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春节的风俗
1、全国各地过春节的习俗
成为第608位粉丝
1.广东
部分地区春节第一餐要吃“万年粮”,即做好足够春节三天家人吃的饭菜,寓有“不愁吃喝”之意。潮汕地区春节会吃菜粿、腐圆、酵包、管煎、五果汤,寓意“生活甜美,源远流长”。初四夜里,家家要点一盏灯,准备一缸水,叫做“等神水”。
2.广西
按壮家独特的春节习俗,要进行挑新水、喝伶俐水、舞狮、舞鸡、舞春牛等活动。
3.甘肃
有新年舞社火的习俗,社火是一种载歌载舞、体裁多样、种类繁多的综合表演艺术。
4.辽宁
大年三十要点长寿灯,彻夜通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都要挂红灯笼。
5.黑龙江
大年三十晚上一定要吃饺子,还要包上几个带有硬币的。在初五这天也一定要吃饺子,也称“破五”。
6.福建
乡村农家的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
7.山西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称“鏖岁”。鸡鸣之时,开始焚香、燃灯、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后合家互相拜年。
8.山东
东各地一般由家长首先起来“发纸”,开门前先放一挂火鞭,然后才能说话。男人在家长的带领下祭拜天地神灵。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为驱邪恶、求吉利,有的地区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一年象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
2、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春节的风俗:
办年货
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具特色。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是备年货、送年礼却是几乎全国上下的“过年必备”。置办年货,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贴的(年红)、送的(拜年)礼物等等,统名曰之“年货”,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年货”。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祭灶
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如《释名》中说:“灶。造也,创食物也。”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祭灶在中国民间有几千年历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
扫尘
在民间,新年前夕有“腊月二十四,扫尘的习俗。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民间称做“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割年肉
民间谚语称“腊月二十六 ,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所谓杀猪,当然是杀自己家养的猪;所谓割肉,是指没养猪的贫困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贴年红(挥春)
年廿八、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户户“贴年红”(年红是春联、门神、横批、年画、“福”字等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统称)。过年贴年红(挥春),是中国传统的过年习俗,增添了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和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3、关于春节各地的风俗有哪些
1.老北京年俗
庙会则为旧时北京过年的主要习俗,除了人们所熟悉的厂甸之外,五显财神庙(初二至十六)、东岳庙(初一至十五)、白云观(初一至十九)都是有名的庙会,最富有北京过年的特色。
五显财神庙的正式活动从正月初二算起,初二一大清早,往财神庙进香者。除巨富显贵外,绝大多数是骑自行车。他们多身着各种绸缎的棉袍,外罩马褂或坎肩,头戴细毡礼帽。香客们从城里出发出广安门向南,当然基本顺风(因北京冬季多西北),但一出广安门就须逆风而行了。
2.东北年俗
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的(现在人们讲究卫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代替),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
此外,东北人在初五这天一定要吃饺子,也称“破五”,就是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利的事都破坏,有驱灾避邪之意。
3.陕西特色过年习俗:打醋炭
陕西历史悠久,过年也有很多不同的习俗,“打醋炭”是其中一种,就是在铁勺上放一块烧红的煤炭,再浇上醋。“打醋炭”要在家里的每个角落进行,意为驱邪。保佑来年顺利平安。
“打醋碳”有着悠久的历史传说,相传代天封神的姜子牙,封神时忘了自已,只好做醋炭神,但诸神敬畏,在未打醋炭前皆站立。打了醋炭后姜子牙光临,诸神才敢落座受供奉。
4.云南年俗
云南过年时也要贴对联,但那“对联”是红纸剪成的各种图案。不仅“书写”方式不同,连贴的方式也别具一格。除夕之夜,全家老小每人拿着自制的春联,合唱立脚点《祝年歌》,依序在院里院外、菜地果园和田边地角为万物张贴。因为边贴边唱,白族的春联被称为“歌联”。“歌联”贴到什么东西上面,就以那种东西为“主题”,唱首联歌“表达”联意。如贴在竹枝上的是一副鞭炮的剪纸,人们唱的“联歌”是竹报平安值千金,清白传家振家声;东风得意花千里,红日高照万木春。这种剪纸、唱歌融为一体的“歌联”,堪称白族文化的一朵奇葩。
5.上海年俗
旧时,一到春节乞丐就多起来了。有一种乞丐,他们不是因为家中贫困而去行乞,而是为行孝道。据传,老年人活到九九八十一岁有一道鬼门关,只有吃了“百家饭”才可安然无恙度过这一关,于是家有老人的孝男孝女们在新春初一日走出家门去讨饭给自己的父母吃。
有的用纸和竹丝做成牛状,到家门前说吉利话,这叫“送春牛”。有的手持一根冬青或柏树的树枝,在树枝上挂些小铃后古钱,表示在新的一年里家人会象摇钱树一样,财源滚滚而来,这叫”摇钱树“。有的身穿佛衫,头戴神像面具,化装成财神菩萨的模样到各家的宅院内狂奔乱跳,以示财神菩萨来了,这叫“跳财神”。
6.河南年俗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民间节日,人们称它为“祭灶节”。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停下手中各种活计,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
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伴有一则凄凉的民间传说。古代的时候,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人视儿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爱。但因家中贫困,无以糊口,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矿去挖煤。儿子久去不归,老人格外想念。这天,老太婆嘱老汉到煤矿看看。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两人越走越熟,相处十分融洽。闲谈之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来矿上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心急如焚,乞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片慷慨应允,嘱他不要告诉别人。见了儿子,老汉佯装害病,儿子侍奉左右,一直无法下井。不久,煤矿出了事故,老汉赶忙把儿子领回家里。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风险,忍不住对老伴说了。谁知此话被灶君听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对玉帝讲了这件事。玉帝恼羞成怒,立即惩罚了光脚片,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
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久而久之,人们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重庆在中国有山城和雾都的称号,在那里过春节,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大街小巷都能看到腊梅花。
当地人喜欢春节在家里摆上淡黄色的腊梅花,其花瓣带有清香的味道。重庆南山盛产腊梅花,从腊月开始,不论你到花市还是在普通街道,到处都能看到来自近郊的农民身背背笼,里面装满含苞待放的蜡梅花。
广西特色的过年习俗:舞鸡舞春牛
过年期间,很多地方都有舞龙舞狮高跷队,但是在广西有一种特别的方式来庆祝过年,那就是舞鸡舞春牛。大年初一,由舞鸡的青年提着用木头、木瓜做成的两门鸡,打着锣去各家各户贺年,他们唱起吉庆的幽默舞鸡歌,使主顾家喜笑颜开。
内蒙古特色过年习俗:吃“手把肉”除旧岁
蒙古族人喜食羊肉,春节盛宴更是如此。除夕吃“手把肉”是蒙古民族传统习俗,以示合家团圆。年夜饭时,把煮好的整羊摆到案头,羊头放在整羊上面,羊头面朝年纪最长、辈分最高的长者。
4、有关于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有关于春节的风俗:
一、新春扫尘
据《吕氏春秋》记载,早在尧舜时代,我国就已经有春节扫尘的习俗。因为“尘”与“陈”谐音,所以新春扫尘就赋予了新的含义,有“除陈布新”的意思,希望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地出门。
二、贴对联、福字、门神
春节前一天的下午,小孩子们会踩着凳子,拿着糨糊和刷子,往门上贴对联,然后让下面的大人看看贴的是否端正。有的还横批,贴于门楣的横头上,对联贴在门的左右两边。还有的在屋门、墙壁、门楣上贴福字,寄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还有人会把绘有门神的画帖贴在门板上,祈求一年平安无事,增添节日喜乐气氛。
三、祭祖、祭神
春节祭神,是一种遍及我国东西南北的习俗。全国各地祭神习俗大同小异,但目的基本相同,都是为了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吉大利等等。
祭祖一般情况下都是在祭神之后,各地风俗也不尽相同,在我们老家都是每天中午吃饭之前,各家各户派个代表,端上食物、供品去祠堂祭奠先祖,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祠堂才会关门。
四、吃水饺、吃汤圆、吃年糕
北方大部分地区,春节都有早晨吃水饺的习俗,还经常在水饺里面放一枚硬币,谁要是吃到硬币,大家就说他是全家当年最有福的人。在江苏淮安,早上有吃汤团的习俗,河南开封一带,春节这天既吃饺子又吃汤圆。春节期间还有吃年糕的习惯,年糕口味因地而异。
五、守岁、给压岁钱
除夕守岁,也是最重要的春节活动之一,邻居朋友聚在一起,或者一家人在一起,有的打牌,有的看春节晚会,大家终日不眠,一起等待天明,迎接新年的到来。
压岁钱是小孩子和晚辈最喜欢的习俗。除夕吃过年夜饭后,长辈会向晚辈分别赠送钱币,并用红线穿编铜钱成串,挂在小孩胸前,说是能够压邪驱鬼。这个习俗自汉朝开始就已经流行,当然,现在已经没有铜钱了,一般都是拿个红包装现金了。
5、各地方的过年习俗
春节习俗,实际上是一种抹不去的民俗文化,它意味着家人团聚的温馨,辞旧迎新的轻松和期盼。提起春节的过法,人们脑海中通常会想到年夜饭吃饺子、贴春联、挂年画、放鞭炮、大拜年等习俗。但是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同样一个春节,在大江南北,过法却不尽相同,许多地方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春节习俗,其中不少一直延续至今。
老北京:吃法讲究最多老北京人特别讲究过年,尤其讲究过年的吃法。昔日老北京曾有民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民谣中列举的腊八粥、炸豆腐、炖羊肉等等,都是春节期间老北京的美食。而在今天,这些都已经是人们的家常便饭,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却只能在过年时方可大饱口福。
黑龙江大年三十晚上一定要吃饺子,还要包上几个带有硬币的。在初五这天也一定要吃饺子,也称“破五”。
福建乡村农家的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
山西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称“鏖岁”。鸡鸣之时,开始焚香、燃灯、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后合家互相拜年。山东山东各地一般由家长首先起来“发纸”,开门前先放一挂火鞭,然后才能说话。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为驱邪恶、求吉利,有的地区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一年象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
陕西陕西人一进腊月,就忙和起来了:推上碾子压糕面,赶上毛驴磨豆腐,蒸黄馍馍,做黄酒,擀杂面,炸油糕,过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准备好。
浙江在浙江永嘉楠溪江中下游一带,在刚结婚的第一个春节,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要做米饼,俗叫“送上门饼”。数量要做一担,约50双到100双。除此以外,还要有猪肉、松糕、长寿面(索面)等。在文成,拜年叫“貌年”。
广东“派利是”(广东方言,意为封红包),这是广东春节的习惯,利利事事,寓吉祥之意。不过,最早的“利是”是跟钱无关的,它始于汉代,是拿来辟邪的吉祥物。后来老人家就用红线把它串起来,在年三十晚,压在小孩的枕头下,给他辟邪,叫压祟。如今,大家是封一个红包,表示利是,也是压岁。
广西1、南宁崇左地区每当春节来临之际,南宁市民便会准备许多过年食品,其中,年糕、粽子、粉利是南宁人过春节必备的传统食品,民间俗称春节食品“三件头”。年糕与粽子寓意“年年高(糕)中(粽)”,南宁人买年糕要印“发”字;而粉利则与春节期间摆设在门户两边的盆桔组合成“岁岁吉(桔)利”之意。2、桂林-柳州-河池一带舞龙舞狮拜年是桂柳人喜爱的传统项目,因此每到春节前夕,舞龙舞狮队都将龙和狮子装扮一新,苦练龙和狮子舞的传统套路。桂平-玉林-梧州一带这一方向的人们过春节颇具地方色彩。年前数日,人们便开始“三忙”:一忙“洁户”,家家要打扫卫生,去污除垢;二忙“办年”,准备过年所需的鸡(阉鸡为主,陆川一带则以鹅为主)、鸭、鱼、肉,各类蔬菜。以及春联、鞭炮、香纸蜡烛等;三忙“炸食”,制作各种油炸食品如“白散”、酥角、脆子、薄脆之类。
6、全国各地春节的习俗都有什么不一样?
1、山西省
如今,祭天祭祖的规矩在山西很少见,但除夕晚餐不能说话的规矩却保留了下来。春节的第一顿饭是饺子。做饺子的时候,我们应该放鞭炮,驱邪求福。在一些地区,应该用芝麻秆做饺子,这意味着新年就像芝麻开花一样,日子会越来越好。如果你想做更多的饺子,你必须吃得比你想要的多。进餐时,除了每人一碗外,还要多放一到两碗,以希望人口繁衍。
2、福建省
厦门人在出门过年前,必须在空中敬拜玉皇大帝,这就是所谓的“祭神”。早上,人们用鲜花和水果来祭拜神灵,而中午,人们用百合花和一碗春饭来祭拜神灵。春花是用红纸插在白米里做成的春花。闽阴“春”与“盈”谐音。春稻“年年有余”,是一种很好的颜色;漳州的第四天叫“节一”。除了进庙里烧香之外,还应该准备一个糖果蛋糕盒,称为“推荐盒”,以迎接大厅里的众神。
3、辽宁省
很多辽宁人在除夕需要长生灯,长生灯通宵亮着,这意味着延年益寿。这个已婚女孩不能在她母亲家过新年,否则这对她的兄弟们不利。除夕夜所谓的“别看你妈妈的灯”其实就是这个意思。当然,这种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习俗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而逐渐被遗忘。
4、广东省
当年轻一代向长者祝贺新年时,长者会用红包或橘子奖励年轻一代;潮州的春节饮食包括蔬菜饺子、腐球、发酵袋、管煎和五果汤。初中第四天晚上,家家户户点了一盏灯,准备了一罐水,叫做“等待神水”;在东莞农历正月初一的第一天,有必要提供糖和煮芋头,这被称为“财富和财富”。
5、江苏省
江宁县春节你家在你家门口贴一张公鸡的照片;吴县多到通元寺拜祭观音大师;苏州人在春节的早期用三个鞭炮开门,这被称为“三级促销”。早上出门时,要按照黄历上指定的方向,即“西神坊”,到城隍、土地等寺庙烧香。你必须经过十座寺庙,这被称为“十庙烧香”。从除夕到元宵节,炉子里燃烧着巨大的煤炭,被称为“环溪集团”。
7、各地过春节的习俗?
各地过春节的风俗如下:
江苏:"挖元宝"
江苏各地过年习俗都有一些独特之处。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武进人过年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惟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
山西:年夜饭不能说话
在山西,有着"年三十的晚饭上不能说话"的规矩。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为求吉利。驱邪恶。有的地区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意在"年年有余"。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两碗,意在祈求人丁兴旺。
湖北:中午吃团年饭
湖北有一个风俗,已经出嫁的女儿大年三十可以回娘家吃团年饭,但不能留在娘家过夜。为了方便女儿吃完饭后赶回婆家,当地的团年饭一般会选择在中午十二点左右吃。而团年饭桌上必有"全鱼"这道菜,以求"年年有余",这道菜是最后才上桌,只能看不能吃,一定要留到初三以后才能动筷,否则会挨长辈训。
江西:女儿女婿回娘家不能同房
在江西的一些地方,已经出嫁的女儿携丈夫回娘家过年,夫妻俩是不能同床睡的,连同房都不行,独生女才有可能冲破这种习俗,否则岳父岳母情愿女婿睡地板,也不允许女儿女婿同房。而且只能在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到年三十)期间回娘家,过了这个时间段都是不允许的,否则被认为对娘家不吉利。
天津:"剁小人"
天津人称正月初五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而且菜板要剁得"咚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把不顺心的事归结到"小人"身上,除掉"小人"新的一年才能大吉大利,顺顺当当。晚上还要放鞭炮,祈求避邪免灾。
天津还有春节贴吊钱的习俗,吊钱是用彩纸剪刻成的图案,贴在门窗的玻璃和横棱上,作为春节喜庆气氛的点缀。
8、全国各地过春节的方式各有不同,大家都知道哪些地方的习俗呢?
全国各地过春节的方式各有不同,比如老北京会有春节庙会,东北吃饺子放硬币,云南贴春联要唱歌,江苏除夕夜的时候在饭里面放荸荠元宝……各个地方的习俗不尽相同!
春节作为中国最隆重的节日,全国各地都非常重视,但是由于风俗习惯不同,各地的春节风俗也不太一样。
在老北京,春节的时候会有春节庙会。最著名的庙会是五显财神庙、东岳庙、白云观……比如五显财神庙,正式活动从正月初二算起,大清早,就有很多穿着各种绸缎的棉袍、外罩马褂或者坎肩、头戴细毡礼帽的人进庙上香。
在东北,吃饺子是他们的年俗。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大家一定要吃饺子。在饺子当中有的是带有硬币的,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代表新的一年里会有好运,寓意着吉祥如意。而且东北人在初五这天一定要吃饺子,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利的事都破坏掉!
在云南,他们过年一定要贴对联,是红纸剪成的各种图案的对联。除夕之夜,每人拿着自制的春联,然后在院里院外进行张贴。他们必须边听边唱,白族的春联被称为歌联。
在江苏,他们在除夕夜的时候在饭里放熟荸荠,吃的时候把它挖出来,意思就是挖元宝。他们在泡茶的时候要放两只青橄榄,喝的是元宝茶,恭喜发财的意思。
在天津,他们会在腊八的时候用醋泡大蒜,名字叫腊八醋。等到大年初一的时候,吃饺子蘸腊八醋。
在安徽,除夕的年夜饭是非常丰盛的,而且在吃饭前需要先放鞭炮。吃完饭之后,全家人围在一起,边吃瓜子边聊天,直到天亮,这就是守岁。
在海南,春节叫做年,有些地方初一是要吃素的,不能够杀生,他们称这个叫排年,初二才能够见酒肉。
全国各地还有很多地方的习俗都不太一样,目前就为大家介绍这么多,如果大家感兴趣,也可以去了解一下哟!
9、各地区的春节习俗
北京年俗——踩岁:
踩岁有“节节高升”的美好寓意。年三十将芝麻秸铺于院内,踩踏出入,噼啪作响,称为踩岁。此举最早是为了防盗,后来演变成“踩祟”习俗。
东北年俗——龙灯会:
龙灯会意在祈求风调雨顺,四季丰收。龙是五瑞兽之首,龙灯会是东北正月十五节庆活动的高潮。扎龙灯、画彩磷、描龙须、衔龙珠、插彩旗、内燃烛,拿着龙灯跳龙舞,满城游行,希望得到神龙保佑。
山东年俗——照虚耗:
照虚耗意在为全家祛除邪恶。虚耗是古代民间传说中的恶鬼,需要用光照驱散。在山东的龙口、黄县一带,女主人在大年初一早晨手持红烛,先照照炕席,再把家里角落照一遍,用光明驱逐黑暗和邪气恶鬼。
浙江年俗——运河灯会:
运河灯会为水乡增添了许多新年喜气。运河灯会起源于唐末宋初,浙江一地最为著名,不仅有陆上彩灯,还有水上船灯、船上花灯、河面水灯。每逢灯会,贴心愿、看表演、猜灯谜、品小吃,街上商贾云集、人头攒动,河里流光溢彩、交相辉映。
安徽年俗——嬉与灯:
嬉与灯有“年年有余”之意。以竹架糊上锦纸,油彩绘上鱼鳞,鱼头书“王”,内置花灯,摇头摆尾,游走出行。百姓随其两侧,欢歌笑语,气氛欢腾。
山西年俗——垒(lěi)旺火:
垒旺火寓意年年兴旺。将煤炭垒成宝瓶状,里添柴火,外披彩花,上贴红字:旺气冲天。在除夕夜鞭炮齐鸣之时点燃,火舌兴旺,既御寒,又壮观,寄托了人们对来年日子红红火火的愿望。
湖北年俗——采莲船:
采莲船是湖北洪湖人民模仿驾船采莲而创作的歌舞,船用细竹竿和彩纸裱糊而成,行船时乐队齐奏、彩船紧跟,撑篙大汉、坐船姑娘一唱一和,把船艄婆婆滑稽配合,边舞边唱,好不热闹。
河南年俗——祭灶:
“二十三,祭灶官”。这天在外的人要赶回家,由男人主祭,做祭灶汤,供芝麻酥,烙火烧,夹在公鸡两翼,供于灶神前,燃香表,放鞭炮,送灶爷骑马上天,自此神煞上天,百无禁忌,安心过年。
陕西年俗——蒸面花:
蒸面花是家家户户过年的大事。通常由家中最年长的妇女制作,是祭拜祖先、走亲访友不可或缺的礼俗食物。枣山馍馍,下托回云纹,中加大红枣,祝愿家中粮食堆积如山,五谷丰登。
甘肃年俗——社火:
场面震天动地,好不热闹。社火源自花灯戏和高山剧,有千百年历史。传统社火队由一个村或几户人家推出龙灯、掌灯、锣鼓、高跷、小跷、旱船、狮子、秧歌等。就地或串村、串户表演,如今规模越来越大,成为整个年节的高潮。
四川年俗——初七游草堂:
秉承传统,雅俗共赏。相传早年杜甫与友人于正月初七在草堂故居作诗,互表思念之情。因而每逢此日,四川成都市民便扶老携幼至草堂吊唁“诗圣”杜甫,吟唱杜诗,赏梅祈福。
云南年俗——汲薪水:
汲薪水是来自女儿的祝福。在云南大年初一凌晨,各家的新媳妇或大姑娘都会担起水桶,手持三柱香火,唱着歌,到河边,插上香,将包着红纸的钱币投向水里,挑回新年的头一担水让全家人饮用,祈求全家人健康、吉利。
西藏年俗——挂经幡:
挂经幡意在向天求福。新年清晨,藏族人民把印有佛经的经幡挂在树上或山顶,随风飘舞,犹如诵读经文,不停向神传达人的愿望。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人丁兴旺,全家平安。
广东年俗——掼(guàn)春盛:
掼春盛表达了娘家对女儿的祝福。所谓春盛,其实是一种分成三四层的有盖子的竹编礼篮,通常是成对使用。年初一由出嫁女儿的娘家兄弟送到婆家,内装桔子和甘蔗等物,意在祝愿女儿日子节节高。
10、中国各地过年的习俗
1.广东
部分地区春节第一餐要吃“万年粮”,即做好足够春节三天家人吃的饭菜,寓有“不愁吃喝”之意。潮汕地区春节会吃菜粿、腐圆、酵包、管煎、五果汤,寓意“生活甜美,源远流长”。初四夜里,家家要点一盏灯,准备一缸水,叫做“等神水”。
2.广西
按壮家独特的春节习俗,要进行挑新水、喝伶俐水、舞狮、舞鸡、舞春牛等活动。
3.甘肃
有新年舞社火的习俗,社火是一种载歌载舞、体裁多样、种类繁多的综合表演艺术。
4.辽宁
大年三十要点长寿灯,彻夜通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都要挂红灯笼。
5.黑龙江
大年三十晚上一定要吃饺子,还要包上几个带有硬币的。在初五这天也一定要吃饺子,也称“破五”。
6.福建
乡村农家的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
7.山西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称“鏖岁”。鸡鸣之时,开始焚香、燃灯、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后合家互相拜年。
8.山东
东各地一般由家长首先起来“发纸”,开门前先放一挂火鞭,然后才能说话。男人在家长的带领下祭拜天地神灵。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为驱邪恶、求吉利,有的地区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一年象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
参考资料:人民网--盘点全国各地过春节的特色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