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俗彩礼 » 唐朝的风俗

唐朝的风俗

发布时间: 2022-08-28 00:10:59

1、唐朝春节习俗

唐朝,围绕着春节这几天,出现了一系列饶有风趣的活动。
更换桃符、门神
据汉人应劲《风俗通义·祀典》引《黄帝书》称:上古之时,有神仙兄弟二人,一名神荼,一名郁垒,居于风景秀丽的度朔山下,他们把祸害人间的恶鬼都用苇索捆起来,让老虎吃掉。这个传说在当时广泛流行于民间。蔡琶《独断))也说,海中有度朔之山,上有桃木,枝叶茂盛,盘根错节,树冠盘曲覆盖达三千余里,在树枝东北有鬼门,是世间万鬼出入的必经之门户,神荼、郁垒居其门,见到害人之鬼,就用苇索捆缚,令虎吃掉。因此汉代人每到除夕,为防止恶鬼进家,便削桃木梗制成神荼、郁垒两人形象,立于门上。同时在门上悬挂苇索,供神荼、郁垒两个门神作缚鬼喂虎之用,称之为“悬苇”,于是便产生了中国门神的雏形。
这一习俗流传至魏晋南北朝以后,时人认为刻木为人形太麻烦,于是削成一块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人的名字,把这块桃木板挂在门上,称之为“仙本”或“桃符”。宋人王安石《元旦》诗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里的“新桃”和“旧符”,都是指辟鬼祛邪的“桃符”。
门神每年一换,由于门神风俗的影响,加之文化发展,印刷业兴起,唐末宋初之时,又出现了年画与春联的新风俗。
举行驱鬼除瘟疫的仪式—逐傩
“逐傩”亦称“驱傩”,它起源于原始的巫舞。从西周到春秋战国,在民间一直盛行不衰。在汉代,傩舞不仅广泛流行于民间,而月。传入宫廷,成为一种规模盛大、仪式隆重的驱鬼逐疫的仪式。
到了唐朝,除夕时的滩舞仪式已发展成为滩戏。这是一种“以歌为职,娱神又娱人”的歌舞,朝野都喜闻乐见。《新唐书·礼乐志》及《乐府杂录》都有记载。唐朝逐傩虽然仍含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娱乐的成分大大加强了。宫廷逐傩由太常寺来主持,有音乐伴奏,表演者都经过化妆。表演时不仅朝臣们可以携带家眷观赏,寻常百姓也可以欣赏。在关中,民间滩戏也厂‘泛流行::唐李悼《秦中岁时记》中说:“秦中岁时日,傩作鬼神状,二老人各为傩翁傩母。”由此可见,汉魏宫廷数百人的驱傩仪式,在唐朝民间已成为三四人演出的歌舞小戏。当时傩戏中的滩翁一般身穿“朱衣画裤”,傩母一般是“青衣画裤”,傩鬼又都是“染面唯白齿”,并有一些基本规范化的舞蹈动作。除驱傩、拔楔外,更多的是为了娱乐,可以即兴表演说唱故事。
《太平御览》卷17引《荆楚岁时记》云:“卒岁大傩,殴除辟厉……桃弧棘矢,所发无桌,飞碟雨散,则瘴必毙。”据《酉阳杂俎续集》卷4《贬误》载:“俗好于门上画虎头,书渐字,谓阴刀鬼名,可息疟病也。”《汉旧仪》说:“滩逐疫鬼,又立桃人、苇索、沧耳、虎等,渐为合沧耳也。”前为六朝时事,后者为唐朝。宋代及以后亦然。
送神
唐朝长安市民在除夕还有送神风俗。《辈下岁时记》载:每至年夜,请和尚、道士来看经,并备有水果送神,在灶前贴灶马,把酒糟抹在灶门上叫做“醉司命”,夜里在灶里点一盏灯,称作“照虚耗”。这是一个十分独特的地方风俗。
乞如愿
这种风俗起源于一个神话故事。据《荆楚岁时记》引《录异记》及《云仙杂记·如愿》记载:卢陵有一位商贾名叫欧明,他每次经商路过彭泽湖,就取船中的物品供祭湖神—青洪君。积数年如一日,长祭不断,使湖神青洪君大为感动。一天,湖神步上水面问欧明:“君有何求?”欧明说:“但乞如愿。”本来他的意思是乞求万事如意,可是恰巧湖神有一女侍者名叫如愿,湖神就答应了这个请求,将脾女如愿赐给欧明。欧明带如愿回到家中,高兴得心花怒放。凡是欧明需要什么,如愿都能立即办到,真是如愿以偿。可是有一年除夕,如愿起床晚了些,欧明怒火中烧,痛打了如愿一顿,如愿在气恼中跑到土堆中不见了。这时欧明就用钱杖敲打土堆,口里呼唤着如愿,如愿还是没有回来。这是一个离奇的神话故事,它寄托了人们追求生活中万事如意的美好愿望。因此,每年除夕,在祈求新年如愿的风俗中,注人了乞如愿的活动。到唐朝时,这种活动尤为兴盛。人们用一根细线绳拴系一个锦人,投入土堆中,然后执杖痛打。不过这种活动有的在除夕夜进行,有的在元旦日进行,也有些地区是在正月十五日元宵节进行。
在封建社会,人们只求温饱,却很难“如愿”,在现实生活中理想不能满足,就到神话传说中去追求,年年除夕打灰堆,乞如愿。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
到了唐朝,守岁的风俗尤其兴盛。帝王宫廷在除夕夜守岁,燃檀香簧火,大摆酒宴,极尽豪华奢侈。据《南部新书》记载:唐朝每当除夕夜,常常一夜就要烧去这种珍贵的木料二百多车,燃烧时火焰冲天,高达十余丈,香闻数十里。岁除之日,太常领属官乐吏千人入宫内,晚上于寝殿前进傩舞,同时“燃巨烛,燎沉檀,萤煌如昼”,皇帝王妃公主都来观看。唐朝宫廷守岁,还大摆宴席,侍臣应制作诗,歌舞升平。唐太宗就曾作过((守岁》诗,描绘除夕夜宫廷生活。诗云:
幕景料芳殿,年华丽绮宫。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在这种时候,正是那些御用文人在皇帝面前应制作诗献赋的大好时机。唐朝在除夕守岁时,应制诗连篇累犊,汗牛充栋,大部分都是铺排辞藻,歌舞升平,称颂君王圣明,文辞华丽而内容空泛无物。但是有些守岁应制诗,也反映出唐朝宫廷除夕守岁活动的盛况来。像著名唐朝诗人杜审言《守岁侍宴应制》诗写道:
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孙捧御筵。
宫阀星河低拂树,殿廷灯烛上熏天。
弹弦奏节梅风入,对局探钩柏酒传。
欲向正元歌万寿,暂留欢赏寄春前。
在各地州县,人们举办除夕之宴,举杯传筋,载歌载舞,直到岁日结束。张说《岳州守岁》云:“除夜清蹲满,寒庭燎火多。舞衣连臂拂,醉坐合声歌。”就是平民百姓,也要在家中略备酒席,欢宴达旦。董思恭《守岁二首》为此有热情讴歌:“岁阴穷暮纪,献节启新芳。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冰销出镜水,梅散人风香。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周弘亮《故乡除夜》亦有“何处夜歌销腊酒,谁家高烛候春风”的感唱。一年一度的除夕夜,就在人们高歌送酒之际走过了最后的时光。
除夕象征着一年即将过完,新岁快要来临,人们甚至通宵不寐,坐而守岁,至少在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的荆楚地区即出现此俗。据《荆楚岁时记》载:“岁暮(除夕之夜)家家具肴簌诣宿岁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饮。”此类事例又见《玉台新咏》卷八徐君倩《守岁》诗。唐诗中也屡见此类记述,如《全唐诗》卷509庐全《守岁》诗、《全唐诗》卷659罗隐《除夜》诗等。
宿岁也是当时民间除夕习俗之一。《荆楚岁时记》前条接云:“岁暮……留宿岁饭,到新年十二日。则弃之街衙,以为去故纳新也。”这种“宿岁饭”大体是表示家庭富足和希望来年丰收之意。又有吃团圆饭之俗。中守岁条注中《风土记》云:“除夜祭先竣事,长幼聚饮,祝颂而散,谓之分岁。”与上引《荆楚岁时记》“岁暮……相聚酣饮”,记述大体一致,是说在除夕之夜吃团圆饭,这与流行至今的春节习俗已非常接近。
拜年
拜年之风汉代已有之,唐朝以后发展很大。拜年分三种类型:一是同宗族拜尊长,二是亲族拜访,三是官僚朋友之间的互相拜访。拜尊长一是家中拜家长,二是同族拜长者。这种全族而拜的风俗全国各地大致相同。初一晨起,祭天地祖宗,同族拜年,互道新年之喜。但是亲戚拜年就不一定是初一了,走亲访友,互送礼品,共饮美酒,以庆新年。这种风俗直到今日依旧盛行不衰。

2、唐朝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和风俗

一、唐朝有趣的故事:

出自唐朝的宫庭里,唐太宗为了笼络人心,要为当朝宰相房玄龄纳妾,大臣之妻出于嫉妒,横加干涉,就是不让。太宗无奈,只得令大臣之妻在喝毒酒和纳小妾之中选择其一。没想到房夫人确有几分刚烈,宁愿一死也不在皇帝面前低头。

于是端起那杯“毒酒”一饮而尽。当房夫人含泪喝完后,才发现杯中不是毒酒,而是带有甜酸香味的浓醋。从此便把“嫉妒”和“吃醋”融合起来,“吃醋”便成了嫉妒的比喻语。

二、唐朝有趣的风俗:

1、秋千之俗:

荡秋千流行于唐代寒食节、清明节,它对体力要求不大,场地也不受限制,动作轻盈,姿势优美,深受妇女尤其是宫女们的喜爱,在宫廷之中又被称为“半仙之戏”,可见推崇之盛。

王维就写下过“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的名句。在当时,人们相信荡秋千能荡走妖魔和邪病,换来平安吉祥,家家户户都在秋千的横梁上系上红布,《全唐诗》中也留有30多首描写妙龄少女荡秋千场景的诗作。

2、送别之风:

我们经常看到唐诗中有送别的场景,其实送别也是唐代流行的民俗之一,在关口、渡口、郊外、灞桥、驿站、边塞等地,有大量带着歌舞、好酒送行的人群,有时候一送就是十几里,简直就是短途旅游,也因此,唐代酒楼歌肆的生意特别红火。

(2)唐朝的风俗扩展资料:

唐朝最令人瞩目的文学成就可谓是唐诗。

自唐初陈子昂和“初唐四杰”起,唐朝著名诗人层出不穷,盛唐时期的李白、杜甫、岑参、王维,中唐时期的李贺、韩愈、白居易、刘禹锡,晚唐时期的李商隐、杜牧是其中的几位代表诗人。

这些诗人的诗作风格各异,既有对神话世界的丰富想象,又有对现实生活的生动描写,既有激昂雄浑的边塞诗,亦有沉郁厚重的“诗史”,还有清新脱俗的田园诗。

3、唐朝生活习俗

隋唐时,一般人是穿白色圆领的长衫,低下阶层穿的是用麻、毛织成的「粗褐」。隋代女子穿窄合身的圆领或交领短衣,高腰拖地的长裙,腰上还系着两条飘带。唐代的女装主要是衫、裙和帔;帔就是披在肩上的长围巾。还有特别的短袖半臂衫,是套穿在长衫外面。唐代初期的妇女还喜欢穿徂领的小袖衣、条纹裤、绣鞋等西域式的服装,她们的头上还戴着「幂离」、「帷帽」。隋唐的女装,以红、紫、黄、绿四种颜色最受欢迎。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时期。丝织、漂染技术有了极大提高。加上对外开放以及丝绸之路的开通,中西结合,相容并蓄,使唐代的服饰华丽清新,充满大唐风范。

唐承隋制,天子用黄袍及衫,黄袍被视作封建帝王的御用服饰。这种规定一直延续到清朝。唐高祖以赭黄袍巾代作常服,以后因天子用赤黄袍衫,於是逐渐禁止臣民服赤黄之色,并以品级定袍衫的颜色,即所谓“官品服色”

隋统一全国,一方面推行汉族已经形成的的服饰制度,另一方面也难以摆脱北族服饰形制的影响。隋炀帝制定了隋代官服制度,帝王将相各服其服。下令不准百姓服黄色衣裳,从此黄色也了皇帝专用的服色.

唐代衣冠服饰承上启下,博采众长,是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由于当时丝织业的发达,审美观念的独特。
1 幞头形制富于变化。
2 官品服色渐成制度。
3 胡服颇为流行。
4 女服色彩艳丽。
5 官服质地款式更加讲究。

隋唐五代冠帽 幞头是一种包头用的巾帛。早在东汉就已流行这种装束,魏晋以后巾裹更加普及成为男子的主要首服。隋代幞头较简便。初唐幞头巾子较低,顶部多呈平型,即为“平头小样”巾子。以后巾子渐渐增高,陆续出现“英王踣样”巾子、“官样”巾子、“开元内样”巾子等。幞头有软脚幞头和硬脚幞头。除幞头外,还有纱帽等.

冕服:祭服,最隆典礼礼服。自天子至百官均服之。
朝服:为次于冕服的第二等礼服。 通天冠服:天子之最隆重朝服。
远游冠服:为皇太子及亲王的最隆重之朝服。
具服:亦称朝服。
公服:为次于冕服、朝服的第三等礼服。
弁服:天子在朔日受朝时服之,皇太子在朔望视事时服之。
公服:皇太子在五月常朝、元日冬至受朝时服之。
平巾帻服:戎装的公服。
乌纱帽服:为天子及皇太子视朝、听讼和宴见宾客的服装,以乌纱做帽。
黑介帻服:没有公职的 士人,在朝见受诏时穿着。
常服:为使用最多的一种服装。
黄袍:天子开始常穿黄色袍。 品服:以不同服色来分别品官之职位高低的传统。

唐代官吏服饰 唐代男子服饰,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巾子的形状各个时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幞头的两脚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来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唐代官吏,主要服饰为圆领窄袖袍衫,其颜色曾有规定:凡三品以上官员一律用紫色;五品以上,绯为色;六品、七品为绿色;八品、九[品为青色。以后稍有变更。另在袍下施一道横襕,也是当时男子服饰的一大特点。

隋唐服饰---妇女礼服

大礼服
褘衣:最隆重的大礼服。
褕翟:皇太子妃最降重的大礼服。
常礼服:
青衣:皇后礼见皇帝时穿着的。
朱衣:皇后宴见宾客时穿着的。
钿钗礼衣花钗礼衣:归嫁礼服。
贵妇人的礼服多以袒胸低领、大袖为主,同时又有襦裙、半臂(短袖)肩披帛巾。当时也流行穿胡服.

唐代女子注重化妆,修饰容颜。例如画眉,当时最流行的是阔眉、八字眉等眉形。额眉间的妆饰,如「花钿」用金箔片等材料剪成小花贴在面部便很有特色
。发髻形式也多种多样。

4、唐朝都有哪些节日?

唐朝的节日,一般是值得庆贺或者是值得纪念的日子,主要分为诞节和节日。
诞节,简单的说就是过生日,隋唐以前,很少庆贺生日的活动,隋文唐宗皆在自己诞日怀父母生育之恩,并不为自己庆贺生辰。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八月五日诞日,正式设立诞节——千秋节,也称天长节(这一招被倭国学了去)。全国在诞节时休假一天到三天,盛宴以庆祝,大赦天下,赋诗作乐,大赐臣僚。各地贡献贡品以为祝贺。诞日之时,也广度僧道,暂停屠宰及宣判大辟罪,以示皇恩浩荡。唐代佛道盛行,佛诞和老子诞也作为节日,四月八日为官方佛诞节日,二月十五日为官方老子诞节日。全国放假一天庆祝。
节日:唐朝的节日,大致有官方规定和民间传统节日,大致有:
1、元旦
元旦是每年的最初一天,即正月一日,又称为元日、正日、元正等,颇受唐人重视。在唐代,除夕之夜与元旦之晨是连袂齐过的,形成了“守岁”的习俗,即人们从除夕之夜一直欢乐到元旦天明,通霄达旦,彻夜不停。此时,千家万户合家团聚,大设酒席,同时进行歌舞娱乐,还焚烧纸钱,祭祀祖先,并燃放爆竹,辟鬼去邪。当时燃放爆竹是将干竹子放在火上爆烧,使之清脆作响,故亦称为爆竿。正月初一,为一年之始,是日天子坐早朝受朝贺,臣僚百官着礼服入朝,朝贺天子。外官都要拜表入贺。民间对元旦也很重视,正月初一,燃放爆竹驱邪,沿用汉时习俗,相聚饮酒庆贺,请客喜宴,用桃符以辟恶。
2、人日
正月初七,唐庭常在人日宴会群臣以赏雪,赏赐彩绢,使其赋诗助兴。人日,唐时盛行剪彩,有剪彩为花、树、为鸡等,栩栩如生,若人日恰兼立春,则剪双彩。唐人也习惯于此日登高、出游。
3、上元
唐时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上、中、下三元。逢三元时,禁屠宰渔猎。
上元(后世称为元宵节)放灯、观灯也别具特色。因上元之夜以观灯为主,故亦称为灯节。唐制,日落坊门关闭,禁止人行。若逢正月十五日前后三晚,不闭坊门,可外出燃灯、观灯。上元之夜以京师长安最为精彩,各种彩灯争奇斗艳,观灯的人们倾城而出,前呼后拥,人声鼎沸,场面热烈。玄宗时为宣扬其太平盛世,特改上元节为三个晚上,从正月十四夜起,一连三夜狂欢不止。上元节时,还举行大量歌舞活动,以踏歌为盛,人们成群结队,手挽着手,踏地为节,边歌边舞,欢乐热闹的气氛,使人如醉似痴。唐人曰:“新正月圆夜,尤重看灯时。”京城以外,其它大城市入杭州、沙洲、江陵、襄阳等地也同样有庆祝活动。
上元佳节,白天上演歌舞戏剧,准备精美祭品,祈求来年好收成。
4、中和
中和节在二月一日,《武林旧事》载“二月一日谓之中和节,唐人最重”唐德宗贞元五年诏:“自今宜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以代正月晦日,备三令节数,内外有司,给假一日。”
中和节日,京城之百官进献农书,司农献粮种。禁屠一日。皇帝与臣僚会宴,宴会奏破阵乐及九部乐,还演出特制中和乐舞。至晚方散。中央传令下属各级官员,分别举行宴会庆祝。
5、社日
社日,由汉至唐,皆有祭祀。通常以立春和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和秋社。开元十八年,令:“天下州府春、秋二时及释奠,停牲牢,唯用酒脯,永为常式。”
6、寒食、清明
冬至后一百零五日为寒食节,禁火三日,只能吃冷食,故又称“冷节”。寒食节后两日为清明。由于前后紧连,唐人常将两个节日合在一起过。唐人重寒食。《唐六典◎假宁令》载:“寒食通清明(休假)四日”。
节日里除冷食外,上坟扫墓已成风俗,扫墓归来,要戴柳簪发,谓“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寒食扫墓,不得作乐。寒食清明节,盛行各种文娱体育活动,如斗鸡,斗狗,杂技等等。唐人常常外出踏青郊游野餐,放风筝。
7、上巳节
三月三日为唐朝三令节之一,官府拨款,让百官追赏为乐。皇帝照例赐宴曲江亭,以歌舞升平。人们除了修禊,主要是寻春郊游,进行“踏青”活动。修禊是人们在节日里纷纷来到江渚池沼的水边,以春水洗涤污垢,以除病去疾,驱邪避怪,并戏水嬉戏,游玩取乐。踏青是人们相携来至郊外,寻春赏花,宴饮会友,或促膝谈心,或清歌吟唱,尽情地欣赏大自然的明媚春光。逢三月三日,长安人于此日出城,以致于全城沸腾,热闹非凡。杜甫德《丽人行》曰:“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8、端午
唐代,每个月的第五日都可称为端午。但是,以端午为节日,记载最多的还是五月初五。端午节亦称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节日里,人们除吃粽子、饮雄黄酒、系彩丝、挂香囊外,还举行龙舟竞渡表演和斗百草活动。龙舟竞渡尤盛于南方水乡,比赛时水上万舟齐发,水浪翻腾,舟子奋力划船,观众齐声呐喊,声振天地,精彩热烈。斗百草是比赛谁的花草种类多、品种奇。端午为唐官方节日,朝廷依照惯例举行宴会,并有大量赏赐。
9、七夕
夏历七月七日为七夕节,是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七夕之夜,人们摆设花果酒脯之类的祭品,轻奏琴弦,对天乞祈。《开元天宝遗事》载:“陈瓜果酒饭,以祀牛女二星。”“动清商之典,宴乐达旦,士民之家效之。”妇女们则以穿针引线的方式向织女乞巧,希望有一双像织女那样的巧手。唐人林杰《乞巧》诗云:“七夕今宵看碧霄,牵手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0、中元
唐代各种宗教盛行,世俗人与佛道信徒都以七月十五为节日。道教认为,七月十五地官下降,以定人间善恶。寺院常于七月十五日起盂兰盆法会。以百物供奉三宝。僧俗大众常在节日集会于寺庙,既是祭祀,又是娱乐。
11、中秋
八月十五日,正是三秋各半之时,故称中秋,是夜月色最明,节候很好。故此唐人好中秋赏月,尤其被文人学士所热衷。白居易有诗曰:“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赏意如何。”赏月时还多兼备酒宴和管弦,对月饮酒酬合,有情有趣,格调清雅。相传唐玄宗于中秋之夜在宫中赏月,神仙罗公远为向导,邀请唐玄宗上游月宫,“见仙女数百,皆素练宽衣,舞于广庭。”唐天子便暗记仙人舞曲,返回人间,依照音调,谱成《霓裳羽衣曲》。中秋节为民间节日,没有官方节日那么隆重。
12、重阳
九月九日,唐代定为官节日。官府赏赐,让官员公费自选旅游线路度假消遣。重阳日,登高、插茱萸以辟邪为古老习俗。人们除举行登高活动,饮菊花酒,佩茱萸袋,还赋诗兴致,寄托情怀。登高是重阳节的主要活动,向高处攀登者即为登高,以登山为主,兼之登城、登台、登塔、登楼等等。人们往往借此言情咏志,内容健康高雅。深秋时节,菊花独放,深受唐人喜爱,可谓“满城尽带黄金甲”。唐人于重阳时,常邀朋赏菊,置酒赋诗,其乐融融。人们外出登高,“菊花须插满头归”的“簪菊”称为流传很久的习俗。而插茱萸又是另外的一个习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3、除夕
岁末的最后一天为除夕。唐时,敦煌佛寺由“大岁日”常与元日一起庆祝。除夕象征一年即将结束,新年就要来临。唐朝在每年冬季仍有驱傩之类的仪式,《文献通考》载:“诸州县傩”的分类,仍有此类传统。
唐朝,自朝廷至民间,非常重视除旧迎新,皇帝赐宴群臣,喜宴达旦。除夕夜,家门或开或关,或点烛火、通宵达旦,阖家老小,相聚守岁,把酒欢歌,并准备新年筵席。除夕夜过去,新年伊始。昨夜与今晨,分开了去年与今年,周而复始,循环不息。

5、唐朝有哪些有趣的民俗

1、秋千之俗

荡秋千流行于唐代寒食节、清明节,它对体力要求不大,场地也不受限制,动作轻盈,姿势优美,深受妇女尤其是宫女们的喜爱,在宫廷之中又被称为“半仙之戏”,可见推崇之盛。

王维就写下过“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的名句。在当时,人们相信荡秋千能荡走妖魔和邪病,换来平安吉祥,家家户户都在秋千的横梁上系上红布,《全唐诗》中也留有30多首描写妙龄少女荡秋千场景的诗作。



2、送别之风

我们经常看到唐诗中有送别的场景,其实送别也是唐代流行的民俗之一,在关口、渡口、郊外、灞桥、驿站、边塞等地,有大量带着歌舞、好酒送行的人群,有时候一送就是十几里,简直就是短途旅游,也因此,唐代酒楼歌肆的生意特别红火。



3、蹴鞠之风

唐代流行足球大家都知道,唐景龙年间,吐蕃派遣使者到长安迎娶金城公主,唐中宗李显特在梨园亭中与使者共同欣赏蹴鞠比赛;开元年间,唐玄宗李隆基多次到御楼观看蹴鞠竞技比赛,马匹长期奔腾训练,竟然有多匹累死的事情发生。



4、歌舞出游

在边塞地区,汉人向胡人传授农耕、织布技术,边塞民族则分享游艺歌舞、琵琶长笛等乐器;唐代的营州地区崇尚武艺,男儿年金十岁就弓马娴熟,喝酒豪爽千杯不醉,有“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的说法。

此外,唐代节日民俗中外出游乐是重要内容,重阳节登高就十分流行,宋之问、韩愈等都有登高诗作传世,举家爬山游玩在当时是周末必备的家庭娱乐项目,长安大雁塔、曲江一带都是经常去

6、唐朝的民风民俗

唐朝前期(武周初期),中国的宴席是分餐制,一人一桌,席地而座,根据官职品位,身份高低,坐次有所不同.到了武周中期限.国家空前繁荣,达到鼎盛,随着国际友人交往的增多,交流,朝拜,进贡等国事 ,推出了专供接待外国使节享用的宴席,成为盛唐最大气,最完整,最隆重的一套名宴.
今天大家品尝的是武皇接待外国使节专供宴席----盛唐国宴,是目前国际上绝无仅有的一套大宴,其就餐方式与服务礼仪与众不同,再现了当时盛唐国风.
盛唐国宴烹制烤煎,技艺精湛,不添加味精色素,为纯天然绿色宴席,营养科学."

唐朝时期,经济的空前繁荣,国力的强盛,使筵席的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出现高桌和交椅,铺了桌帷,垫桌单,开始使用细瓷餐具。一些追求高雅格调的筵席如唐玄宗在长春殿举行的临光宴等,扬州官府举行的争春宴等,讲究宴饮环境,倡导了高雅,别致的宴饮之风。

其中,最具标志性的便是风靡当时的烧尾宴。

缘何"烧尾"有很多说法。一说新羊入群,群羊欺生,惟将新羊之尾烧断,乃得安生。二说老虎变人,其尾犹在,烧掉其尾,方可完成蜕变。此外,还有鲤鱼跃龙门,非天火(闪电)烧掉其尾而不得过的传说。凡此种种,难有定论。但烧尾宴在唐代已形成制度,则是不争之事实。"唐自中宗朝,大臣初拜官。例献食于天子,取名 烧尾。"(《辩物小志》)后来又演化为一种协调官场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以取其鱼跃龙门,官运亨通之意。

食单[据《韦巨源.食谱》(部份)]:

饭食点心:巨胜奴(蜜制散子),婆罗门轻高面(蒸面),贵妃红(红酥皮),汉宫棋(煮印花圆面片),长生粥(食疗食品),甜雪(蜜饯面),单笼金乳酥(蒸制酥点),曼陀样夹饼(炉烤饼)等。

菜肴羹汤:通花软牛肠(羊油烹制),光明虾炙(活是烤制),白龙曜(用反复捶打的里脊肉制成),羊皮花丝(炒羊肉丝,切一尺长),雪婴儿(豆苗贴田鸡),仙人脔(奶汁炖鸡),小天酥(鹿鸡同炒),箸头春(烤鹌鹑)过门香(各种肉相配炸熟)等。

反弹琵琶上有饕餮之欲,下有媚上之心,大吃而特吃,猛饮而狂饮,自是理所当然。今吃喝之风,屡禁而难止,盖源于此。所谓其根既深,其干已壮,撼之何其难也。虽然,为后世创一代名宴,此亦辩证统一的又一例证。

我国历来就有“客来敬茶”一民俗。古代的齐世祖、陆纳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

7、求!唐代所有节日习俗

上元节在唐代是一个大众狂欢的节日。上元节时,唐中宗曾与皇后微行出宫观灯,并让数千宫女随行,不料这些宫女狂欢之后,许多人不再回宫私下逃逸。
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古代发展过来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人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历史到了唐代,各种节日较之前代明显增多,并对今其后的节日风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归纳起来唐代节日大致可分为三类:岁时节日、纪念节日、宗教性节日。

岁时节日
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四时(春、夏、秋、冬)八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为农事安排提供了重要依据。人们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逐渐结合四季轮转特点,且超越农事具体实际提炼出重要的节日,如元日、中和、社日、上巳、中秋、重阳、除夕等。这些节日至今有些消失了,但主体尚存。
元日(又称元旦、元正、岁日)
元日即每年的正月一日。元日这天,家家宅院要立竿悬幡,孩子们都要穿上色彩艳丽的新衣,人们设宴团圆,相互贺寿。饮酒时,特别注意年龄,年少者先饮,年老者后饮,有些地方还要向家长敬椒酒、五辛盘来拜寿。在晓夜子初之时,要将家中用坏的扫帚在院落中烧毁,并将苇炭用线连起来,排挂在芝麻杆上插在门上,有祛疾之意。
至于朝廷,元日这日照例举办早朝大典以庆贺新年。据《南部新书》记载,“每岁正旦,晓漏已前,宰相、三司使、大金吾,皆以桦烛百炬拥马,方布象城,谓之火城。仍杂以衣绣鸣珂,焜耀街陌……即中书门下率文武百僚诣东上阁门,横行拜表称庆。”
三令节
中和节与上巳、重阳合称三令节。中和节在二月一日,是一个强调农业生产且寻胜游宴的节日,《太平广记》记载:“村闾祭勾芒神祈谷;百僚进农书以示务本;中外皆赐钱,寻胜宴会。”
上巳节设在三月初三,是汉族先民常在三月的第一巳日前往水边洗濯祓除演变而来,东晋的谢安、王羲之等人上巳日在兰亭聚会,以“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很是雅致了一场。到了唐代,上巳节成为唐人水边狂欢的盛会。《剧谈录》记载:“上巳即赐宴臣僚,京兆府大陈筵席,长安、万年两县以雄盛相较,锦绣真玩,无所不施。每岁倾动皇州,以为盛观。”
重阳节在九月初九,登高、赏菊和折插茱萸是重阳节最重要的活动。三令节发展到今日仅余重阳节,且敬老的寓意也是唐代之后加入的,其中消失的上巳节最为可惜,《论语》中早有记载,孔夫子当时酷爱游春的。
中秋节
中秋节在八月十五,赏月为其主旨。朗朗明月,象征家人的团圆,而清冷的月辉,又使善诗的唐人愁思百结,不免赋诗一回。据统计,《全唐诗》中仅中秋赏月诗有90多首。
唐代尚无月饼,但在赏月时要铺设时蔬瓜果食用,有一种名为“中秋玩月羹”的美食是专为赏月时享用的。
除夕
除夕是全年的最后一天,“驱傩”是除夕的最主要活动。
“驱傩”就是逐除疫鬼,人们要戴着狰狞的假面具,扮成各种鬼神的形状,在傩翁和傩母的率领下,围着燎火歌舞喧腾,跳笑欢叫。这种傩舞在长安及各州县都要举行,是最具群众性的活动,皇帝也要与民同乐,除夕之夜皇宫设有火山,且投入甲煎香料,能香飘数里,乐官引领千余人入宫驱傩,这些舞者可以偷窥到皇帝、后妃、公主的模样。
除夕之夜,盛行燃放爆竹的风俗,家宅中贴“春书”、桃符,由此庭火照映,香飘数里,爆竹声此起彼伏,与现今除夕大致相似。

纪念节日
诞节
诞节就是庆祝皇帝生日的节日。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宰相张说上表,请以玄宗生日八月初五为千秋节,于是,在皇帝生日设立诞节,并在全国范围举行庆祝活动,就成为唐代的一项惯例。
每至诞节,全国都要放假,从京城到各州县都要举行大规模的庆贺活动。皇帝更是要举办大型宴会,群臣要向皇帝献万寿酒,王公戚里进金镜绶带,君臣还要当场唱和诗篇。后来,佛教信仰渗入诞节风俗中,一些皇帝在宫内置道场,大臣近侍作礼围绕,并设斋奏乐。
人日
人日即每年的正月初七。人日风俗在魏晋时已出现,大约与人们在新年初占验丰俭有关。“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马,六日为牛,七日为人,如从旦至暮,日色晴朗,夜见星辰,民安国宁,君臣和会。”
人日的民俗活动主要是剪彩和登高,人们或是剪彩为人,或是镂金箔为人,称为人胜;是时柳条渐新,人们或登山或坐亭,以登高赏春。
寒食和清明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先秦时的介子推,在每年冬至后的第106天左右,寒食后的一两天就到了清明节,因为间距甚近,唐人将两个节日合在一起过,并给假四日。
介子推是被晋文公烧死在绵山之中的,所以,寒食节要禁火。到了清明节,或由朝廷赐新火,或在自己家中钻木取新火以炊煮,清明取新火有除旧布新之含义。
寒食与清明是唐代民俗最丰富的节日,从饮食上而言,有饧粥、干粥、枣糕、寒具冷食,还有好吃又好玩的镂鸡子,人们将镂刻过的煮蛋拿出来相互比武炫耀,于是又有了寒食节独特的民俗,名曰“斗鸡子”;节日期间,人们还要出城给先人扫墓,也顺便游春了。人们在野地里饮宴歌舞,妇女们则聚在一起打秋千,或者玩古代足球“蹴鞠”,男人们的活动则是打马球和斗鸡。
端午节
五月初五的端午节的来源和基本内容今日大多熟悉,在唐代也是一个重要的且忌讳最繁复的节日,除了吃粽子、喝雄黄酒等习俗外,唐人在节日这天很重视龙舟竞渡和系续命缕。
端午节竞渡多集中在江淮地区,如扬州、杭州、岳州等地年年举行。竞渡之时,官家及豪门在岸边自搭看棚,以观伎乐,百姓则驻足两岸,人如潮涌。竞渡例由当地刺史主持,他一声令下,就听三声鼓响,竞渡开始。一时间,就见两岸红旗飘摇,鼓鸣人呼,彩舟画楫奔如飞车,场面非常热闹。
端午节要将五色彩丝系在臂上,或悬在门上,以辟兵止恶,这种彩丝叫做长命缕,或称续命缕、朱索或百索。每至节前,有司要准备好彩丝,以供皇帝在节日这天向大臣赐百索,至于民间,也有端午馈赠长命缕的风俗。
乞巧节
七月七日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到了这天,灵鹊飞来衔成鹊桥,使牛郎织女相会,是为七夕节,因为民俗活动主要是妇女乞巧,又称乞巧节。
是日夜里,妇人们在月下持七孔金细针来穿针乞巧,唐代妇人则在庭中陈瓜花酒馔,然后求恩于牵牛、织女星,再各捉蜘蛛闭于盒中,天明时打开盒子验看蛛网稀密,若蛛网密则喻示主人得巧。

宗教性节日
上元节
上元节是道家三元节(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十月十五下元)之一,李唐奉道家鼻祖老子为先祖,所以对道家节日非常重视。每至上元节,全国禁断屠宰,并设斋燃灯。随着时代的发展,上元节的宗教意味渐渐淡漠,演变成为一个大众狂欢的节日。是日夜里,京城开放了夜禁,街上流光溢彩,灯树光照,两旁搭起了演出的舞台,各种演出热闹非凡,人们往往合家出动,贵贱同游,男女杂观。史载,唐中宗曾与皇后微行出宫观灯,并让数千宫女随行,不料这些宫女狂欢之后,许多人不再回宫私下逃逸,由此可见狂欢的程度。
降圣节
降圣节在二月十五日,是纪念道教始祖老子诞辰的节日,又称道诞或道日。
唐玄宗听取了举人任之良的建议设置了降诞节,节日这天,道观设斋燃灯以祝降圣,并放假一天。
佛诞节
佛诞日子说法不同,如敦煌等地佛寺以二月八日为佛诞节。唐代规定四月八日为佛诞节,全国放假一天。佛诞节要举行浴佛和行像活动,寺院要事先修治佛像、造作头冠、缝制幢伞,到了节日这天,侍佛人抬着佛塑像,擎起佛画像巡行街衢,百姓临街瞻仰,散施祈福。
盂兰盆节
每到七月十五日,佛教信众以百味饭食置盒中,供养十方大德僧,以解除亡父母,七世先人,六亲眷属等亡日在地狱的倒悬之苦,是为佛教的盂兰盆节。
道教的中元节也是七月十五日,是道家三官(天官、地官、水官)的地官赦免饿鬼的节日。这一日还是百姓信奉的鬼节。
由此以来,佛、道、神虽教义各异,但鬼节的意趣大致相似,三者奇妙地融合为一体集合到一日为节。
唐代的节日基本固化,食品也因之对应。据说在洛阳有一处食肆,名为张手羹家,这家食店每逢节日专卖一物,计有:元阳 (元日),油画明珠(上元油饭)、六一菜(人日)、涅槃兜(二月十五)、手里行厨(上巳)、冬凌粥(寒食)、指天馂馅(四月八)、如意圆(重午)、绿荷包子(伏日)、辣鸡脔(二社饭)、罗睺罗饭(七夕)、玩月羹(中秋)、盂兰饼啖(中元)、米锦(重九糕),宜盘(冬至),萱草面(腊日)、法王料斗(腊八),等等。
唐人重视节日,朝廷规定元日、冬至各休假七天,寒食和清明四天,中秋节、夏至、腊日各三天,人日、上元日、晦日、春社、秋社日、二月八日(佛陀出家)、上巳节、佛诞节、端午节、三伏日、乞巧节、盂兰盆节、重阳节、十月一日、立春、春分、立秋、秋分、立夏、立冬各一日,共有四十七天之多。作为一名官员,还有名目繁多的旬假、田假、省亲假、祭祀寺庙假、婚丧假等,其假日生活是十分丰富的。

8、唐代有哪些有趣的风俗?

不同的地方民俗习惯不同,包括历史上每一个朝代的更替,也就迎来了新的民俗文化。每一个朝代都有它独特的有趣的风俗,那么在唐代有哪些有趣的风俗呢?

首先就是过年,不管哪个朝代都会有过年的习惯,但是他们过年的风俗却是不一样的,拜年这个规定就是从唐代李世民时期开始流传的。一般从初一的早上开始,晚辈起床后先向长辈拜年,然后长辈就会把压岁钱给晚辈,然后外出的时候也要满面笑容,遇见每一个人都要说“恭喜发财,新年快乐”等等的话语。亲朋好友之间也会相互饮酒娱乐,随着后来时代的变迁,拜年的习俗一直在流传,并且在这个基础上还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和形式。

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风俗,就是饮食方面,因为在唐朝的福利就是吃肉,根据官阶品级来领取肉,不同的官阶领取的肉不同,官位越高领取的肉越多。而且在唐朝是不可以吃鲤鱼的,因为鲤鱼与李是谐音,他们觉得吃鲤鱼是犯了忌讳,一旦有人敢买卖鲤鱼,就是要受到惩罚。还有唐代人吃梨的时候是在炉中烧熟了才吃,其次唐朝对于酿酒也是非常精细的,大部分人酿酒都是用米发酵而成的,然后发酵的米渣撒在酒面上就会呈现绿色。总而言之,唐朝在饮食方面的讲究非常多。

而且唐朝人还非常歧视外国人,不允许外国人穿唐朝的衣服,也并不允许和唐朝人结婚,如果结了婚之后就不能再回到自己的国家,还不可以购买房屋。如果死在了唐朝,他们的财产就会被封存,然后归为国有,但是即使这样的规定,依旧会有很多的外国人前来,不愿意离开。 

9、唐朝有哪些有趣的风俗?

1、唐朝人酷爱拔河 
2、唐朝名流爱薰香
3、唐朝人爱喝茶汤
4、唐朝人爱吃生鱼片
5、唐朝外国人众多 
6、皇帝给大臣赐护肤品 

热点内容
用称称嫁妆 发布:2020-09-12 19:11:27 浏览:511
五星级婚宴 发布:2020-09-12 17:55:19 浏览:511
婚礼乐队 发布:2020-09-12 20:13:00 浏览:510
太庙婚纱 发布:2020-09-12 18:59:26 浏览:510
北京摄影婚纱 发布:2020-09-12 17:43:09 浏览:509
耍新郎 发布:2020-09-12 20:11:18 浏览:508
王子婚纱摄影 发布:2020-09-12 17:52:22 浏览:508
外景简笔画 发布:2020-09-12 15:57:17 浏览:508
拍外景婚纱照 发布:2020-09-12 17:43:26 浏览:507
我们结婚了2013 发布:2020-09-12 18:42:33 浏览: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