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妆铅笔画
1、嫁妆画的介绍
中国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性教育始于东汉建初四年(公元79年)。当时,光武皇帝刘秀主持召开了一次全国规模的经学学术会议,制定了有关经学各个问题的标准答案,并由班固将之整理编撰为《白虎通》(全称为《白虎通德论》)一书。书中除明确规定贵族子弟在“辟雍”学宫必须学习礼仪、音乐、舞蹈、诵诗、写作、射箭、骑马、驾马车等课程外,还要接受性教育。由于性教育是一种避不开,又不能大张旗鼓进行的特殊教育,所以古人想出了不少“照猫画虎”的速成办法。“嫁妆画”就是其中之一。“嫁妆画”最早见于先秦墓葬中,汉砖也有大量表现,其实物的制作,一直延续到民国初年。“嫁妆画”通常是一卷8张12张图画。女儿出嫁前,父母都得买上一两卷,作为嫁妆。
2、嫁妆画:古时教两人如何进行房事
按照妇科医生的说法,女性至少产后恢复六周才能过性生活,而且根据身体素质的差异,你必须耐心等待你夫人的身体具备以下这些条件:首先红肿消失,然后阴道不再出血和疼痛,而且进入时不会感觉干燥。即便是这些条件都具备了,你们在产后第一次做爱的时候也要非常当心,动作要慢,幅度要小,一定要尽可能的温柔。否则一旦伤口再次撕裂,等待的时间就更长了。所以她如果觉得痛就应该马上停止,当然,如果只是非常轻微的痛,你们就可以痛并快乐着了。Q)我是一个公务员,在单位上班就觉得挺无聊的,我老婆是个老师也挺死板的,我们俩每周只做一次,而且时间、地点都固定,这样好无聊啊,救命啊!!!A)我可救不了你,不过大多数的人都认为有计划的性生活缺乏乐趣,不知道你们是怎么想,其实有规律的性生活是一件很浪漫的事情,之前我手头就有过这样的一个例子,之前他和他爱人都是没什么规律想起来就做,但是之后工作慢慢忙了,就定了时间,定在每周六晚上,估计你也是,那他们俩到这一天呢就会特别的兴奋,女方会特意准备性感内衣,男方会特意下厨做饭、开红酒、放浪漫的音乐,好象初恋的感觉。这点就可以看出来,其实有计划的性爱完全比当年疯狂的时候浪漫的多,你甚至可以在约定的那天从早上就开始挑逗她,让她憋上一整天,晚上不是就更疯狂了吗?公务员工作无聊是肯定的,至于性爱嘛……你完全可以把它变成你生活里最有意思的事情。A)就是那样喽,还能怎么样,不过古人对性教育态度的开放几乎是我们想象不到的,其实你看到的春宫画中部分还有一种名称,叫做“嫁妆画”。是做为女性嫁妆一起送到男方家里的,它的作用就是教会两人如何进行房事,描述详细,再配图解释,可以说是现代人根本不敢去做的一件事情,加之古代还有一些特定为房事所准备的器具、场所。还有更恐怖的,东汉建初四年,朝廷组织了一次全国经学讨论会,由皇帝亲自主持,这个会议的记录以后由班固整理编辑成《白虎通德论》,简称《白虎通》,这本书对后世影响非常大。可是,就是这么一部官方的极为“正统”的书,也对性问题予以很高的重视。甚至连教授性知识和性技巧,都由此书规定是古代贵族子弟们的一堂必修课。想想现在我们羞涩的……真是连古人都不如啊。
3、中国封建社会里女子出嫁的“嫁妆画”是什么?又是吗内容?
中国古代的性教育:新婚之夜的“嫁妆画
在中国历史上,对性教育有正式记载的始于汉代。
东汉建初四年(公元79年),朝廷组织了一次全国性的经学讨论会,由皇帝亲自主持,这个会议的记录以后由班固整理编辑成《白虎通德论》,简称《白虎通》,这是当时官方对经学的标准答案,对后世影响很大。可是,就是这么一部官方的极为“正统”的书,却对性问题予以很大重视,甚至讨论了应该和未满50岁的妾性交几次这样的细节。《白虎通》还有一节专门讨论“辟雍”。“辟雍”是古代的一种学宫,男性贵族子弟在里面学习作为一个贵族所需要的各种技艺、如礼仪、音乐、舞蹈、诵诗、写作、射箭、骑马、驾车等,在课程中居然还有性教育。贵族子弟从10岁开始就要寄宿于城内的“小学”,至15岁时进入郊外的“辟雍”,换言之,他们从10岁“出就外傅”至20岁行冠礼表示成年,中间要有10年离家在外过集体生活。
那么,为什么性教育要在学校进行而不能在家中进行呢?从《白虎通》看来,这个问题在那次御前会议上也被提出来了,《白虎通》记录下来的解释是:
父所以不自教子何?为渫渎也。又授之道当极说明阴阳夫妻变化之事,不可父子相教也。
以上这段话里所说的“授之道当极说明阴阳夫妻变化之事”,这就是性教育,在东汉就把这个内容作为贵族子弟学校的必修课了,可见那时人们的性观念(包括统治阶级的观念)还是相当开明,对研究性问题相当重视。当然,从今天的观点看来,性教育不能父子相授,则未必。
那时的贵族子弟,15岁进“辟雍”,20岁毕业,这中间有性教育,似乎可以和今日的中学生青春期性教育相媲美,不过前者是为少数人服务的,后者是为多数人服务的,如此而已。
在中国古代,广大民众有没有性教育呢?当然有,不过没有那么系统、全面,而多用“形象化教具”,进行“暗示引导”的教育方式。“嫁妆画”和“压箱底”就是其中主要的两种。
4、中国传统婚礼的嫁妆,虽然不怎么名贵,但是寓意很好
清朝普通婚礼的全流程:祭拜:男方在婚礼前一天要祭拜天地祖先,告知有婚事要举行。安庆礼:依八字、房屋座向……拜母床。结婚当天祭祖:男方出门迎娶前,应先祭祖。迎亲: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六的倍数最佳。燃炮:迎亲礼车应於途中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祝。食姐妹桌:新娘出发前要与家人一起吃饭,表示别离,大家要说吉祥话。请新郎:礼车至女家时,一男童持茶盘恭候新郎,新郎下车后予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家。讨喜:新郎与女方家人见面问好之后,应持捧花给待嫁之新娘,此时新娘之姐妹或好友应刻意阻扰,经新郎哀求后以九九九元红包礼成交,喻长长久久。盖头纱:新郎予捧花后,将新娘头纱放下并挽出大厅。拜别:新郎与新娘上香祭祖,新娘叩拜父母道别,新郎行鞠躬礼即可。出门:新娘由一福份高之女性长辈持竹筛或黑伞护走,进入礼车。礼车:应悬挂一棵由根至叶的竹子,根上挂著萝卜,意有头有尾。礼车后方则有朱墨画的八卦竹饰。敬扇:新娘上礼车前,由一生肖吉祥之男童持扇置于茶盘给新娘回赠红包礼。不说再见:当所有人要离开女方家时,绝不可向女方家人说再见。泼水:新娘上礼车后,女方家长将一碗清水、稻谷及白米撒向新娘,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并祝女儿事事有成、有吃有穿。掷扇:礼车启动后,新娘将扇子掷至窗外,谓弃坏性子;掷扇后应哭几声,且在礼车后盖竹筛象征繁荣。迎娶队伍以竹筛为先,青竹连根带叶,竹端系猪肉一片,防邪神白虎。燃炮:一路燃放礼炮,车抵男方家门时,家人应燃炮竹。摸橘子:由拿著两个橘子的小孩迎接新人,新娘轻摸橘子,并赠红包答礼。牵新娘:新娘下礼车时,由男方一福气长辈持竹筛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持新娘入厅。忌踩门槛:门槛代表门面,故新人应横跨门槛过去。新娘入厅后要跨过火盆踩碎瓦片。敬茶:将新娘介绍给家中长辈认识。拜天地:新人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相拜,送入洞房。进洞房:以竹筛覆床,桌上置铜镜压惊,新人共同坐在预先垫有新郎长裤的长椅上,谓两人同心,并求日后生男。然后新郎掀开新娘面纱,合饮交杯酒、吃甜汤,象征早生贵子。忌坐新床:婚礼当天,任何人皆不可坐新床。观礼喜宴:宴请客人,同时举行观礼仪式。送客:喜宴完毕后新人立於门口端喜糖送客。吃茶:由男方已婚亲友喝新娘的甜茶说吉祥话并赠红包。闹洞房。(本文由历史大学堂编辑整理)
5、在中国历史上,古代女子有哪样东西是出嫁是不可或缺的?
结婚,对于一个人来说,算是人生中最重大的事情了,有钱人家可能会有三妻四妾,会结好几次婚,但是,没钱的人家,可能一辈子就一次了。但不管是怎样的情况,人们对于结婚这件事,都是非常重视的。
秋天是新人们结婚的好季节,正所谓秋高气爽,在这个不冷不热的季节里,涌现出了一批批的新人。那么,既然要结婚,嫁妆肯定是不能少的,一般情况下,男方家需要准备好迎娶女方的礼金等物品,女方家则需要准备好女子结婚时候的陪嫁。
在古代,就算是皇帝迎娶皇后,都要给皇后娘家一笔丰厚的礼金。根据记载,古代的皇家甚至还对聘娶皇后的礼金,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如果,按照现在黄金的最低价格来算的话,这些聘礼最少也有一千多万人民,而且,有时候实际的支出会比规定的超出许多。
相应的,如果一个女子要当皇后,她也要准备好一套嫁妆,不过,这些嫁妆的费用都是由皇家出钱的。比如:光绪皇帝迎娶慈禧太后的侄女叶赫那拉氏的时候,她的嫁妆就由宫里置办了几百担,嫁妆的数量十分之多,仅仅抬进宫中,就用了七天的时间。
并且,在古代社会,女子结婚的时候,嫁妆的多少将直接决定她日后在婆家的地位。
嫁妆丰厚的,婆家就非常喜欢,自然也会对新娘子更好。如果,嫁妆太少,那么,这个新娘子就会被婆家人看不起,将来还会受尽委屈。所以,古人在嫁女儿的时候,都会准备一份体面的嫁妆,好让自己的女儿在婆家可以生活得好一些。
“如果养了女儿,就要早早地为她准备好嫁妆,这样在她出嫁的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在古代,也有这样的情况,因为家人没有及早地为女儿准备好嫁妆,结婚的时候就把家里的财物拿去抵押,就为给女儿置办嫁妆。比如:宋朝苏东坡,就曾为外甥女借了两百贯当嫁妆。
在上个世纪中叶的时候,嫁妆一般都是一对枕头套或者两床被褥;再到了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就变成了“四十八条腿”和“三转一响”;而到了物质丰富的现代,嫁妆就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起来,有房、有车、有家电等等。各地、各民族风俗习惯不同,所准备的嫁妆也会不同。
那么,嫁妆到底是什么东西?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在中国古代,成亲的时候都有哪些嫁妆呢?
所谓的嫁妆,就是人们在嫁女儿的时候,送出去的财物,又称“妆奁”、“奁具”和“嫁资”。根据史料记载,嫁妆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当时,鲁国大夫辕颇负责管理国家的土地资源,他对自己管理区域内的土地大加征税,用来作为鲁哀公女儿出嫁时的嫁妆。
在民间也有这样的习俗,就是在嫁女儿的时候,娘家都要准备嫁妆。比如:卫国的民间女子,出嫁时会“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也就是让夫家派人来运走嫁妆的意思。
到了战国时期,嫁女儿要配送嫁妆在社会中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了。
根据对战国一座楚墓的考古研究,专家发现:当时,女子出嫁的嫁妆中,不仅有几辆车,还有许多家畜,比如:大雁、狗和猪等。在那个时代,猪和狗对一个家庭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所以,用它们来作为女儿的陪嫁,也算是重要的物品之一。
然而,大雁则是新郎到新娘家迎亲的时候,必须要带的物品之一,这就意味着“执雁为礼”,也叫作“奠雁”。到了西汉之后,女子出嫁的时候,陪送钱财已经变成了一种社会风尚。在古代,女子的嫁妆除了这些生活必需品之外,一般还会有房子,土地或毛巾什么的。
根据记载,古代嫁妆内容和现代的差别并不是很大,但是,古代有几样特殊的嫁妆,是现代没有的。
第一种就是陪嫁丫鬟。在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在嫁女儿的时候,一般都会将她们的侍婢一起陪嫁过去,或者让她们的妹妹跟新娘一起过门到新郎家中。这种风俗在古代很是流行,比如:东晋年间,孔珪的儿媳妇家里就比较有钱,仅仅是陪嫁丫鬟就有七、八个。
第二种是一些不祥之物。在以前,浙江一带的嫁妆,一定要包含凶服和棺材板等物品。所谓的“凶服”,就是在公公婆婆去世以后,儿媳妇要穿的蓑衣麻服。而“棺材板”则是为新郎和新娘将来老了以后准备的。
如果,有的地方不方便陪送棺材板,人们就会考虑把棺材板替换成同等价值的小金棺。但是,令人感到奇怪的一点是:新郎家里不仅不会觉得新娘嫁妆里的这些东西有什么不妥,还会为自己有一个想得如此周到且细致的亲家而感到高兴。
第三种则是“压箱底”,这是一种关于夫妻性生活的模型。因为,这种东西不仅很隐私,而且,还具有辟邪的作用,所以,才叫“压箱底”。实际是古代性文化的一部分,类似的还有“嫁妆画”,这个东西的主要作用,则是让古代的新婚夫妻们知道怎么过夫妻生活。
最后,还要说的一点就是,虽然,这个嫁妆是女方准备的,但是,一旦女方嫁到男方家里后,嫁妆就成了夫妻双方的共同财产,女方是不可自行处置的。“子妇无私货、无私畜、无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予。”因为,在古代已婚妇女没有私财,没有私自处理财务的权利的。
在《广异记·费子玉》中有记载:子玉云:“夫用妇钱,义无还理。”妻无以应,迟回各去也。也就是说:丈夫可以使用妻子的嫁妆财产,丈夫使用妻子的钱财,并不需要归还。并且,在《宋刑统·户婚》引用唐朝开元年间《户令》中:妻虽亡没,所有资财及奴婢,妻家不得追理。
综上所述,古代人结一次婚真的很不容易,不仅要遵守如此多的繁文缛节,还要准备如此多的礼金、嫁妆,这对于古人来说,真的是不易之事,所以,既然选择结婚,就不要轻易离婚,不然,再结一次婚的成本就真的是太大啦!
6、古代公主嫁妆清单,一般有些什么?
1、针线盒,自古针线便是女红的必须品,会不会女红便是判断女子是否可以成为贤妻良母的标准。陪嫁备针线盒有个美好的寓意,即祝福新娘家庭温馨、幸福,做为人尊敬的巧手能干新娘。因此,针线盒也成了女子陪嫁的必须品,古时候无论是贫民老百姓还是大家的千金小姐嫁妆都要备它,婚后更是用它作为生活和消遣的一个工具。
2、压钱箱 ,九宝中的第九宝是压钱箱,是古代女子嫁妆清单之一,借以表示女方家境富裕,同时也是女子婚后用于收藏心爱珍品之物。
3、鸳鸯枕 ,鸳鸯从古至今都是爱情的永恒象征,是一夫一妻、相亲相爱、白头偕老的表率,甚至认为鸳鸯一旦结为配偶,便陪伴终生,即使一方不幸死亡,另一方也不再寻觅新的配偶,而是孤独凄凉地度过余生。因此也多用来形容相互扶持的,相亲相爱的夫妻。“鸳鸯枕”陪嫁则更是表达了对夫妻恩爱,白头偕老,永不分离的美好祝愿。
4、龙凤毛巾 ,龙凤毛巾,顾名思义一条龙巾,一条凤巾,一般是要准备两条的,新娘新郎各一条。其实,毛巾自古就是喜庆的象征。在新娘的嫁妆上备上毛巾,不仅是为了烘托结婚的喜庆,更是为了表达家人对新人的祝福和希冀:希望新人们的婚后生活温馨贴意、长长久久、幸福甜蜜。
5、喜盆,喜盆,又叫聚喜宝盆,有送喜招吉之意。做嫁妆的喜盆要用红布包好,由娘家的未婚女子端到婆家,然后亲手递给婆婆。婆婆接过喜盆,则证明婆婆正式接纳了媳妇。喜盆中还要放置一些有着美好寓意的物品,例如花生、红枣、莲子、桂圆,以寓意早生贵子;大葱和明子,以祝福将来生孩子聪明等等。
6、喜梳,喜梳也是中国古代传统嫁妆的必备物品。在婚礼前夜,新娘由长辈梳头,一面梳,一面说: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堂。婚礼后,还要将新郎和新娘的头发梳在一起,秤之为“结发”,有“结发夫妻”“白头偕老”之意。
7、镜子,代表圆满、完满,以及寓意新娘的姿容秀丽,是对新娘婚姻生活甜蜜美满的祝愿;纵使时光流逝依然永葆青春、花容月貌的美好寄托。
8、都斗,原是量粮食的器具,在婚嫁礼仪中用于彰显男方的财富雄厚、家境富裕,女儿嫁过去之后也能过上丰衣足食、轻松无忧的富裕生活。
9、剪刀,是古代婚礼中的“六证”之一,生活中主要作服装剪裁之用,婚嫁礼仪中寓意新娘婚后生活的绫罗绸缎、前程锦绣,共享人生的荣华富贵。
10、算盘,生活中用于算筹收入和开支的计算工具,婚庆礼仪中的千足黄金算盘,寓意新人对未来安宁富裕生活的理想与规划,能够合理的投资理财,赢得广茂财源。
11、绣花鞋,鞋与“偕”同音,寓意夫妻相亲相爱,长相厮守,在花繁锦绣的美好岁月中白头偕老,共沐生活的瑰丽与芬芳。
12、尺子,量具,婚姻生活中引申为衡量幸福的标准,指百子千孙,幸福源远流长,同时也是对新人今后生活事业步步高升的祝福。
7、嫁妆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中国古代“嫁妆”最早出现是在春秋的时候的,那时候也不叫嫁妆,而是称作为“妆奁”、“奁具”、“嫁资”。
据《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辕颇为司徒,赋封田以嫁公女”。当时,鲁国大夫辕颇担任相当于今国家土地资源部部长的司徒一职,对封邑内的土地征收赋税,用来作为鲁哀公女儿的嫁资。
同时对于当时来说,嫁妆也不是只要王侯将相才有,民间也有着嫁妆这么一说,在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国风》中,有一首反映卫风的诗歌《氓》,里面便提到了卫国女子出嫁时的情形: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这就是女方对男方说的,意思就是,你赶紧驾马车来接我吧,我带着我的嫁妆跟你一起走。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女方当时对于嫁妆这一仪式也是很看重的。
到了战国时期,嫁妆已是当时的主要社会风气了,人们都知道在嫁女的时候肯定会置办一些嫁妆,那么当时的嫁妆都有些什么呢?
据考古学家考古发现,在某地的一个属于战国时期的的陪葬墓中发现了一个“彩绘出行图夹纻胎漆奁”。而这个就是当时最早出现的女性梳妆用品。而且在这个上面还活了一幅画,画面内容是由26个人物、2辆骖乘、2辆骈车、9只大雁、2只狗、1只猪构成,另有衬托场景的5棵大树,所反映的内容即是当时女子出嫁场景。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的一些嫁妆了,猪啊狗啊是普通老百姓中的很重要的一笔财富了,把他当作嫁妆,也算是要得的。而大雁是当时的一种风俗,即所谓“执雁为礼”,也叫“奠雁”。
看了这些,我想对于嫁妆的来历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对于我们这样的传统习俗,我们要的是继承他的精髓,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哦!
8、古代女子出嫁时最奇葩的嫁妆是什么?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礼仪之邦,以礼待人接物,以礼为人处世。
俗话说得好,人生的四大喜事便是“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作为繁衍后嗣的喜事——嫁娶,我国古代女子的陪嫁更是颇为讲究,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作为古代富家女子出嫁的必备品,拔步床是传统家具中体积最大的一样家具,需几人合力才能抬起,跟随于迎亲队伍之后,各样陪嫁之前,以显示其嫁妆之丰厚。
拔步床诞生于明代后期,大致分为廊柱式拔步床与围廊式拔步床,从外观而言其类似一个私密性极强的小房间,并拥有着一定的活动空间,深受待嫁女子的喜爱,深以此陪嫁为荣。
明代的能工巧匠不计其数,士大夫阶层生活靡费,更是为了显露其不同寻常的身份,花费重金四处求得技艺精湛之人,将人物典故,花鸟虫鱼,奇珍异兽雕刻其上,镂空而作。其精致繁琐程度往往花费数年光景,故而富家大户一般从女儿出生便开始筹备。
演变至明清时期,拔步床多以红木,黄梨木珍稀树木建造,夜晚幽香阵阵助于安眠;镌刻象牙玉石,触手生凉,月光照耀下淡淡荧彩浮于其上;色彩鲜亮,正红为底,多以黄、蓝、绿为辅助,更显其富丽堂皇。
于女儿出生之时便买下樟木树苗种于后院细心呵护,媒婆于屋外见树长势上门说媒定亲,至出嫁之时已亭亭如盖,将其粗壮树木砍下,涂漆上色,这便是樟木箱。
樟木又称“女儿树”,氤氲香气,经年不散,将衣物放于其中幽香暗生,行进举止间衣衫摆动留下淡淡清香惹人留恋侧目。更兼有木质绵密,纹理紧实,不虫不蠹不发霉,可谓是保存名家书画的上上之选。
香樟木的寓意更是极佳,出嫁之日将丝绸放于樟木箱中,取——两相厮守(两箱丝绸)的好彩头,祝愿爱女得遇良人,婚姻美满,余生平安顺遂。
女为悦己者容,这是自古以来的真理。作为唯一从娘家自己闺房之中带至夫家的私密之物,承载了太多的情感。
少女的娇羞颜色,待嫁的忐忑喜悦,妇人的稳重大气,通过妆奁[lián]中的胭脂钗环装点上色,完成人生一次又一次的蜕变新生。
妆匣一般都是小巧精致便于放置,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看似简单却是内有门道。最上面镶嵌可翻合的铜镜观其面色,几层抽屉中备有描眉上粉,点画朱唇之物,待其梳妆完毕,将其扣合。
若逢特殊情况,妆奁左右两侧上方焊接提手,便于携带移动。妆奁之上也多是鸳鸯戏水,并蒂花开的吉祥图案。
经过岁月的打磨抛光,妆奁也染上古朴的包浆,经年累月之下,淡雅宁静的妆奁也渐渐染上主人的气息神韵,用着自己的方式诉说女子的一生。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历朝皇帝更是以孝治国,朝臣大员为皇室子嗣多番争执,由此便可看出古人对儿孙的看重。古代的医疗条件低下,何况若是连年纷争,战事频发,死伤无数,国家人员凋敝,任由发展国将不国。
休养生息之年,为国家强盛,女子十三便可出嫁,若是大龄未嫁则免不了一番惩处,祸及父母,最后由国家分配对象。
子孙宝桶有三件:马桶,脚盆,水桶。是汉族民间嫁妆中最基本的必备物之一,出嫁之日由娘家兄弟拎入新房。
马桶亦称子孙宝桶——诞下子女皆身体康健,无病无灾,永葆百年;
脚盆亦称聚福宝盆——嫁入夫家后财源滚滚,富贵无极;
水桶亦称财势宝桶——期盼丈夫辛勤刻苦,奋发读书,来日高中,忠君爱国。
出自于汉代的状元箱是用来盛放经史子集和随身衣物,其名也是通俗易懂“状元及第,高中榜首”好彩头。
至明代,其规格逐渐固定。虽制式简单,但其箱子的实用程度不可否认,是学子们离家游学的必备品。世家大族的箱子线条恢宏大气,做工严谨考究,细节之处见人品,借用先贤的豪情壮志之语抒发自己内心的渴望,激励鼓舞自己,以便他日飞黄腾达效仿其品行。
这是一种鞭策,对两人组建家庭的美好期盼。女子秉贤妻良母之态,于后院持家,为丈夫儿子免除后顾之忧。男子肩负起教导子孙之责,于朝堂苦心经营为子谋划,光耀门楣,儿孙不负韶华,心怀天下,能够金榜题名——一日看尽长安花,为百姓谋福祉。
这种种求取好意头的物品,寄予了亲朋好友的衷心祝福。婚嫁大事,有能力的官员富商更是十里红妆陪嫁,占满长街。
最“奇葩”的嫁妆,一般都是嫁底:
闷户橱,收纳储藏物品之用;
红木所制成的春凳,女子久坐可刺激其生理激素,有助于早日有孕,诞下子嗣;
此外,更有彻夜不灭的龙凤花烛祝福新人恩爱胜似蜜糖,铜盘及鞋,取携手共度,白首不离……
婚姻代表着两姓之好,陪嫁往往更是代表着女子在娘家的地位和受喜爱程度,其不仅仅是女子的出嫁之后的倚靠,同时也代表男子的脸面。
所以,女子的陪嫁每样物品都有其深意,值得我们细细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