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人没有嫁妆嫁不出
1、古代宫女恢复自由身,但仍然很难嫁出去,只因什么?
皇帝作为我国古代的最高的权力统治者,手中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利,所以待遇也是最好的,身边有很多的宫女太监伺候他的日常生活,不管是居住的环境,还是吃的用地,也都是非常奢侈的。皇帝居住在皇宫里,是最为奢华的居住场所,皇宫中除了皇帝之外,还有皇帝的妃子,以及大量的太监宫女。皇帝是皇宫的主人,因为有着皇宫的绝对掌握权,除此之外,权力最大的就是后宫的皇后和妃子了,而太监和宫女则处于最低层,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看各种的脏活累活,伺候主子们的衣食住行。皇帝和妃子的生活都是非常奢侈的,相比之下,太监和宫女的生活就比较劳苦了。比如说皇宫里的宫女,每天都有大量的工作要干。
宫女之间也是有等级差异的,那些在主子身边伺候的宫女等级就比较高了,待遇也非常好,主要工作内容就是伺候主子,而那些等级比较低的宫女,就是负责各种低贱的劳役,比如说各种洗衣服、打扫的活。宫女是皇宫中的特殊群体,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开始出现宫女制度了,到了汉代正式形成。一开始皇宫里的宫女数量还是比较少的,但是随着历代帝王的消遣欲望越来越大,宫女们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从汉武帝时期的几千人,到唐玄宗时期的几万人,数量变得越来越大,到了明清时期,皇宫里的宫女数量大约也得1万左右。这些宫女的主要来源,大多数都是来自于民间普通的百姓家中,通过选秀进入皇宫中当宫女,这些正处于花样年华的13~20岁之间的女子,通过选秀进入皇宫。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宫女是战败国的俘虏,或者是犯罪大臣家里的女眷。
古代女子的地位比较低下,古代各种规矩制度对女子的束缚非常的大,尤其是这些宫女们,进了皇宫就要守皇宫的规矩,不仅每天都要循规蹈矩,而且还失去了自由,不能随意回家和家人见面,一入皇宫深似海,就成为了皇宫里的笼中鸟。在皇宫里做宫女的这几年,可以算得上是女子最好的年华,在年老色衰之后就会被放出宫,毕竟不管是皇帝还是妃子,都喜欢用年轻貌美的女子来伺候,所以每过几年都会进行宫女的填充,更新换代还是比较频繁的。一般宫女会在30多岁的时候被放出宫,恢复自由之身,可以出宫过上普通女子的生活,当然这只是对于那些一般的宫女来说。一些等级比较高的宫女,比如说皇帝皇后身边的贴身宫女,又或者是皇宫里的管理级别的宫女,也是会留在皇宫中当嬷嬷的,还有一些宫女因为被皇帝宠幸过,哪怕没有被封为妃子,也是不能随意放出宫的。
这些被放出宫的宫女,恢复了自由之身,不用守皇宫里严苛的规矩,可以过上正常女人相夫教子的生活,这样的结果按理说是比较好的,但是事实并没有想象中的这么好。这些宫女虽然被放出宫了,可以嫁人生子了,但是出宫后的生活也不是多么的如意。因为这些宫女很难将自己嫁出去,就算是一些有着一定钱财的宫女,给自己备上丰厚的嫁妆,但是要嫁到一户好人家也是很难的,所以很多的宫女都会选择备上一些家产,收养几位孤儿给自己养老,不会选择嫁人。而一些比较贫穷的宫女,最后还有可能会流落街头,以致孤独终老,也许大家看到这里比较疑惑,她们为什么不选择嫁人呢?其实不是她们不想嫁,而是很难嫁出去。
古代女子最主要的职责就是传宗接代,而这些宫女被放出宫的时候,年龄都已经比较大了,而且愿意娶她们的人,不是比较穷的光棍,就是一些死了老婆的人,这些宫女也有一些见识,虽然是不愿意嫁给这种人的。而一些条件比较好的人也是不愿意娶她们的,因为大多数宫女都患上了一种病,这种名字的名字叫做“血郁”。皇宫里的生活是非常的压抑的,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下生存也是非常难的,宫女们不但每天要做很多的工作,心灵上还要遭受各种压迫,所以很容易就会患上这种病。古代女子的地位又比较低,就算是生了病也只能够熬着,而且得了这种病的宫女身体素质比较差,是很难怀孕生子的,而古代男人娶老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传宗接代,作为一些条件比较好的人,是不愿意娶不能生孩子的女人的。
2、古代女子出嫁,有一样东西必不可少,若是没有在婆家定受尽委屈?
古代女子出嫁,必不可少的一样东西就是嫁妆了吧!若是没有嫁妆或者嫁妆不够丰厚,新娘子还会在婆家抬不起头。
在古代社会,女子结婚的时候,嫁妆的多少将直接决定她日后在婆家的地位。若是没有一笔拿得出手的嫁妆,女子嫁到婆家是会受委屈的。
就像男子迎娶妻子的时候会给女方家里礼金一样,女方家也要做出相应的陪送,这就是嫁妆。嫁妆丰厚的,婆家就非常喜欢,自然也会对新娘子更好。如果,嫁妆太少,那么,这个新娘子就会被婆家人看不起,将来还会受尽委屈。“如果养了女儿,就要早早地为她准备好嫁妆,这样在她出嫁的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在古代,也发生过因为家人没有及早地为女儿准备好嫁妆,结婚的时候就把家里的财物拿去抵押,就为给女儿置办嫁妆的情况。宋朝的苏东坡,就曾经为外甥女借了两百贯当嫁妆。
上世纪中叶的时候,嫁妆一般都是一对枕头套或者两床被褥;再到了七、八十年代,就变成了“四十八条腿”和“三转一响”;而到了物质丰富的现代,嫁妆就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起来,有房、有车、有家电等等。由于各地、各民族风俗习惯不同,所准备的嫁妆也会不同。
虽然嫁妆的种类不同,但是嫁妆和聘礼的置办目的都是相同的,两家人都是希望这对新人能够长长久久,白头偕老,这也表达了对新人的美好祝福。
3、嫁妆在古代有哪些讲究,真的是不丰厚就嫁不出去吗?
大多数人认为,古代男子娶妻需要彩礼,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在古代女子出嫁还需要嫁妆,而且是必须配备的。尤其在宋朝,如果没有嫁妆,女儿可能面临嫁不出去的风险。即便是嫁出去了,也会被别人瞧不起。所以,古代女子在出嫁的时候必须置办丰厚的嫁妆,有时出嫁的嫁妆甚至比男方家出的彩礼还要多。为什么古人在嫁女儿时,如此看重嫁妆呢?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古人结婚也喜欢攀比,怕出的嫁妆少了被亲朋好友笑话。第二:为了提高女儿在婆家的经济地位,嫁妆越多,在婆家越有发言权。如果嫁妆太少,在婆家会被瞧不起,甚至被冷落。第三:嫁妆属于女人的私人财物,如果有什么变故,女子还可以变卖嫁妆谋生。所以,在古代,嫁女真的是要赔本的!
《芈月传》中的媵婚
先秦时期,女子出嫁备嫁妆,被历朝历代效仿!新疆民歌《达坂城的姑娘》中有一句歌词:“你要是嫁人,不要嫁给别人,一定要嫁给我,带着你的嫁妆,领着你的妹妹,赶着马车来!”估计很多人很好奇,难道在新疆结婚还要带着嫁妆和妹妹一起出嫁?据说,歌词中那句“领着你的妹妹”,由于翻译错误“妹妹”其实是“伴娘”的意思。其实,在先秦时期,诸侯嫁女的时候,还真是让女儿带着嫁妆,领着妹妹,赶着马车一起出嫁。
根据《左传•成公八年 》记载:“凡诸侯嫁女,同姓媵(yìng)之,异姓则否。 ”这句话意思是说,凡是诸侯嫁女,同姓女儿一起随嫁,而不能使用异性女子作为陪嫁。
什么是“媵”呢?东汉经学家郑玄在《仪礼•士昏礼》中解释说:“古者嫁女,必侄娣从,谓之媵。”意思是说,古代诸侯嫁女,必须以侄女或者女儿的妹妹一起跟从随嫁一夫,称之为“媵”。
而这个“媵”原本的含义指的是随嫁的人或物,男女都可以作媵。所以,“媵”和现在女子出嫁时的嫁妆道理是差不多的。当然,又有本质上的区别。
五张羊皮换宰相
比如在司马迁《史记•秦始本纪》中记载:“晋献公灭虞、虢,虏虞君与其大夫百里傒,以璧马赂於虞故也。既虏百里傒,以为秦缪公夫人媵於秦。”公元前655年,晋献公用璧玉、良马贿赂虞国借道伐虢。在灭了虢国以后,又灭了虞国,并俘虏了虞国君主和大夫百里奚。被俘虏的百里奚,作为秦穆公夫人的陪嫁奴仆送到秦国。《史记》当中的“媵於秦”,其实就是将百里奚作为晋献公女儿的嫁妆,一起送到秦国。
据说,春秋时期诸侯嫁女,会铸造青铜器作为嫁妆。青铜器上的铭文会记载出嫁女子的身份、称谓、祝福语等相关信息。当然,青铜器只是诸侯嫁女时嫁妆的一部分,除了媵从、青铜器还有马车等物品。
晋文公
例如,晋文公重耳,曾经流亡齐国的时候,齐桓公把女儿姜氏嫁给他为妻,并且还送给他二十乘车马作为嫁妆。
从春秋时期诸侯嫁女来看,诸侯在嫁女儿的时候,不是送奴婢,就是送车马,总之陪嫁的嫁妆相当的丰厚。当齐桓公去世以后,齐国出现内乱。晋文公因为陪嫁丰厚,安享富贵,都不打算复国了。姜氏为了逼迫晋文公离开,直接将晋文公的侍妾杀了,并将其灌醉才让随从偷偷用马将他运载出齐国。所以,先秦时期贵族嫁女,嫁妆丰厚真的没的说。
两汉时期,富豪嫁女流行送奴婢!先秦时候,庶人地位低,本身没有什么钱财,所以陪嫁自然就不流行。据说,很多在宫中或者士大夫家里做奴婢的女子,都是被奖励给下人。心好一点的地主就附送嫁妆,将其嫁出去。秦朝统一六国以后,以前的六国贵族也沦为庶人。秦朝灭亡以后,先秦嫁女送“嫁妆”的风气,在民间也流行起来了。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
先秦时期贵族嫁女不是送奴婢,就是送车马。其实,到了汉代也是如此。例如,西汉时期的卓文君,没有得到父母的同意,跟司马相如私奔。由于司马相如家里很穷,两人过着贫困的生活,卓王孙实在看不下去了。所以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当中有“卓王孙不得已,分予文君僮百人,钱百万,及其嫁时衣被财物。”卓文君的父亲卓王孙本身是富豪,见女儿这么穷,实在有损自己的颜面,不得已就赠予女儿卓文君一百个年轻的仆人,和上百万的钱财。其实,卓王孙赠予卓文君的仆人和钱财,就是嫁妆。卓王孙只是不想让自己的女儿过贫困的生活,所以给了他们一大笔钱财。
卓文君有了钱以后,与司马相如回到成都,买了田产和豪宅,成为了富人,从此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真的有点像童话故事。估计,很多人会说,司马相如在“吃软饭”。其实司马相如并不是在吃软饭,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私奔,并非看中卓文君家的钱财,而是出于爱情。
而卓文君的父亲给一大笔钱财给他们,并不是同情司马相如,而是同情自己的女儿。其实,在我国历史上这种情况也不多见。很多时候,都是出于攀比才置办很多嫁妆。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送奴婢是不可能的。但是,出于面子和婚礼仪式的需要,普通家庭送不起奴婢怎么办呢?
据说,现在的“伴娘”和“伴郎”就是从先秦时期的“媵婚”送奴婢作为陪嫁演变而来的。在汉代富裕家庭在女儿出嫁的时候送奴婢,而普通穷人家庭送不起奴婢。所以,他们就想了一个办法,请兄弟子女做“伴娘”和“伴娘”来充当奴婢。如果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就送家具,或者送其他值钱的东西。所以穷人家庭送家具是最好的办法,这种结婚仪式,从汉代也逐渐流传下来。
唐朝嫁女如同王恺与石崇斗富,奢侈程度令人咂舌!很多人应该看过南朝刘宋王朝临川王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里面有王恺(晋武帝司马炎的舅舅)与富豪石崇斗富的故事。王恺饭后用糖水洗锅,而石崇就用蜡烛当柴烧;王恺做了四十里的紫丝编成屏障,石崇就做五十里的彩绸为屏障。晋武帝觉得斗富很有趣,就赏赐了一个珊瑚树给王恺。有一次,王恺请客吃饭,饭后用珊瑚树显摆,被石崇用铁如意敲得粉碎。在场的所有人目瞪口呆,王恺让石崇赔偿。石崇就叫家奴从家里搬来六七个光彩夺目的珊瑚树,让王恺随便挑选,最后王恺不得不认怂。
王恺与石崇斗富
虽然说,王恺与石崇斗富没有涉及到婚姻,其实大家可以想象,如果两家人娶妻或者嫁女,那种场面是多么壮观,真的不敢想象。其实,从魏晋南北朝以后,王恺与石崇斗富的情况就一直没有间断,直到唐朝还沿袭了这种奢靡之风。
在《资治通鉴》当中记载:唐懿宗李漼与郭淑妃生的女儿同昌公主出嫁,由于唐懿宗特别喜爱这个女儿,他将宫廷中的珍宝古玩几乎全部作为嫁妆。并在长安广化里还赐予了豪宅,据说豪宅的窗户都用珠宝修饰,院内的井栏,平时用的药臼和马槽柜子也用金银制造,还有用金丝编成筐箕,赐给钱币五百万缗(串),其他财物不胜枚举。可见,唐朝皇室嫁女的陪嫁有多么的奢侈。估计,连王恺和石崇看了,都甘拜下风。
唐代装饰(景甜)
唐朝贵族结婚的陪嫁奢侈之风,其实从唐太宗时期就有了。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生了一个天生丽质的女儿,并取名李丽质。唐太宗十分疼爱,贞观二年(628年),李丽质诏封长乐郡公主。公主成人到了出嫁的年龄,唐太宗害怕公主嫁到夫家受人欺负,最终选择长孙无忌的长子长孙冲为驸马。后来公主出嫁,唐太宗给长乐公主准备的嫁妆,都超过了长公主出嫁时的嫁妆。由于不符合礼节,遭到魏征和长孙皇后的反对,但是唐太宗还是给了公主一个盛大的婚礼。
由于社会风气不好,当时的宰相高俭曾上书唐太宗,希望禁止奢靡的婚俗习惯。所以,在《新唐书•高俭传》中就记载:“三品以上官员家纳币不得超过三百匹,四品、五品之家二百匹,六品、七品之家一百匹,全为嫁妆,夫家禁止收受陪门资财。”其中的“纳币”就是现在的彩礼,而在陪嫁的时候,夫家不能收受女方家陪嫁时的资财。虽然说,唐太宗也有禁止这种行为,但是无法落到实处。就像唐懿宗当政时期,皇帝嫁女都这么奢侈,贵族也不能示弱是吧!
宋朝轮财力说媒,女性出嫁必备嫁妆,不然嫁不出去!在《警世通言》第十六卷有一个故事叫做“小夫人金钱赠年少”,故事发生在北宋首都汴京。有一个开线铺的员外叫张士廉,年过六旬,他家里有十万资财,但是无儿无女。为了续香火找来两个媒婆去说媒,并对她们开出了三个说亲条件。第一件,对方要人才出众,相貌要好。第二件,要门户相当。第三件,对方必须有十万贯房奁(嫁妆)。
大家看完这一段描述有何感想,在宋朝是不是觉得有钱就是大爷。一个60岁的员外,家里有十万资财,还必须要对方有十万的嫁妆。有嫁妆还不行,长相还要漂亮的,没有姿色还不要。也许很多人觉得,这只是个例,其实在宋朝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仿宋美女
比如北宋末年,秦桧投降金国以后,他的妻子王氏担心被甩,就在秦桧面前吵闹说:“我嫁到你们秦家那可是明媒正娶的,光嫁妆就有20万贯,难道你现在想要丢下我吗?”古代1贯大约1000文,1000文大约现在的200元钱,20万贯合计4000万元。即便是现在4000万也是一个天文数字,谁嫁女动不动就送4000万嫁妆,估计在现代社会也是罕见的。秦桧的老婆说这番话,意思是说,我把全部家当都送给你了,你必须把我也带走,否则都对不起自己的嫁妆。
所以,在宋代嫁女必须有嫁妆,如果没有嫁妆,那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卖女为妾”。也就是把女儿卖出去,不用嫁妆,且还会收到一笔彩礼。如果,是明媒正娶的嫁女,那么必须准备隆重的嫁妆,不然就是将女儿卖给别人做小老婆。即便是出嫁了,也会被瞧不起,甚至被退婚。
例如,《太平广记•阎庚》里面有一个鬼故事,一个叫张仁亶的人,幼时家里贫困。当地有一个叫阎庚的人,家里在经商,由于仰慕张仁亶品德,一直去父亲那里偷钱救济张仁亶。后来被父亲发现,将阎庚臭骂了一顿。张仁亶为了不连累阎庚,决定离开住地去白鹿山。由于两人关系很好,阎庚不忍心,于是跟张仁亶一起到白鹿山。两人在晚上住店的时候遇到一个客人,张仁亶好心请客人喝酒。结果发现这个人是鬼,张仁亶问鬼,自己能否做官。鬼说,可以做官,而阎庚不能。张仁亶想帮助阎庚,于是鬼就告诉他一个方法,可以娶一个女子,以后就可以富贵。
古代新娘
由于这个鬼是负责当地姻缘的,于是将那户人家的姓名告诉二人。让他们去找,并说,半路会下雨,躲雨的时候就会遇到。他们走了六七天,果然下雨了。就在躲雨的时候,张仁亶去敲门。过了很久,这家人因为一些事开门迟了。开门老妇解释说:“我只有一个女儿,先前许配西村张家。今天过嫁妆,无礼嫌少,这是轻视的意思,已经决定解除婚约了。”
从这个故事来看,嫁妆少了还会被退婚。可见,宋代真的是以财力说媒。如果家里的嫁妆不丰厚,还面临被退婚,甚至嫁不出去。据说,苏轼的弟弟苏辙为了嫁女而,出售了一处田产,凑了9400贯的嫁妆。他在自己的日记里说这是“破家嫁女”。连大文豪都难以避免宋朝的厚嫁之风,更别说其他人了。在宋朝普通家庭要是没有嫁妆,女儿还真的难以找到合适的人家。
明清嫁女也很丰厚,谁都无法逃避嫁妆这一关!根据明朝著名的哲学家王阳明在《王文成全书》一书中说:“男女长成,各宜及时嫁娶;往往女家责聘礼不充,男家责嫁妆不丰,遂致愆期;约长等其各省谕诸人,自今其称家之有无,随时婚嫁。”
这句话的意思是。男孩和女孩长大成人了,要及时结婚。在结婚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女方嫌弃男方聘礼少,男方嫌弃女方嫁妆少,而导致结婚日期被延误!一旦有这样情况发生,要及时报告。而且约长(乡长或族长)等人,要上下协调防止这样的事情发生,确保男女都能够在适龄的时候结婚或者出嫁!
古代新娘凤冠霞帔
从王阳明的《王文成全书》来看,明朝也会因为彩礼和嫁妆出现分歧。不过,出现分歧,有族人介入调解。那么,就可以避免因为彩礼或者嫁妆问题而谈崩。
在明朝奴婢可以买卖,很多大富人家依旧可以买卖奴婢作为女儿的嫁妆。不过普通家庭的嫁妆一般是手镯、项链、盆桶,床上用品等,据说在南京还有一种风俗,女方的嫁妆当中还有一把红漆筷子,寓意“快快生子”。
清朝的嫁妆大多与明朝相仿,比如清代小说集《警寤钟》有一个故事:“当地的戚知府,有个儿子生病。戚知府知儿子将危,要娶媳妇过门冲喜。当地的桂公将女儿嫁给戚知府,且嫁妆非常的丰厚,买了二个丫鬟,一个小厮作为陪嫁。”
《警寤钟》虽然是小说,但是从侧面也反应一个事实,在清代还流行买丫鬟和小厮作为陪嫁的习俗。尤其是达官贵族,这种风气直到清朝灭亡才逐渐消亡。
孝圣宪皇后
说实在的,古代娶妻时的彩礼和嫁女时的嫁妆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娶妻是娶对方的女儿,而对方嫁女反而要送奴婢和大量的钱财,可见古代嫁女比娶妻更费钱。尤其是那些大富大贵的家庭,为了女儿能过上好日子,嫁过去不受婆家欺负。几乎把一半的家当都拿出来做了女儿的嫁妆了。而那些,穷人家庭就不说了,嫁妆是没有,反而被迫卖女为生。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其实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女儿嫁一个好男人。要是嫁一个渣男,富裕又怎么样呢?结果还是过得不开心不幸福。
为了避免结婚陋习的发生,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家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说道:“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毋计厚奁。”嫁女儿选择品质好的女婿,不索要贵重的聘礼。娶儿媳要求端庄的淑女,不要计较厚重的陪嫁。现代由于重男轻女,导致男多女少,男方娶妻基本不敢提嫁妆的问题。现在主动权基本掌握在女性的手中,其实为了拥有一个完美而幸福的婚姻,面对经济问题,女方的要求不要过于严苛,还是要量力而行。就像古代,不同的家庭还是要不同的区分对待。
4、在中国历史上,古代女子有哪样东西是出嫁是不可或缺的?
结婚,对于一个人来说,算是人生中最重大的事情了,有钱人家可能会有三妻四妾,会结好几次婚,但是,没钱的人家,可能一辈子就一次了。但不管是怎样的情况,人们对于结婚这件事,都是非常重视的。
秋天是新人们结婚的好季节,正所谓秋高气爽,在这个不冷不热的季节里,涌现出了一批批的新人。那么,既然要结婚,嫁妆肯定是不能少的,一般情况下,男方家需要准备好迎娶女方的礼金等物品,女方家则需要准备好女子结婚时候的陪嫁。
在古代,就算是皇帝迎娶皇后,都要给皇后娘家一笔丰厚的礼金。根据记载,古代的皇家甚至还对聘娶皇后的礼金,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如果,按照现在黄金的最低价格来算的话,这些聘礼最少也有一千多万人民,而且,有时候实际的支出会比规定的超出许多。
相应的,如果一个女子要当皇后,她也要准备好一套嫁妆,不过,这些嫁妆的费用都是由皇家出钱的。比如:光绪皇帝迎娶慈禧太后的侄女叶赫那拉氏的时候,她的嫁妆就由宫里置办了几百担,嫁妆的数量十分之多,仅仅抬进宫中,就用了七天的时间。
并且,在古代社会,女子结婚的时候,嫁妆的多少将直接决定她日后在婆家的地位。
嫁妆丰厚的,婆家就非常喜欢,自然也会对新娘子更好。如果,嫁妆太少,那么,这个新娘子就会被婆家人看不起,将来还会受尽委屈。所以,古人在嫁女儿的时候,都会准备一份体面的嫁妆,好让自己的女儿在婆家可以生活得好一些。
“如果养了女儿,就要早早地为她准备好嫁妆,这样在她出嫁的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在古代,也有这样的情况,因为家人没有及早地为女儿准备好嫁妆,结婚的时候就把家里的财物拿去抵押,就为给女儿置办嫁妆。比如:宋朝苏东坡,就曾为外甥女借了两百贯当嫁妆。
在上个世纪中叶的时候,嫁妆一般都是一对枕头套或者两床被褥;再到了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就变成了“四十八条腿”和“三转一响”;而到了物质丰富的现代,嫁妆就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起来,有房、有车、有家电等等。各地、各民族风俗习惯不同,所准备的嫁妆也会不同。
那么,嫁妆到底是什么东西?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在中国古代,成亲的时候都有哪些嫁妆呢?
所谓的嫁妆,就是人们在嫁女儿的时候,送出去的财物,又称“妆奁”、“奁具”和“嫁资”。根据史料记载,嫁妆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当时,鲁国大夫辕颇负责管理国家的土地资源,他对自己管理区域内的土地大加征税,用来作为鲁哀公女儿出嫁时的嫁妆。
在民间也有这样的习俗,就是在嫁女儿的时候,娘家都要准备嫁妆。比如:卫国的民间女子,出嫁时会“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也就是让夫家派人来运走嫁妆的意思。
到了战国时期,嫁女儿要配送嫁妆在社会中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了。
根据对战国一座楚墓的考古研究,专家发现:当时,女子出嫁的嫁妆中,不仅有几辆车,还有许多家畜,比如:大雁、狗和猪等。在那个时代,猪和狗对一个家庭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所以,用它们来作为女儿的陪嫁,也算是重要的物品之一。
然而,大雁则是新郎到新娘家迎亲的时候,必须要带的物品之一,这就意味着“执雁为礼”,也叫作“奠雁”。到了西汉之后,女子出嫁的时候,陪送钱财已经变成了一种社会风尚。在古代,女子的嫁妆除了这些生活必需品之外,一般还会有房子,土地或毛巾什么的。
根据记载,古代嫁妆内容和现代的差别并不是很大,但是,古代有几样特殊的嫁妆,是现代没有的。
第一种就是陪嫁丫鬟。在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在嫁女儿的时候,一般都会将她们的侍婢一起陪嫁过去,或者让她们的妹妹跟新娘一起过门到新郎家中。这种风俗在古代很是流行,比如:东晋年间,孔珪的儿媳妇家里就比较有钱,仅仅是陪嫁丫鬟就有七、八个。
第二种是一些不祥之物。在以前,浙江一带的嫁妆,一定要包含凶服和棺材板等物品。所谓的“凶服”,就是在公公婆婆去世以后,儿媳妇要穿的蓑衣麻服。而“棺材板”则是为新郎和新娘将来老了以后准备的。
如果,有的地方不方便陪送棺材板,人们就会考虑把棺材板替换成同等价值的小金棺。但是,令人感到奇怪的一点是:新郎家里不仅不会觉得新娘嫁妆里的这些东西有什么不妥,还会为自己有一个想得如此周到且细致的亲家而感到高兴。
第三种则是“压箱底”,这是一种关于夫妻性生活的模型。因为,这种东西不仅很隐私,而且,还具有辟邪的作用,所以,才叫“压箱底”。实际是古代性文化的一部分,类似的还有“嫁妆画”,这个东西的主要作用,则是让古代的新婚夫妻们知道怎么过夫妻生活。
最后,还要说的一点就是,虽然,这个嫁妆是女方准备的,但是,一旦女方嫁到男方家里后,嫁妆就成了夫妻双方的共同财产,女方是不可自行处置的。“子妇无私货、无私畜、无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予。”因为,在古代已婚妇女没有私财,没有私自处理财务的权利的。
在《广异记·费子玉》中有记载:子玉云:“夫用妇钱,义无还理。”妻无以应,迟回各去也。也就是说:丈夫可以使用妻子的嫁妆财产,丈夫使用妻子的钱财,并不需要归还。并且,在《宋刑统·户婚》引用唐朝开元年间《户令》中:妻虽亡没,所有资财及奴婢,妻家不得追理。
综上所述,古代人结一次婚真的很不容易,不仅要遵守如此多的繁文缛节,还要准备如此多的礼金、嫁妆,这对于古人来说,真的是不易之事,所以,既然选择结婚,就不要轻易离婚,不然,再结一次婚的成本就真的是太大啦!
5、先秦时期就出现嫁妆了,古代的嫁妆究竟有多少呢?
嫁妆和彩礼是现代中国社会年轻人结婚,绕不开也躲不掉的习俗,很多人对动辄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彩礼,嫁妆感到头痛。然而,结婚是女方陪上嫁妆是自古以来的习俗,在古代,嫁妆的类别更是丰富多彩。
陪嫁妆的目的主要有2个,
1.作为聘礼的回礼,男方下了聘礼以后,女方家里为了显示自己和男方实力相当,不是为了卖女儿,而回一些嫁妆。
2.作为女方的个人财产,为自己后面的生活做个保障。嫁妆的多寡,对应着女方在夫家的地位高低。
嫁妆主要分为几个类别:
一、陪嫁人员。一般大户人家,贵族的小姐会配备一些贴身丫鬟,男仆等,在新的家庭里面继续做事。从娘家带来的仆役,继续在夫家做服务工作,奴仆对主人依附性高,女主人对他们也比较信赖,陪嫁人员也可以作为娘家人给予女方支持和帮助。
二、金银首饰,家居,生活用品。古代妇女一般来说是没有经济来源的,所以自己手里可支配的钱财越多,在夫家的地位越牢固。
1. 金银首饰一般选取比较轻巧,价值高的一些物品,便于流通,必要时补贴家用。
2. 家具方面一般有,妆匣、拔步床、闷户橱、压箱底、樟木箱、子孙宝桶等。这些家具都有着美满吉祥的寓意,而且价值十分高昂。
3.日用小件一般是一些有着美好寓意的生活用品,如痰盂、红尺、花瓶、银包皮带、龙凤被、龙凤碗筷等。痰盂象征着子孙满堂,红尺寓意良田万顷,花瓶代表着花开富贵,皮带寓意腰缠万贯,龙凤碗筷碗筷象征着丰衣足食。
三、商铺、房屋、田地等不动产,这类嫁妆主要是为了养老和传承,为以后生活的巨大变故做好应对准备。
6、宋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男子娶不起女子嫁不出的晚婚现象?
俗话说得好,“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那些生活在古代的男子和女子来说,他们往往在十岁出头的年纪就按奎师会成家立业,娶妻的娶妻,嫁人的嫁人。
一般而言,古代女子的平均结婚年龄都比较早,大概是在12岁到14岁之间,有些朝代的女子则出嫁相对较晚,但也都是16岁左右。
但在中国历史上,却有一个非常特别朝代,在这个朝代之中,不仅仅是剩女,就连剩男也比比皆是。
那便是宋朝。
对于男女婚嫁的问题,在医论著作《褚氏遗书》中记载着:
“古之良工,首察乎此,补羸女先养血壮脾;补弱男则壮脾节色;羸女宜及时而嫁,弱男宜待壮而婚,此疾外所务之本,不可不察也。”
通俗来说,就是讲明了男女早婚早孕的严重后果,从而表明了男子应该在壮年时期结婚,而女子则是要在合适的年龄结婚。
所以当时宋朝的朝廷也明文规定了,男子要必须要在15岁以上,女子在13岁以上才能够结婚。
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曾表示:“男不过三十,女不过二十耳,过此则为失时矣。”
可见在司马光看来,男子在30岁之前,女子在20岁之前结婚,都不算太晚,从中也能够看出宋朝时期男女结婚都是比较晚的,并且宋朝男女这一晚婚现行也为后期男子不娶、女子不嫁埋下了伏笔。
刘娥,宋真宗的皇后,宋朝首位临朝称制的女主,就是在15岁的时候嫁给了还是皇子的赵恒。
李清照,大名鼎鼎的宋朝才女、词人,就是在18岁的时候嫁给了赵明诚。
此外还有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朱淑真,就是在20出头的年龄因为还没结婚被其母亲逼着嫁给了当地的一个小官吏。
以上三位女子,都是宋朝时期女子晚婚的典型例子。
但其实要深究起宋朝时期女子为什么结婚都这么晚,除去在国家规定的原因,还有着另一个最主要的原因,那就是三个字,“嫁不起”!
无论是在现代生活还是在古代封建社会里,男女要结婚,除去男方要拿出丰厚彩礼钱之外,女方家里也要拿出一大笔嫁妆。
对于皇室宗亲或者是豪门贵族来说,女子在出嫁之前,家族都要为其准备一笔丰厚的嫁妆。此时就算是再怎么有钱的家庭,也得提前好久准备嫁妆,因此女子在出嫁时间上就要随之推后。
有钱人家尚且如此,更别说寻常百姓家女子出嫁了,那些普通家庭来说,准备这一笔嫁妆甚至都说得上是不可能事件。如果女子到了非结婚不可的年龄,那么其家人就会倾尽全力为女子准备嫁妆,即便是为此欠下一屁股债。
这就是宋朝时期非常盛行的“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钱三十千”,即“厚嫁之风”。
值得一提是,在这种厚嫁之风的社会风气下,衍生出了一种名为“娶妻论财”的败坏风气。所谓娶妻论财,就是一位出身贫穷的进士,靠婚姻成为了名门望族的女婿,从而赚得钱包满满。
除去国家规定、厚嫁之风两个因素外,宋朝女子的眼光高也是她们嫁不出去的原因。
宋朝时期算是女权比较开放的朝代,女子尤其是富贵人家的女子,挑人的眼光自然也要稍高,能够遇上合适的配偶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宋朝重文抑武,科举制度发展得极为昌盛,“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因此,宋朝的男子多想先“立业”后“成家”,并且宋朝人也有一个特点,那便是喜欢找中了进士的男子为丈夫(女婿),即“子为进士而女嫁士大夫”,“求婿必欲得高第者”。
很多饱读诗书的男子,“寒窗苦读数十载”,一直到“须发皆白”的时候,都还在为科举而奋斗着。
“榜下捉婿”,是宋朝时期特有的一种婚姻文化。在发榜之日,很多地方的富贵人家都会举全家之力,争先恐后去挑选登第士子当自己家的女婿。
换句话来说,无论男子家境如何,只要成功在科举制度中胜出,不仅前途似锦,而且还能轻而易举娶到千金小姐。于是很多书生便立下的“不及第不成家”誓言,这样一来就造成了男子寒窗苦读,怕嫁不到好丈夫的女子,就挤破头的想成为官夫人。
就算要为此等上几年甚至十几年,各怀目的的男女们,都如飞蛾扑火般,甘之如饴。
就连宋真宗赵恒都对此表示:
“富家不用卖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到最后,能成功如愿以偿的男女,屈指可数,剩下一大群的,则成为了宋朝娶不到老婆、嫁不到丈夫的剩男剩女。
7、古代女子出嫁,有什么东西必不可少,若是没有在婆家定会受尽委屈?
就是嫁妆了。在古代嫁妆的多少决定日后家庭地位,要是嫁妆太多,家婆会欺负新媳妇,媳妇过的日子可怜巴巴的,因此古代父母为了让自己女儿以后日子好过点,都会准备一份体面的嫁妆。
01、嫁妆的多少决定日后家庭地位
在古代的时候,女子结婚也是需要嫁妆的,基本上跟现代社会差不多,也是先由男方下聘礼,然后女方准备陪嫁的东西。而且女子的嫁妆多少跟以后的家庭地位是非常有关系的,无非就是家婆看你嫁妆多少来下菜。
要是儿媳妇嫁妆多,家婆自然就不敢轻待她,要是儿媳妇嫁妆少,说明儿媳妇在娘家是没有什么地位,自己想怎么收拾她就怎么收拾她。因此有女儿的娘亲都深知这个道理,为了让自己的女儿日后生活好点,都会准备一份不是很差的嫁妆,如果家里有钱就准备更加多,都是为女儿日后家庭地位。
02、女子嫁人之后嫁妆属于婆家
古代的家婆之所以那么重视女子的嫁妆,无非就是律法有明文规定,女子的嫁妆是属于婆家的,丈夫可以用自己老婆的嫁妆,还是那种不需要还的。就算女子嫁过没有多久就挂了,女方家里也不可以上门要嫁妆,因为只要女子一嫁人,她的人和财产都是属于婆家,古代女子太可怜。
在《广异记·费子玉》中有记载:子玉云:“夫用妇钱,义无还理。”妻无以应,迟回各去也。《宋刑统·户婚》引用唐朝开元年间《户令》中:妻虽亡没,所有资财及奴婢,妻家不得追理。
总结一下,我们可以看出来,古代女子出嫁必须要嫁妆,不然根本就没有家庭地位可言。
8、古代的女人嫁不出去除了自己要坐牢,还有谁会一起受罚?
现在30岁还没结婚,那就算是大龄剩女了,但是如果回到古代迟迟不结婚,连你的父母可都要跟着坐牢,那么古代的剩女的遭遇到底有多惨呢?
春秋战国时期,如果一个姑娘17岁还没有嫁人,那就算是剩女,由于战争人口锐减,为了繁衍生息,越王勾践就曾经下令,姑娘到了17岁还没结婚,不仅你自己有罪,连你的父母都会跟着受罚。
为了催促结婚,官府还会组织大型相亲会,只要你俩愿意,私奔都是不被禁止的,但是如果你不参加相亲会那可是要遭到处罚的。
清朝有一个有趣的法律,除了对结婚的年龄进行规定外,还对身高进行了限制,姑娘长到了1米43就到了法律结婚身高了,达到身高就必须去登记结婚。
到了汉朝对于未婚大龄男女的催促更是上了一层楼,汉惠帝就曾经下令,一个姑娘如果到了15岁还不知道嫁人,那就得罚她七八担的粮食,那相当于一个成年人一年的口粮。
两晋时期为了督促结婚,更是想尽了花样,《晋书武帝记》记载,如果姑娘到了17岁还没结婚,那政府就会给她分配一个老公,不过你也可别高兴得太早,这种指标往往是给了要戍边的壮年, 那么你就只能跟着去西部建设祖国。
南北朝时天下大乱,为了督促适龄男女结婚国家终于出狠招了,《宋书周郎传》记载,如果女孩子15岁还没出嫁,那就是犯法,不光自己要坐牢,连对父母都要跟着坐牢,看来结不结婚已经不是你一个人的事了。
唐朝的官府更是着急,将姑娘的结婚年龄改到了13岁,这可是有史以来最低的法定年龄,长孙皇后嫁给唐太宗时真的只有13岁,宋朝是有史以来剩女最多的王朝,因为姑娘们挤破了头也要做官太太,所以造成了宋朝一个十分有趣的事叫做榜下捉婿。
就是说在发榜的日子,全国各地的官僚地主们一家人手拉手去选择新科进士做女婿,说是选择实际上就是抢,如果抢不到,那就等呗,为了过上好日子不在乎多等两年,就这样去年等今年等明年等,终于等出了一大批剩女。
明朝将女子结婚年龄改到了14岁,到了清康熙年间人口数量大幅增加,国家虽然提倡早婚,但是对剩余已经没有太苛刻的惩罚了。
9、古代女子出嫁之前需要准备什么嫁妆?
自古以来,婚姻都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件大事,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对此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古代的时候,女人一生只能够嫁一次人,所以对于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婚姻,自然是把他当成了重中之重,古往今来,婚姻大事都是非常注重规矩的,女孩子嫁人的话,男方必须要出一定的彩礼钱,尤其是放到现在,除了彩礼钱之外,也要有房有车,条件比较好的男子,才更容易娶到老婆,毕竟没有父母愿意把自己的女儿嫁到求人家吃苦,所以经济条件和性格品性都是需要关注的地方。男方需要出聘礼,女方自然要带嫁妆了,特别是在结婚的那一天,女方就会带着嫁妆嫁到男方家中去。所以结婚这件事是需要高消费的,不管是大摆宴席,还是其他各个方面,都需要花很多的钱,如今经济快速发展起来,有了专门规划婚礼的公司,新郎新娘还是比较轻松的,而且如今结婚的规矩也变得越来越简单。
不像在古代的时候,古代婚姻的各种规矩是比较繁琐的,除了花钱之外,还需要讲究各种礼仪,不像现在这么简单了。我国的婚姻习俗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虽然各个地方的婚姻习俗有着一定的差异,而且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婚姻习俗也有着一定的变化,但是总的来说也是大同小异的。古代人在举办婚礼的时候,是非常注重礼节的,有一套比较讲究的礼仪程序,就是过六礼,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客、亲迎。虽然古代婚姻是包办婚姻,但是要讲究的礼仪,确实包含了方方面面,从提亲、订婚,到最后婚礼的完成,各个方面都是有着各自的细节的。
相比古代的婚姻流程,如今的婚礼还是比较简单的,而且也有一些古代婚礼的影子。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俗,婚姻方面也是如此。而且在对婚姻的正式程度上,女子绝对是高过男子的,毕竟女子一生只能有一次婚礼,但是男人确实可以有多次的,不管是娶妻还是纳妾,也都会举办各种大大小小的婚礼。在古代的封建社会,女子的地位比较的低下,嫁人只能够从一而终,而且只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古人对于女子的贞洁是比较看重的,嫁人之前绝对不能有任何影响贞洁的事情存在,如果没有了贞洁的话,不仅自己要背上一生的骂名,就连家中的名声也会受到很大的波及,家里的姐妹也很难再嫁出去。
而且古代男人对于妻子的贞洁也非常的看重,所以古代女子出嫁的时候,除了带着各种贵重的嫁妆之外,还要专门带上一条白布条,在洞房花烛夜的时候铺在床上,等到洞房完成之后,如果白布条上有落红的话,就说明新娘的贞洁是存在的,嫁人之前仍然保存处子之身,如果没有的话,就说明新娘已经没有清白了,她们所面临的结局也是很悲惨的,比如说浸猪笼,或者被休弃掉。对于古代女子来说,这也是一件非常私密的物品,而且还影响着他们未来在婆家的地位,以及一辈子的名声。古代女子从小就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受到了极大的束缚,不能够随意地抛头露面,所以女子的容貌也是充满神秘性的,不是熟悉的父母亲人也是不知道的,就算是未来丈夫,也只是在洞房时才见妻子第1面。
除此之外,女子的所在的嫁妆中,还需要有一些女子做的女红存在,而且这些女红也是需要当众晒出来的。作为女子结婚之后就要相夫教子,而女工女红是判断一个女子温婉贤淑的重要标尺,如果新娘子的女红做得好的话,就说明她的能力才干比较好,婆家也会向外炫耀新娘的女红,这也是可以让婆家长脸的,婆家对新娘子的待遇也会更好。古代女子从小就要开始学习各种女红之类的针线活,这是她们作为贤妻良母的非常重要的技能。古代人的思想比较的传统,保守是非常重视各种礼节的,一些重要的事情都会有各种繁复的程序存在,有着很强的仪式感,这也让他们简单平淡的生活多了一些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