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俗彩礼 » 风俗有什么广西

风俗有什么广西

发布时间: 2022-08-17 16:44:22

1、广西习俗是什么呢?

广西习俗有:

1、壮族的三月三歌节: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农历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壮族为典型,在古代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

2、瑶族的盘王节:自农历十月十六日的盘王节歌会,每逢这天,瑶民便汇聚一起,载歌载舞,纪念盘王,并逐渐发展为盘王节,现代的盘王节已逐步发展为庆祝丰收的联谊会,青年男女则借此机会以歌道情,寻觅佳偶。

3、苗族的踩花山:“踩花山”最初是为了祭祀苗族的祖先蚩尤,后来的活动内容又花山祭杆仪式、爬花杆、芦笙歌舞、斗牛、武术表演等。节日期间,盛装的苗族男女打着五彩缤纷的花伞对唱情歌,热闹非凡。

4、仫佬族的走坡节:走坡节是仫佬族青年对歌交友的传统节日,流传于罗城、柳城等仫佬族地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前后,仫佬族男女青年结伴到村外的山坡上、丛林里及风景优美的河畔对歌交友,寻觅意中人。

5、侗族的花炮节:花炮分为头炮、二炮和三炮,每炮都系上一个小铁圈,花炮在空中爆炸时,铁圈也被高高抛起。当铁圈落地时,人们便按传统比赛规则奔跑冲撞、争抢铁圈,场面异常火暴刺激,被称为“东方的橄榄球”。

2、广西都有哪些风俗

节日编辑本段 广西是民族很杂的一个自治区,但是以壮族为主,有人口15489630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他们的主要聚居地。壮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壮”、“布土”、“布侬”、“布曼”、“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壮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傣语支。古文字是“模仿”汉字《六书》的造字法而创造的一种与壮语语音一致的“方块壮字”。2 0 世纪5 0 年代,根据壮族人民的要求,创制了一种全民族能够接受以拼音字母为基础的壮字。目前仍在推广使用。

广西壮族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很多都与汉族相同。正月过年非常热闹,各村寨青年男女都要以传统购“抛绣球戏扑”。打“磨秋”也是传统内容之一,即栽一直木于地上,以一横木凿其中,合于直木顶的磨心上,二人一左一右扑于横木两端为戏,此起彼落,此落彼起,腾在半空,非常有趣。壮族每年固定的宗教节日甚多。如部分壮族正月(亦有在五月者)祭献“老人厅”二月(亦有在六月初六或十月者)盛行过小年。每年二月“祭龙”是各支系的共同节日。“祭龙”时由村中两户或数户人家轮流负担祭日历需要的鸡、猪等牺牲品;祭日,外寨人或骑马、戴斗签者不得通过寨心,习惯认为每年杀猪“祭龙”能使人畜平安,五谷丰登。三月祭雷神,栽完秧后并祭“田公”。七月“接祖”。八月各寨祭献土地。十二月“送祖”,送“灶王”。此外,还有许多带有宗教迷信色彩的禁忌。如正月初一不准吹火,不得串门。平时不能坐在门槛中间。不能用脚踩灶台和三脚。不能抬着锄头或戴着斗笠进家。不能攀爬或砍伐龙山上的树木。如有结婚之家,孕妇不准去看新娘。家有产妇时,门上悬挂草帽一顶,暗示外人不得入内。 瑶族编辑本段 瑶族男女服装主要用青、蓝土布制作。男子喜着对襟无领的短衫,下着长裤或过膝短裤。广西南丹县瑶寨男子喜着绣边白裤;广东连南瑶族男子喜留发髻,插以雉毛装饰,并以红布帕包头。妇女喜着无领大襟上衣,下着长裤、短裙或百褶裙,在服装的领口、袖口、胸襟、腰带、裙边饰以色彩斑斓的挑花、刺绣,鲜艳夺目。瑶族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喜爱以银簪、银花、银串珠弧形银板等配以彩色丝带做头饰,风格别致。少女、未婚或已婚妇女从头饰上就可以区别。瑶族居民的主食以玉米、大米、红薯等为主。日常菜肴有黄豆、饭豆、南瓜、辣椒和家禽家畜等·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利用“鸟盆”捕捉候鸟,腌制为酢,是款待贵客的美味佳肴。桂北地区的一部分瑶族盛行“打油茶”,即以油炒茶叶煎汤,佐以生姜、辣椒、食盐调味,趁势冲泡炒米、炒豆、米花之类同饮,具有特殊的风味。瑶族住房有竹舍、木屋、茅房和小部分泥墙瓦屋。房屋一般是一栋三间,中为厅堂,两侧房前部为炉灶或火塘,后部为卧室,屋前屋后,分设洗澡棚或猪牛栏。瑶族一般不与外族通婚,招赘习俗较为普遍。男女青年婚前恋爱较为自由,利用节日、集会和农闲串村走寨的机会,通过唱歌形式,寻找配偶,双方合意,即互相赠送信物,“各自配合,不由父母”;也有需征求父母同意,请媒说合,方可结婚的。瑶族的丧葬因地区和支系不同而异。如“勉支”大都行土葬。“布努支”过去兴岩葬,现行土葬。“拉珈支”瑶族成年人行火葬、未成年人行土葬、婴儿行挂葬。连南八排瑶人死后,行尸体绑于椅子上。出殡时,抬轿似地将尸体抬至墓穴入棺,人们称为“游尸葬”。瑶族的节日较多,有大节日、小节日之分。大节日有盘王节、春节、达努节、中元节、社王节、清明节等,小节日几乎每月都有。广西都安瑶族的达努节比较隆重,相传是纪念先人反抗土司斗争的节日。盘王节,俗称“跳盘王”、“还盘王愿”。每隔三五年举行一次,时为农历十月十六日,一般由一户、数户或一村进行。主要仪式由师公跳神祈祷,唱盘王歌,跳长鼓舞,祷告盘王(盘瓠)保佑赐福。盘王节,一般是自称“勉支”的瑶族的节日,十分隆重。 侗族编辑本段 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男子装束,近城镇者与汉族无异,唯边远山区略有差别,穿右衽无领短衣,着管裤,围大头帕。有的头留顶发。妇女装束各地互有差别,有着管裤、衣镶托肩、钉银珠大扣、结辫盘头者;有衣长齐膝、襟边袖口裤脚有滚边或花边、挽盘发者;有着大襟衣、大裤管、柬腰带、包头帕、挽头髻者;有着对襟衣、衬胸布、围褶裙、系围腰、着脚套或裹绑腿、髻插银椎者;有宽袖大襟、衣滚绣有龙凤花卉、长裙过膝,梳盘发者;也有着汉装者。一般都喜欢戴银饰。侗族人民的饮食以大米为主要食物,平坝地区以粳米为主,山区则多食糯米。普遍喜食辣椒和酸味。自行加工的“醅鱼”、“醅肉”,贮藏十数年不坏。用油茶待客,是侗族人民的一种好客习惯。侗族的村落依山傍水,以南部地区最富有特色。村头寨尾多蓄有古树,溪流上横跨“风雨桥”,寨中鱼塘四布。按族姓聚居,鼓楼耸立其间。住“干栏”房,楼上住人,楼下关养牲畜和堆置杂物。“月也”,是这一村群众到另一村作客,并以吹芦笙或唱歌、唱戏为乐的社交活动。农闲斗牛,是集体娱乐之一。届时老少咸集,人山人海,欢声四起,锣鼓喧天,铁炮震动山谷。有外寨客人途经本寨,则阻之于寨边,以歌对答,谓之“塞寨门”。“行歌坐月”又称“行歌坐夜”,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谈情说爱的通称。北部侗族地区称为“玩山”,青年男女在劳动之余,三五成群,相约在山坡上对唱情歌。南部侗族地区称“走寨”,或称“走姑娘”,晚上姑娘们结伴在屋里作针线活,客寨男青年携带乐器前来伴奏对唱,互相倾诉爱情,深情时男女互相“换记”(送礼物)定情,约为夫妻。三江县富禄等地侗族群众常于夏历3月3日或2月2日汇集于广坪上,用一特制火包冲一铁环腾空而起,降落时,让大家抢夺,获得者受重奖,叫做“抢花炮”。侗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姑舅表婚较为流行,姨表兄妹和辈分不同的不能通婚。女子婚后有“坐家”(即“不落夫家”)的习俗。解放前,侗族的社会基本单位是封建家长制的父系小家庭。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低于男子,妇女禁触铜鼓;男人或长辈在楼下,不准上楼。侗族姑娘在婚后才能享受父母和自己积累的“私房”以及分得少量的“姑娘田”、“姑娘地”。男子继承家业,无继承人的可招赘养子。丧葬一般同汉族,行土葬。个别地区还有停葬习俗,人死入殡后将棺材停放在郊外,等本族与死者同年同辈的都死亡以后,才一同择日安葬。

3、广西壮族自治区有什么习俗?

壮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陇端”(壮语,赶田坝之意),相传这个节日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原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侬智高(壮族)于公元1052年4月起兵反对宋王朝的事迹。现在,陇端街已发展成为富宁县一带壮、瑶、苗、彝、汉各族人民进行物资交流,共同欢庆的传统节日。壮族的其他节日与汉族相同。

壮族的春节
壮族的春节从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3天,但初四至初五仍算春节期。它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一般从腊月二十三起就开始做准备,家家户户搞卫生、缝制衣裤、购买年货、张贴对联、制做糕点、杀猪、包粽子。春节又是个团圆的日子,凡是在外面工作的人,一般都赶在年三十之前回家团聚,吃团圆饭。春节期间,除了走亲访友,男女青年多去参加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演戏等文娱体育活动。 除夕

家家杀鸡杀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制做叉烧肉等等。晚饭的八道菜中少不了“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会炖 猪脚、炖整鸡。米饭要做得很多,剩到第二天吃,象征着富裕。
年三十晚

家家都要守岁,直到半夜鸡叫,燃放鞭炮,除旧迎新。过去,有的地方把放鞭炮谓之“招牛魂”(壮语叫“欧魂怀”),意思是老黄牛的魂魄尚散落在田野,把牛魂招回来,新的一年开始,老黄牛又该辛辛苦苦地为主人家效力了。“招牛魂”开始,有的人家敲锣打鼓,吹萧吹笛,整个村寨洋溢着一片欢天喜地的气氛。壮家包粽子过年,但年三十晚绝不吃粽子。

正月初一、初二
凡来客必吃粽子。壮家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物。粽有大有小,大的一二斤重,小的二三两,还有一种叫“风莫”(特大粽子)的,重达一二十斤。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但要有馅儿。馅儿是由去皮的绿豆、半肥不瘦的猪皮拌上面酱制成,挟在粽心里,煮熟后,其味之香堪称一绝。

陀螺节
在广西壮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举行一次有名的体育盛会——陀螺节。时间是由旧历年除夕前两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历时半个多月。陀螺,壮语叫“勒江”,它有大有小,有轻有重。有大如河田柚的,重一斤左右,有小如鹅蛋的,也有二三两。制作陀螺一定要选用质地优良的坚木。它的“头”要圆滑。“打”的时候,用两三尺长的麻绳一圈一圈往上缠,一直缠到自己认为适当的地方,再用右手的无名指和小指挟住麻绳的尾端,迅速往地面一旋,陀螺就“呼呼”地转动起来。质量好的陀螺,再加上旋的技术高明,转起来长达七八分钟才倒下来。比赛打陀螺更是热闹非凡,获第一名者荣称“陀螺王”。据说打陀螺自兴起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陇端节
陇端节,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壮族人民的一个传统节日。“陇端”是壮语译音,意为到宽阔平坦的地方去相聚。相传在北宋年间,为了抵制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侬智高率广西壮族揭竿而起,取得节节胜利,建立“南天国”,自称“南天王”,克南宁,破钦州,打广州,势力很大。后来起义军失利,退守富宁。北宋统治者为平息农民起义,削弱起义军力量,把壮族人民遣散到贵州等地。临别前,壮族人民纷纷集会,伤心叙别,嘱咐乡亲们来年归来团聚。此后,每年农历三月,客居他乡的壮族人民返乡归寨同亲友团聚。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陇端”节。陇端节从农历三月二十五日开始,历时三天。节前,作为东道主的村寨,杀猪宰牛,在田坝上搭戏台,做好接待客人的食宿安排。届时,姑娘们穿上衣角、袖口镶着银排和绣有花边图案的无领斜襟上衣和蜡染统裙,戴上壮锦胸兜,脚穿绣花鞋,各个花团锦簇,美不胜收。英姿勃勃的小伙子与姑娘们相聚,载歌载舞,直到日落。仍有余兴者还可随姑娘进寨继续对歌。

吃立节
吃立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凭祥市一带壮族人民特有的节日。“吃立”壮语意为“欢庆”。壮族人民素有欢度春节的传统。但在1894年春节来临之际,法国侵略者侵略我边境,为了打击侵略者,青壮年奔赴疆场,英勇杀敌,保卫了家园。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将士凯旋归来,乡亲们杀鸡宰羊,做糯米粑,盛情款待,共同欢庆胜利,补过春节。从此以后逐渐形成吃立节。节日期间,人们舞狮子、耍龙灯、唱歌跳舞,热闹非凡。

娅拜节
广西者宁、索乌一带的壮族,每年四月属兔那一天,都要杀一头牛、一口猪、两只鸡和四十八尾鱼,到娅拜山去,奠祭壮族妇女娅拜。那天,男女老少都到场,礼仪十分隆重。相传娅拜是一个壮族山寨的头领,她率领壮家百姓同官兵打仗,失败后被残杀。众人把她埋葬到高山之巅,并将此山叫作娅拜山。每年到娅拜遇难之日,壮族人民就杀牛宰猪去祭奠她。这样年年祭奠,从未中断,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个节日——娅拜节。

4、广西的习俗有哪些?

三月三和歌圩、干栏、牛魂节、壮姑夏装、壮族婚俗等。

1、三月三和歌圩:壮族传统歌节。又叫三月三、歌圩节、歌圩,壮语叫窝埠坡、双龙垌。意为到田间或岩洞外唱的歌,分日歌圩和夜歌圩。日歌圩在野外,以倚歌择配为主要内容。夜歌圩在村子里,主要唱生产歌、季节歌、盘歌和历史歌。

2、干栏:也叫木楼、吊脚楼。壮、侗、瑶、苗、汉都有。多为两层。上层一般为3天间或5开间,住人。下层为木楼柱脚,多用竹片、木板镶拼为墙,可作畜厩,或堆放农具、柴火、杂物。有的还有阁楼及附属建筑。一般干栏都依山傍水,面向田野,前景开阔,采光也好。一个寨子一个群落,整体肜去,既雄伟又壮观。有些村寨,家家相通,连成一体,就像一个大家庭。

3、牛魂节:时在农历四月初八。又称脱轭节,流行在桂北龙胜一带壮族山村。传说这天是牛王诞辰。要给牛脱轭,刷洗身子,放牧到水草丰美的地方。牛栏要打扫干净,铺上干爽稻草。不准役使,更不准鞭打,还要给牛唱山歌,喂乌米饭。过去有些寨子里还建有牛魔王庙,过节这天,要杀猪祭祀,村民们在庙里聚餐。

4、壮姑夏装:龙胜县龙脊一带壮族姑娘的传统夏装,上白下青,用料多为细棉布,现在也有用绢和洛纶的。上衣款式为平领、对襟、中袖。中襟缀两只布扣,手工精巧,有蝴蝶形、菱形等样式。袖筒中腰和袖口绣有“花栏杆”,用丝和配色极为讲究,花形也多种多样。

5、壮族婚俗:桂林地区龙胜县龙脊一带壮族,结婚时有背新娘、砍梯、拆桥、对歌等独特婚俗。新娘出嫁时,通常由一个父母健在、子女双全的男子或者由姑娘的父亲,背着出门,叫做背新娘。背时,要脱去新娘的鞋,到门外才给穿上,表示她脚印已经出门,日后一心向着夫家。也暗示姑娘离家并不情愿,是让人背走的。

5、广西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广西春节的风俗有:贴窗花、守岁、祭灶、扫尘、压岁钱等。
1、贴窗花
贴窗花是古老的传统节日习俗,新春佳节时,中国许多地区的人们都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还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2、守岁
守岁又称守岁火、照岁等,其由来已久,中国汉族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新年前除夕夜晚守岁,民俗活动主要表现为点岁火、守岁火,即所有房子都遍燃灯烛,合家欢聚,迎接新年。
3、祭灶
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如《释名》中说:“灶。造也,创食物也。”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祭灶在中国民间有几千年历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
4、扫尘
在民间,新年前夕有“腊月二十四,扫尘(亦称扫屋)的习俗。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民间称做“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5、压岁钱
压岁钱,又名压祟钱(“祟”就是不吉利的东西。古人借这个习俗来表达来年不要有任何不吉利的事情发生。)。压岁钱是汉族的传统年俗,一般在新年倒计时由长辈将钱装在红包内给晚辈。压岁钱有很好的寓意,通常认为可以辟邪驱鬼,保佑平安。

6、广西的风俗传统文化有哪些?

广西的风俗传统文化:

1、武鸣壮族三月三

三月三举办歌圩,是壮族人民的传统,在广西各地非常普遍。其中,武鸣三月三歌圩以规模大、特色鲜明著称!从2011年,武鸣区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歌圩晚会,晚会以壮族骆越文化为主线,展示武鸣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三月三这一天,整个武鸣大街小巷都变成歌的海洋、舞的世界。除了唱山歌,当地还有抛绣球、抢花炮、跳竹竿等壮族的传统娱乐活动。

2、宾阳炮龙节

炮震千山醒,龙腾百业兴。宾阳炮龙节有着悠久历史,2008年6月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农历正月十一举行,吸引了数十万当地群众和游客共同狂欢祈福。宾阳炮龙节有独具宾阳民族特色的舞龙舞狮队、威风凛凛的龙鼓队、仙马、壮锦、彩凤、游彩架、踩高跷等民俗展演。

3、隆林彝族火把节

隆林彝族火把节享有“中国民族风情第一夜”、“东方狂欢夜”美誉。2006年,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举办,这一天彝族人民都身着民族衣服,将火把燃起来,手拉手围成圈子,载歌载舞。

4、牛王节

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二日,在桂西的沙里都会举行热闹非凡的牛王节。每到牛王节,莎莉人都会身着盛装,吹响牛角,奏起唢呐,抬着纸扎牛头模型和祭品,为牛披红挂彩,载歌载舞,举行各种节目。整个节日的重头戏当属牛王争霸赛,当裁判一声吆喝,主人放开缰绳,两公牛向对方俯首冲去开始一场激烈的厮杀,四周的观众屏住呼吸观赛,遇到精彩时刻不吝啬掌声并大声喝彩,全场热闹非凡!

5、金山花炮节

崇左市的左州金山花炮节是广西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九为金山花炮节。这一天当地人们会举行隆重的观音出巡活动,身着盛装的金山姐妹们小心翼翼地将神像抬出,请观音菩萨出寺送福。

7、广西有什么特色风俗?

广西人过端午时,为纪念屈原而沿袭下来的传统习俗有赛龙舟、吃粽子、备牲醴等;而在屈原的传说尚未广泛流传前,端午的习俗则因袭对恶日的禁忌,以保健、避疫为主,而保健、避疫,又主要体现在挂艾叶菖蒲、佩香囊避邪,以及洗中药浴、泡饮草药酒和雄黄酒上

赛龙舟

作为端午节最具特色的习俗,赛龙舟由来已久。民间传说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于是每年农历五月五日便划龙舟以示纪念,并借划龙舟驱散江中的鱼,以免鱼儿吃掉屈原的遗体。如今,赛龙舟已成为一项大众化的传统竞技运动,每年端午,广西的各地都有赛龙舟的活动,届时江边河畔,人山人海、热闹无比。

其龙舟分为两种。其一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有小孩装扮各种历史、神仙人物,下层载有鼓吹手,敲锣打鼓,两旁坐着划船的水手,这种龙舟颇具表演色彩。另一种就是竞赛用的小龙舟。比赛时,小龙舟绕着大龙舟打转,待大龙舟上抛下物件,小龙舟上的水手便下水争抢。其中以钱和鸭两物最难抢得,因为钱币入水即沉,而鸭子则会四处游窜躲避。

南宁市的赛龙舟活动自解放后至今一直在邕江举行,今年第一次移师南湖公园,赛程以南湖大桥为起点,碧湖路为终点,全长600米。6月20日,51支男女船队在此角逐。

吃粽子

端午节,广西各族人民都有吃粽子的习俗,粽子的做法也各有讲究。在南宁生活了7年多的陈大妈祖籍湖北仙桃市,她告诉记者,在老家,每年端午,家家户户都煮糯米饭或蒸粽子,除了家人自己品尝外,还要将部分粽子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人们为了防止鱼将粽子吃掉,就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进江里,后来渐渐用方便简单的粽叶包米代替竹筒。广西人包粽子,也沿袭了这一习俗。

挂艾叶菖蒲、泡饮草药

酒往年端午,记者家住的院子里,楼上楼下都有不少人将菖蒲、艾叶、蒜头、龙船花等中草药叶扎成一束,挂在门边。一问才知道这也是广西人过端午的传统习俗之一,除此之外,一些人家还将这些中草药泡酒饮用。

草药浴

家住南宁市城北区南铁机务段的韦家昌是老南宁了,他说小时候一到端午,母亲就会到菜市买回一把一把的中草药回来熬水后给自己洗澡,说是洗了之后就不会生疮长痱子。现在自己有了孩子,就每年给孩子洗。韦先生说,这种端午“草药浴”在广西流传已久,不但是南宁,很多地方都有这种习俗。

端午节故事与传说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其实向来都说法不一。有些人都将它视为是纪念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的爱国诗人屈原。有人说,这一个节日在古代,是一个消毒避疫的日子。

根据文献上的记载,以及历代相传流行下来的许多端午习俗,五月被视为“毒月”、“恶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所以这一天便流传了许多驱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习俗如插蒲子艾叶、喝雄黄酒、祭五瘟使者等。

后来的后来,端午节的意义起了变化。人们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爱国精神及崇高的人格,将这个一直流传的端午原意给忘了,把一些原先未必是纪念屈原的划龙船及包粽子等习俗,联系到他的身上。

现在大部分得人都只记得端午节和屈原有关,而其实一些新一代的年轻人对于屈原的故事也没有多大的印象了。他们知道的是,这是吃粽子的节日,如此而已。

关于端午节赛龙舟,其实现在不是端午节的到来赛龙舟的比赛项目也是处处有。从驱邪避疫,到纪念屈原,端午节的意义起了很大的变化。

这个节日的原意,在年复一年的社会变迁中渐渐的受到“ 蚕食”。

今天,这个节日变成了一个中国人美食的节日。从旧有的角黍,粽子制作到今天的各式各样多姿多彩的包粽。许多的地方都融入自己的地方美食特点在粽子中。

其实,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是赛龙舟。关于龙舟的竞渡,文字的记载始于公元五百年前梁代吴均的的《续齐谐记》。较后,许多的记载中都可以找到有关赛龙舟的文字记载。现存中国各地的数千种方志中,共有227种方志有龙舟竞渡的记载。

端午划龙舟,龙舟竞渡的说法,包括有“大众舟齐出发,赶往丞救屈原。”及“一呐喊鼓乐吓退蛟龙。”。这些都让人联想到屈原。

每年的端午,在中国大江南北以及南洋一带的华族,都还会举办龙舟竞渡,提倡端午龙舟赛。

端午节的传说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无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 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纷纷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此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汪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8、广西传统节日风俗有哪些?

广西传统节日风俗:

1、农具节

桂西南地区壮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九日举行。是日,各家各户把自家加工制作的各种农业生产工具,挑到圩上,依次排列成行,有犁架、牛轭、簸箕、畚箕、扁担、锄头、犁头、耙、锄柄、箩筐、竹垫、谷箩、谷桶及家具等。人们纷纷选购以备春耕。桂北的农具节稍早一些,是农历二月初八,每年农具节当天盛况空前,街上万人拥挤,热闹非凡。

2、铜鼓节

分别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十五、三十日举行。长乐乡一带壮族人把铜鼓抬到村附近的高山顶上,悬于木架,首先击鼓祭祖,然后进行击铜鼓比赛。其法是大鼓对大鼓,小鼓对小鼓,以四面为1组,每鼓3人,轮换着打,不能中断。以打得响亮动听、节奏明快、耐力持久为胜。比赛往往通宵达旦。同时,男女青年结伴纵声对歌。比赛结束,人们以从家里带来的粽粑等食物进行野餐。

3、花婆节

农历二月二十九为花婆神的诞辰日。花婆节又称花王节、花王圣母节。流行于广西壮族各地。壮族妇女举行祭祀仪式,村寨里同一辈的妇女结异姓姐妹,凑钱备办鸡鸭从和香烛钱纸,供祭花婆神,然后成群结队到野外采花来戴,祈求生育和保佑小孩健康成长。

4、三月三歌节

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其中以农历三月初三为隆重。这一天,家家户户制作五色糯饭,染红彩蛋,欢度节日,有的持续二三天。在壮族传说中,是壮族始祖布洛陀诞辰日。在广西,农历三月三,不仅是壮族传统踏青歌节,也是壮族祭祖、祭拜盘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每到三月三时节,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

5、壮年

壮族新年,时间比春节早一个月。每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九或三十日,壮族村寨家家户户杀猪宰羊,合家祭祖,联寨拜社,喜迎新年。村寨之间便进行规模盛大的集体互访,会亲饮宴,对歌作乐;青年男女则开展社交活动,小伙子们成群结队走村串寨“闹姑娘”,对歌择偶。这些活动延续至新年农历一月十五前后结束。


9、广西过年的风俗传统是什么?

广西过年的风俗传统有:

1、舞春牛:桂西一些地区,世代流传的舞鸡、舞春牛活动,增添了春节的喜庆气氛。舞鸡的年青人提着用木头、木瓜做成的两只斗鸡,打着锣到村中各家各户去贺年。舞鸡歌吉庆幽默,使主家喜笑颜开。

2、打扁担:从每年的除夕到正月十五,轻快悦耳的“登登打、登登打、登登打嘟打”的打扁担声,响遍了壮族山乡。打扁担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每一个壮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员,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自娱自乐的“打着堂”,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

3、三忙:一忙“洁户”,家家要打扫卫生,去污除垢;二忙“办年”,准备过年所需的鸡(阉鸡为主,陆川一带则以鹅为主)、鸭、鱼、肉,各类蔬菜。以及春联、鞭炮、香纸蜡烛等;三忙“炸食”,制作各种油炸食品如“白散”、酥角、脆子、薄脆之类。

4、贴红对联:农历年初一通通关门闭户,家家贴上红对联。惯例初一不街。“恭贺新禧,添丁发财”这句话随时随地可以听见。

5、三件头:每当春节来临之际,南宁市民便会准备许多过年食品,其中,年糕、粽子、粉利是南宁人过春节必备的传统食品,民间俗称春节食品“三件头”。

热点内容
用称称嫁妆 发布:2020-09-12 19:11:27 浏览:511
五星级婚宴 发布:2020-09-12 17:55:19 浏览:511
婚礼乐队 发布:2020-09-12 20:13:00 浏览:510
太庙婚纱 发布:2020-09-12 18:59:26 浏览:510
北京摄影婚纱 发布:2020-09-12 17:43:09 浏览:509
耍新郎 发布:2020-09-12 20:11:18 浏览:508
王子婚纱摄影 发布:2020-09-12 17:52:22 浏览:508
外景简笔画 发布:2020-09-12 15:57:17 浏览:508
拍外景婚纱照 发布:2020-09-12 17:43:26 浏览:507
我们结婚了2013 发布:2020-09-12 18:42:33 浏览: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