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农村的风俗习惯
1、近代 习俗有哪些变化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从当朝皇帝到达官贵人,穿长袍马褂,吃满汉食品,住深宅大院;平民百姓则粗食布衣,住普通民居。当时,吃穿都是中国自产。
2、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百姓生活中,“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3、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服装五花八门,有西服,有粗布大衫,有旗袍,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而仿照欧洲风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中国各地饮食具有地方特色,如南方人喜吃米饭、海鲜,北方人喜欢面食、肉类。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随着中国开设通商口岸越来越多,西方建筑样式更多地出现在中国,一些官员或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近代中国社会风俗也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
4、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与大城市相反,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仍然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
2、乡村的民俗是什么?
1、祈寿祝福习俗。
起乳名、挂长寿锁。一些农村地区的婴儿还有乳名,大多意思就是说代表着长寿,比如“银锁”等等。
每当孩子出生满月的时候,外婆家就会赠送给孩子银质的长寿锁,项圈、手镯、脚镯,并且给孩子佩戴上。长寿锁的反面刻有寿字,正面刻有“长命百岁”四字,再搭配银项链。手镯和脚镯上也都有着银铃铛。
2、年俗
腊月里的杀年猪、腊八蒜、腊八粥、蒸年干粮、做豆腐、扫尘、辞灶、写春联、贴挂钱、剪窗花、贴年画、贴春条、竖灯笼杆子、赶穷汉子集等等。
3、重阳节晒秋天丰收的喜悦
在一些山区里面的村庄,因为他们所居住的地理位置,情况呢,比较复杂,村庄里面的平地占少数,所以家家户户就会利用起自己家的房门前、房子后面,窗户或者是阳台等,把农作物挂起来,晒起来,时间长了,也就成了一种传统的农村风俗习惯现象。
4、农村“瑞狮”
每逢年节,一些农村“瑞狮”纷纷出门上路,到处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狮头造型为正面顶部有一王字,意为王者风范;额头前凸,聪明透顶等。背面上方绘有龙凤,意为龙凤呈祥;中部绘有八仙宝物、八仙题诗,彰显激发客家儿女每个行业都可以出一个状元的思想理念。
5、中秋节吃月饼赏月
中秋节也是传统的节日,村民在这一天都要食用月饼。旧时,村民有以绒线穿一个大月饼吊在小孩的胸前玩赏,这些习俗现在已少见。
6、北方的建房的时间主要在春季
一是北方的春天,气候比较干燥,雨水稀少,这时候打墙造屋,最适合泥土、水泥等粘结物干燥凝结,也不担心盖到半截的房子被雨淋坏。因为少雨,有“春雨贵如油”之说,也有十年九旱之说。
二是农闲原因,主要是因为在农闲的时候人们都有时间,自己也方便监工,工人们也有时间专心建房,还可以叫亲戚朋友来帮忙,亲戚则都是白干,无非是管顿饭而已,还是省大笔工钱。
娶妻难的现象在农村也越来越严重,主要还是由于娶妻花费太大,很多年轻农民都没有能力支付巨额的彩礼。因此在农村也出现了一个怪事情,那就是彩礼的多少决定了能不能结婚。
8、农村立碑
现在农村立碑,确实很隆重。大戏一台唱几天几夜,亲朋好友都回来捧场。立碑的时间都是定在父亲周年这一天,母亲为随纵。
当然立碑时都是父母双亡,无论父母那个死在后边,最低过三个周年才能立碑,三年内为守孝期,祖坟是不能动土的,在这三年内,就连清明节也不能扫坟添土。
墓碑的正面,刻有土墓中人的姓名,和立碑人的姓名,和立碑时的年月日,这种立碑的方法也就是在我们农村,子孙给老人的立碑仪式。
9、“闹元宵”风俗
这个风俗习惯在农村各地,各地村庄组织起了舞龙队,统一装束、穿家过户的挨家送恭喜送喜悦,让农村恢复了阔别已久的“闹新春”场景。
10、荷包蛋风俗
一些农村招待客人,至今流传着一种传统的风俗习惯,吃正餐前让客人喝一碗荷包蛋茶水,即开水里炖荷包蛋,荷包蛋熟透后出锅加白糖,此茶水清热去肝火。
(2)近代中国农村的风俗习惯扩展资料:
民俗的由来:
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社会组织民俗;
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也需要民俗进行规范,结婚人们需要有结婚典礼或仪式来求得社会认同,在人的精神意识领域也有民俗,许多生活中的禁忌也是如此:大年三十至初二,家中不许扫地,如果进行打扫就会破坏来年的财运等。
3、农村习俗有哪些?
1、祈寿祝福习俗。
起乳名、挂长寿锁。一些农村地区的婴儿还有乳名,大多意思就是说代表着长寿,比如“银锁”等等。
每当孩子出生满月的时候,外婆家就会赠送给孩子银质的长寿锁,项圈、手镯、脚镯,并且给孩子佩戴上。长寿锁的反面刻有寿字,正面刻有“长命百岁”四字,再搭配银项链。手镯和脚镯上也都有着银铃铛。
2、年俗
腊月里的杀年猪、腊八蒜、腊八粥、蒸年干粮、做豆腐、扫尘、辞灶、写春联、贴挂钱、剪窗花、贴年画、贴春条、竖灯笼杆子、赶穷汉子集等等。
3、过年放鞭炮。
在每年的大年三十晚上十一二点,门户人家都会放鞭炮来迎接新年。鞭炮有长有短,长条的鞭炮就意味着来年更加顺风顺水。而且,大年初一后来访的客人,都会为他放一次鞭炮以示庆贺与祝福。
4、回娘家,不能跟老公同房。
在有些地方的农村里,还有着这样的风俗,嫁出去的闺女,如果回娘家住,是绝对不能跟老公同房的,除非是没有哥哥和弟弟的。老人家都说,在娘家同房的话,会导致娘家人丁不旺,克人。不知道有没有道理,但成了约定俗成的规矩,望楼主采纳,谢谢。
4、近代中国农村的风俗习惯变化较小,主要是因为() A.未受到列强的侵略影响,所以变化不大 B.自
C
5、中国人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中国人的风俗习惯有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祭祖、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吃粽子、赛龙舟、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具体介绍以下几个风俗习惯:
1、贴春联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漂亮的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据说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
2、挂年画
挂年画是中国春节特有的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新年里,将年画挂在门上或挂在壁上。由古代贴门神演变面来,原为驱邪,后变成烘托新年热闹气氛和表达人们欢乐的情绪。
3、赛龙舟
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
4、赏月
中秋节是我国最古老最著名的节日,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赏月活动更具规模。还指八月十五中秋节观看满月,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于魏晋时期,盛于唐宋。
5、插茱萸
插茱萸是旧时民间节日风俗,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地。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时,民间采茱萸插戴头上,亦有用茱萸制成囊佩带的,俗信能驱邪治病。
6、农村近30年来,有哪些风俗习惯的改变?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最大的变化大概就是衣食住行方面但对于农村贫富差距来说,却也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小编知道各位可能都对开放政策有较好的了解,例如在农村发生的改变有低矮瓦房变成如今的高楼安置房。乡间小路从此通上沥青马路……这些都归功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开明政策。以前的农村和城市都是有非常明确的分界线,而在改革开放之后农村在国家的帮助下逐步上升,开始打破其界限。农村在得到得到政策改善之后,完全从一个极其破败的年代开始迎来新生。
但地区间的贫富差距关系却还是存在明显差异。可以从新年这个典型的团聚节日可以看出。山里人会因为能力的问题存在先富和后富的差距,因为平时的走动并不算亲密,而突然过年过节的时候很隆重的去串门这就会引起一种心里不必要的为难感会发现这样突然的拜访对双方都会造成麻烦。经过发展过后各自的圈子不同就很难融合在一起,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关系的破灭。相邻之间的联系会越来越淡,农村人好像都在政策变好之后忙着赚钱分手再像之前那样聚在一起闲谈加强邻里之间的关系。
不仅如此各种农村小节日,如果放在放在现在的生活现状来看都没办法生存下去。因此亲戚之间关系越来越疏远,年味越来越淡各种节日气氛不浓厚。都昭示着在新政策的执行下虽然打破农村和城镇之间存在的明显,但实际上也在无形之中改变了传统的农村风俗习惯不再像以前那样注重节日气氛,人情世故而是更多的是为了个自的生活在奔波。
以上是小编选取的一小部分关于农村的风俗发生的改变,如果需要了解更多咨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评论。
7、中国近代的衣食住行变迁 比如60年代 70年代什么的 详细的最好
近代与现代衣食住行的差别
近代 现代
衣 男子的服装主要有长袍、马褂、中山装、学生装及西服等等。其中长袍、马褂,为《服制》中规定的服饰,一般用于交际。 中国人的着装,也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并且年年翻新,变化无穷。城市年轻人的服饰,已逐步融入国际潮流。
食 中国传统饮食十分丰富,但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吃西餐成了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到1987年,中国人民已基本上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在这个基础上,人们进一步提高饮食水平,注重吃好。政府发动的“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餐桌。城市人更讲究营养,注重膳食结构,粗粮,绿色食品受到人们的喜爱。
住 "1854年,租界当局修订土地章程,准许华洋杂处,华人开始涌入租界。到了70年代,进入租界的华人富商数量愈加增多,他们也开始住进了洋房。最初他们的住房是完全按照外侨原住国的建筑式样建造的,是纯粹的西式建筑。但是随着进入租界的江浙富人的增多,房屋建筑者们为了迎合中国人的居住习惯,在建造洋房的过程中,又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些特点,这样就形成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也就更适合中国人的居住习惯,同时也使华人对西式建筑的认同感更为加强。 在汉口、南京、福州、天津、青岛等地也出现了石库门式的里弄住宅。
" 中国人自古以来特别重视住房, 安居乐业使中国人幸福生活的一句成语。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住房状况得到空前的改善。农民们纷纷建造起了楼房,城市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安居工程”也使中低收入的职工也能买到合适的住房。人均住房面积大大提高。人们不仅仅满足于宽敞的住房,而是追求具有现代设备、环境优美的舒适住宅。
行 电车、马车、人力车、独轮推车、手推车……新与旧、快与慢,并驾齐驱,蔚为大观。当时人力车的数量最多 汽车、飞机、轮船、自行车、摩托车、电动车等,家用轿车已经开始普及,人们甚至已经在运用航天飞机和宇宙飞船作为新的交通工具去遨游太空了。
风俗 近代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的民主思潮的影响,主张“断发易服”“废除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移风易俗。但在广大的农村,女子缠足仍然没有停止。在城市,新一代的知识青年,改变了传统的婚姻习俗,倡导婚姻自由。那时的社交礼仪逐渐采用西方的握手、鞠躬, 取代等级森严界限鲜明的跪拜礼仪。 新中国成立后,在风俗习惯方面荡涤了封建糟粕,取缔卖淫嫖娼、贩毒吸毒、反动会道门等社会丑恶现象。废除了包办婚姻、男尊女卑的封建婚姻制度,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婚姻制度。党 和政府还提倡勤俭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 使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8、农村的老传统习俗,我们还记得多少?
农村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相比在家种地,农民在外打工更累,压力也更大。好不容易盼到过年,农民朋友纷纷返乡,终于能休息休息了。
首先是收拾家里的卫生。农村过年图的是个热闹,村里关系好的人家,到正月都得去串串门儿、拜个年。你要出去拜年,别人也会来你家。所以就要将家里彻底的收拾干净,别人看着舒服,也关乎到自己的面子。在外打工的农民,家里一年没怎么住人,收拾起来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儿。农村有句话,叫“房子不怕人住,就怕不住人”,说如果房子一直没人住,屋里屋外不仅变得非常脏乱,更重要的是没有了“人气”,趁着年还没来,得好好打扫,给屋子暖一暖。
春节当然是最重要的节日,但腊月也有两个节日,腊八节和小年,它们在农民朋友心目中的地位当然比不上春节,但在北方大部分农村,都是很需要重视的。腊八节自然要喝腊八粥,腊八粥是由黄米、江米、杏仁、瓜子、花生等多种食材一起熬制的,有着预防高血压,美容养颜多种功效。农村也会趁着腊八节这天杀猪,将猪肉备好,准备过年。杀好的猪肉还得送给亲朋好友们一份,分享这一年的收获。
腊月二十三是农历小年,在天农民家里的女性会剪些自己喜欢的窗花,贴在自家窗户上,图一个新鲜劲和吉利。除了贴窗花,这天家里还要贴春联,有的地方叫对子,和窗花一样,也是为图吉利。这天也是农村一家之主最忙碌的日子,小年开始,就正式开始准备过年的食材和鞭炮等必需品了,因为天气比较冷,采买的很多东西存放的时间比较长,所以这天也是去市集采购的大日子,争取一次性把过年需要的吃喝用品都准备齐全。
另外,小年还有最重要的一件事要做:祭灶王。传说这天是灶王回天庭后,回报每家每户这一年的所作所为的日子,祭灶王是希望灶王能在玉帝面前说自己家的好话,好让第二年家里能够风调雨顺,和和美美。祭灶王要在锅灶旁边贴上对联,给灶王准备贡品,特别是糖。老家有说法,说让灶王吃完糖,上天回报的时候嘴就是甜的。另外,要准备鸡蛋给狐狸和黄鼠狼,传说中,这两种动物是灶王的手下。
到了腊月二十五,农村就要磨豆子做豆腐吃了,传说这天玉皇大帝会来民间体察民情。农民在这天吃豆腐,是为了让玉皇大帝看到自己一清二白,也能让玉皇大帝多多关照自己。虽然后来人们不相信这个传说了,但在腊月二十五这天磨豆腐的习惯就流传下来了。
腊月二十七这天,家没有养鸡的还要买一只鸡来杀,因为鸡和“吉”字发音相近,也是寓意新的一年大吉大利。而且农民认为鸡血是可以冲走这一年身上不干净的东西,在新的一年能够重新开始。这天还要将菜刀和剪刀都磨快,因为春节期间不可以动刀针的,所以这一天要将这些都准备好。
关于腊月二十八和二十九有着“腊月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的说法,每家都会根据人口来蒸馒头吃,但数量不能小于五。吃了馒头也期许着第二年家里人能够争口气,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最后就是年三十了,大年三十要做的事情就不用小编多说了吧,城里和农村的过法基本都是一样的,一家人聚在一起包饺子,晚上一起看春晚,然后一块吃一顿团圆饭,一起迎接新年了。忙活了一整个月,虽然累了点,但为了这一天也很值得。
这些都是农村腊月遵守的习俗,在农村,一般还会将一些重要的事情放在腊月做,比如说结婚。年前,亲戚朋友陆续回家,而且这段时间大家也都放假,这时候举办婚礼来的人多,一起帮忙的人多,都能沾沾喜气,热闹热闹。而且这时候要准备年货,顺便就把结婚办酒席的食材都一块买了,过年和婚礼一起办,以后过结婚纪念日也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