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婚庆风俗
1、新娘接回以后,开始认亲,除了公公婆婆,还有其他近亲家属。
2、接着是新娘改口,与新娘家改口的顺序流程都一样。
3、然后,要挂钟,是由新娘这边的弟弟完成,亲弟、堂弟、表弟都可以,怪钟完弟弟要把盒子带回女方家。
4、下面,就是装箱,是有新娘这部的哥哥听从主持人安排来装箱。
5、叠被子,由嫂子来完成的,新郎家或者新娘家的都可以。
6、东北还有一个坐福的习俗,在新床上放一块红布,然后让人坐在上面。
2、东北结婚习俗有哪些
楼主说的那个是具体一个地方的风俗吧 我不太清楚
东北婚俗
东北地区是个多民族聚居地区,除了大多数的汉族以外,还有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一些文化相互融合,就形成了东北地区独特的文化现象。婚俗也是一样的相互融合,有自己的特色。
先说定亲。在我们东北地区,定亲一定要有媒人。就算李家的小伙看上了张家的姑娘,两人你有情来我有意,两家的大人也没啥意见,但也要象征性地请本村的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来给做个媒人。这就叫明媒正娶。这种媒人最好当,只是在两家之间就一些面子上不好说的话,给传传话儿。无非是什么一些彩礼钱的事情。
谈到彩礼。彩礼分头茬礼和二茬礼。就是分两次把达成协议的彩礼钱拿给女方。这也不是随便的就拿过去,也要有个仪式叫过礼。过礼时,两个年轻人和双方的父母,还有三姨二姑妈等等和媒人相会在男方家里。女孩要给在座的各位敬烟,相互引荐,认识一下。
过完礼之后,这准新娘就会用这笔钱给自己置办嫁妆。这以后呢,要看两个人相处得怎样,婚期定在什么时间。一般不会拖得太长时间,因为,只要不结婚,逢年过节,男方家里都要把姑娘接来过节的,这过节也不白过。男方家里的父母是要给没过门的准儿媳一笔钱。所以时间长了,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一般人家都是定下来以后,一两个月,三五个月不等,就张罗迎娶了。在迎娶之前,还要有第二茬礼要过。这次就把还差的余额一次性的付清,这一次又不必非要有个仪式了。一般由媒人把钱给姑娘带过去就可以了。也有的叫“干折干卷”,也就是讲好了多少彩礼钱,一次性的付齐,没有第二次了。
要是有的人家有大龄的男女青年,眼看着一年比一年年龄大了,可是婚事就是解决不了。不是高不成就是低不就,就要在大年三十的晚上零点放鞭炮的时候,要那个年轻人搬一下“荤油坛子”。东北人家都吃“荤油”,就是猪大油。这就寓意“大婚动了”,表示着这青年人来年婚事会有结果了。
订婚以后,一般在年底秋收以后,就要准备迎娶了。东北的广大农村地区,有农历冬腊月娶媳妇的习俗。这主要有以下原因。冬天,卖了余粮和一些农产品后,是农民一年中最有钱的时候;还有,一些人家也还有娶个媳妇过大年的传统思想,图个喜庆吉利。
农村娶媳妇也有自己杀猪的。自己杀猪经济实惠,除了娶媳妇办酒席用之后,也好剩下过年吃。一般人家娶媳妇都是置办三天。第一天,就是搭“喜棚”,用木杆和苫布在院子里搭个喜棚。再有就是杀猪,做一些准备工作。这一天没有外来的客人。都是家里的直系近亲属,东北叫“坐堂客(qiě)”,什么叔叔、姑姑、姨姨、舅舅、表哥表姐等等。这些人来,不光是做客,主要的也是来帮忙的,我们东北就叫“落(lào)忙”。这些人负责搬桌椅洗刷餐具等等好些个活儿。这一天,也不正式的“放席”,厨师只作六个菜或八个菜,简单一点,因为都是家里人吃。第二天,就有外来的客人了。这就要正式的“放席”了,这一天就要有“落头忙”的,也就是在“落忙”的里面,他是“头儿”,领班儿的。类似于今天的司仪,也叫“支客人”。这个角色可是很重要的,婚礼办得顺畅不顺畅,那全要看他的指挥能力了。因为东家此时会忙得晕头转向。而“落头忙”就是东家的全权代表,此人极富有经验。这一般都是村里多年来大家认可的人物,家家办事都要请他来主持。这一天,还要设礼账,把接到的礼金一一记录,以后好记着来往。第三天,这天是正日子,就在这天迎娶新娘。在过去,都是女方送亲。送亲的车天蒙蒙亮就出发了,要赶在天亮之前到婆家。送亲的人数应该是单数,回来时是双数。姑娘上车,就叫做“上轿”,要由娘家哥哥抱着上轿,这叫做“抱轿”,没有亲哥哥的姑娘,就由表哥哥代劳。由族中一位有威望的老人带队。那时姑娘的父母是不可以送亲的。结婚典礼时,要有一位老人代表女方,在酒席前说一些客气话。无非是姑娘还小,不懂事,要男方多多包涵。对姑娘说,要勤俭持家孝敬公婆等等。女方家族中,也要安排一个小男孩“压轿”,到婆家后,要得到一笔“压轿”钱。到了婆家,新娘不能马上随便下轿。要在车门下面垫上一个高粱口袋。新娘要踩着高粱口袋下轿。预示着将来的生活会越来越高。过去,还有迈马鞍子,过炭火盆的,新娘的怀里要兜着用红布条绑在一起的斧子和两棵大葱。寓意着有福和过日子充足充裕。新娘还要蒙上红盖头,一些同龄的小伙伴,就用拌上五彩纸屑的五谷粮,往新娘身上抛洒,有的调皮的孩子,就使劲地打新娘。这时,那姑娘的伙伴,年轻的伴娘就要掩护新娘,“且战且退”,往洞房里走。这时眼疾手快的新郎就要一把扯下新娘的红盖头,搭在洞房的房门上,不可带着进洞房的。传说,那样不吉利。新郎这天也有特别的装束,那就是披红。所谓的披红,就是一些近亲,新郎的三姨二姑妈给新郎披红布,一般都是用红被面代替。这也有讲究,披得越多就越好,人气越旺。
进了洞房后,炕上要铺一床新被,新娘和新郎要抢着坐在上面,谁坐的面积大,将来谁最有福气,这叫做抢福。一般新郎都是象征性的坐一下。接下来就是新娘洗脸梳头。这洗脸,要满满的一盆水,盆里要放上一些硬币。娘家来的一位小姑娘,要给挂幔帐。这事,婆家是要给劳务费的。接下来,就是坐席。席间就是新郎和新娘给来宾敬酒,新郎引荐认识一些亲戚。此时,“支客人”要全程陪着。答复“娘家客”一些问题。此时“娘家客”有着绝对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婆家生怕哪点招待不周,被人家挑理。吃完饭后,总算“三拜九叩”忙完这一段了。娘家人要走了,还要给娘家拿上四双碗筷和一块肉,这叫做“离娘肉”。终于打发娘家人走了,公公婆婆此时长出一口气,总算把媳妇娶到家了,脸上还是喜气盈盈的充满笑意。
晚上还是一样的闹洞房。在此就不一一细说了。无非是一些姑娘小伙戏弄新娘新郎。晚上,还要给新娘做一碗宽宽的面条,叫做宽心面。意思是新媳妇不要想念娘家,心里宽宽的不上火。有的人家,晚上还要请一位漂亮的惹人喜爱的小男孩睡在新人的炕上,叫做压炕。希望新人将来也生个胖小子。
然后就是三天回门。当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新娘还不能在婆家过,要到一些直系亲属家去“躲灯”,迷信传说那三天,新媳妇不能看见婆家的灯,否则,方公公。就是对公公不吉利。
3、都知道东北人豪爽热情,那你知道抚顺的婚礼习俗吗?
抚顺结婚风俗指的就是辽宁抚顺地区的结婚风俗习惯。抚顺地区的人们的结婚没有那么多的讲究,但是一些特定的婚礼习俗是一定要有的,只有婚礼习俗都做得面面俱到,整场婚礼才算是比较成功的。那么抚顺结婚的风俗都是有哪些呢?
辽宁抚顺地区的人们办婚礼都是非常喜欢西式化的,但是如果说完全是西式化的,人们又会感觉到婚礼举办的不是那么的接地气,于是就会融合一些中式的婚礼习俗。下面就来说一说抚顺结婚风俗,让大家可以参考学习。
一:准备婚礼用的烟酒糖、瓜子以及饮料,在抚顺提亲都是省略的,因为都是自由恋爱的,两方商量好彩礼就可以直接的给彩礼,敲定领证的日期和举办婚礼的日期。敲定好日期两方就开始准备婚礼,购买婚宴上的烟酒糖以及瓜子和饮料。当然,还要送给婚车的司机以及亲朋好友。
二:婚礼都是交给婚庆公司完成的,因此摄像的事情新人完全不用操心,只要招待好摄影服务人员即可,专业的摄影师会为新人录制下美好的婚礼过程。
三:婚礼要购买彩桶,气球以及鞭炮,要布置好新房,要注意的是一些的礼品都是要购买双份的,取一个好的寓意。新人要准备两套衣服,一套是西装和婚纱,另一套的话就是敬酒服。如果说是中式婚礼的话,一样要是两套的,不过也有穿一套的。
四:婚礼的过程其实是西式婚礼的,新郎新娘都带上胸花,由婚礼司仪主持,说海誓山盟的情话,新郎新娘互戴戒指,新娘子丢捧花给在场的姐妹们。完毕就开始婚宴,新娘和新郎官要每一个桌子敬酒,敬酒完毕就可以回去酒店的休息室歇着,等待宾客全部的吃完席,其中的一些好朋友就会随着新郎新娘一起会新房闹洞房。
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个闹洞房都是没有固定的内容的。 看完这里是不是觉得抚顺结婚风俗非常的简单呢?其实东北人结婚都是很讲究排场的,但是有一样,抚顺地区的婚床上也是要撒上花生、大枣、桂圆、莲子等吉祥干果的,寓意新郎新娘可以早生贵子。
4、东北出嫁女儿风俗
1、东北东北出嫁女儿送亲,新娘的弟弟必须要去,并且要坐在婚车上叫“压车”,并且新人还要给一个大红包。
2、按照东北的结婚风俗,妈妈是不能送嫁出去的女儿的,新娘的爸爸就可以去,而妈妈在送女儿时要哭嫁,如果女儿也哭了,那就会让娘家人富裕起来,这叫做“洒金豆子。
5、东北结婚方面的习俗
东北结婚的传统习俗
1.东北结婚习俗应该说相当传统,不过现在要简化不少,但结婚风俗内容繁多。比如,男女双方家都要做被子。被子里外全新自不必说,里面要放大枣、花生、栗子,取早生子之意。被子四角要包上钱,取富贵之意。
2.新娘坐车到婆婆家,下车之前要向婆家要下车礼。新娘家必须选一能说会道之人,下车礼越多越好,新娘越有面子。新娘下车时伴娘必须保护,不然会被闹新娘的小伙子闹得不亦乐乎。不过现在的风俗是不闹新娘闹伴娘,所以伴娘要有思想准备。
3.新娘下车之前,男方家放鞭炮,敲锣鼓。鞭炮往往要放半小时左右。
4.下车后进家门先跨火盆。火盆里烧松枝、麸皮。取红红火火、幸福美满之意。跨过火盆时,就有人向新人撒粮食、麸皮、花生等。
5.然后拜天地。拜天地是结婚第一个高潮。左邻右舍、同学朋友这是闹新娘最凶,婚礼主持人在此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6.拜完天地拜高堂,最后夫妻对拜,入洞房。
7.入洞房又是一个高潮,闹新房的人向新娘要喜烟、喜糖,不给就脱新娘的鞋。以后有新娘3天回门,7天回门之说。
8.回门要娘家人来叫。男方则找人作陪。叫新娘的和陪客的要酒量大,会说,陪酒的一定要客人喝醉,客人要拿出浑身解数不喝,最后往往有人醉得钻桌子。
6、东北结婚风俗
东北结婚风俗有婚礼前天下午,新娘的妹妹去新郎家贴窗花,收礼金,新郎进门后,娘家亲属招待男方接亲人员吃东西,新娘要把新郎的鞋藏了起来,新郎需要找到鞋子,才进行下一步。结婚是指法律上称为婚姻成立。是指配偶双方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确立配偶关系的民事法律行为,并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及其他责任。
东北结婚风俗有婚礼前天下午,新娘的妹妹去新郎家贴窗花,收礼金,新郎进门后,娘家亲属招待男方接亲人员吃东西,新娘要把新郎的鞋藏了起来,新郎需要找到鞋子,才进行下一步。
结婚是指法律上称为婚姻成立。是指配偶双方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确立配偶关系的民事法律行为,并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及其他责任。
7、东北婚礼习俗有哪些?
楼主说的那个是具体一个地方的风俗吧 我不太清楚
东北婚俗
东北地区是个多民族聚居地区,除了大多数的汉族以外,还有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一些文化相互融合,就形成了东北地区独特的文化现象。婚俗也是一样的相互融合,有自己的特色。
先说定亲。在我们东北地区,定亲一定要有媒人。就算李家的小伙看上了张家的姑娘,两人你有情来我有意,两家的大人也没啥意见,但也要象征性地请本村的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来给做个媒人。这就叫明媒正娶。这种媒人最好当,只是在两家之间就一些面子上不好说的话,给传传话儿。无非是什么一些彩礼钱的事情。
谈到彩礼。彩礼分头茬礼和二茬礼。就是分两次把达成协议的彩礼钱拿给女方。这也不是随便的就拿过去,也要有个仪式叫过礼。过礼时,两个年轻人和双方的父母,还有三姨二姑妈等等和媒人相会在男方家里。女孩要给在座的各位敬烟,相互引荐,认识一下。
过完礼之后,这准新娘就会用这笔钱给自己置办嫁妆。这以后呢,要看两个人相处得怎样,婚期定在什么时间。一般不会拖得太长时间,因为,只要不结婚,逢年过节,男方家里都要把姑娘接来过节的,这过节也不白过。男方家里的父母是要给没过门的准儿媳一笔钱。所以时间长了,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一般人家都是定下来以后,一两个月,三五个月不等,就张罗迎娶了。在迎娶之前,还要有第二茬礼要过。这次就把还差的余额一次性的付清,这一次又不必非要有个仪式了。一般由媒人把钱给姑娘带过去就可以了。也有的叫“干折干卷”,也就是讲好了多少彩礼钱,一次性的付齐,没有第二次了。
要是有的人家有大龄的男女青年,眼看着一年比一年年龄大了,可是婚事就是解决不了。不是高不成就是低不就,就要在大年三十的晚上零点放鞭炮的时候,要那个年轻人搬一下“荤油坛子”。东北人家都吃“荤油”,就是猪大油。这就寓意“大婚动了”,表示着这青年人来年婚事会有结果了。
订婚以后,一般在年底秋收以后,就要准备迎娶了。东北的广大农村地区,有农历冬腊月娶媳妇的习俗。这主要有以下原因。冬天,卖了余粮和一些农产品后,是农民一年中最有钱的时候;还有,一些人家也还有娶个媳妇过大年的传统思想,图个喜庆吉利。
农村娶媳妇也有自己杀猪的。自己杀猪经济实惠,除了娶媳妇办酒席用之后,也好剩下过年吃。一般人家娶媳妇都是置办三天。第一天,就是搭“喜棚”,用木杆和苫布在院子里搭个喜棚。再有就是杀猪,做一些准备工作。这一天没有外来的客人。都是家里的直系近亲属,东北叫“坐堂客(qiě)”,什么叔叔、姑姑、姨姨、舅舅、表哥表姐等等。这些人来,不光是做客,主要的也是来帮忙的,我们东北就叫“落(lào)忙”。这些人负责搬桌椅洗刷餐具等等好些个活儿。这一天,也不正式的“放席”,厨师只作六个菜或八个菜,简单一点,因为都是家里人吃。第二天,就有外来的客人了。这就要正式的“放席”了,这一天就要有“落头忙”的,也就是在“落忙”的里面,他是“头儿”,领班儿的。类似于今天的司仪,也叫“支客人”。这个角色可是很重要的,婚礼办得顺畅不顺畅,那全要看他的指挥能力了。因为东家此时会忙得晕头转向。而“落头忙”就是东家的全权代表,此人极富有经验。这一般都是村里多年来大家认可的人物,家家办事都要请他来主持。这一天,还要设礼账,把接到的礼金一一记录,以后好记着来往。第三天,这天是正日子,就在这天迎娶新娘。在过去,都是女方送亲。送亲的车天蒙蒙亮就出发了,要赶在天亮之前到婆家。送亲的人数应该是单数,回来时是双数。姑娘上车,就叫做“上轿”,要由娘家哥哥抱着上轿,这叫做“抱轿”,没有亲哥哥的姑娘,就由表哥哥代劳。由族中一位有威望的老人带队。那时姑娘的父母是不可以送亲的。结婚典礼时,要有一位老人代表女方,在酒席前说一些客气话。无非是姑娘还小,不懂事,要男方多多包涵。对姑娘说,要勤俭持家孝敬公婆等等。女方家族中,也要安排一个小男孩“压轿”,到婆家后,要得到一笔“压轿”钱。到了婆家,新娘不能马上随便下轿。要在车门下面垫上一个高粱口袋。新娘要踩着高粱口袋下轿。预示着将来的生活会越来越高。过去,还有迈马鞍子,过炭火盆的,新娘的怀里要兜着用红布条绑在一起的斧子和两棵大葱。寓意着有福和过日子充足充裕。新娘还要蒙上红盖头,一些同龄的小伙伴,就用拌上五彩纸屑的五谷粮,往新娘身上抛洒,有的调皮的孩子,就使劲地打新娘。这时,那姑娘的伙伴,年轻的伴娘就要掩护新娘,“且战且退”,往洞房里走。这时眼疾手快的新郎就要一把扯下新娘的红盖头,搭在洞房的房门上,不可带着进洞房的。传说,那样不吉利。新郎这天也有特别的装束,那就是披红。所谓的披红,就是一些近亲,新郎的三姨二姑妈给新郎披红布,一般都是用红被面代替。这也有讲究,披得越多就越好,人气越旺。
进了洞房后,炕上要铺一床新被,新娘和新郎要抢着坐在上面,谁坐的面积大,将来谁最有福气,这叫做抢福。一般新郎都是象征性的坐一下。接下来就是新娘洗脸梳头。这洗脸,要满满的一盆水,盆里要放上一些硬币。娘家来的一位小姑娘,要给挂幔帐。这事,婆家是要给劳务费的。接下来,就是坐席。席间就是新郎和新娘给来宾敬酒,新郎引荐认识一些亲戚。此时,“支客人”要全程陪着。答复“娘家客”一些问题。此时“娘家客”有着绝对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婆家生怕哪点招待不周,被人家挑理。吃完饭后,总算“三拜九叩”忙完这一段了。娘家人要走了,还要给娘家拿上四双碗筷和一块肉,这叫做“离娘肉”。终于打发娘家人走了,公公婆婆此时长出一口气,总算把媳妇娶到家了,脸上还是喜气盈盈的充满笑意。
晚上还是一样的闹洞房。在此就不一一细说了。无非是一些姑娘小伙戏弄新娘新郎。晚上,还要给新娘做一碗宽宽的面条,叫做宽心面。意思是新媳妇不要想念娘家,心里宽宽的不上火。有的人家,晚上还要请一位漂亮的惹人喜爱的小男孩睡在新人的炕上,叫做压炕。希望新人将来也生个胖小子。
然后就是三天回门。当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新娘还不能在婆家过,要到一些直系亲属家去“躲灯”,迷信传说那三天,新媳妇不能看见婆家的灯,否则,方公公。就是对公公不吉利。
8、东北市里结婚习俗
放鞭炮,接新娘,接红盆,童男童女,伴娘伴郎陪伴,给长辈敬酒,给新娘新郎改口费。给新娘父母准备离娘肉,粉条,白糖。
9、东北婚礼习俗
楼主说的那个是具体一个地方的风俗吧 我不太清楚
东北婚俗
东北地区是个多民族聚居地区,除了大多数的汉族以外,还有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一些文化相互融合,就形成了东北地区独特的文化现象。婚俗也是一样的相互融合,有自己的特色。
先说定亲。在我们东北地区,定亲一定要有媒人。就算李家的小伙看上了张家的姑娘,两人你有情来我有意,两家的大人也没啥意见,但也要象征性地请本村的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来给做个媒人。这就叫明媒正娶。这种媒人最好当,只是在两家之间就一些面子上不好说的话,给传传话儿。无非是什么一些彩礼钱的事情。
谈到彩礼。彩礼分头茬礼和二茬礼。就是分两次把达成协议的彩礼钱拿给女方。这也不是随便的就拿过去,也要有个仪式叫过礼。过礼时,两个年轻人和双方的父母,还有三姨二姑妈等等和媒人相会在男方家里。女孩要给在座的各位敬烟,相互引荐,认识一下。
过完礼之后,这准新娘就会用这笔钱给自己置办嫁妆。这以后呢,要看两个人相处得怎样,婚期定在什么时间。一般不会拖得太长时间,因为,只要不结婚,逢年过节,男方家里都要把姑娘接来过节的,这过节也不白过。男方家里的父母是要给没过门的准儿媳一笔钱。所以时间长了,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一般人家都是定下来以后,一两个月,三五个月不等,就张罗迎娶了。在迎娶之前,还要有第二茬礼要过。这次就把还差的余额一次性的付清,这一次又不必非要有个仪式了。一般由媒人把钱给姑娘带过去就可以了。也有的叫“干折干卷”,也就是讲好了多少彩礼钱,一次性的付齐,没有第二次了。
要是有的人家有大龄的男女青年,眼看着一年比一年年龄大了,可是婚事就是解决不了。不是高不成就是低不就,就要在大年三十的晚上零点放鞭炮的时候,要那个年轻人搬一下“荤油坛子”。东北人家都吃“荤油”,就是猪大油。这就寓意“大婚动了”,表示着这青年人来年婚事会有结果了。
订婚以后,一般在年底秋收以后,就要准备迎娶了。东北的广大农村地区,有农历冬腊月娶媳妇的习俗。这主要有以下原因。冬天,卖了余粮和一些农产品后,是农民一年中最有钱的时候;还有,一些人家也还有娶个媳妇过大年的传统思想,图个喜庆吉利。
农村娶媳妇也有自己杀猪的。自己杀猪经济实惠,除了娶媳妇办酒席用之后,也好剩下过年吃。一般人家娶媳妇都是置办三天。第一天,就是搭“喜棚”,用木杆和苫布在院子里搭个喜棚。再有就是杀猪,做一些准备工作。这一天没有外来的客人。都是家里的直系近亲属,东北叫“坐堂客(qiě)”,什么叔叔、姑姑、姨姨、舅舅、表哥表姐等等。这些人来,不光是做客,主要的也是来帮忙的,我们东北就叫“落(lào)忙”。这些人负责搬桌椅洗刷餐具等等好些个活儿。这一天,也不正式的“放席”,厨师只作六个菜或八个菜,简单一点,因为都是家里人吃。第二天,就有外来的客人了。这就要正式的“放席”了,这一天就要有“落头忙”的,也就是在“落忙”的里面,他是“头儿”,领班儿的。类似于今天的司仪,也叫“支客人”。这个角色可是很重要的,婚礼办得顺畅不顺畅,那全要看他的指挥能力了。因为东家此时会忙得晕头转向。而“落头忙”就是东家的全权代表,此人极富有经验。这一般都是村里多年来大家认可的人物,家家办事都要请他来主持。这一天,还要设礼账,把接到的礼金一一记录,以后好记着来往。第三天,这天是正日子,就在这天迎娶新娘。在过去,都是女方送亲。送亲的车天蒙蒙亮就出发了,要赶在天亮之前到婆家。送亲的人数应该是单数,回来时是双数。姑娘上车,就叫做“上轿”,要由娘家哥哥抱着上轿,这叫做“抱轿”,没有亲哥哥的姑娘,就由表哥哥代劳。由族中一位有威望的老人带队。那时姑娘的父母是不可以送亲的。结婚典礼时,要有一位老人代表女方,在酒席前说一些客气话。无非是姑娘还小,不懂事,要男方多多包涵。对姑娘说,要勤俭持家孝敬公婆等等。女方家族中,也要安排一个小男孩“压轿”,到婆家后,要得到一笔“压轿”钱。到了婆家,新娘不能马上随便下轿。要在车门下面垫上一个高粱口袋。新娘要踩着高粱口袋下轿。预示着将来的生活会越来越高。过去,还有迈马鞍子,过炭火盆的,新娘的怀里要兜着用红布条绑在一起的斧子和两棵大葱。寓意着有福和过日子充足充裕。新娘还要蒙上红盖头,一些同龄的小伙伴,就用拌上五彩纸屑的五谷粮,往新娘身上抛洒,有的调皮的孩子,就使劲地打新娘。这时,那姑娘的伙伴,年轻的伴娘就要掩护新娘,“且战且退”,往洞房里走。这时眼疾手快的新郎就要一把扯下新娘的红盖头,搭在洞房的房门上,不可带着进洞房的。传说,那样不吉利。新郎这天也有特别的装束,那就是披红。所谓的披红,就是一些近亲,新郎的三姨二姑妈给新郎披红布,一般都是用红被面代替。这也有讲究,披得越多就越好,人气越旺。
进了洞房后,炕上要铺一床新被,新娘和新郎要抢着坐在上面,谁坐的面积大,将来谁最有福气,这叫做抢福。一般新郎都是象征性的坐一下。接下来就是新娘洗脸梳头。这洗脸,要满满的一盆水,盆里要放上一些硬币。娘家来的一位小姑娘,要给挂幔帐。这事,婆家是要给劳务费的。接下来,就是坐席。席间就是新郎和新娘给来宾敬酒,新郎引荐认识一些亲戚。此时,“支客人”要全程陪着。答复“娘家客”一些问题。此时“娘家客”有着绝对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婆家生怕哪点招待不周,被人家挑理。吃完饭后,总算“三拜九叩”忙完这一段了。娘家人要走了,还要给娘家拿上四双碗筷和一块肉,这叫做“离娘肉”。终于打发娘家人走了,公公婆婆此时长出一口气,总算把媳妇娶到家了,脸上还是喜气盈盈的充满笑意。
晚上还是一样的闹洞房。在此就不一一细说了。无非是一些姑娘小伙戏弄新娘新郎。晚上,还要给新娘做一碗宽宽的面条,叫做宽心面。意思是新媳妇不要想念娘家,心里宽宽的不上火。有的人家,晚上还要请一位漂亮的惹人喜爱的小男孩睡在新人的炕上,叫做压炕。希望新人将来也生个胖小子。
然后就是三天回门。当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新娘还不能在婆家过,要到一些直系亲属家去“躲灯”,迷信传说那三天,新媳妇不能看见婆家的灯,否则,方公公。就是对公公不吉利。
10、我们北方的婚礼习俗?
1、放定
订婚的一种仪式,也叫下定礼。放定的习俗是从古时候流传下来了,因为当时男女婚事通过自由恋爱结合的还不多,大多是由双方亲友、媒人的撮合,通过展示照片样貌告知子女,如双方全有意,即可提出当面相看。信物一般是戒指、手镯或小型金玉如意等,为男方认为贵重之物庚帖是书写男女双方生辰八字的摺形帖子。
2、过礼
通过将新娘在结婚当天所穿戴的衣服首饰送交女方,并把一些必要的礼品送给女方,以通知女方双方商定的迎娶日期的习俗。
3、嫁妆
喜期的前一两天,女方将陪送给新娘的物品送到男方。当时女方备办的物品、一般有座钟、簟瓶、帽镜、茶叶罐、食品圈、茶具、盥漱用具、便溺用具等等。
4、婚礼
迎娶新娘用的是红缎绣花八人抬的大轿。轿前有成对座伞成对筛镜,打横坐的是上面伴嫂,下面伴姑。伴郎无坐位,只得站在新郎身后。这几位陪客连同其他来客都可以给新郎新娘斟酒布菜,说吉祥话。
5、彩礼
定亲后,女方通过媒人要彩礼,多参照或同比别家。索要钱、物,以红纸写礼单,大致有家具、现金、衣服、布与棉花、粮油、首饰等。