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的风俗
1、清明节气为什么要种树
清明节为什么要植树?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清明节为什么要植树呢?这是因为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植物成活率高,成长快,所以俗语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
植树的民俗源于丧葬习俗。早在西周时期,封建统治者便开始在坟头栽种树木,不过那时的植树只是统治者显示地位的一种标志。而平民百姓是不准立坟和植树的,因此,坟头植树尚不普及。到了春秋时期,民间才开始仿照统治者的行为在坟头植树,而此时的植树也只是作为祖坟的一种标志而存在的。
据《礼记》中所述,孔夫子就曾在云游之前,为了将来能够确切辨认祖坟,就在其父母的坟头种植了松柏。但这时的植树与清明节尚无关联,而真正将清明与植树两者结合到一起的,则要归功于汉高祖刘邦了。
相传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因多年在外征战,无暇回故乡,直到他做了皇帝之后才回乡祭祖,但却一时找不到父母的坟墓。后在群僚的帮助下才在乱草丛中找到一块破旧的墓碑,于是便命人修坟立碑,并植以松柏以做标志。
恰巧这天正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刘邦便根据儒士的建议,将清明定为祭祖节。此后每逢清明,他都要荣归故里,举行盛大的祭祖、植树活动。后来此习流传民间,人们便将清明祭祖与植树结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民俗。
到了唐代,清明踏青与清明插柳的民俗十分盛行。所谓插柳,原指人们身上插戴柳枝的一种行为,但在田野踏青和坟茔祭祖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将柳枝往坟头或地上一插,柳便成活,无意中也起到了植树的作用。
关于清明插柳的来历,据传有三种说法。
其一是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柳条插进泥土即活,有强大的生命力,插到哪里,哪里成荫。柳树的生命力特别顽强,插柳插出不少柳树,正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慢慢形成了清明植树的习俗。
其二是说插柳避邪。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载:“取杨柳枝着户上,百鬼不入家。”人们认为柳枝有灵性,有“鬼怖木”之称,在柳条发芽的清明时节插柳可以避邪驱鬼。
清明插柳还有一说,是表示对介子推的怀念的。晋文公再次来到绵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感到十分惊奇。他随手折了条柳枝,编成圈戴在头上,由此众大臣和民众纷纷效仿,衍生出寒食节折柳和门前插柳的习俗。
到了唐代,由于清明、寒食两节相邻,人们为了祭礼方便,就将两节合而为一,于是寒食插柳、植柳的风俗便演变为清明插柳与植柳了。此后历朝历代,相袭流传。
从节令上讲,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正是北方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季节,非常适合栽种树木。中国第一个极力提倡植树造林的人是孙中山先生。辛亥革命胜利后,1915年7月31日,北洋政府根据孙中山的倡议,颁布法令规定清明节为我国的植树节。
但是在实行过程中,人们发现清明节作为植树节仅对北方地区适合,对南方来说已经太晚,过了植树的最佳时机,南方各省请求把植树节提前。孙中山逝世后,为纪念这位一贯倡导植树的先驱,将孙中山逝世的日子3月12日定为植树节。
2、植树节的习俗是什么
1、在古代,有“居之一岁,种之以谷;十岁,树之以木”的谚语,就是说,如果你在某地仅住三两年,种种粮食就可以了,如果要长住,那就要考虑种点树了。当然,这个树多是指经济林木,如太史公所说的枣树、栗树、橘树等。
2、《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第三》引《襄阳记》载,吴国丹阳太守李衡,生前种柑橘树千余株,临终前对儿子说,我们家很穷,但我种有千株柑橘树,就像一千个木奴,不吃你的喝你的穿你的,却可以替你纳税,补贴你用度。后来,李衡种的柑橘树长成了,“岁得绢数千匹,家道殷足”。
3、政府以法令的形式,或靠“惠农政策”引导、鼓励人民多植树,一方面能够加快社会财富的积累,另一方面可以使国家在林木消费上不至匮乏,老百姓也能从种树中得到实惠。
4、据贾思勰记载,有些地方的人生儿育女了,要给每个婴儿栽上二十株树。当然,这也是出于经济考虑,等孩子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树也成材了,可以做车轮,按一棵树可做三副车轮,一副值三疋绢计算,二十棵树共值一百八十疋绢,足够结婚的费用了。
3、植树节有什么风俗习惯
植树节风俗习惯:种树。植树节适合种的树——银杏:银杏为落叶乔木,5月开花,10月成熟,果实为橙黄色的种实核果。银杏树高大挺拔,叶似扇形。
冠大荫状,具有降温作用。叶形古雅,寿命绵长。无病虫害,不污染环境,树干光洁,是着名的无公害树种。银杏适应性强,对气候土壤要求都很宽范。抗烟尘、抗火灾、抗有毒气体。是理想的园林绿化、行道树种。
(3)种树的风俗扩展资料:
植树节是按照法律规定宣传保护树木,并组织动员群众积极参加以植树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按时间长短可分为植树日、植树周和植树月,共称为国际植树节。提倡通过这种活动,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热情、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4、植树节的习俗
植树节是按照法律规定宣传保护树木,并组织动员群众积极参加以植树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按时间长短可分为植树日、植树周和植树月,共称为国际植树节。
按时间长短可分为植树日、植树周和植树月,共称为国际植树节。提倡通过这种活动,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热情、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植树节是为了保护倡导人民种植树木,鼓励人民爱护树木,提醒人民重视树木。树木对于人类的生存,对于地球的生态环境,都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印度加尔各答农业大学德斯教授对一棵树的生态价值进行计算:一棵50年树龄的树,累计计算,产生氧气的价值约31,200美元;吸收有害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约62,500美元;增加土壤肥力价值约31,200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00美元;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繁衍场所价值31,250美元;产生蛋白质价值2,500美元,总计创值约196,000美元 。
5、植树节有哪些习俗
种树、了解树木的知识、宣传环保。植树节这一天是动员群众参加以植树造林活动的节日,通过植树活动,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热情,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植树节
植树节在每年的3月12日,这一个月按时间长短可分为植树日、植树周和植树月,都称为国际植树节。
最初的植树节在每年的清明节。1928年,国民政府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将植树节改为3月12日,所以植树节也是纪念孙中山逝世的节日。
植树节倡导人民种树,鼓励人民爱护树木,提醒人民重视树木。树木对于人类的生存、地球的生态环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6、植树节的来历和风俗
植树节的来历:解放前,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于北平,1929年移灵柩于南京紫金山,1930年国民党政府曾定3月12日为植树节。1979年,在邓小平提议下,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每年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植树节一般都有种树的风俗。
植树节的意义是什么?
植树节通过植树造林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减轻污染的意义。植树节是按照法律规定宣传保护树木,并动员群众参加以植树造林为活动的节日。按时间长短可分为植树日、植树周和植树月,共称为国际植树节。提倡通过这种活动,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热情。
植树节是法定节假日吗?
首先3月12日植树节不是法定节假日;根据《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规定,植树节是不放假的。按时间长短可分为植树日、植树周和植树月,共称为国际植树节。提倡通过这种活动,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热情和对环保的重要性。
7、2021年清明简介介绍 为什么要种树
清明 是我国的传统节气之一,而清明也随着时间的发展也形成了许多的文化,但很多人并不是很清楚一些知识,那么2021年清明简介介绍是什么呢?清明为什么要种树呢?接下去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和分析吧!
2021年清明简介介绍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 二十四节气 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 春分 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是我国 传统节日 ,也是最重要的 祭祀 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的一种活动。 汉族 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清明为什么要种树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清明节为什么要植树呢?这是因为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植物成活率高,成长快,所以俗语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的民俗源于丧葬习俗。早在西周时期,封建统治者便开始在坟头栽种树木,不过那时的植树只是统治者显示地位的一种标志。而百姓是不准立坟和植树的,因此,坟头植树尚不普及。到了春秋时期,民间才开始仿照统治者的行为在坟头植树,而此时的植树也只是作为祖坟的一种标志而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