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俗彩礼 » 河北武安风俗

河北武安风俗

发布时间: 2022-08-27 08:36:10

1、河北省邯郸市风俗

1、赵文化

以胡服骑射为代表的赵文化,其基本内涵为开放、进取、包容,展现出赵国在逐鹿中原时所表现出的改革创新精神。

她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源头之一,是华夏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交汇、融合和升华的结晶,具有中原华夏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构成的二重性,集中反映了北方地区诸民族冲突与融合的过程。

2、女娲文化

在涉县的古中皇山上坐落的娲皇宫,传说是华夏始祖女娲氏“炼石补灭,抟土造人”的地方。娲皇宫因此而得名。因女娲抟土造人,又是人类的创造者,故被世人尊称为“华夏祖庙”。

千百年以来,流传在这里的民风民俗,民间信仰和神话传说形成了丰富的神秘文化,在中原大地远近闻名。以娲皇宫为代表的女娲文化,展现了女蜗在洪荒之世,与自然抗争、改造自然、造福苍生的不屈精神,表现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3、曹魏建安文化

位于临漳县西南的古邺城遗址是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中国北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在东汉未年至隋统一的400年问,为北方著名的古都,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相继在此建都。战国时期西门豹治邺而显名于世,东汉末年孕育出了文学史上璀璨的“建安文学”。

地处黄河之北的邺城,散布在漳河之滨的百余座东魏北齐皇陵和众多的寺庙遗址,书写着它曾经的辉煌。以邺城为依托的建安文化,是建安文学的摇篮,民族融合的结晶,中国文化史的奇现。

4、广府太极文化

灿烂的东方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太极文化。清朝道光年间,在中国邯郸的永年县广府城,诞生了一代太极宗师杨露禅和武禹襄,使永年县成为中国太极拳两大流派—杨式太极拳和武式太极拳的中兴发祥之地。

在此后的一百多年中,杨式和武式太极拳广为传播,尤其是杨式太极拳开武术健身之先河,使太极拳易于习练,成为强身健体的体育项目。太极拳作为祖国传统的文化艺术瑰宝,就是从这里走遍全国、走向世界,成为亿万民众热爱的体育健身运动。

5、磁州窑文化

磁县、峰峰矿区的西部地区,是绵延的太行山余脉,这里蕴藏着大量的高岭土,是制作陶瓷的天然原料。从北齐时就已开始烧造瓷器,并逐渐形成了漳河流域的观台和滏阳河流域的彭城两大窑场。宋元时期逐渐发展成为北方最大的民间瓷窑,从此薪火相传,绵延千年。

其造型优美,装饰手法丰富,色彩对比强烈,题材广泛,技艺高超,瓷器产品在艺术上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它所创造的白地黑花的装饰艺术,集诗、书、画于一体,独具浓郁的乡土气息,代表了古代北方民窑的最高水平。

2、武安傩戏的演出方式

池州傩戏源于原始宗教意识和图腾崇拜意识,主要流传于中国佛教圣地九华山麓方圆百公里的贵池、石台和青阳
等县(区),尤其集中于池州市贵池区的刘街、梅街、茅坦等乡镇几十个大姓家族,史载“无傩不成村”。傩戏是至今仍以宗族为演出单位,以请神祭祖、驱邪纳福为目的,以戴面具为表演特征的古老艺术形式。
傩戏以《捉黄鬼》为主,配合其演出的有队戏(包括脸戏即面具戏)、赛戏,以及花车、旱船、龙灯、狮子舞、武术、霸王鞭、秧歌等民间艺术形式。届时直接参加演出的600多人,连同辅助人员,总数不下千人。整个演出期间还有迎神、祭祀虫蝻王和冰雨龙王、送神等仪式。《捉黄鬼》是一出沿街演出的哑剧,属对戏范畴。其角色有阎罗王、判官、大鬼、二鬼、跳鬼和被捉拿的对象黄鬼。黄鬼既是洪涝、虫害、疫病等灾异的人格形象,又是人间忤逆不孝、欺负弱小等邪恶势力的代表。通过对黄鬼的极刑处置和上述一系列仪式,表现了人民群众战胜自然灾异,确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世道安宁的美好愿望,同时对人们进行尊老爱幼等伦理道德教文化。其中有段唱词:“元宵佳节喜新春,妆文扮武逐灾瘟。扬盾执戈行傩礼,五谷丰登贺太平。”道出了傩戏的演出目的。
在武安市的北方还有一个白府村在正月十七有一场《捉死鬼》,
拉死鬼为一种古老的民俗,是至今于河北武安白府村所独有的傩仪。
每当元宵节过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年味渐淡的时候,正月十七的白府村却要迎来该村非常热闹的传统节日:拉死鬼于每年的正月十七晚上举行。因为村民过春节都要把死去的亲人接回家过年,正月十六送走,他们担心那些无人祭奠的野鬼、厉鬼留在村中为害,所以十七晚家家点火驱邪,把死鬼拉出去烧掉。
参加“拉死鬼”演出的有灯笼队、锣鼓队、扁担官、鬼差、死鬼、路神等。扁担官作七品芝麻官打扮,坐在四个差役用扁担抬着的椅子上,他负责审判死鬼。路神有二、三米高,戴相纱,穿墨衫,持串铃,双眼里安有两只灯泡,闪闪发光。他的任务是在拉过死鬼后再净一次街,彻底驱除鬼祟。
正月十七,夜幕降临后,低处的武家坟地鬼火点点,阴森可怖!黑压压的人群围在大路口周围,静候死鬼的出现。个一会,坟地里响起了鞭炮声,表示死鬼已被捉住。于是戴白帽穿红坎肩的鬼差用一条长孝带拉着两死鬼疾奔村口,与等在那里的演出队伍汇合后一起进村。死鬼头顶。三尺来长的白色尖顶纸帽,身穿白色长衫,画鬼脸,口吐一尺来长的红舌头。这时各户门口已挂灯宠、烧旺火,死鬼逐户从火堆跳过,户主燃放鞭炮,表示鬼祟已除。每到一村街口,扁担官都要审问死鬼所造罪孽,路神随后净街。最后死鬼被拉到用柏树枝、野蒿等堆成的蒿里山——所有亡灵归宿之处,上面挂满了各家给其亡故亲人送的纸钱搭子。会首点燃蒿里山,鬼差拉着死鬼围着蒿里山转二圈,叩头三次,然后把死鬼的高帽子扔进火里焚烧,此时火光冲天,纸钱飞舞,鞭炮齐鸣,三眼铳巨大的响声惊天动地,“拉死鬼’”就在高潮中结束了。
拉死鬼没有太多台词,区别于“傩戏”,具体开始年月已不可考。近几年来随着大小媒体的报道,吸引了不少临近城乡朋友专程观看。白府村原称“百佛” ,于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大槐树一户朱姓人家迁至此地,村里民风朴实,盛产谷子,白府的小米粥远近闻名。 傩面具是傩文化的象征符号,在傩仪中是神 的载体,在傩舞中是角色的装扮,有假面、神像、圣相、头盔、鬼面、脸壳等多种称呼。赣傩现存面具约400多种3000多个。萍乡傩面的古朴浑厚,婺源傩面的夸张奇异,南丰傩
面的色彩亮丽,可谓赣傩面具三大特色。南丰现存傩面120多种2300多个,神鬼人兽,造型各异。以开山面具最有特色,人兽合一,狰狞凶悍,犄角、獠牙、火眉、金目、黥面、剑鬓和青铜镜等意象符号造型,反映了传说中以蚩尤为方相的傩文化演变痕迹。傩面具的材料原有铜制,后多为樟木或杨木雕刻,色彩大俗大雅,表现了新老民间艺人的精湛工艺和民族的审美情趣。有的傩班面具雕刻后,还要举行开光仪式,使其充满神灵之气。
傩乐、傩服、傩具是赣傩文化的重要内容,形制不一,各有特色,而南丰更为丰富多彩:从伴奏音乐说,傩仪音乐保留了以乐通神、击鼓逐疫、以乐送神的古礼乐制;傩舞音乐则吸收汉族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有很大发展,除了锣鼓伴奏外,还有鼓吹乐、吹打乐、丝竹乐形式,有几十个曲牌可供选择,音乐表现力非常丰富。从傩舞服饰说,一方面传承了古傩赤帻(红头巾)、朱裳(红裙子)、绿鞲衣(绿袖套)旧制,一方面又发展了宋傩绣画色衣的特色,有红花衣裳制、红袍马甲制、花衫红裤制、戌服披甲制、戏曲服饰制等多种样式。从傩事器具说,有兵器军具、法事器具、灯烛炮仗、食物供品、生活用具五大类上百种,既延伸了古傩武装驱疫道具,又体现了古代文明礼制,更反映了社会生活变化。此外,各地的傩俗和傩的汉族民间传说、故事、神词、赞诗、喜歌、吉语、楹联、题匾、灵符、咒语,同样是赣傩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 傩戏的演出剧目有《孟姜女》、《庞氏女》、《龙王女》、《桃源洞神》、《梁山土地》等,此外还有一些取材
于《目连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故事的剧目。剧本唱多白少,善于通过大段叙事性唱词交待事件,展开矛盾,塑造形象。演唱用本地方言,唱腔除第一类剧目用端公调外,其他均唱本地群众熟悉的戏曲腔调。除湖南沅陵等少数地区用唢呐在句尾伴奏外,多数傩戏只使用锣、鼓、钹等打击乐器。傩戏的角色行当分生、旦、净、丑,多数戴面具表演。面具用樟木、丁香木、白杨木等不易开裂的木头雕刻、彩绘而成,按造型可分为整脸和半脸两种,整脸刻绘出人物戴的帽子和整个脸部,半脸则仅刻鼻子以上,没有嘴和下巴。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傩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傩戏活化石—关索戏 流传在澄江县阳宗小屯村的关索剧,为玉溪地区一个属古老傩戏范畴的剧种。此剧种何时形
成,是本地原有还是外地传入,尚待考证。据关索戏老艺人龚向庚提供的情况推断,此剧种可能是外地的一个傩戏支派,在清初顺治年间传入小屯。初为古代用以驱邪逐疫的傩祭舞蹈仪式,后来逐渐从傩舞向着表达故事情节的小戏形式发展。逐渐发展成娱神娱人兼有的古老而独特的戏剧。澄江的傩戏为何以相传为蜀汉大将的关索命名,无文献可考。关索剧的表演特点是不设舞台,不化妆,也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戴上面具(脸壳),穿上服装,带上兵器即可出场表演。行当有生、旦、净三行,而且多以净行为主,角色以面具和服饰区别。演出时无弦索伴奏,全用鼓点(也不正规)指点起落。一般情况是由小军或马童先上场,道说情况以后,即开始各种各样的翻滚动作以吸引观众,继而生角上,在表演中说说唱唱,唱唱打打,没有固定程式(也可能是继承不全),演员可以自由发挥。关索剧的声腔比较复杂,为无弦伴奏,伴唱参杂其间。有说源于高腔,但从某些曲调分析,又杂合当地民歌小调,颂佛唱经的旋律,更为明显的是吸收滇剧腔调。无固定板式,演唱者不受音域节奏的限制,即便同一曲调,各人所唱均有。关索戏曲于年节演出。演出期间,有一套成规仪式贯串始终。如每年演出前的祭药王、练武。正月初一日起开始演出时的按日出巡、踩村、踩街和踩家,每次演出时开头第一个节目必演《点将》,当日演出结束后的辞神,正月十六日全部演出结束后的装戏箱、送药王,均有其固定的程序后要求。
武安傩戏与7300年前的“磁山文化”一脉相承,是古老的黄河文化的重要遗存,是研究戏剧的“活化石”,是研究农耕社会文明史、社会发展史、民俗文化史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3、武安有什么特色小吃

1、武安熏肉

武安小吃首推熏肉。这里的熏肉做工精细,用料考究,味道鲜美,肥而不腻,越嚼越香。

2、武安熏鸡蛋

武安熏鸡蛋香味俱全,表面微皱,颜色发紫,蛋清柔韧,蛋黄发干,越嚼越香,胜似板栗,熏蛋色泽光亮。那股特殊的香味,味道香醇独特,令人回味无穷。

3、武安拉面

拉面也是武安市的特色饮食。武安拉面是武安当地广大民众普遍喜爱的一种面食,武安拉面起源于隋唐,其特点具有筋道有力,绵软爽滑的特点。

4、武安荞麦灌肠

武安河渠村的灌肠最有名,自古有之。吃灌肠时都要沾蒜沫儿,没有蒜沫儿不出味儿。还有一种凉调灌肠,把蒸好的面切成小三角儿,放入蒜沫儿和韭花,调调就可以吃了,这种凉调灌肠现在已经失传。

而煎灌肠在街头小摊还可以随处可见。其口味香软,口感极佳,是武安多少年来历史遗留下来的地道小吃。

5、武安驴肉卷饼

武安自宋朝时代就有吃驴肉的传统,武安生长的肉驴,是专门喂当地饲料长到一岁左右时就宰杀的。驴肉色红,肉质鲜嫩,柔软细腻,含脂肪少,现在通乐村的驴肉最多。

4、武安有那些风俗

武安风俗有很多,红事结婚包括定亲、送席、定日子结婚,结婚后第二天小夫妻俩回娘家认亲。

5、武安送麻糖是什么意思?

送麻糖就是指男女双方已约定好结婚典礼日期,通过送麻糖(油条类似的食品)来通知亲戚好友,现在为了省事,也有送方便面的。这是武安结婚典礼遗传下来的一种风俗!

6、武安习俗有哪些

武安习俗太多了,春节挂灯笼贴对联,大年初一早起吃饺子, 家里点篝火,放鞭炮,然后给长辈拜年。

7、河北有哪些特色的民俗文化节?

河北有许多民俗文化节,比如:邯郸涉县女娲祭典、磁州窑文化艺术节、邯郸魏县梨花文化节等。

一、邯郸涉县女娲祭典

邯郸涉县女娲祭典是一场古代与现代相融合的文化盛典,通常活动在每年的9月份,女娲祭典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推崇中华母亲文化,传承中华根祖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构建文化传播平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宗旨,祭典分为礼鼓启祭、拜谒女娲、乐舞告祭三项议程。在活动现场来往的游客都会驻足停留,女娲造化自然、造福人民、无私奉献、自强不息的精神经久传承、长盛不衰,用最传统的方式表达我们对女娲的感恩和崇拜之情,祈愿祖国繁荣昌盛。

二、磁州窑文化艺术节

磁州窑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一般在9月举行。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磁州窑源于北宋中期,南宋、元明清仍有延续。窑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的彭城镇和磁县的观台镇一带。

每年的磁州窑文化艺术节都在邯郸市举行,目的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国磁州窑文化,了解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磁州窑大多以黑白对比为主要特点,白釉黑花独树一帜,瓷器上的花纹主要以人物、乌兽、虫鱼、山水等景物,现在的磁州窑,除继承了过去的特色外,又有新的发展,畅销国内外各大市场。

三、邯郸魏县梨花文化节

河北的梨应该是北方数一数二的,那边的梨花也是每年开的最美的。每年的三四月间,春暖花开,梨花也随之盛开,邯郸魏县的梨花节与以往单纯赏花节日不同,除了有特色的梨花观赏区还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有舞龙、舞狮、秧歌等特色民间文艺表演活动,每年的梨花节都要吸引不少游客到魏县踏春、赏花、旅游。

热点内容
用称称嫁妆 发布:2020-09-12 19:11:27 浏览:511
五星级婚宴 发布:2020-09-12 17:55:19 浏览:511
婚礼乐队 发布:2020-09-12 20:13:00 浏览:510
太庙婚纱 发布:2020-09-12 18:59:26 浏览:510
北京摄影婚纱 发布:2020-09-12 17:43:09 浏览:509
耍新郎 发布:2020-09-12 20:11:18 浏览:508
王子婚纱摄影 发布:2020-09-12 17:52:22 浏览:508
外景简笔画 发布:2020-09-12 15:57:17 浏览:508
拍外景婚纱照 发布:2020-09-12 17:43:26 浏览:507
我们结婚了2013 发布:2020-09-12 18:42:33 浏览: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