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俗彩礼 » 赶海风俗

赶海风俗

发布时间: 2022-09-08 10:32:30

1、青岛市黄岛开发区风俗民情的调查报告。

胶南这里有个风俗,村里的男女老少或是赶海的人都可以参加,只要伸
看到海边专有很多人,我属们去看看,原来聚集的人准备拉巨型大鱼网。胶南这里有个风俗,村里的男女老少或是赶海的人都可以参加,只要伸手帮忙拉网都有分到收获的鱼。我们以前看到过,老伴也参加过,不过我们不懂他们的规定,需要向船头要个票,拉完网凭票分鱼。就是没分到鱼也很开心,因为我们感受到拉网的感觉和众人一起拉网的乐趣
大馒头 窗花剪纸 蜡烛
死人出宾不知道算不算, 过年有海神节~ 有金沙滩节 在红石崖有个王家 好像是4月初8 赶山 唱大戏!

2、青岛开发区的风俗民情

胶南这里有个风俗,村里的男女老少或是赶海的人都可以参加,只要伸
看到海边有很多人,我们去看看,原来聚集的人准备拉巨型大鱼网。胶南这里有个风俗,村里的男女老少或是赶海的人都可以参加,只要伸手帮忙拉网都有分到收获的鱼。我们以前看到过,老伴也参加过,不过我们不懂他们的规定,需要向船头要个票,拉完网凭票分鱼。就是没分到鱼也很开心,因为我们感受到拉网的感觉和众人一起拉网的乐趣

3、威海的习俗介绍300字不是作文

威海节庆风俗:
1,荣成国际渔民节 每三年举办一次,以渔民为主体,以渔村文化为主要内容,开展各种海上运动项目、大型民俗观光旅游活动、经济技术贸易洽谈会和海洋渔业博览会等一系列活动。
荣成国际渔民节源于当地渔民传统的谷雨节。早在春秋时期,这里就大兴鱼盐之利。每年谷雨,春汛来临,百鱼上岸,休整了一冬的渔民又忙碌起来,捕鱼赶海,开始了新一年的海上生产。为感谢“海神”赐给的丰厚鱼虾,祝愿天天鱼虾满仓,祈求神灵保佑,免灾除难,渔民们便在谷雨节这天举行传统的祭神活动,从此谷雨节便成了荣成渔民的佳节。改革开放以来,富裕起来的渔民将新文化、新观念、新思想渗透到谷雨节中,由纯祭神保平安的期望心理进入对酒当歌,喜庆丰收,载歌载舞的高尚境界,使这一活动水平越来越高,成为荣成渔民生活中一个重要的文化娱乐内容。为顺应广大渔民心愿,弘扬民族文化,荣成市政府决定从1991年起,举办荣成国际渔民节。
荣成国际渔民节第一、二届均为谷雨期间举办,历时两天。第三届(1993)开始改为7月24日至7月28日举办。连续举办四届后,又改为每三年举办一次。每年渔民节都有近万名中外来宾和10万当地群众参加,渔民节以增进国内外文化交流、发展经济、促进开放、共同繁荣为宗旨,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典礼仪式、游艺活动、观光旅游活动,举办了地方名优产品和书画等展览、经贸洽谈、文艺晚会等活动,使渔民节成为中国海文化盛会,赢得了中外来宾的高度赞誉。
2,中国威海国际钓鱼节 时间是10月上旬,邀请国内外钓鱼爱好者参加海水舟钓、矶钓比赛、淡水抛杆比赛、康乐赛等丰富多彩的比赛项目,在举办国际钓鱼比赛的同时举办全国渔具博览会。
3,中国威海中韩经贸洽谈会 时间是9月上旬,由威海市人民政府主办,主要内容有国际经贸洽谈、招商引资、旅游考察、新闻发布会、文艺晚会等。
4,中国威海海鲜节 时间是5月上旬,全市百余家旅游饭店联手推出海鲜特色宴,为游客现场烹制海鲜美食。

4、青岛民风民俗

居住(又称“住所”)是人类抵御风寒和休息繁衍的场所,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受生活的地域、环境条件等影响,我国各地居住类型、房屋样式都有所不同,居住风俗也多种多样。
青岛地区农村房屋结构与我国北方地区的房屋结构相似,建房多取向阳山坡,讲究向阳背阴、依山靠水。房屋为土木砖石结构,一列3至5问,与左邻右舍接山连墙,屋顶为“人”字型(亦称“双流水型”)。建有正屋、东西厢屋或倒屋,各家自成院落。以三合院居多。
村庄大小不一,少者几户,大的数百户,近年又出现了不少千户大村。
1897年后,德国、日本先后侵占青岛。随着港口和市政的建设,大批农民涌入市区,当时西镇一带建起了i0个平民院,台东镇的南山、仲家洼等处也陆续出现了一些棚户区。这些院区建房无规划,房屋低矮阴暗,环境恶劣,除“人”字型屋顶外,还出现了许多一面坡房屋,人们习惯叫“道士帽”。由于居住环境、条件的改变,一些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居住民俗也就无法延续下来。
80年代起,政府推行;日城改造工程,90年代又实行安居工程。现在,平民院和棚户区已相继建成居民小区,楼群林立,环境优美,人们居住条件大力改善。
在此期间,青岛地区农村的老式住房也多为美观的住宅楼代替。居住由单纯实用型向注重审美型发展。一些现代建筑材料被广泛采用,不少村庄也出现了楼群。
->村庄
青岛农村除极少数住“山庵”的看山人外,多聚集一起居住,因而构成大小不同的建筑群,称作“村”、“庄”或“屯”。
村里的道路,大的叫“街”,多为东西向,称前街、后街。大的村庄街多,则冠姓氏为街名,如张家街、王家街。
小的道路称“胡同”,多以姓氏、堂号、村中名人或树木为名,如宋家胡同、福来胡同、解无胡同、老槐树胡同等;很狭窄的道路称“夹道”;闲散人经常聚集闲谈的地方称“懒汉子窝”、“老头窝”。
有些村名很有特色,也很有趣,,如莱西张哥庄是因为有一个姓张的汉子在这里安家落户而得名,此人豪爽,乐于助人,附近人尊称为张哥,村名也就成了张哥庄。因“哥”、“格”、“戈”同音,以后就出现了像周戈庄、夏格庄等村名。这种以姓氏为名的村庄非常多,有的直接叫“岳家”、“赵家”,有的则加“脸”、“屯”、“沟”、“店”等字,叫“梁家吐”、“于家屯”、“王家沟”、“徐家店”等。
有的村是以建村人的特征而得名。菜西有个李胡子庄,是因为清嘉庆年间,一个叫李克用的人来此建村,他胡子很长,人称“李胡子”,日久,这村就叫做“李胡子庄”。后来,有人感到此名不雅,民国初年该村名就演化成今天的“李虎庄”。
也有的以建村人的职业为村名。峙山有个皂户村,因为明永乐年间有几家用灶具烧盐的盐户来此定居,宋代称盐户为“皂户”,这个村也就叫做“皂户村”。
有不少村庄是以神话传说中的名称命名的。崂山有个女姑山村,因为村南有个“老姑庵”庙,庙内的主神人称“女姑”,传说是《封神榜》中赵公明元帅的妹妹,人们就把村名定为“女姑山”。登瀛村是传说秦人徐福为取长生不老药,由此登程去仙岛流洲而得名。崂山石老人村村名,不但源于一个优美的神话故事,还因为村前海边有一块状似老人的巨石。
有的村庄以旧时驻军军屯或官屯为名,如鳌山卫、雄崖所、营上、黄官屯等;有的以寺庙、古家为名,像庙头、家子头、庙东、石佛院等;有的以地理环境取村名,如簸宾岭,因其地形像簸箕而得名;还有以建村时当地的村木花草为名,如桃林、枣园、柳树屯、棒子沟等。
1979年,青岛开始地名普查,对重复的和不雅的村名进行了调整。村名和村名用字都达到了标准化、规范化。
->院落
青岛民间居住大都各自成院,俗称“天井”、“院子”。
过去,许多人家都喜欢设前后两院。前院面积大,是一家人平日活动的主要场地,院里建猪圈、厕所,喜栽石榴、月季等花卉树木。后院很小,用处不大,只是为了挡住后窗,认为后窗临街“不成住处”。如今,随观念的转变,加上土地的宝贵,已很少有人设后院了。
院子周边的墙叫“院墙”,旧时多用石块垒成。在临街墙上,镶嵌带“鼻梁”的石块,用以拴骡马,叫“拴马石”。院墙上面抹石灰或泥,叫:“打墙头”。顶院墙上面抹成半圆形,叫“和尚头”。如今,院墙多用石块垒下部,上面垒砖,外面用水泥抹平;也有的用砖或水泥砌成几何图案,称做“花墙”。院墙不得高于屋檐。
临街院墙处留有大门口,俗称“街内”或“街门口”。街门多为南向或东向,胡同里也有西向的,但很少北向的。街门要与对门邻居的大门口偏高,叫做“斜对门”。大门一般漆为黑色,老辈有功名的人家可漆红色。门为两扇,每扇装一个铁制的门环,左边的门环连着门内“摇关”,“摇关”可转动,供随手关门用。有的人家辽在门上装有铁制的环扣·叫“门划拉”,用以锁门。
门上部修有门楼,旧时大门和门楼都是财势的象征,富有人家的门楼修囚角飞檐,上饰有“龙头”、“寿狗”等吉祥物,大门高大,彩画装饰。平常人家的大门、门楼都很简陋,门楼多用草毡,有的大门没有门搂,叫“土门子”。
大门内大多建有影壁,俗称“照壁”(砖砌屏风),上写“福”字,或绘有鹿、鹤等图案,一求吉庆,二作装饰。
->房屋
民间多住平房。旧时,房屋结构为起脊,用梁、柱构成骨架,上墙草顶,木侵窗户(问有石墙瓦顶)。一幢房屋3、4、5间成套,坐儿朝南的房间为“正屋”,坐南朝北的为“倒屋”·东西两侧为“厢屋”分别叫“东厢屋”,“西厢屋”。正屋中间一间为“正间”·两边分别叫“东间”、“西间”再往里口旷套间”。正间设锅灶两个,通东、西间炕内,供冬季热炕取暖。旧时,正间与东间墙壁上多留一小方洞,叫“灯窝”洞内可放油灯,这样一盏灯可照明正、东两间房,可节省灯油。也有的人把它叫做“婆婆眼”,说从方洞中可看见灶间的行动,供婆婆监视媳妇用。在正间的上方用木板或高粱秸扎顶棚,也叫“天棚”,冬天可用来存放地瓜。东、西间多用花纸贴棚顶,装饰有蝙蝠、团花等剪纸,叫“仰棚”。
人口多的人家,通常长辈住正屋,幼辈住厢屋。住一幢房子的,长辈住外间,幼辈住里间(套间),长辈住东间,幼辈住西间。
倒屋一般住下人,普通人家堆放杂物、工具或柴草,有身份人家用作待客,称“客屋”。
厢房夏热冬冷倔风采光又差,所以民间有“东厢西厢,不孝的儿郎”、有钱不住东厢房,冬下暖,夏不凉”的俗谚。富有人家的厢房多下住人,用作饲养大牲畜或安石磨作磨房·
建房(青岛人叫“盖屋”)是一家人的大事,旧时,看风水、择宅基、安门框、做梁椽都要经过多种仪式和活动,其中要属上梁仪式最为热闹、隆重。上梁时间一般都定在“正”向午时”,届时亲友都要来帮忙或祝贺,贺礼多为一块红布,叫做“挂红”·梁橡上要贴上“上梁大吉”等字样的横披,还要绑上筷子,用红绳系上铜制钱,挂上红布等饰物,以求吉利。上梁时,房屋四周燃放鞭炮,正间当中安设方桌,摆设供品,点燃红烛,由建房人家的主人跪拜。莱西一带在上梁时,两位木匠、瓦匠师傅还要边唱喜歌边往下扔一些龙、凤、虎、蝶等形状的小勃勃,逗引孩子哄抢。上梁仪式结束后的当天主人要在新房设宴请亲朋、工匠和帮工者,酒菜一般都很丰盛。
现在,民间建房“看风水”和“摆供求神”等旧俗多已废除,但在梁、檩之上贴横批、竖联,以及放鞭炮等求吉习俗仍流行。
70年代开始,农村建房由生产大队(村委会)统一规划,街道、房屋逐步达到布局整齐划一,房屋也多为砖石墙、瓦顶、玻璃窗户。伙房、寝室、会客室分别设置,厢屋多为水泥平顶,用以晒粮食或夏夜乘凉。
80年代后,老旧草房基本绝迹,有些农村已是楼房连片,农民的居住条件大为改善。在居住民俗中,也有许多禁忌,但多带有迷信色彩,如过去有的地方农历五月忌盖屋,说五月为恶月,盖屋家中要死人,显然没有科学依据;住所大门忌冲着山丘、河流、大道、水井和坟墓,说这样会遭邪气和不吉利,若无法避开,则要在门上挂“八卦镜”破解;宅基不能直冲通街道,也不能面对庙字,如无法避开,要在宅子外面一角安一块小石碑,上刻“泰山石敢当”5个字;建房用的木料,忌用揪木、槐木,因“汛”、“槐”沾着“火”、“鬼”二字,恐不吉。在院内还忌栽桑树、柳树和杨树,俗称前不栽桑,后不栽柳,院内不栽“鬼拍手”。因为“桑”与“丧”同音,出门见“丧”不吉;柳不结籽,恐无子绝后;栽“鬼拍手”(指杨树)则怕招来鬼灶,宅室不安。如今,已很少有人相信有什么鬼谜了,但农民院子内外至今仍不栽植以上3种树木。

青岛民俗节庆一览表
捷旅网 2006-3-25 来源:

节庆名称
时间

天后宫民俗庙会
农历正月初一至三十

青岛萝卜会、元宵山会
农历正月初九至十五

海云庵糖球会
农历正月十六至十八

青岛樱花会
4月下旬

樱花之旅——日本周
4月下旬

青岛之春——音乐周
4月中下旬

湛山寺庙会
农历四月初八至初十

崂山北宅樱桃会
5月上旬

青岛“海之情”旅游节
7月

“青岛之夏”艺术节
7月中旬

“青岛之夏”艺术灯会
7月-9月

中国青岛沙滩文化艺术节
9月

山海情——新婚之旅
10月

大泽山葡萄节
9月

青岛金秋菊花会
10月-11月

金秋十月合唱周
10月

崂山旅游文化节
11月

青岛旅游行业酒吧文化节
12月

5、出海和赶海是一个意思吗

不一样
赶海是指,居住在海边的人们,根据潮涨潮落的版规律,赶在潮落的时机,到海权岸的滩涂和礁石上打捞或采集海产品,称为赶海。

出海基本解释
1. [go to sea]∶船只离开停泊地点驶往海上
电影出海
出海捕鲸
2. [be out]∶到海上活动、工作
当他们出海三天之后,天气转晴了[1]
详细解释
1. 驾驶或乘坐船只到海上去。
明 袁可立《奏用间刘爱塔事疏》:“有容于三月十三日率兵出海援之,其后续报。”冰心《寄小读者》二四:“九日之中,荡小舟不算外,泛大船出海,已有三次。”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三段:“自己手里穷,每年春季要向鱼行老板借钱补网,才能出海。”张天民 《荒岛》:“他在县里跟县委、县政府、县科委、文教局都没有联系,是自己搭便船出海的。”
2. 福建 地方驱除瘟疫的风俗。
清 施鸿保《闽杂记·山海》:“出海,驱遣瘟疫也。 福州 俗:每年五六月中,各社醵钱,扎竹为船,糊以五色绫纸,内设神座及仪从供具等,皆绫纸为之,工巧相尚,有费数十缗者,雇人舁之,鸣螺挝鼓,肩各庙神像前导至海边焚化……惟 厦门 人别造真船,其中诸物,无一赝者,并不焚化,但浮海中,任其漂没。”

6、刘家湾赶海园的赶海项目

刘家湾赶海园海滩采贝退潮后游客赤脚在海滩上捡拾各种鱼、贝、虾、蟹等,同时,在万亩滩涂上可用铁耙扒蚊蛤、镜蛤等贝类,有经验的渔民每小时可扒2公斤左右。
推虾皮夏季退潮后,在水深1米左右海域用推网推,碰上虾群每小时可推十多斤。虾皮异常鲜美,游客可自劳自食,感受丰收的喜悦。
捞海蛰夏季赶海时,可捞到小型海蛰,半透明,漂浮在海面上,做个简单的网就能把海蛰捞上来,游客可品尝鲜海蛰,也可以向当地渔民学习腌制海蛰的方法。
挖海蟹退潮后,海滩上便出现了许多圆形小洞,这是海蟹藏身的地方,游客可循着新鲜海沙的洞挖到沙蟹、袋子蟹。
近海垂钓在近海水域,游客可坐在沙滩上,用有钩或无钩的钓杆进行垂钓,有钩的可钓到各种各样的鱼,特别是沙岗鱼,无钩的可钓到花旦蟹。
刘家湾赶海园-风俗文化
为增添赶海园的文化底蕴,刘家湾赶海园管委推出了一台代表地方民俗特色的大型情景演艺——《沧海神韵》,主要节目有水漫金山、八仙过海、哪吒闹海等传统水族舞表演,还有旱船、高跷、吕剧等地方戏曲演出。

7、山东省各个地区有什么大型活动和当地习俗.

1、青岛糖球会:

青岛糖球会在青岛海云庵举办,举办时间基本上从正月十六左右开始,历时1周。主要举办地点海云庵和海韵广场、嘉禾路街心花园为中心辐射的周边道路。

海云庵在青岛市北区,又称“大士庵”,始建于明朝末年,正殿祀观音大士,俗称“老母庙”,青岛建市后,庙前街道就叫海运街,曾是四方一处的商业中心。

四方一带有工人也有渔民,海云庵供奉的神很多,观音以外还有关公、龙王、比干、鲁班、太上老君等。旧时香火旺盛,往拜者多为渔民,因此定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即新年中第一个大潮日为庙会正日。

每逢庙会,香火更盛,同时庙前庙后多有唱戏、跑驴、踩高跷、跑旱船等娱乐活动,饮食、玩具摊贩也纷纷聚来,其中卖糖球(北京称为“糖葫芦”)的尤为众多,用山楂、软枣、山药、桔宁等制成的糖球,纷纷上市,叫卖竞争,各呈特色。年久之后,群众便称海云庵庙会为糖球会。

2、潍坊风筝节:

潍坊风筝节(会)每年4月的第三个周六在潍坊举行,有来自世界各地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赛,是我国最早冠以”国际”并被国际社会承认的大型地方节会。从1984年至今,已成功举办过三十三届,其创立的“风筝牵线、文体搭台、经贸唱戏”的模式,被全国各地广为借鉴。

潍坊,古称“潍县”,又名“鸢都”,特产有风筝、年画等,驰名海内外。潍县自古为北海名城,文风昌盛,科甲蝉联,经济繁荣。

乾隆年间曾有“南苏州,北潍县”的说法,潍坊风筝的源头可以追溯到鲁国大思想家墨翟制作第一潍坊国际风筝节只“木鸢”,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真正开始兴盛,走向民间却是在明代。

到清朝中叶,潍坊开始出现专门从事风筝制作的民间艺人。在潍县白浪河沿岸有很多风筝艺人扎制风筝,新颖好看,起飞高稳,远近闻名。年年有民间或官办的风筝赛会、连许多外地的风筝商贩和风筝艺人也慕名而来。这便是潍坊风筝比赛起源于潍坊市区白浪河大集的雏形。

3、田横祭海节:

田横祭海节主要是渔民过的节日,发源于山东省田横镇周戈庄村的地方传统民俗活动。具有500多年历史。

经当地政府的精心策划、包装和推介,这个古老的节日已发展成为山东乃至全国知名的民俗节庆品牌,更是现代人心驰神往的狂欢大典,每年都吸引不计其数的中外游客及中国各地的民俗、经济政策研究等方面的专家慕名前来。

祭海前一天,渔民们将海边的龙王庙打扫一新,悬挂大红灯笼,摆香炉、祭案,贴对联,披红挂彩。同时在龙王庙前的海滩上扎松柏龙门,在其上悬挂匾额,挂满彩灯,张贴大红对联。

各船船主忙着将彩旗猎猎的渔船开到村前海湾,船头面向大海,一字排列,将渔具和网具摆放整齐,然后下锚定位,等待第二天正式举行祭海仪式。

祭海仪式当天,渔民们以船为单位在龙王庙前的海滩上开始摆供。一束束用竹竿绑扎成的几米高的“站缨”迎风而立,一张张供桌上摆满了面塑圣虫、寿桃、鱼、各类糖果、点心等,桌前的红漆矮桌上,一头头黑毛公猪昂首向前,一只只大红公鸡精神抖擞。

渔民们将要焚烧的黄裱纸整理好,摆好香炉,将上千挂红彤彤的鞭炮升上高空。

4、泰安东岳会庙会:

泰岳庙会始于唐末,兴于宋,鼎盛于明清,经久不衰,集宗教、民俗、民间艺术和商贸活动于一体的中国民俗文化盛会。

泰东岳泰山为五岳之首,是佛道并存的神山。泰山脚下的岱庙,供奉着泰山神--东岳大帝。

传说夏历三月二十八日为泰山神生日,历代帝王多于这天在岱庙举行封禅大典。帝王的庆典活动、佛道的宗教活动以及民众的朝山进香活动,在岱庙一带形成了以贸易活动和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东岳庙会。

民国年间,每年庙会期,善男信女远道而来朝山进香者不绝于途,山中居民多出售香蜡纸锞,生意最盛。沿途乞丐甚多。

建国后,庙会转化为物资交流大会,“文化大革命”中中断。

1986年泰安市恢复了泰山庙会,地点改在泰山环山路上,以红门、王母池为中心。新的庙会保留了传统庙会的一些内容,又充实了新的内容和新的特色,集游、玩、吃、乐、经济贸易于一体,规模和影响在逐年扩大。

5、菏泽国际牡丹花会:

菏泽国际牡丹花会是山东省菏泽市一项重大旅游节庆活动,是由菏泽市人民政府主办,每届花会都举办大批的经贸文化活动。

自1992年起每年4月中旬举行,为期20天,至2017年4月15日已成功举办二十六届,累计共接待中外游客3000多万人次,有570多位中央、国家部委的领导人到菏泽视察。

“菏泽国际牡丹花会”为中国著名牡丹旅游节庆之一,近年来,曾荣获“全国花卉类节庆十强活动”、“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品牌展会”等称号,菏泽市也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优秀节庆城市”等荣誉称号。

通过举办牡丹花会,不仅提高了菏泽牡丹的知名度,使菏泽成为享誉全国的“中国牡丹城”,而且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动了菏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2012年3月菏泽正式被中国花卉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牡丹之都”。

花会的宗旨是“以花为媒、广交朋友、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开发旅游、振兴经济”,充分体现菏泽“牡丹之乡”的特点。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青岛糖球会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潍坊风筝节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田横祭海节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泰安东岳会庙会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菏泽国际牡丹花会

8、山东威海的习俗有哪些?

1、渔民节,渔民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传统习俗。常常进行开光、敬龙王、敬海神娘娘、拿行、跳水族舞等活动。渔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祈求海神保佑,出海平安,鱼虾丰收。

2、谷雨祭海祈福,春汛水暖,百鱼上岸,休息了一冬,渔民开始整网打渔,为了预祝丰收,最主要是为了祈求平安,人们虔诚地向海神献祭,并举行盛大仪式,成为渔家狂欢节。

3、剪纸,海里的鱼、虾、蟹以及渔家生活和海上劳作等场景都栩栩如生,形成独具威海特色的“海味剪纸”。

4、乳山大秧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舞蹈。与海阳大秧歌、胶州大秧歌、商河鼓子秧歌,并称山东四大秧歌。

5、新船点睛,新船造好后,只画眼,不画睛。也就是边上是大大的黑眼圈,中间是白色的一个大圆,下水之前,船主请人选择黄道吉日,届时,敲锣打鼓放鞭炮,船主亲自为新船点睛。

9、唐山市曹妃甸区有什么风俗适合其他地方不同的?

曹妃甸区是一个新建设的区域,以原来的唐海县和新开发的曹妃甸工业区为核心,没有特别深刻的历史底蕴,有些风俗还是新形成的,和其他地方不同。例如:赶海节,祭海神,海鲜节等。尤其是沙蝅嘴庙会,成为曹妃甸区的一个人文品牌。筹划的曹妃娘娘节也是特色风俗。

热点内容
用称称嫁妆 发布:2020-09-12 19:11:27 浏览:511
五星级婚宴 发布:2020-09-12 17:55:19 浏览:511
婚礼乐队 发布:2020-09-12 20:13:00 浏览:510
太庙婚纱 发布:2020-09-12 18:59:26 浏览:510
北京摄影婚纱 发布:2020-09-12 17:43:09 浏览:509
耍新郎 发布:2020-09-12 20:11:18 浏览:508
王子婚纱摄影 发布:2020-09-12 17:52:22 浏览:508
外景简笔画 发布:2020-09-12 15:57:17 浏览:508
拍外景婚纱照 发布:2020-09-12 17:43:26 浏览:507
我们结婚了2013 发布:2020-09-12 18:42:33 浏览: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