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俗彩礼 » 鄱阳风俗习惯

鄱阳风俗习惯

发布时间: 2022-08-20 09:36:29

1、江西的民风民俗

1、采茶戏:赣南采茶戏是江西地方戏曲之一。它是由民门采茶灯和民间灯彩相结合发展演变而成,后又吸收了南昌地区的民间舞蹈并与之相结合。南昌采茶戏表演诙谐风趣,唱腔优美深情,有着浓郁的南昌乡土气息。

2、“六月六晒龙袍”:传说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是龙王爷及寺庙菩萨晒衣袍的日子,这天“阳气”足,气候干燥,经六月六日晒过的衣物,不会发霉,不会被虫蛀。所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翻箱倒柜,将家里所有的衣物全搬出来晒。这一习俗,实际上也是对太阳的一种崇拜。

3、求子:江西南昌地区的求子风俗很具地方特色,古时南昌,在西湖区的中心处有一高土桥,桥上有石柱栏杆12根,每年八月十五之夜,妇女们来到桥上,待月至中天,便用手在高桥两旁的石柱上抚摸,甚至纳入怀中,据说如此这便可生男孩。

4、戈阳腔也叫戈腔,又称高腔,是我国地方戏中著名四大声腔系统之一。元未明初,在江西省戈阳县形成而得名。戈阳腔主要表演特色是动作大,身段严谨、场面热闹,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适合民间演出。现在我国有11个省的高腔剧种与戈阳腔有渊源关系。

(1)鄱阳风俗习惯扩展资料

江西全省共38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99%以上。少数民族有回族、畲族、壮族、满族、苗族、瑶族、蒙古族、侗族、朝鲜族、土家族等37个。少数民族中畲族聚居;瑶族部分聚居;其他各少数民族均为散居性质。

江西畲族人口约占全国畲族人口的九分之一。畲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本民族文字。山歌是畲族文化的明珠,渗透在生活的各个领域,口传心授,代代相传,内容丰富,有叙述民族起源和迁徙经过的长篇叙事诗歌《高皇歌》和《麟豹王歌》,有表现爱情、歌颂劳动与生活的《杂歌》等。

结婚时,女方殷勤招待,但开始时桌子上空无一物,新郎要唱山歌,要什么唱什么,要酒唱酒歌,要筷唱筷歌,新郎唱一首厨师和一首,一唱一和,新郎要的东西应声而来,用完酒饭新郎再一首一首把桌上的东西唱回去,厨师也唱着歌来收席。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族热情好客,讲究礼节,家中来客,一般男女分桌进餐,不能让老人和客人自己去盛饭。进餐完毕要双手举筷道“谢谢”。瑶族婚俗一般不与外族通婚,结婚日子不能选在双方父母的死葬之日。男子不准坐在碗厨前面,因为是女人往来停留地方。

2、江西上饶鄱阳县银宝湖金家村那里结婚习俗是怎样

习俗,顾名思义,是习惯风俗的意思。习字最早见于,字形作习,上部是鸟羽毛的象形,下部是声符。东汉学者许慎将习字解释为“数飞也”①,即练习或学习飞行的意思...

3、鄱阳节日的习俗

中秋赏明月
"中秋夜设瓜藕饼果于庭台高处,坐待月华,萧鼓群饮,谓之赏月",不但在江西盛行,也为鄱阳看重。合家欢聚,共度"花好月圆",同享天伦之乐,品茶,吃饼,剖柚,人们不忘择物以表达吉祥喜庆、团圆完满之意。这天城乡上下,另有用砖石砌堆宝塔祭月的习俗。是夜,儿童们在大人们指导下,将白天备好的砖石,择开阔平坦之处,码砌成圆型宝塔。宝塔砌好,贴上用红纸写就的"年年砌宝塔,月月保平安"的对联。宝塔前置张小桌,摆上月饼、水果等食品,待玉兔东升,皎月当空后,点着堆在塔内的柴禾,燃起熊熊腾起的烈火,在嘛啪连天的花爆声里,结束这场祭典。
重阳重登高
九月九日重阳登高,在县城一带盛行。城西北芝山为首选之处。在此登高一是饱览鄱阳山河,再是缅怀颜(真卿)范(仲淹)遗风。范仲淹任饶州知州时,曾在碧云轩夜读,更有登临芝山遗诗,其诗曰:"楼殿冠崔巍,灵芝安在哉?云飞过江去,花落入城来。得食鸦朝集,闻经虎夜回。偶临西阁望,五老夕阳开。"诗中的五老是指庐山五老峰。秋高气爽的秋日,登芝山可见庐山,从此芝山也就成了重阳登高望远的胜地。
赛鼓迎新春
在饶埠乡舍埠洲,有个流传了数百年的传统风俗:每年正月初一打鼓游春,后来,这个风俗与元宵闹花灯结合,称之为打"太平鼓"。搞此庆典时,先是试鼓,周边各村爱好擂鼓者都可以参加,比赛较量后,选出佼佼者代表本村参赛。赛鼓这天,彩旗飘舞,鼓声鼎沸,村民穿上新衣,扶老携幼,纷沓而至。参赛者擂鼓,一是比擂鼓时间长短,二是比擂鼓传情生色,三是比擂鼓振耳发聩,具此三条者获胜,于是优胜者披红挂彩,人们以鼓乐簇拥着祝贺。龙灯、花灯、狮子灯顿时齐舞,整个赛场热闹非常。"太平鼓"直径一般在90公分,高为一米,由四人抬着,一人站在鼓架之上左右开弓,边击边舞。70公分长的鼓槌,小孩膊胳粗细。身穿白背心,腰系红飘带,头扎黄包巾的击鼓者,手起槌落,鼓声震耳,好不威风,观望者无不倾慕,人们在鼓声里深感春意盎然,万物复苏,又是一个丰收年景来临。
开港先休渔
开港是鄱阳人休鱼后,全面捕捞的一种传统集体捕捞方法。明末清初以来,本地人为了保护鱼类繁衍和育肥,便选择水较深、岩穴多,宜于鱼类繁衍和育肥的河港,自初冬起予以封禁。禁捕渔区相互协商订约,禁止在施禁区施禁期进行捕捞,直至进入仲冬后择定日期,由主事者发布公告,规定具体河段的捕捞时间和有关事宜。届时,渔船云集,热闹非凡。渔者们不拘渔具、方法,自拂晓始,至日没止,一路呈"拉网式"捕捞。先是撑篱网和罩网,再是大钩、丝网,接着鱼叉、鱼镣、鸬鹚……浩浩荡荡,盛况空前。
开港是鄱阳渔民的一项重要渔事活动。建国后受到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每到开港期,不但组织商业部门进行收购加工,还组织剧团、电影放映队到捕捞区慰问。供销社、各商业公司也组织货郎担、货郎车和开设供应点,做好后勤保障供应。撑夏为养身
立夏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鄱阳对这一节气非常重视,煮食鸡蛋,炖雄子鸡及其它视为大"补"的食物吃食,这就是所谓的撑夏。"立夏立夏,须要长力",有的地方甚至称体重、做立夏粑之类以示对这一天的重视。
立夏撑夏,是鄱阳独有的乡俗,源于元末。明太祖朱元璋和汉王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时逢春末夏初,天气闷热,驻鄱阳的明兵,多是皖北人,对此气候很不适应,人人感到浑身乏力。这天,正逢立夏,长官想到交战辛苦,有意改善一下伙食,便买来鄱阳人不大看重的雄子鸡,驮来些平时感到刺嘴的糙米,碾磨成面,煮鸡为菜和面为粑,让士兵饱餐了一顿。吃过喝过,士兵们顿感力气倍增,精神抖擞。恰好这天子夜,陈友谅派来精兵偷袭。汉兵一到,吃好睡足的朱明士兵,如狼似虎,打得汉兵落花流水。从此鄱阳人视此日为重要节日并以"撑夏"为主要内容。"撑夏撑夏,力气加码,精气十足,一年不乏"。
娱乐有串堂
串堂是鄱阳城乡,尤其是农村广为流传而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十来个人组成的队伍,生旦净末丑,弹拉吹唱打,顿时把静寂的乡村,搞得热热闹闹,春意盎然。
串堂虽是串村走户,坐堂清唱,不上台表演的文娱队伍,实际上它是赣剧饶河戏的"普及版"。除形式上只唱不做之外,乐器、唱腔、剧目都与饶河戏并无二致。鄱阳人爱看饶河戏,是有名的"赣剧之乡"。很多老表由喜欢到爱好,于是农忙之余,聚集一起,各尽所能,组成了这种并不复杂,却让人同样能体味饶河戏乡韵的临时队伍,自娱自乐,过足戏瘾,实在是精明之举。
串堂人员精炼,活动灵活,最适合农村条件。一伙文场,一伙武场,加起来十来个人光景,文场者操弦管乐,武场者操打击乐,每人又各兼一个或两个净末生旦丑行当,并能唱整本或折子戏中的几个角色。可以说,他们既是演员,又是乐手,没有一个是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
串堂平易近人,贴近群众,上门串户,不须迎送;自己器具,自己携带。一张八仙桌,几张长条凳,占据着有限的地方,而更大的空间,则腾让出给更多的听众驻足欣赏。更令人感叹不已的,就是这样的队伍,居然培养出农村业余剧团中的不少"台柱子"演员。

4、江西鄱阳腊肉的历史由来?

江西鄱阳腊肉是根据当地风俗而来,鄱阳有过年杀猪的习惯,几乎每家每户都要杀一头,不可能一天能吃得完,就用盐腌制,100斤猪肉大概六七斤盐,腌制半个月,等有太阳时都会拿出来晒,这种风干的猪肉很香,冬天做成的就叫腊肉。

5、过年的风俗习惯上北方人和南方人都有哪些差异?

北方的习俗比南方还多,比如包饺子,而且要贴窗花,各种的花纹,寓意来年吉祥,包括一些本命年的穿戴及讲究,多不胜数。

明清以来,除夕和元旦的食俗,南方和北方已有明显的差别。北方除夕夜多包饺子吃,以谐音取“更岁交子”的意思。有的在饺子中放糖,祈求来年生活更甜美;有的则在个别饺子中包一枚钱币,谁吃到了谁就会在新的一年里发财。南方除夕一般是吃元宵和年糕。元宵又叫“汤圆”、“团子”、“圆子”,中间包糖为多,取全家团圆美满甜蜜之意。年糕由糯米做成,以谐音取“年年高”之意。直到今天,北方过年包饺子、南方过年做汤圆的习俗仍然极为普遍。

过年吃年糕、水饺、汤圆是中国人的风俗之一。年糕因其谐音“年高”,寓意年年高升,再加上有着多种多样的口味,特别受杭嘉湖一带市民的欢迎,市场空间很大。汤圆寓意团团圆圆,是春节的传统食物。而过年吃水饺,则是受到了北方过年习俗的影响,但和面、剁馅、擀皮等复杂程序却让人望而却步,因此速冻水饺成了超市一个大卖点。

北方过年的习俗或许是要讲究一些,虽然已经告别了在坑头上打哈哈的年代,但传统似乎并没有什么大规模的改良。家里的女人在这段时间总是最忙的,由其是年三十,早起睁眼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准备年货,鸡下锅,肉剁馅,鱼去鳞,虾剥皮,菜切片,面和团,一切有规有矩,轻车熟路。北方各家几乎都是“大户”,大的不在财,而是人,所以过起年来,吃饭也成了一个很严峻的问题:找不到那么大的桌来容纳十几口的人。于是家里的女人又要做些许的牺牲――等待第二拨的饭局。桌上大战后的战场,最终也是要落在这批“后进部队”前来打扫。而年饭总是要吃的比平时早的,因为还要给胃留点空间去塞满大年初一的第一餐――饺子。无疑,这顿美味也是要由家里的贤妻良母来主持的。这并非是男尊女卑的传统,只是成了种形式,没人会为此抱怨。

除夕这天的重头戏,就是晚8点全家会掐着时间盼着春节联欢晚会的开始,可是5个小时过去了,人们便又要絮絮叨叨的数落一番,这似乎也成了惯例,总是对这样安排下的喜庆提出点意见。我倒也不保持缄默,毕竟是关了自家的大门,躲在家里的说说闲话,谈不上什么雅与俗,也不必担心有什么会走露风声的秘密。

年这15天的头,也就真是重在这么一天了,大年初一的街道也只是冷清。不善于熬夜的北方人,在这天总是会感到特别疲倦。因此在聚会的过程中,卧倒的人数也会比往常多出几倍。当然这样的礼遇只属于男人与孩子们。女人还要象昨天一样,将熟悉的套路再重新演练一遍,这天也就算是过去了。

大年初二,这时也冒了个尖,差不多是该休息了,而再睁眼的时候,又要换一家串门子去了
南方很大,我知道南京扬州镇江等地过年吃春卷.在浙江福建吃年糕.大年初一要穿新衣服 ,新鞋子
很多地方习俗不一样的 ,不过不吃饺子的

6、江西的传说故事和风俗习惯有哪些

江西的传说故事和风俗习惯:

1、南昌“外嫁女”中秋送鞋祈健康。

在南昌的古老习俗中,有中秋节吃柚子、送千层底鞋的风俗。过去,每当中秋节,已经嫁出去的女儿,一定要回到娘家。除了是与家人团聚外,最主要的就是送一双千层底鞋给父母。

因为在中秋节过后,马上就要到重阳节,女儿们希望老人能够在重阳节外出登高,同时也是祈愿老人身体健康。每年的中秋佳节,除了要吃月饼外,还习惯吃柚子。柚子谐音是“有子”,因此中秋节吃柚子也有早生贵子的吉祥寓意。

2、湖口:全家团圆做糍粑。

每逢中秋佳节,湖口县家家户户都会忙着“做粑”庆祝。从新拾起时代晚期开始,湖口人就开始用陶臼制作糍粑。湖口粑食品种繁多,主要有麻糍粑、糯米粑、高粱粑等二三十个品种。

在这些粑食品种中,印粑上印有菊花、梅花、桃花、荷花、鲤鱼、喜鹊、福、禄、寿等文饰,以示喜庆和吉祥。“做粑”也象征着一种团员,每逢“做粑”时,都是一大家人围在一起,有说有笑,互相分工协作,其乐融融。

3、宁都:火龙虎月下进村

随着“火龙虎进村,生子生孙;火龙虎进屋,发财做屋…”一串串清脆的童音在村中响起,这是中秋宁都县南云村的一道独特景观。中秋当晚,卢氏七房各处7名壮汉,每人一根竹篙。竹篙选用长约八九米的毛竹,从尾部往下层层扎好竹枝,竹枝上再捆上浇注过植物油的纸卷。夜幕降临后,各房人马举着40根竹篙汇集卢氏家庙前,依次点火,火苗迅速化成一条条长长的火龙,煞是壮观。

4、资溪县:畲族乡亲唱山歌

资溪县乌石镇新月畲族村是一个小山村,全村畲族人口400多人,民情风俗浓厚。畲民无论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唱歌,每逢节日便以歌助兴,以歌抒情,中秋节也不例外。到了中秋这天,全村人都聚集在一个山头,然后便可自由唱山歌,唱歌形式有三种,即独唱、对歌、齐唱。畲族歌手们随兴而唱,即景编词,使新月畲族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民族风情村”。

5、婺源:龙灯越长越兴旺

在婺源,每逢中秋节,有摆龙灯的传统习俗。摆龙灯也叫“迎龙灯”,这是当地人迎中秋的方式。所谓“龙灯”是由干稻草捆接而成。用收割后的干稻草绑接成龙的形状,在稻草上插满香,到了晚上月明之时,由村民用棍子插入稻草中并点燃上面的香,高举着来回游走于各村庄之间,形成了一条火龙,“摆龙灯”因此而得名。

7、过年吃什么?

南北方有差异,地域有差异,生还习惯的不同,饮食喜好当然也不同,我是北方的.说出来的不一定适合你.不过说说我家的年夜饭共享哈.
我家的年夜饭首先是每个人说一道自己最想吃到的菜,无论是多难做的都会满足每个人的要求,这11道菜都要上桌,然后是必须有的菜,比如浇汁鲤鱼,红烧猪肘,红烧猪脚,四喜丸子,一道凉拌菜,在下来是甜食,就是大家都比较喜欢吃的一些小点心,满满的两大桌,其实吃不了多少的,就是要丰盛啦
大年初一吃什么?许多人对这农历新年第一餐非常重视讲究,虽然吃法都不一样,但是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希望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吉祥如意。

汤圆

汤圆的种类非常繁多,可以在家自己做,也可以上超市买速冻的,在超市汤圆的种类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大的、小的,甜的、咸的应有尽有,不过春节的汤圆基本上以中间包糖为多。在自己家做汤圆也是不错的选择,汤圆的做法很多,也比较简单,买上糯米粉、芝麻馅和糖就可以在家做了。大年初一的早餐汤圆一定更具特殊意义,它的取意是:事事如意,全家团圆美满。

年糕

农历新年必吃年糕,这也是绍兴人的一个习俗,吃年糕以祝愿生活“年年高”,年糕的吃法很多,糖年糕、汤年糕、炒年糕等,但不外乎以谐音取“年年高”之意,意为一年更比一年好。

粽子

绍兴人习惯在春节包裹粽子,绍兴人一般用箬竹叶片(也叫粽叶),此叶片烧煮后亦具有清香之味。用粽叶包成的粽子,有浓浓的清香之味,食之宜人。除了以纯糯米包成的米粽、在糯米中加入豇豆或赤豆的豆粽外,现在还有不少味道好的鲜肉蛋黄粽、栗子粽等。在大年初一吃粽子,意为生活甜蜜,五谷丰登。

饺子

除夕、大年初一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不过现在不少绍兴人也加入到吃饺子的行列中。在除夕时吃饺子,取“更年交子”(来年交好运)之意,大年初一吃饺子则是为了一年交好运。

面条

长面,也叫长寿面,大年初一的时候吃长寿面,预祝着寿长百年,不少老年人还保持着这样的风俗。

糖茶

在绍兴城乡,春节期间走亲访友,一进门主人总会给你泡上一杯糖茶,同时也不忘在糖茶中放上两颗蜜枣,意为甜甜蜜蜜。

中国各地大年初一吃什么?

湖北:湖北团风人大年初一喝鸡汤,象征“平安”。此外家中的主要劳动力还要吃鸡爪,寄意“新年抓财”;年轻的学子要吃鸡翅膀,寓意“展翅高飞”;当家人则吃鸡骨头,有“出人头地”之意。荆州、沙市一带,第一餐要吃鸡蛋,意谓“实实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两个煮得很嫩,可透过蛋白见蛋黄的“荷包蛋”,意即“银包金,金缠银,得金得银”。

江西:鄱阳地区大年初一要吃饺子和鱼,意为“交子”和“年年有余”,有的在饺子中放糖块、花和银币,意味着“生活甜蜜”、“长生不老”、“新年发财”。

广东:部分地区大年初一要吃“万年粮”,即做好足够春节三天家人吃的饭菜,寓有“不愁吃喝”之意。潮州一带,第一餐常吃用米粉和萝卜干油炸而成的“腐圆”,喝茨实、莲子等熬成的“五果汤”,寓“生活甜美,源远流长”之意。

广西:壮族人大年初一吃甜食,表示新的一年生活美好,甜蜜如意。

福建:闽南人,大年初一吃面条,寓意“年年长久”,漳州一带吃香肠、松花蛋和生姜,寓意“日子越过越红火”。

安徽:部分地方,春节第一餐时每人要咬一口生萝卜,名为“咬春”,可“除菌防病,新年吉祥”。

关中、河南:部分地方大年初一要吃饺子与面条同煮的饭,叫“金丝穿元宝”、“银线吊葫芦”。

台湾:大年初一吃“长年菜”。这是一种长茎叶,有苦味的芥菜。有的还在菜里添加细长的粉丝,寓意“绵绵不断,长生不老”。

8、江西鄱阳的女人怎么这样啊。!

楼主,你不了解鄱阳的风俗,就别他妈的娶鄱阳的女人。。10万元的彩礼算多??靠,我劝你还是不要娶女人了,娶了你也养不起。。。鄱阳男人娶鄱阳女人,都至少要花10万。。只让你拿10万,说明人家女人还是喜欢你的。。。再说,是彩礼,到时会给女人做陪嫁拿回去的。。。。。算了,你还是做光棍吧,不花钱!

9、谁知道一些地方过春节的习俗?

春节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热点内容
用称称嫁妆 发布:2020-09-12 19:11:27 浏览:511
五星级婚宴 发布:2020-09-12 17:55:19 浏览:511
婚礼乐队 发布:2020-09-12 20:13:00 浏览:510
太庙婚纱 发布:2020-09-12 18:59:26 浏览:510
北京摄影婚纱 发布:2020-09-12 17:43:09 浏览:509
耍新郎 发布:2020-09-12 20:11:18 浏览:508
王子婚纱摄影 发布:2020-09-12 17:52:22 浏览:508
外景简笔画 发布:2020-09-12 15:57:17 浏览:508
拍外景婚纱照 发布:2020-09-12 17:43:26 浏览:507
我们结婚了2013 发布:2020-09-12 18:42:33 浏览: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