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俗彩礼 » 石井的风俗

石井的风俗

发布时间: 2022-09-05 12:17:36

1、石井镇的介绍

石井镇,位于户县县城正南 7 公里,地跨平原及终南山北麓。东与太平旅游管委会、庞光镇为界,南与涝峪旅游区管委会毗邻,西与天桥乡相依,北与余下镇接壤。南北长约 9.5 公里 ,东西宽 8 公里 ,总面积 76 平方公里。4 个村民委员会, 27 个行政村,人口23953 人。镇政府驻石中村。基础设施完善,经济来源主要为特色的农业产品。有待开发大理石、白云石,也有丰富的名胜古迹。

2、广州白云石井哪有你们懂的

石井桥旁有。
广州白云石井位于广州市白云区石井乡的石井桥旁。石井是老式石井,石井上面是缠绕的编绳,方便人们打水。
广州白云石井桥建于道光十一年,东西向,长68米、宽3.8米,为6墩的梁式石桥。桥的两旁有石栏。桥的两端原来各建一亭,亭为歇山顶,绿琉璃瓦盖。桥两头有“道光岁次辛卯”纪年石刻,两侧还有“好进仙人履,能通驷马车”一副石刻对联。

3、藏族传统节日

藏族与汉族不同的是,藏族使用的是藏族日历。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有着自己民族特别的 传统 节日 。那么,藏族都有着哪些传统节日呢?下面由我给大家整理了藏族传统节日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藏族传统节日

1、藏历年(藏历正月一日开始)

在九百五十多年前,即农历丁卯年(公元1027年),藏族开始了藏历年。藏历年是一种节日习俗,相当于汉族的 春节 。

每年藏历正月一日开始,三至五天不等.藏历十二月初,人们便开始准备年货,家家户户在水盆中浸泡青稞种子,培育青苗。在藏历年中,其饮食风俗习惯,虽然吃的东西不同,但是过的习惯跟汉族是一致的,如大年三十或者二十九,吃年夜饭,出息晚上,大家人再聚到一起,各家要吃面团突巴(古突)。年 初一 要预祝新的一年好运气,分别再拜年。 初二 回礼,相互送礼物,并且穿新衣服。

藏历新年期间,在广场或空旷的草地上,大家围成圈儿跳锅庄舞、弦子舞,在六弦琴、钹、锣等 乐器 的伴奏下,手拉手、人挨人地踏地为节、欢歌而和,孩子们则燃放鞭炮,整个地区沉浸在欢乐、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之中。在城乡演唱藏戏,跳锅庄和弦子舞。在牧区,牧民们点燃篝火,通宵达旦地尽情歌舞。民间还进行角力、投掷、拔河、 赛马 、 射箭 等活动。

2、上九节(农历正月初九)

流行于宝兴县一带。每年农历正月初九举行。是日,人们汇集到山下,举办灯会和表演狮舞等,尽情欢舞高歌。夜晚,举行别具一格的男女对垒 摔跤 ,结果常常是男败女胜,引起轰堂大笑,将节日活动推向高潮。

3、谢水节(农历三月初六)

流行于冕宁县一带。每年农历三月初六举行。其主要内容是求雨和祈子。是日,喇嘛带上用糌粑做成的青蛙、蛇和癞蛤蟆,每家随去一二人。来到水沟边,喇嘛一边念经一边把糌粑做的 动物 放到水中。返回时,大家打着雨具,嚷嚷闹闹,表示雨已下起来了。接着,人们去敬一个圆形的塔子。塔内放有一把刀子和一个小锣锅,代表生育。久婚无子的妇女向塔神许愿,祈求生子。敬塔后生了孩子的侬,该日要去敬塔还愿。

4、转山会(农历四月八日)

藏族传统节日,又称沐佛节、敬山神。流行于甘孜、阿坝藏族地区。每年农历四月八日诞辰时,有九龙叶水为其沐浴,故又称沐佛节。每年这一天,甘孜藏区远近群众身着民族服装,汇集到跑马山上和折多河畔。人们先到寺庙里燃香祈祷,焚烧纸钱。然后转山祭神,祈求神灵保佑。转山后,支起帐篷进行野餐,演藏戏。唱民间歌谣,跳锅庄舞、弦子舞,骑手们还进行跑马射箭比赛。在此期间,人们还要举行物资交流活动和其他 文化 体育 活动。

5、白马歌会( 清明 节前后)

为白马藏人节日习俗。流行于平武县,每年 清明节 前后举行。白马藏人能歌善舞,传统的文化活动在汉区的春节期间举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新文化的传入,他们萌生了创立自己节日的愿望。有关部门因势利导,于1982年举行办了首届山寨歌会。从此约定俗成每年举办一次。

6、林卡节(藏历五月一日左右)

藏语称“孜木林吉桑”,意为“世界欢乐日”。也有人称之为“郊宴”。是西藏自治区拉萨、日喀则、昌都等地区藏族人民的传统 娱乐 日。每年藏历五月一日左右举行,节期不定,有些地方长达十多天。届时,藏族群众扶老携幼,带上食品、青稞酒、酥油茶、卡垫、帐蓬,以及各种娱乐用具和乐器,来到幽雅恬静的林卡(藏语音译,意为园林、花园,其中多植柳树,所以民间又把逛林卡称之为“耍柳林子”)。在草坪上、古树下支起白色的帐蓬,围上几块床单或塑料布,铺上卡垫,一边弹六弦琴,一边喝酥油茶或青稞酒,欢聚野宴。有的打扑克,有的 下棋 、打克朗球或聊天谈笑,还有的在绿草地上欢歌漫舞。此外,节日期间,还要举行一些宗教仪式和骞马、射箭等文体活动。

7、采花节(历五月初五日)

南坪县博峪一带藏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举行,节期两天。 传说 ,很久以前博峪是一个荒僻的山沟,人们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以树叶和兽皮做衣服。一天,从远方来了一位叫莲芝的姑娘,她美丽善良,心灵手巧,教会了当地人们开荒种地和织布缝衣,还采来百合花为人们治病。有一年五月初五这天,莲芝上山采花,被镍风卷下悬崖摔死了。人们很悲伤,便在这一天上山采花纪念她。久而久之,形成了采花节。

8、赏花节(农历六月)

又称看花节,流行于马尔康一带。每年农历六月举行,时间一般3-5天,有的地方长达10余天。人们带着食品、帐篷,骑着骏马,成群结队到野外游玩,欣赏山花。他们搭好帐篷,熬好酥油茶,盛满青梨酒,一边吃喝,一边赏花,一边祝福。晚上,燃起篝火,高歌欢舞。节日期间,还要举行摔跤、赛马等活动。也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机会。

9、黄龙寺庙会(六月十五日)

黄龙寺庙会是阿坝州藏、羌、回、汉等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夏历六月十五日在松潘县黄龙寺举行。座落在阿坝州松潘县岷山南麓丛山中的黄龙寺,它背依海拔5700多米岷山主峰雪宝项,因山顶上的清泉带着钙质飞腾而下,铺满了一条乳黄色、犹如一条黄龙飞腾而下的 自然 奇景,镶嵌着3400多个大小彩地,它们相互连接、五彩交辉。后人建寺,以庙会吸引邻近省、州、县信众朝拜,逐渐形成 民俗 节日。

每年农历六月初十起,各地游人或骑马,乘车或徒步,带上炊具、帐篷来到这里 旅游 。集会上,人们不但要观赏黄龙寺的风光,而且举行藏戏表演、民歌对唱;青年壮士们,还要进行摔跤、射箭等活动。六月十五是节日的高潮,黄龙寺及周围的山腰林间排满各种土特产品,形成盛大的物资交流会。老人们进寺烧香,祈祝祷一生平安。年轻人载歌载舞,通宵达旦。

10、观花节(农历六月十八)

藏语叫“若木鸟”,是观山的意思,每年的农历六月十八举行,一般是以各村寨为主,一起下帐房游耍,每次的活动,少则三四天,多则十来天。过观花节期间,人们向前来参加游玩的客人敬献哈达,并热情地迎进帐房,盛情款待。到了夜晚,男女老少手拉手,在舞队首领手中的串铃伴奏下,围着篝火,踏着优美的舞步,唱着民歌、载歌载舞,以至通宵达旦。

11、赛马会(农历七月一日)

流行于红原县等地。每年农历七月一日举行,节期一天。赛马是是藏族民众十分喜爱的一项活动,它不仅是农牧闲暇之余集合、交流农牧业生产 经验 的场所,而且是藏族人民精神的展示。在所有民间传承流播的藏族节日中,几乎都少不了赛马活动。赛马不仅以母题形式在节日中显现,更为重要的是,建立在对马浓郁信仰之上的藏族人民,就形成了这样一个民族传统的“赛马节”,并且此项活动有着悠久的 历史 。届时,该县及附近各地藏族群众身着传统的民族服装,从四面八方直到赛马场,进行多种形式的赛马活动。有集体比赛速度的,有分队进行接力比赛的,有表演跑马射箭的,有表演赛马技巧的,十分热闹。赛马结束后,人们就互相交换土特产品。

12、沐浴节(藏历七月六日至十二日举行,历时7天)

沐浴节,藏语叫“嘎玛日吉”(洗澡),是藏族人民特有的节日,在西藏至少有七八百年的历史。藏族人民按佛教说法,青藏高原的水具有八大优点,即一甘、二凉、三软、四轻、五清、六不臭,七饮不损喉,八喝不伤腹。因此七月份被人们称为沐浴的最佳时间。时值夏末秋初,万里高原风和日丽,天高云淡。

无论是城市、农村还是牧区,男女老少全家出动,来到河边溪畔欢度一年一度的沐浴节。届时,藏族人民携带帐篷和酥油茶、青稞酒、糌粑等食品,纷纷来到拉萨河畔、雅鲁藏布江边,来到青藏高原千江万湖旁争相下水,尽情在水中嬉戏, 游泳 。他们在河滩草坪树荫下搭起帐篷,围上帐幕,铺上卡垫。老年人在河边洗头擦身,年轻人在河中洗澡游泳,孩子们在水里嘻戏打水仗,此时的妇女们也毫无顾忌地尽情沐浴,把身体和全家的衣物都洗得干干净净。

休息时,一家人围坐在帐篷里,品尝芳醇的青稞酒和喷香的酥油茶。帐篷里时时飘出阵阵欢声笑语。沐浴节这七天中,人们不仅天天来到河边沐浴,还要把家里所有的被褥统统清洗干净,所以沐浴节既是藏族人民所喜爱的传统节日,又是一年一度最彻底的、群众性的卫生活动。

13、望果节(秋收时期,历时一至三天)

望果节已有1500多年历史,是西藏人民渴望丰收的传统节日。“望果”是藏语译音,“望”藏语意思是田地、土地,“果”意为转圈,意为“绕地头转圈”。雅鲁藏布江中游和拉萨河两岸的农村,非常盛行过“望果”节,其他地方也有,但节日称呼有所区别,拉孜、定日一带,称为“雅吉”,即舒服的夏日;工布巴拉雪山周围是半农半牧区,称为“帮桑”,即吉祥草地,时间差不多,都在庄稼黄熟,准备开镰之前举行。解放前,藏族是在“鸟王”——大雁南飞的季节到来之前过望果节。望果节是藏族重要的文化现象,关于它的来历、仪式、地或性特色多姿多彩。?

相传早在公元5世纪末,藏王布德贡坚为确保粮食丰收向本教教主请教。教主施旨,让农民绕田转圈,由手捧香炉、高举幡杆的人作前导,由高举缠绕哈达的木棒和羊右腿的本教教主领路,领着持青稞穗或麦穗的本村乡民绕地头数圈后,把各种谷穗插在粮仓和神龛上,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望果”节历时一至三天,于秋收前择吉日举行。每年这天,藏族人民都身穿节日盛装,有的打着彩旗,有的抬着青稞、麦穗扎成的丰收塔,丰收塔上系着洁白的“哈达”,举着 标语 ,有的敲锣打鼓,唱着歌曲和藏戏,有的抬着毛主席像,绕地头转圈,绕圈后,人们携带帐篷,青稞酒,一边说古道今,一边狂欢畅饮,有的还举办传统的赛马、射箭、赛牦牛、骑马拾哈达和歌舞、藏戏比赛。商业部门也组织物资交流,供应民族特需商品和日用百货,收购土特产品。望果节过后,开始了紧张的秋收播种。

14、俄喜节(农历腊月初七日)

为藏族传统节日,流行于木里县一带。节期在每年农历腊月初七日。传说,古时候木里一带很富庶,西藏和云南的八个藏族支系千里迢迢迁来居住,定居那天,是腊月初七日,人们聚集在一起 唱歌 跳舞,纵情欢乐。以后,每年这一天都要举行纪念活动,世代相传,成为固定节日。节日前一天,各家忙着准备丰盛的食物。节日这天,全家围坐在一起,举杯畅饮。按习惯,要让猫和狗饱餐一顿,如果它们先吃肉后吃饭,就兆示着来年风调雨,农牧业丰收。夜晚。人们围着一堆堆篝火。对唱山歌和跳舞。

藏族的由来

藏族,是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古老成员之一,分布在西藏、青海、甘肃、 四川、云南等省、区,有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藏区已发现和发掘出新旧 石器时期和铜石井用时期等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遗址多处。1979 年,考古发掘的西藏昌都卡若遗址,是距今四五千年的历史遗址、在聂拉 木、定日、申扎、林芝、墨脱等地区也发现和发掘了不少古文化遗址。说明 西藏地区在七千年至两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青海、甘肃等 地区发现的都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新石器及彩陶文化遗存物。阿坝州 境内已发现的古人类生活居住过的聚落文化遗址就有19处,其中有的 属新石器时代至汉代文化遗址,有的愿唐宋时期的文化遗存;古墓葬类, 则有石棺葬、砖室墓、石室墓、屋基、大石墓、灵塔等多种形式文化遗存。 古籍史料中所载的“累石为室,高至十余丈”的“碉楼”建筑,至今可见

嘉绒在州内金川、小金、马尔康、理县、黑水和汶川部分地区,以及甘孜州、雅安地区、凉山州等地,居住着讲藏语方言嘉绒话,并以农业生产为主的藏族,为嘉绒藏族,藏区称这地区的藏民为“绒巴”(农区人)。“嘉绒”一名因嘉莫墨尔多神山而得名,意指墨尔多神山四周地区。

据汉文史料记载,古代生息、活动于今州境地区东南部河谷一带, 称之为“嘉良夷(嘉梁)”、“白狗羌”、“哥邻人”、“戈基人”等部落,为这一地区的土著先民。唐时与吐蕃移民及驻军融合后,成为藏族。嘉绒地区解放前的地方土官常说自己的祖先来自西藏,汶川县境内的瓦寺土司、金川县境的绰斯甲土司、雅安地区宝兴县境的穆坪土司等都有渊源于西藏的族谱记载。杂谷土司、梭摩土司祖先是唐代吐蕃大将悉坦谋。

《安多政教史》载:“多麦南北的人种大部分是吐蕃法王(按:指松赞干布)安置在唐蕃边境驻军的传人,……”。在公元5—6世纪时,嘉绒地区人户很少,为措巴首领割据称雄时期。7世纪初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吐蕃,嘉绒地区也统一于吐蕃之中,由赞普的将领充任嘉绒各地首领.嘉绒地区在《安多政教史》一书和讲藏语安多方言的藏民中称‘查柯”。其因是:“历史上吐蕃赞普曾派遣大臣柯潘前来嘉练地区担任首领和武将,他的官邸在松岗以北,吐蕃王室在圣谕和 公文 中称他为‘嘉木查瓦绒柯潘’或‘查瓦绒柯潘’,简称‘查柯”’。柯潘是从西藏四大家族之一的扎族中招募来大批士兵的指挥官,主管唐时吐蕃的“西山八国”。

古代称之为“嘉良夷”、“白狗羌”、“哥邻人”、“戈基人”等的“羌、氏、夷”部落,实为“皆散居山川”的土著居民。在吐蕃第九代赞普布德贡甲时期,即大约东汉顺帝时期(126年),吐蕃地区的原始宗教——本波教,就由吐蕃传入了州境,并逐渐兴宏起来,吐蕃文化的传入和对嘉绒藏族古代先民的影响始自东汉,佛教则晚于8世纪吐蕃王朝赤松德赞时期才在州内发展起来、由于宗教文化为中心的吐蕃文化的长期影响,佛教(早期是本波教)逐渐成为上述部落全民的信仰,加上吐蕃大量移民和 军事 占领与统治,经过一千多年的融合、同化,与吐蕃长期的相互交往,从而形成今日统一的嘉绒藏族。

4、夏茅村的风俗习惯

北宋时期人们就在这里札根,世世代代勤耕苦读,生息繁衍逾千年,村内现有常住人口数万人,经济繁荣,生活安稳。大部分居民姓氏为 刘 廖 严,后期迁居的也有 陈,何 ,冯,等姓氏。本地人多带客家口音的广州话,夏茅村村民一直保留汉朝舞龙的传统风俗,每逢中秋佳节,村民以树枝,树叶扎成龙身,竹条杂扎成龙头。晚上龙身插上香火,游龙贺月。夏茅村历来禁忌舞狮,传说是与夏茅村名有冲突。端午节也有龙舟的比赛活动,比赛结束后,每家可以分上由村分发的龙舟盆菜。后因石井河水污染严重,已经停止活动了。

5、石井镇的历史人文

石井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淳朴的海滨民俗风情。宋理学家朱熹曾多次到石井杨子山书院讲学,明民族英雄郑成功以收复台湾的民族赤诚感化世人;古往今来,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仍。这些特殊的历史条件孕育了这里的民俗风情传统:知礼识仪,爱国爱乡,勤奋淳朴,热情好客。宗教信仰以佛教、道教为多。石井是高甲戏的发源地,古时岑兜村洪埔师及村民创造了高甲戏剧种。因此洪埔师被后人称为“戏祖公”。
石井,是一座地灵人杰的滨海古镇。境内的“四海四陆”八奇和境外的“春夏秋冬”十二景,勾勒出“鳌石山、石井江、杨子山”三个文物盛存、风景秀丽的名胜景区,其中尤以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纪念馆为中心,以延平郡王祠、中宪第和开台圣王纪念堂等景点为辅助而创建的鳌山郑成功文化园;以“海上视师”石刻、靖海门、铳城、清水岩、邦伯坊大佰岛等文物景点为呼应,展示了石井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6、端午节的习俗是什么?急--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山东端午节风俗

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古人把五月也称作“午月”,五日又常写作“午日”,“端”又是“初”的意思,所以五月初五就叫“端午”;因“午月”和“午日”两个“午”字重复,所以“端午”又叫“重午”又因古人常把“午时”当作“养辰”,故“端午节”也叫“端阳节”。

从唐代正式规定端午节为重要节日后,逐渐开始重视起来。济南人过端午节主要有以下特点:画门符。端午节这天,人们将“五毒”指(蝎子、蜈蚣、毒蛇、哈蟆、壁虎〕形象的剪纸做成门符。据说这样做,是为了驱“五毒”,防瘟疫。插艾枝,悬艾虎。端午节这天一早,人们就将艾枝插在门上,或用艾蒿编织成“艾虎”,在门楣中央或戴在身上,驱虫避邪,保以安康。饮雄黄酒,吃粽子。端午节这天早饭前,要先饮一杯雄黄酒,然后再食用粘米、红枣等包成的粽子,饮黄酒据说可以杀虫害,避百邪,包粽子则是为了凭吊爱国诗人屈原。戴香包、系五彩丝线。

“香包襟上戴,娃娃逗人爱”。给孩子戴香包和在手腕上系上五彩丝线,这也是济南端午节普遍流行的习俗。香包是用棉织品和丝线绣成的,包里除了装些雄黄、苍术外,还要装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驱虫除秽的作用。五彩线象征五色龙,系五色线可以降服妖魔鬼怪。端午节这天,在济南一些名士则在这一天泛舟明湖,聚会畅饮,作诗唱合。以上这些风习,有些一直延续至今天,如端午节这天插艾枝,包粽子等,今天在济南依旧很兴盛。

7、石井镇的历史沿革

“石井”地名,来自境内白鹤山下的一口天然石井。宋代设石井津,包括现在晋江市的安海、东石、水头;置巡检司位于现今晋江安海镇,属太平乡崇教里及福兴里。元、明、清分属四十一都至四十四都。明初建靖海寨,抵御倭寇。明末清初,曾归厦门(思明)管辖。清顺治十八年,归南安县。民国17年置石井镇,至民国35年期间先后属第四区、第三区。民国35年置延平乡。
解放初属第十一区。1956年置石井区(包括现在水头镇部分地区)。1958年成立成功公社(年底更名为石井公社)。1961年改石井区。1965年成立石井公社。1984年改乡,同月改镇。
石井镇,为南安沿海重镇,镇政府驻地石井村,是民族英雄郑成功家乡,镇政府由平屋二座和1984年新建四层楼房一座组成镇政府大院。
住房建设:民国时期,住房多系砖石木结构的平房,以石井“中宪第”为典型,少数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建住房形式有方形、多边形、高层楼,也有沿用传统的大厝形式。建筑材料以石砖钢筋水泥为主。80年代末,全镇住房面积2.4万平方米,人均12平方米。
公用建筑:70年代扩建延平中学教学楼、图书楼、宿舍楼,新建郑成功纪念馆,重修延平郡王祠。新建淗江中学、溪东中学、朝阳中学和南安技校及扩建26所小学。新建石井侨联、石井税务所、石井农行营业所、石井港务站、石井供销社、石井邮电支局、石井粮站、石井卫生院、石井公安派出所和石井、溪东二个边防派出所。

8、为什么石井人结婚盖黑头巾?

一路一路人的风俗习惯,
这其实没必要稀奇。

9、格朗和乡的民风民俗

中国哈尼族固有的宗教。该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除少数地区外,大多已进入封建社会。其宗教信仰仍保持其固有宗教的许多特点,哈尼族认为万物皆有灵,人死魂不灭,于是盛行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祭祀由巫师“贝玛”主持。用巫术和草药治病。西双版纳的哈尼族,
每年祭祀象征寨神的“龙巴门”。20世纪初,基督教传入部分哈尼族地区,佛教也曾在一些地区传播过,但信教的人不多,影响不大。新中国成立后,上述宗教活动已逐渐减少。
1.灵魂观念和丧葬仪礼
哈尼族认为,人和万物都由灵魂或精灵主宰。灵魂失落,或是触犯精灵,人就会得病或死亡。西双版纳地区哈尼族专有为病人叫魂治病的仪式,称“拉枯枯”。用线一根、饭一团、鸡蛋一个到所谓病人丢魂的地方,呼唤病人的名字,然后将线拴在病人手腕上,并给病人吃饭团和鸡蛋,认为这样便可收回失魂而痊愈。该族认为人久病不愈,是由于专捉人魂的精灵“拉帕”作祟,必须纠集众人,手持刀枪,哄赶拉帕。葬礼根据死者是否结婚、有无儿女以及死因等情况而有所区别。未婚或已婚而无嗣者,装殓简单,一埋了事,其魂称“密哈”。已婚而仅生女性者,葬礼亦简,其魂称“密沙”,含有野鬼之意。属于非正常死亡者,不得葬于公共墓地,其魂称“疏密”,不祭祀。对于有子女或多子多孙的死者,实行厚葬,一般在家停尸三、五天,或七天,然后出殡;要供献牛、羊祭奠,并请巫师念经祈祷,送魂,使灵魂回到祖先的故地。在葬后十二天,请巫师杀鸡两只,猪一口,置于竹桌,同死者家属一起抬到通往坟地的岔路口,由巫师为生者“叫魂”。然后抬竹桌归家,置于祖先灵台前。家人坐于竹桌周围,巫师用桌上的线在每人手上各拴一节,表示生者灵魂已叫回,拴在各人的身上。
2.村寨祭祀
包括建寨、分寨和常年的定期祭祀三类。建立新寨时,十分重视寨址的选择。选定寨址后要卜选寨心,由祭司向四面撒铁渣,然后抛掷鸡蛋,以蛋着地破裂的地方为寨心,立木桩为记。寨心为祭司居住之地。迁寨由祭司率领,全寨同日搬到新寨址,临时搭棚居住。大家先帮祭司盖房,然后各家才自建房屋。凡属分寨,要先选出新祭司。村寨每年要立一次新寨门并举行寨门祭,祈求精灵保护全寨。寨门有三道:前门、后门和侧门。前门供人出入,后门为尸体出口。寨门横梁刻画虫、鱼、鸟、兽等。西双版纳哈尼族,每年九月各寨还有集体驱鬼活动,祭司领导全寨男子,手持木刀,在室内室外和寨内寨外,四处挥舞,最后将木刀悬于寨门上,驱鬼方告结束。
3.农业祭祀
在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和各个阶段都有特定的祭祀仪式和崇拜内容。
祭树和祭水。各地哈尼族都以大树作为土地神来崇拜。他们认为树高大命长。反映土地有滋养生物的神奇力量。各村通常都在所供奉的大树周围砌石保护。红河一带的村头寨尾,都供奉“神树”,前者称“阿玛周”(公树),后者称“本图周”(母树)。正月大祭阿玛周,三月小祭本图周。金平县格邹支哈尼族,特别重视祭井水之神,祭时在井边设祭台,上供米、酒、茶各两碗,公鸡、母鸡各一只,由祭司主祭,祈求保护井水清洁,水源充足,稻谷丰收。他们还认为田沟水神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祭品相应丰厚,须供羊两只。有些哈尼族的村寨,每十二年举行一次“楼都祭”。楼都是村寨中心的圆形石井。每逢龙年,以村寨集体名义杀牛宰猪,隆重供祭。祭品分食后,将骨头扔进石井,以求人畜兴旺,五谷丰收。
播种祭。西双版纳哈尼族称播种祭为“牙卡培楼”。在正式播种前两天,由祭司主持。第一天,祭司用酒、茶和糯米年糕祭祀祖先;第二天清晨,祭司和村寨长者在“神井”前举行洗涤谷种仪式,以公鸡、母鸡各一只,米一筒、酒一筒、茶叶少许和稻谷三把供祭。祭司播下三把稻种后,即就地分食祭品。接着各家相继在临时搭建的祭棚处举行播种仪式。栽种水稻的金平等地哈尼族都是全村同日播种。播种前,各家用正月祭树时分到的猪肉祭祀谷神,插完秧再以鸡献祭。有些地区每村都有专供祭祀用的水田。插秧时先要杀鸡祭水田,然后由老年妇女在祭田中央插第一丛秧,各家继之开插。每家水田中也有小块祭祀田,插秧均从祭田开始。
收获祭。包括尝新、收割和入仓的祭祀。尝新祭在稻谷黄熟时举行。西双版纳地区由祭司先尝新,然后各家才能尝新。尝新祭要用种在祭棚处的稻谷,同时备鸡、酒、茶以及将登场的瓜果蔬菜等祭祀祖先,并取回三穗稻谷挂于祖先灵台处。正式开始收割,要以酒、茶、饭、蛋为祭品,举行祭祀,并将最后收割的一丛稻谷挂在谷仓的横梁上。入仓祭先用糯米饭、鸡蛋、茶、米酒祭谷仓,然后举行入仓仪式。用于背谷进仓的背箩,下垫九片树叶,上盖男子上衣,要三进谷仓,才能正式装仓。开仓取谷时也有开仓仪式,由家长身负背箩进出三次。在第三次背出时,要抓三把稻谷还仓。以后每次进仓取谷,都须如此。
4.祭司和巫师
祭司的职责是主持公共祭祀。巫师有两种:一是专司葬礼和送魂,一是专为病人叫魂驱鬼。
各地祭司的情况不尽一致。西双版纳地区的祭司称“追玛”,世袭,除非祭司家出现六指、兔唇等畸形胎儿和双胞胎时才可替换。祭司移居,整个村寨也随之迁徙。不然就要撤寨门,另选新祭司。村人如杀猪宰牛或猎获野兽时,都要奉献一条兽腿给祭司。金平、元阳等地的祭司称“厄阿玛”或“米古”。由全村卜选产生,终身制。
专司葬礼和送魂的巫师各地一般都称“贝牟”,为男性。供奉哈尼族神话中的天神“翁沙”之女“沙厄”。学当贝牟者要先请老贝牟到家举行祭沙厄的仪式,拜老贝牟为师,初称“贝扎”。为病人驱鬼的巫师,各地称呼不一。西双版纳称为“尼帕”,不论男女都可担任,非世袭。有的是拜师学习而后当尼帕的,更多的是在自己患病时被尼帕指为有尼帕鬼附身,并经许愿,在病愈后供奉尼帕鬼而后本人成为尼帕的。 哈尼族传统节日主要是赶汤帕节、吃新米饭节、苦扎扎节及端午节和中秋节等。
1.赶汤帕节
哈尼族的最大节日是过“赶汤帕节”。按照他们古老的历法,每年阳历十二月为新年之始(相当于汉族的大年初一)。新年当天,每个寨子要共杀一口猪。猪无论大小,肉按户平均分配,哪怕心、肝、肺、肠、肚等数量有限,也要家家都分到。到了下午,各家各户用分得的猪肉和下水祭献祖先。节日里阖家团聚,还邀请附近其他民族的好友参加。他们终日欢声不绝,特别是少不了唱起古老的民歌,讲述节日的来历和民族的历史,歌唱丰收的喜悦。
2.吃新谷节
哈尼族有“吃新谷”的习俗。吃新谷这一天,每户人家按照老规矩,应在东方刚露鱼肚白时,到自家水田拔回一小捆连根带穗的稻子。拔稻时要选择株数逢单的稻穴,背回时无论遇到生、熟人都不打招呼,否则以为不吉。到了下午,把早上背回来的稻穗搓下谷粒,连壳放在锅里烘焙直至出米花。大家吃米花前,应先给狗吃一点。因为自古传说,哈尼族在一场大洪水后重新得到的谷种是狗叼来的,所以要感谢它。吃过米花,也要把当年栽种的瓜豆菜蔬统统拿出来尝新,同时一定要吃一碗嫩竹笋,象征来年的收成象新竹一样节节高;还要杀吃阉过的大肥鸡,希冀来年的生活丰足美满。
3.苦扎扎节
六月年也是个欢乐的节日,格朗和地区称“苦扎扎”,日期一般在六月二十四日前后,节期三至六天。节日里,以村寨为单位杀牛祭“秋房”,牛肉各户分回祭祖,青年们聚集在一起“荡秋千”、摔角、狩猎、唱山歌,尽情欢乐。
4.其它节日
勐海县的哈尼族,也有过正月年、端午和中秋等节日。正月年过三至五天,有条件的人家杀猪祭祖,初一吃汤圆,亲友之间、各民族之间互相宴请。端午和中秋节大体同汉俗。
文化艺术
哈尼族文化艺术绚丽多姿,有神话、传说、诗歌、故事、寓言、童谣、谚语、谜语等。神话,传说中有叙述万物来历的《创世纪》;有讴歌人类战胜洪水,繁衍生息的《洪水记》;有反映哈尼族历史迁移的《哈尼祖先过江来》等。诗歌主要有“拉八热”和“阿基估”两类。“拉八热”多在婚丧、节日、祭祀以及其他庄重的场合吟唱,曲调庄重严肃。“阿基估”即山歌,只能在山间田野唱,以爱情为主,男女对唱。哈尼族是个喜爱歌舞的民族。乐器主要有三弦、四弦、把乌、笛子、响篾、葫芦笙等,“把乌”是哈尼族特有的乐器。舞蹈有“三弦舞”、“拍手舞”、“扇子舞”、“木雀舞”、“乐作舞”、“葫芦笙舞等。在西双版纳地区流行的“冬波嵯舞”,舞姿健美,节奏明快,气氛热烈,具有浓厚的民族色。

10、花朝宿石井 黄宗羲

花朝节

王俊奇

农历二月十二(一说二月十五),古有“花朝节”,又叫“百花生日”、“花神生日”和“扑蝶会”。所谓“花朝”实指百花竞放之时。古代“花朝节”有不少俗事活动,主要有踏春赏花、女子剪彩花插头、花间扑蝶、宫府出郊劝农、皇帝赐诗等。可惜这些风俗如今已经鲜为人知了。
据文献记载,“花朝”一说最早出现于周处的《风土记》,该书写道:“浙江风俗言春序正中,百花竞放,乃游赏之时,花朝月夕,世所常言。”古人认为二、八两月为春秋之中,所以把二月半的“花朝”和八月半的“月夕”连称“花朝月夕”。春序正中就是二月十五,唐宋两朝都定二月十五为花朝。据《提要录》说:“唐以二月十五为花朝。”春中之时百花盛开,蝴蝶翻飞,游春者往往戏蝶于花草丛中,因此“唐以花朝为扑蝶会”(《诚斋诗话》)。少数地区也有例外,如南宋杨万里说宋代“东京以二月十二为花朝”(《诚斋诗话》)。清代《昆新合志》也载“二月十五为花朝”。至今,关于“花朝节”的时间还是众说不一。
虽然,“花朝”一词出现于南北朝,但以“花朝”为节名,则是晚到明朝才有的事。据明《宣府志》载:“花朝节,城中妇女剪彩为花,插之鬓髻,以为应节。”明朝妇女在头上插绸布彩花与唐宋的做法有明显变化,在头上插花,一是应节的需要,同时彩花也起到装饰的作用。时至清代,花朝节又有“赏红”之说。见《昆新合志》说:“花朝,花神生日,各花卉具,赏红。”清人所说的“赏红”实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观赏花卉,二是指女子剪彩花粘在树枝上。《清嘉录》记载:“(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闺中女郎剪五色彩缯粘花枝上,谓之赏红。”清《镇洋志》也说:“十二日……剪彩条系花树为(左方右番)。”为什么“闺中女郎”不出门采花,而躲在家里剪布花“赏红”呢?因为封建社会对广大妇女有三从四德等束缚,大家闺秀不迈二门也是美德之一。无疑,清代女子“赏红”的做法正是这种封建思想的突出表现。清人蔡云《吴歙》写道:“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红紫万千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每到二月中,春已过半,正是百花盛放的时候,这时邀朋结伴走进大自然,观赏红紫万千的鲜花,你一定会为之愉悦,心境受到陶冶。“花朝节”到了,大家都来赏花、爱花,为百花生日庆贺!

热点内容
用称称嫁妆 发布:2020-09-12 19:11:27 浏览:511
五星级婚宴 发布:2020-09-12 17:55:19 浏览:511
婚礼乐队 发布:2020-09-12 20:13:00 浏览:510
太庙婚纱 发布:2020-09-12 18:59:26 浏览:510
北京摄影婚纱 发布:2020-09-12 17:43:09 浏览:509
耍新郎 发布:2020-09-12 20:11:18 浏览:508
王子婚纱摄影 发布:2020-09-12 17:52:22 浏览:508
外景简笔画 发布:2020-09-12 15:57:17 浏览:508
拍外景婚纱照 发布:2020-09-12 17:43:26 浏览:507
我们结婚了2013 发布:2020-09-12 18:42:33 浏览: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