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俗彩礼 » 宋绶契丹风俗记

宋绶契丹风俗记

发布时间: 2022-08-21 09:04:03

1、奚的奚部落世系

奚(629-886) 苏支 (19) 己丑 629 楼烦公(可度) (13) 戊申 648 李匹帝 (49) 辛酉 661 饶乐郡王(~大酺) (10) 庚戌 710 奉诚王(~鲁苏) (6) 庚申 720 归义王(~诗) (9) 丙寅 726 奚王(~归国) (1) 乙亥 735 怀信王(~延宠) (11) 丙子 736 昭信王(~婆固) (4) 丁亥 747 李日越 (3) 辛卯 751 阿笃孤 (34) 甲午 754 啜利 (7) 戊辰 788 归诚王(~梅落) (13) 乙亥 795 李索低 (22) 戊子 808 李茹羯 (5) 庚戌 830 匿舍朗 (33) 乙卯 835 突董苏 (18) 戊子 868 西奚(886-946) 去诸 (47) 丙戌 866 扫剌(李绍威) (24) 癸酉 913 拽剌 (9) 丁酉 937 东奚(860-1122) 时瑟 (25) 庚辰 860 吐勒斯 (16) 乙巳 885 术里 (22) 辛酉 901 勃鲁恩 (3) 癸未 923 伊喇 (13) 丙戌 926 劳骨宁 (36) 丙戌 939 和朔奴(筹宁) (22) 乙亥 975 搭纥 (4) 丁酉 997 萧观音奴 (14) 辛丑 1001 题里姑(题哩古) (5) 乙卯(九) 1015 萧蒲奴 (10) 庚申 1020 萧韩家奴 (7) 庚午 1030 萧蒲奴 (9) 丁丑 1037 萧高六 (1) 丙戌 1046 萧蒲奴 (11) 丁亥 1047 奚底 (4) 戊戌(十) 1058 奚马六 (9) 壬寅(六) 1062 拾得奴 (4) 辛亥(七) 1071 谢家奴 (7) 乙卯(六) 1075 事图赶 (7) 壬戌(十一) 1082 涅哥 (6) 乙巳(四) 1089 回离保 (5) 乙亥(六) 1095 致仕秃开起 (6) 庚辰 1100 马奴 (11) 丙戌 1106 萧锡默(霞末) (5) 丁酉 1117 参考:灰松鼠网 奚人地处辽国南部,与中原汉人毗邻的地理优势,使奚人比契丹人更深入地了解和吸收了汉文化,例如,普遍采用汉姓汉名、使用汉文字等。因此奚人在辽文化中居于主导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奚文化也在同化着契丹文化。在文学领域,奚人在辽代中晚期文学发展史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音乐领域,奚人发明的乐器“奚琴”,即为如今著名的“二胡”,在汉代即已传入中原。“奚琴本胡乐也……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至今民间用之。”(4)蒙古马头琴也是由奚琴演化而来。
农业方面,由于契丹建国后迅速封建化,历代契丹贵族重视发展农业,奚人在这一潮流中虽然尚未完全脱离畜牧生活,但经营农业的越来越多,而且将土地租给汉人耕种。早在唐末,奚已“颇知耕种,岁借边民荒地种穄”。到了辽圣宗时,北宋王曾出使契丹,进入奚境看到“居人草庵板壁,亦务耕种”,且“善耕种”。苏颂出使契丹将途中所见作诗描述:“农夫耕作遍奚疆,部落连山复枕岗。种粟一收饶地力,开门东向杂夷方。田畴高下如棋希,牛马纵横似谷量。”
辽代奚的手工业也有相当发展,所制大车闻名于世,誉称“奚车”;时“契丹之车,皆资于奚”(宋沈括语)。奚人善治马具、车辆,能造出各式各样的车辆,有富贵人家乘坐的轻灵便巧的小车,运送辎重的货车,威风凛凛的战车,更有一种水陆两用车。富裕馆(今平泉县蒙和乌苏乡)内就曾经集中了一批造车的工匠。近期在富裕馆旧址发掘出铁砧子,可以想像当时的盛况。
因此,奚族在辽代虽臣服于契丹,但其在文化、经济各方面均有了很大发展,且比契丹先进,这也是奚人在辽代拥有较高政治地位的另一个原因。 12世纪初,曾经归附于契丹的女真人在首领阿骨打带领下起兵反辽,奚人站在契丹人一边维护辽朝统治。在辽行将覆灭之际,奚王回离保(即萧干,时官至辽知北院枢密事,兼诸军都统)与契丹贵族耶律大石等于1122年(辽保大二年)在南京(今北京市)拥立耶律淳为帝,建立北辽。当女真人入居庸关后,北辽向西迁移,到达今天的新疆、中亚一带,即史称的西辽,后为蒙古所灭;萧干则退守奚人世代族居之地箭笴(可)山(都山,今青龙县境内),在奚王府建大奚国,国号“天嗣”,自号奚国皇帝。这是奚族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政权,也是最后一个政权。它只存在了数月,在金兵围剿下溃败。
金灭辽后,对契丹人和奚人进行了残酷的杀戮和种族清除,被征服的奚人与契丹人被拆散部落、充军、移民;金朝刚建立时,并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只好沿用汉字和契丹字。当女真文字参照汉字创立后,金朝皇帝就下令废止了契丹字,契丹文字就此逐步失传,契丹文化(奚文化)的衰亡也就不难理解了。到了12世纪后期,再不见历史上有奚人活动的记载。
奚人去向可能是:一部分奚人被女真同化,一部分与汉人融合。成吉思汗起兵伐金,一部分“誓不食金禄”的奚人投靠了蒙古,并在随蒙古军队东征西讨时,散落到了全国各地,慢慢融入了蒙古族。推测跟随耶律大石西进的契丹人中也有一部分奚人,这些人随西辽的灭亡而逐步被伊斯兰同化。
此后几百年时间内,北方各民族不断分化融合。到清王朝建立前后,对于除了进入北方的汉人和一度执政元朝的蒙古人之外不再提契丹人、奚人、渤海人。他们被纳入满州八旗,而统称为旗人。 在唐与奚的战争中,唐朝大将郭英杰曾战死都山;大奚国定都的箭可山也是都山。萧干建立奚国后曾兵出卢龙岭,一度“攻破景州,继陷蓟州,前锋直逼燕城”。据此推测奚人的政治文化中心应该在都山附近,即现青龙县境内或周边不远地区。这也与《苏颂与契丹史研究》谈到奚王避暑庄坐落在今平泉县松树台的铅南沟相吻合:奚王从较炎热的都山沿青龙河谷北上到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避暑,是在情理之中的。青龙、宽城一带应是奚人居住的中心地区。青龙县境内的土著人,很可能就是奚人。
奚本称厍莫奚,厍莫是沙子的意思,厍莫奚因其境内多沙而得名。众所周知,从冷口往北至土石门,包括白家店、肖营子两个乡(镇)全部、西双山乡大部,全是沙土地,低矮的山全是沙山,流经肖营子村那条河发源于都山叫做沙河。这里是青龙县最宽广地区之一,是口(冷口)里口外交通必经之地。气候宜人,森林茂密,具备农牧社会发展的良好条件。
青龙、宽城地处偏僻,不易被外族长期占领,在灭绝种族的杀戮中,当地原住民存活下来的可能性相对大一些。
这一地区的奚人是土地的拥有者,如宋出使辽国使臣苏颂记载的:“耕种甚广,牛羊遍谷,问之,皆汉人佃奚土”。以出租土地收回田赋和地租为生,过着半农业社会的生活,不像契丹人和北部奚人那样,以游牧为主。因此在被女真人征服后,他们没有被整部落地打散、编入军中,而是很幸运地留了下来,继续从事农耕生活。
在满族人的汉族姓氏中,萧姓不是女真人的汉姓,满族中的萧氏旗人,风俗语言等与汉人不同又不完全具旗人特征。其祖先并非女真人,而是奚人。奚人虽被同化成为满族人,但其汉姓却保留了下来。因此,青龙县肖营子的萧氏族人很可能就是奚人的后人。
青龙县肖营子镇西庄村。一九四八年土改时,这个村近百户人家全姓萧,皆为满族,称为旗户。如前所述,这里满人都是奚人。这里的老人说:“西庄的西本来是奚”,所以“西庄”应为“奚庄”。肖营子(原来叫萧家营)镇共十四个村,有不少姓萧的。肖营子是萧姓人家最集中的地方。
在公元一一二五年金灭辽之前,长达七百多年时间内,奚人生活在古北口至山海关长城以北,今河北省青龙县、卢龙县、宽城县、平泉县、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一带,宋绶《行程录》谓:“由古北口至中京北(宁城县)皆奚境”
青龙县可能是奚族自辽以来七百多年的族居中心地。奚人在清朝纳入满洲八旗,成为旗人。萧姓的满族人,其先祖应该是奚人和被满族同化的萧姓契丹人;青龙县又是奚人的族居中心地,肖营子的萧姓满族人,极有可能是奚人的后裔。

2、宋史•列传第七十七

《宋史·列传第七十七》主要是讲:张方平、赵概、胡宿(子宗炎、从子宗愈、宗回)几人的事迹。一下是全文: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颖悟绝伦,家贫无书,从人假三史,旬日即归之,曰:"吾已得其详矣。"凡书皆一阅不再读,宋绶、蔡齐以为天下奇才。举茂材异等,为校书郎、知昆山县。又中贤良方正,选迁著作佐郎、通判睦州。

赵元昊且叛,为嫚书来,规得谴绝以激使其众。方平请:"顺适其意,使未有以发,得岁月之顷,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为不可胜以待之。虽终于必叛,而兵出无名,吏士不直其上,难以决胜。小国用兵三年,而不见胜负,不折则破;我以全制其后,必胜之道也。"时天下全盛,皆谓其论出姑息,决计用兵。方平上《平戎十策》,以为:"入寇当自延、渭,巢穴之守必虚。宜屯兵河东,卷甲而趋之,所谓攻其所必救,形格势禁之道也。"宰相吕夷简善其策而不果行。当召试馆职,仁宗曰:"是非两策制科者乎?何试也?"命直集贤院,俄知谏院。夏人寇边,方平首乞合枢密之职于中书,以通谋议。帝然之,遂以宰相兼枢密使。时调诸道弓手,刺其壮者为宣毅、保捷,方平连疏争之,弗听。既而两军骄甚,合二十余万,皆市人不可用,如方平言。

夏竦节制陕西并护诸将,四路以禀复失事机,且诏使出师,逗遛不行。及丰州陷,刘平等覆师,主帅皆坐谴,竦独不预,方平劾罢之,而请四路帅臣,各自任战守。西师久未解,元昊亦困弊,方平言:"陛下犹天地父母也,岂与犬豕豺狼较乎?愿因郊赦,引咎示信,开其自新之路。"帝喜曰:"是吾心也。"是岁,改庆历赦书,敕边吏通其善意,元昊竟降。既,以修起居注使契丹。契丹主顾左右曰:"有臣如此,佳哉"骑而击球于前,酌玉卮饮之,且赠以所乘马。还,知制诰,权知开封府。府事丛集,前尹率书板识之,方平独默记决遣,无少差忘。进翰林学士。元昊既臣,而与契丹有隙,来请绝其使,议者不可。方平曰:"得新附之小羌,失久和之强敌,非计也。宜赐元昊诏,使之审处,但嫌隙朝除,则封册暮下。如此,于西、北为两得矣。"时韪其谋。拜御史中丞,改三司使。

初,王拱辰议榷河北盐,方平见曰:"河北再榷盐,何也?"帝曰:"始立法耳。"方平曰:"昔周世宗以盐课均之税中,今两税盐钱是也。岂非再榷乎?"帝惊悟,方平请直降手诏罢之。河朔父老迎拜于澶州,为佛老会七日,以报上恩,事具《食货志》。加端明殿学士、判太常寺。

禁中卫卒夜变,帝旦语二府,奖张贵妃扈跸功。夏竦即倡言:"当求所以尊异之礼。"方平闻之,谓陈执中曰:"汉冯婕妤身当猛兽,不闻有所尊异;且皇后在而尊贵妃,古无是事。果行之,天下之责,将萃于公矣。"执中瞿然而罢。

帝以丰财省费访群臣,方平既条对,又独上数千言,大略以为:"祥符以来,务为姑息,渐失祖宗之旧。取士、任子、磨勘、迁补之法坏,命将养兵,皆非旧律。国用既窘,则政出多门;大商豪民乘隙射利,而茶盐香矾之法乱。此治忽盛衰之本,不可以不急。"帝览对甚悦,且大用,会判官杨仪得罪,坐与交,出知滁州。顷之,知江宁府,入判流内铨。

以侍讲学士知滑州,徙益州。未至,或扇言侬智高在南诏,将入寇,摄守亟调兵筑城,日夜不得息,民大惊扰。朝廷闻之,发陕西步骑兵仗,络绎往戍蜀。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得邛部川译人始造此语者,枭首境上,而流其余党,蜀人遂安。

复以三司使召。方西鄙用兵,两蜀多所调发,方平为奏免横赋四十万,减铸铁钱十余万缗。又建言:"国家都陈留,当四通五达之道,非若雍、洛有山川足恃,特倚重兵以立国耳。兵恃食,食恃漕运,以汴为主,汴带引淮、江,利尽南海。天圣已前,岁调民浚之,故水行地中。其后,浅妄者争以裁减役费为功,汴日以塞,今仰而望焉,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乃画上十四策。富弼读其奏,漏尽十刻,帝称善。弼曰:"此国计大本,非常奏也。"悉如其说行之。

迁尚书左丞、知南京。未几,以工部尚书帅秦州。谍告夏人将压境,方平料简士马,声言出塞。已而寇不至,言者论其轻举,曾公亮曰:"兵不出塞,何名轻举?寇之不得至,有备故也。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方平不自安,请知南京。

英宗立,迁礼部尚书,请知郓州。还,为学士承旨。帝不豫,召至福宁殿,帝冯几言,言不可辨。方平进笔请,乃书云:"明日降诏,立皇太子。"方平抗声曰:"必颍王也,嫡长而贤,请书其名。"帝力疾书之,乃退草制。

神宗即位,召见,请约山陵费,帝曰:"奉先可损乎?"对曰:"遗制固云,以先志行之,可谓孝矣。"又请差减锡赉,以乾兴为准,费省什七八。方平进诏草,帝亲批之,曰:"卿文章典雅,焕然有三代风,又善以丰为约,意博而辞寡,虽《书》之训诰,殆无加也。"其见称重如此。

拜参知政事。御史中丞司马光疏其不当用,不听。光解中丞,曾公亮议用王安石,方平以为不可。数日,遭父忧,服阕,以观文殿学士留守西京。入觐,留判尚书都省,力请知陈州。安石行新法,方平陛辞,极论其害,曰:"民犹水也,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兵犹火也,弗戢必自焚。若新法卒行,必有覆舟、自焚之祸。"帝怃然。

韩绛主西师,庆卒乱,京西转运使令一路各会兵于州,民大骇。方平持檄不下而奏之,帝曰:"守臣不当尔邪!"命罢诸郡兵。召为宣徽北院使,留京师。王安石深沮之,以为青州。未行,帝问祖宗御戎之要,对曰:"太祖不勤远略,如灵夏、河西,皆因其酋豪,许之世袭;环州董遵诲、西山郭进、关南李汉超,皆优其禄赐,宽其文法。诸将财力丰而威令行,间谍精审,吏士用命,故能以十五万人而获百万之用。及太宗谋取燕蓟,又内徙李彝兴、冯晖,于是朝廷始旰食矣。真宗澶渊之克,与契丹盟,至今人不识兵革。三朝之事如此。近岁疆埸之臣,乃欲试天下于一掷,事成徼利,不成诒患,不可听也。"帝曰:"庆历以来,卿知之乎?元昊初臣,何以待之?"对曰:"臣时为学士,誓诏封册,皆出臣手。"帝曰:"卿时已为学士,可谓旧德矣。"

契丹泛使萧禧来议疆事,临当辞,卧驿中不起。方平谓枢密使吴充曰:"但令主者日致馈勿问,且使边郡檄其国可也。"充启从之,禧即行。除中太一宫使。

王安石弛铜禁,奸民日销钱为器,边关海舶不复讥钱出,钱日耗。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举累朝之令典,一旦削除之,其意安在?"帝颇采其言,而方平求去。进使南院,判应天府。帝曰:"朕欲卿与韩绛共事,而卿论政不同;欲置卿枢密,而卿论兵复异。卿受先帝末命,讫无以副朕意乎?"遂行。

高丽使过府,长吏当送迎,方平言:"臣班视二府,不可为陪臣屈。"诏但遣少尹。王师征安南,方平言:"举西北壮士健马,弃之炎荒,其患有不可胜言者。若师老费财,无功而还,社稷之福也。"后皆如其言。

新法鬻河渡坊场,司农并及祠庙,宋阏伯、微子庙皆为贾区。方平言:"宋王业所基,阏伯封于商丘,以主大火;微子为始封之君,是二祠者,亦不得免乎?"帝震怒,批牍尾曰:"慢神辱国,无甚于斯!"于是天下祠庙皆得不鬻。数请老,以太子少师致仕。官制行,废宣徽使,独命领之如故。哲宗立,加太子太保。元祐六年,薨,年八十五。赠司空。遗令毋请谥,尚书右丞苏辙为请,乃谥曰文定。

方平慷慨有气节,既告老,论事益切,至于用兵、起狱,尤反覆言之。且曰:"臣且死,见先帝地下,有以藉口矣。"平居未尝以言徇物、以色假人。守蜀日,得眉山苏洵与其二子轼、辙,深器异之。尝荐轼为谏官。轼下制狱,又抗章为请,故轼终身敬事之,叙其文,以比孔融、诸葛亮。晚,受知神宗。王安石方用事,嶷然不小屈,以是望高一时。守宋都日,富弼自亳移汝,过见之曰:"人固难知也。"方平曰:"谓王安石乎?亦岂难知者!方平顷知皇祐贡举,或称其文学,辟以考校。既入院,凡院中之事,皆欲纷更。方平恶其人,檄使出,自是未尝与语也。"弼有愧色,盖弼素亦善安石云。

王拱辰,字君贶,开封咸平人。元名拱寿,年十九,举进士第一,仁宗赐以今名。通判怀州,入直集贤院,历盐铁判官、修起居注、知制诰。庆历元年,为翰林学士。

契丹使刘六符尝谓贾昌朝曰:"塘泺何为者?一苇可杭,投箠可平;不然,决其堤,十万土囊,即可路矣。"仁宗以问拱辰,对曰:"兵事尚诡,彼诚有谋,不应以语我,此夸言尔。设险守国,先王不废,而祖宗所以限敌人也。"至是,又使六符来,求关南十县,斥太宗伐燕为无名,举朝莫知所答。拱辰曰:"王师征河东,契丹既通使,而寇石岭关以援贼。太宗怒,遂回军伐之,岂谓无名?"乃作报书曰:"既交石岭之锋,遂有蓟门之役。"契丹得报,遂继好如初。帝喜,谓辅臣曰:"非拱辰深练故实,殆难答也。"

权知开封府,拜御史中丞。夏竦除枢密使,拱辰言:"竦经略西师,无功称而归。今置诸二府,何以厉世?"因对,极论之。帝未省,遽起,拱辰前引裾,乃纳其说,竦遂罢。又言:"滕宗谅在庆州,所为不度,而但降秩守虢,惧边臣则效,宜施重责。"未听,即家居,求自贬。乃徙宗谅岳州,敕拱辰赴台。入见,帝曰:"言事官第自举职,勿以朝廷未行为沮己,而轻去以沽名。自今有当言者,宜力陈毋避。"

僧绍宗以铸佛像惑众,都人竞投金冶中,宫掖亦出赀佐之。拱辰言:"西师宿边,而财费于不急,动士心,起民怨。"诏亟禁之。苏舜钦会宾客于进奏院,王益柔醉作《傲歌》,拱辰风其僚鱼周询、刘元瑜举劾之。两人既窜废,同席者俱逐。时杜衍、范促淹为政,多所更张,拱辰之党不便。舜钦、益柔皆仲淹所荐,而舜钦,衍婿也,故因是倾之,由此为公议所薄。

复以翰林学士权三司使。坐举富民郑旭,出知郑州,徙澶、瀛、并三州。数岁还,为学士承旨兼侍读。帝于迩英阁置《太玄经》、蓍草,顾曰:"朕每阅此。卿亦知其说乎?"拱辰具以对,且曰:"愿陛下垂意《六经》,旁采史策,此不足学也。"

至和三年,复拜三司使。聘契丹,见其主混同江,设宴垂钓,每得鱼,必酌拱辰酒,亲鼓琵琶以侑饮。谓其相曰:"此南朝少年状元也,入翰林十五年,故吾厚待之。"使还,御史赵抃论其辄当非正之礼,"异时北使援此以请,将何辞拒之?"湖南转运判官李章、知潭州任颛市死商真珠,事败,具狱上,拱辰悉入珠掖庭。抃并劾之。除宣徽北院使,抃言:"宣徽之职,本以待勋劳者,唯前执政及节度使得为之,拱辰安得污此选?"乃以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历泰定二州、河南大名府,积官至吏部尚书。

神宗登极,恩当转仆射,欧阳脩以为此宰相官,不应序进,但迁太子少保。熙宁元年,复以北院使召还。王安石参知政事,恶其异己,乘二相有故,出为应天府。八年,入朝,为中太一宫使。

元丰初,转南院使,赐金方团带。再判大名,改武安军节度使。三路籍民为保甲,日聚而教之,禁令苛急,往往去为盗,郡县不敢以闻。拱辰抗言其害曰:"非止困其财力,夺其农时,是以法驱之,使陷于罪罟也。浸淫为大盗,其兆已见。纵未能尽罢,愿财损下户以纾之。"主者指拱辰为沮法,拱辰曰:"此老臣所以报国也。"上章不已。帝悟,于是第五等户得免。

哲宗立,徙节彰德,加检校太师。是年薨,年七十四。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懿恪。

论曰:方平、拱辰之才,皆较然有过人者,而不免司马光、赵抃之论。岂其英发之气,勇于见得,一时趋乡未能尽适于正与?及新法行,方平痛陈其弊,拱辰争保甲,言尤剀切,皆谔谔不少贬,为国老成,望始重矣。若方平识王安石于辟校贡举之时,而知其后必乱政,其先见之明,无忝吕诲云。

张昪字杲卿,韩城人。举进士,为楚邱主簿。南京留守王曾称其有公辅器。累官度支员外郎。夏竦经略陕西,荐其才,换六宅使、泾原秦凤安抚都监。未几,以母老,求归故官,得知绛州,改京西转运使。知邓州,又以母辞。或指为避事,范仲淹言于朝曰:"张昪岂避事者?"乃许归养。历户部判官、开封府推官,至知杂御史。

张尧佐缘恩骤用,知开封府;内侍杨怀敏夜直禁中,而卫士为变,皆极论之。昪性质朴,不善择言,至斥张贵妃为一妇人,谓怀敏得志,将不减刘季述。仁宗读之不怿,以语陈升之。升之曰:"此忠直之言,不激切,则圣意不可回矣。"帝乃解。以天章阁待制知庆州,改龙图阁直学士、知秦州。

初,青唐蕃部蔺毡,世居古渭,积与夏人有隙,惧而献其地。摄帅范祥无远虑,亟城之。诸族畏其逼,举兵叛。昪至,请弃勿城。诏户部副使傅求审视之,以为不可弃,与昪议殊。先是,副总管刘涣讨叛羌,逗挠不时进,昪命他将郭恩代之,羌乃溃去。涣黜其功,谰讼恩多杀老稚,以撼昪。朝廷命张方平守秦,徙涣泾原,亦徙昪青州。将罪昪,方平辞曰:"涣、昪有阶级,今互言而两罢帅,不可为也。"昪乃复留。

至和二年,召兼侍读,拜御史中丞。刘沆在相位,以御史范师道、赵抃尝攻其恶,阴欲出之。昪曰:"天子耳目之官,奈何用宰相怒而斥?"上章力争之,沆竟罢去。帝见昪指切时事无所避,谓曰:"卿孤立,乃能如是。"对曰:"臣仰托圣主,致位侍从,是为不孤。今陛下之臣,持禄养望者多,而赤心谋国者少,窃以为如陛下乃孤立尔。"帝为之感动。

契丹主宗真遣使赍其画像来,求帝画像,未报而死。子洪基立,以为请,诏昪报聘,谕使更致新主像。契丹欲先得之,昪曰:"昔文成以弟为兄屈,尚先致敬,况今为伯父哉!"遂无以夺,乃复以洪基像来。嘉祐三年,擢枢密副使,迁参知政事、枢密使。昪爱惜官资,凡内降所与,多持不下。见帝春秋高,前后屡进言储嗣事,卒与韩琦同决策。

英宗立,请老,帝曰:"太尉勤劳王家,讵可遽去?"但命五日一至院,进见无蹈舞。司马光上疏言:"近岁以来,大臣年高者皆不敢自安其位,言事者欲以为名,又从而攻之。使其人无可取,虽少壮何为?果有益于时,虽老何伤?昪为人忠谨清直,不可干以私,若使且居其位,于事亦未有旷废也。"昪请不已,始赐告,令养疾,遂以彰信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许州,改镇河阳三城。拜太子太师致仕。熙宁十年薨,年八十六。赠司徒兼侍中,谥曰康节。

赵概,字叔平,南京虞城人。少笃学自力,器识宏远,为一时名辈称许。中进士第,通判海州,为集贤校理、开封府推官。奏事殿中,仁宗面赐银绯。

出知洪州,州城西南薄章江,有泛溢之虞,概作石堤二百丈,高五丈,以障其冲,水不为患。僚吏郑陶、饶奭挟持郡事,为不法,前守莫能制。州之归化卒,皆故时群盗。奭造飞语曰:"卒得廪米陈恶,有怨言,不更给善米,且生变。"概不答。卒有自容州戍逃归而犯夜者,斩之以徇,因收陶、奭抵罪,阖府股栗。

加直集贤院、知青州。坐失举渑池令张诰免,久乃起,监密州酒。知滁州,山东有寇李二过境上,告人曰:"我东人也,公尝为青州,民爱之如父母,我不忍犯。"率众去。

召修起居注。欧阳修后至,朝廷欲骤用之,难于越次。概闻,请郡,除天章阁待制、纠察在京刑狱,修遂知制诰。逾岁,概始代之。郊祀,当任子、进阶爵,乞回其恩,封母郡太君。宰相谓曰:"君即为学士,拟封不久矣。"概曰:"母年八十二,愿及今拜君赐以为荣。"乃许之,后遂为例。

苏舜钦等以群饮逐,概言:"预会者皆馆阁名士,举而弃之,觖士大夫望,非国之福也。"不报。求知苏州,终母丧,入为翰林学士。聘契丹,契丹主会猎,请赋《信誓如山河诗》"诗成,亲酌玉杯为概劝,且授侍臣刘六符素扇,写之纳袖中,其礼重如此。还,兼侍读学士。谏官郭申锡论事忤旨,帝欲加罪,概曰:"陛下始面谕申锡毋面从,今黜之,何以示天下?"乃止。

以龙图阁学士知郓州、应天府,代韩绛为御史中丞。绛以论张茂实不宜典宿卫罢,概至,首言之,茂实竟去。御药院内臣有寄资至团练使者,谓之暗转。概请明限以年,诏俟出院优迁之,毋得累寄。擢枢密使、参知政事。数以老求去。熙宁初,拜观文殿学士、知徐州。自左丞转吏部尚书,前此,执政迁官,未有也。以太子少师致仕,退居十五年,尝集古今谏争事,为《谏林》百二十卷上之。神宗赐诏曰:"请老而去者,类以声问不至朝廷为高。唯卿有志爱君,虽退处山林,未尝一日忘也。当置于坐右,时用省阅。"元丰六年薨,年八十八。赠太子太师,谥曰康靖。

概秉心和平,与人无怨怒。虽在事如不言,然阴以利物者为不少,议者以比刘宽、娄师德。坐张诰贬六年,念之终不衰,诰死,恤其家备至。欧阳修遇概素薄,又躐知制诰,及修有狱,概独抗章明其罪,言为仇者所中伤,不可以天下法为人报怨。修得解,始服其长者。为郓州时,吏按前守冯浩侵公使钱三十万,当以职田租偿。概知其贫,为代以己奉。其平生所为类此。

概初名禋,尝梦神人金书名簿有"赵概",遂更云。

胡宿,字武平,常州晋陵人。登第,为扬子尉。县大水,民被溺,令不能救,宿率公私船活数千人。以荐为馆阁校勘,进集贤校理。通判宣州,囚有杀人者,将抵死,宿疑而讯之,囚惮箠楚不敢言。辟左右复问,久乃云:"旦将之田,县吏缚以赴官,莫知其故。"宿取具狱繙阅,探其本辞,盖妇人与所私者杀其夫,而执平民以告也。

知湖州,前守滕宗谅大兴学校,费钱数十万。宗谅去,通判、僚吏皆疑以为欺,不肯书历。宿诮之曰:"君辈佐滕侯久矣,苟有过,盍不早正?乃阴拱以观,俟其去而非之,岂昔人分谤之意乎?"坐者大惭谢。其后湖学为东南最,宿之力为多。筑石塘百里,捍水患,民号曰胡公塘,而学者为立生祠。

久之,为两浙转运使。召修起居注、知制诰。入内都知杨怀敏坐卫士之变,斥为和州都监,未几,召入复故职。宿封还词头,且言:"怀敏得不穷治诛死,已幸,岂宜复在左右?"命遂寝。

庆历六年,京东、两河地震,登、莱尤甚。宿兼通阴阳五行灾异之学,乃上疏曰:"明年丁亥,岁之刑德,皆在北宫。阴生于午,而极于亥。然阴犹强而未即伏,阳犹微而不能胜,此所以震也。是谓龙战之会,其位在乾。若西北二边不动,恐有内盗起于河朔。又登、莱视京师,为东北少阳之位,今二州置金坑,多聚民凿山谷,阳气耗泄,故阴乘而动。宜即禁止,以宁地道。时以为迂阔。明年,王则果以贝州叛。皇祐五年正月,会灵宫灾,是岁冬至,郊,以二帝并配。明年大旱,宿言:"五行,火,礼也。去岁火而今又旱,其应在礼,此殆郊丘并配之失也。"即建言并配非古,宜用迭配如初。时议者谓士大夫言,七十当致仕,其不知止者,请令有司按籍举行之。宿以为非优老之义,当少缓其期法:武吏察其任事与否,勿断以年;文吏使得自陈而全其节。及言皇祐新乐与旧乐难并用;礼部间岁一贡士不便,当用三年之制。皆如其言。

唐介贬岭南,帝遣中使护以往。宿言:"事有不可测,介如不幸道死,陛下受杀直臣之名。"帝悟,追还使者。迁翰林学士,知审官、刑院。李仲昌开六塔河,民被害,诏狱薄其罪。宿请斩以谢河北,仲昌由是南窜。衮国公主下降,将行册礼。宿谏曰:"陛下昔封两长主,未尝册命,今施之爱女,殆非汉明帝所谓'我子岂得与先帝子等'之义也。"

泾州卒以折支不时给,出恶言,且欲相扇为乱。既置于法,乃命劾三司吏。三司使包拯护弗遣。宿曰:"泾卒固悖慢,然当给之物,越八十五日而不与,计吏安得为无罪?拯不知自省,公拒制命,纪纲益废矣。"拯惧,立遣吏。韩琦守并州,请复其节镇。宿言:"参、商为仇雠之星。国家受命于商丘,而参为晋地。今欲崇晋,非国之利也。宋兴削平四方,并最后服,故太宗不使列于方镇,八十年矣,宜如故便。"议遂止。后琦秉政,卒复之。

拜枢密副使。曾公亮任雄州,赵滋颛治界河事。宿言于英宗曰:"忧患之来,多藏于隐微,而生于所忽。自滋守边,北人捕鱼伐苇,一切禁绝,由此常与斗争。南北通好六十载,内外无患,近年边遽来上,不过侵诬尺寸,此城砦之吏移文足以辨诘,何至于兴甲兵哉?今搢绅中有耻燕蓟外属者,天时人事未至,而妄意难成之福。愿守两朝法度,以惠养元元,天下幸甚。"宿以老,数乞谢事。治平三年,罢为观文殿学士、知杭州。明年,以太子少师致仕,未拜而薨,年七十二。赠太子太傅,谥曰文恭。

宿为人清谨忠实,内刚外和,群居不哗笑,与人言,必思而后对。故临事重慎,不辄发,发亦不可回止。居母丧三年,不至私室。其当重任,尤顾惜大体。在审官、刑院,择详议官,有在选中者,尝监征榷,以水灾负课。同列谓小累不足白,宿竟白之,而荐其才足用,仁宗听纳。同列退而诮曰:"公固欲白上,倘缘是不用,奈何?"宿曰:"彼之得否,不过一详议官。宿平生以诚事主,今白首矣,忍以毫发欺乎?为之开陈,听吾君自择尔。"少与一僧善,僧有秘术,能化瓦石为黄金。且死,将以授宿,使葬之。宿曰:"后事当尽力,他非吾所冀也。"僧叹曰:"子之志,未可量也。"其笃行自励,至于贵达,常如布衣时。

子宗炎,从子宗愈、宗回。

宗炎字彦圣,由将作监主簿锁厅登第。为国子大宗正丞、开封府推官、考功吏部郎中。旧制,选人改京官,举将小絓吏议,辄尼不行。宗炎请先引见,俟举者罪即追止,从之。

哲宗崩,辽使来吊祭,宗炎以鸿胪少卿迓境上。使者不易服,宗炎以礼折之,须其听命,乃相见。暨还,升为卿。初,父宿使辽,辽人重之。其后宗炎婿邓忠臣迓客,客问:"中外尝有充使者否?"忠臣以宿告,且言:"前使鸿胪,其子也。"客叹:"胡氏世不乏人。"俄以直龙图阁知颍昌府,历密州而卒。

宗炎善为诗,藻思清婉。欧阳修守亳,与客游郡圃,或诵其诗,修赏味不已,以为有鲍、谢风致。其重之如此。

宗愈字完夫,举进士甲科,为光禄丞。宿得请杭州,英宗问:"子弟谁可继者?"以宗愈对。召试学士院。

神宗立,以为集贤校理。久之,兼史馆检讨,遂同知谏院。修内卒盗皇城器物,宗愈言:"唐长孙无忌不解佩刀入东上阁门,校尉论当死。今禁卒为盗,而入内都知不能觉察,愿正其罪。"殿帅直庐在长庆门内,久而自置隶圉。宗愈曰:"严禁旅,所以杜奸宄也。奈何令私人得为之?万一凶黠者窜名其间,将不可悔。请易募老卒。"

王安石用李定为御史,宗愈言:"御史当用学士及丞、杂论荐,又须官博士、员外郎。今定以幕职不因荐得之,是殆一出执政意,即大臣不法,谁复言之?"苏颂、李大临不草制,坐绌;宗愈又争之,安石怒,出通判真州。历提点河东刑狱、开封府推官、吏部右司郎中。

元祐初,进起居郎、中书舍人、给事中、御史中丞。时更定役法,书成,衙校募不足者,听差入等户。宗愈言:"法贵均一,若持两端,则于文有害。是乃差法,非募法也。请删之。"

哲宗尝问朋党之弊,对曰:"君子指小人为奸,则小人指君子为党。君子,盖义之与比者。陛下能择中立之士而用之,则党祸熄矣。"明日,具《君子无党论》以进。拜尚书右丞。于是谏议大夫王觌论其不当,而刘安世、韩川、孙觉等合攻之,朝廷依违。逾年,出觌润州,而言者愈力。乃罢为资政殿学士、知陈州,徙成都府,蜀人安其政。召为礼部尚书,迁吏部,卒,年六十六。赠左银青光禄大夫。

宗回字醇夫,用荫登第,为编修敕令官、司农寺干当公事、京西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京东陕西转运使、吏部郎中。绍圣初,以直龙图阁知桂州,进宝文阁待制。坐系平民死,降集贤殿修撰、知随州,改秦州、庆州,复为待制。

先是,熙河将王赡下邈川有功,帅孙路不乐赡,夺其兵与王愍。朝廷知之,以宗回代路,加直学士。时青唐瞎征内附,而心牟钦毡勒兵立别酋陇拶,还其地,势复张。瞎征大惧,自髡为僧以祈免。王赡怨孙路,因言青唐不烦兵可下。至,则驻宗哥城不进。宗回怒,日夜檄趣之,且戒赡曰:"青唐兵甚弱,陇拶稚子,何能为,而怯懦逗遛,吾将以军法从事。"又遣王愍复至邈川,声言代赡。赡惧,乃率步骑掩青唐,据之,陇拶降。诏以青唐为鄯州,邈川为湟州。未几,属羌郎阿章叛,拒官军。宗回遣将王吉、魏钊讨之,皆败死。又遣钤辖种朴往。朴言:"贼锋方锐,且盛寒,宜少缓师。"宗回不听,督之急。朴不得已,行,亦败死。于是转运判官秦希甫言湟、鄯难守,以为弃之便。事下宗回,宗回持不可,希甫罢去。会徽宗弃鄯州,于是任伯雨再疏其罪,夺职知蕲州。

还,为待制。历庆、渭、陈、延、澶州。兄宗愈入党籍,宗回亦罢郡。居亡何,录其坚守湟、鄯之议,起知秦州。进枢密直学士,徙永兴、郑州、成德军,复坐事去。大观中卒,赠银青光禄大夫。

胡氏自宿始大,及宗愈仍世执政,其后子孙至侍从、九卿者十数,遂为晋陵名族。

论曰:张昪清忠谅直,赵概雅量过人,胡宿学通天人之奥,考其立朝大节,皆磊落为良执政。宗愈仍居右辖,而学术视宿则有间矣。宗回非边将材,其守河湟之议,盖以趣种朴于死,蕲合上意,以解其责尔。若胡氏之世大也,殆脱万人于水死,而阴德之所致与?

3、木叶山的位置考究

木叶山既是契丹人的祖山,也是契丹人祭天之所,是辽朝“天人合一”的神圣之地。其具体方位及地点,史书之记载多有歧异,⑴而诸史家又各有所本,至今尚无一致意见。由于木叶山直接涉及到契丹人的族源地。一些州、县的望及人地环境的变迁等诸多问题,对其确切位置的考察,在辽史的研究中显得至关重要。加之近年来有关木叶山文物的出土⑵,又为辽代木叶山再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笔者不揣浅陋,就此问题再行讨论如下。

关于木叶山的确切位置,目前学术界要有如下三说:
(一)两河交汇处说。根据《辽史·地里志》、《永州条》中对木叶山的记载,⑶认为木叶山位于潢河(今西拉沐伦河)与土河(今老哈河)交汇处。傅乐焕先生根据宋绶《契丹风俗》及《武经总要·北蕃地理》中关于木叶山与辽中京(今宁城县铁匠营子村)的相对位置推断木叶山应在西拉木伦与老哈河合流的曼清庙附近⑷。姜念思、冯永谦通过对辽代永州城址的调查考证,认为翁牛特旗白音他拉古城为辽代永州城址,由此推定巴林右旗白音查干公社布敦花村东南的海金山为木叶山⑸;杨树森认为木叶山在老哈河的西南⑹,韩国金在满先生根据苏辙“东土直沙漠,蓬棘不复生,条干何由作,兹山亦沙阜”的诗句,推断木叶山为老哈河与西木拉沦河交汇处丘陵状的一沙丘⑺;日本人松井采用现代经度、纬度的测量方法确定了辽金时代潢河与土河的对流点,进而确定了木叶的相对位置⑻,《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古代教学参考地图集》亦将木叶山定至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交汇处。⑼
(二)天山说。张柏忠通过考察西辽河、潢水与潢河以及土河的流域特征及改道情况,认为《辽史·地理志》、《永州条》中所言潢河即是今上京(巴木左旗林东镇)北之乌尔吉沐伦河。根据《辽史·太宗记》、《辽史·景宗纪上》中关于皇帝“东幸”的方位记载,断定今阿鲁科尔沁旗天山镇南的天山即是辽代的木叶山,并由此推及天山南麓白城子乡的白城子古城就是辽代的永州城址。⑽
(三)辽太祖陵所在之山说。赵评春先生对辽代皇帝行柴册礼、祀木叶山还都上京的时间分析后认为,木叶山应距上京都较近,同时通过对宋绶《契丹风俗》中记辽中京至木叶所经各个驿馆之间距离的推算,认为辽中京至木叶山当在六百里左右,与薛映所记辽中京至上京的距离六百九十里大致相符⑾,因而断定木叶山就在辽上京附近。又根据《资治通鉴》、《旧五代史》、《新五代史》中“葬(其主)阿保机于木叶山”的记载,结合叶隆礼《契丹国志》、宋绶《契丹风俗》中对木叶山相对方位的记述,断定木叶山就是辽太祖陵所在之山⑿。

4、张方平的人物生平

张方平,字安道,北宋应天府南京(今河南商丘)人。少年时聪敏绝顶,家庭贫寒,买不起书,他就向别人借三史读,十来天就归还,说:“我已经读完了。”他读书只看一遍,不读第二遍,宋绶、蔡齐认为他是天下奇才。考取茂才异等,任校书郎、知昆山县。又考中贤良方正科,被选拔升任为著作郎,通判睦州。
西夏赵元昊准备叛乱,写来了一封傲慢的信,想促使宋与他绝交,以便趁机激怒西夏人以拥戴他。张方平建议:“暂时忍让,使元昊没有理由公开叛乱,等待一年多时间,抓紧精选将士,秣马厉兵,修筑城池,形成不可战胜之势。虽然元昊最终必然反叛,但师出无名,官吏将士没有同仇敌忾之心,这样就难以同我们决战。小国家用兵三年还分不出胜负,国内就会不攻自破,我们再乘机攻击,这是必胜之道。”当时朝廷处于全盛之时,大家都认为张方平的建议太软弱,是姑息养奸。于是朝廷决定出兵讨伐。张方平又献上《平戎十策》,认为:“西夏想来侵犯,必然从延、渭来,巢穴一定空虚。我方应该屯兵河东,轻装直进,这就是攻其所必救,使敌处于被动的打法。”宰相吕夷简赞同这一策略而没有实际采用。皇上召试馆职时,对他说:“你不是考中两次科举的人吗?何必再考?”命他任直集贤院,不久知谏院。 西夏侵犯边境,张方平第一个请求将枢密院的事务合并到中书省,以便共同策划。皇上认为很对,于是让宰相兼任枢密使。当时政府征调各地的弓箭手,选其健勇者组成宣毅、保捷两军。张方平屡次上书反对,没被采纳。结果两军骄傲自大不堪,二十多万人的部队都像老百姓一样不能打仗,正像张方平推测的那样。
夏竦统率陕西并监领各路将领。四路将领因为往来请示汇报贻误了战机,加之皇上令他们进兵,他们却逗留不前,以致丰州失陷,刘平等兵败。各路主帅都遭谴责,夏竦像没事人一般。张方平立即弹劾他,免了他的职,给四路将帅自主权。西北诸军长久不得休整,西夏军也疲惫不堪,张方平说:“皇上是天下人的父母,岂能同禽兽计较得失?希望皇上能趁着举行郊祀之机,大赦天下罪人,自我检讨过失,取信于民,也给西夏人一条悔过自新之路。”皇上高兴地说:“这正是我希望的。”这一年,修改了庆历年间赦免边寇的条件,让边境将士将皇上的好意转告对方,西夏王元昊终于降服了。 随即张方平以修起居的身份出使契丹。契丹王对左右说:“有这么好的大臣,多好!”陪他骑马打猎喝酒,并将坐骑送给了张方平。回来后,任知制诰,代理开封知府。府中琐事繁杂,前任一律用书板记录,张方平却靠默记,没有一点差错。升为翰林学士。元昊降服后,因为曾同契丹不和,前来请宋同契丹断交,大臣们以为不行。张方平说:“为了刚降附的小小羌人,丢了和平相处已久的强敌,划不来。应该告诉元昊,让他慎重从事,假若清晨同契丹消除对立,我国的册封书晚上就到。这样,西部、北部两方面都有利。”当时人同意这一观点。又升为御史中丞,改任三司使。
当初,王拱辰提议河北的盐由政府专营,张方平知道后就说:“河北的盐业为什么要统一管理呢?”皇上说:“刚刚立法决定的。”张方平说:“过去北周世宗将盐税均入其他税收之中,现在的两税法中盐钱项就是。这岂不是重复征税吗?”皇帝惊醒过来,张方平请皇帝亲笔发文,停止收此税。河朔父老乡亲在澶州拜迎他,并举行了七天佛老会,以报谢皇恩,这件事详见《食货志》。升任端明殿学士、判太常寺。 宫中卫士夜晚兵变失败,皇帝次日晨令二府奖励张贵妃保护皇上的功劳,夏竦就建议:“应该研究怎样特别奖赏。”张方平听说后就对陈执中说:“汉代妃子冯婕妤亲身抵挡猛兽,没听说有什么特殊奖励。而且既有皇后又尊崇贵妃,古来没有这个道理。真要对贵妃实行了特殊的奖励,那天下人的指责都会集中到你身上。”陈执中害怕,即作罢了。
皇帝征求臣下的增收节支方案,张方平同大伙一起提了意见后又单独写了几千字,大意说:“祥符年以来,法制松弛,渐渐背离了祖先的传统。科举、任子、考核转正、升迁补叙等法则都被破坏了,任命将领、操练战士,都不是原先的规则。中央财政开支处境窘迫,必定导致政出多门;大商人、大贵族钻空子获取暴利,专营茶盐香..的法律也被破坏。这是治乱兴亡的关键所在,不可不认真对待。”皇上看了他的意见书非常高兴,正要重用他,碰上判官杨仪犯罪,方平因为同他有交往,贬职出任滁州知州。不久知江宁府,又判流内铨。
张方平又以侍讲学士身份知滑州,徙任益州。还未赴任,有人造谣说,侬智高在南诏,将侵犯益州。益州代理知州急忙调兵筑城,日夜不停,民间大受惊扰。朝廷听说这一传闻,也从陕西调集步骑部队,络绎不绝地开往蜀地。命令张方平尽快赴任,允许他相机行事。张方平说:“这必然是谣言。”路上遇到前往益州的兵士,他都遣返,其他劳役也都停止。正逢上元节灯会,城门三晚上不关,抓获邛部川翻译官造侬智高犯兵谣言的人,斩首于边境,放逐余党,蜀民才安定下来。 张方平又被召回任三司使。西部边境打仗,两蜀是大后方。张方平上奏请免两蜀横赋四十万,减铸铁钱十余万缗,又建议:“国家以陈留一带为中心,处于四通八达的枢纽地位,不像雍、洛等地有山川险要地形可以依靠,而仅能依靠强大的武力。士兵要吃饭,粮食依赖漕运,漕运以汴河为主,汴河连接淮河、长江,直达南海。天圣年以前,每年调集百姓疏浚,因而水流通畅。其后,浅薄者争着请求裁减役费以哗众取宠,汴河日益堵塞。现在河在天上,必须仰望。这是得到了尺寸之利而丧失了丘山之利。”于是献上十四项谋略。富弼读他的奏章时,计时的更漏都过了十刻,也不知疲倦,皇帝亦称好。富弼说:“这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意见,不是普通奏章啊。”全部采纳了他的意见。
后张方平升任尚书左丞、知南京。不久,以工部尚书身份统率秦州。谍报人员报告西夏将来侵扰,张方平精选兵马,声称要出关讨西夏。最后夏人没有来侵犯,有人认为他轻举妄动,曾公亮说:“我方的军队又没有越过边界,怎能说轻举妄动?强寇不来,是因为知我方已有提防。倘若处罚张方平,以后守边大臣都不敢在敌人入侵之前早做准备了。”张方平自己觉得处境不好,请求调任为南京知府。
宋英宗即位,张方平升任礼部尚书,经请求改任郓州知州。回京后,任学士承旨。皇上生病,在福宁殿召见他。英宗伏在桌上谈话,声音模糊不清。张方平递过笔,皇帝写道:“明天正式下令册封太子。”方平大声疾呼:“必须立颍王为太子。他既是嫡长子,又贤明,请您写下他的名字。”英宗费力地写下了,方平于是告退回去草拟诏书。
宋神宗即位后召见张方平,请他估算宋英宗的安葬费用。宋神宗说:“孝敬父母可以节约吗?”张方平回答说:“英宗既然有安排,满足他务行节俭的最后愿望,也是孝顺。”又请求按比例减省各种赏赐,实行乾兴年间的标准,费用节约了十分之七八。张方平上奏章,宋神宗亲自批复说:“你文章典雅,有三代圣贤的风范,又善于综合概括,言简意赅,即使是《尚书》中的《训》、《诰》,也不过如此了。”皇上就是这般推崇他的。
升任参知政事。御史中丞司马光认为他不该受如此重用,皇上不听。司马光离中丞职,曾公亮建议起用王安石,张方平认为不行。几天后,赴父亲丧事。服丧期满后,以观文殿学士身份留守西京。入朝觐见时,留京任判尚书都省,他极力请求下任陈州知州。 王安石推行新法,张方平朝见皇上,极力证明新法的害处,说:“老百姓好比水,可以使船浮起,也可以把船淹没。战争好比火,不停战必然自焚。假若推行新法,必然会导致沉船、自焚。”皇帝很不高兴。
韩绛主持西部边防,庆州发生兵变,京西转运使命令各路兵马会集庆州平叛,居民大受骚扰。张方平拿着京西转运使的文书向皇上申明其非,皇帝说:“守臣处置问题不该这样啊!”命令停止征调诸郡兵。召张方平任宣徽北院使,留京师。王安石很讨厌他,派他知青州。临行前,宋神宗向他请教祖宗对付外寇的办法,回答说:“太祖不贪图远征,比如灵夏、河西一带,都任命当地的首领统治,允许世袭。环州董遵海、西山郭进、关南李汉超,都享受高俸和赏赐,给予其宽松的环境。诸将军需充足,威望就高,间谍精明强干,官吏士兵服从号令,故能以十五万人当一百万人用。后来太宗策划攻燕蓟,内迁李彝兴、冯晖,于是朝廷开始穷于应付边境冲突了。真宗澶渊之战胜利后,与契丹人讲和,至今边境太平。三代的情形就是这样。近年来守边将士,想将天下的命运拿来孤注一掷,成功了则他们获利,失败了则给别人留下祸患,不能听他们的话呀!”宋神宗说:“仁宗庆历以来的事你知道吗?西夏元昊刚降服,是怎样对待他的?”张方平回答说:“我当时任学士,誓诏封册,都出自我的手笔。”神宗说:“您当时就已经是学士,可算得上德高望重了。”
契丹派使者萧禧来讨论边界问题,应该告辞回国了,却睡在馆驿中不走。张方平对枢密使吴充说:“只给主管官员送食物,不问其他的,再让边境地方官通知他本国。”吴充请示皇帝后采纳了这一建议,萧禧于是立即回去了。任命张方平为中太一宫使。
王安石放松了对铜的专营管理,奸商即常常销毁铜钱做器具卖,各关所征收不到钱,钱渐渐毁损。张方平极力论证这一现象的危害性,请皇帝质问王安石:“将历代的典章制度,一天之内全部废除,居心何在?”皇帝采纳了一些。张方平请求辞职,进使南院,任应天府通判。皇帝说:“想让你同韩绛共事,而你的政见不同;想让你去枢密院,而你的军事策略也不同于他人。你受先帝的器重,我却怎样让你帮我呢?”还是让他离开了京师。
高丽使者路过应天府,地方官应送往迎来。张方平对皇上说:“我的级别相当于宰相,不能比属国的使者还低。”皇帝下令允许只派少尹接待使者。王师征伐安南,方平说:“把西北的精兵猛将良马,抛弃到炎热的蛮荒之地,祸患不胜枚举。假若最后部队只是疲惫不堪、耗费些钱财,然后无功而还,就算是国家的大幸了。”后来形势的发展证实了他的话。
王安石等推行新法,卖渡口码头为市场,土地庙及其他宗庙,甚至宋地先贤阏伯、微子庙都成了商贾活动之区。张方平说:“宋地是宋朝王业的发祥地,商朝时阏伯受封于商丘,主持祭祀大火星;微子是宋地的第一个国君。这两座庙,难道也不能幸免吗?”皇帝大怒,在奏章后面批示说:“侮慢神明,污辱国家,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于是祠庙都得以保存。几次请求退休,后以太子少师的身份退职。官制改革,废宣徽使,只允许他仍领此衔。哲宗即位,加封为太子太保。
元祐六年(1091)死,享年八十五岁。追赠司空。遗言不要谥号,尚书右丞苏辙替他请谥号,于是谥为“文定”。

5、1021年的通鉴记载

真宗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天禧五年(辽太平元年)
春,正月,丁丑朔,帝御延庆殿见辅臣。
乙未,遣使抚京东水灾。
丁酉,以右谏议大夫张士逊为枢密副使。
翰林学士刘筠见帝久疾,丁谓擅权,叹曰:“奸人用事,安可一日居此!”因表求外任。授右谏议大夫,知庐州。
二月,丁未,给事中、知河阳孙奭,再表求解官养父;庚戌,命知衮州,以奭父时居郓州,衮、郓相迩故也。
乙卯,辽主如钹河。壬戌,猎于高柳林。
庚午,以光禄寺丞孔圣佑袭封文宣公,知仙源县事。
三月,辛巳,御正阳门观酺。
戊戌,天章阁成。庚子,奉安御集、御书于天章阁,遂宴辅臣于阁下。
先是大食国进象及方物于辽,为子请婚。是月,复来请,辽主封皇族女为公主嫁之。
夏,四月,辽东京留守奏女真三十部长请各以其子诣阙祗候,辽主命与其父俱来受约。
乙卯,辽主录囚。丁卯,置莱州。
是月,辽主清暑于缅山。
五月,乙亥朔,虑囚,降天下死罪。
癸未,诏皇太子读《春秋》。
六月,丙午,太白昼见。
己未,国子监请以御制《至圣文宣王赞》及近臣所撰《十哲、七十二贤赞》镂版;诏可。
秋,七月,甲戌朔,日有食之。先是司天测《仪天历》当食既,前九日,帝避正殿,分命中使祈祷。是日,食四分而止。翼日,群臣表贺。
乙亥,辽遣库哩取石晋所上玉玺于中京,以是冬将行大册礼也。
准而贡于辽。
戊寅,新作景灵宫、万寿殿,为帝祈福。
辛巳,辽主如沙岭,旋猎于潢河。
九月,辽主如中京。
宋绶等使辽还,上契丹风俗。
戊寅,吐蕃嘉勒斯赉请降。
冬,十月,丁未,德?寽勒部贡马于辽。
戊申,辽主录囚。
祥源观成。
诏奖淮南、江、浙、荆湖发运副使周寔,以其自春至冬运上供米凡六百馀万石故也。
壬子,辅臣以帝违豫浸久,表引汉宣帝、唐高宗故事,请五日一御便殿;从之。
庚申,辽主幸通天观,观鱼龙曼衍之戏;翼日,复观之。还,升玉辂,自内三门入万寿殿,奠酒七庙御容,因宴宗室。
十一月,癸未,辽主御昭庆殿,群臣上尊号曰睿文英武遵道至德崇仁广孝功成治定昭圣神赞天辅皇帝。大赦,改元太平,中外官进秩有差。
辽皇子梁王宗真,幼聪明,长而魁伟,豁达大度,善骑射,好儒术,通音律,辽主及后皆爱之;甲申,册为皇太子。
山南东道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河南府王钦若有疾,累表请就医京师,未报。丁谓密使人给钦若曰:“上数语及君,甚思一见;君第上表径来,上必不讶也。”钦若信之,即令其子右赞善大夫从益移文河南府,舆疾而归。谓因言:“钦若擅去官守,无人臣礼。”命御史中丞薛映就第案问,钦若惶恐伏罪。戊子,降授司农卿,分司南京,夺从益一官。转运使及河南府官皆被责,仍颁谕天下。
十二月,乙巳,以内殿崇班皇甫继明同句当三馆、秘阁公事。咸平中,初命刘崇超监三馆、秘阁图籍,其后因循与判馆联署掌事,时论非之。崇超素与王钦若厚善,丁谓为相,别用继明以分其权,更号监图籍曰句当公事。自是内臣遂与大学士同职,时论愈非之。
辽特里衮耶律资忠之在高丽也,其弟昭为着帐郎君,坐罪,没家产。至资忠还,辽主遇之甚厚,复昭横帐,且还旧产,以外戚女妻之。是时枢密使萧哈绰、少师萧巴格方有宠于辽主,资忠性伉直,不肯俛附,尝于辽主前诋之。辽主怒。夺资忠官。昭博学善属文,先以从猎拔里堵山,为羯羊所触而死。
先是辽主铸钱,文曰:“统和元宝”,至是复铸“太平元宝”钱,新旧互用。

6、宋仁宗时的官员有哪些

王德用:980-1058 字元辅.鲁国公、尚书令王超之子.至道时,随父攻西夏为先锋.历官环庆路指挥使、殿前都虞候、步军副都指挥使等.康定初,出为保静军节度使,徙真定府、定州路都总管,镇守边防,名闻边塞.朝廷与契丹议和,遂徙陈州,再改集庆军节度使,封冀国公,以太子太师致仕.后起复为河阳三城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郑州.至和初年,为枢密使,封鲁国公.卒,赠太尉、中书令,谥武恭.
王钦若:962-1025 字定国.临江军新喻人(今江西新余).淳化进士,真宗初年,授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景德初,契丹攻宋,密请真宗迁都金陵,为寇准所阻,出判天雄军.还朝,判尚书都省、领修《册府元龟》.天禧初,为左仆射、平章事.两年后罢相,出判杭州.仁宗初,复相,与丁渭、林特、陈彭年、刘承珪,时人称为“五鬼”.卒,则太师、中书令,谥文穆.
林特:字士奇.南剑州顺昌人(今属福建).仕南唐,授兰台校书郎.宋初,为长葛尉,后历任大理寺丞、三司副使、修玉清昭应宫副使等.为人善附会,与丁渭等五人号称“五鬼”.仁宗即位时,进刑部尚书、翰林侍读学士.丁渭贬官,林特亦落职知许州.后还朝,病卒,赠尚书左仆射.其人长于吏事,曾奉诏撰《会计录》三十卷.
丁谓:966-1037 字谓之,后改字公言,苏州长洲人.淳化进士.历任峡路转运使、刑部员外郎、枢密直学士等.天禧三年为参知政事.次年,排斥寇准去位,升为宰相,封晋国公.暗中交结内侍雷允恭,左右朝政.后贬崖州司户参军,徙雷州,又徙道州.明道中,授秘书监,致仕.其人喜为诗,长于书画、音律、博弈,为官机敏有智谋,狡猾过人,与林特、王钦若等时称“五鬼”.后死于光州.
夏竦:985-1051 字子乔,江州德安人(今属江西).以父战死,授丹阳主簿,举贤良方正科.历官右正言、尚书礼部员外郎、知制诰、枢密副使等.宝元初,西夏元昊来犯,出知永兴军,后徙鄜州、改判河中府.庆历中,召拜枢密使,以谏官反对,改知亳州.病死,赠太师、中书令,谥文庄.积家财巨万,生活奢侈,但为郡守有政绩,治军尤严.
陈尧佐:963-1044 字希元,阆州阆中人(今属四川).端拱进士,历任殿中丞、两浙转运副使、京西转运使等,入朝为三司户部副使,同修《真宗实录》,擢知制诰兼史馆修撰,拜给事中、参知政事.明道中,罢知永兴军.景佑四年(1037),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即拜相),但不入即罢相致仕.自少好学,善古隶八分,笔力端劲,尤工诗.卒,赠司空兼侍中,谥文惠.
宋庠:996-1066 字公序,安州安陆人(今属湖北).天圣进士第一名.历官左正言、知制诰、权判吏部流内铨、翰林学士等.宝元中,拜参知政事.遇事分别是非,与宰相吕夷简不睦,出知郓州.后复为参知政事,改枢密使.皇佑中,拜相,出知河南府,旋再拜同平章事充枢密使.后以司空致仕.卒,赠太尉兼侍中,谥元献.庠爱读书,至老不倦.
宋祁:998-1061 字子京,宋庠之弟.天圣进士,授大理寺丞、国子监直讲、预修《广业记》,迁权三司度支判官.历任知制诰、权同判流内铨、翰林学士等,参予修撰《新唐书》列传,后出知定州,改益州,旋授三司使.后被包拯弹劾其奢侈过度,出知郑州.卒赠尚书,谥景文.
陈执中:字昭誉.少以父任为秘书省正字.历任右正言、三司户部副使、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等.康定初,拜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皇佑初,以足疾辞职,改授尚书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后拜司徒,封岐国公.卒,赠太师兼侍中,谥恭.
刘沆:字冲之.吉州永新人(今属江西).天圣进士.历官三司度支、同修起居注、判吏部流内铨等.后出知谭州兼安抚使,镇压湖南瑶人起事.皇佑中,拜参知政事.至和初,拜同平章事.中丞张昪弹劾其挟私出御史,罢相,出知应天府,徙陈州.卒,赠左仆射兼侍中.
贾昌朝:998-1065 字子明,真定获鹿人(今属河北).同进士出身.历官殿中丞、尚书礼部郎中、权知开封府等,以权御史中丞,上书备边六事:驭将帅、复士兵、训营卒、通四夷、绥蕃部、谨觇候,多施行.庆历三年(1043),拜参知政事.次年,改枢密使,旋拜同平章事,仍兼枢密使.罢相后出判大名府.嘉佑初,复为枢密使.再罢守许州.卒,谥文元.
鲁宗道:字贯之,亳州谯人(今属安徽).进士出身,历官海盐令、秘书丞、左谕德、直龙图阁等.宋仁宗即位后,迁户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兼侍讲、判吏部流内铨.后拜参知政事.为人刚正,遇事敢言,时人誉为“鲁头参政”.卒,赠兵败尚书,谥肃简.
薛奎:967-1034 字宿艺,绛州正平人(今属山西).淳化进士.历官隰州军事推官、淮南转运副使、陕西转运使、江淮制置发运使等,入朝为三司户部副使.因与李士衡不合,出知延州.天圣中,权知开封府,迁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性刚毅,遇事敢言,执政谋议无所畏避.天圣七年,拜参知政事,后以疾数辞官,罢为户部侍郎、资政殿学士、判尚书都省,旋病死,赠兵败尚书,谥简肃.
蔡齐:988-1039 字子思,祖籍洛阳,徙居莱州胶水,举进士第一,除将作监丞,出判兖州.仁宗初,改尚书礼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以起居舍人知制诰,罢知河南府.后拜枢密副使.为官刚正、谦让,不妄言、不附权贵.后拜参知政事,寻出知颍州.卒,赠兵部尚书,谥文忠.
程琳:字天球,永宁军博野人(今河北蠡县).历任泰宁军节度推官、判吏部流内铨、知开封府、三司使等.景佑中,拜参知政事.后以平章事复判大名府,前后守大名十年,择要害,修壁垒,加强对契丹的防守.后改镇安军节度使.卒,赠中书令,谥文简.
高若讷:997-1055 字敏之,本并州榆次人(今属山西),徙家卫州.进士出身.历任起居舍人、知谏院、判吏部流内铨、枢密副使等.后以工部侍郎、参知政事为枢密使.皇佑五年,罢为观文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尚书左丞、同群牧制置使、判尚书都省.通医学.卒,赠右仆射,谥文庄.
杨崇勋:字宝臣,蓟州人.以父任为东西班承旨,历任右侍禁、西头供奉官、内殿崇班、枢密都承旨、殿前都指挥使等.仁宗即位后,拜枢密使,后罢为同平章事、河阳三城节度使、判许州,再罢同平章事,改寿州.后坐子宗诲受贿枉法,以左卫上将军致仕,改太子太保.其为人贪鄙,喜中伤人,故人多畏避.卒,赠太尉,谥恭毅.
狄青:1008-1048 字汉臣,汾州西河人(今山西汾阳).善骑射.宝元初,为延州指挥使,常为先锋,屡败西夏兵,为范仲淹等所常识并擢用.皇佑中,拜枢密副使.侬智高起事,其以宣抚荆湖南北路、经制广南盗贼事,夜渡昆仑关,出其不意,败敌.还朝后,拜枢密使.至和末,为谣言中伤,出判陈州.病死,赠中书令,谥武襄.
吴育:1004-1058 字春卿.建安(今属福建)人.举进士,历任知临安、通判苏州、右正言.宝元间,除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徙知开封府.庆历五年,拜右谏议大会、枢密副使,改参知政事.后以资政殿大学士、尚书左丞出知河南府.卒,赠吏部尚书,谥正肃.
宋绶:991-1040 字公垂,赵州平棘人(今河北赵县).以荫补太祝,大中祥符元年(1008)试学士院,为集贤校理,赐同进士出身,擢知制诰、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同修《真宗实录》、国史.明道二年(1033)拜参知政事.其人博通经史,藏书万余卷,亲自校勘,尤精笔札,撰《卤簿图》十卷.后因患病不能视事.卒,赠司徒兼侍中,谥宣献.
程戡:字胜之,许州阳翟人(今河南禹县).进士出身,授泾州观察推官.历任起居舍人、天章阁待制、陕西都转运使、给事中.至和元年(1054),召拜参知政事.后避宰相文彦博亲,改枢密副使.再以宣徽南院使、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判延州.英宗即位后,加安武军节度使,留任.卒,赠太尉,谥康穆.
盛度:字公量.世居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不是南京),后徙居杭州余杭县.举进士,历任秘书省秘书郎、试学士院等,迁尚书屯田员外郎,数上疏论边事.奉使陕西,实地观察,参阅汉、唐图籍,绘《西域图》以献又绘《河西陇右图》,真宗称赞其博学,授翰林学士、知审刑院.景佑二年(1035),拜参知政事,改知枢密院事,后罢为尚书右丞、知扬州,加资政殿学士、知应天府,以疾拜太子少傅致仕.卒,赠太子太保,谥文肃.生平勤学博文.
丁度:990-1053 字公雅,祖籍恩州清河(今属河北),徙居开封祥符.大中祥符中,举制科,为大理评事、通判通州,迁知太常礼院、判吏部南曹.上书论事:增讲读官、增谏员,选河北、河东役兵补禁军等.仁宗即位后,迁翰林学士、审察在京师刑狱.西夏元昊攻宋,刘平、石元孙战败,丁度献《备边要览》,擢工部侍郎、枢密副使.又上《庆历》兵录》五卷与《赡边录》一卷,拜参知政事.后因事罢为紫寀殿学士兼侍读学士,迁尚书右丞.其人勤学,喜读《尚书》.
王尧臣:字伯廉,应天府虞城人(今属河南).举进士第一,历任右司谏、知审官院、陕西安抚使等.对防御西夏、将帅作用、边防部署、营田治兵诸事颇多建议.入朝,授权三司使,改右谏议大夫.皇佑三年(1051)拜枢密副使,深为仁宗信用,以户部侍郎参知政事.卒,赠尚书左仆射,谥文安.元丰三年,加赠太师、中书令,改谥文忠.
田况:1003-1061 字元均,冀州信都人(今属河北).举进士,又举贤良方正.西夏元昊来犯边,陈治边十四事,为仁宗所重,授陕西宣抚副使,镇压保州云翼军兵变,除知成德军,擢权三司使.至和元年,拜枢密副使.嘉佑中,授枢密使,以疾罢为尚书右丞、观文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提举景灵宫,以太子少傅致仕.性敏捷,宽厚待人,有文武才略,数论政事,尽言无隐.卒,赠太子太保,谥宣简.
晁宗悫:字世良,澶州清丰人(今属河南).礼部尚书晁迥之子.以父荫,为秘书省校书郎.后举进士第,除馆阁校勘,迁大理寺丞、集贤校理兼注释御集检阅官.仁宗即位,迁殿中丞、同修起居注.天圣中,授祠部员外郎、知制诰.西夏元昊攻宋,授陕西安抚使,与夏竦议攻守策,拜参知政事.后以疾求解职,除资政殿学士,旋卒,赠工部尚书,谥文庄.
王曾:978-1038 字孝先,青州益都人(今属山东).咸平进士.真宗朝,以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罢知应天府.仁宗即位,刘太后听政,拜相.其人素恶侥幸,太后姻亲多为其所裁抑,罢知青州.仁宗亲政,授枢密使.景佑二年,拜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封沂国公.因与参知政事吕夷简论事颇有异议,遂俱罢.卒,赠侍中,谥文正.
张知白:字用晦,沧州清池人.举进士第,历官右正言,知剑、邓青三州等,再拜给事中、参知政事.与宰相王钦若议论多相违,称疾辞职,罢为刑部侍郎、知大名府.仁宗即位,拜枢密副使,以工部尚书同平章事.立朝以清廉自持,无毫厘为私,虽身居显贵,其俭朴如寒士.病亡,赠太傅、中书令,谥文正.
杜衍:978-1057 字世昌,越州山阴人(今浙江绍兴).举进士,历知平遥、乾、扬等州县、三司户部副使、审官院等.宝元二年(1039),迁刑部侍郎、知永兴军.庆历中,拜枢密使,旋拜相,后罢相出知兖州.以太子少师致仕.皇佑元年,迁太子太保,进太子太师,封祁国公.其人刻苦学习有大志,不甘落后殖私产,好引荐贤士,为官清正.卒,赠司徒兼侍中,谥正献.
晏殊:991-1055 字同叔,抚州临川人(今属江西).景德初,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历任秘书省正字、集贤校理、知制诰,加给事中、预修《真宗实录》,拜枢密副使.因忤刘太后意,罢出知外州.后召拜御史中丞、迁参知政事,以礼部尚书罢知亳州.庆历中,拜相兼枢密使.为谏官孙甫等所论,出知颍、陈、许永兴等州、军,以疾归京师.卒,赠司空兼侍中,谦元献.善为文,尤工诗.
庞籍:988-1063 字醇之,单州成武人(今属山东).举进士第,任开封府兵曹参军,召为殿中侍御史.西边用兵,擢为龙图阁直学士、知延州兼鄜延都总管、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改延州观察使,修筑城砦,募民耕种,用部将狄青等.宋夏议和后召为枢密副使.上书陈述陕西用兵,公私俱困,请并省官属,调近塞驻兵就食内地,朝廷从其所请,颇省边费.拜参知政事、枢密使,又拜同平章事.后罢知郓州.其人晓律令,善治吏事,持法严峻,士卒畏服,为政颇有惠政.以太子太保致仕,封颍国公.卒,赠司空,谥庄敏.——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庞太师.但其人与戏剧形像相差甚远,可以说历史上的这位“庞太师”是位好官.
王随:河南人(今河南洛阳).举进士第,历任淮南、河东转运使、刑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知制诰、翰林侍读学士等.明道中,拜参知政事,加吏部侍郎,知枢密院事,旋拜同平章事,监修国史.为相一年,无所建树,与执政陈尧佐等数争事,为谏官韩琦所弹劾,罢相,判河阳.卒,赠中书令,谥章惠,后改谥文惠.
章得象:978-1048 字希言,原籍泉州,后居浦城.第进士,历知台州,直史馆,兵败郎中、知制诰、翰林学士、龙图阁学士、同知枢密院事等.后拜相,无所建树.庆历五年,徙判河南府.得象在翰林十二年,章献太后临朝听政,宦官方盛,太后每遣内侍至学士院,得象必正色以待,或不交一言.在中书八年,其族人亲戚,皆抑而不进.卒,赠太尉兼侍中,谥文宪.皇佑中,改谥文简.
吕夷简:979-1044 字坦夫,原籍莱州,徙居寿州.举进士.真宗朝,历任地方官.仁宗即位,拜参知政事.天圣中,拜相.因郭皇后言,罢相,不久复相,赞成仁宗废郭后,贬范仲淹等.与王曾数争事.俱罢相.康定初,复入为相,封许国公,兼枢密使,旋拜司空、平章军国重事.以老请致仕,以太尉致仕.卒,赠太师、中书令,谥文靖.
张士逊:964-1049 字顺之,阴城人(今湖北光化).淳化进士,历知数县,迁侍御史,授知审刑院、判集贤院.天圣中,拜相,曹利用被谮得罪,士逊为之解脱.罢知江宁府,移知许州.明道初,复入为相,监修国史.坐事再罢相,出判许州、徙知河南府.宝元元年,复入为相.康定初,西夏犯境,诏知枢密院,无所建树,累上章告老,封邓国公致仕.卒,赠太尉、中书令,谥文惠.
韩琦:1008-1075 字稚圭,相州安阳人(今属河南).举进士,授将作监丞,累迁右司谏.曾一次奏罢宰相、参政四人.益州、利州岁饥,为益利路体量安抚使,缓调赋、逐贪吏、汰冗役、减轻百姓困苦.宝元三年(1040)为陕西安抚使,大将任福败亡,降知秦州.庆历二年,为陕西四咱经略安抚招讨使.宋夏议和后,奉诏入朝,任枢密副使.范仲淹罢相,琦亦出知扬州.嘉佑元年,拜枢密使,旋又拜相.英宗即位,请曹太后还政,拜右仆射,封魏国公.神宗立,出判相州.王安石变法,与司马光等屡次上疏反对.卒,赠尚书令,谥忠献.
曾公亮:999-1078 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历任集贤校理、知制诰、史馆修撰、知开封府.嘉佑初,擢参知政事,除枢密使.嘉佑六年,拜同平章事.神宗即位后,加门下侍郎兼吏部尚书,后以老辞位,拜司空兼侍中,后出判永兴军.以太傅致仕.卒,赠太师、中书令,谥宣靖.
富弼:1004-1083 字彦国,河南府人(今河南洛阳).举茂材异等.累迁知谏院.康定元年,上疏请令宰相兼领枢密院,参与治边事,抵御西夏.庆历二年,契丹索取关南地,出使契丹,允增岁币.次年,拜枢密副使,与范仲淹等推行“庆历新政”,被排斥,出知郓州.至和二年拜相,因母丧去位.英宗即位,召为枢密使.神宗即位,拜相,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称疾求退,出判亳州.卒,赠太尉,谥文忠.
文彦博:1006-1097 字宽夫,汾州介休人.进士出身.庆历末,平王则起事,由参知政事升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判河南府,封潞国公.英宗即位,拜枢密使.神宗初,反对王安石变法,出判河阳,徙大名府.告老,以太师致仕.元佑初,经司马光推荐,命为平章军国重事.其虽身居富贵,但待人接物谦逊,居洛阳期间,接待程颢兄弟,如同布衣之交,与富弼、司马光等十三人相聚,论年龄不论官位,称“洛阳耆英会”,为时人钦慕.元保有五年(1090),复以太师致仕.卒,谥忠烈.
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苏州吴县人.举进士,历任集庆军节度推官、大理寺丞、秘阁校理,奏请章献太后还政,旋出判河中府,徙陈州.仁宗亲政,擢右司谏,力谏废郭皇后,出知睦州,徙苏州.召还判国子监,擢权知开封府.庆历三年,拜参知政事,与富弼、欧阳修等推行“庆历新政”,为权贵所谗,罢为副相,出为陕西四路安抚使、知邠州.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节俭,平时食不重肉,为政宽厚,所至有惠政.卒,赠兵败尚书,谥文正.
韩亿:字宗魏,原籍真定灵寿(今属河北),徙居开封雍丘.举进士,历任知永城县及洋、相二州,殿中侍御史,河北转运使等官.仁宗初,以侍御史知杂事,扫法不避权贵.景佑二年,以尚书工部侍郎同知枢密院事;四年,拜参知政事.为谏官所弹劾,罢知应天府.官至尚书左丞,以太子少傅致仕.卒,赠太子太保,谥忠宪.
包拯:999-1062 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举进士,历知建昌、天长二县及端州,为监察御史,建议岁赂契丹慧御戎之策,宜练兵选将,加强边备,授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徙知扬、庐、池等州.权知开封府时,开正门,甜头者直至堂前,陈述曲直、杜绝吏奸.为政严明,断讼正直,贵戚、宦官为之敛手.后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嘉佑六年,拜枢密副使.卒,赠礼部尚书,谥孝肃.
钱惟演:962-1034 字希圣,吴越王钱俶之子.博学能文,辞藻清丽.真宗朝,授太仆少卿,献《咸平圣政录》,命为直秘阁,预修《册府元龟》.历任知制诰、给事中、知审官院.大中祥符八扩,为翰林学士,坐贡举失实,降给事中,迁工部尚书.仁宗即位,拜枢密使.初附丁谓逐寇准,丁谓罪行被发,遂排斥丁谓以求自解.宰相冯拯恶其为人,罢为镇国军节度观察留后,官终崇信军节度使,赠侍中,谥思,改谥文僖.
张昪:992-1077 字杲卿,韩城人.举进士,历知绛、邓、庆、秦诸州及开封府.至和二年(1055),擢御史中丞,论时事无所回避.嘉佑三年,除枢密副使,拜参知政事、枢密使.英宗立,告老,以彰信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许州,改镇河阳三城,以太子太师致仕.卒,赠司徒兼侍中,谥康节.
赵慨:996-1083 字叔平,初名禋.南京虞城人(今属河南).举进士,历知滁州、知制诰、翰林学士等,以龙图阁学士知郓州、应天府.嘉佑间,擢参知政事.熙宁初,拜观文殿学士、知徐州,自左丞转吏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赠太子太师,谥康靖.
欧阳修:1007-1072 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人.举进士.庆历三年,知谏院,力赞范仲淹推行新政.仲淹罢,亦出知滁州、扬州等州.嘉佑二年,知贡举人,排抑险怪奇涩的“太学体”,文风始为之一变.嘉佑五年,拜枢密副使,次年,参知政事.博学多能,有志于史学、文学.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赠太子太师,谥文忠.
余靖:1000-1064 字安道,韶州曲江人(今广东韶关).举进士,为赣县尉,累迁集贤校理,力谏罢范仲淹被贬,出监筠州酒税.庆历中,入为右正言,数论事,切中时弊,疏论自西边用兵,国库虚竭,民无储蓄,十室九空,戒广事浮费,又陈夏竦奸邪,不可为枢密使,擢升为知制诰.三使契丹,习契丹语.丘保有中,以经制广南西路贼盗,与狄青等镇压侬智高起事.官至工部尚书.卒,赠刑部尚书,谥襄.
任福:字佑之,开封人.咸平中,补卫士,历秦凤路马步军副总管、侍卫马军都虞候.康定二年,元昊谋攻渭州,奉韩琦命亲率一万八千人出击,西夏兵充马关佯败,与先锋桑怪引骑驰追,屯好水川,陷入西夏伏兵中,力战而死,其子怀亮亦战死.赠武胜军节度使兼侍中.

热点内容
用称称嫁妆 发布:2020-09-12 19:11:27 浏览:511
五星级婚宴 发布:2020-09-12 17:55:19 浏览:511
婚礼乐队 发布:2020-09-12 20:13:00 浏览:510
太庙婚纱 发布:2020-09-12 18:59:26 浏览:510
北京摄影婚纱 发布:2020-09-12 17:43:09 浏览:509
耍新郎 发布:2020-09-12 20:11:18 浏览:508
王子婚纱摄影 发布:2020-09-12 17:52:22 浏览:508
外景简笔画 发布:2020-09-12 15:57:17 浏览:508
拍外景婚纱照 发布:2020-09-12 17:43:26 浏览:507
我们结婚了2013 发布:2020-09-12 18:42:33 浏览: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