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仁风俗
1、纳西族的过年习俗
春节,除夕宰鸡,以饭和肉喂狗,用猪头拜灶君,然后祭祖先。初一吃素,不出门,全家带着粑粑、菜、酒等物到祖先坟上拜年。初二洗头洗脚。初三祭天,这是整个村寨的共同活动,有的地方祭天时只许男子参加。民间流传“纳西祭天人”和“纳西祭天大”的俗语,充分表明了祭天在纳西民族心目中的重要位置。
祭天有春祭和秋祭。其中春祭又称为大祭,在春节期间进行,是春节活动的主要内容故春节大祭,秋祭在七月中旬举行,因而也叫七月祭天。祭天的目的是祈求人畜兴旺,五谷丰登。从初一到十五均不劳动,在家玩乐,青年们则随各地习惯举行唱歌或射箭等文娱活动。
(1)崇仁风俗扩展资料
纳西族祭天简介:
祭天有一套复杂的程序,尤其忌讳“秽气”,所有成员和用于祭祀的物品都必须通过严格的“除秽仪式”。为了保持祭天族群的纯洁性和神圣性,祭天场内只能使用纳西族的语言。禁止外人进入祭天场,凡是新增加的成员,都必须向所有的成员赠送礼品后,才被容纳为本祭天族群的正式成员。
祭天的一切器物,都要求洁净和专用。如祭台上左右各栽一棵栗树(代表天父天母和天与地),中间一棵柏树(代表人皇),还有前排的两棵小栗树(代表崇仁利恩夫妇),都是派专人到高山和岩头去砍伐的,都要放在固定的地方,祭天用的米叫“神米”。
2、介绍家乡的习俗
江西省山区丘陵多,水面广,地形复杂,气候各异,丘谷相间,河流交错,构成了丰富多样的发展地方特产的天然基础。
近年来,全省在树品牌、创品牌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他们充分发挥江西自然资源,开展多种经营,优选了:赣南脐橙、南丰蜜桔、赣北早熟梨、广昌白莲、大鄣山有机茶、万载龙芽百合、瑞昌山药、大余金边瑞香、樟树杜仲、奉新碧云大米、江西米粉、鄱阳湖清水大闸蟹、鄱阳湖青虾、彭泽鲫鱼、崇仁麻鸡、兴国灰鹅、安福火腿、英雄乳品、井冈毛竹、吉安香樟等20种具有地方特色、市场影响大、经济效益好的品牌土特产品走向市场,不仅能繁荣了市场,改善了人民生活,而且还换取了外汇,为国家建设积累资金。
勤劳智慧的江西人民巧妙地利用当地特有的自然资源优势,以传统的制作技艺,生产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土特产品,其中有不少品种自古至今一直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江西省名贵特产工艺品
南昌瓷版画像 安义帽扇 景德镇瓷器 婺墨 龙尾砚
河口竹艺 会昌藤器 金溪玛瑙 李渡毛笔 宜春脱胎漆器
新余丝绒画 萍乡纸掌画 吉安樟木箱 遂川黑折扇
余江木雕 广丰草编 庐山竹丝画帘 德安玉雕
井冈山竹雕 根雕 土特名产
南昌珍珠 樟树双竹粘 万年贡米 婺源荷包鲤鱼 乐平花猪
赣州松香 兴国灰鹅 泰和乌鸡 崇仁麻鸡 万载三黄鸡
南城五黑鸡 上饶白耳鸡 大余羽绒被 万载夏布
萍乡烟花爆竹 新余苎麻 永丰菊花石 峡江鲥鱼
井冈竹荪 红米 余江红石 水晶 庐山三石 江西鲟鱼
鄱阳湖银鱼 信丰烤烟 广昌晒烟 名酒名茶
南昌大曲酒 李渡高粱酒 安义蜂蜜酒 樟树四特酒 清华婺酒
珍珠液酒 赣州陈年伏酒 全南金樱酒 南城麻姑酒 中华杜仲酒
吉安堆花酒 胡卓人蕲蛇药酒 上清酒 三清猴头补酒
九江陈年封缸酒 彭泽浮红茶 婺绿茶 宁都小布岩茶
修水宁红茶 井冈翠绿茶 遂川狗牯脑茶 饶绿茶
庐山云雾茶 安远九龙茶 风味小吃
南昌石头街麻花 肉类罐头 兴国牛皮糖薯干 南安板鸭
南康辣酱 赣州蜜饯 信丰红瓜子 南丰豆腐皮 丰城豆腐乳
萍乡花果糕 新余葱油饼干 吉安薄酥饼 峡江米粉 安福火腿
贵溪灯心糕 饶州牛皮糖 弋阳米果 九江桂花茶饼
九江桂花酥糖 吴城大板黑瓜子 黑色保健品
南昌葡萄豆豉 樟树中草药 修水白术 新干枳壳 吉水荆芥
万安茯苓 井冈天麻 杜仲 黄柏 厚扑 吉安车前子
浔阳五香豆豉 都昌蔓荆子 绿色保健品
三湖红椐 安义枇杷 靖安板栗 江湾雪梨 香菇 竹笋
赣南蜜瓜 会昌荸荠 南康柚子 南丰蜜椐 广昌通芯白莲
万载百合 奉新猕猴桃 遂川金橘 万年珍珠 上饶早梨
3、江西的民风民俗
萍乡民俗文化绚丽,采茶俚调、民间灯彩、古朴漆画繁衍流传,历久弥新。渊源于楚巫的傩文化"三宝俱全"(傩面、傩舞、傩庙),被称作"艺术的活化石,在民间的群众艺术活动品种多、活动多,代代相传。至今仍保存下来并在民间流传的尚有30余种:春锣、渔鼓、花锣鼓、茶灯、牛灯、渔仔灯、围鼓、风筝舞、莲花闹、扑蝶舞、泥塑、瓷雕、盆景、彩扎、竹编及民间绘画(农民画、磨漆画、剪纸、烙花、微雕、根雕)等。特择要简述1种。春锣-最具有萍乡特色的。春锣起源于清末,兴于民间,流行萍乡及宜春、万载、浏阳、醴陵、等周边县(市)。艺人用红绸系一面直径为15公分的小鼓,鼓边挂一面直径比鼓大2-3公分的小锣。击鼓敲锣做过门,春节时走门串户向人报春。唱词多为每句7字,两句韵,语言为地道的萍乡方言,通俗情切。曲目均为短篇,多为见赞(看见什么赞什么)。建国后,唱词的内容扩展到时事、故事,计划生育、新人新事等,篇幅扩大到中篇,形式上也加上了二胡等乐器伴奏,更为优美,很受群众喜爱,成为各种文艺晚会演出的重要节目之一。新曲目《敬酒歌》、《千年春来万年丝》、《见赞》、《巧媳妇撮合老鸳鸯》、《喜盈门》等录制成光盘,发行5万余张,风行一时,能唤起海内外萍乡籍同胞的思乡激情,是港、澳、台及海内外萍乡籍同胞欢迎的礼品。萍乡人嗜辣,哪怕是一桌丰盛的筵席摆在面前,如果没有两三个辣味菜,还会说吃不下饭。这种饮食习惯与萍乡地处“卑湿之地”有关。俗语说:“鱼仔打个屁,辣椒都有味”。“鳙鱼头,草鱼腰,黄鳝泥鳅炒辣椒”。辣椒几乎可与所有的动物性原料相配伍,风味互补,相得益彰。萍乡的“小炒菜”就是此类菜肴的代表。萍乡的辣味有鲜辣.香辣.糊辣.糟辣.豉辣.酱辣等多种风味,由此衍生出五光十色使人垂涎欲滴的辣味菜.辣得韵味悠长,辣的淋漓酣畅.萍乡人加工辣椒有独到之处,象铺辣椒、白辣椒、油酥干红椒、辣酱、辣味霉豆腐等,都是佐酒下饭的好小菜,到谁家做客,主妇们会殷勤地拿出来让客人品
4、东直门的文化习俗
东直门地区的文化,第一个就是东直门地区的风俗,在东直门郊区六里,明朝修建了一些,像迎春仪式在这里举办的一些地址,近水楼台先得月,所以他们对这个比较重视,还有像药王庙与东顶,东顶在东直门外,这个也是东直门地区文化的一个特征还有像俄罗斯馆还有东正教堂,康熙年间东直门内就建了俄罗斯馆,把雅克萨战役中俘虏的俄国人全放出来了,后来近代以后,俄罗斯通过《不平等条约》,他们把俄罗斯馆变成东正教堂,建成了一个很豪华的教堂,建国以后变成苏联大使馆,这个东正教堂拆了。另外像元代的清真寺也是很著名的建筑,也说明在东直门历来就是一个国际性建筑很集中的地区。 北京城最先修盖的城门并没有记载,可是,北京的老瓦工、老木工,他们常说东直门是北京的第一座城楼,于是便把第一座城楼称为“样楼”,意思是说它是北京其他城楼的样子,据说这座城楼是祖师爷鲁班修盖的,就留下来了一个传说:
不知道是哪一个朝代,哪一年,哪一月,皇帝老儿要修建北京城了,就下了一道圣旨:城门楼子要九丈九高,要盖得楼上加楼,要盖得檐子象飞起来一样。管工大臣召集了全城八十一家包工大木厂(建筑厂),商量这件事。八十一家包工大木厂,也没做过这么大的工程,就又约齐了瓦木作老师傅们,商量这件事,到底人多主意多,没有几天,就画出样子来了。管工大臣瞧了画样,说:“可以吧。”皇帝老儿瞧了画样,说:“就这么修盖吧。”可是,先盖哪一座呢?管工大臣是有主意的,先盖东面靠北那座城门楼。八十一家包工厂的掌柜的,是赞成这个主意的,他们心里明白:这座城门是地势偏僻的,皇帝老儿永远也不走过这里,就是样子差一点,也不要紧,管工大臣他能交的了差,我们就能赚足了钱。
他们商量好了要修建的那座城门,就是现在这座东直门(东直门元代叫崇仁门,是北京城东面三个门的当中那个门。明初缩进北面城墙五里,东面就剩了两个城门了,这个门就成了东面靠北的一个门,名字也改叫了东直门。按东直门实高三十四米。)。修建这座东直门城楼,当然打起拱门着手,拱门起来了,紧跟着砌第一层城楼,第一层城楼起来了。周围二十四根大楠木明柱,中间包着一座四个城楼门,样子是不难看,包工大木厂高兴了,管工大臣心里也美滋滋的。
往下该起升斗(斗拱)了,升斗起来了,怎么瞧怎么觉得东北角高一点,怎么办呢?包工大木厂的掌柜的,赚钱的心盛,告诉工头说:“你们愣上椽子,也许椽子一压,就压平了。”工头心里疑惑,木工师傅也觉得不行,要撤升斗的尺寸吧,做升斗时候,又是按照规矩做的,一分一厘也不差,琢磨不出道理来,只好上椽子吧。椽子钉完了,再瞧,东北角更高了,木工师傅急得直出汗,拿尺量吧,怎么量也都够尺寸,木工师傅想不出道理来,工头也想不出道理来,反正东北角这么高,是没法苫背上瓦的。
大伙儿正在愁急的时候,就瞧有一个壮工(小工),围着这个东北角来回转悠,木工师傅本来心里就烦,工头本来心里就急,都喝叱这个壮工,说:“大伙儿心里正着急呢,你瞎转悠什么!”这个壮工连哼也没哼,一转身直奔了脚手架,噌噌地就上了脚手架,大伙儿都瞧愣了,只见这个壮工到了脚手架顶头上,仿佛忽然一失脚似的,就从脚手架上掉下来了。下面瞧的人,不由地喊了一声:“糟了!”再瞧,这个壮工,并没摔下来,一只脚正正落在东北角的椽子上,跟着一转身,抓着脚手架就出溜下来了。工头正要数说这个壮工,木工师傅也正要数说这个壮工,只见这个壮工,一转身就钻进人群不见了。
大伙儿正在猜想这个壮工:为什么愣冲冲地上了脚手架?为什么掉下来没摔着?为什么一声不哼就走了?大伙儿谁也猜不出个道理来。这时候,有一位木工师傅,忽然惊叫起来,说:“你们快瞧,城楼东北角怎么不高了!”工头和木工、瓦工师傅赶紧过来一瞧,可不是真不高了吗,上面还低了一个脚印哩!大伙高兴了,再找那个壮工,怎么也找不到了。大伙儿说:“这个壮工,一定是鲁班爷。”
城楼盖起来了,可是,那低下去的一个脚印,却始终也没垫起来。大伙儿说:“给鲁班爷留下这点古迹吧。” 这是一首流传于清末民初的民谣,其中出现了很多东直门一带的地名:
《东直门》
东直门挂着匾,
界边就是俄罗斯馆;
俄罗斯馆照电影,
界边就是四眼井;
四眼井不打钟,
界边就是雍和宫;
雍和宫有大殿,
界边就是国子监;
国子监一关门,
界边就是安定门;
安定门一甩手,
界边就是交道口;
交道口跳三跳,
界边就是土地庙;
土地庙求灵签,
界边就是大兴县;
大兴县不问事,
界边就是隆福寺;
隆福寺卖葫芦,
界边就是四牌楼。
四牌楼南,
四牌楼北,
四牌楼底下喝凉水;
喝凉水怕人瞧,
界边就是康熙桥;
康熙桥不白来,
界边就是钓鱼台;
钓鱼台没有人,
界边就是齐化门;
齐化门修铁道,
南行北走不绕道。
5、江西有哪些风俗习惯?
赣砚制作工艺、铅山连四纸制作工艺、瑞昌剪纸艺术,还有瑞昌竹编技艺、万载夏布、彩瓷艺术制作、上栗和万载传统烟花制作工艺、会昌传统藤器制作等工艺。
民间舞蹈多样婺源傩舞、南丰跳傩、崇仁跳八仙、乐安滚傩神等。
民俗风情尤其是采茶戏、东河戏、山歌、于都唢呐等流芳古今、扬誉中外。目前,赣南采茶戏、于都唢呐“公婆吹”、兴国山歌、石城灯会、信丰古陂“席狮”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崇仁风俗扩展资料:
江西省简称赣,地处中国东南偏中部长江中下游南岸,东界浙江与福建、北邻安徽和湖北,西连湖南,南毗广东。自古以来物产富饶、人文荟萃,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誉,文物古迹、风景名胜众多,庐山、滕王阁、三清山、 婺源、龙虎山、井冈山等闻名海内外。
腊八:农历腊月初八,是汉族传统的节日,作为“年禧”即将到来的信号。作为传统,这一天要喝腊八粥,制作腊八蒜。参见腊八节。
祭灶,就是小年送灶王爷上天。
贴春联,贴年画。
请神,拜神,送神。
6、江西民风民俗
1、百越人风俗。江西的土地上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居住着很多百越族,百越之所以叫百越是因为有很多个支系,后来不断分化与汉族人民融合。
2、畲族风情。畲族是江西境内唯一聚居性质的少数民族,畲族流传下来的山歌有1000多篇。畲族婚俗中同姓不通婚,吃饭用筷子要唱(筷歌),喝酒要唱(酒歌)。新娘的母亲坐在床旁哭的难舍难分,叫“哭嫁”。
3、客家魅力。客家人迫于战乱等原因,举家南迁,历经千辛万苦,不忘祖先。对于客家人来说,祖先是其骄傲。客家人在在艰难的南迁中,挖出祖宗骸骨,带在身边随同一起南迁。客家人聚集而居,他们的土楼、围屋,至今都有很多保存完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蒂汶斯安德烈先生曾说说:“客家土楼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神话般的山村建筑。”
4、景德镇瓷俗。江西景德镇以精美瓷器享誉全球,素有“世界瓷都”之称。景德镇约有400多个行帮,最大为徽帮、都帮、杂帮,三大帮。除此外还有个“三窑九会”它是历史上最长的行帮。还有五府十八帮。
5、樟树药俗。樟树素有“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之美誉。历史上被称为“南北川广药材总汇”之地。樟树药业在经营管理上形成了独有的“前店后厂”特色。
7、江西元宵节特别的风俗有哪些?
1、南昌:耍龙灯
南昌讲究“正月十五大于年”,张灯、赏灯、耍龙灯是南昌人元宵节的主要习俗,它突出一个“闹”字。
往年元宵节里,各种舞龙队伍走上街头,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到处鼓乐喧天,许多大街小巷搭起台子唱起连本大戏,入夜之后家家户户灯火通明,门前都要挂起彩灯,各种灯笼大显身手。
2、抚州:跳傩舞
在南丰,每年元宵节里,2000多名民间艺人参加“傩舞闹元宵”活动。一到元宵节,就能远远听见喜庆的锣鼓敲得震天响,村里的傩班正在跳传统的“和合”舞,用古老的跳傩方式祝福村民新年吉祥如意,日子越过越红火。
“和合”舞象征家庭和睦,婚姻美满,传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近年来,富裕起来的农民更喜欢用传统的跳傩来庆贺丰收,祈福纳祥。
3、赣州:举条灯
在崇仁县航埠、沙堤、六家桥、河上、东来、三山等乡,一些大族村落存在“举条灯”习俗,人们用一条长约5尺的木板,两端挖孔,板上缀4~6个方(圆)形灯笼,内燃蜡烛,每人肩负一条,用木棒把两条板灯的孔洞互相联结,首尾另加纸扎的形似龙头龙尾的灯笼,像一条红色透明的长龙。
长的条灯达数百米,有四五百条板灯,晚上行进在田墩上,蜿蜒曲折,伴以鼓乐齐鸣,鞭炮喧天,有如金龙出岫,蔚为壮观。
4、上饶:舞板龙灯
每年元宵节前后,在玉山、婺源、上饶县等一带的农村都有舞板龙灯的习俗。用竹骨彩纸扎成龙头龙尾,龙身由各户自扎,每户各置一长条形板凳,上扎二至五个花灯为龙身。
各节花灯内点蜡烛,每节板上两盏花灯,长达2米,由一人手持。一条龙灯由上百节板灯连接组成。元宵之夜,穿行于村镇小道,灯光映天,如巨龙游走,一时间万人空巷,场面非常壮观。
5、九江:赛灯粑
在都昌县有赛灯粑的习俗,祈求风调雨顺、无灾无难、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在正月十五元宵节下午5时许,村里就有人敲锣,目的就是告诉村民,让每家每户都要准备灯粑到祠堂祭祖。
很多村民都是在正月十四晚上或正月十五上午开始做灯粑,灯粑的原材料是米粉,在村民的手中,米粉被捏成各种形状,有猪头、鸡、狗、牛、猴子、鱼、羊等形状。到了傍晚6时许,很多村民都拿着各自准备的灯粑来到祠堂祭祖。
祭完祖后,村民都拿着各自的灯粑回到自家,一起吃饭庆祝元宵佳节。对很多村民来说,如今做灯粑过元宵节更多的是一种回忆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憧憬。
8、江西过寿有什么风俗禁忌
一、什么人过寿,什么人不过寿
小孩子要过“周岁”,宴请亲友。乐安县男孩満15岁为满丁之年,亦需宴请。青壮年一般不行寿庆,有“三十没人晓,四十无人知,五十吃只鸡,六十来贺喜”之说。六十寿诞,操办寿宴,亲友来多送寿面、寿烛、衣料、红包(现金)等寿礼。金溪、崇仁等县寿宴为两餐,头天为“暖寿酒”,正日为 “拜寿酒”。置寿堂,晚辈为之祝寿。六十岁以后,每十年一庆寿,祝寿规模一次比一次大。
严格来说,五十以前都不能叫过寿,充其量只能是过生日,五十以后才称得上是“寿”。古代生产力低下,人们生活困苦,劳动艰辛但吃住条件很差,能过超过五十岁的人不太多,因此,很多地方以五十岁为限度,能达到这个岁数才能算是“长寿”。
二、不同年龄的人如何过寿
小孩子过周岁时,家里要摆酒,招呼亲戚朋友,庆祝孩子满周岁了。亲友们也送上祝福,祝愿孩子健康成长,茁壮成长。这一天,外婆家给送疆绳、银镯、银锁、银项圈,以示拴住孩子,留他在世间,庇佑他平安成长。
青年人一般都是生日当天,招呼好朋友、同学们到饭店大吃一顿,送上生日礼物,然后到KTV吼上一阵,尽欢而散。
中年人讲究过三十六、四十九,俗称"门槛子"。到这一天,家人用红布做成红裤带系在腰间,或用红布做成内衣穿上,意在消灾灭难。
老年人讲究过六十大寿、七十大寿,表示祝贺。还有过七十三、八十四大寿的。主要因为孔子活了七十三、孟子活了八十四,认为这两个年龄是老年人的门槛子,大庆大贺,以免灾避难。
三、过寿的民间讲究
一般民间做寿七十岁为「大寿」八十为「上寿」九十岁为「老寿」、百岁为「期颐」都盛大祝贺。亲朋好友送来贺礼,并演戏一面喝酒一面看戏,戏的内容以富贵长寿为主。寿宴中,一定要有「猪脚面线」这一道菜。寿星还要盛装,坐在正厅接受子孙拜寿。但有些人因相信相命师「铁口直断」,某些年岁不敢作寿,以免被黑白无常带走。
做寿老人(50岁以上)诞辰日的庆祝活动,逢十称大寿,如"五十大寿"、"六十大寿"、"七十大寿"等。但这种大寿并非真正逢十,而是指49、59、69等逢九的岁数。因为九在十个数字中数值最大,人们为讨个吉利,故形成了这种庆"九不庆十"的风俗。作大寿前要向至亲好友发请柬,发放日期一般在作寿的前三日,否则为失礼。民谚日:"三日为请,二日为叫,当天为提来。"亲友接到请柬,便准备寿礼届时前往,俗称"拜寿"。主人还要大摆寿宴,宾客痛饮,有的还请来堂会,增加喜庆气氛。
拜寿也称"祝寿"。老人作寿时,亲朋好友前来祝贺。礼物多为生日蛋糕、寿桃、寿面、布匹及带寿字的糕点。布匹俗称"寿帐",均挂在院中天棚四周以向客人展示。寿帐上写些吉祥语和被送者、送者姓名。送给男子常用"仁者有寿"、"贵寿无极",送女子则用"蓬岛春蔼"、"寿域开祥"等。
寿堂一般设在堂屋,正面挂寿帘,两旁配有对联书些如"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古语。八仙桌上摆有香炉、蜡千、寿蜡、"本命延年寿星君"神码儿,以及黄钱、纸元宝、千张,使之下垂供案两旁。条案上摆寿桃、寿面等寓意长寿的食品。八仙桌正前方地上放置一块红垫子,供拜寿者跪拜时用,平辈以上者拱手,以下者叩头。
过生日还有“坎儿年”之说,也就是人到年老时寿命上的关口,有句老话:"三十三大拐转,六十六不死掉块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又"人活五十五,阎王数一数。"33、55、66、73、84都为坎儿年。人们认为,人活到这个岁数如果度得好便能长寿,否则,便可夭折。人们为了长寿,所以在坎儿年倍加小心,并想办法"破解"以图长寿。常用的办法是系红布腰带,传说红色可以避邪消灾。
9、高分悬赏:家乡的一种风俗 作文
家乡的风俗习惯 在我的家乡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重阳节······每个节日都有传统的风俗习惯。 春节的脚步声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而在春节里,我们的我们的习俗就可以装上一箩筐。年三十的晚上,亲朋好友都会回家,大家团聚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食物并且互相聊天。吃完晚饭,我们小孩便可以拿着炮仗到外面尽情的玩,而大人们则是在房间里打牌,看电视。直到很晚,我们才 上床睡觉。年初一早上,我早早的便起了床,喝一碗香浓 甜美的枣子汤,暖暖身子,喝完枣子汤后,那震耳欲聋的 鞭炮声回响在耳边,新的一年就在这爆竹声中开始了,这种场 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 送暖入屠苏。加上这一句诗的熏陶,春节的气氛是不是更浓 了呢?伴随着一声声祝福语中,新年的拜年环节开始了,我 和父母一起去串亲戚。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环节,因为每 当此时,我的腰包便变得鼓鼓囊囊的。到了晚上,天空中便 会绽放出一朵朵美丽的烟花,真是五彩缤纷啊!看后真让人 觉得其乐无穷呢! 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你们的家乡是怎样过春节的呢? 在我的家乡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 重阳节······每个节日都有传统的风俗习惯。 春节的脚步声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而在春节里,我们的 我们的习俗就可以装上一箩筐。年三十的晚上,亲朋好友 都会回家,大家团聚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食物并且互相聊 天。吃完晚饭,我们小孩便可以拿着炮仗到外面尽情的玩, 而大人们则是在房间里打牌,看电视。直到很晚,我们才 上床睡觉。年初一早上,我早早的便起了床,喝一碗香浓 甜美的枣子汤,暖暖身子,喝完枣子汤后,那震耳欲聋的 鞭炮声回响在耳边,新的一年就在这爆竹声中开始了,这种场 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 送暖入屠苏。加上这一句诗的熏陶,春节的气氛是不是更浓 了呢?伴随着一声声祝福语中,新年的拜年环节开始了,我 和父母一起去串亲戚。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环节,因为每 当此时,我的腰包便变得鼓鼓囊囊的。到了晚上,天空中便 会绽放出一朵朵美丽的烟花,真是五彩缤纷啊!看后真让人 觉得其乐无穷呢! 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你们的家乡是怎样过春节的呢?
摘自:新世纪作文网http://www.zgzuowen.cn/List.asp?ID=21048
10、江西抚州崇仁县有什么习俗
哈尼族每年要举行的祭祀活动名目繁多,有对村寨以外的自然神的祭祀,有对村寨范围内的村社神的祭祀,还有以家庭为中心的祭祀等等。由于祭祀对象和目的不同,又可分为多种方式进行,每一种祭祀形式 ,都有其固定的祭祀地点,专门的祭词和特定的祭品组合。这些习俗都是自古延传下来的,每进行一项祭祀活动,都必须严格遵守古规,不得随意增加或减少。有人说,哈尼族的祭祀活动,不做则已,一做就必须杀牲见血、供奉神灵、表示诚心。所需的牺牲,则根据祭祀对象和目的,选配品种、公母、颜色等,最后把牺牲献给某一神灵享用。
哈尼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里,山是他们生存繁衍的地方,他们认为高低不同,形状各异的高山具有某种神性,把自然界的山神秘化、人格化。人的病痛、苦乐、粮食的丰歉常与山联系在一起 。他们认为有些山是被一定的神灵司管着,如果得罪了山上了神灵,轻则可使人们的庄稼颗粒无收,重则能危及人的生命,所以哈尼族崇拜某座高山,就是崇拜司管这座山的神灵,居住在山周围的人们都要定期杀牲祭祀,祈求山神不要施威发怒,而要赐福于人们。
哈尼族认为水神能给人们带来可怕的祸害,他们崇拜水神,尤其是崇拜寨中的水井神。每年以村寨为单位,清扫水井祭奉水神,进行“罗活索”祭祀活动。
同样,哈尼族崇拜日月星辰,他们把人和星辰联在一起,认为天上有多少星星,地上就有多少人。如地上有一人离开人间,天上星星就会陨落一颗。所以,当看到流星掠过头顶时,其意味着地上已一人离去。这时,人们至少要吐一口唾沫,表示忌讳,以牺牲祭祀求得地上平安。
村寨是人们赖以生存繁衍的场所,哈尼族的村寨,一般由几个血缘家族杂居组成。他们认为村寨除了居住的房屋以外,还应包括水井、寨神林、祭地神处、磨秋场、寨门等地,这些地方是村寨祭祀的重要之地,每个村寨每年都要进行以阻止、驱赶、抵御各种鬼怪和灾难为目的祭祀活动。这种以维护村寨公共利益为宗旨的宗教祭祀活动,在村寨成员产生了一种自觉而强烈的内聚力和向心力,使人们自觉地维护宗教的秩序,并最大限度地恪守宗教职责。
善良的哈尼族固执地沿袭着祖宗传下来的古规,以村寨为核心,每年都进行一系列的宗教祭祀活动,其目的在于祈求村寨的繁荣兴盛,寨人的平安与增加粮畜的不断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