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俗彩礼 » 出行的风俗

出行的风俗

发布时间: 2022-08-21 03:59:07

1、出远门前定要先“拜神”,中国还有哪些习惯?

旧社会,城乡居民禁忌较多,表现在人们行为的各个方面,相沿成习俗。其中,有合理的禁忌,但是,大多都带着一些封建迷信色彩。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不合理的禁忌,已经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知识水平的提高,逐渐淡化、禁绝了。

可以说,在古代传统的中国人还是有很多传统习俗的,全国性的风俗习惯更是不少,地方性的风俗习惯那就是多如牛毛了。

我们不像西方国家有基督教这样的一个“神教”,全民都信仰这样的宗教,且绝大部分人的生活方式都由《圣经》所规定,一点也不能有差池。这就是西方与我国之间的不同之处,我们没有全国性的宗教组织,很多风俗都是由各地的生活习惯发展而来的。并且,这样的风俗也没有像《圣经》这样文字版的规则约束。

在宋朝的时候,老百姓们就有在外出时候先行祭神的习俗,当然,也是为了祈祷能在路途中获得平安。

这些在老百姓外出祭祀的神仙就是“行神”。

因其与古代中国人民日常生括密切相关而被祀奉,为“五祀”之一。唐孔颖达疏曰:“国行者,谓行神在国门外之西。”至于所祭路神为谁,历来说法不一,《轩辕本纪》称为黄帝元妃螺祖;颜师古拄《汉书》说是黄帝之子;《风俗通义》却认为是共工之子修。

在古代,“行神”也有两类,古代出行方式主要有陆上出行和水上出行,也就相应的产生了“陆地行神”和“水上行神”。所以说,假如以前有飞机这样的出行方式的话,那么,肯定也就有了第三类行神了“空中行神”了。

其实,中国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多的“行神”,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古代中国社会还是比较安土重迁的,很少出门,人口流动也比较小。相应的,路途中的服务场所也是比较少的,甚至,还有很多是黑店,杀人越货的事情也是常有发生。

总之,在中国古代,出行方面是非常不安全的。

对于此,大家也没有什么好办法,甚至,连皇帝出行都很小心,皇帝出去的也很少。所以,更加无权无势的老百姓们也就只能祈祷,寄希望于那些虚无缥缈的“行神”了。

这种“祭行神”的情景,甚至,在《清明上河图》上也有体现:图上有一辆串车在前面行驶,后面跟着一行人,其中,有三个人中,一个人跪在地上口中在念叨着什么,应该就是祭祀用语了,另两个人恭敬的站立着,两手作送别状,这应该就是一种祭行神的场景。

外出游子何时能平安回来都是一个未知数,所以,人们只能用自己最真诚的心,来祈祷游人外出一切顺利。

其实,“陆地行神”也分为很多种,比如:天下最难走的蜀道就有一个“行神”,名字叫做“梓潼君”。这个神本身是晋代人,自称蜀王,与前秦皇帝相抗衡,最后战死。老百姓为了纪念他,就给他建了一座庙,传说,对于老百姓的祈祷很是灵验。

相传,在唐玄宗逃亡四川的时候就得到了他的保佑,后来唐僖宗去四川避乱也得到了梓潼君的庇佑。也因此,梓潼君的行神名气也越来越大,很多去蜀地的人都要去祭祀他,祈求出入平安。当然,古代的很多神仙都是兼职很多种身份的,比如:这位行神梓潼君。

他还被认为是“文昌神”,是主管考试运程的,很多古代的秀才,在考试之前都会去求文昌君的。其实,神仙兼职对于老百姓来说也是一件好事情,毕竟,要想求些事情,只需求一座庙的神就行了,不用来回跑,这样看来还是挺省事的。

与此同时,唐、宋时期的海外贸易以及出海谋生的人越来越多。

所以,人们的海上活动也越来越多了。而海上出行要比陆地出行的风险更大,船毁人亡的事情也是屡见不鲜。因此,“海上行神”也有很多,只要灵验就会被认为是“海神”,因为,以海洋为生的人对于海上安全的需求更加的迫切。

沿海地方,又以福建沿海的老百姓对“海上行神”的祭祀最虔诚,仅就这一个省份就有很多“海神”,他们在各自的区域享受着老百姓们的祭拜。比如:东瓯女神、灵显侯、大官神等等。后来,由于“天妃”这一海神的崛起,其它的很多“海上行神”的祭祀也就没落了。

天妃本身具有很传奇的经历,她原本是五代时期福建地区的一个军事将领的后代,从小能够预知祸福兴衰,而且,传闻她能够在海上巡游飞翔。民间老百姓对其也是越传越神,于是,就开始祭祀这个女孩子,之后被称为“天妃”。

后来,更是发生了一件令民间对天妃信仰更加坚定的事情。

说的是:有一次很多船出海遇到了大风暴,所有的船都沉没了,最后,只有一条小船幸运的返航了,而这只小船就供奉着天妃女神。天妃其实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妈祖,从此以后,在福建以及其他沿海地区都兴建了大大小小的妈祖庙,以此来祈求出海平安。

到了现代社会,民间信仰也开始走下坡路,很多原先被祭祀的神仙,再也得不到大家的供奉了。原因也很简单,现代社会有了更先进的科技水平,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抗风险的能力也就相应的增强了。

所以,以前那种出远门就很危险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安全系数提高了人们再也不用把自己的安全出行寄托在虚无缥缈的神仙身上了。

2、脑洞清奇,盘点出国游的奇葩习俗禁忌有哪些?

现在生活条件变好了,很多人都选择出国旅游。但是在旅游的时候我们也要了解一些外国国家的禁忌,防止发生意外或者不愉快。我盘点了一些国家的常见禁忌,一起来看看吧。

在日本餐桌礼仪是非常重要的。在吃饭的时候,不可以把筷子插在饭里,因为这是敬奉神明和死人的方式。在吃菜时也不可以从菜中间开始吃,拨弄菜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

去蒙古旅游的时候也非常需要注意。蒙古人崇拜火也崇拜水。所以在蒙古,不可以在火炉上烘烤湿东西,不能往炉灶里扔脏东西,也不可以跨过炉灶。不可以在河流中洗手沐浴或者洗别的脏东西,蒙古人将水视为生命之源,非常爱护水资源。也不可以用手摸陌生小孩儿的头,他们认为陌生人的手不洁净,摸孩子的头对他的发育和成长没有好处。

在印度,左手是不洁的代表。所以在印度或者中东地区旅游的时候,吃饭以及接拿东西一定要用右手。在交出东西以及拿取东西的时候,最好要用双手,一定不要用左手,不然会被认为是在轻视他,而双手接拿东西会显得更有礼貌。印度人十分崇拜牛,认为牛是神圣的,所以在街上经常可以看到牛群在走动,一定不要去打扰它们。

每个地区都有当地独特的风俗习惯,如果出国旅游一定要提前做好工作,避免冒犯了当地的居民,闹出麻烦,一定要入乡随俗。

3、什么是交通民俗?

交通民俗概述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为了生产生活,人们必须出行,自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就开始不停地奔走,陆行乘车、水行乘舟。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交通民俗。交通民俗:交通运输过程中反映出的各种风俗习惯。而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又是通过交通运输的两大要素——交通运输通道和运输工具反映出来的。相关链接:“交通”的古代含义:《说文解字》解释说:“交,胫也”,指小腿,即指行走中运动频率最高的部位;“通,达也”。 “交通”相组,就是通过双腿的运动而达及四方。
(一)、交通民俗相关的话题
关于“出行”的谚语:
“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
“在家孝父母,何必远求仙”
“出得门多,受得罪多”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
“家贫不是贫,路贫贫煞人”
“出门人,三分小 ”
“多喊一声哥,少走十里坡 ”
“出门三里地,就是他乡人”
(二)、交通输通道的主要类型
陆路:平直大道、栈道、盘山道
水路:天然水道、人工水道
桥索:桥梁、索桥
(三)、交通工具的主要类型和分布
中国传统的交通工具可分为陆行和水行两大类,正所谓陆行以车马,水行以舟船。《淮南子·齐俗训》中已经有了“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的记载。作为流传千年的民间谚语,“南船北马”简洁生动地描述了南北民族极有特色的交通运输民俗。
现在这些民俗,有的已经要消失了。
一部分只是作为旅游项目还在运输着游人和货物。

4、民俗出行,落脚吃什么的说法是否有落地饺子出行面的说法

上马饺子下马面

---或称“出门饺子还家面”

山东人好走南闯北,外出,归家,迎客,送客,都有可亲可喜的风俗。
自己家里有人外出,或者欢送客人,都要请即将上路的人吃饺子,这叫
做“上马饺子”,说是饺子的样子象古时的银锞和元宝,希望他出门发财。
家人远归或者有客登门,接风的饭必定是面条,俗称“下马面”,传说是面
条象绳索,绊住来客的马腿,要他多住几天,表示亲热。要是饭食安排错了,
便有些难堪。“下马”吃饺子,表示主人有逐客之意,而“上马”吃了面条,
绊着了马腿,预示旅行将不顺利

5、春节出行习俗

门神,传说是能捉鬼的神荼、郁垒。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中引《黄帝书》说:上古的时候,有神荼、郁垒俩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树,树荫如盖。每天早上,他们便在这树下检阅百鬼。如果有恶鬼为害人间,便将其绑了喂老虎。后来,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南朝《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门神”。然而,真正史书记载的门神,却不是神荼、郁垒,而是古代的一个叫做成庆的勇士。在班固的《汉书·广川王传》中记载:广川王(去疾)的殿门上曾画有古代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则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

6、北京地区春节出行习俗讲究

北京的春节习俗有哪些
原答案: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地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宪书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7、古人重礼 古人乘车马出行有哪些方面的礼仪化规定

上古时期,人们都是站着乘车的。《礼记•曲礼上》记载: “妇人不立乘。”可见男子大都是立乘。乘车的位置是舆的前部、轼木之后。站在车上,眼睛要看车前十六步半的地方。凭轼时,目光只看到马尾。回头看时,目光不超过车轮中心。据说,孔子就很讲究乘车姿势。乘车过程中,如果遇到尊者,要行轼礼,即用手扶轼(车厢前栏板上的横木),躬身低头看着马尾,来表示敬意。

古人乘车尚左。《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卷八中说: “古人尚右,独乘车尚左,所以然者,古乘车横长,而立乘,故尊者须人护持,而御者立于当中,尊者居左,骖乘从右扶持之,其势顺,易置则不顺也。若兵车则御者居左,元帅居中。兵车法,将居鼓下,故御者在左。”这段话很详细地解说了古代乘车礼仪中的位次问题。也就是说,古代一车三人,其中尊者在左,御者在中,车右在右。如果车中尊者是国君或主帅,则居于当中,御者在左。车右又叫骖乘,他的任务是或者执戈御敌,或者在车遇险阻时下车排除障碍、推车。车右通常都是勇武而有力的人,如《鸿门宴》中沛公的骖乘樊哙,因其勇武甚至得到了项羽的惺惺相惜。

《礼记•曲礼上》规定君子乘车,如果经过卿的朝位就要下车,这是一种礼仪。春秋时,卫灵公与夫人夜坐闲谈,听到有磷磷的车声自远而近,到宫门阂柱下就停了,过了阂柱却又响了起来,且车声渐渐远去。卫灵公夫人说这一定是蘧瑗,卫灵公很奇怪,问她怎么知道。卫灵公夫人说,礼制规定,过国君的门要下车,见国君的马要扶轼,蘧瑗是卫国有名的懂礼的贤才,绝不会因为黑夜中别人看不见,就不行这个礼的。灵公派人出去打听,果然刚才是蘧瑗。

8、民间习俗,上车饺子下车面的由来?

上车饺子下车面这一习俗的由来是人们根据饺子和面的形状和特点,为它们赋予了符合“上车”和“下车”特点的祝福。“上车”和“下车”分别指的是离开和归来,而饺子和面条则完美的承载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希望出远门的人平平安安、顺顺利利,希望归家的人可以感受到温暖、多多团聚。

第一、关于上车饺子。

上车饺子说的是在有人离开的时候要给离开的人做一碗饺子来送行,有的地方也叫出门饺子、送客饺子,在部队上好像还有滚蛋饺的说法。饺子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所占的地位是非常重的,这一点在北方尤其明显。在现代以前饺子只有过年、祭祖这样的重大事件中才有的吃。

所以用饺子来送行表达了对出远门的人的敬重,如果是送客的话也会让客人感觉到你的重视。还有就是饺子的外形和元宝很像,所以送行吃饺子也有祝福出门的人发大财的意思。除此之外,饺子的“饺”和“脚”谐音,饺子也有祝福出门的人有一个好脚力的寓意。

第二、关于下车面。

下车面说的是有客人或者家人回来,要用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来给他们接风。面条的形状是长长的一条,所以面条也有“长”或者“常”的意思,所以在我们中国过生日的时候往往会吃一碗“长寿面”。而用来给人接风,也是希望回来的亲人能够常常团圆不再分离,希望来的客人可以常来常往。

还有就是面条的形状像一根长长的线,主家希望用这根线来绑住客人的腿,希望客人可以多住两天。而且面条比较好消化,非常适合旅行之后食用。

9、清明节出游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自古人们就有清明踏青出游的习俗。今年清明小长假前雨后晴,且以晴好天气为主,不少市民在出门扫墓之余,选择走进山间田野感受油菜花、桃花的芬芳,享受郊外踏青的农家之乐。

10、四会的风俗,建筑,饮食,出行有什么习惯?

一、四会的春节风俗——
除夕前四会的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女子多为剪发美容。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粿品,以备过年之用。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二、四会特色饮食——
四会濑粉,俗称粉仔,源自清塘民间。茶油鸡,到了四会不可不试的东西是茶油鸡 ,吃的地点必须在贞山。而贞山六祖祠是供奉六祖惠能真身的千年古刹,附近多有乡间食肆, 茶油鸡 是鸡中上品, 野山茶油是中国特有的珍稀食用油,具有特殊的油香。“地豆”炭烧肉:四会市地豆镇盛行吃自家烧制的炭烧肉。每逢“墟日”,各家就宰杀自己饲养的猪,用木炭烧制,烧得差不多的时候,就拿到市集上边烧边卖,
四会的古建筑极具岭南建筑特色.

热点内容
用称称嫁妆 发布:2020-09-12 19:11:27 浏览:511
五星级婚宴 发布:2020-09-12 17:55:19 浏览:511
婚礼乐队 发布:2020-09-12 20:13:00 浏览:510
太庙婚纱 发布:2020-09-12 18:59:26 浏览:510
北京摄影婚纱 发布:2020-09-12 17:43:09 浏览:509
耍新郎 发布:2020-09-12 20:11:18 浏览:508
王子婚纱摄影 发布:2020-09-12 17:52:22 浏览:508
外景简笔画 发布:2020-09-12 15:57:17 浏览:508
拍外景婚纱照 发布:2020-09-12 17:43:26 浏览:507
我们结婚了2013 发布:2020-09-12 18:42:33 浏览: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