在云南、四川和西藏,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东巴舞,腊染
38、怒 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织怒毯,努寨
39、普米族:分布在云南、四川,人口2.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吹葫芦笙,弹唱,集体舞
40、羌 族:分布在四川等地,人口1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大白芸豆是著名的特产,有自己的语言。——羌寨
41、撒拉族:分布在青海、甘肃等地,人口8.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艺也发达,有自己的语言。
42、畲 族:分布在福建、浙江等地,人口63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除种水稻外,还普遍种植茶树、甘蔗等经济作物,有自己的语言。
43、水 族、分布在贵州、广西等地,人口3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水稻和糯稻,有自己的语言。
44、塔吉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3.3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45、塔塔尔族:分布在新疆,人口0.4万余人,以经营商业为主,兼营手工业和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46、土族:分布在青海、甘肃等地,人口19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太平洋舞,高台会
47、土家族:分布在湖南、湖北等地,人口570万余人,土家织绵以其“色彩斑斓,做工精巧”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摆手堂
48、佤 族:分布在云南,人口35万余人,从事农业,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国民族舞蹈中获奖,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甩发舞
49、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人口72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粮棉和瓜果,有自己的语言。——手鼓舞
50、乌孜别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约1.4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51、锡伯族: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约17万余人,主要从事渔猎和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52、瑶 族: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等地,人口17万余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有自己的语言。——盘王节、长鼓舞
53、彝 族: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人口657万余人,喜食“砣砣肉”,爱饮“杆杆酒”,舞蹈音乐独具特色,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虎节
54、裕固族:分布在甘肃,人口约1.2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崇尚骑马和射箭,有自己的语言。
55、藏 族:分布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肃等地,人口459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舞,布达拉宫
56、壮 族:分布在广西、云南等地,人口1555万余人,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锦”享誉海内外,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