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被褥嫁妆
1、塔塔尔族文明礼仪常识有哪些?
塔塔尔族的服饰十分讲究。男子喜欢戴黑、绿、橙、紫红色丝绒绣花小帽。青年人穿领边和袖口上绣有花边的翻领白衬衫中青年人多穿蓝、灰、紫、黑色紧脚裤、皮靴或皮鞋。年长者多穿带领、左衽的白衬衣,外加黑色齐腰短坎肩儿。在一般情况下,多系布腰带。冬秋两季,头戴皮帽,身穿各式长短大衣、短袄和用珍稀动物的皮毛制作的皮大衣,年长者在皮靴或皮鞋上加套鞋。现在,塔塔尔族青年男子多穿西装和时装。妇女喜欢戴镶有珠子的小花帽。姑娘们多戴丝绒小帽。少妇和年长的妇女还要在小帽上披丝头巾,身穿各色花纹布制作的长裙,脚穿皮鞋、皮靴,年长的妇女还穿皮袜、套鞋。妇女喜欢佩戴各种装饰品,戴镶有宝石的金耳环、金胸针、珍珠项链、金手镯、金戒指,年长的妇女还戴扁形的金耳环。金戒指分为两种,镶有宝石的叫“玉祖克”,一般的叫“巴里达克”。随着塔塔尔族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其他兄弟民族交往加深,塔塔尔族妇女也穿起时装,佩戴各种现代装饰品。
二)住所与交通塔塔尔族的房屋多用土坯、砖块、木材、石块等材料建筑。有土房、木房之分。房顶为人字形,上盖铁皮,刷绿色或其他颜色的油漆。也建平顶屋,上有很厚的草泥,在顶边置排水管道。墙壁多用石灰刷成淡蓝色,安双层玻璃窗,内层为活动式,夏天可以取下,窗外有木屉子,起保护作用。窗户上还开有小孔,以便通风。房内的地面为水泥或砖面。在森林资源丰富的地方,一般多住木房,分别用天蓝和橙色油漆刷顶棚和地板,墙壁上或窗户上开有空气流通孔,冬天可以紧闭,夏天再打开,既可防止木板腐烂,又可吸收新鲜空气,保持室内凉爽。塔塔尔族多住套间,房外一般都建有围墙,自成院落。院内种植树木、花草,修有小道、走廊,建有厨房、浴室、仓库、厕所、棚圈、菜窖等。
为了保持食品的新鲜性,每家还在仓库或院内挖一深坑,沿坑壁垒起石块或砖块,并安一活动木盖。冬天,将冰块和积雪放进去,夏天放易腐食品。这种食品储藏室叫“帕孜”。
此外家家都装有一种轻巧美观的双扇诺盖式大门,旁边再开一便门,上面雕刻一些花纹图案。
塔塔尔族不仅重视建房,而且还注重室内装饰。室内一般都置有木床或铁床、衣柜、玻璃柜、大立镜、角柜、沙发、木箱、高桌、椅子等。靠床的墙壁上挂壁毯,床上铺花褥或毛毯,上置花枕头,拉床边、床襟。地上多铺地毯,用布或丝绒作中长窗帘,门挂门帘。窗帘、门帘上都绣美丽的花纹、花边。现在,塔塔尔族的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缝纫机已进入他们的家庭,人们多用现代化的家具装饰居室。
塔塔尔族的传统交通工具多为槽子车和六根棍马车,城市的车身窄小,农村的车身宽大。另外有四轮车和雪橇,分乘人和拉物两种。
三)摇篮礼和分水礼塔塔尔族认为婴儿诞生是件大事和喜事,必须进行庆贺。当婴儿出生后七天,亲威朋友都来祝贺,举行“摇篮礼”,外祖母要给孩子送摇床、衣服和玩具等。当婴儿出生第4天,还要举行“分水礼”。在这一天从40个地方提水来,给婴儿洗澡,寓意淋浴四方之水,使孩子健康成长。主人则以抓饭或清炖羊肉热情招待来客。
四)命名塔塔尔人的姓名称呼别具一格。一个人的名字后面,要加上自己父亲的名字,然后再加上自己部落的名字,这样才构成一个完整的人名。如,某人叫格拉吉丁,父亲的名字叫哈布都拉,部落的名字叫欧斯曼,那么,这个人的姓名全称就是格拉吉丁?哈布都拉?欧斯曼,简称可省略父名,即格拉吉丁?欧斯曼。
五)割礼来自伊斯兰教规,割礼就是割除男孩阴茎包皮所举行的一项仪式,通常在5~7岁时举行。凡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都十分注重割礼,将作为一件大事来办,要举行降重的仪式。塔塔尔族举行割礼之前,要把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做孩子爱吃的饭,请割礼的主刀手到家做客并做手术。
六)婚俗塔塔尔族实行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在经过相识、恋爱阶段后,将结婚的愿望告诉各自的父母。在征得父母的同意后,男方要派两三个亲戚或者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到女方家说亲。女方要热情接待说亲者。按照传统习惯,男方在第一次提亲时,女方不能立即表示同意或拒绝。说亲者要在两家之间往返几次。女方表示同意亲事后,男方的人要带着各种食品、衣料、金戒指到女方家。在第三阶段,男方要给女方送去木箱,女方举行开箱礼,定下婚期。
塔塔尔族多在秋冬季节结婚,婚礼在女家举行。第一天,男方的男性亲属到女方家做客,一般用炒肉、开西来尔或抓饭招待他们。新郎、新娘在各处的家里与年轻人聚餐、弹唱。新郎佩戴大红花,其他年轻人胸戴小红花,新娘身穿白色婚礼服,胸戴大红花。念尼卡之前,由男方派两名代表到女家,女家也要选出相应的代表。按照宗教传统习惯,这些人既是双方父亲的代表,又是证婚人。念尼卡时,新郎新娘共饮一杯糖水,互赠礼物。第二天,女家用丰盛的食物招待来自男家的妇女们,晚上举行送亲仪式。新郎和年轻人坐上六根棍马车,拉着手风琴,唱着欢乐的歌到女家,女方在新郎脚下铺白布毯,向空中撒糖果、钱币,以示祝贺。新娘迁居新房之后,要净身、做乃玛孜,感谢真主的恩典,表示和丈夫互敬互爱,白头到老,过幸福的生活。第三天,伴郎来到新房,与新婚夫妇欢聚一堂。晚上,新娘的女友前来送礼。第四天,伴郎陪同新郎回男家,新郎的母亲和其他女性亲属要与媳妇举行见面礼。给媳妇赠送金戒指。第五天,男方回请女家,这种请客仪式叫“其拉克”婚后,新郎要在女家住若干月,甚至一年或在妻子生过小孩之后再返回男家,塔塔尔族把这叫“克亦吾莱提吾”。届时,说亲者还要到女家,表示接新郎新娘之意。双方经商量,选定“接亲日”。“接亲日”这天,男女双方各请自己的客人,以示“迎亲”和“送亲”。送亲时,新娘的母亲陪送碗具、被褥、地毯等嫁妆。迎亲时,男方要请客,举行迎亲仪式。
在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塔塔尔族改变了一些习俗。在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的影响下,塔塔尔族的结婚仪式也有了一些新的内容,在许多方面与上述两个民族有共同之处。结婚一般需经“说亲”、“订小亲”、“订大亲”、举行婚礼四个阶段,并发结婚请帖,用瓜果、糕点、熟肉、热馕、抓饭招待来客。新娘生头胎时在娘家分娩,给孩子起名,举行摇篮礼。男孩满7岁时举行割礼。
按照传统习俗,通行以一夫一妻制为基础的小家庭制。婚后就同父母分居。婚礼都在新娘家举行。结婚前几天男方要把为新娘准备的服饰、炊具和食品等送到新娘家,结婚之夜,新郎和伴陪的青年们坐着马车,拉着手风琴,唱着歌儿到新娘家。婚礼开始,新婚夫妇共饮一杯糖水。象征甜甜蜜蜜,白头到老。婚后,新郎和新娘要在女家住上一个时期,有的甚至要等到生过一个孩子后才到男家。视离婚为最大耻辱,很少有离婚现象。无论男女,只要提出离婚,都会受到鄙视和责备。而且,谁也不愿再同他(她)结婚。
七)丧葬塔塔尔族的丧葬风俗是按伊斯兰教规要求形成的,遗体一般在当天或第二天、最多为第三天埋葬。坟地都是公用的。习惯用土葬,不用棺材。人死后的第三天、第七天要举行三天祭、七天祭。塔塔尔族带孝的方法是,男子头戴黑布,或者是左臂戴黑布;女子头戴白纱布。服孝期间不做饭,由邻居送给他们吃。人死后及埋葬时都要念经。此后,还要举行40天祭和周年大祭,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塔塔尔族把这种活动称作“乃孜尔”(条礼)。
塔塔尔的周年祭活动比较隆重。除了修整死者的坟墓外,还要邀请亲朋好友来参加祭祀活动。按传统习惯,如果妻子死了丈夫,一年之内,妻子头包日巾,早晚对丈夫哭丧,以示悼念。
八)禁忌塔塔尔族最忌讳猪,不吃猪肉;禁食驴、狗、骡肉和自死牲畜以及凶禽猛兽;禁食一切动物的血(包括羊血在内);禁忌把猪肉带进清真食堂;禁忌在水渠、水池、水井、涝坝附近洗衣服;禁忌在涝坝内洗澡、游泳;忌与妇女开玩笑和动手动脚;忌在有群众的地方光着上身,更忌穿背心到塔塔尔人家里去。
2、哈萨克族有哪些传统文化与习俗
讲究尊老爱幼,爱和平,热情招待客人,保护环境。传统文化有姑娘追,叼羊等。你上百度词条查一下就有。如果你想知道上面没有的接地气的文化习俗可以私聊我互相交流学习。
3、对于哈萨克族的文化习俗,你了解多少?
哈萨克民族在中国多民族的大家庭里,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民族。
一、哈萨克族的居住
哈萨克人居住的地方,按一年四季分为冬窝子、春窝子、夏窝子、秋窝子,一般春秋两季为一处。毡房是春夏秋从一个栖息地搬到另一个栖息地的简便的活动房屋。毡房日遮阳,夜隔潮,防风挡雨,通气透亮,移动方便,一般30分钟内就可支撑拆除装卸完毕。
富裕家庭的毡房很讲究,里面用不同的布剪裁出各种图案,围毡都加以修饰。格栏四周挂着壁毡和花色毡子。地上铺满花毡,绣花毡、地毯。富有的人家毡房格栏、辐柱上漆,镶上镂刻的骨饰和银饰。
不过以上是指在草原上的居住所,现在绝大多数的哈萨克族都是居住在城市里,在天气凉爽的季节会选择和家人朋友一起在草原的毡房里休息作乐。
二、哈萨克族的生活习俗
哈萨克族的饮食与游牧生活有密切联系,主要有茶、肉、奶和面食。在哈萨克人的日常饮食里,可以一日无菜,但决不能一日无茶。在冬季来临,大雪即将封山的时候,哈萨克人要宰杀一些马、牛、羊,再把部分肉加工成马肠子、牛肉灌肠和熏肉、炒肉片等作为冬储肉,这样加工出来的肉可以吃到来年的春天。
哈萨克族的奶制品主要用羊奶、牛奶、马奶、骆驼奶制成。有谚语说:“奶是哈萨克的粮食”。奶制品的种类主要有鲜奶子、酸奶子、奶皮子、奶豆腐、奶疙瘩、酥油、奶糕、马奶酒等等。传统面食主要有烤饼,油饼、炒小麦、“那仁”(把煮熟的羊肉切成小块覆盖在面条上的一种手抓饮食)、“包尔沙克”(baursak)等。
三、服饰
哈萨克族服饰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吐马克”是哈萨克族男子冬季戴的帽子,带有两个耳扇,后面有能够遮风雪、避寒气的长尾扇。冬季还戴一种称为“波尔克”的圆顶帽,一般用水獭皮、貂皮、狐皮等兽皮以及羊羔皮制作。上了年纪的哈萨克族男子一般穿软革制成的靴子,外套胶鞋,以保护靴子。年轻男子穿长筒皮靴。猎人则穿便于跋山涉水的高翘首软靴。此外,高寒地区的男子也有穿保暖御寒的毡靴的。
哈萨克族妇女的头饰主要有帽子和头巾两种。女孩子从小戴“塔克亚”,这种帽子帽壳较硬,平顶,顶上插有表示吉祥的猫头鹰羽毛,上面缀有光彩夺目的珠玉。“沙吾克列”是姑娘们出嫁时戴的尖顶帽,里层为薄毡,外罩绸缎,帽壁绣有以花草和兽角的各种变形体为内容的花纹,镶嵌五光十色的金银珠宝。
以上的服饰均为传统服饰,现在一般在大型节日时才会这么穿。
四、节日
主要节日除肉孜节和古尔邦节外,还有“那吾肉孜”节。
“肉孜节”和“古尔邦节”虽然源于宗教,但已变成哈萨克族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节日,为国家法定的民族节日。
“那吾肉孜节”则是哈萨克族信奉伊斯兰教之前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春节。哈萨克族很早以来就使用十二生肖的日历。这些生肖纪年的起点是日夜相等的春风(3月22日),叫“ULES”或者“那吾肉孜”(NAW—REZ)。“那吾肉孜”是“新年”的意思。生肖从“那吾肉孜”这一天开始转换,这一天算作新旧更替,叫“春分”(ULES KUNI)。“那吾肉孜”日,家家做“那吾肉孜”粥。哈萨克人成群结队,走村窜户,挨家喝粥,吟“那吾肉孜”诗,拥抱贺岁,祝愿新年牲畜旺盛,庄稼丰收。专为那吾肉孜节准备的份肉煮好后,需端到受人尊敬的长者面前,老人致祝词,祝牲畜兴旺,乳汁丰盈。
五、哈萨克族——热爱音乐的民族
哈萨克族的民族乐器主要有冬不拉和胡布兹、斯布孜合等。
冬不拉尤其受哈萨克族群众喜爱,多用桦木等材料做琴身,用羊肠制弦。过去琴身有铲子形和马勺形两种。现在有了将这两种形式揉和在一起的民间新式冬不拉。
哈萨克族的各种乐器都便于携带、易于演奏。歌曲演唱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传统的哈萨克族舞蹈,多以模仿飞禽走兽的动作为特征,夸张幽默,惟妙惟肖,生动传神,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传统的舞蹈有《哈拉卓尔哈》(又译“黑走马”)。
哈萨克族民歌中最富民族特色的就是对唱。对唱,就是两个阿肯(即对唱者)即兴进行创作比赛。在哈萨克族人们之中,对唱技艺相当普及。从形式上看,对唱体裁的原始形式是学舌式对唱。唱词的前两句是共同的。即前一个阿肯唱过的前两句歌词,由后一个阿肯再重复一遍,尔后再各自即兴歌唱。
阿肯弹唱是生命力很强的民间文学体裁,直到今天依然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对唱作品在群众中流传。现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所辖各地、县每年都组织阿肯弹唱会。如今阿肯唱词的内容紧跟时代步伐,对唱技艺也有了很大提高。
六、哈萨克族都有哪些风俗禁忌?
1、做客时,忌讳客人骑着快马直冲家门,进入房内,这会被认为是挑衅或是报丧和传送不吉利的消息。骑马快到家门时,要放慢速度,在房侧或房后下马,并把马鞭放好。
2、做客时,忌讳客人坐在放有食物的箱子上或其他生活用具上。他们认为食物是ZHEN主赐予的,是圣洁的。
3、在毡房内不许坐床,要席地盘腿坐在地毯上,不许把两腿伸直。
4、在交谈和吃饭时,最忌讳捏鼻涕、挖鼻孔、放屁、吐痰,剪指甲和打哈欠等,否则被认为是最大的不尊敬。
5、吃饭、喝茶时,不能脚踩餐布,更不许跨越餐布。在餐布收起来之前,最好不要随便离开。如有事外出,不能从人前走过,须绕到人后面走。
6、吃馕时,不能把整个馕拿在手上用嘴啃,而应该掰成小块吃。
7、主人做饭时,客人最好不要动餐具,更不要用手拨弄食物或掀锅盖。
8、主人端上来的茶、酒、肉和其他食物,不管好坏,都要高高兴兴的接受。茶不 能喝一半剩一半离席,喝酒最好要一饮而尽,如果不会喝,也要喝一点,以示谢,否则主人会以为你瞧不起他或者有别的意见。主人给的肉也要痛痛快快地接受,不要不吃,否则主人是不高兴的。
9、饭前饭后,主人都会给客人倒水洗手。洗完手后,不能乱甩水,而应用毛巾擦干。
10、哈萨克族忌食ZHU肉、驴肉和非宰杀而死亡的牲畜肉及野兽肉,也禁食一切动物的血,他们认为,这些肉和血都是不洁的。
11、在哈萨克族人家住宿,不要拒绝使用主人的被褥,不然会被认为是看不起他们 。
12、在哈萨克族家做客,一般多是住两天。
13、哈萨克族忌讳别人当面赞美自己的孩子,尤其不说能“胖”,他们认为这样会给孩子带来不吉利的事情。
14、忌讳别人当面赞美自己的牲畜和猎犬等,不能当着主人面追打猎犬和看门的狗,不要当面数主人牧畜头数,他们认为这样会使牧畜遭受损失和灾难。
15、不要跨越拴牲畜的绳子,他们认为跨越拴着牲畜的绳子,是侮辱了使他们致富的神灵。他们认为,牲畜的增多和肥壮,都是由主管拴绑各种牲畜的绳子的神灵赐予的。
16、走路遇羊群要绕道而行,不要骑马从羊群中穿过,不有用脚踢或用木棍打牲畜的头部。
17、不要用手或棍棒等指点人数,否则会被认为是把人当作牲畜清点。
18、借用的马归还时要卸下马鞍,否则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表示。
19、儿媳妇不能使用公公的马鞍和坐公公的床位;公公也不能使用儿媳的马鞍和坐儿媳的床位。
20、妇女坐月子、小孩出疹子的房子,新婚夫妇的房子、青年妇女单独住的房子,不要随便进去,更不能穿着背心、裤衩或赤膊进别人的房子。
21、妇女不能在长辈面前走过,更不能在长辈面前喝酒和抽烟。
22、当哈萨克族做礼拜时,不要从他们面前走过,也不能脚踩礼拜用的布单子,更不能模仿他们的动作和大声说笑。
23、哈萨克族房内的西墙上,不能挂人头像,睡觉时不能脚西头东,厕所门不能向西开,这是因为YSL教的圣地MAI加在西边。
24、每礼拜二和礼拜五为不吉利的日子,不能外出。
25、住房附近、水源旁边、礼拜寺、墓地周围不准大小便。
26、大小便时要戴帽子,不要说话。
27、不能朝着太阳、月亮大小便。
28、忌讳拔青草、因青草是草原生命继续的象征。
4、花毡是什么意思
花毡,哈萨克族语叫“斯尔玛克”,以制作精美,别具风格而享有声誉。其原料主要有羊毛、毛线、彩布、染料等。塔城、伊犁、阿勒泰、木垒、巴里坤等牧区,家家都少不了这种花毡。哈萨克族花毡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古老而漫长的历史过程。从汉朝远嫁到乌孙国的细君公主,在《黄鸽歌》里唱道:“旎为墙”,可见哈萨克族的毡子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哈萨克花毡经过无数代哈萨克人天才般的艺术创造,花样品种越来越多,图案越来越丰富,制作的技艺也越来精湛。成为哈萨克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和往来礼品。哈萨克妇女大致制作三种花毡,一种是将彩色的布剪成图案,用羊毛线缝制在白色的毡子上;另一种是把毡子染成五颜六色,用彩色的毡子拼成各种图案,再用羊毛线缝起来;还有一种是用彩色毡片和彩色的布拼成富有浓郁特色的图案,再一针一线缝起来。
花毡一般比普通毡子要厚,多为双层,而且缝得特别密,经久耐用。主要用于毡房的地面上,农村的炕头上,既可防潮、防寒,又可美化室内。花毡是哈萨克姑娘出嫁时,不可缺少的嫁妆之一。夏季是哈萨克妇女制作花毡的旺季,从打羊毛、擀毡子到缝制,全用手工,一家要做,大家来帮忙,构成草原上一幅生动美丽的图画。
5、哈萨克族著名的雕刻或刺绣作品的简介
刺绣是各民族妇女共有的一种民间手工艺,是她们用银针丝线点缀环境、美化生活、描绘理想的艺术追求。
哈萨克族刺绣是哈萨克族服饰中最有代表意义的一种装饰工艺,无论是哈萨克族的衣服、裙子,还是鞋帽、帕包以及床炕上、室内的装饰用品,都点缀着哈萨克族妇女的精湛绣品。
素以勤劳质朴著称的哈萨克妇女,自古善长刺绣艺术,并将其用于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倘若你走进哈萨克毡房,仿佛置身于一个五彩缤纷的绣品世界,小如提包、手绢、荷包;大到被褥、帷帐、饰巾;尤其是妇女的衣领、袖口和头巾,处处都能见着主妇刻意绣织的精美图案。如哈萨克族地毡、毡房内壁毯、饰帘的刺绣,以及用于联接各栏杆的彩带和马具的刺绣,真可谓一绝。特别是毛毡的刺绣,往往体现了一个家庭主妇聪明智慧、心灵手巧的才能。客人入座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花毡,所以哈萨克妇女特别注重绣花毡,以图案设计精美、色泽醒目协调为荣。姑娘出嫁前都要自己动手绣花毡,而且是必不可少的陪嫁品;贤慧的妻子还要给丈夫坐骑鞍鞯绣上各种各样的花色图案。
哈萨克族刺绣充分体现本民族的特点的基础上,接受了其他各民族刺绣工艺,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韵,不刻意追求写实,而追求美的幻想和夸张,无论是图纹还是配色,都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其刺绣图纹主要
=民族刺绣简介=
哈萨克刺绣
四大名绣
维吾尔刺绣
俄罗斯刺绣
塔塔尔族刺绣
乌孜别克刺绣
蒙古族刺绣
白族刺绣
满族刺绣
土家族刺绣
瑶族刺绣
彝族刺绣
苗族刺绣
取材于各种动物、花果及吉祥喜庆的哈萨克等民族文字,往往连环对称。所用的彩线有的是自纺自染,染料是由各种有色植物和矿石制成的。
一件精美的哈萨克族刺绣,要花数十个甚至上百个工日才能完成。他们在绸缎、呢绒、皮革、毛毡上用挑、刺、绣、补、钩等工艺技术加工成的装饰图案,构思奇巧,色彩艳丽。用这种原料制作成的服装、鞋靴、被褥、壁毯华丽炫目,美观大方。特别是以日月星辰、云水花草等形象装饰出的手工制品上的图案更是着色浓郁,对比鲜明。
刺绣是哈萨克妇女十分挚爱的一门艺术,这种传统艺术正在日益发展,深受内地各民族游客的青睐,有很多刺绣品已经越境走出国门,成为深受各国人民喜爱的艺术品。
雕刻是随着手工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在哈萨克族历史上有铁匠业、银匠业、编织业、缝纫业、皮革业和靴鞋业等多种手工业。哈萨克人喜欢在木床、木箱、桌子、木碗、木盘、木盆以及冬不拉等乐器上雕刻各种图案。图案题材多种多样,主要有日月星辰、动物、花草树木以及各种几何图形。
6、哈萨克族的风俗和传统文化是什么?
1、习俗:
哈萨克族尊敬老人,喝茶吃饭要先敬老人,一般在进餐时习惯长辈先坐,其他人依次围着餐布屈腿或跪坐在毡子上,在用餐过程中,要把最好的肉让给老人。
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对登门投宿的人,主人都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十分尊贵的客人或多年未见的亲人到来,除宰羊外,还需宰马,以马肉相待。
2、食俗:
日常食品主要是面类食品、牛、羊、马肉、奶油、酥油、奶疙瘩、奶豆腐、酥奶酩等,平时喜欢把面粉做成包尔沙克(油果子)、烤饼、油饼、面片、汤面、那仁、杰恩特等,或将肉、酥油、牛奶、大米、面粉调制成各种食品。
3、婚俗:
哈萨克族的婚礼一般要举行三天,第一天,新郎带领伴郎还有各种贺礼前去娶亲,女方会迎接招待他们,接受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的贺喜,第二天休息一天,第三天正式娶新娘,在这一天,调皮的伴娘会把新娘藏起来,这时伴郎要骑在马上,与伴娘逗趣对歌,蠃了方能进门接新娘。
4、节庆 :
哈萨克族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肉孜节和那吾热孜节(纳吾肉孜节),在那吾热孜节里家家户户都要喝用肉、大米、小麦、大麦、奶疙瘩、盐、水等七种物混合煮成的库吉(稀粥),抛撒包尔沙克、糖跳黑足马(哈萨克族传统舞蹈)来迎喜事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礼俗。
哈萨克族历史:
哈萨克族源比较复杂,一般认为,主要是古代的乌孙、康居、阿兰(奄蔡)人和原在中亚草原的塞种人、大月氏以及以后进入这个地区的匈奴、鲜卑、柔然、突厥、铁勒、契丹、蒙古等各族人融合而形成的。
从13世纪初蒙古民族强大,到15世纪哈萨克王朝的建立,前述有关哈萨克族源的一些部落和氏族加快了联合的步伐,而哈萨克民族共同体的最终形成与历史上的白帐汗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13世纪初,成吉思汗西征,乌孙、克烈、乃蛮等部落也被迫西迁。蒙古帝国的金帐汗国、察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各有部分地区是哈萨克人的牧地,不久,由于领户分封,造成了金帐汗国新的割据局面,在今哈萨克斯坦东部地区建立的白帐汗国于14世纪统一了整个金帐汗国。
7、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有千百万年的风格和文化,热情和开朗他们的朋友!
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禁忌,比如不能骑着快马直冲主人家门,因为这会被认为是挑衅或是报丧和传送不吉利的消息;做客时,不能坐在主人放有食物的箱子或其它生活用具上,他们认为食物是上天赐予的,是圣洁的;在毡房内不要坐床,应盘坐在地毯上,最好不要把两腿伸直,也不要脱掉鞋子;在交谈和吃饭时,不要剪指甲和打哈欠,否则就是对主人的极不尊重;主人做饭时,客人不要动餐具,更不要用手拨弄食物或掀锅盖;主人割给客人吃的肉或是送给客人晚上住宿用的被褥一定不能拒绝,要愉快的接受,否则主人会认为你瞧不起他;饭前饭后,主人都会给客人倒水洗手,洗完后不要乱甩手,而应直接用毛巾把手上的水迹擦干;还有不能当面夸主人家的孩子尤其不能说他的孩子“胖”,也不能当面赞美主人家的牲畜和猎犬等;不能追打主人家猎犬和看门狗,也不要当面清点主人家的牲畜数量;不能跨越拴牲畜的绳子;走路时遇到羊群应绕道而行,更不能骑马直冲羊群;不能用手或棍棒指点人数,否则会认为你在把人当作牲畜清点;在哈萨克族家做客,一般不要超过两天;借用的马在归还时要卸下马鞍,否则会认为是不礼貌的。
哈萨克族长期以来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很早就发明创造了适合游牧生活便于搬迁近似于蒙古包式的流动房屋——毡房。哈萨克族的毡房主要由骨架、围墙、房顶、房毡、门5个部分组成,其中毡房的骨架是由柳木做成的圆栅和顶圈构成,围墙用横竖交错相连的柳木栏杆构成,可以自由拆合,圆形顶圈既是屋顶又是窗户,外观与蒙古包相似,白天揭开用来通风透光,夜间盖上以防风寒,房门通常都面朝东南。毡房里布置有一定特色,中间是火塘,右半部摆放食物、炊具,右上方是床铺,毡墙上有各种图案的挂毯,地上铺着地毯,毡房正上方摆放箱子等,左侧毡墙处放置垫桌,垫桌上放被褥、枕头。城镇居民都喜欢在卧室或客厅墙上布置挂毯,喜欢色彩鲜艳的饰物,在享受现代化生活同时,仍保留着哈萨克族传统文化。
8、哈萨克族在婚嫁方面有什么习俗?
少数民族哈萨克民族的婚嫁礼仪是从搭建新毡房开始的,新毡房里的嫁妆、锅碗瓢盆都是由亲戚们来准备的,还要在搭起的新毡房天穹上拴上布条,并举行烧燎门槛的婚嫁礼仪。
哈萨克族的婚嫁礼仪 嫁姑娘要唱哭嫁歌
少数民族哈萨克民族的婚嫁礼仪是从搭建新毡房开始的,新毡房里的嫁妆、锅碗瓢盆都是由亲戚们来准备的,还要在搭起的新毡房天穹上拴上布条,并举行烧燎门槛的婚嫁礼仪。
根据哈萨克民族的婚礼习俗,准备出嫁的姑娘必须完成“认门”礼仪。到各个年长的亲戚家去品尝食物,得到长辈们的祝福,这也算姑娘与娘家亲戚们的告别。姑娘的父母亲要将自己多年来为女儿准备的各种嫁妆展示给亲家及亲家母过目,看了嫁妆之后,亲家和亲家母会给女方家偿礼。
出嫁的姑娘临嫁时,要扯起嗓子唱起哭嫁歌,表示对父母、兄弟姐妹及其他亲人,故乡朋友们的依恋之情,嫁姑娘唱的哭嫁歌这种歌曲就叫作“森斯玛”。
待嫁的姑娘唱了“森斯玛”歌之后,伴郎会带上一个小伙子,来到姑娘身边,同样唱起深情的歌曲,以此来告慰深情依依的姑娘。
根据哈萨克民族的古老传统和民族礼仪,出嫁姑娘的喜宴举行完毕之后,要在娘家住一宿,娘家人会选择吉辰良日,举行出嫁礼仪。这时,他们会将这个消息告诉整个阿吾勒的人,并打点整理姑娘的嫁妆,还要为亲家、亲家母准备馈赠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