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风俗
1、我是青岛的对象是甘肃平凉的,谁能给我说下那边的订婚习俗?
听说那边的所谓的“锁钱”是挺讲究的,但是也要看你对象的家人他们的态度及在对子女安家的方面的看法了。
最后祝你们幸福!!!
2、有关平凉大年初一习俗作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我国一年一度的春节即将来临。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一种传说是: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兽。"年"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常年深居海底,每到特定的一天(就是现在的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这一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村里一片匆忙的恐慌的景象,没有人理会他,只有村东头的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那老人把胡子撩起来笑道:"婆婆若让我在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赶走。"老婆婆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噼里啪啦"的爆炸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爆炸响。这时婆婆家的门开了,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窜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的办法。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贴对联.燃放炮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广泛流传,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3、甘肃平凉灵台县风俗习惯怎么样!
甘肃的年轻人真还不错,我也是甘肃灵台的,吃苦能力好,人实在,可以考虑。
4、甘肃平凉春节习俗作文
呵呵
我把我知道的说一下把
一般大年三十是吃年夜饭的全国都是一样内的啊
但是在容甘肃不一样的就是
还要在三十中午把老祖先的灵位请到家中献上水果好吃的给老祖先啊到了晚上12点过了就放炮把老祖先送走啊;
大年初一了早上起床有的地方是先吃饭有的地方是不吃饭的先去求神拜佛啊也就是赶庙会啊
赶庙会完了就吃手抓肉的啊;
吃玩肉就要算喜神的方位看看喜神此时此刻在什么方位然后在朝着有喜神的地方烧香放炮迎接喜神到家迎接喜神的标准就是在地上检3个土疙瘩放在桌子上一天啊呵呵我就是这样过了26年了啊
然后就开始年啊
也同时就开始耍秧歌啊一直耍到元宵节过了啊
但是很多地方是以迷信的形式存在的啊,耍秧歌是为了求神啊一年风调雨顺啊,很多啊,我很喜欢耍秧歌的;
呵呵多的很啊说不完的啊
有机会到我们家做客把呵呵
5、甘肃平凉春节文化习俗论文
浅谈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文化习俗【摘要】春节在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地域有着多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情感、生命意识、审美情趣和信仰等一些特殊的文化,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面镜子和窗口。
【关键词】传统节日;春节;文化习俗
【中图分类号】C953 【文献标识码】A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在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地区有着多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情感、生命意识、审美情趣和信仰等一些特殊的文化,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面镜子和窗口。
一、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指传统意义上的农历新年,俗称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一般认为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结束。春节和新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春节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的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
夏商时代产生的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月首,同时以冬至点回归运动的周期为年,并设闰月调整阴月阳年。以正月朔日的子时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岁末年初要进行旧一年丰收的庆祝和新一年好收成的祈祷,于是产生一系列祭神、祭祖、庆祝、祈祷等活动。
“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于岁首(一年开始)时间的确定(换言之,月序的排列)还与天文历法有关,传说夏在寅月(今农历正月),商在丑月(今农历十二月),周在子月(今农历十一月,即冬至所在月),秦在亥月(今农历十月),到西汉才又恢复夏正,定寅月(今农历正月)为岁首,一直沿用至今。
二、春节的传说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百姓。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待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惊慌失色,狼狈而逃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噼里啪啦”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走亲访友。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三、春节的习俗
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都会用自己的方式来迎接和庆祝新年的到来。这些活动有感恩祈福、合家团聚、除旧布新、迎喜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一)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尘布新”的含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二)祭祖
祭祀先祖,是春节期间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人们在春节期间祭祀祖先、叩拜神灵,其实就是给祖先、诸神拜年。春节必须祭祖,缅怀自己的祖先,激励后人。
(三)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的习俗已经有很久的历史了。最早记载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 ;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五)爆竹
“爆竹声声辞旧岁”说的就是过春节放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 以噼噼啪啪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六)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 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 ;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这些传统的习俗在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节日生活, 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四、春节的食俗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历来很讲究吃,到了节庆那就更注重了,春节时的食物就更要精心准备了,而且丰富多样、寓意很多。比如: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夜饭是春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齐聚一堂,早早地就开始忙活准备年夜饭,到了晚上,端上丰盛的美味佳肴,大家相聚一起守岁酣饮,送旧迎新。
中国传统节日沉淀了千百年的传统文化,它蕴含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内涵和魅力并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
6、求大神写一篇关于平凉人文风俗的800字作文,高悬赏,急急急急急急啊
放河灯:河灯文化大约起源于春秋时期,是平凉泾川西王母文化的遗存,至今保持已达两千多年,进行这种古老的民间祭祀活动,目的在于祈雨、敬神,求得上天保佑,使民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相传公元前169年,西王母要去东南巡游,临行前令手下把风神和雷神两位尊神叫到宫,吩咐风神去睡觉不要刮风,吩咐雷神要三天两头打雷下雨。因为风神和雷神都耳聋,一个也没有听准。风神是主管刮风的神,平日里谨慎小心,生怕误了西王母吩咐的事情,三天两头刮风,直刮得天昏地暗,土焦地干;雷神是专管打雷降雨的神,他误听为西王母让他去睡觉,加上平日里懒惰,一睡就是三年,直到西王母驾云归来,回到行宫,看到夜晚泾河灯光通明,人头攒动。一问才知,雷神睡了三年觉,没有降一点雨,风神刮了三年风,时而大风,时而小风,一天没停,天下大旱,边疆三年灾荒,黎民百姓苦不堪言,夜间挑灯正从泾河里挑水抗旱。西王母一怒之下,撤了风神、雷神的职,并令新任风神、雷神一旦发现泾河灯光,便及时降雨,使民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自那以后,每逢天旱,黎民百姓家家户户制作河灯,夜晚成群结队来到王母宫山脚下,在泾河上漂放。西王母看到河灯,便知民间发生了旱情,令雷神及时降雨,解除民间疾苦。
黎民百姓为了感谢西王母的慈悲情怀,每逢西王母的诞辰等重要节日,便欢天喜地制作河灯,到宫山脚下的泾河中漂放,以示庆贺。这一活动堪称平凉独特民俗的代表。
点“法”:每年端午节前,平凉市崇信县黄花、赤城一带的放羊娃早早从杨柳树上砍下树枝,选一根粗壮高大的木头做芯子,栽在早已选好的一个高峁上,将其他树枝围绕着芯子垒成塔形,这就是“法”。
到了端午节凌晨四五点钟,全村男女老小戴上香草荷包,端上早已做好的酒醅子、晶糕、煮鸡蛋,吆上自家的牲口、羊只汇集到垒“法”的地方,人们把各自的食品摆在“法”的周围。这时,早已选好的一个羊倌用火将“法”点着,人们手拉着手围着大火堆跳舞,把点“法”推向高潮。直到天色大明,村里的姑娘、小伙子们就到山洼洼、沟坡坡拔地椒草,在野鸡冠花、蒿子草上摆露水。据说,姑娘的手摆过露水绣花捏针不出汗,心灵手巧;小伙子的脚摆过露水变得勤快,早早会瞅到媳妇。
背“猴”:每年一踏进腊月门,崇信县所有当年嫁出女儿的人家将酒谷碾成米,再磨成面。正月十四晚上,将面用开水烫后做成窝头焐在锅里,使其发甜;元宵节清晨,再用旺火蒸熟,按照本家族中长者的年龄数或者女儿父母年龄相加数,再捏一个约有尺许,头项、肩膀、腰背、脚面等处都长满小灯的面猴。小面灯和猴灯里面都插上棉花芯子,添上清油,等天一黑,在院子中间先放一张方桌,方桌上架一个小炕桌,炕桌上又放一个量米用的升子。面猴就安放在这个最高处的升子上。这时,新婚女子、女婿走过来,先拜过天地、双亲,再拜过父老乡亲和面猴,然后小两口用麻秆点火,从面猴头顶的那盏灯开始点,接着由家人、亲戚和村里人依次将所有的面灯点着。这时面猴七窍生烟,火眼金睛,煞是威风。欣赏一番之后,随着一阵鞭炮响声,前来观灯的大人小孩一拥而上,去抢面灯,所有的面灯一抢而空。只有那面猴,早被机灵的新女婿抢去。即使有人故意恶作剧将面猴抢走,新女婿也要带上礼品上门赎回。次日,新婚夫妇“背”着面猴回家,蒸熟擀成面卷吃掉。因此,有的乡村把点猴灯还称作新女婿“背猴”。点猴灯习俗与希望早生贵子的传统观念有关。
娶“黑媳妇”:古时,崇信县北塬地区一位富户人家的公子瞅上一个其貌不扬但却琴棋书画皆通的聪颖女子,非她不娶;女子也倾慕公子的才貌而非他不嫁。这本来是一桩美满的婚姻,却难坏了爱面子的公婆,婚期一推再推。后来,不知是谁出了一个主意,将结婚的时辰定在了晚上。婚期的前一天下午,婆家人抬着花轿,赶天黑来到女子家。吃过晚饭后,抬上新娘子,不吹不打不放鞭炮,摸黑赶路,无论如何也要在天亮之前赶回。这样,“丑媳妇”便巧妙地避开了众人的瞧看。如今北塬的黄寨乡、高庄乡还沿用这种习俗。
服装:头衣清末至民国时期,城镇居民于春夏秋三季以瓜皮帽(亦称小帽、衬帽)、草帽护头防晒,而脚户、车夫及部分农民,则以二尺多长的黑、蓝色布料缠裹在头上以代冠帽,称作“缠头”或“头缠”。冬季,平民多戴自制的防寒暖帽,或以毡制成的简易毡帽和毛线纺织的绒帽。较讲究的公务人员、商人等,以毡制礼帽(外地产品)和冬季皮制的形似火车头形的棉帽和猴娃帽,示优示雅。红顶缎壳帽(亦称红缨帽)渐成陈迹。妇女多以包巾裹头。回民男性多戴平顶圆帽或尖顶六角帽,多为白色或青色布料制成;女性则以黑白二色布巾或丝纱巾裹头,称之盖头。
境内的儿童帽多有寓意,如婴儿出月(满月)时由舅家特制的“出脱帽”,寓意孩子有出息;冬季戴的狗头帽,以形似得名,如同以“狗娃”为儿童乳名一样,取贱而易成,平安长大之意。而“虎头帽”则讲究用黄、白、黑三色布拼制“虎头”之形之势,尤其帽前布贴的黑色“王”字,更看出家人期盼孩子有虎神保佑,活得虎虎有
7、平凉的民风民俗作文500字
蒙古族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德”,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德”,意为“红食”。
8、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春节和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除夕那天,我和爸爸妈妈到奶奶家过年。吃过奶奶给我们张罗的年夜大餐,我就舒舒服服地守着电视看春节晚会。时间飞快地流逝,离x年的来临不到20分钟了,奶奶说:“乖孙子,饿了吧?奶奶给你煮点饺子做夜宵吧。”
爷爷过世后,奶奶怕给爸爸妈妈添麻烦,就一个人住。可她时常给我们送吃的。爸爸妈妈工作忙,奶奶就打电话叫我去她那儿吃饭。奶奶常常买十几元钱一条的裤子穿,破了还舍不得丢,缝补了接着穿,可我与她进商店时,她总会大把大把地往购物车里拣东西,全是我吃的用的……此时,望着奶奶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我的眼睛湿润了。我要给她一个惊喜。 我走进厨房把奶奶扯了出来,叫她在沙发上坐好,摆一个很舒服的姿势。奶奶一脸的惊讶,不知她的乖孙子还有什么下文。我扑通一声跪在她的面前,厥着屁股,额头快要碰到地板,很真诚地说:“谢谢奶奶给我无微不至的照顾,孙子给您磕头拜年了!祝您老福如东海!” 奶奶一脸的幸福与喜悦,她忙从口袋里掏出一叠钞票,说要给我做压岁钱。我再三推脱,可奶奶执意要我收下。此时,恭敬不如从命,我只得收下。 几张百元大钞沉甸甸的。我在心里盘算着,大年初一,我要用奶奶给的压岁钱请全家人吃饭,省去奶奶给全家做饭的劳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