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民族风俗
1、自己的家乡有哪些民俗文化?
杀猪菜,每次到过年,都会邀请一些专业杀猪人来家里把自己养的肥肥胖胖的猪杀掉,然后这些肉作为年夜饭的主菜,其他的肉和部分食材作为腊肠 腊肉等等。
2、8种家乡风俗民俗是什么?
8种家乡风俗民俗:
1、抓周
抓周,东亚国家的一种风俗,起源于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种小孩周岁时的预卜婴儿前途的习俗。新生儿周岁时,将各种物品摆放于小孩面前,任其抓取,传统上常用物品有笔、墨、纸、砚、算盘、钱币、书籍等。在现代,也有些会放鼠标、牙刷等现代物品,或者以图像卡片代替实物让婴儿抓取。
2、喜公公喜婆婆
中国北方一些地区,特别是陕北、甘肃、山西等地,在红事上给“喜公公”“喜婆婆”脸上涂抹锅底黑灰或是化妆。在儿子娶亲的当天,他的老爸老妈就坐在家里,等着周围的邻居来家中给自己打扮。全程下来,邻居们可以随意在他们的脸上涂脂抹粉,公公和婆婆则全程笑脸相迎,也不反抗。如果公公婆婆开心了,全家人都开心,家里生活就会越来越好。
3、划旱船
旱船是中国民间表演艺术形式之一,逢年过节或庆祝等,山东、陕西、山西、河北境内各地都广为流行,这是一种模拟水中行船的民间舞蹈。“旱船”是一种模拟水中行船的民间舞蹈,道具是依照船的外观形状制成的木架子。在这种船形木架周围,装饰有红绸、纸花、彩灯、明镜等。划船者一般是一个人,有时也有双人、四人甚至七人的,伴随着锣、鼓、钹等打击乐器到处表演。
4、狮舞国家非遗
狮舞,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华各族人民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5、傣族泼水节国家非遗
泼水节一般在傣历六月中旬(即农历清明前后十天左右)举行,西双版纳泼水节内容包括民俗活动、艺术表演、经贸交流等类别,具体有泼水、赶摆、赛龙舟、浴佛、诵经、章哈演唱和孔雀舞、白象舞表演等。2006年05月20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申报的傣族泼水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瑶族爬楼
瑶族历来有女娶男嫁、恋爱自由的传统,“爬楼”是瑶族独特的婚恋习俗,是最具特色的传统之一。当姑娘到了恋爱的年龄,父母就安排她们到吊楼里居住。小伙子来谈情说爱时,需要攀着从楼柱伸出的梁头爬上去,进入吊楼与姑娘幽会;当小伙子返回时,仍沿着楼柱往下爬。人们称这样的恋爱方式叫“爬楼”。爬楼的规矩很严格,已结婚或订婚的人不得参加。
7、新娘过河
新娘过河,流行在广西桂北地区龙胜各族自治县内的壮族婚姻的风俗习俗之一,是要过“三关”闯“十门”的。先谈恋爱,后定亲,才能成亲,谓之“三关”。迎接、对歌、出门、穿村过寨、过河过桥、入门、唱调、回门、回家、入洞房,谓之“十门”。“过河”只是“十门”中的第五个“门”,“十门”过了才能入洞房。成亲时新娘过河过桥都要请未婚男青年背,背新娘的人称为“水手”。
8、踩高跷
踩高跷,是汉族传统民俗活动之一。踩高跷俗称缚柴脚,亦称“高跷”、“踏高跷”、“扎高脚”,是我国北方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多在一些民间节日里由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深受群众喜爱。其表演又有“文跷”、“武跷”之分,文跷重扮象与扭逗,武跷则强调个人技巧与绝招,各地高跷,都已形成鲜明的地域风格与民族色彩。
3、家乡民风民俗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各种迎宾礼节。预约的会客,不论是社会团体还是私人会面,主人总是远远的迎候着客人。有人会在路边等候,有的骑马飞驰而来,有的骑着摩托、乘着越野吉普车赶来,在隆重的场合还会分几个梯队迎接客人。
如果您到大草原旅游,您一定会到草原上蒙古族的住舍——蒙古包作客,因为这是蒙古族从古到今的传统。当来到这里,您一定会情不自禁地赞美主人的住处,“这真是一块好地方,草原的大自然景色多美好!”或者您会用临时学会的蒙语“赛努!赛努(好啊!好!)表示自己的情怀,一句蒙古语说出来,这里的主人会由衷地高兴。
当草原上的主人把您迎进蒙古包后,宾主相序而坐在蒙古包的左侧。一般来了十分尊贵的宾客,主人会主动让您坐在正北(男坐进包后的西侧,女坐进包后的东侧)位置上。这时候,主妇会把香甜的奶食品、手扒肉摆在客人面前,然后端上一碗滚烫飘香的奶茶,请客人们品尝。接着在问候和笑声中开始敬酒,主人手捧哈达,托着银碗、齐眉举盘,把美酒敬献在您的面前。如果客人一饮而尽,主人会非常高兴,顿时主客情融,气氛很快会热烈起来;如果您不善饮酒,接过银碗品一品也可以。但最好是把碗中酒喝了,这表达了对主人的尊重与亲密。
待客
这里的主人首先给客人斟上新熬的奶茶,摆上奶食、糕点、炒米等茶食为客人压饥解渴,有的还做点面条,让客人们少吃一点垫个频祝?然后敬酒。由主人先用小酒??酒盅)向客人们每人敬一杯,这就是敬酒的开始。接着用大杯(比银碗小一点专用敬酒的银制器皿)从客人中的年长者开始,依次一一进行;敬酒达一定杯数就要奏乐唱歌为客人们喝酒助兴;酒后用饭,招待客人的最高礼节为整羊宴,其次为羊背子宴。
神奇的蒙古包
如果说草原是绿色的大海,蒙古包则是大海中的点点白帆。蒙古包作为草原上特有的建筑,既美观又实用,而且结构简单,便于拆运。
蒙古包具有结构简单,便于拆迁组装,就地取材,自产自用等特点,非常适于游牧生活,蒙古包充分反映了游牧民族的聪明才智。在大海般的绿色草原上,星罗棋布的蒙古包白帆点点,会使人感悟人与大自然的和谐!蒙古包其形呈天幕式,圆形尖顶,外用一层或二层羊毛毡围裹,里面用“哈那”和“乌尼杆”支撑。“哈那”是数十根同样粗细、抛光后的木棍,用牛皮绳连接,构成可以伸缩的网状支架。“乌尼杆”是用木棍支撑的伞状包顶支架。蒙古包顶端还有“陶脑”——天窗,既可通气又可采光。整个蒙古包用数根毛绳牢 牢固定,抵御风的侵害。
4、家乡民俗有哪些?
家乡民俗:
1、抓周
在小孩出生满周岁的时候,让小孩自己去抓东西,根据孩子抓的东西推测孩子以后的性格和前途。这些东西一般是芹菜象征勤劳、算盘跟钱打交道、书本预示以后是有学问的人还有一些比较吉利又有前途的东西。
2、孩子结婚当天,老爸要涂成大花脸
其实这是一种山西有些地方的结婚习俗叫喜公公。就是在儿子娶亲的当天,他的老爸就坐在家里,等着周围的邻居一般是大妈大婶们,来家中给自己打扮。预示家里生活就会越来越好。
3、女儿和女婿回娘家不同屋
有些地方的女儿出嫁后,带着丈夫回到娘家,晚上留宿是不能待在同一个房间,要分房睡。据说如果在同一个房间过夜,会给娘家人带来不好的影响。这是祖辈一直沿用下来的规矩,即便是现在科技这么发达,既然是习俗还是要遵守的。
4、不能把筷子竖在碗里
很多人如果吃饭吃到一半有事,怕筷子弄脏喜欢把筷子插到饭里,做完事继续吃。有些小孩子不懂事,也会这这样做。如果有长辈在饭桌上,肯定会呵责不懂规矩。要知道在农村祭拜的时候,会把香插在饭上祭祀,也会把两根筷子插在肉上供奉老天爷。
民俗文化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能够反映民族特征的传统观念和思想意识,是具有民族特征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前赴后继,英勇顽强形成的精神支柱,是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基本精神。
传统文化讲究崇尚伦理道德、注重人文理性、强调和谐观念、倡导忧患意识等等,学习和研究这些中国传统文化,进而继承、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对国民全面素质教育的培养,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5、介绍家乡的民风民俗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我的故乡浙江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过年时都有一样的风俗。如:
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吃年夜饭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
除了这些以外,我的家乡还有一些不同的民俗。我就举其中一个来说吧。
照田蚕
也叫"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
家乡的端午节
生在江南的我,独钟于家乡的端午节。
家乡的端午节从农历五月初一便算开始了,初一一大早起来,把头天准备好的菖蒲艾叶,用红纸黑线一扎一扎扎好,一般为一棵菖蒲和一丛艾叶为一扎。每两扎为一对,摆放在门两边,放在大门两旁的会尤其大些、粗壮些。据说摆放这些菖蒲艾叶是为了驱邪,好平安迎接端午节的到来。逐个门摆放好后,燃放一串鞭炮,端午节的气味就可以闻到了。
家里的主妇忙里偷闲地准备好粽叶,洗净剪去硬角,淘好糯米加上红豆,拿出一些细带来,请上邻居主妇们一起帮着扎起粽子,说说笑笑,一串串有棱有角的粽子扎好了。接下来就是下锅煮,待五六个小时后,粽子的香味就飘满了小屋小院了。走在村子里总会不期然地闻到这种特有的香味,让人不禁想起端午节来到了。
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真有趣。孩子们穿上新衣新鞋,胸前挂着一个香袋,里面必有一个染红的熟咸蛋,手里还拿着一两个熟咸蛋。他们聚在一起,撞蛋比赛开始了。两个孩子手持一个熟咸蛋,迎面相互撞击,啪,一个蛋破裂了,完好的蛋又紧跟着和别的蛋撞着。沮丧、高兴、不服在孩子们的叫声中演奏着。家家户户照例是要在堂屋门口放上小桌子,摆上粽子、蛋,还会摆上煮好的一碗面条和几个点了红的包子,虔诚而恭敬地,端午节就算正式登场了。午时一到,家家必定燃放鞭炮,收齐摆放在门口的菖蒲艾叶,吃起煮熟的大蒜瓣子,图个顺利顺气。大人们接待客人,吃着沾上白糖的粽子别有一番风味,茶叶蛋是大伙儿都喜欢吃的,拿上一个轻松去壳,咬上一口,香香的,脆而酥,味道好极了,但不宜多吃的。
吃过午饭,一些人会赶着去看赛龙舟,呐喊声、划水声、叫好声传达着一种精神,一种力量,更是一种文明友好。
随着赛龙舟的散场,端午节也拉下帷幕了。“小孩子盼过年,大人们盼过节”。端午节一过,大人们又忙着今夏的收成去了。
我们村的舞龙
“当当当,哐哐哐,冬当哐哐......”瞧,一条又长又大的舞龙正一步一步地向着村口走来。
龙珠在阳光的照耀之下显得十分地灿烂,耀眼;周身还有一圈火一般的赤焰,龙珠里面还在燃烧着。长龙想捉住这颗龙珠并吞下去,想让自己的功力大长,便紧跟其后。
这条武龙非常的大,大概有十几米长吧。它身披金鳞,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你望着它,完全被它吸引住了。鼻前和嘴后之间有两根又长又细的胡须,胡须顶上还有两根小红包似的东西。
随着一阵鞭炮声,随着一阵唱和声,随着一阵打鼓声,舞龙开始了!
一开始鼓声大振,龙珠剧烈的左右晃动,疯狂的向前冲,想甩掉龙。龙珠越是想甩掉龙,龙就越想捉住它。我站在楼上看就好像一圈又一圈金色大波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起落落,简直可以让你看的眼花缭乱,一下子坠入这金色的海洋中,整个空间都是你的,肢体随意摆动,绝不受任何约束。
随着几声叫唱,舞龙进了居民的院中,在里面尽情欢舞着,为主人招财进宝,带来平安吉祥。过了一会儿,随着另一阵阵鞭炮声响起,舞龙又热闹地飞过去了......
家乡的春节
我家乡的春节和北京的春节有点不一样,在我的家乡要过三个年。
在过小年的前几天,必须把过年吃的、穿的、用的,都预备充足。腊月二十四就是过小年了,这天我们先把家里大扫除了一下,每间房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晚上很热闹,家家都放鞭炮,每家每户都赶着做好吃的年菜,到处都飘着酒肉的香味。小孩子们吃完饭后和伙伴们玩焰花,他们放的焰花有各种各样的,放起来十分漂亮。
小年过完了,二十六大年就来到了。这天晚上也很热闹,小孩子们在尽情的吃着、玩着、乐着,爆竹、焰花、笑声装完了大年。
除夕终于来到了,这天十分的热闹。下午妈妈就在厨房里忙个不停,炒了很多好吃的菜,我看见了这些菜,飘出了一阵阵香味,不经垂涎三尺。我和爸爸在门外贴对联,还挂上了两个灯笼,弟弟就在房间里看电视。到了傍晚,妈妈炒好了菜,爸爸就拿出鞭炮去放,然后我们一家人就围着桌子吃团圆饭。桌子上的菜全都是我喜欢吃的,有火锅、红烧肉、汤等一些菜,我们一家有说有笑地吃着。晚饭过后,我和弟弟到外面放焰花去了。这时璀璨的夜空加上我们的焰花就更是美丽了,我们手中的冲天炮、万花蝶等焰花,装点着除夕的夜空,也装点着我们的笑声,更装点着我们幸福的生活。
二十四小年,二十六大年,三十除夕,三个年接连地过着,一个年比一个年热闹喜庆。我们地高兴沉浸在春节的氤氲中。
6、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有:
1、春节: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农历正月初一是一年的开始。
每到大年初一这天,人们便有了拜年、贴春联、挂年画、贴窗花、放爆竹、发红包、穿新衣、吃饺子、守岁、舞狮舞龙、挂灯笼等春节习俗。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3、清明节:清明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寒食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
清明节是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有踏青郊游的习俗。
4、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端午节的众多活动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杀菌防病等传统活动。
5、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间,因此称中秋节。中秋夜人们仰望如玉如盘的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中秋之夜赏月、祭月、吃月饼的传统习俗。
6、除夕: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人民在这一天争取团圆,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全家围在一起吃年夜饭。除夕夜一起守岁,辞旧迎新,互相祝贺鼓励。当新年来临时点燃爆竹迎新年之意。
7、家乡有哪些民风民俗呢?
我江西这边的,我们这里端午前后做糕点,不过现在基本都是老一辈的人在坚持做的;还有就是抹雄黄,端午当天,大人会给小孩子的头上、手指缝、脚趾缝抹上雄黄。
8、《家乡的民风民俗》作文400字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
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中国农历的新年。在中国的传统版节日中,权这是一个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因为过农历新年的时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们也把这个节日叫“春节”。
中国人过春节有很多传统习俗。从腊月二十三起,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了。在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要大扫除,买年货,贴窗花,挂年画,写春联,蒸年糕,做好各种食品,准备辞旧迎新。
春节的前夜叫“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团聚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说说笑笑,直到天亮,这叫守岁。除夕零点的钟声一响,人们还要吃饺子。古时候叫零点为“子时”,除夕的子时正是新旧年交替的时候,人们在这时吃饺子,是取“更岁交子”的意思。这也是“饺子”名称的由来。
过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从初一开始,人们要走亲戚、看朋友,互相拜年。拜年,是春节的重要习俗。拜年时,大家都要说一些祝愿幸福、健康的吉祥话
9、家乡的民风民俗有哪些
我的家乡─抄─兴义,有一种风袭俗习惯:在每年的八月十五夜晚,大人小孩都去摸秋,分享一年辛勤劳动的成果。
我和小伙伴最喜欢这一天。早在几天前,我们就盼望着……这一天终于到了。晚霞姐姐刚和我招手再见,我就背起小背筐,提着小灯笼去找小丽、玲玲、祝梅。我们大家手拉着手,一蹦一跳地朝地里走去。
今夜是这般宁静,远远望去千盏灯笼闪闪发光,萤火虫也亮着小灯笼来凑热闹了,星星和月亮都把眼睛睁得大大的为我们照亮。不知不觉,已到了地里。我们按传统方法,先拔一些葱、蒜、白菜和青莱。听老人说,你拔了这些东西,新的一年中你就会变得聪明,会算,还很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