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俗彩礼 » 30年前的农村嫁妆体现浓浓的

30年前的农村嫁妆体现浓浓的

发布时间: 2022-09-08 22:52:14

1、六、七十年代农村的彩礼、陪嫁是怎样的?

六、七十年代,那个时候还是大集体时,人们在生产队集体出工,挣工分。那时,物质还比较匮乏,有的生产队一个工日价值最少值2分钱,好一点的生产队每一个工日价值1角多。那时一元钱太值钱了,人们可以办许多事。

六十年代初期农村的陪嫁是这样的:

青洋伞,玻璃把;冇的球鞋我不嫁!

意思是陪嫁的奢侈品是布伞和运动鞋!那么,那时人们平时用什么伞呢?一种油纸伞,手工制成,骨架和柄都是竹制成的,伞面由多层皮纸加桐油制成,比较重,虽是纸做的,但比较结实。穿什么呢?布鞋。与市面上常见的布鞋最大的不同在鞋底,那时的鞋底是由妇女用一层一层的破布片重叠,然后用苎麻线一针一针、密密麻麻纳成,一般不能在水里走,花时很多,一般一年一人最多一双!劳动时穿草鞋!草鞋由梧桐树皮作经,由笋壳或稻草为纬编织而成,有时也加烂布带。不结实,不好穿,只有一个鞋底,上面由绳子绑缚。故运动鞋、布伞是作陪嫁、彩礼之用。

但奢侈品慢慢提高要求。到了七十年代中期,变成了“两机两转”。两机指收音机和缝纫机,两转指手表、单车!其中单车最为奢侈!几乎在农村中不能实现!更主要的是缺货,开始还必须分配指标!农民甚至一般的小头目不可能有指标!那时有粮票、布票、烟票、酒票、豆腐票(或大豆供应指标),有些东西只有体制内的人才有!农民手中没票!当然,八十年代就逐渐不要票了,后来将所有的票都取消了。时代像一艘永不停步的巨轮,滚滚向前。也许年轻人不会相信那时是这样的彩礼,这样的陪嫁。可这一切真真实实……

六、七十年代刚好是破四旧、立四新的时期

说到农村财礼在六十年代也只是应景而已,有的五十、六十,最多八十是天价了,另外带女方去供销社买上四套衣服,再配上一把花洋伞就行了。至于陪嫁一般也就一床盖被一床垫被而已,还有两只红色杉木箱装著自己的衣服鞋袜,再带上一付利市桶(浴盆、脚盆.马桶),这就是比较典型的农村嫁娶了。

不过在七十年代后期生活条件好了以后,财礼有一百.一百六.二百也有的了,陪嫁也多了起来,有脸盆架.五斗柜、大衣柜等等。

有人说,七十年代结婚三大件是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在我们这这三大件,应该是八十年代了。六七十年代结婚也不叫彩礼,那时我们这里叫“聘礼”也只有8块钱,嫁妆也是非常简单。不像现在开口就是天价彩礼,房子、车子,那时的女子可没有现在的值钱。

2、农村婚庆旧时的风俗礼仪

我国古代有“六礼”之说,现今部分地区也有这个习俗,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实际上各地区民间约定成俗的婚礼习俗并不完全为这六礼所限,它将相亲、订婚阶段的过程简化,比如,将请期(商定迎娶日期)并于纳吉(送礼订婚)中。而亲迎之后的合卺(新郎新娘喝交杯酒)、闹洞房和婚后的“回门”等仪礼过程受到更加的重视。
第一步:说媒
一般情况是看上哪家姑娘,先由媒人去说媒,双方还未见面,然后通过媒人了解一下对方的情况,如果有意愿,再决定下一步,也就是所说的相亲。
第二步:看亲,跟现在的相亲有些相近。
就是通过媒人和双方约定时间,男方带上礼物去到女方家里互相见面,相亲的日子是由媒人预先定好并通知男女双方的,因此,双方都要作好准备。男方要根据妇方父母的爱好,准备一点礼物;妇方要洒扫庭院,准备接待客人。作为当事人,男女二人都要打扮得尽可能有风度,有光彩一些,以便给对方一个好的“第一印象”。也是双方父母了解对方家里情况的时机,在农村,父母之命还是很重要的,这也是关键一步,因为平时是不能私自会面的,有话要通过媒人传达。
第三步:过礼
“过礼”的第一步,是由媒人把男方的生辰八字送到女方,女方的生辰八送到男方,有些迷信的父母,自认为是对儿女的婚事负责,往往在接到红帖之后要请算命先生推算一下,看双方的“生辰八字”是否相合,如果不合;婚事就要重新考虑。好在现代人多半不相信这一套了,所以即使交换红帖,往往也只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有的甚至连换帖的形式都免了。过礼也是关键一步,如果父母同意婚事,双方商定好了礼金彩礼,男方这个时候就要把彩礼钱送到,婚事也就订下来了,跟现在的订婚类似,之后就可以选择吉日完婚。
第四步:迎娶
迎娶风俗各地也不尽相同,一般都是男方带着迎亲队伍当天去到女方家迎娶新娘,新娘出门也有很多讲究,迎娶回家礼节也是相当繁琐,好在现在都简化了。
现在自由恋爱,也不需要媒人说媒,也不需要上门提亲之类的,最多就是双方商量彩礼多少,之后再决定婚期,谈成后也就简单办了酒席,有些地方也是去酒店一顿就办了,而传统的农村婚礼酒席也很讲究,一般都是三天,女方三天,娶过来后男方接着办三天,还有送亲队伍,迎亲队伍,那时候别人结婚都很热闹,亲戚朋友很多从各地来到家里庆祝,而现在大多数是吃了饭就各自回家,很少有那时的热闹气氛。传统婚礼女方还附带嫁妆,以前常有电视,衣柜这样的东西由女方带来,不过现在很少了,大多数男方操办完成。

3、小伙晒妈妈28年前嫁妆,和现在的嫁妆有什么不同?

众所周知,结婚男方都是需要给女方彩礼的,但女方在嫁过去的时候也要带一些自己的嫁妆。浙江的一个小伙子把妈妈的嫁妆给卖了,实在是因为当年的嫁妆在如今已经根本就派不上用场了。妈妈结婚的时候是在28年以前,而那个时候最流行的就是摩托车了,大家对于房子还没有什么概念,因此妈妈的嫁妆也就是一个2万块钱的摩托车,这在当时可是非常拉风的。能够买得起2万的摩托车,也足以说明了这个小伙子的家庭还是非常不错的。


不过放到现在来看的话,这个摩托车根本就没有用了,连普普通通的电动车都不如,甚至是还没有电动车跑得快。现在一辆电动车最多也就需要三四千块钱的样子,而这辆当初花2万块钱买的摩托车如今也不过才卖了300块钱,实在是让人感觉到物价的发展速度太快了。不少网友看了这个小伙子的帖子之后,都表示妈妈当年真的是大户人家了。28年以前的2万块钱放到现在的话可能都已经值上百万了吧,而且在那个年代2万块钱都能购买半套房子了。


大家纷纷表示,当初妈妈如果是用这笔钱来买房子或者是买黄金的话,现在一定都已经发财了吧,因为房价和黄金的价格全部都已经翻了很多倍。如今女性结婚的话也是需要嫁妆的,不过,陪嫁的东西不再是摩托车了通常都会是小轿车,甚至是房子,这也和时代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在那个年代,如果一个家庭能够拥有一辆摩托车就已经是非常有脸面的事情了,而现在摩托车是家家户户都能够拥有的,甚至是不止一辆。


而汽车就不一样了,一辆小汽车最少也得十多万块钱,用小汽车作为嫁妆的话,也是很有面子的。对于一些比较富裕的家庭来说,女儿陪嫁的时候甚至是直接陪一套房子。不过不管是在那个年代还是在如今现在这个社会,车子和房子都是很值钱的东西,就要看大家怎么去选择了。花大价钱买的东西建议大家还是要选择一些升值价值比较高的。在如今看来最具有价值的就是房子和黄金了,如果有能力的话,大家可以去多投资一些,在未来的某一天再拿出来说不定也会值很多钱甚至是让自己发财呢。

4、农村婚礼怎么筹备 农村女方结婚嫁妆清单有哪些

龙凤毛巾

龙凤毛巾,顾名思义一条龙巾,一条凤巾,一般是要准备两条的,新娘新郎各一条。其实,毛巾自古就是喜庆的象征。在新娘的嫁妆上备上毛巾,不仅是为了烘托结婚的喜庆,更是为了表达家人对新人的祝福和希冀:希望新人们的婚后生活温馨贴意、长长久久、幸福甜蜜。

喜盆

喜盆,又叫聚喜宝盆,有送喜招吉之意。做嫁妆的喜盆要用红布包好,由娘家的未婚女子端到婆家,然后亲手递给婆婆。婆婆接过喜盆,则证明婆婆正式接纳了媳妇。喜盆中还要放置一些有着美好寓意的物品,例如花生、红枣、莲子、桂圆,以寓意早生贵子;大葱和明子,以祝福将来生孩子聪明等等。

手工棉被

在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传统,新人的婚床上必须叠很高的棉被。叠起的棉被越高,就代表着这对新人婚后的生活会越幸福,所以棉被成了非常受用的一种嫁妆。拿棉被当嫁妆也很有讲究,首先被面的颜色必须是红色,这样才够喜庆。其次,被子得够厚实,轻飘飘的被子装不下沉甸甸的幸福。如果现在还能有一床手工刺绣的龙凤被做嫁妆,那着实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缝纫机

缝纫机作为上个世纪的结婚老三样,是很多姑娘梦寐以求的东西。能在结婚时得到一台缝纫机,与其说是收到了一种祝福,不如说是收到了一份期望,期望从女孩变成女人的新娘,能够和丈夫一道挑起生活的重担,用双手创作幸福的生活。有了缝纫机,每个新娘都会变成一个裁缝。从此以后,家中大人、小孩的四季衣帽,都会由她和她的缝纫机共同完成。一台缝纫机用上几十年,是那个年代新娘们共同的记忆。

十字绣抱枕

现在这个商品消费高度发达的年代,想要买点什么来送人,是最简单的不过的事情,掏掏钱包就轻松搞定。不过,如果有一样东西,是人家以1个针孔为单位,一针针一线线为你绣起来的,这样的嫁妆是不是会更有诚意,更让人感动呢?心灵手巧的姑娘现在真不多了,有耐心成天对付一块白布的姑娘也不多了。所以如果你收到了一对十字绣抱枕,愿意为你熬花眼、刺破手的,一定是你最好的朋友。
更多彩礼嫁妆相关问题可参考:http://www.wed114.cn/ask/cat_7.html希望答案对你们有帮助。

5、哭嫁,花园酒?土家族以前的婚礼是这样的

岁月变迁:土家婚 俗 从没落走向回归

山高黔江城,最美一江水。黔江,位于重庆市东南部,武陵山区腹地,素有“渝鄂咽喉”之称。这里群山环绕,碧水西流,母亲河阿蓬江深情地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这片古老厚重的土地上,居住着土家、苗、汉等各族儿女,其中土家族苗族人口占比超过70%。

作为一个土家女孩,生命中的前二十年,我的人生轨迹主要在学校和老家之间,生命向上,时光向前,亲眼目睹了这座城市的嬗变,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黔江的发展变化可谓是日新月异。

不可否认,现代文明的发展,冲淡了年轻一代对故土的情怀。但留存在脑海中的传统土家婚俗,总是令人难以忘怀,任时光流逝,历久弥新......

从提亲到结婚 , 每个流程都充满 仪式感

上世纪90年代以前,改革开放的浪潮还未能席卷至内陆山区。那时候,在黔江的广大偏远山区,农村青壮年大都在家务农,脸朝黄土背朝天是常态,更没有电视,小孩子也没有动画片可追。唯一喜欢且老少咸宜的,就是看热闹。

彼时的农村,大家都忙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又到哪儿去“看热闹”呢?除了婚丧嫁娶,追热闹的场景也非常有限。这些仪式,暗藏着生与死,以及成家立业的祖训。传统婚俗的礼仪,主要是提亲礼、定亲礼、认亲礼、花园酒、拜堂礼、回门礼。

“谁家要嫁女儿了”“哪个小伙子要娶媳妇了”,在相对封闭的农村生活环境下,这些日子都被四邻八方记得清清楚楚。因为当这些日子来临时,除了有热闹可看,还有流水席可以吃。

当年的婚礼,不像现在有专门的婚礼车队接送。迎亲头一天,对于女方来说,是“花园酒”,招待亲朋好友参加女儿的出阁之喜,四邻八湾的村民们都汇聚到家中,看热闹、沾点喜气。

当夜,由“押礼先生”带队,带着一整头破膛的鲜猪、盐茶米豆、金银首饰等到新娘家“过礼”。迎亲当天,一大早,由临近村组青壮年组成的迎亲队伍带上夹杠,在一片吹吹打打声中出发,走路到新娘家娶亲。吉时已到,新娘跪拜祖宗,辞别父母,拿上嫂子递来的筷子,向门前撒去,寓意“快快生子。”再由新郎背着新娘上花轿,或者背着走一段路,直到离开自家院坝。

而新郎家里的人则翘首以待,一旦村口传来唢呐和号锣的声音,男女老少都会聚集在新人回家的必经之路上。我和小伙伴们蹦跳着,欢呼着:“新姑娘,你莫哭,转过湾湾就拢屋。”新娘的嫁妆经过后,就会看到彩旗招展,簇拥着新郎新娘走来,新娘的颜值、衣服、头饰,便成为大家争相讨论的焦点。

到达家中,两位新人入户拜堂,随即送入洞房,错过的亲属就会到洞房见新娘。最重要的就是农家的流水席,偌大的院子里,十来张木桌一字排开,亲友族戚相继落座,“九盘十大碗”(9个盘子、1个大碗,寓意十全十美)通过专属茶盘端上桌,供远近乡邻享用。

那时候的婚礼,嫁女的一方一般会摆两天流水席,而接媳妇的一方则前后要摆四天流水席。送礼也很简单,一般都是送谷子(水稻)和包谷(玉米),关系好一点的亲戚,会在谷物之外再送上几尺布、一个八磅水壶等礼品。

传统走向没落,现代婚庆备受新生代推崇

那时,媒婆是促成婚事的重要媒介。我的奶奶就是经过媒人介绍嫁给爷爷的,奶奶说,在上门提亲取得父母同意之后,爷爷会在端阳、中秋等节日接她去家里共度佳节。她也会把自己缝制的阳雀鞋垫、布鞋送给未婚夫婿。

奶奶说,她当年的闺房坐落在吊脚楼的东侧,结婚前一夜,不忍分别痛哭不已,俗称“哭嫁”,看似大哭,实则表达对父母、亲友、族人的眷念。如今,数十年过去了,奶奶对当年“哭十姊妹”记忆犹新。

何为“哭十姊妹”?就是土家山寨十里八湾相好的妹子都会前来闺房“陪哭”,称之为“哭十姊妹”。泪随情涌、情随歌生,相拥而坐、掩面而泣,“哭爹妈”“哭哥嫂”“哭兄弟”等,用哭歌来表达离别之情。

奶奶回忆道,当年她出嫁头一夜的“花园酒”礼,就是她的奶奶为她“上头”、“开脸”、“戴花”。奶奶说,哭过再梳妆的新娘,犹如带露的桃花,显得格外漂亮。

老家的红木箱子、双阳雀花纹穿衣柜、雕花洗脸架等都是奶奶的嫁妆。盖的花铺盖,在土家语里叫做“西兰卡普”,也是她的妈妈亲手缝制的。旧了破了奶奶也舍不得丢,风风雨雨陪伴奶奶几十年,给予家人温暖,也见证了我们的成长。

我的爸爸和妈妈却是自由恋爱,他们在中学期间认识,后来走到了一起。爸爸妈妈的婚礼相较于爷爷奶奶那个年代,已经简化很多了。妈妈说,她没有“哭十姊妹”,但碗柜、衣柜等嫁妆还是外公请木匠师傅打造的。

到了现在,很多人恋爱不再通过媒婆了,出门打工认识、手机微信成了交友恋爱的主要方式。不过,在结婚时,还是会象征性地安一个媒人。结婚的流程也简化了,不再像以往的吹吹打打闹几天,许多人选择在城里办酒席,就是一个西式婚礼流程,一顿饭的时间,就完成了传统意义上的结婚仪式。

条件稍好一些的人家,对于婚礼的形式和场地可实现“私人定制”。草坪婚礼、教堂婚礼,在黔江也逐渐流行起来,在乡村院坝上的传统婚礼越来越少。新式婚礼上,新娘穿着洁白的婚纱,敬酒时换上红色旗袍敬酒,甜蜜的笑容让人感动,却再难见到手工缝制的婚礼喜服了。

现代时尚的婚庆演艺取代了以前的“吹八仙”。架子鼓、吉他、歌手、舞者的组合,热情劲爆的表演,相比只是吹奏听觉的“吹八仙”,更能吸引人们的眼球。许多吹八仙的师傅,随着年龄增加,请他们的人越来越少。在那些“吹八仙”的师傅眼中,他们的这门手艺或许再过几十年,就会被彻底遗忘。

工业文明的发展,促进了标准化、批量化生产。现在结婚用的物品、嫁妆都是从商店买来的。以前手工打造的碗柜、衣柜、洗脸架等日渐被车子、房子、电器取代。传统土家婚礼,亲友们送花布、被子、玉米、稻谷等,现在基本都是送红包。

提亲、定亲等婚前礼仪虽然繁琐,但却是农耕时代背景下人际往来的重要方式,如今现代生活方式把这些流程冲淡了。婚礼流程的简约化,虽然大大减少了主人家的劳累程度,但对于生长在新时代的年轻人而言,总觉得少了一种传统婚礼的仪式感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借力旅游东风 , 传统土家婚俗 文化 走向 回归

进入新世纪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尽吹神州大地,农村的青壮年除了在校读书,几乎都出门打工挣钱,并撂荒了耕耘许久的土地。现在的农村,剩下的就是“386199”部队(妇女、老人、小孩),几乎代表了村民生活的现状,并出现了一些不可思议的问题。

随着乡村空心化,乡村没落在所难免,传统条件下仪式感十足的土家婚礼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日渐消亡。传统的婚礼着装、婚庆流程、习俗禁忌等都变成了古董,在文化馆、博物馆才能见着了。

土家婚俗中的重头戏“哭嫁歌”,以前的土家姑娘都会唱,唱得越好越让人落泪感动,说明这个女孩品德越好,越有孝心。可是如今,土家姑娘们也变得越来越时尚,很少有人会倾听奶奶、外婆那辈人的哭嫁歌和哭嫁故事,也不再有人学习这体现着乡土深情的眼泪仪式了。

庆幸的是,黔江近些年的旅游发展火力全开,如火如荼,生态旅游、民族旅游的兴起,也让走向没落的土家婚俗重见生机。时下的年轻人,通过这种体验式民俗旅游,既达到舒心开怀的目的,也重新认知了丰厚的传统土家婚嫁文化。

以黔江濯水古镇为例,在近些年的旅游开发中,由政府牵头、市场主导、企业搭台、文化唱戏,打造了“土家女儿会”“最美土家妹评选”等系列民俗旅游活动,并形成了一个知名度高、游客反响好的旅游品牌,吸引了远近游客的到场观赏。

原生态的真实的结婚仪式,变成了舞台上的表演,这让当地人还是有些失落和感叹。“时代变了,以前的结婚习俗看不到咯!”一些老年人感叹着。也有一些年轻人对此赞赏不已,通过这些表演活动,才知道我们的父辈、祖辈曾经走过的路,经历的事。

在旅游景区,很多年轻人从沿海城市打工到回归老家,靠吃旅游饭发家致富,在土家十三寨经营餐饮和民宿的90后青年小郭表示:“老前辈的婚俗太麻烦了,不过作为民俗表演能挣到钱,也算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好处撒。”

对于游客来说,寻求刺激、陌生化的异域文化,是旅游的主要动机。很多游客到访黔江土家十三寨,就是冲着当地以“哭嫁”为代表的土家婚礼去的,在此期间,原生态绿色无污染的土家美食,也是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位来自北京的游客朋友告诉我:“没想到土家族人结个婚这么隆重啊,可比现代婚礼有趣味多了。”有趣、有意思、有特点,这是土家婚礼在他们眼中的形象。依山傍水的吊脚楼群,也让不少远道而来的游客对土家民居环境沉醉、痴迷。

后记 :

现代文明正是从古老的习俗中汲取了营养,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岁月流逝,传统土家婚俗从没落走向回归,也让人真切感到这一文化形态相传至今不再是简单的形式模仿,而是尊重土家先辈们隐藏在婚俗背后的那种情感和思维方式。它连接着土家儿女的心,应该得到认同和保护。越是民族的,越是宝贵的,保护和振兴传统土家婚俗,也是丰富中国民族文化内容、提升文化向心力的重要途经。

6、90年代农村没钱,女儿出嫁为何有很多嫁妆?

应为当时候孩子也不会经常回家,可能是担心在外面受欺负吧,手里有嫁妆,出事了能顶上,说话也有底气

7、上世纪七十年代苏州农村婚俗

选日子
大喜之日一定要选个良辰吉日,新娘出门也要选好吉时。这是老一辈非常看重的。
结婚需知——喝甜汤
苏州要喝三样,分别为甜汤、汤圆和茶叶水。
苏州接新娘的习俗
苏州是中午接新娘,苏州新娘接回新家的时候是鞋子本来就穿好,自己走到车里的,等到了新家以后,要新郎的妈妈在新娘的腰上绑一个红绳子,再由新郎抱到新家里去。
苏州传统的婚俗文化
苏州传统的婚俗文化大致分为七步,分别为嫁妆、迎亲、新娘子出门、拜堂、入洞房、闹洞房和新娘回门。
① 嫁妆
嫁妆是姑娘出嫁之必备,嫁妆自然是越多越好,老苏州的嫁娶习俗是生活用品等一概由女方“包办”,到了现在嫁妆也主要是生活用品、家电等,但基本上都是从古时候延续下来的“老门道”。
嫁妆里有一些物事非常重要:嫁妆打头阵的子孙桶必不可少,一般由新娘哥哥或弟弟拎着头一个进新房,但这个原先在生活中派用场的家什,如今已经缩微成个头比过去小几倍的摆设了;另外,新房里的如意碗筷少不了,碗里必须盛满米、桂圆、红枣、花生,寓意幸福美满,是长辈给新人的诚挚祝福;首尾系着红绸的一双甘蔗,也是寓意着新人生活、事业节节高。
② 迎亲
古时,把迎亲称为“亲迎”,意为新郎官骑高头大马亲自去迎新娘。迎亲队伍里有江南丝竹等乐队,一路吹吹打打到新娘家。女方家听到乐声,就知道新郎官马上到,及时做好准备,专门操办婚事的喜娘会指点几时几分轿子该停在“喜神方”、新娘梳妆打扮后的洗脸水该往哪泼……俗话“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就是这么由来的,“泼水”在苏州很多地区仍然作为一种传统婚礼习俗被保存下来。
新郎官快到新娘家时,新娘家赶紧关上大门,亲戚朋友问媒人和喜娘要“喜钱”和喜糖,讨个好彩头;新郎官要准备蹄膀、圆糕、鲤鱼等礼品,随迎亲队伍抬到新娘家,孝敬老丈人和丈母娘。现在虽然没有了高头大马和丝竹乐队,但是婚礼车队、鞭炮声声、亲友把门讨红包等,也同样把迎亲的气氛弄得热热闹闹的。
③ 新娘子出门
脚不能着地,出门时由父亲背出门,或者按照这种意思穿父亲的鞋子到门口,再换上自己的鞋子,有些地方有新娘不能低头换鞋的说法,可以直接在自己的鞋子外面跶一双父亲的鞋子,到门口时脱掉就可。
④ 拜堂
新郎把新娘接回男方家后,要 “拜堂”,拜父母、天地,拜和合二仙,其中拜和合二仙是苏州特有风俗,相传和合二仙是寒山寺高僧,主管“和合”,在老一辈眼里是苏州的“爱神”。现在一般简化为新娘向新郎父母和长辈行见面礼。
⑤ 入洞房
新娘、新郎宴请完宾客后,被簇拥着送入洞房,就开始“坐富贵”,“坐”是有讲究的,谁先坐就谁受压,而现在的男士都体现“绅士风度”,总是自己先坐下,这也成了 “怪不得苏州男人怕老婆” 的玩笑话的渊源。
⑥ 闹洞房
这是苏州人结婚的重头戏,各种各样捉弄新人的点子,这时候都能拿出来“闹”。苏州历来就有闹洞房“三日无大小”,不管年少、年迈,都可以闹,据说还有洞房不闹不兴的说法。
⑦ 新娘回门
原来传统的新娘回门是在婚礼后第二或第三天,由新郎陪同新娘到娘家,一场正宗的苏式婚礼才接近尾声。不过现在大多改在了结婚当天回门,即新郎、新娘去酒店之前。
其他相关习俗
讨喜:新郎与女方家人见面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的新娘,此时,伴娘要故意拦住新郎,可是条件要新郎答应,通常都以红包礼成交。
敬扇:新娘上礼车前,由一名吉祥之小男孩持扇给新娘(置于茶盘上)新娘则回赠红包答谢。(注:准备一把扎有两个小红包的扇子)
不说再见:当所有人离开女方家门时,决不可向女方家人说再见。
掷 扇:礼车启动后,新娘应将扇子掷到窗外,意谓不将坏性子带到婆家,小男孩将扇子捡起后交给女方家人,女方家人回赠红包答谢。
摸桔子:礼车至男方家,由一位拿着两个桔子的小孩来迎接新人,新娘要轻摸一下桔子,然后赠红包答谢。
忌踩门槛:要跨过门槛。
过火盆,踩瓦片:新娘进入大厅后,要跨过火盆,并踩碎瓦片。
压床:结婚前一天,请一童男在新床上睡一晚,压邪,并寓意生子。
甘蔗:女方要准备甘蔗越长越好,代表日子以后结节高。
摸喜蛋:新房里各个角落都会放,但比较隐蔽,让童男童女进新房摸,找到了就可以吃了代表美满。

8、在农村嫁女儿,都有哪些陪嫁品呢?

在很早之前物质资源比较紧俏的时候,很多人在出嫁的时候讲究“三响一转,36只脚”的说法,结婚的时候,常常要准备一些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还要另外的床柜子,衣橱,床头柜,嫁妆等。但是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经慢慢的没有这么多的讲究。现在的嫁妆准备都是在结婚前与男方双方进行商量进行准备的。

女方收了彩礼之后,用一部分彩礼钱准备东西作为陪嫁。陪嫁品有一些床上用品如被套,被子,席子蚊帐,小到一些毛巾浴盘,还有吉祥物等。还会有一些衣物的,准备上新人的衣服。除了些床上用品,还有一些厨房用具,像我们常见的电饭锅、炒锅、刀铲等,这些都是一些小件的陪嫁。

一些大件的陪嫁也会有准备,像空调、冰箱、洗衣机等,有的人家还会准备一些电动车,小汽车等就是比较大件的。准备这些东西,根据双方的一个经济条件来决定,并不是说一定要所有的东西都准备,更多的还是根据生活的需要,并没有硬性的规定。

每个地方的陪嫁风俗习惯是不同的。有的地方根据风俗习惯会,有一些陪嫁是讲究的,像祖传的珠宝首饰,床被套都会有一定的图案和搭配,有的也有一些现金的,进行陪嫁。还有的地方也有“亮嫁妆”的风俗,就是说在宾客面前把所有的嫁妆亮出来,一一进行展示,已显示女方对嫁女的一种重视。

热点内容
用称称嫁妆 发布:2020-09-12 19:11:27 浏览:511
五星级婚宴 发布:2020-09-12 17:55:19 浏览:511
婚礼乐队 发布:2020-09-12 20:13:00 浏览:510
太庙婚纱 发布:2020-09-12 18:59:26 浏览:510
北京摄影婚纱 发布:2020-09-12 17:43:09 浏览:509
耍新郎 发布:2020-09-12 20:11:18 浏览:508
王子婚纱摄影 发布:2020-09-12 17:52:22 浏览:508
外景简笔画 发布:2020-09-12 15:57:17 浏览:508
拍外景婚纱照 发布:2020-09-12 17:43:26 浏览:507
我们结婚了2013 发布:2020-09-12 18:42:33 浏览: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