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风俗
1、榆林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600字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人们最重视的节日,它代表着团圆、幸福、平安。人们在春节这一天会有很多的讲究,也形成了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下面我就来介绍家乡的饮食小风俗。春节这天,人们会早早的醒来,在开口说话之前,一定会拿出除夕晚上放在枕下的糕点,吃上一两口,我们称之为“开口糕”。薄薄的糕点吃在嘴里,软软的,甜甜的,让人忍不住想多吃几口,从嘴里蹦出的话也一定是甜甜的了。“糕”与“高”同音,小孩吃了开口糕,预示着新年中个子长得高,成绩节节高;大人们吃了,在新年中一定“福运高、财运高”;老人们吃了则希望来年“福寿高升”。正是因为人们对新年的这些渴望,吃开口糕就成了新年的第一件事。放完开门鞭,全家都穿上了新衣,洗漱完后,都围在桌子旁吃团圆饭,也就是吃汤圆或饺子了,人们把饺子称为“万万顺”,表示新年中做任何事都会顺顺当当。“顺心”的心愿也就寄托在这常见的饺子上了。吃汤圆则预示着新一年中全家人团团圆圆、平平安安地生活在一起。这喝茶也有讲究,落座时,北面的位置必须空着,听妈妈说这是为了给灶神爷留的,只有招待好他,才能在新一年里灶台上总是满满当当的。喝茶快结束时,每个人的碗里须留下一些饺子或汤圆,预示“年年粮食皆有余”。不管是吃开口糕也好,称饺子为“万万顺”也好,还是给灶神爷留位也罢,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它们虽没有令人信服的科学依据,但这些饮食上的小风俗正是人们对新年中丰收、平安、健康、幸福的一种美好愿望吧!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继承和发扬呢?'
2、榆林过年风俗是什么?
剪窗花,贴窗花,蒸年糕,包油糕,搓麻花,打饼子,漏粉,生豆芽子,磨豆腐,扭秧歌,闹社火,酿米酒,贴炕围子,贴门神,写春联,贴春联,挂灯笼,打冰摆铡刀
农历正月初1,主人黎明即起,祭拜天地、祖宗,鸣放鞭炮,村庄一片氤氲。家家户户吃水饺(俗称扁食),男女打扮一新,为长辈拜年。受拜者以烟茶、花生、瓜子、糖果招待,并用钱币赏赐小孩。
是日,村人相见,皆贺新年,或散步,或聊天,或玩耍,乐在其中。农村中有将除夕中午所剩捞饭于正月初1中午再食的俗习,称之为夹年饭,取年年有余之意。
初2开始,亲戚朋友互相拜年。初5,送5穷之日,燃放爆竹,送去穷鬼,迎来财神,饱食一餐,谓之“填5穷”。有的地方从正月初1日起,所扫的垃圾都堆一起,是日晨,主妇将垃圾倒往远处,边倒边说:“送穷神,送劣神,把穷神送个干干净净”。送5穷,现在很少见到。
初6,俗称过小年,过法和除夕相似。早上燃放爆竹,中午祭奠祖先,晚上遍张灯火,彻夜不熄。去年新婚之婿,携带妻子到岳父家过小年。定边、靖边有以长幼为序叫魂的习俗,榆林旧时有将炒黑豆撤于房壁叫作“爆六甲”的习俗。
在陕北古风文化园内,彩扇飞舞,锣鼓喧天。
秧歌队的队员们撑着花伞,手持彩扇,跟着鼓乐队的节奏,在伞头的带领下,变换着各种队形,扭起了欢快的横山大秧歌。吹唢呐、跑旱船、赶毛驴、踩高跷,穿插在秧歌队伍中,市民们纷纷拿起手机、相机记录下这欢乐的一刻。
横山老秧歌和老腰鼓是陕北榆林流传已久的春节民俗文化活动,五彩缤纷的服装、欢快跳跃的步伐、精彩绝伦的演出,无不令人拍手叫绝,为春节增添了许多喜庆气氛。
3、陕北榆林婚嫁风俗
由于习俗不同,各个地区都会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祖祖辈辈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老百姓,更是以自己独特的生活风情演绎着他们民俗文化。
我们且来看看这陕北人民的婚嫁习俗: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嫁,在旧时特别讲究门当户对,多由父母之命,媒约之言而定。婚嫁仪式城乡大同小异,略有区别。
儿女婚事,一般先由父母托媒提亲,经双方家长调查(诸如年龄、品行、门风等)同意后,即择日定亲。定亲一般由男方送女方家4色水礼(烟、酒、肉、糕点之类)、首饰、布料、粮食、衣物和彩礼,女方也给未婚夫馈赠鞋、帽或衣服等作为双方定婚之礼。
双方同意定婚后,便是择日迎亲结婚,结婚为新婚夫妇一生最为隆重的仪式。
结婚迎亲由迎人婆姨1—2人,男子数人组成(去时为单数,回来时与新娘合为双数),同时携带“离母糕”、“大馍馍”以及新娘上轿衣服、首饰品并抬花轿(没有花轿则骑毛驴)。还有锁呐鼓乐队,大吹大擂,去新娘家迎亲。届时新娘家备以丰盛酒席和佳肴款待迎亲宾朋。然后,女方家也同样约请本族和亲戚中妇女3至5人,男子7、8人组成送亲队伍,并携带陪送嫁妆前往送人。
新娘坐轿或骑毛驴,均应面戴红纱巾,也叫“盖头”,一路上鼓乐高奏,路人争睹,热闹异常。 在新娘迎回进入洞房之前,婆媳之间互赠见面礼,生活特别富裕者互赠手镯、戒指、耳环等,一般平民则赠内衣、兜肚、针簪等。新娘、新郎进入洞房后,在旧时还有“踩四角”、“揩脸”、“上头(结发)”、“吃儿女扁食(意为多儿多女)”等风俗。而后设宴招待送人亲戚和前来祝贺婚礼的所有宾朋。
入夜,则是闹洞房,由同辈年轻男女与新郎、新娘逗趣取乐,闹房内容,花样翻新,丰富多彩,兼大欢喜。闹房结束,新郎、新娘共进晚餐。最后是“送儿女馍馍”。旧时由婆母身着山羊皮袄,一手持擀面杖,一手以升子端馍头7个。用擀杖戳破洞房窗户纸,将馍投入洞房,并念念有词曰:“手里端个升子,来年抱个孙子,拦门敲一棍,孙子一大群”。以此祈求五男二女,后继兴旺。然后夫妻“收四角(床铺四角置放的红枣、核桃、银针、红线)”,同榻就寝。
次日晨起,新娘梳洗打扮,谓之“开脸”。早餐后,新郎新娘出洞房举行礼拜。先拜祖先,次拜高堂,夫妻相拜,再拜媒人及所有亲朋来宾之长者,谓之“见大小”。凡受礼者均馈赠礼钱,置于盘中,由新郎端至洞房门口,新娘从盘中抓一把钱,谓之“抓拜礼”,所抓之钱属新娘之私房钱。礼拜后,开午宴,新郎新娘逐席斟酒礼拜,谓之“拜席口”。饭后亲戚宾客分别各自返回,至此,迎亲结束。
次日,新娘陪同新郎回娘家,谓之“回门”。新郎回门期间,新娘家户内近亲分别宴请女婿客(新郎),新郎首次回门,宴请就餐均坐上席,不分老少长幼都应予新女婿敬酒(但下次再去岳父家则无此俗)。新郎新娘返回时,新娘父母同行而去,叫作“看回门”。双方父母,互称亲家,同桌而坐,频频举杯,促膝谈心,甚是融洽。至此婚礼仪式全部告毕。
4、榆林农村的过年风俗什么
大年三十之前贴对联,晚上年夜饭,大年初一要烧香敬神,还要包饺子。
5、榆林有哪些民俗风情(简略一点)30—50字
榆林民俗风情
榆林的风俗有古朴的传统,山区的农民修窑洞时,先请阴阳先生看地势山形,定方位、择吉日。窑洞的样式多而且讲究,门面用细凿凿出,窑前有穿廊和雨盆。
窗棂曲直交错,长短相间,组成各种美术图案。城里的有钱人家住高屋脊大瓦房,一进两开,穿廊虎抱,雕棱绘彩。更有大户人家,门前树旗杆,蹲石狮,大门水磨砖砌门楼,有照壁,二进中有月亮门,分前后院,前院是书房,会客室,后院是家眷。
景点简介
榆林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国家卫生城市 ,中国爱心城市 ,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 ,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市 ,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
中国最具潜力的十大古城—榆林古城 ,红石峡,统万城遗址,红碱淖,榆林沙漠国家森林公园,石峁遗址,白云山,青云寺,悬空寺,二郎山,府州城,高家堡古城,西峰寺等各大景点。
6、榆林重阳节吃什么
重阳糕、菊花酒。
古时候,九月九日,把片糕搭放在儿女头额上,口中念一些祝福孩子的话,是希望儿女身体健康更好发展的美好祝愿,寓意是子女百事俱高。这也是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重阳节做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讲究的上面还会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也有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重阳节喝酒有讲究,古人饮菊花酒延续至今,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菊花含有养生成分,晋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阳山中人家饮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寿的记载。
晋朝大诗人陶渊明也喜欢饮菊花酒。陶渊明以隐居、作诗、饮酒、爱菊出名;后人效仿他,遂有重阳赏菊的风俗。
7、陕北榆林有什么婚嫁风俗?
由于习俗不同,各个地区都会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祖祖辈辈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老百姓,更是以自己独特的生活风情演绎着他们民俗文化。
我们且来看看这陕北人民的婚嫁习俗: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嫁,在旧时特别讲究门当户对,多由父母之命,媒约之言而定。婚嫁仪式城乡大同小异,略有区别。
儿女婚事,一般先由父母托媒提亲,经双方家长调查(诸如年龄、品行、门风等)同意后,即择日定亲。定亲一般由男方送女方家4色水礼(烟、酒、肉、糕点之类)、首饰、布料、粮食、衣物和彩礼,女方也给未婚夫馈赠鞋、帽或衣服等作为双方定婚之礼。
双方同意定婚后,便是择日迎亲结婚,结婚为新婚夫妇一生最为隆重的仪式。
结婚迎亲由迎人婆姨1—2人,男子数人组成(去时为单数,回来时与新娘合为双数),同时携带“离母糕”、“大馍馍”以及新娘上轿衣服、首饰品并抬花轿(没有花轿则骑毛驴)。还有锁呐鼓乐队,大吹大擂,去新娘家迎亲。届时新娘家备以丰盛酒席和佳肴款待迎亲宾朋。然后,女方家也同样约请本族和亲戚中妇女3至5人,男子7、8人组成送亲队伍,并携带陪送嫁妆前往送人。
新娘坐轿或骑毛驴,均应面戴红纱巾,也叫“盖头”,一路上鼓乐高奏,路人争睹,热闹异常。 在新娘迎回进入洞房之前,婆媳之间互赠见面礼,生活特别富裕者互赠手镯、戒指、耳环等,一般平民则赠内衣、兜肚、针簪等。新娘、新郎进入洞房后,在旧时还有“踩四角”、“揩脸”、“上头(结发)”、“吃儿女扁食(意为多儿多女)”等风俗。而后设宴招待送人亲戚和前来祝贺婚礼的所有宾朋。
入夜,则是闹洞房,由同辈年轻男女与新郎、新娘逗趣取乐,闹房内容,花样翻新,丰富多彩,兼大欢喜。闹房结束,新郎、新娘共进晚餐。最后是“送儿女馍馍”。旧时由婆母身着山羊皮袄,一手持擀面杖,一手以升子端馍头7个。用擀杖戳破洞房窗户纸,将馍投入洞房,并念念有词曰:“手里端个升子,来年抱个孙子,拦门敲一棍,孙子一大群”。以此祈求五男二女,后继兴旺。然后夫妻“收四角(床铺四角置放的红枣、核桃、银针、红线)”,同榻就寝。
次日晨起,新娘梳洗打扮,谓之“开脸”。早餐后,新郎新娘出洞房举行礼拜。先拜祖先,次拜高堂,夫妻相拜,再拜媒人及所有亲朋来宾之长者,谓之“见大小”。凡受礼者均馈赠礼钱,置于盘中,由新郎端至洞房门口,新娘从盘中抓一把钱,谓之“抓拜礼”,所抓之钱属新娘之私房钱。礼拜后,开午宴,新郎新娘逐席斟酒礼拜,谓之“拜席口”。饭后亲戚宾客分别各自返回,至此,迎亲结束。
次日,新娘陪同新郎回娘家,谓之“回门”。新郎回门期间,新娘家户内近亲分别宴请女婿客(新郎),新郎首次回门,宴请就餐均坐上席,不分老少长幼都应予新女婿敬酒(但下次再去岳父家则无此俗)。新郎新娘返回时,新娘父母同行而去,叫作“看回门”。双方父母,互称亲家,同桌而坐,频频举杯,促膝谈心,甚是融洽。至此婚礼仪式全部告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