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俗彩礼 » 风俗风貌

风俗风貌

发布时间: 2022-08-26 02:10:05

1、中国传统民俗

厂甸,传统老庙会

这是今年北京所有的庙会:

■ 龙潭庙会

时间:2007年2月16日(农历腊月二十九)至2月24日(农历正月初七)

地点:龙潭公园

票价:票价:团体预售票5元(有日期限制),请柬6元(无日期限制)
注:当日买票需6元,请柬庙会期间不再销售。

庙会特色:

本届龙潭庙会以“和谐崇文欢乐龙潭”为主题。8大类160余项文化、体育、游艺等互动性、参与性强的活动异彩纷呈。此外,奥运的精灵——“福娃”还将和游人共同喜迎新年。全园的竞技舞台上将迎来众多世界冠军。此外,销声匿迹近五十年的老北京叫卖声和市井风俗也将出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剧场。

分为几大类:体育竞技活动★文艺文化活动★民风民俗活动★科普游艺活动★“商业小吃特色突出设置五条各具风格的特色街。

@ 红楼庙会

时间:2007年2月18日(正月初一)至2月23日(正月初六)
地点:大观园内及周边
票价:团体价8元;庙会期间一律10元
庙会特色:
在今年的红楼庙会上,除再现“元妃省亲”古装游行的盛大场景外,大观园还将首次向中外游客展现为服务社会而开发的传统婚庆典礼“宝玉成婚”、 寿筵大典“贾母贺寿”的热闹场景,这既是一次创新,又为春节庙会增添了一道喜庆靓丽的风景线。红楼美食以及老北京风味小吃,也是今年红楼庙会的一大亮点。在红楼宴酒店的阳光大厅内,身着古装的服务员将向您呈现“红楼宴”中的精美小吃——小粽子、吉祥果、如意糕、太君酥等均是平日里不多见的红楼特色小吃。

■ 地坛庙会

时间:2007年2月17日-2月24日(农历腊月三十至正月初七)
地点:北京地坛公园
票价:10元
庙会特色:
2007年地坛庙会以方泽坛为中心,在四周设置了京味民俗大讲堂、摄影艺术长廊、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场、南北民间花会表演区。庙会期间,组委会将举办天津泥人张、陕西凤翔泥塑、山东潍坊年画等民间工艺品展览;刘一达等7位京城著名民俗文化专家将每天一个新话题向游人讲述传统年节的习俗;年初四,著名心理专家杨凤池教授将针对子女教育、老年孤独等问题现场解答群众的疑惑;组委会还邀请鉴宝专家免费现场鉴定群众收藏的宝物。庙会期间还将举办猜灯谜、抖空竹、蹴球等文化、体育、游艺类活动。

■ 朝阳公园洋庙会(即北京朝阳国际风情节)
时间:2007年2月18日(正月初一)至2月24日(正月初七)
地点:北京朝阳公园
票价:零售票10元/人;团体票8元/人
庙会特色:
展示异域风情、打造激情之旅,是每一届风情节所追求的风格,英国、德国、苏格兰、意大利、西班牙、俄罗斯、挪威、布隆迪、澳大利亚等国的精英艺术家们带来了精彩纷呈的特色表演,迄今为止已有超过200位国外艺术家参与。云贵、内蒙古、新疆等国内民族风情也成为历届风情节的特色看点。

■厂甸庙会
时间:2007年2月18日(正月初一)至2月23日(正月初六)
地点:北起宣武区南新华街和平门路口,向南经虎坊桥路口至虎坊路文化广场
庙会特色:厂甸特有的娱乐气氛也很吸引人,高跷、太平鼓、小车会、五虎棍……各种花会竞相表演,更是北京天桥的老艺人为你表演绝活。以大糖葫芦为代表的风味小吃更是不可错过。琉璃厂到了正月却格外的热闹。

■ 北京莲花池庙会
时间:2007年2月18日(初一)至2月23日(初六)
地点:莲花池公园
票价:6元(1.2米以下儿童免费、持学生证、老年证半价)
庙会特色:
第七届北京莲花池庙会”将继续以莲花池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为依托,立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打造莲花池民俗文化品牌,充分挖掘展示民间手工艺品、民间绝活、民间收藏、民间花会等一系列民俗文化,通过品小吃、观市井、看绝活、赛花会等活动,再现老北京市井风俗风貌。使莲花池庙会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的一个平台,使大家不断深入了解民族文化,使民族传统文化逐渐发扬光大,把“莲花池庙会”逐步打造为品牌庙会。

■ 东岳庙春节文化庙会
时间:2007年2月17日(腊月二十九)至2月24日(正月初七)
地点:朝阳区东岳庙
票价:10元,团体8元
庙会特色:
“借问祈福何处好,路人皆指东岳庙。”“福”文化成为东岳庙庙会的核心与特色,距今至少也有300年的历史了。东岳庙坐落在朝阳门外大街,始建于元朝延佑六年(1319年),占地71亩,是道教正一派在华北地区最大的庙宇。全庙分正院和东、西道院三部分,沿中轴线分七进排列着洞门牌楼、瞻岱门、岱岳殿、育德殿、后罩楼等建筑,布局严谨,气势恢宏。庙中供奉的是泰山之神东岳大帝及众神祗,有神像近千尊,尚存12尊明成化十七年(1485年)用金丝楠木雕刻的三官及府臣像。庙内的石碑数量居京城众寺观之首,多达140余通,以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撰文、书丹并篆额的《张留孙道行碑》最为著名。东岳庙自1995年辟为北京民俗博物馆。

■ 白云观庙会
时间:正月初一至初六(2007年2月17日—2月 23日)

地点:西城区白云观
票价:10元
庙会特色:
白云观位于北京西便门外,复兴门外白云路之东,是北京最大的道观,号称“全真第一丛林”。老年间,白云观正月开庙的主要活动有“会神仙”、“顺星”、“打金钱眼”、“摸石猴”等等。据说摸了石猴就可以“封爵封侯”,有了“官运”。而妇女们到元君殿送子娘娘面前“拴娃娃”,是为了祈求来年喜得贵子。正在患病的人到药王前烧一炷香,拜上一拜,祈求的是早日康复,每个人的意愿都简单而朴实。逛白云观还有一个很惬意的活动。目前白云观是中国道教协会所在地。

■ 红螺寺庙会
时间:正月初一至初七(2007年2月18日—2月24日)
地点:红螺寺景区
票价:30元
庙会特色:
礼佛拜祖、撞吉祥钟、打金钱眼、风味小吃、书画摄影展、杂技花会表演、赏岁寒三友---松竹梅等,漫步10里“绿色长廊”中,感受到这里浓浓的绿意。

2、北京有哪些民风习俗

1、春饼

北京民俗食品,一种烙得很薄的面饼,又称薄饼。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饼,名曰“咬春”。农历二月初二,是中国古谚所说龙抬头的日子,这一天北京人也要吃春饼,名曰“吃龙鳞”。春饼比吃烤鸭的薄饼要大,并且有韧性,因为要卷很多菜吃。

2、京剧

被称为“国粹”的京剧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的前身为徽调,通称皮簧戏。表演上歌舞并重,融化了武术技巧,多用虚拟性动作、节奏感强,创造了许多程式性的表演动作。演唱时讲究行腔吐字,念白具有音乐性。在唱、念、做、打方面逐渐形成了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

3、面塑

面塑俗称为面人、江米人。历史上民间有逢年过节用面粉捏“月糕”、“面鱼”等习俗,由此产生面塑艺术。北京面塑艺术经过几代民间艺人的传承发展,吸收其它艺术之精华,广采众长并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具有北京特色的面塑艺术派别。“面人郎”是其中的一个流派。

(2)风俗风貌扩展资料

北京民风习俗的特点:

北京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其数量之多、品类之广泛、内容之独特,均在全国首列。古都北京向来是移民集聚地,不仅生活着来自国内各地的几十个民族的居民,而且还居住着世界各地的外交使节、商贸宾客和文化交流使者以及各国留学生和文化观光客。

千百年来,古朴而独特的民族风情使北京社会风貌显得丰富多彩。其中最具特色的便是燕赵故地的生活习俗,其手工艺、纺织、印染、服饰、饮食、喜庆习俗、婚丧习俗、商贸习俗以及梨园会馆习俗等,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北京

3、中国的风土人情

风土人情:风--当地的民风,民俗。 土--地理特性(区别与他处的山山水水) 也包括有地方特色的土特产,美食。 人--当地的人文,文化。 情--待人接物,礼节以及生活习惯。 总之风土人情 就是 一个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和风俗、礼节、习惯的总称。

云南十八怪
云南因地处低纬度、高海拔区,受纬度位置和垂直高差双重影响,气候类型多样,南方是热带季风区形成的河谷盆地,东部是被形容成"万紫千红永不凋"的冬暖夏凉气候。云南还是中国少数民族成分最多的省份,除了汉族以外还聚居着有彝、白、壮、傣、纳西、藏、瑶族等其他25个民族,占了全省总人口的近三分之一。正是由于其独特的地理风貌,特殊的气候状况,多彩的民族风情,奇特的风俗习惯,产生了许多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奇异现象,随着远来的游人、匆匆的过客们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留下短暂的足迹并离开之后,他们所耳闻目睹的那些奇闻异趣也逐渐流传开来,并每每被冠以怪"字,也因而流传下"云南十八怪"、"云南二十八怪"、"云南八十一怪"等说法。

云南第一怪:

鸡蛋用草串着卖:老乡们为了便于买主携带所购买的鸡蛋,又不被碰坏,便以竹蔑或麦草贴着蛋壳编,每个都隔开,十个为一串,可以挂在墙上,想吃的时候便吃几个拿几个。

云南第二怪:

摘下斗笠当锅盖:云南竹林较多,因此许多用具都以竹子为原料,而锅盖就形似于内地的斗笠,只是顶略小一点,便于抓拿,而且用此做锅盖,透气保温,做出来的饭更加清香。

云南第三怪:

三只蚊子一盘菜:云南的许多地区,天气较为炎热,终年蚊蝇不绝,特别是野地与牲畜圈里的蚊子个头都比较大大,故夸张说3个蚊子一盘菜。

云南第四怪:

火筒能当水烟袋:当地人抽烟所用的烟袋很像内地的吹火筒,只不过吹火筒是往外吹,而它是往里吸,烟气经过水过滤,可以减低焦油的浓度,味道更加清凉香醇。

云南第五怪:

糌粑被叫做饵块:云南产大稻米,特香糯,把大米蒸熟舂打后,揉制成长条形的半成品,可炒吃、煮吃、蒸着吃,颜色白如雪,象内地做的白米粑,当地称饵块。

云南第六怪:

背着娃娃谈恋爱:少数民族期盼人丁,盛婚后数日媳妇便回门了,等有了娃娃再回婆家与丈夫相聚,开始真正的谈恋爱。

云南第七怪:

四季服装同穿戴:云南地区气候多变,夏天不热冬天不寒,白天和晚上的温差较大,可以说是冷热瞬变,在街上四季服饰随处可见,长的、短的、厚的、薄的,颜色艳丽,绚丽多彩。

云南第八怪:

蚂蚱能做下酒菜:云南许多地区的人都有吃虫的爱好,变害虫为佳肴,化昆虫为美味,所以蚂蚱、蝗虫等,都因为油煎之后,焦脆鲜香,而成为了美味的下酒菜。

云南第九怪:

姑娘被叫做老太:云南有些地区口音娘娘不分,喊姑娘其实就是指姑与娘,而把姑姑与娘娘喊为老太,所以你问姑娘他说老太,喊老太也就是内地人所称的小姨。

云南第十怪:

和尚可以谈恋爱:云南与几个信奉佛教的国家接壤,而佛教国家的男子上寺庙当和尚就像内地上学读书或服兵役一样,到时还可以还俗结婚生子,受其影响,边民也穿和尚服谈恋爱。

云南第十一怪:

老太太爬山比猴快:云南多高山深谷,当地的妇女们从小到老都勤劳无比,爬山越岭、种地砍柴都习以为常,因此练就了一身矫健的身板与脚劲,七八十岁的老人登山往往如履平地。

云南第十二怪:

新鞋后面补一块:少数民族妇女在绣花鞋后面,用布巧做鞋曳,上面绣花精心点缀。既美观又有挡灰挡泥的实用价值。

云南第十三怪:

汽车还比火车快:由于有许多的高山峡谷,所以云南境内的铁路坡度很大、弯道较多,使得火车的速度特慢,形成了火车没有汽车快的独特景观。

云南第十四怪:

脚趾常年都在外:云南到处崇山峻岭,行路较不方便,爬山跑路多了会有较多的脚汗,于是就做成浅帮鞋,露出脚趾,能够感到更加凉爽。

云南第十五怪:

娃娃全由男人带:云南的妇女们历来勤劳,所以很多外面的活都由她们来干,而男子们相对来说却比较清闲,大多都呆在家里带孩子。

云南第十六怪:

花生蚕豆数着卖:旧时滇省民风多纯善,喜欢以物易物,耻言商品交易,故花生蚕豆等物品都数堆卖,人心就是秤一杆。

云南第十七怪:

这边下雨那边晒:这句话是用来形容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十里不同天的多变气候的。相差十里便会有不同的天气景象,而同一座山的两面也是一面艳阳天,一面雨倾蓬。

云南第十八怪:

四个竹鼠一麻袋:山区竹林很多,有繁茂的竹笋。食竹笋的鼠多肥硕,形壮与家鼠有很大差相异。用这样的山珍待客真是赛过鸡鹅。

http://bbs.pep.com.cn/thread-412848-1-1.html里面有好多,去看看。

4、泰国的民俗风情

1、泰国人对于不认识的长辈都习惯叫叔、伯、姑、姨、或爷爷、奶奶。同辈之间也称兄道弟,或姐妹相称。他们从小受家庭教育,在家庭要尊敬父母、长辈。学校培养学生尊敬老师、对高年级同学要有礼貌的风气,教导学生敬老师犹如敬奉父母。

2、一年一度的宋干节,人们都习惯向自己尊敬的长辈、上级洒圣水祝福。在敬老师那天,学生要向自己的老师膜拜致敬。尊长敬师的风尚与社会提倡知恩报德的教育有关,泰国女子在各个方面取得了与男子平等的地位,如受教育、选举与被选举权。

3、因为有佛教背景,所以泰国人避免使用大块动物的肉。大块的肉被切碎,再拌上草药和香料。泰国传统的烹饪方法是蒸煮、烘焙或烧烤。受中国影响,引入了煎、炒和炸的方法。受葡萄牙、荷兰、法国和日本的影响,在17世纪后期,在泰国菜中引入了红辣椒。

4、2019年7月28日,泰国国王玛哈·哇集拉隆功册封诗妮娜·披拉萨甘娅妮为“贵妃”。这是自1932年以来,泰国王室首次公开承认一夫多妻制。

5、泰国人不喜欢勾肩搭背,不喜欢从背后惊吓别人,女士进入皇宫时不可穿短袖和无袖装,男士必须穿有领子的上装,不得穿拖鞋,男女不得露肩。打招呼要双手合掌,不可用脚指人或物。不可以触摸别人的头,因为在泰国头部是身体最神圣的部位。

(4)风俗风貌扩展资料

泰国实行自由经济政策,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突飞猛进,跻身“亚洲四小虎”之一。1975年7月1日,中泰两国正式建交,建交后两国各领域友好合作关系全面顺利发展。2012年4月,中泰两国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泰国也是东盟成员国中第一个与中国建立战略性合作关系的国家。

佛教是泰国的国教,在泰国凡是信仰佛教的男孩子,到了一定年龄,都要在一段时间内削发为僧,连王室和贵族也不例外。泰国处处可见身披黄色袈裟的僧侣以及富丽堂皇的寺院。因此泰国又有黄袍佛国的美名。佛教为泰国人塑造了道德标准,使之形成了崇尚忍让、安宁和爱好和平的精神风范。

农业为泰国传统经济产业,农产品是泰国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泰国海域辽阔,泰国湾和安达曼海是得天独厚的天然海洋渔场,曼谷、宋卡、普吉岛等地是重要的渔业中心和渔产品集散地。泰国是世界市场中主要鱼类产品供应国之一,也是位于日本和中国之后的亚洲第三大海洋渔业国。

5、《长安十二时辰》哪些细节展现了唐代的习俗风貌?

最近《长安十二时辰》大火,不仅是因为它的剧情内容硬核,它的细节程度也让人叹为观止,给观众们很好的展现了一个正规的唐朝风貌。下面我就来列举一下哪些细节展现了唐代的习俗风貌。

首先,我们可以从它的妆容和服饰来谈起。很多人看古装剧知道年代全凭官方解说,而这部剧你一看妆容和服饰就一下判定在唐朝。

从妆容上来说,唐代的妆容大多喜欢白白的妆容,所以大部分的女生脸都是相对比较白的,而腮红也是非常有特点。从服饰来说,中晚唐时期的女孩子都喜欢穿大袖衫、“齐胸襦裙”等,喜欢一些富贵艳丽的衣服;而男士喜欢幞头圆领衫。

除了妆容服饰,他们的礼仪也非常用心,他们用的是我们很少在其他古装剧里看到的叉手礼。而在下属面见最高统治者的时候称呼是“圣人”,而不是“陛下”等。

除了人物的刻画,该剧的背景也十分贴近现实。他们所拍摄的背景都是真实存在的,所以整个剧都非常的真实,更能深入人心。来来往往的做生意的商客,使得长安城热闹非凡。而我们也可以从剧中看出,一般长安城晚上不可以出门等,但是由于是上元节所以才被允许。

而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可以看到,虽然表面上长安城非常热闹,但是面对来来往往的商客和络绎不绝的人群,这其中也蕴藏着不少使得盛世唐朝衰败的原因。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值得观看。

6、老北京有什么习俗??

1、羊肉腊八粥

按旧俗,一进腊月就开始忙碌着准备过春节了。正如老北京俗谚所云:“小子,小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老北京的春节是由腊八拉开序幕的。

如今,在北京依旧保留着泡腊八蒜、熬腊八粥的习惯,也有人保留了到寺庙进香拜佛的习俗。但是,北京地区的腊八粥中,曾经的羊肉腊八粥则消逝了。

2、书春摊

过了腊八之后,各种民俗节目轮番上演,但有些民俗逐渐消逝,像“书春摊”在北京就永远看不到了。据《燕京岁时记》记载:“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

贴挂春联的习俗至今还保留着,但是今天的春联大多是印刷品,很少有书写的,昔日的“书春摊”的消失是很自然的。

春联是我国独有的楹联文化中重要的部分,虽然有节令色彩,但是营造的“白雪映红联”气氛,令年味大增。至于经营“书春摊”者并非全是什么文人墨客,大多是破落文人乃至毛笔字写好的中小学生。

3、天地桌

除夕天地桌,在《燕京岁时记》中有所记载:“每届除夕,列长案于中庭,供以百分。百分者,乃诸天神圣之全图也。百分之前,陈设蜜供一层,苹果、干果、馒头、素菜、年糕各一层,谓之‘全供’。

供上签以通草八仙及石榴、元宝等,谓之‘供佛花’。及接神时,将百分焚化,接递烧香,至灯节而止,谓之‘天地桌’。”这种年俗仅限于大户人家,平民百姓涉及极少,它的消逝不会留下遗憾,作为历史上的民俗现象,让人们了解一下也是有意思的。

4、接神

所谓“接神”,在今天说起来也很有趣,在《京都风俗志》中有“除夕,夜静更深,则爆竹之声渐起,是即接神者。而升平之世,于斯可见其概也”的记述。

看来,接神只是太平盛世、国泰民安的象征,宗教的内容并不多,只是人们在新年来临之际寄托美好愿望的一种方式,因为“接神以后,即为新年”。

5、祭祖

所谓“祭祖”,形式很简单,就是家人排辈分依次向逝去的祖宗影像或牌位烧香叩头。在祭祀的供桌上要摆上供品,其中不可或缺的是蜜供。

《光绪顺天府志》中就有记载:“蜜供,用面切细方条,长寸许,以蜜煎之,每岁暮祀神祭祖,用充供果。”老北京用来祭祖上供的蜜供,垒成宝塔形,上面还插“供花”,看起来十分庄重。

7、开封民风民俗资料

我想下面的资料够你写的了:
庙会

一年一度的东京禹王大庙会是展示开封民间艺术的大舞台,也是品尝开封风味小吃的好去处1993年,开封恢复了“东京禹王大庙会”这一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深受广大市民的欢迎。庙会期间不仅有民间祭祀活动,而且还有舞狮、盘鼓、旱船、踩高跷、吹唢呐、豫剧、京剧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表演及风味小吃、旅游商品展卖活动。

灯会

开封的元宵灯会自宋代以来绵延千年。古都灯会继承了历史传统,不断发扬光大。灯会种类繁多,设计新奇,规模宏大。每当元宵之夜,市内造型各异的彩灯比比皆是。整个古城火树银花,璀璨夺目。一年一度的灯会,常常吸引大批中外游人前来观赏。每年的元宵灯会让人充分领略“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绚烂风姿。

鸟市

养鸟是七朝古都开封的风俗,是其他古都都所不及的特点。追溯汴京鸟市的历史,在《东京梦华录》中就有记载。从开封养鸟人家留下来的古董上,还可以看出在明代开封的养鸟、买鸟又有了新的发展。到了清代,开封的养鸟达到鼎盛时期,鸟市就在大相国寺。近年来在汴京公园西侧自发形成的汴京鸟市,是我市一个独特的景观。

菊花

早在北宋时期就盛极一时,明清时代养菊之风更为盛行,已有近千年的栽培历史,品种繁多近千余种,有菊城之称。深秋时节,满城金菊盛开,游人络绎不绝,形成了传统的菊花花会。

夜市

开封夜市久负盛名,早在北宋时期,东京夜市便处处皆是,热闹非凡。今日开封,每当夜幕降临,遍布大街小巷的夜市便开始紧张的忙碌。那盏盏灯光,此起彼伏的叫卖声,熙来攘往的人流,看上去分外热闹。位于市中心的鼓楼夜市规模最大,品种最多。这里的风味小吃,调制精,风味雅,深受中外宾客的喜爱。炒凉粉、杏仁茶还曾远涉重洋,赴新加坡表演,广受当地媒体和宾客的赞誉。如今,逛夜市、品小吃、体味古都民俗风情,已成为游开封的一大乐事。

风筝

三月春风放风筝,是开封市民家家户户喜爱的活动。开封风筝历史悠久,花样繁多,制作考究。每到春季,古城上空风筝纷飞,争奇斗艳。民间艺人制作的工艺风筝、微型风筝,是中外风筝爱好者收藏欣赏的佳品。近年来,开封先后承办了全国第二届风筝比赛和国际风筝会,使这一传统的民俗活动不断发扬光大。

斗鸡

斗鸡是开封人喜爱的一项民间传统博戏活动。斗鸡比赛勇猛激烈,精彩有趣。斗鸡的选择、饲养、调教、训练都有一套严格、科学的方法,极富乐趣。近年来,开封饲养斗鸡的居民逐年增多,开封斗鸡协会每逢旅游文化节日都要举行斗鸡比赛,引得中外宾客竞相观看,场面十分热闹。

盘鼓

过春节,逢节庆,打盘鼓,是开封传统的民间文化活动。开封盘鼓节奏性强,套路多变,气势恢宏,深受广大市民和中外游人的喜爱。目前,开封有盘鼓队30余支,每逢元旦、春节、国庆和文化节、菊花花会、庙会都要举行盘鼓表演和比赛。那隆隆的盘鼓声,豪放的击鼓英姿,促人精神振奋。开封盘鼓队曾赴日本、香港表演,广受赞誉

8、各个地方的民风民俗

一、安徽集居与散居.安徽宣城民俗风情

旧时民间村落多为集族而居。如至今还保存明清时期建筑风貌的黄山市黟县宏村、西递村等,村民居舍相连一体,依山抱水,坐北朝南。

各户头喜欢建立独门独户的居室,如建成连三、连五、连七(七间屋并排建筑),或“明三暗五”式居室,中间为大厅,左右室各间隔为二,前场后院。多数为土砖瓦房,少数建青砖墙壁;贫户则盖土墙茅屋遮顶。

共和国成立后,少数城市民众住进了单元楼房;80年代后兴起老城改造,各街道大都建筑有整齐划一的高楼大厦,城镇人以居住单元楼为主。90年代以来,小区建设渐成气候。

二、四川彝族火把节:

火把节是四川凉山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六月廿四日,家家饮酒、吃坨坨肉、并杀牲以祭祖先。人们穿新衣,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男人们参加斗牛、羊、鸡、赛马、摔跤;妇女则唱歌,吹口弦,弹月琴。

康定转山会:

每年四月初八这一天,人们从四面八方云集康定,在山顶草坪上,帐篷绵延,人山人海,白天赛马,摔跤等民族体育活动。入夜,燃起篝火,席地饮酒,载歌载舞,通宵达旦。

黄龙庙会:

每年农历六月十六日,方圆数百里的藏、羌、回、汉各族人民集会黄龙寺,在寺前空地上帐篷连营,炉火如星,各部酋长率众排列大围,环跳互唱,应声山谷。

川剧:

是流行四川地区的一种地方戏剧,是戏曲中较为古老的剧种之一。由于它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我国戏剧舞台上占有一定位置,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春倌说春:

汉族社会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时间在春节前后。旧时的春倌头戴乌纱帽,身着官服,左手执木刻春牛,右手拿春棒;现在的春倌,装束与普通人一样,不同的是身背一根放牛鞭子。

他们爬山涉水,走乡串户,每到一地,便编一些吉利的歌谣演唱。说唱完毕,将一张红纸印制的检牛图送给主人家。说检结束后,户主要送些钱币给检倌,以作报酬。


牵牲见客:

彝族交际习俗。彝族待客,根据客人在会上的不同需求而分别宰杀不同的牲口:贵客杀牛,次者杀猪羊,一般客人杀鸡。不管宰杀什么牲口, 都一定要等客人进门后,将牲口牵致电客人面前让客人看过然后才宰杀,以表明牲口绝非死物或偷来的。

吉缩:

彝族交际习俗。彝语音译,意为回避。按传统习惯,媳妇和公公、大伯及丈夫的叔叔、伯伯之间都要回避,以示互相尊重。凡需相互回避的人,平时坐、立、行走都要保持一定距离,不能面对面坐在一起,不 能使用粗俗语言,身体各个部位不能有任何接触,即使身上的披毡也不能挨擦着。

双方在路上相遇,媳妇应恭敬地站在一旁,等对方走后再走。媳妇不能当着应回避的人梳头,如果在梳头,突然发现对方走来,应赶紧用披毡把头 蒙住,否则就是失礼。

摔跤:

彝族传统游艺活动。每逢年节和喜庆场合,邻近村寨的人们都要联合进行摔跤比赛,场面十分热闹。按习俗,获胜的摔跤手将成为姑娘们的偶像,优先赢得姑娘的爱情。

三、山西

头脑是太原名吃之首,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来历是这样的:明末清初傅山先生傅山精通医术,尤善妇科。傅山母亲陈氏晚年多病,他潜心研究发明了“八珍汤”,为老母滋补调养之用。

八珍汤原为元明时的一味疗病中药,由人参、白术、白茯苓、当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炙甘草组成,皆为补气养血珍品。精通医术的傅山,将“八珍汤”从纯药剂改造为药膳,还得助于古代头脑酒的食俗。

初喝者,犹新触洋酒,思须净,心须纯,这样第一次勉强下咽,第二次略辨其香,第三次便能津津有味得其真趣了。头脑养生,常吃不上火。头脑中有羊肉、山药、藕片。羊肉性热补虚,藕根清热化痰,山药补脾除湿。据说头脑还有美容之效,女人吃很好。

(8)风俗风貌扩展资料:

早在《汉书·王吉传》一书中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记载。《礼记·王制》云:“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这里说的王者巡守之礼,就是国君深入民间,对乡村社会的民情风俗进行一番调查研究。

太师是掌管音乐及负责搜集民间歌谣的官吏,他把民间传承的民歌(国风)呈递给国君。国君通过这些民歌,“观风俗,知得失”,制定或调整国家的方针政策。我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就是古代各民族之间流传的民歌。

这些民歌,反映了古代人民的风俗习惯,包含着大量的古代民俗事象,对研究我国古民俗具有重大价值。就比如《水浒传》中的江湖文化、侠义文化都属于民俗文化意识范畴。

(8)风俗风貌扩展资料来源:网络:民俗

9、荆州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1、沔阳花鼓戏

沔阳花鼓戏,俗称花鼓子,中路花鼓戏。清道光年间起源于湖北沔阳州,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湖北省江汉平原一带备受观众喜爱的传统戏曲剧种。在民间,盛传着“听了花鼓戏的哟喂哟,害起病来不吃药”的美誉。

2、天沔花鼓戏

天沔花鼓戏又称沔阳花鼓戏,荆州花鼓戏,是一种湖北的地方传统剧种。诞生在湖北中部的天门、沔阳一带,这一带平原辽阔 ,湖 港交织,歌天沔花鼓乐一起千人应和,是古楚文化的腹地。荆昔称"花鼓子"。

3、关帝庙会

各地先后建有关王庙、关帝庙、老爷庙、关庙、武庙等多种庙宇 每逢夏历五月十三日举行关帝庙会。民间传说这天是制造旱灾的怪物旱魃经过的日子,因于祀典关帝时祈其显灵,驱邪避灾,普降甘霖,以解农忧。是日又称“雨节”。

4、荆州国际龙舟

荆州国际龙舟节是中国湖北省荆州市举办的一项国际性的龙舟赛事,从2000年开始举办,极大提高了荆州的旅游和文化宣传活动。也被称为荆州龙舟赛,荆州赛龙舟。

5、说鼓子

说鼓子又称荆州说鼓,是一种湖北省的传统曲艺曲种,以说为主,说中带唱,击鼓说书,用唢呐伴奏的传统民间曲艺形式。流行于松滋、公安、石首、监利等地。老辈艺人认为“说鼓子”是由元、明“词话” 衍变而来。主要流行于湖北荆州地区的石首、松滋、公安、监利等县。

10、海南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海南的汉族人较多..
基本就和大陆没什么不同
有点像广东人
民族风俗
海南省的居民,分属于汉、黎、苗、回、藏、彝、壮、满、侗、瑶、白、泰、佤、畲、水、京、土、蒙古、布依、朝鲜、土家、哈尼、僳僳、高山、锡伯、门巴、纳西、仫佬、哈萨克、鄂伦春等30多个民族。世居的有黎、苗、回、汉等族。千百年来,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情使本岛社会风貌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与苗族的生活习俗。
据历史记载,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
早在远古时代,黎族同胞就在这块土地上刀耕火种,民族风情质朴、敦厚,长久以来就以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绚丽的织锦工艺著称于世。黎族同胞主要聚居在五指山区地势较平的山麓或临河的盆地,村寨大小不等,错落有致。低矮的茅草房掩映在严严实实的椰子树与槟椰树间,树的空隙间用竹篱笆围成小块菜地,各色蔬菜娇嫩欲滴。清澈的小溪淙淙流过房前,让人有“走进山间别墅”的感觉。槟椰是黎胞走亲访友的贵重礼物,以数目多少表示情意厚薄。
特色活动
海南民俗节庆活动:
海南省的居民包括汉、黎、苗、回、彝、侗、瑶等30多个民族。世居的有黎、苗、回、汉等族。千百年来,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情使本岛社会风貌显得丰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的生活习俗。
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他们世代聚居在海南岛中部五指山区及西南部,现有人口130余万。黎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黎语支,文化特征与我国南方的壮族和布依族有着密切的渊源。黎族又分杞、孝、润、赛和美孚五个支族。
黎族村落多位于山谷坡地或山间盆地之中,村寨周围长有茂密的树木或刺竹。黎族传统住宅以茅舍为屋,称为“船形茅草屋”,传说黎族的祖先是乘船渡海而来的,所以住船形屋被作为传统保留了下来。黎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喜庆佳节,黎族男女要相互对歌或载歌载舞通宵达旦。每年农历“三月三”是黎族的传统节日,黎族人民都要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
黎族人很早就掌握了纺织技术。元代女纺织家黄道婆就是从黎族人那里学到了先进的棉纺技术。黎族人织的黎锦一般以黑、棕为基本色调,青、红、白、蓝、黄等色相间,花纹图案有人物、动物、植物、山水和吉祥物等等。黎族的传统服饰为男子缠红色或黑色头巾,上衣开襟,布巾缚腰;妇女的服饰各支系不同,但筒裙是她们共同的服饰。
海南岛有丰富的民间文化,衍生了许多独特的民间节庆活动。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的晚上,在海南琼山市将举行一年一度风情独具的换花节。每年农历二月初九至十九,琼山市新坡镇和全省不少地方,举行一次为期四天的“军坡节”。这是纪念冼夫人而举行的民间奉祀活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黎族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和幸福的传统佳节。海南黎族、苗族都有欢度“三月三”的习俗。每年3月下旬或4月上旬(农历“三月三”期间)均举行海南国际椰子节,它是融旅游、文化、民俗、体育、经贸于一体的大型旅游文化节庆活动。
每年中秋为儋州民间歌节。歌节的主要活动内容是儋州山歌、调声对歌比赛和“赏月”等项目。每年十一月下旬举办的“海南欢乐节”。

热点内容
用称称嫁妆 发布:2020-09-12 19:11:27 浏览:511
五星级婚宴 发布:2020-09-12 17:55:19 浏览:511
婚礼乐队 发布:2020-09-12 20:13:00 浏览:510
太庙婚纱 发布:2020-09-12 18:59:26 浏览:510
北京摄影婚纱 发布:2020-09-12 17:43:09 浏览:509
耍新郎 发布:2020-09-12 20:11:18 浏览:508
王子婚纱摄影 发布:2020-09-12 17:52:22 浏览:508
外景简笔画 发布:2020-09-12 15:57:17 浏览:508
拍外景婚纱照 发布:2020-09-12 17:43:26 浏览:507
我们结婚了2013 发布:2020-09-12 18:42:33 浏览: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