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订婚的风俗
第一步:祭祖。男方在出发前先祭祖,祈求姻缘美满。
第二步:出发。订婚当日男方携带聘礼(六礼或十二礼),鸣炮出发前往女方家。前往女方家的人,应由男方年长亲友担任(最好以男生为主);父母、准新郎加2人,共6或8人。人数/礼车数须为双数,但避免4或8人,礼车数一般为6辆。双方看好戴戒子时间(通常早上11:00前左右),男方应提前到达。
第三步:迎纳。男方纳聘车队到女方家前约一百公尺处时"鸣炮",女方也"鸣炮"回应。媒人先下车,其他人接着下车;新郎最后由女方家幼辈开车门请出,新郎给幼辈红包(开门礼)。开门礼已无,转入婚礼程序中。
第四步:介绍。男方亲友依序进入女家,媒人正式介绍双方亲友;先介绍男方给女方。
第五步:纳征。男方人员抬春盛(现称红木盒)聘礼进入女方客厅,女方接受聘礼赏予红包(扛夫礼/车夫礼),并将聘礼一一陈列。媒人居中将大小聘,金饰等礼单点交付女方家长,女方亲友将聘礼收好并在神桌上陈列供品。陈列祭神此步已无。
第六步:奉甜茶。女方长辈请男方亲属依长幼入座,新郎居末座。新娘此时由一福气妇人或者媒人牵引出堂,捧着甜茶向男方来宾一一敬茶,杯数与被奉茶人数相同,不可有多或少,媒人随旁念吉祥话祝福。
第七步: 压茶瓯。(一般现在很少有这种工具,所以这步骤可以不用做)
第八步:挂手指。戒指用红线相系。时间到时戴戒指,先戴新娘中指再戴新郎中指(通常只套到第二指节,男女皆左手),媒人念吉祥语。新郎交官颔钱(红包)给新娘,媒人在旁念吉祥话。准婆婆替新娘戴上项链,见面礼之意。戴完订婚戒指后,媒人提出双方改换称呼,一一称呼过,双方父母授父母礼。此项已转入订婚宴项目中
第九步:祭祖。(一般只要男方做就可以了)
第十步:女方回盛。女方回送男方礼品称为"回盛"(又称"压盛),摆入男方"行聘礼品"
取出后的空盛内。女方将男方所送来的"行聘礼品"回送一部分。新娘事先备好送新郎从头到脚的随身用品(6件或12件)。传统回礼,若聘金退回或只收小定,女方留下红条,媒人自女方家长手中接下,转交男方家长。如今具体细节,双方商定。
第十一步:订婚宴。订婚仪式完成后,女方或者男方设宴。用餐结束男方家长给"压桌礼
"红包,"姊妹桌"红包。女方并应备鸡腿扎红纸附上红包一份给男方幼辈。女方幼辈捧脸盆水(内放毛巾)给男方来客洗手(男方给"捧面盆水礼"红包),如在餐厅宴客则可省略。男方并致赠给所有帮忙的人红包,以为谢礼。宴客结束,男方离开时不说再见,以免滋生枝节。准岳父给新女婿一个"赏面礼"(可略)。准婆婆给新媳妇一个"赏面礼"(可略)。
此步之礼,几乎全部省去了。
第十二步:赠饼。女方将订婚喜饼分赠亲朋好友,新娘不可吃自己的喜饼。此步现在一般改为送订婚喜糖。
这就是传统的订婚礼节,一般情况下,要全部做完现在基本上一天是不够的。现在订婚一般做一部分就可以了。
2、儿媳是云南昆明的.求教关于订婚到结婚的相关手续及风俗,如彩礼,酒水钱的风俗,求知当地风俗,
如果是昆明本地的城里人的,不用专门的彩礼和酒水钱,男方家庭到女方带礼物是一定的,给未来的儿媳带一些精美的饰品还是要的,订婚就是两个家庭的主要成员在一起确定两人的关系,也就是将两人的恋爱关系、明确升级为结婚对象关系、未婚夫妻关系的小仪式,坐在一起吃餐饭就行,商议为两个孩子办理婚礼的事宜,一般是男方付费请客。昆明本地结婚席,不分头婚或二婚都是下午席。特别说明,昆明人嫁女儿不怎么收彩礼,并不代表女儿不容易出嫁,而是昆明的父母是希望不给男方家庭增加经济负担,他们希望和男方家庭一起为两个新人、创建一个轻松的新婚生活环境。在昆明,女方更多看男方的人品和能力,也看对方家庭的综合实力,有时,女方家庭的花费比男方多的现象还是比较多的。
3、云南订婚结婚风俗
如果近的话,应该很好说的!男的上门根本就不用彩礼! 女的出嫁,就看你的家里喊要多少了!订婚好象就是要生辰八字过来就是了!如果近的话!你们都是有工作的人的话!然后各方家里还有其他的人养老人!(壮族有一种婚烟,好象没有彩礼,但是你们都工作,老人都不跟你们在一起,你们结婚自己弄钱办,你们两个都不属于上门和出嫁!双方老人出问题一起照看和出钱,壮族有这么一回事!)
4、有云南曲靖的朋友吗?有一个问题请教 曲靖订婚需要买些什么东西 还有什么习俗
男方准备
面:十筒、肉:猪半扇、鸡:一对、糖金乃:一副(可用冰糖加火龙果代替)、鱼:黄鱼一对、囍糖:六样糖加四样瓜子枣粒什么的(到店里商家都会告诉你的,农贸副食品店里有)
金:白金加黄金、彩礼:若干万
这些只是准备的东西,还有订婚当天到女方家,准备端茶钱、司机钱、还有摆酒的钱,多西多啊
不过女方会有双倍的陪嫁准备给你的,哈哈
有用的话,给个好评吧O(∩_∩)O~~
5、傣族的结婚风俗习惯?
家庭婚姻
德宏和内地傣族地区的家庭婚姻具有更为鲜明的封建色彩,婚姻完全建立在买卖和包办的基础上。一般彩礼合三百元,还有其他名目繁多的费用,如要负担“开门钱”、“关门钱”、“拜堂钱”、“佛爷费”、“认亲费”、“媒人费”等,达十几种。这实质上成了妇女的身价。
不少家庭贫困的青年男子,由于无法负担这一笔费用,便采取了偷亲、捡婚的形式,即男女双方感情成熟后,确定“抢婚”日期。男青年倍其伙伴,身带砍刀、铜钱,到预定地点埋伏,待姑娘走来,“抢”着就跑。姑娘假意呼喊通知家人,男方将铜钱撤下逃去。既成事实便托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双方邀请头人、亲友会商解决,聘礼定后,才正式过门成亲。
此外,在这些地区,入赘的现象也较普遍,但在性质上和西双版纳已完全不同,它不是原始习俗的遗留,而是封建婚姻的产物。入赘的人社会地位极低,他们的子女没有财产继承权。
傣族婚札
傣族的婚礼,民间称为“金欠”,含结婚宴请之意。婚期只能定在每年的“开门节”至“关门节”(傣历十二月十五日以后,至次年九月十五日以前)这段时间,婚礼以为新郎、新娘祝福、拴线为主要内容。
成婚仪式在新娘家举行,届时要杀猪、杀鸡(有的人家还宰牛),备办丰盛的酒席宴请亲朋好友和本寨父老乡亲。举行婚礼之日,在新娘家堂屋内设置“茂欢”(直译为魂桌),摆上一至三张蔑桌,用芭蕉叶铺面,上摆煮熟的雌雄子鸡一对,和用芭蕉叶盛装的糯米饭以及米酒、舂盐棒、食盐、芭蕉、红布、白布、白线等物。雌雄子鸡需用傣语称为“索累东”的芭蕉叶做成的叶帽罩盖。作好举行婚礼的准备后,新娘的女友,要陪伴新娘梳洗打扮,等待新郎登门。新郎亦在家中梳洗更衣,在亲朋好友陪同下,到新娘的竹楼上举行结婚仪式。
仪式开始时,主婚人端坐在“茂欢”后的正中位置,长者围桌而坐,一对新人按男右女左的位置面对主婚人而跪,亲友围于两旁。坐在“茂欢”跟前的人伸出右手搭在桌上,静听主婚人念诵祝词。主婚人揭去盖在食物上的叶帽,先为新郎、新娘祝福:“今天是个美好、吉祥的日子,现在是一天中最好的时辰,你俩恩恩爱爱结成夫妻,金凤与铜凤结成一对,日子会幸福美好,愿生子会得子,盼生女会得女,祝福你们幸福美满,永不离分。”。
主婚人念完祝词以后,新郎、新娘各在桌上揪下一团糯米饭,蘸点米酒、食盐、舂盐捧、芭蕉后摆在桌前。主婚人拿起一条长长的白线,从左至右缠在新娘、新郎的肩背,将白线两端搭在“茂欢”之上,表示将一对新人的心拴在一起。然后再拿两缕白线,分别缠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祝愿新婚夫妇百年好合,无灾无难。在座的长者也各拿两缕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手上,边拴线,边念些祝愿词。拴完线后,婚仪基本结束,婚宴开始,新郎新娘向宾客敬酒致意。
6、楚雄婚丧嫁娶有那些习俗
楚雄婚恋习俗:
1949年以前处于封建制的地区,婚姻形态与汉族较为接近,但盛行族内婚制,一般不与其他民族通婚,有的地方甚至不同的彝族支系之间也不通婚。婚姻礼仪各地也不尽一致。楚雄州牟定、武定、永仁等县的青年男女多自由婚配,但无论自由恋爱或父母作主,均有说媒、订婚、迎亲、回门等程序。彝族没有专职媒人,男女均可充当。媒人携带糖酒到女家提亲,同意之后举行订婚仪式,即"吃订酒"。由男方和媒人带上酒和部分首饰(必不可少的是手镯和一块红布)到女家,女家请来自己的长辈亲属一同商议婚期、彩礼、婚筵规模,迎送亲的人数等事宜。
自"吃订酒"之日起,男女双方不得任意反悔。新娘出嫁时,按规矩要由男方派人到女方家中迎娶。接到新娘后,在去新郎家的途中,凡需过桥、翻山越岭、过河、爬坡坎,新娘均由陪郎背着。一路上,迎亲、送亲的青年男女弹着三弦、月琴,吹着唢呐、短笛,唱着背新娘歌,跳着舞,欢欢喜喜,热热闹闹地把新娘送到了新郎家。
石屏等县坝区以及江城、元江、峨山、巍山等县,婚姻须经"父母之命,媒的之言。"江城县彝族多数在本民族内通婚,但也不严格禁止跟汉族、哈尼族等外族通婚。新婚的第一二天,新娘由送亲的女伴昼夜陪守着,到第三天一早即回娘家。在娘家住满一个月后,婆家请人去接,仍有女伴数人前来同住。三天后又返回娘家,再住一月。直到第三次接回时,夫妻始能同房。有的妇女对包办婚姻不满,往往是长时间住在娘家不回。巍山彝族男孩八九岁时,父母就要给他定下亲事,称之为"喝定酒";喝了"定酒"后的双方家长已变成"亲家",已许配的姑娘开始称男方的父母为"爹、妈",当儿子长到十八九岁时,父母就要给他们完婚。尽管部分地区彝族青年男女婚姻的缔结上存在父母包办的现象,但不少地区的彝族在婚前享有相当的社交自由,与汉族相比,彝族女性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很少。逢年过节,或婚丧喜庆时,青年男女往往利用这些机会唱歌跳舞,饮酒吸烟聚会,开始相识、互恋、递送信物,不少人也在禀告父母而后成为眷属。
楚雄丧葬习俗:
楚雄州彝族古代行火葬,明清以后逐渐改行土葬,至今在元谋县、永仁县的一些地方的彝族村寨仍保留有火葬习俗。彝族有宗族墓地,但凶死者不得入宗族墓地;夭折者则有树葬、路葬、弃葬等葬法。老人死后有“接气”、“报丧”、“吊丧”、“献药”、“祭奠”、“指路”、招魂”、“起灵”、“献水”、“制祖灵”等仪式。
在老人临死弥留之际,子女要守着老人,在老人快要“落气”时,子女要用一只大公鸡对口“接气”,也有的由长子对着老人的口哈气,以示“接气”。接气后表示老人已去世,亲属方可哭丧报丧。彝族报丧最简单的方法是鸣枪或鸣炮,村人一听到枪声便会主动前来帮忙。帮忙的人到后,就要派人去向死者后家告丧。到后家后,先在后家堂屋里磕头,告之丧讯,主人招呼报丧人坐定,另设一空坐位,意为亡者灵魂就坐,接着捉一鸡让报丧人用左手杀死后切成块煮熟,鸡头、鸡翅、鸡腿用一根筷子串起挂在门框上。吃过饭后由直系亲属拉一只羊,请一班乐师和亲友一起杠着魂幡孝旗,敲锣打鼓,吹响长号、唢呐,前去吊丧。
老人亡故后,丧家即须拉来一只绵羊,抱在死者头上绕九圈后,用木棍把羊打死,把羊头对着尸体的头放在死者身旁。长者念祭词,大意是:你死了,你的魂要到祖先的魂那里生活,你带走这只绵羊,作为你的财产,拿去给祖灵作见面礼。念毕之后,杀羊烧肉祭死者亡灵。这个仪式叫“打断气羊”,彝语叫“哥则曲”,意为断气的伴。丧家要用锥栗树枝搭起丧棚,停放灵柩,给亡灵“献药”、“指路”。所谓“献药”,就是由毕摩依死者生前所患之病配成药剂,在灵位前架一竹槽,死者家属跪在灵位前用一小勺,一面由毕摩诵《献药经》,一边将药汁注入竹槽中流出,意为给死者喂药,认为从此亡灵即可病愈。“指路”是彝族送葬仪式上为亡灵指明通往祖地道路的祭祀活动。指路时,灵柩放在树枝插成的望乡台之前。孝子跪两旁,毕摩边念《指路经》边向致祭亲友身上撤米粒。诵毕,由死者的女婿或后家跪在弓箭处,将所备之箭向前方直射。由毕摩拿一只新笔,蘸着雄鸡冠上的血,用一个面镜照着纸扎的金童玉女,点画耳目口鼻之窍孔,然后便开始发柩,或火葬或土葬。
火葬时,要在预先选好的火葬地点挖一个坑,上放备好的白柴,烧男尸时堆9层柴,烧女尸时堆7层柴。子女亲友哭灵一阵后,将尸体抬上柴堆。尸体的头向北方,男尸面向东方,女尸面向西方,点火焚化。火化后把尸灰捡起撤在山头竹林间,用卵石把火化地点围上一圈。最后由毕摩用红绿线系山竹根一节,及绵羊毛少许,盛入一个小布袋内,装入用竹子编成的小篾箩内制作为祖灵祭祀供奉在家中,整个丧葬程序便结束了。
总的说来,云南旅游地楚雄彝族的这些丧葬习俗,都是原始宗教中自然崇拜的遗存。随着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如今丧葬程序已大大简化。
7、云南结婚风俗流程
云南结婚风俗流程分为换蛊、迎亲、射三箭、开脸。换蛊:当双方家长同意婚事时,由男家送聘礼至女方家,女家受之并将首饰等物品陈于祖先位前,以盅斟酒互相递换,然后醮祭,表示两家正式订婚成为亲家。迎亲:婚礼正日,男家备喜轿婚车,新郎及父率本家亲族、吹鼓手、仪仗等前往迎新娘。在出发前要“亮轿”,而且迎新队伍的人数必须是单数,以便回来时加上新娘成双成对,以示吉利。
云南结婚风俗流程分为换蛊、迎亲、射三箭、开脸。
1、换蛊:当双方家长同意婚事时,由男家送聘礼至女家,女家受之并将手饰等物品陈于祖先位前,以盅斟酒互相递换,然后醮祭,表示两家正式定婚成为亲家。
2、迎亲:婚礼正日,男家备喜轿婚车,新郎及父率本家亲族、吹鼓手、仪仗等前往迎新娘。在出发前要“亮轿”,而且迎新队伍的人数必须是单数,以便回来时加上新娘成双成对,以示吉利。
3、射三箭:当新娘还未下轿时,新郎于院内要连射三箭。新郎搭上弓,向天射一支。司仪唱:“一射天狼!”向地射一支,司仪唱:“二射地妖!”向轿前射一支,司仪唱:“三射红煞!”所用之箭为无镟者。
4、开脸:在拜完天地后新娘需要开脸。由其它女人用新镊子和五色彩丝线为新娘拔去脸上的汗毛,同时开齐额发和鬓角,以标志此女已是成婚之人。
8、帮帮忙!有谁知道云南曲靖陆良的订婚的风俗?
首先是看和你在一起的人它们家是什么民族的
【婚俗】
壮族的村寨一般由若干姓氏成员所组成,没有氏族组织,具有明显的村社特征。壮族婚姻的基本形态是一夫一妻制。各支系都普遍实行氏族外婚,但同姓不同宗可以通婚。“土人”家族在四代以外即认为没有宗亲关系,可以通婚。舅表姨表可婚,姑表不婚.“依人”氏族外婚多行单线姑舅表婚,姑母之子与舅父之女可婚,但严禁舅父之子与姑母之女通婚。历史上,壮族曾普遍实行早婚,根据有关地方志书记载:“依人,多早婚”,婚姻形式基本实行自由恋爱和父母包办的双轨制。男女青年婚前有社交自由,但双方即便情投意合,也需征得父母同意后才能结婚。自由婚姻的主要方式是男女青年通过唱山歌择偶。此种方式当地谓之“唱流”或“赶风流”。长期以来,在壮族婚姻生活中已成为一种制度,直至解放前后,广南一带壮区仍然十分盛行。在壮族社会中,男女通常在十二三岁起就须学会唱几首山歌,到十七八岁时,必须能学会即情歌。唱山歌地点有着严格规定,无论在僻静的山村,或于街日闹市,都必须是大家所公认或任何人都能看见的地方。时间则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季节而定。各地每年举行次数不一。“沙人”每年多在正月第一个大街日和二、三月举行。“依人”于每年栽秧前收割后举行。届期,未婚男女和已婚但未“坐家”女子各携带米花糖、花糯米饭以及小手巾、小镜子等物品,在固定场地对唱山歌。倘若某一小伙子爱上某一姑娘,集体对唱阶段便可竭力向她投送秋波,若姑娘也有爱慕之意,双方即以山歌一问一答自成一对。对唱完毕,可坐下互相宴请,互赠随身携带的小件物品以示信物,以后逢街日或节日并可邀约订期相会。通过唱山歌结交的情友,日后即便情投意合,男方也要聘请媒人作形式上的求婚。
媒人说婚通常要进行若干次,第一二次去女家,若女方父母亦有意,则以便饭招待。如此往返三五次,即可议定亲事,并以“合八字”订婚。订婚礼银很重,一般须送与女子全套银制饰物。 父母包办婚姻,在壮族中亦占有一定地位,男女通常在十三四岁、有的早在七八岁就被双方父母“合八字”定了终身。 壮族社会普遍保留着结婚后、生育前“不落夫家”的婚姻 习俗。女子婚后第三日即回娘家长佐,待怀孕后才正式到夫家生活,此时即称“坐家”或“落夫家”。其实,此乃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的一种风俗遗留。已婚女子在“不坐家”期间,社会观念仍认为是姑娘,有权与青年男子对唱山歌和进行其他自由社交。但若与其他男子发生性关系以至怀孕,如被发现,须由“寨老”调处,对通奸男子进行处罚,处罚方法通常是以五尺红布挂于门上,表示为原夫“接红” ;同时赔偿原夫部分礼银,以示歉意。此种情况,多不离婚,甚而原夫父母竞为其子解嘲,劝子无须介意。如通奸男子将女子拐去,原夫有权邀亲友追究,拐骗者必须向原夫退赔全部札金。已婚女子“不落夫家”时间一般以是否怀孕生子为限,若三五年仍不孕,而且弟妹已长大结婚,这时即便不孕也得“落夫家”,反之则行改嫁。壮族有招赘习俗,招赘女家通常要派媒人到男家说媒,从妻居男子改与女家姓。夫死妻子可以改嫁,也可以转房。但转房仅限于兄死弟无妻而嫂转为弟妻。
【婚俗】
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传统的社交活动。如“会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恋爱的方式。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节(农历正月初五举行,又名"踩花山"),这是苗族人民最盛的节日,节日期间,身着节日盛装的男女青年欢聚对歌,表演踩鼓,跳狮子和芦笙舞,热闹非凡。
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作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